📖 ZKIZ Archives


如何擁有引爆用戶貢獻內容的三板斧,不讓社區變為死亡之城?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052.html

【導讀】如果沒有用戶貢獻內容那平台就像死亡之城,毫無生機。創業公司要想打造出一個充滿生機的平台,就必須緊緊抓住內容創造者,提供更好的機制或技術。

昨天的案例《對話王珂:PC是流量為王,手機是產品為王》,引發了不少人關於移動互聯網打法的吐槽。有刀友說:他說的的,1/3是干貨,1/3是錯的,1/3他自己也不知道是錯的。 宗旨,這是你不得不看的三句移動互聯網的狠話:1、手機不是試驗田,而是PK主戰場。2、凡是不以用戶體驗出發的手機APP都會成為耍流氓行為。3、移動電商的最大痛點是用戶的個性化難題,商戶的流量魔咒難題,不要考慮淘寶封殺與否,而要考慮能否深度搞定用戶與否!你夠狠嗎?

今天說說UGC。用戶貢獻內容(UGC)一直是個燙手山芋,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網易的跟帖文化,唱吧的分享極致。當然更多的是失敗案例,一不小心就會陷入坑裡,運營難度和壓力太大。但是,一個社區如果沒有UGC也是死亡之城。

如何引爆UGC的能量?看到一個國外一個創業顧問的經驗,很給力,能很好的回答這三個疑問,就擁有了引爆UGC能量的3板斧:

1、比起現有的平台,你的產品有沒有提供更好的機制或技術能讓用戶更好地創造內容?

2、平台上產生這些內容之後,有沒有一個比較好的篩選內容機制?

3、除了自我表達外,平台上還有沒有別的激勵?

=======活躍之城的分割線

像Dribbble/Instagram/Vine等創意類內容平台都採用典型的UGC模式,但怎樣才能打造一個比較良好的用戶貢獻內容的系統引擎?Sangeet Paul Choudary是專欄作家,也當過一些創業公司的顧問,他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思考這個問題:

如果沒有用戶貢獻內容那平台就像死亡之城,毫無生機。內容創造者則是平台上很重要的角色,創業公司要打造出一個充滿生機的平台就需要做好三件事:1. 弄清楚這個平台上的內容創造者的動機是什麼; 2. 製作一套體系和規則去迎合這樣的動機,給他們激勵;3. 儘可能地擴大內容貢獻者的數量。

從產品角度看,以下就是可幫助形成平台式思考的六個維度:

一、你的產品是只有工具還是只有社區,還是兩者皆有?或者說,你是提供易用的工具還是為這些內容創造者帶來觀眾?(是Tools還是Pipe?)

Tools: 如果工具好用的話,可降低生產內容的門檻,可幫助好作品的產生。比如 Instagram 就讓照片拍攝和處理變得簡單很多,而像 Vimeo 則為用戶提供了存儲高質量視頻的服務。

Pipe: 有些平台為內容創造者提供渠道,幫他們找到受眾。比如 Dribbble 上就匯聚了大量的設計師,大家就可互相瀏覽作品並討論。

Tools+Pipe: 最有競爭力的平台可能就是那些既提供工具也形成社區的。比如 Instagram 在提供好用濾鏡的同時也有了圖片為主的社交網絡,這也讓 Instagram 取勝了過去只提供工具而沒有社區的應用Hipstamatic。而最近 Hipstamatic 也推出復興之作Oggl,也是 Tools+pipe 模式,你可調用社區裡其他用戶的濾鏡來用於自己的照片。

在唱吧之前也有一些「手機 KTV」類的應用,但它們就是單純的工具,並沒有社區。做 Tools+Pipe 的唱吧的成長性就比其他玩家要好得多。

二、 比起現有的平台,你的產品有沒有提供更好的機制或技術能讓用戶更好地創造內容?

網絡服務的切換成本是相對較低的,用戶不會死認一個選擇。在這種情形下,能降低內容生產門檻的平台會更具吸引力。比如 Twitter 的模式就在降低內容生產門檻,現在發推的人比寫博客的人要高出好幾個量級。

Twitter 不僅是提供了易用的工具,它還在幫這些內容創造者找來觀眾,也就 Tools+pipe 的形式。Instagram 也是類似的。

三、平台上產生這些內容之後,有沒有一個比較好的篩選內容機制?

在平台產出內容之後,內容策展和篩選就該發揮作用,畢竟你需要區分出哪些是很水的內容而哪些是干貨。一般內容篩選和策展有以下三種模式,而規模化的平台普遍都把這三種方式綜合利用:

靠算法:這種就是靠一定的規則和算法去做內容策展,比如所謂的熱門排行。但它也會給下面將提到的社會化策展和編輯推薦這兩種方式特定的權重。

社會化策展:這是現在幾乎所有平台都在使用的。平台會提供工具,讓用戶可以參與到內容篩選的過程中,比如可以轉發、標記、Like、贊以及投票等等。內容列表則是更深一層的內容策展,它可找到內容間的串線,比如知乎的收藏夾或是豆瓣裡的豆列。

編輯精選:雖然大家都希望整個系統能夠自動有序地運轉。但在產品早期,平台沒有太多內容貢獻者,整個系統沒跑起來,編輯力量是重要組成,承擔助推器的角色。

四、熱點榜有無清晰的規則,是否大家都有平等的機會登上熱榜?

在你開啟這個平台之前,最先要瞭解的就是用戶產生內容的動機。自我表達和曝光通常都是動機之一。但是,一個平台也得有策展和篩選機制去區分優質和平庸的內容,並且登上熱榜會帶來更大的曝光度。在這兩個因素存在的情況下,你得讓用戶知道這其中的規則是什麼,給大家平等的機會。

就像很多站長都會研究 SEO,為的就是能在搜索結果裡排個 」 好名次 「。但如果某個搜索體系裡它沒有明確規則的話,那用戶會對此困惑並不會再花時間去研究它。類似熱門榜裡就是呈現 」 獲得轉發最多 」 的內容就算是比較明確的規則。

五、除了自我表達外,平台上還有沒有別的激勵?

雖然說自我表達以及在平台上收穫社會資本 (如粉絲) 已經是很大的激勵,但是,如果一個平台還能提供其他的激勵那它就會更有競爭力。比如說創意設計類社區不少,但下面兩個就很有自己鮮明特色和競爭力:

Threadless: (內容貢獻者的)自我表達+(圍觀用戶的)社會化策展+潛在金錢收益。(它是一個T恤設計社區。如果你的圖案得票最高的話,就可把它印製成t恤並出售和參與分成。當然它現在的業務範圍已經擴展到別的商品類別了。)

Dribbble: 自我表達+社會化策展+可接觸到高質量的工作機會

六、 你能不能把普通用戶也轉化為內容創造者?

90-9-1 法則說明了內容貢獻者總是佔用戶群體裡的很小一部分。但是智能手機和產品體制設定其實都是能讓更多的人參與內容貢獻的有利因素。

一個可持續可規模化的平台它在早期就是要努力地找到那些內容貢獻者,有了內容之後會吸引 」 普通圍觀用戶 「。一旦這群用戶達到一定量級後,就得有重要的一步,即儘可能把這群人裡的一部分也轉換為內容貢獻者。如此下來才能有良性循環。

但話說回來,受眾和內容貢獻者間也是有雞 – 雞蛋問題。如果沒有聚集受眾,平台上用戶缺少交互,用戶貢獻內容的慾望也會變小。社區可不是那麼輕易就能做起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17

【方法論】阿里管理三板斧:揪頭發、照鏡子、聞味道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3/57105.html

