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半周年大事回顧新浪財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585
滬港通半周年大事回顧
作者:新浪財經
2014年4月10日 總理李克強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宣布,建立上海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同日,兩地證監部門聯合公告滬港通正式啟動,需時6個月準備。
2014年4月29日 港交所公布滬港通詳情及安排。
2014年6月13日 中證監發布《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若幹規定》。
2014年8月11日 上交所、港交所進行滬港通全天候測試。
2014年9月26日 上交所發布《滬港通試點辦法》。
2014年11月10日 中證監及香港證監會正式批準舉動滬港通於11月17日正式啟動。當日恒指開盤高開524點,午市收報23,939.74點,上升389.5點,升幅1.65%。
2014年11月17日 滬港通正式開通。香港居民每日2萬元人民幣兌換上限也同步取消。
2014年11月17日 首日港股不升反跌,恒指收市報23,797.08點,下跌290.30 點,跌幅1.21%,香港經由滬股通買賣上海股票的每日額度的170億,於該日的下午1時55分全數用盡;相反,內地經由港股通買賣香港股票成交量的反應冷淡,余額達87.32億人民幣,僅用了限額的約17%。
2014年11月18日 第二日恒生指數繼續下跌,收市報23,529.17點,下跌267.91,跌幅1.13%,投資滬股通使用了37%額度,剩余81.55億人民幣;相反投資港股通剩余額度97億人民幣,僅使用了7.6%額度。
2015年1月5日 總理李克強在深圳考察時指出“滬港通之後應有深港通”。
2015年4月8日 港股通首度出現爆額情況,單日使用額度105億元於下午2時09分全數用盡。
2015年4月9日 港股通連續第二日爆額;當日港股成交額達2,939億元,再創歷史高位。
(來源:新浪財經)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新浪微博似乎出现了复苏迹象,真的吗? 尹生
http://xueqiu.com/8138652508/45565983
摘要:新浪微博的用户活跃程度似乎出现了复苏的迹象,但还不能确定。如果在接下来的一到两个季度,新浪微博的活跃用户数(特别是日活跃用户)增长能够保持
目前的势头甚至持续加速,并成为趋势性事件,那时其估值也就可以相应地转向单用户价值指标,从而迅速进入60~90亿美元的区间。 不久前,我在福布斯的前同事在新浪微博的福布斯官方账号上发布了一条含有90后明星鹿晗的名字和图片的消息,结果让人吃惊,这条消息迅速获得了5万多次转发,8000多条评论,有两万多人点赞。 对
于一本专注于严肃商业的杂志而言,这简直创造了一个奇迹。但却也在意料之中:虽然新浪微博的影响力过去几年似乎一直在下降,但在某些独特的话题上的影响力
上仍然不容小觑。这种现象在Twitter那里也存在,在超级碗这样的事件上,Twitter的影响力甚至超过Facebook。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独特的优势,能否成为新浪微博全面复兴的基石? 对于那些在新浪微博去年4月IPO时就买入其股票的人而言,这个问题尤其重要,新浪微博目前的股价不到上市当日收盘价的80%,今年初时甚至一度跌到只有那时的约60%。现在新浪微博的市值约为32亿美元,甚至只相当于2013年阿里巴巴投资它时的估值水平。 在
新浪微博上市之前,尹生曾经认为其当时的合理估值接近50亿美元(参见2014年2月的尹生福布斯中文网专栏文章《新浪微博仍是价值近50亿美元的大生
意》),而在2013年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时,我在另一篇专栏中预测到2016年早些时候,其价值可能上升到60~90亿美元。 到2014年9月时,新浪微博的市值的确一度非常接近50亿美元,但随后落入深渊。说实话,我曾预期新浪微博的年营收可能要到2015年才能做到3亿美元,并以此作为估值的基础,但实际上2014年就达到了这一水平,这是为什么? 关键不在营收,而在新浪微博是否具备持续获得营收(以及更长远来看盈利)增长的能力,而这又首先取决于其能否巩固和提升其独特用户价值,或者说行业地位,这在我的文章《获阿里背书,新浪微博三年后估值或达60~90亿美元》中是这样描述的: 对新浪微博而言,其未来有两种可能:一是通过清晰而有力的定位,成为Twitter和Facebook这样的领导应用,一种是从一个主流的应用走向没落和维持,通过各种可能的商业化战略来引导其发展,就像人人网。 考虑到之前已经有传言,阿里巴巴可能会继续增持新浪微博的股份到控股地位,这可能会加剧其前途的不确定性。因此,可以假定乐观情景和悲观情景各占35%和65%,前者对应的市销率可能高达35倍(当时Facebook和Twitter的中间值),而后者则只有5倍左右。 为此,我在新浪微博IPO时的另一篇文章《新浪微博:短期有看头,长期看四种关系》中,提到了IPO后新浪微博必须面对的四种关系:与阿里巴巴的关系,与新浪网的关系,与投资人的关系,与用户的关系(我当时没有提与政府的关系)。 每一种正向价值关系的建立,实际上都是围绕新浪微博独特的定位和价值的,就像Twitter的价值恰恰就在于它的独特定位,在于其对于追求全球性的信息透明的用户而言,是不可替代的,它的价值是其影响力,就像是纸媒时代的《纽约时报》。 很不幸,新浪微博在上市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恰恰是在验证我在前述文章中提到的担忧:“我认为除非新浪微博迅速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落入人人网一侧的概率会急剧上升。” 每
