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本東北大地震,除了震出台灣電子供應鏈缺口,因輻射廢水排入海,也引發鄰近北太平洋秋刀魚漁場的污染疑慮。就在市場擔憂不敢吃今年六月開始新捕獲的秋刀魚時,卻有一個人在兩年前,大舉投入產值上看百億的秋刀魚市場。 投資大手筆 兩年內造八艘大船 場景拉到高雄旗津,三陽造船廠,造價三億,長六十五公尺、寬十.八公尺、深七.二公尺,這是五月五日下水,由華偉漁業集團旗下新造的第四艘九百六十噸級鋼質遠洋魷釣兼棒受網漁船(捕魷魚與秋刀魚兩用)。 近兩年來,同樣的規格,華偉一次就要造八艘,總投資超過二十億,手筆之大,業界罕見。 「真的前無古人,」負責現場監工的三陽造船廠工程師陳盈年說。這八艘遠洋漁船的船東,正是華偉董事長、也是秋刀魚大亨,黃一成。 華偉目前旗下擁有四十三艘大、小漁船(含八艘運輸船),最貴一艘專門捕撈超低溫鮪魚的美式圍網船,要價五億;華偉的漁獲量,合計鮪魚、魷魚與秋刀魚等魚種,超過十萬噸,其中上萬噸的秋刀魚數量更躋身台灣市場前三大。 今年六月開始的秋刀魚季,台灣船隻能否順利出海仍存在未知,敢逆勢造新船,與黃一成早期投入遠洋漁業時敢衝的個性有關。 個性超果斷 五分鐘認賠兩億元 「當初真的陌生,二十幾歲很敢衝,只有一個理念就是要拚,」黃一成說,台灣船東較保守、滿意現況,但他不看現況,更重視未來,「人家看到崎嶇不平坦的道路,我就是要去走這個,你說我逆向也對。」 民國七○年代,遠洋漁業正達顛峰,不少船東都賺到好幾桶金。黃一成父親最早從事營建生意,又和友人合夥漁船,他等到黃一成二十歲退伍,父子倆便在前鎮漁港建造振發冷凍廠;五年後,立志當大船東的黃一成首度添購新船,開始漁業生涯。 不過,先是八十一年因漁業外行,船隻設備故障到阿根廷捕魷魚空船而回,慘賠四千多萬;繳學費後,又遇上國際公海不准用流刺網捕魚,八十三年,漁獲大減;隔年,又逢日本神戶大地震,輸日超低溫鮪魚從一公斤六百元,跌到二百五十元,台灣遠洋漁業面臨一片黑暗。 一年後,日本市場復甦,原本圍網的漁船部分也轉為沿繩釣(用掛著魚鉤的尼龍繩捕魚),克服瓶頸階段,讓他習慣與危機共處,事業版圖也正航入軌道。 但,黃一成的海上事業並未從此一帆風順,危機,發生在八十九年。原來,他旗下的一艘魷魚船,因船長駛入阿根廷經濟水域捕魚遭軍艦包圍,「晚上聽到電話響皮皮剉、會發抖,我的船被軍艦追,要停嗎?停,財產沒了;不停,就開炮……。」 造價兩億元的船被扣留,加計兩千多萬元的國際官司費用,考量曠日費時、取回船也未必堪用,五分鐘,他便決定停損放棄約等於當時兩年收入的船隻,另一艘魷魚船也因不符效益出售,等於十年前,黃一成徹底退出魷魚、秋刀魚船隊經營,只留下鮪魚事業。 漁業署漁產品全球資訊網顯示,五月三日全台消費地魚市場冷凍秋刀魚每公斤平均五十二元,以市面最多的每尾一百二十到一百五十公克計算,一尾秋刀魚價格僅約十元。 價格並不高貴的秋刀魚,究竟有何魅力,值得他不惜砸重本重新布局? 「我的船隊都是新船,(規模)算最大……,船是台灣最先進,有海鳥雷達,還有最新、最省油機器,」就像他當年五分鐘,決定認賠兩億元一樣的豪氣,兩年多前,身兼台灣省漁會理事長與國民黨中常委的黃一成,又嗅出一個產值百億元的秋刀魚市場,正在打開。 眼光極犀利 提前布局中國需求 九十七年,政黨輪替,他留意到台灣的秋刀魚每年十六到二十萬噸的產量僅次於日本、全球第二,是目前最大宗的遠洋漁獲,加上業界近八十艘漁船中,三分之二漁船較老舊,放眼大陸內需起飛,趁早布局的機會很大,才決心大手筆造新船,試圖掌握未來秋刀魚漁獲主導權。 「大陸市場是個大餅,(業者)搏這塊很合理,」全台唯一一位研究秋刀魚的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黃文彬指出,十年前,台灣秋刀魚市場很小,以外銷日、韓為主,近五年,新增俄羅斯、歐盟市場,近兩年,大陸秋刀魚商機崛起,有機會以量制價。 魷魚船公會理事長施教民觀察,二十五年前,一艘漁船要價五千萬,自然遠不及一艘三億的大噸位新船,新船捕撈、續航等競爭力至少是舊船一倍以上,而船隻設備老舊,海上作業也易出狀況,出海未必符合成本,但「誰有三億可以去造新船?」 看遍遠洋漁業大風大浪的黃一成,懂得提早布局,不放過未來任何一個機會,這位秋刀魚大亨未來就有機會領先大陸,主宰秋刀魚市場行情。 |