i黑馬認為管理者需要具備三項核心能力:眼界、胸懷、心力。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具備這三項能力?本文來自天貓智囊團負責人天機,他總結了管理的三板斧:揪頭發、照鏡子、聞味道,目的是塑造一個內心強大、使命驅動的優秀管理者。 管理三板斧,指的是中高層管理者在組織中發展與成長的方法與思路,分別是“揪頭發”、“照鏡子”和“聞味道”,分別代表著一個中層的管理者,需要具備的三項最核心的能力“眼界”、“胸懷”、“心力”。 通過“揪頭發”鍛煉一個管理者的“眼界”,培養向上思考、全面思考和系統思考的能力,杜絕“屁股決定腦袋”和“小團隊”,從更大的範圍和更長的時間來考慮組織中發生的問題。 通過“照鏡子”來修煉一個管理者的“胸懷”,管理者是需要孤獨的,因為要面對自我內心的強大,管理者需要是融入的,因為需要通過“上通下達”來推薦企業與組織的發展,以自己為鏡,做別人的鏡子,以別人為鏡子,將自我完善。 通過“聞味道”來修行一個人的“心力”,任何一只團隊的氛圍,其實就是管理者自我味道的一種體現與放大。一個管理者的味道,就是一個團隊的空氣,無形無影但無時無刻不在影響每一個人思考和做事的方式,尤其影響團隊內部的協作以及跨團隊之間的協作。 管理者的三板斧,力在塑造一個內心強大的,視人為人的,使命驅動的優秀中層管理者,通過組織和平臺的力量,打造企業管理團隊的梯度成長和發展的基礎,並在管理者成長中,真正促進整個組織的成長。 第一板斧:揪頭發 為什麽要揪頭發? 中高層管理者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什麽?首先是本位主義——屁股決定腦袋,其次是急功近利——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的平衡,還有就是圈子利益——山頭林立各自為戰,大團隊的戰略與小團隊的發展的取舍。 怎樣揪頭發? 一個好的中高層管理者有什麽樣的標準呢?在思考與思維的層次上,我們認為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三點,首先是眼界;其次是胸懷;最後是超越伯樂。 1、開闊眼界 在揪頭發的實際培訓中,開闊眼界的訓練方法,最直接是三點:做行業歷史與發展趨勢的分析;做競爭對手的數據整理與競爭分析;做產品及業務的詳細規劃與發展分析。所有的分析,不簡單是有一張數據表格,而是小組有3位以上的同學做同一個主題的分析,然後在一定的時間,同一主題的同學集中來匯報和演講,並由專業的評委評出名次,記錄到管理者的評級體系中。在這樣的培訓體系中,應用最直接的管理思路就是“教學相長”,給別人說得清楚,才證明你自己想清楚了。 2、訓練內心 在培訓中,我們如何訓練管理者強大的內心呢?也是從以下的四個方面:一是尋找管理者內心的力量,通過坦誠的交流與教練的引導,發現我們自己成長過程中支持自己的最重要的力量源泉和最有成就感的體驗,讓我們保持這種自我悅納的心態;二是要求團隊的參與及支持,充分的團隊內部溝通,和團隊成員一起探討變化的必要性與可能的方法,最終得到團隊的支持;第三是更高級別管理者的參與支持與資源支持,上級一定是最重要的資源,好的上級不是來對下屬指手畫腳的,而是當下屬需要的時候可以大力支持,畫龍點睛的;第四是願賭服輸,將目標與計劃寫入KPI,在業績考核指標制定的時候,充分地交流,一旦確定,那就願賭服輸,按照事先的約定來做。 3、超越伯樂 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是通過成就別人來成就自己的,所以一個好的管理者,必須是一個好的教練。 而在培訓與發展中,如何提升超越伯樂,讓管理者願意培養比自己更優秀的管理者呢?重要的方法有三點:首先是後備軍機制,如果一個管理者,沒有培養出一個可以替代自己的人,那這個管理者就沒有升職的可能性,給他一個升職的空間和標準,他就會願意給出別人升職的空間與培養。其次是管理者的專業管理培訓,不同級別的管理者,必須設置不同的管理課程學習的計劃與目標,管理也是一門科學,也是需要長期的思考與修煉的。最後就是允許人才一定的流動,讓人才用腳投票,如果一個管理者不能給人空間,不能真正培養自己的團隊,那麽他的團隊成員可以自己選擇更好的團隊,這樣好的團隊整體會向前發展。 作為一個優秀的中高層的管理者,不僅要能夠把事情做好,還要做到了解業務發展的路徑與方法,探究行業演變的規律與經濟環境的局勢。 第二版斧:照鏡子 第一面鏡子:心鏡——做自己的鏡子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的主管和我交流,他說我最近變了,成長了。我說為什麽,他說現在的我不再陷在“自我”的圈子里,而是開始有了思想的鏡子,有了更多的超我。 首先是找到內心強大的自己,讓我體會到內心強大的自我,可以在痛苦中堅持自己、成就別人。一次的培訓會中,發現其中一個輔導的對象沒有達到我內心的標準,但按照KPI,他通過我這關就可以有升值機會,而我的目標也是讓更多的人考核通過,但就是內心那種感覺,那種堅持讓我定下心來,即使面臨著一定的沖突,面臨管理者的孤獨和被人不理解,也要堅持內心的弦。最後她沒有通過,大家都有痛感,直到幾個月後,她通過極大的努力再達標,我們終於釋懷,非常互相的感激。 第二面鏡子:鏡觀——做別人的鏡子 要在一個管理團隊中,彼此就是對方的土壤,彼此成為對方的鏡子是一件非常有挑戰的事情。而既然希望我們通過別人的鏡子看到我們更加全面真實的自己,首先我們需要學會的是如何才能做一面鏡子。 做鏡子,首先需要的是聆聽,能夠放下自己的評價與好為人師的沖動,能夠做一個靜靜的聆聽者。 做鏡子,其次需要的是同理心,也就是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但並不是說要盲目的認為他是正確的。首先去理解他的道理,我們才能求同存異,達到共識與理解。 做鏡子,還需要的是共情,也就是能夠與對方的情感與情緒共鳴。我們各自的人生經歷、價值觀與生活的道理可能都不一樣,但我們的情緒卻是相同的。 第三面鏡子:鏡像——以別人為鏡子 能夠自我照鏡子,又學會了做別人的鏡子,我們才有可能以別人,以環境為鏡子,真正從多個不同的鏡子和去發現自己、去認知自己。 以別人為鏡子,需要創造一個簡單信任的團隊氛圍。我們團隊流傳這一句話:“你對我不滿意,就來找我,可以罵,可以批。但如果你不對我說,而是在背後說,那麽請你離開”。一只團隊有了信任,才有可能協作的土壤和機會。 以別人為鏡子,還需要我們能主動的去和三種人群交流:上級、平級、下屬。在阿里巴巴我們說“對待上級要有膽量,對待平級要有肺腑,對待下級要有心肝”,每個角度所重視的不一樣,上級關註你的思維和價值觀,平級關註你的溝通與胸懷,而下級關註你的能力和關愛。去主動與這三類人員交流,坦誠中,自然會看到真實自我和提升點。 第三板斧:聞味道 一、我們彼此互為土壤,互為空氣 電子商務行業迅猛的發展,許多中小企業為了跨越式的發展,往往會考慮從大型的公司挖優秀人才。不久前有兩位能力極強朋友也是滿懷雄心來到了創業型企業,後來一位小有氣象,另外一位卻舉步維艱。原來在這兩位加入一個新的團隊的時候,大家相同的是都非常看好創業企業項目的前景,同時與企業老板有深入的交流,唯一不同的其中一位朋友在正式加入之前,參與過團隊的團隊旅遊以及團隊的月會,之後才選擇這家公司。他說到一個新的團隊,關鍵不僅有業務的前景,因為業務好,是這個行業的事情,並不代表著這個團隊真的能夠在這塊業務中可以獲得成功,更加不代表著自己一定能在團隊中發揮作用。 二、管理者需要怎樣的味道 作為一個優秀的中高層管理者,我們認為一定要有的味道是:簡單信任。 這個簡單說的是簡單真實,管理者需要做真實的自己,將心比心,不矯揉造作,不粉飾太平。阿里土話說“因為信任所以簡單”,這個簡單,真的不簡單,因為每一個看似簡單的背後,都需要有強大的內心與自我管理。 簡單,就是說到做到。要讓團隊做到,必須自己做到,小到一個遲到早退,大到戰略布局,做你所說,說你所做。 簡單,就是獎勵要獎得心花怒放,懲罰要罰得心服口服。因為獎勵不能服眾,團隊也會土崩瓦解。如果懲罰不能服人,不該罰受了懲罰,該罰的沒有處罰,或者處罰的力度寬松不到位,都會引起非常大的動蕩。 簡單,關鍵的背後在於信任。相信團隊的每個人都是有能力的,相信大家是可以成長的,而成長過程如果有痛苦和需要給出痛苦,作為管理者就要用一個勇敢的心。簡單,背後是相信自己簡單的信念。 三、散發你的味道 味道,是管理者會自然散發的,著力的散發反而形神不符。在團隊中,優秀的團隊管理者應該是非常敏感能夠感覺到團隊溫度的人,獎罰的時機,都是散發味道最好的時機。在管理中,最為關鍵的是“365天的績效考核”,有優點,要及時傳播和獎勵;有缺點,要馬上發現與建立改進機制,不要秋後算賬。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天機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845

不是债券胜似债券:玩转分级A“三板斧”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737


作者:姜超、周霞、朱征星


分级基金:牛市的最爱。1)组成与性质。分级基金分母基金、分级A和分级B三类,母基金可按比例拆分为分级A和分级B。分级A获取约定的收益,具备债券性质;分级B获得剩余收益和承担损失,具有杠杆性质。2)发展历程。首只成立于07年,经历封闭式运作、开放式被动运作以及分级运作期,14年股市走牛,因分级B的杠杆特性可放大收益,其关注度迅速上升。3)重要条款。包括配对转换、定期折算和不定期折算条款,规定了分级AB与母基金的相互转换。4)投资群体。分级基金主要投资者是个人投资者,平均个人投资者比例约85%。机构投资者主要包括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企业年金等。


分级A:不是债券,胜似债券。1)较债券收益率高。分级A隐含收益率中枢在6%-7%,与10年期AA企业债走势相当,高于一般债券利率,只是其暂不能质押无杠杆收益。2)基本没有信用风险。下折条款确保了A的安全,且历史来看,下折也很少触发。3)较债券更为稳定。分级A隐含收益率的平均方差远小于企业债,整体收益更为稳定,且短期波动不改长期配置价值。4)流动性好。分级A可二级市场交易,流动性优于普通中长久期债券。5)受益于降准降息。降准带来的流动性利好分级A,降息使作为浮息债的分级A短期承压,但长期来看也会推动其上涨,尤其是降息周期尾声时。6)以保险公司为主要投资群体。14年底分级A机构投资者占比约80%,其中又以险资为主,占机构投资者约40%7)规模持续上升。14年年初以来,分级A规模持续扩大,目前总额已超1500亿元,证监会储备分级基金较多,预计未来分级A规模仍将迅猛增长。


分级A价值:三足鼎立,粗细不同。1)纯债价值。分级A相当于永续浮息债,以净值形式表现,这部分价值与长久期债券走势基本一致;2)期权价值。分级A一般折价交易,下折时其折价部分以母基金形式返还从而获利,因而折价的分级A类似于看跌期权,离下折算阀值越近,折价率越高,其期权价值越高。3)配对权价值。折价套利、溢价套利、申购拆分母基金并抛A以实现投资B、买AB合并成母基金并赎回以实现抛出B均可能影响到分级A的价格。三者中纯债价值占据主体地位,纯债价值和期权价值决定分级A长期走势,配对权价值则对短期价格波动有重要影响。


分级A配置策略“三板斧1)投资者“三分天下配置户长期持有,以险资和银行理财等成本计价机构为主;套利交易户主要进行分级基金的整体折溢价套利;波段交易户利用分级B杠杆优势放大收益。2)配置策略三板斧:隐含收益率高、流动性好、整体折价。首先可剔除成交量过低品种(如日成交额小于1000万),流动性不够则价格容易被操纵,也更易受市场波动的冲击;进一步选择隐含收益率较高者,类似于高评级债优选收益率高者;同时可优选整体折价的品种,这样其期权价值较高,且其遭受溢价套利的可能性较小。


分级A当前投资机会:配置或迎黄金坑,波段交易有风险。4月以来分级A连续调整,一是由于股市大涨,母基整体溢价引致套利资金砸盘;二是近期上折频发,分拆后A份额供给大增;三是打新等吸引大量资金也推升了无风险收益率。历史来看,分级A大跌后往往迎来估值修复行情,即所谓黄金坑,目前分级A平均隐含收益率高达6.95%,接近去年12月高点,对长期持有者是较好的配置时机。但对于波段交易者,未来分级基金供给较多,而A同质性较强,供给压力不容忽视;且股指节奏较难把握,若疯牛延续,A将持续遭套利打压。