一种关系都似乎迅速朝着价值成长的反面滑去:糟糕的产品用户体验,政策监管导致的活跃性下降等,使其成为领导性应用的可能性非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而同
时,营收增长也出现了急剧下滑——2014年第一季度以来其每个季度的营收增长依次分别为161%,105%,58%,47%,43%,34%(预计)。 过去四个季度,新浪微博的营收为3.63亿美元,同比增长65%,相对目前的市值,大约只有8.8倍的市销率。相比而言,目前Twitter按过去四个季度的营收计算的市销率为14.5倍,而腾讯和Facebook也与这个水平相当或高于这个水平。 唯一的亮点,是新浪微博第一季度的月活跃用户和日活跃用户增长都创下了过去四个季度的最快,分别为增长了38%和34%,达到1.98亿和0.89亿,相比而言,Twitter的月活跃用户也只有2.88亿,而新浪微博的市值只有Twitter市值的一成多。 与
此同时,新浪微博的运营亏损也明显收窄,过去四个季度运营总亏损为1750万美元,而之前的四个季度为亏损4960万美元,且似乎呈现出逐季改善的趋势。
相比而言,Twitter在过去四个季度中,有三个季度出现了运营亏损扩大,四个季度累计运营亏损达6.07亿美元,且没有明显改善的趋势,这令其股价在
过去一个月中下跌了近30%。 尽管新浪微博在营收上出现了让人不安的趋势,不但总体营收增长节节下滑,而且其两大业务之一的增值服务在过去这个季度几乎停止了增长,仅增长了9%,但营收仍然不是影响新浪微博目前估值水平的决定因素。 考虑到阿里巴巴在其中持有30%的股份,按照目前的市销率,它每在新浪微博投入1美元的钱做广告,将从资本市场获得2.64美元的回报,只要它有足够的动力进行市值管理,理论上并不难让新浪微博交出一份乐观的财报。 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将是前一组指标,即用户活跃度的提升,以及其整体战略朝着主流应用的有效程度,其目前的市值水平,大约只相当于35%(乐观)和65%(消极),而在第一个季度时,大约只相当于20%(乐观)和80%(消极)。 新
浪微博的用户活跃程度似乎出现了复苏的迹象,但还不能确定。如果在接下来的一到两个季度,新浪微博的活跃用户数(特别是日活跃用户)增长能够保持目前的势
头甚至持续加速,并成为趋势性事件,那么其估值也就可以相应地转向单用户价值指标,那时,新浪微博的估值将迅速进入60~90亿美元的区间。 若
想阅读更多互联网价值研究与评估方面的文章,请订阅尹生的微信公号价值线(jia-zhi-xian),或前往尹生的福布斯中文网专栏。若需转载,请署名
并注明出自价值线。但申明:尹生的所有文章仅做一般性探讨,不作为投资决策之依据,股市有风险,请慎重决策。尹生不持有新浪微博或上述其他公司的股票。
曹國偉成最大股東後,新浪未來走向四大猜想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96
曹國偉成最大股東後,新浪未來走向的四大猜想
作者:劉夏
摘要新浪公司曾一度為股權分散所困。近幾年被指動作緩慢,未能跟上業內如火如荼的移動互聯網步伐。2009年,以曹國偉為首的新浪管理層以約1.8億美元的價格,購入新浪約560萬普通股,成為新浪第一大股東。
6月1日晚,新浪公司宣布,已與董事會主席兼CEO曹國偉達成認購協議,將向曹國偉出售1100萬股新發行的普通股。截至當日收盤,新浪股價上漲23.28%,報50.21美元。
新浪大漲23.28%
根據協議,曹國偉將認購並直接購買,或通過權益歸其所有和控制的特殊目的實體購買新浪1100萬股新發行的普通股,總購買價約為4.56億美元現金。每股購買價約合41.49美元,相當於截至2015年5月29日的30個交易日中新浪普通股收盤價的平均值。
這一價格高於新浪普通股於2015年5月29日,即認購協議簽署前最後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40.73美元。
同時,曹國偉同意自己或其關聯方通過本次交易購買的所有股票在交易完成後有六個月的約定鎖定期。“這一協議體現了我本人和公司管理層對公司發展前景的信心。”曹國偉表示。
截至6月1日美股收盤,新浪股價漲9.48美元至50.21美元,漲幅達23.28%。彭博社報道稱,已創下新浪11年來最大漲幅。受此帶動,微博當日亦上漲6.5%,報16.88美元。
曹國偉持股達到巔峰
根據新浪披露其截止到2015年3月31日的股權結構,新浪最大股東為Platinum Investment Management Limited,持有新浪439.27萬股,占股7.5%;第二大股東為BlackRock, Inc.,持股414.63萬股,占股7.1%;第三大股東為Capital Ventures International and its affiliates,持股307.71萬股,占股5.3%。