| ||||||
台灣討海人是海上成吉思汗,卻曾被國際組織祭出最嚴重制裁。有一百六十艘大型遠洋漁船,在國際組織監督下,從大西洋召回強制拆解,損失超過百億元,留下台灣遠洋漁業史最不堪回首的一頁。 同時,黑鮪魚正快速消失中。十三年前,小琉球船長的基地東港,釣上逾一萬多尾的黑鮪魚,但十三年後的今天,全東港釣起的黑鮪魚剩下四百三十九尾,按此比例算,不出幾年,小琉球船長很有可能釣起太平洋上最後一尾黑鮪魚。 敢面對不堪的過去,才能走向未來。台灣漁民可以用鬥志,走向三大洋征服海上的鮪魚,現在開始,也應努力贏回尊敬。 惡名一:非法「洗魚」,逃避捕撈限制 第一個要徹底檢討的是,非法「洗魚」該停止了。世界各國為了保護受到高度捕撈的鮪魚,有所謂的捕撈限制配額。二○○五年,大西洋鮪類保育委員會(ICCAT)就對台灣採取制裁,將大西洋的大目鮪捕撈配額,從一萬四千九百噸減為四千六百噸,並強制減少台灣船隊。 原因是,台灣籍漁船將漁獲搬到別國籍漁船上,使用它國配額,或是在大西洋捕獲的鮪魚,謊稱是在印度洋、太平洋捕獲,「洗」成不同洋區,逃避限制配額的規定。 這是一個非常不光榮的過去,因為台灣在ICCAT的大目鮪魚配額,高居大西洋第三,僅次於日本跟歐盟,有機會成為世界的主導者,卻自甘墮落成破壞者,這是可恥的過去。 但這樣的爭議事件尚未停止,二○○九年,綠色和平組織又在中西太平洋海域,當場觀察到台灣漁船的非法情形。雖沒有被國際組織裁罰,但不守法、超額捕魚的形象很難洗清。 對此,小琉球船長林漢德說,以前老一輩船長認為靠天吃飯,哪需要管什麼配額,所以,今年他們在東港成立鮪延繩釣協會,就是要宣導遵守國際規範,希望漁民釣到就要申報,能捕多少就捕多少。 惡名二:只抓不復育,傷害生態環境 第二是台灣不該只做大規模工業化捕撈,在資源保護與生態復育太少。綠色和平組織就要求,台灣停止大規模工業化捕魚並停用人工集魚器。美式大型圍網船是台灣的另一個主力,由財團經營、基地在前鎮。 綠色和平組織海洋專案主任顏寧指出,這種漁船一次下網就能圍出六十個足球場大小、深度三座摩天輪的高度,一艘一年的捕撈量,足以供給十五萬個台灣人一年食用的海鮮,但台灣船隊不僅用這種大型工業化方式捕魚,還用人工集魚器來提高漁獲量,就是假造魚礁吸引魚群聚集。 但這種方式能提高漁獲,卻可能捕到鮪魚幼魚、海龜、鯊魚、蝠魟等物種,對生態永續造成破壞。美式大型圍網捕魚雖是全球化問題,但台灣應走在前面,努力成為第一個改進者,採更生態永續方式捕魚。 諷刺的是,過去十年,台灣努力方向似乎錯了,顏寧指出,從二○○二到二○一○年農委會的遠洋漁業一百一十六億元預算中,僅不到三%用在可能有助於遠洋漁業資源管理的事情,寧可把錢花在補貼漁船的燃油,花在資源保育上的很少。 惡名三:用破壞性漁法,市場恐淘汰 第三是,台灣應該推動永續漁法,否則將面臨被國際市場淘汰的命運。台灣絕大多數人不關心海鮮是不是永續漁法捕來的。綠色和平組織調查,台灣消費者買海鮮時,關心是不是永續捕撈法的人不到一%。 例如,當台灣北海岸一帶用焚寄網(強烈燈光)捕魚時,對於海洋生態已造成嚴重破壞。顏寧說,受到強光吸引的大魚、小魚浮上水面時,眼睛可能破裂,最後不管有沒有被抓,都是死亡。除此之外,台灣沿岸的底拖漁業,則是直接剷平海底捕魚,也是破壞性的漁法。 遺憾的是,台灣唯一禁止焚寄網的海域就是小琉球所在的屏東縣海域。琉球鄉衛生所主任洪國清說,每個地區傳統漁法不同,不能說禁就禁,問題是政府應輔導業者轉型,不能等小魚沒了,自然就沒大魚。 這不是台灣自身的問題,綠色和平組織指出,去年英國所有超市已承諾未來只採購永續漁法捕撈的鮪魚,今年北美和義大利也將跟進,陸續淘汰破壞性漁法漁業。顏寧說,台灣是世界鮪魚主要供應國,不加緊腳步改變,會被國際市場所淘汰。 而這一天,恐怕會比最後一尾黑鮪魚被釣起的那一天還要早來臨。 【延伸閱讀】美式大型圍網捕撈法,最破壞生態 ——3種鮪魚捕撈法 1.鮪延繩釣釣一次約花2到3小時,除鮪魚也可釣起旗魚、鯊魚 2.美式大型圍網以中小型鮪魚、鰹魚為捕撈目標,有大小魚通吃、過度捕撈爭議 3.鮪鰹竿釣台灣發展最少一般多釣鰹魚或鮪魚 資料來源:農委會、台灣區鮪魚公會整理:呂國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