低利率时代高收益为王,分级A价值凸显。随着债券牛市行情不断演绎,债券利率和信用利差均降至历史低位,寻找相对低风险的高收益资产成为必然选择。分级A具备债券属性,且收益率、安全性、流动性、稳定性等不输一般信用债,已经越来越受到银行理财、保险、券商资管等原有固收投资群体的关注。随着低利率时代延续,分级A的投资价值将逐步凸显,债市投资者应开拓视野,不应将投资思路局限在传统的债券范畴。低利率时代更需要一双发现美(高收益)的眼睛。


正文:


1. 分级基金:牛市的最爱


1.1 分级基金的组成与性质


分级基金可分为三类份额:母基金、分级A和分级B。母基金是普通的开放式基金,可申购和赎回,一般不可上市交易。它可以按比例拆分为两类子份额:分级A和分级B。目前分级基金大多采用融资型的运作模式,在运作期内,分级A份额获取约定的收益,约定收益率主要与定存利率相关,以一年定存+3%+3.5%居多,最高+5%;分级B份额获得母基金的剩余收益和承担损失。因此,分级A具备债券的性质,而分级B则有一定的杠杆性质。


1.2 分级基金的发展概况


国内第一支分级基金国投瑞银瑞福于2007年问世,其A类份额不参与上市交易。分级基金经历封闭式运作、开放式被动运作以及分级运作期这三个阶段,由于复杂的运作模式,分类基金并未获得多数投资者的认可。至2014年年中以来,中国股市呈现上涨行情,因分级B的杠杆特性为投资者在牛市中带来了更高的收益,分级基金的投资价值开始得到广大投资者的关注。


股票型分级基金场内规模从2014年三季度末的426亿元提升至四季度的1139亿元,2015年第一季度末规模持续上升至1700亿元,分级基金总体规模超过2000亿元。


证监会披露了目前已申请还未发行的分级基金,自2015年以来,各基金公司向证监会申请发行的分级基金数目快速增长,2013年和2014年的数目分别为40272015年不到半年的申请数目已达105个,增长速度明显。


1.3 分级基金基本条款


分级基金有三项重要条款,分别为配对转换条款、定期折算条款和不定期折算条款。其中,不定期折算条款包括向上折算和向下折算。


1.3.1 配对转换条款


配对转换条款指母基金与分级A、分级B之间的配对转换。第一种方式是分拆,基金份额持有人将持有的母基金场内份额拆分为约定比例的分级A份额和分级B份额,当场内交易的AB合并价格大于2倍母基金净值时,申购母基金在场内分拆为AB卖出,即所谓溢价套利;第二种方式是合并,基金份额持有人将持有的分级A份额和分级B份额以约定比例转换成母基金份额,当场内交易的AB合并价格小于2倍母基金净值时,在场内买入AB合并成母基金在场外赎回,即所谓折价套利。若分级AB份额配比为5:5,则10份母基金拆分为5份分级A5份分级B5份分级AB可合并为10份母基金;同理,若分级AB的份额配比为3:7,则10份母基金拆分为3份分级A7份分级B


1.3.2 定期折算条款


定期折算条款约定,在每年约定的日期(通常11日)对分级A份额进行折算,将A类份额净值超过1元的部分按照母基金当时净值折算为母基金份额发放,保证了分级A的收益兑付。由于分级A参与折算而分级B不参与,折算后分级A份额净值归为1,份额不变,分级B的净值及份额均不变。


设原来有100份分级A,净值1.06;有100份分级B,净值0.550份母基金,净值0.78;经过定期折算后,分级A的净值为1.0,份额仍为100份,超过1元的部分折算为8份母基金份额;分级B的份额和净值均不变,份额为100份,净值0.5;母基金由于净值的变化导致份额的改变,份额为52份,净值为0.75


1.3.3 不定期折算条款


不定期折算包括向上折算和向下折算。向上折算发生在母基金净值大于某阀值(多取1.5)的情况,将母基金、分级A和分级B进行折算,净值调整为1,分级A和分级B超过1的部分均转化为母基金份额,份额不变。当母基金净值不断上升时,分级B的杠杆作用将会下降,逐渐成为普通基金,向上折算可以恢复分级B的杠杆活力。


设原来有100份分级A,净值1.0;有100份分级B,净值250份母基金,净值1.5,触发了向上折算;经过向上折算后,分级A的净值仍为1.0,份额为100份;分级B份额为100份,净值为1.0,净值超过1的部分折算为100份母基金份额;母基金由于净值的变化导致份额的改变,份额变为75份,净值为1.0


向下折算约定在分级B份额净值小于某阀值(多取0.25)时触发,同样对母基金、分级A和分级B进行折算,净值调整为1,分级A份额折为原来的1/4,其余3/4转化为母基金份额,分级B在维持市值不变的情况下将份额折为原来的1/4。下折主要为了维持分级A和分级B的固定比例,保证分级A的本息兑现。


设原来有100份分级A,净值2.0;有100份分级B,净值0.25,触发向下折算;50份母基金,净值1.125;经过向下折算后,分级A的净值仍为1.0,份额为25份,其份额的3/4转化为75份母基金;分级B份额为25份,净值为1.0;母基金由于净值的变化导致份额的改变,份额变为56.25份,净值为1.0


1.4 分级基金的投资群体


分级基金属于证券投资基金,其机构投资者主要包括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企业年金,对每一类机构投资者投资于分级基金适用于不同的规定。达到一定的要求,这些机构投资者均能投资分级基金。


但是,分级基金的主要投资者更多的是个人投资者,以目前在市场交易的母基金作为样本,计算得到母基金的平均机构投资者比例为15.33%,平均个人投资者比例为84.67%,个人投资者在分级基金投资中占据主体地位。


2. 分级A:不是债券,胜似债券


2.1 分级A较债券收益率高


分级A的收益率以隐含收益率来衡量。隐含收益率是将未来收益率进行贴现,使用简便计算公式为:隐含收益率=约定收益率/(分级A价格-(分级A净值-1))。目前分级A修正久期较长,在13-15年左右,因此选择10年期AA+AAAA-评级企业债收益率进行对比。


20141-3季度,分级基金并未受到投资者的关注,相应分级A的收益率水平较低。随着2014年四季度股票市场“牛市”的开启,分级B的杠杆效应带给投资者更多的收益,由此分级基金走入投资者的视野,分级A的收益率逐渐攀升,目前其隐含收益率中枢在6%-7%,与10年期AA等级企业债到期收益率趋于一致,高于一般债券利率,但暂不能质押,无杠杆收益。


截至20155月末,有成交记录的分级A中隐含收益率在6.5%-6.99%区间的品种占比最大约为48%6.0%-6.49%收益率区间的分级A次之,占比为28%;收益率在6.0%以下的分级A占比下降至约20%;分级A收益率在7.0%以上的品种占少数,仅为4%左右。而截至6月中旬,分级A平均隐含收益率已接近7%


分级基金以股票被动型为主,股票被动型分级A的收益率相对也更高。分级基金可分为股票主动型、股票被动型、债券混合型和债券纯债型,若分别计算每类分级基金中分级A的平均隐含收益率,可发现股票被动型基金的分级A收益率最高,为6.51%;其次是股票主动型基金分级A的收益率6.09%;债券纯债型和债券混合型基金中分级A的平均收益率明显下降,分别为4.92%4.76%。相应地,市场有交易记录的分级A中,股票被动型基金占比86%,是分级A的主要类型。


2.2 分级A基本无信用风险


下折条款保证分级A的收益,确保了分级A的安全。历史来看,下折很少触发。从2007年国内分级基金诞生以来,仅发生过三次向下折算,分别为银华90分级基金、银华内地资源分级基金和鹏华A股资源分级基金,因此分级A发生信用风险的概率很小。


2.3 分级A较债券较为稳定


201511日至20155月末,有成交记录的分级A隐含收益率的平均方差为0.0021,而AA+AAAA-等级10年期企业债到期收益率的方差均约为0.10,分级A隐含收益率的平均方差远小于企业债,整体收益更为稳定,且短期波动不改长期配置价值。


2.4 分级A流动性好


分级A可在二级市场交易,流动性优于普通中长久期债券。同时,我们以换手率来衡量流动性,换手率,即周转率,指在一定时间内市场中分级A转手买卖的频率,可一定程度上反映流动性的强弱。20141-3季度分级A的换手率持续处于低位,而2014年底出现反转,分级A的换手率大幅提高,这与2014年底股票市场的“牛市”不无关系。今年以来,虽换手率有小幅下降,但总体仍呈上行趋势,相比于2014年,分级A的交易更为频繁,投资者在分级A市场上也愈加活跃。


2.5 分级A受益于降准降息


分级A与降准降息的关系大。受债性影响,降准为市场带来了大量流动性,推动分级A价格上涨;升准则使流动性紧缩,分级A价格受到打压。


降息则有双向影响,一方面分级A的约定收益率下降,另一方面市场资本成本也会下降,短期来看降息对分级A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长期也会带动分级A价格的上涨,尤其是降息周期尾声时。


近两年来降息时间为20141122日、201531日和2015511日,降准时间为201525日。我们挑选出截至20155月末成交额大于1000万元的分级A作为样本,以各品种分级A的规模占比作为权数,计算出201411日以来每天平均价格,平均价格在2014121日、2015312日和2015515日均达到一个时间段平均价格的最高点,考虑到资本市场交易日的滞后性以及降息在长期对分级A价格的推动,分级A的价格受益于降准降息政策。


2.6 分级A以保险公司为主要投资群体


投资群体分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在有成交记录的分级A中,2014年年报披露其机构投资者的持有规模达369亿元。进一步,我们选取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在80%以上的17家分级A的前十大投资群体具体分析。机构投资者分为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公司年金以及其他,其他由外资公司以及实业公司的投资构成,持有份额是2014年底统计的数据。