截至目前,新浪總股本6680萬股,新發行1100萬股後,總股本將達到7780萬股。加上此前個人持有的146.73萬股,曹國偉擁有新浪公司股票已經達到1246.73萬股,占股16.02%。晉升為新浪最大股東。
這也是有史以來,曹國偉持有新浪公司股票的頂峰。
新浪公司曾一度為股權分散所困。近幾年被指動作緩慢,未能跟上業內如火如荼的移動互聯網步伐。2009年,以曹國偉為首的新浪管理層以約1.8億美元的價格,購入新浪約560萬普通股,成為新浪第一大股東。達成了中國互聯網歷史上首例MBO。此後,經過管理層幾度減持,新浪公司股票重又趨於分散。
業內分析認為,本次認購之後,新浪主導權分散的局面再次改觀,將再次掌握在以曹國偉為代表的管理層手中,新浪有可能掀起一輪新變革。
新浪未來走向的四大猜想
1 私有化並回歸A股
獨立IT評論人洪波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此番曹國偉大筆增持新浪公司股票,最大的可能性是新浪私有化,之後回到國內上市。
“曹國偉現在是第一大股東,話語權也是最大的,能夠帶領小股東一塊受益。”洪波表示。
2000年4月13日,新浪通過VIE架構成功掛牌美國納斯達克,引領了之後的中概股赴美上市潮。VIE模式也被稱為新浪模式。依據中國1993年的電信法規,禁止外國投資者介入電信運營和電信增值服務。
現在,國內上市政策利好信號不斷釋放、A股對互聯網科技概念估值升高,導致許多海外上市公司通過公告公開私有化進程或公司高層表達了回歸A股意願。如天鴿集團、分眾傳媒、聚美優品、久邦數碼、學大教育等。
2 業務層面“放大招”
IT通信行業觀察家項立剛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對一個企業來說,核心經營者是不是大股東關系到企業長期發展和信心。
他舉例稱,傳統門戶搜狐、新浪的發展存在很大差別。“早年,新浪顯著強於搜狐,後來搜狐下決心做遊戲;而新浪沒有核心影響力的大股東,在戰略決策上面搖擺不定,決心不夠。現在的新浪在微博業務上面很成功,但搜狐在遊戲行業一下子起來之後,收入就比新浪多。”項立剛表示,解決核心領導人能否有決策權,關系到企業的長期和未來。
項立剛分析認為,曹國偉此舉表現了整個經營層對新浪公司的信心,看到了未來才敢於做這個事情。估計曹國偉本人也不大可能有這麽多的現金,應該部分來自借款。
“領導人成為大股東,擁有更多發言權,有決心堅持、下大工夫投入。更能團結很多遊移不定的小股東。”項立剛稱,“預計新浪接下來就會有一個大的動作出來,在業務層面提出自己的想法了。”
3 分拆部分業務上市
如果不是私有化回歸A股,洪波表示還有一種可能性:新浪分拆部分業務,還是回到國內上市。但他認為,無論哪一種選擇,“都不是沖著美國股市”。
他判斷,曹國偉的策略是,在美國低價買進,再運作回中國得到高估值。
至於分拆哪一部分,洪波表示,“可以是新浪財經,也可以是其他業務。只要是新浪,什麽概念在國內都行。”有新浪多年的互聯網品牌在,知名度極高,肯定是會受到追捧。“看看暴風影音就知道,國內市場上太缺乏好的互聯網公司了。”他表示。
兩個月前上市的“妖股”暴風科技在一輪A股牛市里,創造一個神話。5月20日,暴風迎來了其上市以來的第39個漲停。
業內人士認為,A股市場估值非常高,同類型的美股卻比較便宜。暴風科技、樂視網等對同類型海外上市公司正向示範效應,激發了中概股回歸沖動。
4 強化和馬雲合作
有業內分析認為,通過新浪微博,新浪和阿里巴巴已經建立了較強的戰略合作關系。曹國偉成為新浪第一大股東後,可能繼續加強和馬雲的合作。
據媒體報道,當前阿里系的雲鋒基金入股老牌證券企業瑞東集團,新浪也已將新浪財經等劃分為事業部,開始自負盈虧。
“如果新浪財經和瑞東集團進行業務整合,將在證券行業引發一番波瀾。”一位證券行業人士說,馬雲進軍證券行業陣勢嚇人,若真如此,大家可能會被互聯網證券行業無情碾軋。
認購要花28億錢從哪來?
曹國偉認購1100萬股,需花4.56億美元,約合28.26億元人民幣。這麽大一筆錢從哪來?
有網友開玩笑說,曹國偉可能是A股“股神”,從2015年年初就開始重倉。不過也有網友稱,這可是28億人民幣,靠炒股掙錢,腦洞開得太大了吧?
錢從哪來,其實有例可循。2009年9月,以新浪CEO曹國偉為首的新浪管理層,以約1.8億美元價格,購入新浪約560萬普通股。當時新浪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13D文件全面披露了1.8億美元的資金來源問題。文件披露,1.8億美元來源三個方面:管理團隊出資5000萬美元、三家私募基金出資7500萬美元,美林證券為“新浪投資控股公司”提供5800萬美元的保證金貸款。
此次認購,巨額資金是否仍然來自上述三個渠道?業內目前尚無統一觀點。
資本“操刀手”曹國偉
曹國偉畢業於上海複旦大學新聞系,大學畢業後,他工作了一年就去美國讀書,開始讀新聞專業,但後來轉學財會專業。據媒體報道,曹國偉獲得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商業管理學院財務專業碩士學位。
公開資料顯示,曹國偉是美國註冊會計師協會會員以及美國註冊會計師。在加入新浪之前,曹國偉作為一名資深審計經理任職於世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普華永道公司,負責為美國矽谷的高科技企業提供審計及商業咨詢服務。
在國外會計師事務所的從業經歷也讓曹國偉在資本運作上很專業,業內評價稱,有著財務背景的他促成了新浪歷史上的多次重要並購。