保险公司平均所持份额最多,占机构投资者的41%,外资公司及实业公司持有分级A平均占比约15%,证券公司、年金持有分级A所占比重较小,仅约3%-4%。相比于证券公司、年金、外资及实业公司等机构投资者而言,保险公司更追求稳定收益,分级A获取约定收益这一特征正好满足其需求,而且分级A不会被频繁交易,保证分级A价值的稳定性。


2.7 分级A规模持续扩大


14年年初以来,分级A规模持续扩大,尤其是15年以来其规模曲线陡峭化上行,目前总额已超过1500亿元。当前各基金公司发行分级基金的动力仍然很强,且证监会储备了很多待发的分级基金,预计分级A规模还将延续迅速上升态势。


投资者投资于分级A定期可获得固定的约定收益,这是投资者持有分级A的重要因素。自2014年以来,分级A的成交额在震荡中总体呈上行趋势,特别在2014年底上升幅度最为明显。


3. 分级A配置策略“三板斧”


3.1 分级A价值:三足鼎立,粗细不同


决定分级A的价值主要有纯债价值、期权价值和配对权价值,三者中纯债价值占据主体地位,纯债价值和期权价值决定分级A长期走势,配对权价值则对短期价格波动有重要影响。


3.1.1 纯债价值


分级A相当于永续浮息债,以净值形式表现,这部分价值与长久期债券走势基本一致。目前分级A隐含收益率中枢在6%-7%,与10年期AA企业债走势相当。


3.1.2 期权价值


A一般折价交易,下折时其折价部分以母基金形式返还从而获利,因而折价的分级A类似于看跌期权,离下折算阀值越近、折价率越高,其期权价值越高。


向上折算使分级B净值归1,可获得更高杠杆收益,带来投资者对分级B的追捧,导致母基金整体溢价。同时若分级B的净值继续下跌,则有利于下折算的触发,提高了A的期权价值。


3.1.3 配对权价值


配对权主要从折溢价套利影响分级A的价格。溢价套利是分拆套利,当场内交易的AB合并价格大于2倍母基金净值时,申购母基金在场内分拆为AB卖出,A的价格有下行压力;折价套利是合并套利,当场内交易的AB合并价格小于2倍母基金净值时,在场内买入AB赎回,A的价格很有可能呈上行趋势。


此外,投资者也可以通过分拆或合并母基金对分级B进行投资,间接也会影响分级A的价格。当投资者倾向于更多地投资B时,可以申购母基金,将母基金按一定比例分拆为AB,分级A的市场供给增加,A的价格可能下降;当投资者欲抛售分级B时,则将一定比例的分级A和分级B合并为母基金赎回,可能会带来分级A价格的上涨


3.2 分级基金投资者“三分天下”


分级基金投资者主要分为三种:配置户、套利交易户和波段交易户,配置户即收入型投资者,以险资和银行理财等成本计价机构为主,长期持有,重视定期回报,主要关注分级A的纯债价值;套利交易户利用市场价格的短期偏离,套取小额但确定性较高的收益,主要进行分级基金的整体折溢价套利,通过配对转换条款进行套利操作,分级A的价值主要体现为配对权价值;波段交易户希望通过对指数的预判,利用分级B的杠杆优势放大波段交易收益,B的杠杆主要可通过不定期折算改变作用大小,分级A的期权价值在波段交易中显现。


3.3 配置策略三板斧:隐含收益率高、流动性好、整体折价


分级A是一种稳健的投资品种,风险相对较低,具有债券的性质,投资价值最高的分级A则可以获得更多收益。首先可剔除成交量过低、份额较小的分级A,对于日成交额小于1000万元的分级A,流动性不够,其价格容易被操纵,也更易受市场波动的冲击。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分级A的收益率,隐含收益率代表分级A的收益水平,投资者应选择隐含收益率较高的品种,类似于高评级债优选收益率高者;同时在多只产品隐含收益率相近的前提下,优先选择处于整体折价交易且距离下折较近的品种,这样市场进一步下跌时,分级A或将体现看跌期权价值,其遭受溢价套利的可能性较小。


4. 分级A投资机会:配置或迎黄金坑,波动交易有风险


4.1 分级A当前投资机会


4月以来分级A连续调整,价格大跌。一是由于股市大涨,分级B由于其杠杆效应短期受到投资者的追捧,交易价格暴涨,在前两周甚至出现单日20只分级B均涨停的情况,从而母基整体溢价率猛升,并一直维持高位,引致套利资金砸盘,同时卖出分级AB,因此分级A的价格跌幅较大。


二是近期上折频发,分拆后A份额供给大增。近期多达11只分级基金触发上折,例如国企改革分级基金、申万军工分级等均释放出了大量分级A的供给。上折后分级B恢复到2倍的初始杠杆水平,而目前股指的上涨带来分级B溢价率的显著提升,市场对分级B的追逐投资会更多地申购母基金进行拆分,A份额供给大涨,价格显著下跌。


三是打新等吸引大量资金也推升了无风险收益率。其他低风险高预期收益品种如打新吸引了大量投资资金,市场的短期无风险收益率呈上行趋势,对分级A的投资形成一定的冲击和分流,分级A的价格也会下降。


历史来看,分级A大跌后往往迎来估值修复行情,即所谓黄金坑,目前分级A平均隐含收益率高达6.95%,接近去年12月高点,可以预期分级A的隐含收益率在到达高位后会出现下降行情,对长期持有者是较好的配置时机。


但对于波段交易者,未来分级基金供给较多,而A同质性较强,供给压力不容忽视,且股指节奏较难把握,若疯牛延续,母基金会继续处于高溢价状态,A将持续遭套利打压。


4.2 分级A的投资风险


1)不能直接获得现金。由于分级A不可申购赎回,类似于封闭式基金,投资者不能直接获得现金。而在以母基金的形式赎回时,需要交纳赎回费,一般是赎回金额的0.5%,相当于损失了一部分的收益。


2)再投资风险。分级A可以通过配对转换、定期折算和不定期折算转化为母基金申购赎回获得收益,但是获得的收益若进行再投资则面临再投资风险,尤其是在收益率长期下行的背景下。


3)降息影响。目前我国处于降息周期,由于分级A本质上是浮息债,约定收益率一般为一年定存+3%+3.5%,降息则会使分级A的约定收益率下降,短期内投资者投资于分级A的收益可能会下降。


5. 低利率时代高收益为王,分级A价值凸显


随着债券牛市行情不断演绎,债券利率和信用利差均降至历史低位,寻找相对低风险的高收益资产成为必然选择。分级A具备债券属性,且收益率、安全性、流动性、稳定性等不输一般信用债,已经越来越受到银行理财、保险、券商资管等原有固收投资群体的关注。随着低利率时代延续,分级A的投资价值将逐步凸显,债市投资者应开拓视野,不应将投资思路局限在传统的债券范畴。低利率时代更需要一双发现美(高收益)的眼睛。


(来源:海通宏观)


格隆汇声明: 本文为格隆汇转载文章,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16亿中国人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507

股价曾一度胜过贵州茅台,这家游戏公司有什么三板斧?

http://www.xcf.cn/jrdd/201707/t20170724_781127.htm

从100万元创业到市值200亿元,股价从IPO时的54元/股,经历上市后连续11个交易日涨停,曾一度涨至376元/股,超越当时的股价最高者——贵州茅台(600519),一跃成为新的A股股价之王。这家小而美的游戏公司如何在腾讯与网易的夹缝中成长?在循环下注的游戏开发市场,对某些爆款IP的过度依赖又有怎样的生存风险?

作者:荀慧

来源:新财富plus(ID:xcfplus)

伴随现象级手游《王者荣耀》的火爆,对网游“农药”误导青少年、低龄玩家沉迷其中巨额充值的声讨也火爆一时,连带国内游戏公司也成了“重点关注对象”。

如今国内游戏市场,《王者荣耀》这样以中国古代文化为故事背景的游戏其实比比皆是,尤其是MMORPG(Massive Multiplayer Online Role-PlayingGame,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类游戏)类型的游戏,由于社交性质较强、场面宏大、玩法丰富多样、竞技性强、操作简易,玩家想要快速便捷地提升自己的战斗力,基本都需要有一些金钱的投入,所以,该类游戏往往不仅玩家多,而且流水高。

该类游戏最初多为大型端游,手游兴起后又纷纷改编为手游,国内手游TOP10中,有6款游戏(《梦幻西游》、《大话西游》、《问道》、《倩女幽魂》、《剑侠情缘》、《征途》)均属于该类型(图1),其中的标杆性代表《梦幻西游》,2016年的收入甚至比《王者荣耀》高出20多亿元。

图1:2016年移动游戏收入榜TOP10(亿元)

来源: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GPC)与伽马数据(CNG中新游戏研究)联合发布的《2016年度移动游戏产业报告》

仔细观察,手游TOP10中,有9款来自两大龙头腾讯、网易,唯一非一线公司研发和运营的,只有2016年4月上线的《问道》。同是MMORPG类的端改手游戏,仅靠8个月的收入就能够在一众大制作、大投入的游戏中排到第三位(仅次于2015年就上线的《梦幻西游》与《大话西游》),《问道》的实力不容小觑。而《问道》端游和手游的研发者,正是吉比特(603444),一家2017年1月在A股上市,股价狂涨一度超越贵州茅台,晋升为两市股价之王的二线网络游戏公司。

与腾讯、网易等巨头不同,在成立以来的十多年里,吉比特仅有为数不多的十多款产品在运营,并且直到2016年《问道》手游上线之前,公司90%以上的营收都是只靠《问道》和《斗仙》两款端游在支撑,盈利来源非常集中。因此,这家如今200亿元市值的公司,曾被外界质疑股价是否有泡沫,营收数据是否有水分,游戏流水是否有作假。

而伴随吉比特在《问道》端游推出十周年之际发行的手游版本,在IOS畅销榜上一直维持在前30名;今年一季度,吉比特的财报数据较去年同期各种爆发式增长;去年年底新推出的《不思议迷宫》也是各种口碑爆棚,上线7个月以来,几乎一直稳站在IOS下载榜的前三名,吉比特的价值逐步被认可。不过,在如今游戏玩家喜好变化较快、游戏寿命普遍不长的大环境里,仅靠少数游戏支撑业绩的吉比特,要长期维持高盈利,仍有不小的难度乃至风险。