1999年9月,曹國偉加入新浪,任主管財務的副總裁。2002年4月至2003年6月,任公司執行副總裁。2004年7月至2005年9月,任公司聯席首席運營官,負責網站運營、市場營銷和網絡廣告銷售業務。2006年5月起曹國偉擔任新浪公司的董事及首席執行官。
曹國偉擅長以各種技巧讓公司躲避風險安全上市,基本上新浪的重大資本操作一貫由他親自操刀。2005年,盛大陳天橋試圖惡意收購新浪,他拋出“毒丸計劃”成功阻擊。
據媒體報道,在新浪微博納斯達克上市前,曹國偉主導了與主承銷商高盛的談判,雙方就發行價展開“拉鋸戰”,最終高盛拗不過曹國偉的堅持,微博發行價定在了17美元。 (來源:新京報)
再與新浪體育傳緋聞 馬雲“體育夢”輪廓漸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3223.html
再與新浪體育傳緋聞 馬雲“體育夢”輪廓漸明
一財網 關健 2015-08-19 21:08:00
體育與阿里平臺下的電商、旅行、支付、娛樂寶等業務存在深入對接的空間,馬雲的“體育夢”正逐漸清晰起來。但他面對的對手並不遜色,從騰訊、360,到小米等互聯網公司,都準備在資本越來越青睞的體育產業上搶得一個先發優勢。
暫且不管阿里與新浪體育的緋聞是否確鑿,馬雲的“體育夢”正在展現出一個宏大的輪廓。
近日市場流傳,馬雲旗下雲鋒基金將以數千萬美元入股即將拆分的新浪體育,並有望成為後者的控股股東。對此,阿里和新浪均未向記者給出官方回應,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別從接近兩家公司的數位可靠人士得到的消息卻截然相反,這讓新浪體育的未來東家變得撲所迷離。
一位接近阿里巴巴集團決策層的人士19日向本報記者回複稱,從內部打聽了一圈,暫時沒聽說阿里入股新浪體育的計劃,阿里和新浪體育保持著業務上的合作,比如最近剛合辦了科比的粉絲見面會,但股權層面的傳聞不屬實,“現在體育產業很熱,可能入股傳聞有利於擡高新浪體育的估值”。
新浪體育的確需要高估值來贏得市場的青睞。一位接近新浪的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新浪體育拆分、獨立運營的計劃幾乎是板上釘釘的,去年年底今年年初,聯想前高管魏江雷辭職後加盟新浪,出任新浪高級副總裁,並直接分管新浪體育的運營工作,也是為分拆做準備。
但上述人士稱,新浪體育將引入外部投資者的事在新浪內部流傳,但不清楚究竟是阿里還是其他公司會入股。垂直化是新浪的未來路線,此前已經分拆出一個新浪微博並獨立上市,像新浪體育、新浪財經等優質板塊未來也有望朝這個方向發展。“目前這些頻道的盈利還主要靠廣告,但像體育頻道拆分出去成立獨立公司的話就不一樣了,在資本註入下可以在體育賽事等行業做很多事情。”
從市場趨勢看,先是樂視體育在2014年3月從樂視網拆分,獨立運營,並已獲得A輪和A+輪融資,接著在今年6月份,PPTV體育頻道也開始獨立運營,並在西甲版權上展開大手筆收購。新浪體育的拆分已勢在必行。
從阿里的角度來說,快樂和健康是阿里巴巴未來十年的布局重點,快樂板塊中除了阿里影業外,體育也是重要一環。
在球隊資源及衍生品開發上,拜仁慕尼黑和皇家馬德里已先後入駐了天貓平臺,據記者了解,國際米蘭等意大利球隊也在和天貓商談入駐。在阿里最近這次在廣州與皇馬的簽約儀式上,皇馬主席攜整支球隊的隊員集體亮相發布會,這種規格在皇馬繁多的賽季前商業活動中比較罕見。
在斥資12億元獲得廣州恒大足球俱樂部的一半股權後,馬雲(雲鋒基金)又在今年5月份入股樂視體育,而樂視體育的另一個投資人是萬達集團的掌門人王健林,萬達擁有西甲球隊馬德里競技的20%股權。
版權資源方面,蘇寧旗下的PPTV剛剛成功獲得西甲的轉播權,在阿里和蘇寧聯姻的背景下,這個版權也將很有可能和阿里共享。阿里旗下有一個天貓魔盒,可以補足PPTV在硬件方面的短板,共同在賽事電視直播上探索出路。記者了解到,歐美、英超等大型賽事的版權也在阿里的垂涎範圍中。
足球之外,籃球也是阿里布局體育的重要切入點,而且在線下賽事活動方面已經有落地的項目。比如阿里和美國大學生籃球聯盟PAC-12的合作,將部分比賽放在上海舉行。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一位阿里內部人士獲得的消息,馬雲有在國內及世界各足球狂熱地建立足球培訓學校的打算,這看起來是一個長遠的計劃。這樣一來,足球學校在培養小球員的同時,也可以扮演阿里巴巴外海使者的角色,打出“足球牌”讓阿里的形象在當地深入人心,有利於阿里未來十年國際化業務的開拓。
體育與阿里平臺下的電商、旅行、支付、娛樂寶等業務存在深入對接的空間,馬雲的“體育夢”正逐漸清晰起來。但他面對的對手並不遜色,從騰訊、360,到小米等互聯網公司,都準備在資本越來越青睞的體育產業上搶得一個先發優勢。
編輯:於百程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新浪新聞總編輯周曉鵬:未來的媒體一定會是科技公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113/152777.shtml
導讀 : 未來媒體的競爭環境下,誰占據對於未來信息和內容定義的制高點,誰就占領了未來媒體的制高點。
i黑馬 訊 昨日,由新浪網主辦的“2015新浪新媒體峰會”在京召開。