一键下单「民营金融时局图」纸质典藏版+苏龙飞线上分享门票

游戏玩家共同创业,财富结局令人唏嘘

相比鼎鼎大名的马化腾、丁磊,吉比特的两位创始人卢竑岩和苏华舟可谓低调。有意思的是,二人的结识,正是通过网络游戏。

1977年出生的卢竑岩,1998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计算机系,曾担任中兴通讯的软件工程师、美国Salira Optical Network Systems Inc开发工程师。1981年出生的苏华舟,2001年从泉州卫校医学专业后,在泉州当网吧管理员,销售游戏点卡和软件。两个玩家在游戏中越洋结识,并萌生了自主研发游戏的念头。2004年3月,二人共同各出资50万元,以100万元的注册资金,组建了吉比特的前身吉比特有限,各持股50%。

因为创始人是玩家出身,吉比特秉持的理念也是“以玩家为本”,致力于研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国产游戏。2006年4月,吉比特正式推出端游《问道》,这款以东方神话修仙为背景的回合制MMORPG类游戏,瞬间引发了市场的热烈关注,初期上线人数就超过10万,当年便收回成本。

《问道》的成功,引发了外部投资对吉比特的关注与追捧。2007年9月,IDG资本以263万美元(约2000万元)的价格,购买了吉比特19.05%的股权。2009年3月,IDG再次增资1000万元,将持有的吉比特股权增加至23.43%。

然而,2009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机构发布通知,“禁止外商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在中国境内投资从事网络游戏运营服务”。以美元基金投资的IDG作为外资股东,必须谋求退出。2011年4月,IDG以3亿元的价格出售了其全部持有的吉比特股权,由湖南文旅、北京和谐成长投资中心(有限合伙)等机构进场接盘。虽然未能陪伴吉比特走到上市,不过IDG以3000万元的成本,在4年时间里赚了2.7亿元左右,也有不错的回报。而接盘方之一的和谐成长,也是IDG团队发起的人民币基金,最终分享了吉比特上市的盛宴。

按照IDG退出时的价格测算,当时吉比特的估值,已从IDG进场时的1.5亿元翻了10倍,达到了15亿元。

IDG之后,作为创始人之一的苏华舟也在2012年10月把自己持有的吉比特28.84%股权全部卖出,由吉比特分三次以现金转账的方式赎回,苏华舟由此获得了2.71亿元左右的套现。

虽然相比最初的投入,创业8年的苏华舟也实现了可观的收益,不过,相比吉比特上市之后股价攀上高峰,卢竑岩以68.2亿元的身家登上今年新财富500富人榜的第479位,他无疑与更大的财富机遇失之交臂。

2010年8月,考虑到IDG外资背景的影响,卢竑岩和苏华舟等人曾另外设立一家平台——厦门吉之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两人持股均为35.7%。此后,该公司股权经过多次变更,卢竑岩和苏华舟于2011年4月已不再持股。

不过,在苏华舟退出吉比特的2012年10月,吉之特更名为厦门极致互动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苏华舟接手其15%股权。此后经过多次股权转让和增资,苏华舟成为极致互动的实际控制人。2016年5月,极致互动(837011)在新三板挂牌时,苏华舟直接持股56.47%,通过极致至臻间接持股14.25%,合计持股70.72%。极致互动推出了《东方故事》、贾靖雯代言的《魔侠传》等端游产品,但2016年营收为9754万元,净利润为-449万元。

《问道》手游上线,带动业绩爆发

吉比特设立之初,自研的游戏都是授权第三方游戏平台来运营,比如《问道》端游推出后,一直由光宇国际集团(01043.HK)旗下号称中国五大百万在线级玩家游戏平台之一的光宇在线独家代理运营。直到2011年7月,吉比特才设立了全资子公司雷霆互动,并开发了“雷霆游戏运营平台”,用于运营公司自主研发及代理的游戏,开始实施“研运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问道》端游走红之后,吉比特并没有趁热打铁推出新的作品,其目标在于,希望在当时同质化严重的国内游戏市场上,研发可复制性和可替代性较低的游戏。2014年,在历时5年的自主研发以及一年多的测试运营之后,吉比特正式推出了3D仙侠战斗主题的角色扮演类端游《斗仙》,获得不错的反响。然而,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带动端游玩家转向手游,作为端游的《斗仙》并未像《问道》一样成为现象级作品。

此后,吉比特也跟随市场主流,更注重手游的研发与运营,推出了《地下城堡》及其续作《地下城堡2:黑暗觉醒》等口碑颇佳的手游作品,但总体而言,其发展处于平稳期。尽管如今的吉比特旗下运营包括端游、页游、手游和VR游戏四种类型的10多款游戏,但其自2013年来每年的收入仍有90%多来自《问道》和《斗仙》两款端游,并且这其中的绝大部分来自推出时间较长的《问道》(表1)。

表1:吉比特按产品划分的业务收入(万元)

长期靠极少量游戏支撑的吉比特,营收也处于不温不火的稳定状态(表2)。2013年,吉比特实现净利润1.58亿元,2014年增长20%左右达到1.93亿元,2015年只有1.75亿元,为前一年度的90%左右。

表2:吉比特收入情况(万元)

直到2016年《问道》端游发行10周年,吉比特推出了《问道》手游版,公司营收终于迎来了新的爆发。2016年1-6月,其收入的96.61%都来源于《问道》、《斗仙》两款端游以及《问道》手游版,其中,《问道》手游版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为71.48%,而《问道》端游版仅占21.8%。由于《问道》手游版商业化运营的成功,吉比特2016年的净利润高达7.04亿元,较上一财年增长约3倍。此外,其2017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为1.64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98%,公司季报中也指出,这主要得益于《问道》手游版的良好运营。

毫无疑问,《问道》手游版所带来的净利润的突然爆发,是吉比特股价创出两市最高价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此外,在游戏公司市盈率普遍较高的大环境下,吉比特的市盈率不到30倍;根据2017年3月实施的2016年度股息派发数据,其每股股息高达4.1元,也支撑了其股价的飙升。上市以来,吉比特市值从38亿元左右一路狂飙,最高曾超过240亿元,上涨超过6倍。

游戏品质是根本,宣发运营是关键

某种程度上,游戏开发是一场循环下注的生存游戏。游戏公司或会因为研发的一款游戏大火而实现流水的爆涨,但如果不能连续开发出新的爆款,形成稳定的现金流,企业便只会在市场上昙花一现——这类游戏创业者并不鲜见。

一家游戏公司要实现长期盈利,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一是要有长期持续研发好游戏的能力,能够研发出有良好品质和口碑、能够给玩家带来乐趣的好游戏。二是要有良好的游戏运营能力。一个游戏是否好玩是一回事,能否盈利又是另一回事,并不是每个好游戏都能盈利。游戏的运营,包括发行前后的宣传、营销和推广,发行之后的正常维护,以及游戏定期的推陈出新等等,也是决定一个游戏能否长期占领市场并持续盈利的关键因素。好的运营能够为好的游戏锦上添花,而差的运营也会导致大量玩家的出走。

《问道》端游和手游版的成功,显示吉比特具有研发和商业化运营好游戏的能力。《问道》以中国传统道家文化为背景,是国内2006年推出的最成功的回合制MMORPG游戏之一,其最高同时在线用户数(PCU)一度接近百万,推出当年便获得了腾讯中国网络游戏风云榜评选的“2006最受欢迎网络游戏”。

假如说游戏品质是吸引玩家的关键,那么游戏中适当的收费设计,则是获利的关键。和主流MMORPG类游戏一样,《问道》通过出售虚拟道具等内置项目获利,不过,其中没有不付费就无法继续游戏的设置,付费玩家仅仅是比普通玩家提升战斗力更快更便捷,由此保持了玩家的数量与粘性。商业化运营10年以来,《问道》每月的充值金额基本稳定,PCU依旧维持在30-60万左右,新增注册用户数以及活跃用户数仍能保持在较高水平,累计注册用户数超过3.8亿,累计充值金额超过70亿元(图2)。这些数字显示,《问道》凭借良好的品质以及合理的收费模式而被玩家稳定地接纳。

图2:《问道》端游用户数量变化

来源:吉比特《招股说明书》

2016年4月推出的《问道》手游,由吉比特旗下的雷霆游戏平台自主运营。凭借《问道》端游十年来积累的强大用户群体和IP价值,该手游自正式上线运营以来,用户规模及充值金额增长迅速,开测首日即登上App Store付费榜第一、畅销榜第二。截至2016年6月底,仅短短2个月,《问道》手游就给吉比特带来了高达4.1亿元的收入,是同期端游版《问道》收入的4倍左右。截至9月底,其累计注册用户约1200万,累计付费用户约290万,月度PCU最高突破50万,累计充值金额超过12亿元。截至年底,该手游收入已超15亿元,成为2016年度除腾讯、网易的主打产品外,表现为最稳定的一款手游。如果说上线时的火爆可以体现游戏本身过硬的品质,那么持续稳定的亮眼表现则体现了游戏运营的实力。

除了代表作《问道》端游和手游,吉比特还有多款游戏口碑不错,比如2014年推出的模拟经营与冒险战略类手游《地下城堡》,以及2016年推出的《地下城堡2:黑暗觉醒》,2016年底推出的回合制策略探索手游《不思议迷宫》等。

在没有大规模商业推广的情况下,《地下城堡》IOS版自上线以来,在App Store多次问鼎付费榜榜首,其续作《地下城堡2:黑暗觉醒》推出36小时即登顶付费榜首位,并稳占数周。同样的,由青瓷数码研发、雷霆游戏代理运营的《不思议迷宫》,自2016年底上线之后也迅速占领了付费榜榜首,并在之后的7个月里几乎一直保持在付费榜的前五名。其作为一款单机类的闯关手游,既没有什么社交性,也没有什么竞技性,却仍能在上线之后稳定保持在App Store畅销榜的100名左右(图3),一方面可见吉比特挑选代理游戏的眼光颇为独到,另一方面也源于其运营上花了不少功夫。

尽管这些游戏并非爆款,未带来巨额收益,但对于一家公司的稳定运营而言,价值不可忽略。

图3:《不思议迷宫》App Store畅销排名

来源:AppAnnie

值得一提的是,在App Store里翻看这几款游戏的评价,除了“好玩”、“推荐”的全五星好评,还能看到许多玩家长篇大论对游戏制作小组的良心建议,下面还有开发人员“会努力改进”的回复,这在其他手游的评价里并不多见。游戏开发与运营小组与玩家的交流互动,并将玩家意见融入游戏的更新中,不只体现了吉比特人贯彻“以玩家为本”的理念,尊重玩家合理和正向的需求,也有小米科技通过与“米粉”的紧密互动,圈定忠实核心用户而快速成长的影子。

盈利依赖单个游戏IP,未来发展仍有巨大挑战

2016年,中国游戏市场的规模达到了1789亿元,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游戏市场,其中,手游的持续崛起功不可没。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随时随地就能玩的手游成为了玩家的首选。国内移动游戏市场规模也仅用4年时间,就从2012年的不到100亿元增长到了2016年的超1000亿元(图4)。手游所占游戏市场份额也随之从2012年的13.1%增长到了2016年的57.2%,首次超过了PC客户端游戏(图5)。

图4:2011-2020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规模

来源:艾瑞咨询《2017年中国网络游戏行业研究报告》

图5:2011-2022年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细分

来源:艾瑞咨询《2017年中国网络游戏行业研究报告》

伴随手游市场的迅速增长,行内企业数量激增,这与手游市场不同于端游的竞争态势颇有关系。

在PC客户端游戏市场,头部企业(top5)占据了约75%的市场份额,中小企业似乎没有太多的可发展空间(图6)。而在手游市场,尽管腾讯和网易两大巨头共计瓜分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但仍然有三成以上的份额被top10以外的小企业占据。所以,对于中小游戏公司而言,准入门槛仍然相对较低的手游市场也是更有机会的发展领域。行业集中度有限,也导致了移动游戏市场的竞争相对PC客户端游戏市场更加激烈,市场对于企业的要求更加苛刻。对于吉比特而言,这也意味着所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从100万元创业到市值200亿元,股价从IPO时的54元/股,经历上市后连续11个交易日涨停,曾一度涨至376元/股,超越当时的股价最高者——贵州茅台(600519),一跃成为新的A股股价之王。这家小而美的游戏公司如何在腾讯与网易的夹缝中成长?在循环下注的游戏开发市场,对某些爆款IP的过度依赖又有怎样的生存风险?

作者:荀慧

来源:新财富plus(ID:xcfplus)

伴随现象级手游《王者荣耀》的火爆,对网游“农药”误导青少年、低龄玩家沉迷其中巨额充值的声讨也火爆一时,连带国内游戏公司也成了“重点关注对象”。

如今国内游戏市场,《王者荣耀》这样以中国古代文化为故事背景的游戏其实比比皆是,尤其是MMORPG(Massive Multiplayer Online Role-PlayingGame,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类游戏)类型的游戏,由于社交性质较强、场面宏大、玩法丰富多样、竞技性强、操作简易,玩家想要快速便捷地提升自己的战斗力,基本都需要有一些金钱的投入,所以,该类游戏往往不仅玩家多,而且流水高。

该类游戏最初多为大型端游,手游兴起后又纷纷改编为手游,国内手游TOP10中,有6款游戏(《梦幻西游》、《大话西游》、《问道》、《倩女幽魂》、《剑侠情缘》、《征途》)均属于该类型(图1),其中的标杆性代表《梦幻西游》,2016年的收入甚至比《王者荣耀》高出20多亿元。

图1:2016年移动游戏收入榜TOP10(亿元)

来源: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GPC)与伽马数据(CNG中新游戏研究)联合发布的《2016年度移动游戏产业报告》

仔细观察,手游TOP10中,有9款来自两大龙头腾讯、网易,唯一非一线公司研发和运营的,只有2016年4月上线的《问道》。同是MMORPG类的端改手游戏,仅靠8个月的收入就能够在一众大制作、大投入的游戏中排到第三位(仅次于2015年就上线的《梦幻西游》与《大话西游》),《问道》的实力不容小觑。而《问道》端游和手游的研发者,正是吉比特(603444),一家2017年1月在A股上市,股价狂涨一度超越贵州茅台,晋升为两市股价之王的二线网络游戏公司。

与腾讯、网易等巨头不同,在成立以来的十多年里,吉比特仅有为数不多的十多款产品在运营,并且直到2016年《问道》手游上线之前,公司90%以上的营收都是只靠《问道》和《斗仙》两款端游在支撑,盈利来源非常集中。因此,这家如今200亿元市值的公司,曾被外界质疑股价是否有泡沫,营收数据是否有水分,游戏流水是否有作假。

而伴随吉比特在《问道》端游推出十周年之际发行的手游版本,在IOS畅销榜上一直维持在前30名;今年一季度,吉比特的财报数据较去年同期各种爆发式增长;去年年底新推出的《不思议迷宫》也是各种口碑爆棚,上线7个月以来,几乎一直稳站在IOS下载榜的前三名,吉比特的价值逐步被认可。不过,在如今游戏玩家喜好变化较快、游戏寿命普遍不长的大环境里,仅靠少数游戏支撑业绩的吉比特,要长期维持高盈利,仍有不小的难度乃至风险。

一键下单「民营金融时局图」纸质典藏版+苏龙飞线上分享门票

游戏玩家共同创业,财富结局令人唏嘘

相比鼎鼎大名的马化腾、丁磊,吉比特的两位创始人卢竑岩和苏华舟可谓低调。有意思的是,二人的结识,正是通过网络游戏。

1977年出生的卢竑岩,1998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计算机系,曾担任中兴通讯的软件工程师、美国Salira Optical Network Systems Inc开发工程师。1981年出生的苏华舟,2001年从泉州卫校医学专业后,在泉州当网吧管理员,销售游戏点卡和软件。两个玩家在游戏中越洋结识,并萌生了自主研发游戏的念头。2004年3月,二人共同各出资50万元,以100万元的注册资金,组建了吉比特的前身吉比特有限,各持股50%。

因为创始人是玩家出身,吉比特秉持的理念也是“以玩家为本”,致力于研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国产游戏。2006年4月,吉比特正式推出端游《问道》,这款以东方神话修仙为背景的回合制MMORPG类游戏,瞬间引发了市场的热烈关注,初期上线人数就超过10万,当年便收回成本。

《问道》的成功,引发了外部投资对吉比特的关注与追捧。2007年9月,IDG资本以263万美元(约2000万元)的价格,购买了吉比特19.05%的股权。2009年3月,IDG再次增资1000万元,将持有的吉比特股权增加至23.43%。

然而,2009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机构发布通知,“禁止外商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在中国境内投资从事网络游戏运营服务”。以美元基金投资的IDG作为外资股东,必须谋求退出。2011年4月,IDG以3亿元的价格出售了其全部持有的吉比特股权,由湖南文旅、北京和谐成长投资中心(有限合伙)等机构进场接盘。虽然未能陪伴吉比特走到上市,不过IDG以3000万元的成本,在4年时间里赚了2.7亿元左右,也有不错的回报。而接盘方之一的和谐成长,也是IDG团队发起的人民币基金,最终分享了吉比特上市的盛宴。

按照IDG退出时的价格测算,当时吉比特的估值,已从IDG进场时的1.5亿元翻了10倍,达到了15亿元。

IDG之后,作为创始人之一的苏华舟也在2012年10月把自己持有的吉比特28.84%股权全部卖出,由吉比特分三次以现金转账的方式赎回,苏华舟由此获得了2.71亿元左右的套现。

虽然相比最初的投入,创业8年的苏华舟也实现了可观的收益,不过,相比吉比特上市之后股价攀上高峰,卢竑岩以68.2亿元的身家登上今年新财富500富人榜的第479位,他无疑与更大的财富机遇失之交臂。

2010年8月,考虑到IDG外资背景的影响,卢竑岩和苏华舟等人曾另外设立一家平台——厦门吉之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两人持股均为35.7%。此后,该公司股权经过多次变更,卢竑岩和苏华舟于2011年4月已不再持股。

不过,在苏华舟退出吉比特的2012年10月,吉之特更名为厦门极致互动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苏华舟接手其15%股权。此后经过多次股权转让和增资,苏华舟成为极致互动的实际控制人。2016年5月,极致互动(837011)在新三板挂牌时,苏华舟直接持股56.47%,通过极致至臻间接持股14.25%,合计持股70.72%。极致互动推出了《东方故事》、贾靖雯代言的《魔侠传》等端游产品,但2016年营收为9754万元,净利润为-449万元。

《问道》手游上线,带动业绩爆发

吉比特设立之初,自研的游戏都是授权第三方游戏平台来运营,比如《问道》端游推出后,一直由光宇国际集团(01043.HK)旗下号称中国五大百万在线级玩家游戏平台之一的光宇在线独家代理运营。直到2011年7月,吉比特才设立了全资子公司雷霆互动,并开发了“雷霆游戏运营平台”,用于运营公司自主研发及代理的游戏,开始实施“研运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问道》端游走红之后,吉比特并没有趁热打铁推出新的作品,其目标在于,希望在当时同质化严重的国内游戏市场上,研发可复制性和可替代性较低的游戏。2014年,在历时5年的自主研发以及一年多的测试运营之后,吉比特正式推出了3D仙侠战斗主题的角色扮演类端游《斗仙》,获得不错的反响。然而,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带动端游玩家转向手游,作为端游的《斗仙》并未像《问道》一样成为现象级作品。

此后,吉比特也跟随市场主流,更注重手游的研发与运营,推出了《地下城堡》及其续作《地下城堡2:黑暗觉醒》等口碑颇佳的手游作品,但总体而言,其发展处于平稳期。尽管如今的吉比特旗下运营包括端游、页游、手游和VR游戏四种类型的10多款游戏,但其自2013年来每年的收入仍有90%多来自《问道》和《斗仙》两款端游,并且这其中的绝大部分来自推出时间较长的《问道》(表1)。

表1:吉比特按产品划分的业务收入(万元)

长期靠极少量游戏支撑的吉比特,营收也处于不温不火的稳定状态(表2)。2013年,吉比特实现净利润1.58亿元,2014年增长20%左右达到1.93亿元,2015年只有1.75亿元,为前一年度的90%左右。