到場嘉賓圍繞何為新媒體、技術突破是敵還是友、數據可視化的前景、Y時代讀者生態、未來用戶需求等當下新媒體領域的熱點話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新浪網副總裁、新聞總編輯周曉鵬認為,未來的媒體有個定義叫“我是誰”。未來媒體之路就應該不斷從自我定義和自我顛覆開始。近些年工具在變化,介質在變化,傳播形態在變化,傳播鏈條在變化。未來媒體的競爭環境下,誰占據對於未來信息和內容定義的制高點,誰就占領了未來媒體的制高點,“未來的媒體一定會是科技公司”。
鈦傳媒董事長劉湘明認為,新媒體是對媒體本質的進一步回歸,而非是對媒體內涵的另一次顛覆。
本屆峰會上,由新浪新聞與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沈陽教授團隊聯合發布的《未來媒體報告》中,提出了一個最新鮮的想象圖景:基於人工智能、無人機、虛擬增強、傳感器、智能大數據技術的支撐。
沈陽指出,未來媒體將實現: 一、無形,而又無所不在,世界你將在任何場景,任何時間完成對信息的獲取;二、信息,全息;讀者不再是第三者的旁觀新聞的發生,借助虛擬現實增強技術,真正意義上的"感同身受";三、全知,更全能;媒體將為每個人提供高智能交互服務,真正信息個性化與價值引導挖掘將實現,信息使用時代來臨;四、高維擬態環境;虛擬世界將跟現實世界交疊,將為現實場景帶來高維拓展。
報告在勾勒出清晰的新媒體“未來圖景”的同時,還從組織策略、技術演進、內容生產、生態經營方面,提出了未來媒體組織應如何進行適應性的發展,形成策略優勢的具體路徑。
除了小咖秀 一下科技還要和新浪微博講什麽故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6410.html
除了小咖秀 一下科技還要和新浪微博講什麽故事
第一財經日報 趙陳婷 2015-11-24 22:24:00
目前中國移動視頻行業大體可分為短視頻和直播視頻兩大產品形態,在秒拍和小咖秀覆蓋了短視頻領域之後,一下科技計劃將會於近期與新浪微博共同推出直播視頻產品。
旗下標榜“人生如戲,全憑演技”的對口型視頻應用小咖秀今年7月的迅速躥紅將此前頗為低調的一下科技推到了臺前。於是,作為一下科技創始人、CEO,曾經創辦過酷6網的韓坤,在過去幾個月中對媒體解釋得最多的是小咖秀為什麽會爆紅。
不過,一下科技11月24日宣布完成D輪融資後,韓坤終於願意對外詳細講講秒拍、小咖秀之後的故事。
與臉萌“90後”的創始團隊以及同為電影愛好者的“足跡”8人組相比,小咖秀的出品方一下科技的盤子要大很多。
作為一家移動短視頻娛樂分享應用和移動視頻技術服務提供商,擁有“秒拍”和“小咖秀”兩款視頻應用產品的一下科技成立於2011年8月。按照一下科技方面提供的數據,目前秒拍產品,每日視頻上傳量超過100萬,日播放次數則達到5.1億次;而小咖秀產品,上線短短半年,日活躍用戶已突破500萬大關。
11月24日,一下科技公司宣布已完成由新浪微博領投,紅杉資本、韓國YG娛樂等投資機構跟投的2億美元D輪融資。
事實上,一下科技所經歷的數次融資一直有新浪的身影。
2013年7月,一下科技獲得新浪微博基金及另外兩家投資機構的2500萬美元B輪融資;次年9月,一下科技成功完成C輪融資,其投資方包括新浪微博基金和StarVC。其中,StarVC成立於2014年7月,由李冰冰、黃曉明、任泉聯合發起,是國內首個以明星為主要發起人的投資機構。
“從一下科技創辦開始,就一直和新浪保持著緊密的合作關系,基於這種合作基礎上的信任和對移動短視頻業務的共同判斷,新浪參與了一下科技幾輪的投資,現在看來我們的投資是值得的。”新浪董事長兼CEO曹國偉解釋道。
公開資料顯示,2013年,一下科技聯合新浪微博一起上線了手機視頻分享應用——秒拍。而今年上線的小咖秀更多也是源於與新浪微博的合作。憑借新浪微博的推薦和展示,再加上明星大V們的推波助瀾,韓坤本人在微博發布一條小咖秀視頻後,馬上就獲得了任泉、李冰冰和黃曉明的轉發,其他明星大V也隨之轉發,並讓轉發量成功突破200萬條。
不過,D輪融資之後,一下科技還想和新浪微博一起講更多的故事。
目前中國移動視頻行業大體可分為短視頻和直播視頻兩大產品形態,在秒拍和小咖秀覆蓋了短視頻領域之後,一下科技計劃將會於近期與新浪微博共同推出直播視頻產品。未來用戶將可以直接在新浪微博里觀看直播,雙方數據將完全打通。這也這意味著新浪微博將正式進軍移動直播領域。
韓坤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未來的直播產品中,用戶可以直接在微博的信息流內觀看直播並交互,而無須跳到第三方頁面,秒拍和微博的交互數據將完全打通。“當你微博關註的人里有人在直播的時候,直接置頂提醒,甚至當有重要直播的時候,將直接取代微博內的廣告條,向非粉絲用戶進行推廣。”
此外,一下科技還宣布將聯合新浪共同出資1億美元,創建一支專註移動視頻與娛樂方向的投資基金;同時雙方還將通過流量傾斜、品牌共建和廣告分成等政策支持優秀移動短視頻創作者的發展。
編輯:胡軍華
專訪|樂視體育雷振劍:目標不止ESPN ,如今新浪體育、騰訊體育分拆也沒有機會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05/155615.shtml
專訪|樂視體育雷振劍:目標不止ESPN ,如今新浪體育、騰訊體育分拆也沒有機會了
楊曉鶴
2016-05-05 17:53
現今體育產業並未形成的類似”BAT“割據的格局,應該說包括樂視體育在內的互聯網體育產業公司都有機會。
專訪
從樂視網分拆並且成立於2014年3月的樂視體育並不是體育產業的拓荒者,2012年成立、號稱擁有3千萬”JRS“的虎撲體育,曾擁有2010-2015年間NBA版權的新浪體育,都是更早的玩家。但樂視體育的成長速度確實令人側目,2016年4月13號,樂視體育宣布獲得80億B輪投資,估值215億元。按其估值,樂視體育已是中國最大的互聯網體育公司。