表2:吉比特收入情况(万元)

直到2016年《问道》端游发行10周年,吉比特推出了《问道》手游版,公司营收终于迎来了新的爆发。2016年1-6月,其收入的96.61%都来源于《问道》、《斗仙》两款端游以及《问道》手游版,其中,《问道》手游版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为71.48%,而《问道》端游版仅占21.8%。由于《问道》手游版商业化运营的成功,吉比特2016年的净利润高达7.04亿元,较上一财年增长约3倍。此外,其2017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为1.64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98%,公司季报中也指出,这主要得益于《问道》手游版的良好运营。

毫无疑问,《问道》手游版所带来的净利润的突然爆发,是吉比特股价创出两市最高价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此外,在游戏公司市盈率普遍较高的大环境下,吉比特的市盈率不到30倍;根据2017年3月实施的2016年度股息派发数据,其每股股息高达4.1元,也支撑了其股价的飙升。上市以来,吉比特市值从38亿元左右一路狂飙,最高曾超过240亿元,上涨超过6倍。

游戏品质是根本,宣发运营是关键

某种程度上,游戏开发是一场循环下注的生存游戏。游戏公司或会因为研发的一款游戏大火而实现流水的爆涨,但如果不能连续开发出新的爆款,形成稳定的现金流,企业便只会在市场上昙花一现——这类游戏创业者并不鲜见。

一家游戏公司要实现长期盈利,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一是要有长期持续研发好游戏的能力,能够研发出有良好品质和口碑、能够给玩家带来乐趣的好游戏。二是要有良好的游戏运营能力。一个游戏是否好玩是一回事,能否盈利又是另一回事,并不是每个好游戏都能盈利。游戏的运营,包括发行前后的宣传、营销和推广,发行之后的正常维护,以及游戏定期的推陈出新等等,也是决定一个游戏能否长期占领市场并持续盈利的关键因素。好的运营能够为好的游戏锦上添花,而差的运营也会导致大量玩家的出走。

《问道》端游和手游版的成功,显示吉比特具有研发和商业化运营好游戏的能力。《问道》以中国传统道家文化为背景,是国内2006年推出的最成功的回合制MMORPG游戏之一,其最高同时在线用户数(PCU)一度接近百万,推出当年便获得了腾讯中国网络游戏风云榜评选的“2006最受欢迎网络游戏”。

假如说游戏品质是吸引玩家的关键,那么游戏中适当的收费设计,则是获利的关键。和主流MMORPG类游戏一样,《问道》通过出售虚拟道具等内置项目获利,不过,其中没有不付费就无法继续游戏的设置,付费玩家仅仅是比普通玩家提升战斗力更快更便捷,由此保持了玩家的数量与粘性。商业化运营10年以来,《问道》每月的充值金额基本稳定,PCU依旧维持在30-60万左右,新增注册用户数以及活跃用户数仍能保持在较高水平,累计注册用户数超过3.8亿,累计充值金额超过70亿元(图2)。这些数字显示,《问道》凭借良好的品质以及合理的收费模式而被玩家稳定地接纳。

图2:《问道》端游用户数量变化

来源:吉比特《招股说明书》

2016年4月推出的《问道》手游,由吉比特旗下的雷霆游戏平台自主运营。凭借《问道》端游十年来积累的强大用户群体和IP价值,该手游自正式上线运营以来,用户规模及充值金额增长迅速,开测首日即登上App Store付费榜第一、畅销榜第二。截至2016年6月底,仅短短2个月,《问道》手游就给吉比特带来了高达4.1亿元的收入,是同期端游版《问道》收入的4倍左右。截至9月底,其累计注册用户约1200万,累计付费用户约290万,月度PCU最高突破50万,累计充值金额超过12亿元。截至年底,该手游收入已超15亿元,成为2016年度除腾讯、网易的主打产品外,表现为最稳定的一款手游。如果说上线时的火爆可以体现游戏本身过硬的品质,那么持续稳定的亮眼表现则体现了游戏运营的实力。

除了代表作《问道》端游和手游,吉比特还有多款游戏口碑不错,比如2014年推出的模拟经营与冒险战略类手游《地下城堡》,以及2016年推出的《地下城堡2:黑暗觉醒》,2016年底推出的回合制策略探索手游《不思议迷宫》等。

在没有大规模商业推广的情况下,《地下城堡》IOS版自上线以来,在App Store多次问鼎付费榜榜首,其续作《地下城堡2:黑暗觉醒》推出36小时即登顶付费榜首位,并稳占数周。同样的,由青瓷数码研发、雷霆游戏代理运营的《不思议迷宫》,自2016年底上线之后也迅速占领了付费榜榜首,并在之后的7个月里几乎一直保持在付费榜的前五名。其作为一款单机类的闯关手游,既没有什么社交性,也没有什么竞技性,却仍能在上线之后稳定保持在App Store畅销榜的100名左右(图3),一方面可见吉比特挑选代理游戏的眼光颇为独到,另一方面也源于其运营上花了不少功夫。

尽管这些游戏并非爆款,未带来巨额收益,但对于一家公司的稳定运营而言,价值不可忽略。

图3:《不思议迷宫》App Store畅销排名

来源:AppAnnie

值得一提的是,在App Store里翻看这几款游戏的评价,除了“好玩”、“推荐”的全五星好评,还能看到许多玩家长篇大论对游戏制作小组的良心建议,下面还有开发人员“会努力改进”的回复,这在其他手游的评价里并不多见。游戏开发与运营小组与玩家的交流互动,并将玩家意见融入游戏的更新中,不只体现了吉比特人贯彻“以玩家为本”的理念,尊重玩家合理和正向的需求,也有小米科技通过与“米粉”的紧密互动,圈定忠实核心用户而快速成长的影子。

盈利依赖单个游戏IP,未来发展仍有巨大挑战

2016年,中国游戏市场的规模达到了1789亿元,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游戏市场,其中,手游的持续崛起功不可没。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随时随地就能玩的手游成为了玩家的首选。国内移动游戏市场规模也仅用4年时间,就从2012年的不到100亿元增长到了2016年的超1000亿元(图4)。手游所占游戏市场份额也随之从2012年的13.1%增长到了2016年的57.2%,首次超过了PC客户端游戏(图5)。

图4:2011-2020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规模

来源:艾瑞咨询《2017年中国网络游戏行业研究报告》

图5:2011-2022年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细分

来源:艾瑞咨询《2017年中国网络游戏行业研究报告》

伴随手游市场的迅速增长,行内企业数量激增,这与手游市场不同于端游的竞争态势颇有关系。

在PC客户端游戏市场,头部企业(top5)占据了约75%的市场份额,中小企业似乎没有太多的可发展空间(图6)。而在手游市场,尽管腾讯和网易两大巨头共计瓜分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但仍然有三成以上的份额被top10以外的小企业占据。所以,对于中小游戏公司而言,准入门槛仍然相对较低的手游市场也是更有机会的发展领域。行业集中度有限,也导致了移动游戏市场的竞争相对PC客户端游戏市场更加激烈,市场对于企业的要求更加苛刻。对于吉比特而言,这也意味着所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

图6:2016年PC客户端游戏和移动游戏企业营收规模集中度对比

来源:艾瑞咨询《2017年中国网络游戏行业研究报告》

从2004年创业以来,吉比特长期依赖《问道》这一款游戏赚钱。2013-2015年,《问道》和《斗仙》两款游戏收入占公司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5.32%、93.29%和88.93%,其中《问道》的收入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7.93%、67.65%、73.05%。2016年4月《问道》手游推出后,《问道》、《斗仙》以及《问道》手游三款游戏占公司2016年1-6月营收的96.61%,其中《问道》端游和手游占的比重分别为21.8%和71.48%。

尽管《问道》手游推出后一直表现不俗,吉比特如今活得也颇为滋润,但只靠单一的游戏IP获利,风险过于集中。首先,国内游戏市场竞争激烈且同质化严重,同类型游戏产品层出不穷,一旦出现《问道》的替代品,可能导致大量玩家出逃。其次,手游的生命周期普遍较短,游戏玩家的偏好变化也很难掌控,若大量玩家对《问道》的喜好发生改变,也会导致吉比特的收益大幅下降。最后,若是公司自身对于游戏的经营出现了失误,也会直接影响到游戏的流水,从而对公司的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能否准确把握未来市场的热点,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地推出新产品,来保证业绩的持续增长,仍是吉比特的一大考验。而一款新游戏的失败,不仅会给公司带来财务风险,还有可能影响之前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口碑,所以对于吉比特来说,新项目的审视和评估极为重要。

此外,对于游戏公司而言,游戏本身之外的舆论与监管风险也值得关注。尤其是“王者荣耀”连续引发多起负面新闻,招致人民日报、新华社激烈批评,令腾讯(00700.HK)股价一日暴跌5%,市值蒸发千亿,其他多个游戏公司股价也跟随暴跌,更彰显了爆款游戏的运营中需要注重度的把握。

图6:2016年PC客户端游戏和移动游戏企业营收规模集中度对比

来源:艾瑞咨询《2017年中国网络游戏行业研究报告》

从2004年创业以来,吉比特长期依赖《问道》这一款游戏赚钱。2013-2015年,《问道》和《斗仙》两款游戏收入占公司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5.32%、93.29%和88.93%,其中《问道》的收入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7.93%、67.65%、73.05%。2016年4月《问道》手游推出后,《问道》、《斗仙》以及《问道》手游三款游戏占公司2016年1-6月营收的96.61%,其中《问道》端游和手游占的比重分别为21.8%和71.48%。

尽管《问道》手游推出后一直表现不俗,吉比特如今活得也颇为滋润,但只靠单一的游戏IP获利,风险过于集中。首先,国内游戏市场竞争激烈且同质化严重,同类型游戏产品层出不穷,一旦出现《问道》的替代品,可能导致大量玩家出逃。其次,手游的生命周期普遍较短,游戏玩家的偏好变化也很难掌控,若大量玩家对《问道》的喜好发生改变,也会导致吉比特的收益大幅下降。最后,若是公司自身对于游戏的经营出现了失误,也会直接影响到游戏的流水,从而对公司的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能否准确把握未来市场的热点,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地推出新产品,来保证业绩的持续增长,仍是吉比特的一大考验。而一款新游戏的失败,不仅会给公司带来财务风险,还有可能影响之前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口碑,所以对于吉比特来说,新项目的审视和评估极为重要。

此外,对于游戏公司而言,游戏本身之外的舆论与监管风险也值得关注。尤其是“王者荣耀”连续引发多起负面新闻,招致人民日报、新华社激烈批评,令腾讯(00700.HK)股价一日暴跌5%,市值蒸发千亿,其他多个游戏公司股价也跟随暴跌,更彰显了爆款游戏的运营中需要注重度的把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914

阿里投資的“三板斧”

再過2個月,阿里巴巴將迎來它的第19個生日。從國內批發貿易起家,如今阿里巴巴擁有以淘寶、天貓、盒馬為代表的核心商業,以優酷、阿里體育為代表的數字媒體與娛樂,以高德地圖、釘釘為代表的創新業務,以餓了麽、口碑為代表的本地化服務,以及阿里雲、螞蟻金服等多個領域。

在這些領域中,不少“小夥伴”是今年剛剛加入的,比如蘇寧體育、分眾傳媒、匯通達等等,而其中最大的投資標的是以95億美元全資收購的餓了麽。

互聯網思維的核心在於流量和效率,在與京騰系進行的線上和線下的新零售角逐戰中,除了公司內生式增長,投資和並購無疑是阿里巴巴占領陣地的有效手段。科技驅動、業務協同、布局未來成為阿里投資的“三板斧”。

科技驅動

在科技驅動發展的這個時代,對核心技術的掌握,尤其是在基礎科學、顛覆性技術領域的突破,這將決定企業能走多遠。達摩院、羅漢堂也因此相繼創立。

在阿里,達摩院並不是一個純研究部門,它與業務和商業是緊密相關的,即使是前沿技術研發也是為未來的業務與商業研發。這意味著,實驗室除了學術以外,還有自己的產品以及商業邏輯。

“我們(實驗室)其實有三類人,一類是純做算法研究的,一類是做算法落地的,還有一類是推動產品化落地的技術人員,這三類人我們力圖把他們放到一個組織底下,這樣算法的研究成果可以迅速被產品化,被消費者所使用。”達摩院機器智能實驗室智能語音交互首席科學家鄢誌傑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是從“算法—產品—商業”融合的方向,還有一種是從“商業—產品—算法”的方向,即從產品一側或者從商業一側直接收到市場的反饋,這些反饋就能直接給到算法團隊里面,業務為研發提供豐富的數據與場景,一旦做出來就能夠創造巨大產品價值和商業價值。

在內部尋求突破的同時,阿里巴巴對外還投資了一些面向未來的技術或業務。

今年4月,阿里巴巴全資收購中天微。中天微是中國唯一大規模量產的自主嵌入式CPUIPCore公司,專註於32位嵌入式CPUIP研發與規模化應用,面向多媒體、安防、家庭、交通、智慧城市等loT應用,全球累計出貨超過7億顆芯片。同時,也是第一家讓阿里巴巴獲得可觀投資的芯片公司,致力於推動國產CPU自主研發創新能力,推動國產自主芯片大規模商用。此前,阿里巴巴還投資了寒武紀、BarefootNetworks、深鑒、耐能、翺捷科技等五家芯片公司。

“阿里在價格上不會糾纏,更看重投資的戰略意義。”翺捷科技創始人戴保家說,“我們都認為互聯網公司與芯片技術公司應該有密切合作,雙方都認同這是未來的趨勢。”

除了芯片,阿里巴巴還看中了視覺領域。

同在4月,阿里巴巴領投商湯科技的6億美元融資,同月,阿里巴巴、Face++等領投了Video++的3.49億元融資;1月初,阿里巴巴領投魔點科技的數千萬元融資。

近日,有消息稱,國內人臉識別公司曠視科技Face++公司有望在近期籌集至少6億美元資金,其中投資者包括阿里巴巴和博裕資本。7月25日,阿里巴巴回應第一財經記者稱,目前沒有可對外披露的信息。去年10月,曠視科技獲得來自螞蟻金服等機構的4.6億美元投資。

依靠以人臉識別為核心的技術和商業布局,2011年才成立的曠視科技僅用6年時間,躋身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獨角獸”公司,最早以“Face++”的名字為外界熟知。人臉識別技術是基於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的生物識別手段,在金融、商業、安防等領域有諸多應用。

對於要做102年企業的阿里巴巴,加大對科技創新研究的投入,走科技驅動的發展路徑,成為一種必然。

業務協同

從零售、貿易、服務,到數據、物流,阿里巴巴是一整套面向全球的商業基礎設施,因而阿里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實業企業。

電商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阿里投資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因此在阿里的投資中,控股投資和持股比例較高的戰略投資比較多,阿里的投資不是為了獲得股權的增值,而是為了形成更龐大的消費互聯網版圖。”

以投資蘇寧體育為例,7月19日,蘇寧體育宣布完成A輪融資,阿里巴巴領投。蘇寧旗下的PP體育將與優酷展開合作,主要是以優酷PP體育聯運平臺的方式進行。未來PP體育會繼續定位打造專業的體育內容平臺,而優酷體育則會基於體育內容做更多泛體育、泛娛樂的內容探索。

阿里入股蘇寧體育並非偶然。今年6月10日,在優酷拿下世界杯版權後,阿里文娛集團輪值總裁兼大優酷總裁兼阿里音樂CEO楊偉東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我們第一時間和蘇寧溝通了,蘇寧反饋說可以針對後面的運營參與進來,蘇寧團隊已經和優酷團隊一起辦公了,蘇寧體育團隊在運營方面非常有經驗的。”

過去三年,阿里巴巴和蘇寧在零售業展開深度合作,持續提升雙方的合作價值和市場競爭力。雙方在聯合采購、天貓旗艦店運營、物流服務、O2O融合等領域的合作。2015年8月,阿里投資約283億元參與蘇寧的非公開發行,占蘇寧總股本的19.99%,成為蘇寧雲商的第二大股東。

圍繞核心戰略、強業務耦合、磨合與相互賦能、服務實體經濟、布局新技術……阿里投資的邏輯非常明確。實際上,阿里無論進行哪種投資,核心都會和阿里自身業務相融合:拾遺補缺、橫向拓展、打通上下遊。

布局未來

今年,阿里巴巴的並購依然活躍。

1月,淘寶中國要約收購高鑫零售(06808.HK),直接和間接持有公司31.12%的股份,收購總價為193.05億港元。

2月,阿里54.53億元投資居然之家,持股15%成為第二大股東。

4月,阿里巴巴集團與五星控股集團聯合宣布達成戰略合作,五星控股集團旗下匯通達公司獲得阿里巴巴45億元人民幣投資。

同月,餓了麽被阿里巴巴聯合螞蟻金服以95億美元全資收購,這被看成是積極搶占線上流量入口。

5月29日,阿里巴巴、菜鳥網絡和中通快遞達成戰略投資協議,阿里巴巴、菜鳥網絡等向中通快遞投資13.8億美元,持股約10%。自2007年成立以來,公司的7輪融資中有4輪是阿里或菜鳥有所參與。2018年一季報顯示,阿里巴巴集團對百世物流的持股比例達27.79%,為其第一大股東。

6月,寶寶樹宣布與阿里巴巴集團達成資本戰略合作,進入了母嬰市場。新一輪融資後,寶寶樹估值達約140億元人民幣。

7月,菜鳥網絡宣布,以眾包業務和其他業務資源及2.9億美元現金戰略投資最大即時物流平臺點我達,成為其控股股東。這是迄今為止,國內即時物流領域最大的一筆投資。

同月,阿里巴巴集團及其關聯方將以約150億元戰略入股分眾。分眾傳媒可以在阿里的幫助下推出基於不同樓宇的電商購物數據的智能投放系統,通過線上線下的數據打通與聯動全面參與到阿里主導的全域營銷等領域中不斷優化投放方式,來提升客戶廣告的轉化率。

財報數據顯示,阿里巴巴2018財年(2017.4.1~2018.3.31)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8.12%至2502.66億元,扣非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同比增長47.88%至645.87億元;騰訊2017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6.23%至2380.14億元,扣非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為548.41億元,同比增長59.80億元。與石油、汽車等傳統行業相比,在營業收入達到千億級別後,阿里巴巴、騰訊等科技巨頭仍能保持高速增長實屬罕見。當然,這也與公司並購、投資的成功密不可分。

能讓並購產生意義的還有阿里“留人”的能力。被阿里巴巴收購之後,收購標的的創始人多會進入阿里巴巴工作。但這些創始人在心態上可能是創業者,但身份上是manager,那時該如何激勵他們Allin?

2010年4月,蔣凡在北京成立友盟,推出"一站式"解決方案,服務包含移動應用統計分析以及遊戲統計分析、消息推送、社會化分享組件及雲加速等新產品,當時已經可以覆蓋5.9億活躍設備,18萬個應用,6萬開發者。

2013年公司被阿里收購,蔣凡也參與到阿里的無線業務中,帶領手機淘寶向淘寶的無線化沖擊,短短四年時間,淘寶無線交易的占比就從百分之十幾增長到了80%以上。2017年,蔣凡又帶領淘寶產品團隊,完成了淘寶網與手機淘寶的整合,阿里順利完成了從PC端到移動端的轉型。

阿里巴巴CEO張勇在任命書中曾這樣評價:“蔣凡加入阿里的幾年,始終保持創業者的沖勁,有敏銳的消費者洞察和產品洞察,在整個淘系無線化升級過程中起到了核心驅動作用。推動了淘寶走向數據驅動,實現千人千面。”

在張勇看來,外企(管理者)是一群manager,阿里巴巴這邊是一群leader,阿里希望收購標的的創始人進入阿里後,有leader的心態,而不是只care短期結果。

“今天的成功是因為過去我們做的一些事情,未來會不會成功,得看你今天能不能布好局。如果只考慮當前結果,你會失去很多未來的機會,甚至做一些短視的事情。”正如張勇說過的那樣,阿里需要為未來去布局。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彭海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5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