樂視體育的高速成長有適逢政策紅利的原因,2014年出臺的46號文件描述的“到2025年5萬億體育產業市場”像一劑”多巴胺”註入體育產業,在2014-15年一舉“引爆”體育產業,阿里、萬達、騰訊等巨頭紛紛入局,不完全統計,2015年互聯網體育行業投資猛增252%。
資本的助推讓體育產業風生水起,但並非BAT出身卻成功上位的樂視體育,另一大成功原因是打法異常生猛,2億美元獲得英超3年獨家轉播權,27億元人民幣購買2年中超全媒體版權,樂視體育在體育版權爭奪中從不差錢;同時樂視體育的管理團隊不斷引入大牛—2014年前央視體育名嘴劉建宏,前新浪體育頻道合作總監於航,前盈方中國首席執行官馬國力相繼加盟,陣容堪稱豪華。
高額融資+超高估值,超豪華團隊+高成長性,樂視體育短短2年的成長史就像一部造夢史。“樂視體育應該是在互聯網公司里面在B輪階段最大最快的了,但我們認為B輪估值仍舊有點低,”樂視體育這艘航母的實際駕馭人雷振劍不無自豪的說(樂視體育 B輪融資準確數據是83億元,對外整數80億元公布)。但樂視體育的發展並非一片坦途,失去未來5年NBA直播版權如何打造豐富平臺內容,依靠有限年度版權建立的壁壘是否牢固,B輪80億元融資中簽署的上市對賭條約等等問題,對於一個80後文藝CEO(雷振劍曾於2003年任職新浪娛樂和音樂主編)都是巨大的挑戰。
成長於國內體育爆發時間點
雷振劍2013年在三里屯和朋友聚會時接到賈躍亭的一個電話,問他要不要做體育,當時的考量是補充樂視網內容,促進樂視會員轉化,樂視網因此誕生了體育頻道。雷振劍說一直相信體育產業大有可為,可以去做體育內容當時很激動,但沒有想過能發展到今天的規模。“賈躍亭是騎行愛好者,我則從小的喬丹迷。兩個體育迷的激情燃燒,同時都下了很大功夫撲在這件事上,當時樂視網體育頻道在整個樂視業務體系里面已經成了成長最快的一條業務,幾乎月環比的用戶增長都是雙倍往上長,”雷振劍回憶樂視體育最開始的發展情況時說到。
而後樂視的生態打法亦趨成熟,這位樂視體育單獨發展建立了樣板,樂視體育最終在2014年3月分拆獨立,雷振劍成為這艘巨輪的掌舵人。這與直播領域的獨角獸—鬥魚誕生軌跡幾乎相同,鬥魚曾是在線彈幕網站生放送的遊戲板塊,當”鬥魚“這個遊戲直播子頻道關註人數爆發性增長時,就拆分獨立,通過不斷融資高速發展。他們的共性是正切合當時產業的爆發時機,前者是體育產業獲得前所未有的關註,後者是競技遊戲等泛娛樂產業正迎來爆發。
為何樂視對版權爭奪最兇
相比低調的阿里體育,布局體育電商、競猜彩票、約戰平臺等產業下遊,促進天貓體育用品售賣、並與淘寶彩票等各項業務結合,阿里體育要做中國體育經濟的基礎平臺,另一巨頭萬達則通過入股馬德里競技俱樂部20%股份、收購盈方體育、世界鐵人三項公司等掌控上遊IP生產資源。樂視體育的打法暴力且直接,大手筆購買知名賽事版權,更為迅速的拿到內容。雷振劍認為內容作為初始的入口是具有高價值的,也是最快速積聚起基礎用戶量的方法。在介紹樂視體育內容資源雷震劍介紹到:”樂視體育現在全年差不多有1.6萬場的比賽,獨家掌握國內體育第一IP、第二IP資源,每年1.6萬場已經覆蓋了幾乎所有你能想象到的項目,而且這個版權周期都是3-5年。”
同時雷振劍認為體育產業里面,體育的內容平臺和媒體屬性是處在產業鏈的中間位置,雷振劍相信這有一個最大的好處是,通過內容版權往上下遊走的半徑和路徑一定是最短和最快的,它可以更快速地構建起一個產業鏈和開放生態的閉環。但曾作為樂視網主編的雷振劍希望體育產業在試錯的過程可以縮短,不能像在影視、視頻那麽長時間的燒錢。盡快從依靠內容從樂視網的2B的商業模式,轉型成為樂視體育2C的互聯網公司。
盡管樂視體育如願的拿下英超和中超等優質IP,但痛失NBA這一在國內有3億+受眾的賽事資源,采訪時雷振劍不無遺憾地說“當時我們比騰訊的決心大多了,最後的價格比他還高20%。但當時正處於賈躍亭在國外“考察”的敏感時期,NBA作為一家很保守的美國公司來說,不可能在那個時候給我們”事後賈躍亭曾建議避開競爭激烈的轉播權競爭市場,進入受關註較小的賽事市場。但畢竟在體育市場里也存在“二八效應”,即熱門賽事才是影響力和流量的保證。
樂視體育更註重生態布局
樂視體育高速發展並非因為沒有強有力的對手,國字號的CNTV5,背靠體量巨大母公司的新浪體育、騰訊體育等等都不可小覷。“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本身的商業模式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從樂視大的生態商業模式來說,從平臺到內容、終端、應用的模式已經成熟,複制到樂視體育,依靠版權內容,迅速在賽事運營、智能硬件和增值服務等方面聯動起來,可以很快的建立生態體系。”雷振劍在強調樂視體育的生態布局如是說,並認為樂視體育的壁壘已經很高,“體育產業的資源的稀缺性遠遠大於電影和其他資源,這個東西就是除了一就沒有二。基於互聯網的內容平臺往上遊走,進入賽事、場館、球隊、人4個IP的核心構成,在4個IP的核心領域,從我自身的判斷,因為這個產業沒有第三方數據,我自己判斷都已經做到了這個差不多第一的位置。”
樂視分拆樂視體育的做法帶個大家一個疑問:新浪體育、騰訊體育目前都只是母公司的事業部,分拆是否會取得樂視體育的發展速度?雷振劍認為邏輯上來說都可以,但並不認為在目前的產業里面,其他家任何一家互聯網公司有機會。”坦率地說在我看來,新浪體育、騰訊體育除了生態模式不完善,更大的差別就是賈躍亭,其他家很難願意拿出30%的股權給團隊,這個池子也是大部分體制內的創業從來沒有的,基本上能有15%就不錯。“
國內體育產業仍處於發展初期 發展空間巨大
目前國內的體育產業產值占GDP比重約為0.7%,在世界範圍內,發達國家產體育產業增加值大約占GDP1%—3%,目前體育產業正走出政策主導,市場化程度低的桎梏。在2025年體育產業5萬億願景下,現今體育產業並未形成的類似”BAT“割據的格局,應該說包括樂視體育在內的互聯網體育產業公司都有機會。
雷振劍在關於樂視體育未來想象空間時說:“樂視體育可以看幾個參照物,Nike公司的市值在1000億美元左右,ESPN(美國的娛樂與體育節目電視網)沒有上市,估值應該在500億(美元)左右。體育產業在中國才剛剛開始,即使我們2018年、2019年上市了,體育產業在中國才發展了三五年,基於中國巨大的愛好體育人口基數,所以我相信樂視體育未來的成長的空間一定可以大於ESPN”。
“文藝CEO”雷振劍最後充滿情懷的說道:我們的使命是讓每個人更好地參與體育,讓真正的體育能夠走進每個健全人格的心目中,成為生活方式中不可分離的部分。當我們老了,能夠祖孫三代去支持屬於每座城市的球隊,這是我最大的希望。
[本文作者楊曉鶴 ,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樂視體育
空間
贊(...)
分享到:
反全球化新浪潮:拒絕外來者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8050.html
最近在日本伊勢誌摩舉行的G7峰會上,有一種明顯可感知到的不適感。當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的領導人們再次會晤之時,我們無從知道其中哪一位將會是民粹主義者。唐納德·特朗普可能將以總統身份代表美國,馬麗娜·勒龐或許將以總統身份代表法國。屆時他們可能會和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意大利總理貝佩·格里洛,甚至是德國總理弗勞克·佩特里坐在一起。所有人將以某種形式鼓吹和擁護國家主義及孤立主義。
反全球化運動出現已有20多年時間。20世紀末,整個世界似乎都在朝著同質化方向發展,全球各地的人們消費的是相同的產品。麥當勞成為全球化的一個例子,砸掉這家連鎖品牌的門店,也成為了抗議全球化的一種標準程式。
然而最近,全球化的特征發生了改變,反全球化運動亦是如此。盡管整個世界的聯系依然在變得更加緊密,但有這樣一種感覺悄然浮現:我們對外國人的了解更少了。為了應對不斷變化且日益獨特的消費者喜好,各企業紛紛將生產基地搬遷至距產品目標市場更近的地點。而這削弱了國際貿易的增長。
這種“向岸”(相對於“離岸”而言——譯者註)現象並非新鮮事物。上世紀70和80年代,美國擔心日本汽車“淹沒”本國市場,於是開始在國內生產汽車;今天,在美國市場出售的大部分“日本”汽車都是“美國制造”的。而現在,產品的逆全球化比以往更加容易,這要感謝機器人工程學的進步和3D打印等技術的發展。
由此,今時今日對全球化的批評也不再過多地聚焦於貿易。然而這種轉變並不僅僅反映了貿易增速的放緩。富裕國家的消費者已經對外國產品更加習以為常,甚至產生了依賴:從經常升級換代的電子產品,到廉價的“快時尚”,都已經在發達經濟體中占據主導地位。
今天,全球化的反對者不是在拒絕外國產品,而是在拒絕外國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系協定等貿易協議中,有關投資者保護條款的爭議焦點在於,保護外國企業利益的投資法庭或將破壞國家主權。然後還有全球難民危機,尤其是在歐洲,對於大量湧入難民的擔憂情緒,很有可能就是貧窮國家在更廣泛層面上表示拒絕的一個預兆。
發達國家民眾為何如此懼怕外來者?倒不是因為他們從未接觸過其他文化。這些國家的許多公民經常會動身前往遙遠的目的地旅行,而每年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千萬遊客前往發達國家旅遊。
問題在於我們旅遊的方式。現在,我們會更多采取一種迅速而又膚淺的方式,而非沈浸在一種文化中。但正如現代理論教給我們的,一次互動和持續的接觸大不相同。如果參與者知道自己將會有一場獨特的有限體驗,他們就不會有為更深層理解或合作構建基礎的動力。培養信任是需要持續交流的。
現在這種膚淺旅行方式所造成的後果,在任何一個主要旅遊目的地都是顯而易見的。服務機構沒有多大動力去為那些肯定不會再回來的遊客提供良好的甚至是誠實的服務。服務員面無笑容地上菜的餐廳已經算是好的了。出租車司機繞遠路、酒店誇大自己的設施。
而且,旅遊業還容易成為攻擊對象。在旅遊業已經成為國外收入支柱的地方,往往也是以反西方情緒為基石構建了自己世界觀的恐怖分子偏愛的目標。在巴厘島或紅海等度假地策劃幾起襲擊,就足以造成經濟嚴重不穩定的後果。
旅遊公司對此類風險的應對是:盡量減少和本地人的接觸。現代旅遊業的一個象征就是巨無霸郵輪,遊客可以在每個目的地停留數小時,去遊覽風景如畫的加勒比海島或是古地中海港口,但晚上還是得回來睡那一張床。皇家加勒比新推出的“海洋和諧號”想要複制全球各種氣候環境,因此,一艘比埃菲爾鐵塔高度還要長上幾百英尺的輪船上出現了一個熱帶公園、一個溜冰場,還有23個遊泳池和42個酒吧。
經營巴士和火車線路的旅遊公司對自己的客戶也是同樣保護,僅讓他們在著名景點短暫停留——可能就是只夠拍幾張照片的工夫。這種旅遊方式限制了本地基礎設施的容納能力:威尼斯運河沿岸、通向雅典衛城的道路上通常沒有地方可供隨意漫步。
這種旅遊方式加深了彼此的誤解。遊客待在預先計劃好的線路範圍之內,只能和高價售賣小玩意的販子或出租車司機打打交道。本地人也很難對大批湧入他們最有價值景點的遊客產生好感。沒有人感覺到特別的參與感或信任感。
這很容易讓人懷念以前那種旅遊意味著長時間停留、和各種迥異文化深度接觸的日子。當然,對於今天的遊客來說,在古代寺廟中待上幾周甚至是幾個月時間,是不可能的。但訪客和主人以一種更個人化的方式進行互動卻是可能的。比如,Airbnb就能夠提供一種和酒店及郵輪相比更有參與度的體驗。
政界中有沒有和Airbnb類似的事物?全球各國領導人能否更“活生生”地出席G7峰會這樣的國際會議,並在國外多工作一段時間?美國加入二次世界大戰後,丘吉爾曾入住白宮24天,通過加深和羅斯福的關系夯實了英國的跨大西洋聯盟。這種親密感或許是今天反全球化民粹主義者的最大敵人。
(作者系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及國際事務教授、國際治理創新中心高級研究員。版權:辛迪加)
新浪微博二季度凈營收同比增36% 移動端用戶活躍
新浪微博今日(8月9日)公布了截至6月30日的第二季度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二季度凈營收較上年同期增長36%,至1.469億美元。廣告和營銷營收較上年同期增長45%,至1.272億美元。微博增值服務(VAS)營收197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下降30萬美元。
歸屬於微博的凈收益較上年同期增長516%,至2590萬美元,合每股攤薄凈收益12美分,上年同期為2美分。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歸屬於微博的凈利潤較上年同期增長225%,至3550萬美元,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每股攤薄凈盈利為16美分,上年同期為5美分。
第二季度新浪微博的成本和開支總計1.196億美元,上年同期為1.055億美元,運營盈利為2730萬美元,上年同期為230萬美元。第二季度非運營虧損為100萬美元,上年同期為非運營盈利220萬美元。
今年6月微博月活躍用戶數(MAU)較上年同期增長33%,至2.82億,其中89%為移動端用戶。6月的日均活躍用戶數(DAU) 較上年同期增長36%,至1.26億。
二季度微博移動端月活躍用戶同比增長40%,占比增至89%。雖然移動互聯網人口紅利減弱,但與國產手機廠商的深度合作,使微博的用戶增長能隨著國 產手機市場份額的提升而趨穩。二季度,微博來自安卓渠道的月活躍用戶規模實現同比增長63%,其中來自國產手機廠商的月活躍用戶更是同比漲98%。
新浪微博預計2016年第三季度凈營收將在1.68億美元至1.73億美元之間。
新浪第二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475% 凈營收2.44億美元
新浪公司8月8日發布了截至2016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未經審計財報。財報顯示,新浪第二季度凈營收為2.440億美元,同比增長14%;歸屬新浪的凈利潤為433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的1170萬美元增長270%。新浪第二季度營收和凈利潤雙雙超出市場預期,推動股價在盤後交易中出現上漲。
財報同時顯示,新浪微博2016年6月的月活躍用戶數同比增長33%,至2.82億,其中89%為移動端用戶。2016年6月的日均活躍用戶數(DAU)較上年同期增長36%,至1.26億。新浪第二季度運營利潤2080萬美元。運營利潤率9%,上年同期運營虧損率3%。依據非美國通用會計準,運營利潤為345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75%。 依據非美國通用會計準,運營利潤率為14%,上年同期為3%。
新浪公司是一家服務於中國及全球華人社群的領先網絡媒體公司。新浪通過門戶網站新浪網(SINA.com)、移動門戶(SINA.cn)和移動應用提供方手機新浪網(新浪移動應用)和社交媒體微博(Weibo.com)組成的數字媒體網絡,幫助廣大用戶通過電腦和移動設備獲得專業媒體和用戶自生成的多媒體 內容並與友人進行興趣分享。
新浪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曹國偉表示:“我們很高興新浪在二季度繼續堅定執行移動戰略並取得出色業績。門戶業務方面,我們的移動流量持續增長,新浪新聞手機應用的日活躍用戶季度環比增加顯著。門戶的移動商業化進一步提升,門戶總廣告營收中48%由移動端貢獻。”
曹國偉進一步指出:“微博的用戶持續增長,這主要得益於我們有效構建渠道進行用戶普及和滲透,以及我們借助微博平臺上短視頻和實時內容消費進行用戶體驗最優 化。另一方面,微博的大客戶和中小企業客戶的廣告營收的強勁增長,彰顯了微博對多樣化客戶群的巨大平臺價值。我們也高興地看到微博運營利潤率的持續提升, 強勁突顯出平臺的運營杠桿效應。”
此外,新浪當前預計2016年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凈營收將從之前預計的8.5億至9.5億美元之間提高至9.5億美元至10億美元之間。調整後的凈營收預期較2015年凈營收增長9%至15%。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