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指「島形轉向」 不利後市
1 :
GS(14)@2017-10-01 19:17:34【明報專訊】恒生指數連同昨日下跌380點,已經連跌3日,「插水」超過600點,並曾跌穿50天線,形態上因為3次嘗試衝頂失敗,兼呈現「島形轉向」,證券界認為,按圖表作技術分析角度而言,走勢形同發出利淡信號,估計一旦跌穿本月低位27,422點,港股或需要作深度調整。
葉尚志:倘失守27400 或跌2000點
第一上海首席策略師葉尚志表示,隨着港股在上周一度因為騰訊(0700)創下歷史新高,並帶動港股裂口抽高至28,000點以上,之後再裂口下跌,呈現轉向,形態上島形轉向的走勢已經確立,為大市發出利淡信號。若27,400點守不住,加上曾經在昨日跌穿50天線,或令走勢上更差,大市或因此需要作深度調整,不排除下跌幅度可達1000至2000點。
港股在現時的形態上,即使未致出現「頭肩頂」,但是葉尚志稱,因為近期曾出現3次試頂不破,投資者恐今年的利潤不保下,這類形態的出現,更可能觸發投資者先沽貨鎖定利潤。同時港股在過去一段時間內,經常出現千點調整後反彈的走勢,形成大漲小回,尚未進行過較合理的調整,以目前的技術走勢而言,不排除投資者借利淡信號出貨獲利。
後續買盤或減 升市乏力
現時港股的50天線約處27,487點水平,與昨日收市位27,500點距離不遠。通常在走勢形態上出現島形轉向,則意味升市乏力再上,配合其間出現的裂口升、跌,此前出現的裂口升幅,便會被視為「消耗性上升」。觀乎近日升市難以突破千億元成交大關,或意味後續支持買盤不繼,多項指標均反映出,後市或需要向下調整及鞏固。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812&issue=20170926
美稅改不利科技巨企避稅 資金流出科網股 昨晚早段略反彈
1 :
GS(14)@2017-12-10 20:32:41【明報專訊】美國參議院提出的稅改方案上周六(2日)獲通過,但當中保留替代性最低稅(AMT)的決定,引來包括科技巨企在內的美企強烈反彈,因為這項決定將令相關企業不單無法享受較低企業稅率,反過來還隨時要繳更多稅,相關企業正試圖游說國會議員廢除或修改這項規定;不利因素下,資金已從新經濟股轉向舊經濟股,科技股連跌兩日,至昨晚美股開市初段略有反彈。
截至今早零時,納斯達克指數反彈0.5%,報6811點,道指微升4點,報24,293點。facebook、亞馬遜均反彈近2%,但未能收復周一的跌幅,美匯指數微升至93.33水平。恒指夜期較日間期指升66點,報28964點。港人最關注的騰訊(0700)美國ADR折合近380元,較港收市376元高。
納指早段回穩 騰訊ADR見380元
考慮到可以10年內額外獲得400億美元資金用應付優先開支,上周六通過的參議院版本稅改方案決定保留AMT,但此舉卻令美國科技、銀行及其他行業的公司感到意外,《華爾街日報》報道,包括企業及業界組織正積極游說,試圖說服議員廢除或修改AMT,以保留企業目前仍然享有的稅務寬免優惠。其中,政府屬下的信息技術產業理事會便表示將努力爭取在本星期解決這問題,這個理事會的會員包括了亞馬遜、蘋果和Google母企Alphabet。
業界正積極游說議員廢AMT
AMT是一個優惠較少的稅制,如果各種稅務優惠如知識產權、新設備支出及研發開支使企業繳稅額偏低,就會以AMT的稅率計稅,由於目前AMT稅率為20%,而大多數企業的企業稅是35%,因此現在AMT稅率很少適用。然而新稅改方案下,企業稅已大幅下調至20%,連同稅務優惠就可能會觸及AMT稅制,令企業無法享受到稅務寬免。當中又以科技公司影響較大,因這些企業傾向將涉及知識產權的業務放在其他低稅國家地區,然後由集團採用這些地區的分公司服務,以此方式避稅,另外高昂研發開支也能獲得更多稅務寬免,如蘋果和Alphabet便透過科研獲得近700萬美元及500萬美元稅務寬減(見圖)。
兩院方案有異 AMT未必可保留
由於參議院版本的稅改不利科技企業,美股周一高開後走勢各異,科技股被拋售直接影響納指跌超過1%;反而道指雖然升幅收窄,但仍升0.24%,續寫歷史新高,也反映資金從新經濟轉向舊經濟。
不過,AMT能否落實保留,其實仍是未知數,因為上月中眾議院版本的稅改方案是將AMT徹底廢除,又由於參眾兩院通過的稅改內容不同,因此兩院需要審議,達成一致共識,再交由總統特朗普簽署才能正式生效,目前特朗普希望能在年內完成稅改。
(綜合報道)
[國際金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812&issue=20171206
陳德豪﹕騰訊反彈非轉勢 拆息升不利港股
1 :
GS(14)@2017-12-18 03:38:44【明報專訊】上星期的文章主要明確表達了我對騰訊(0700)及科技股的看法,發出來的時間點看似準確。在星期三當日,騰訊、瑞聲(2018)及舜宇光學(2382)全線下跌。
跌市短暫 沽空贏錢轉頭變輸錢
有前輩及好友分別發信息恭喜我,其實也沒有什麼值得恭喜。首先,小交易也不是搏命,到了年底結帳,根本不用搏命,有了觀點,小試牛刀沽空,考考眼光而已;而且股市及個別股票大跌,多數人輸錢,少數人得益,沒有什麼值得開心。 再者,大跌在上星期三結束,星期四開始顯著反彈,如果轉身不夠快,賺錢反而變了虧錢。
簡單計算一下,騰訊從接近440元開始下跌,最低見365元,跌幅17%,然後反彈4個交易日,至昨日的高位410.8元,反彈了12.5%。 瑞聲和舜宇光學的波幅較大,兩者分別在這次周期下跌20.5%及30%。雖然跌得較多,但反彈不見得特別強,他們分別回升13.2%及11.9%。
瑞聲舜宇急回 或預示騰訊走勢
對於騰訊的反彈形容為轉勢,我認為是言之過早,仍要花一些時間觀察,例如形態及成交量,有時也要憑一些感覺。而瑞聲及舜宇光學的反彈,形態仍然難看,我會判斷其下跌趨勢仍然存在,如果兩股仍然下跌,有可能也反映了未來騰訊的趨勢。
湯文亮博士果然是高手,最近他的facebook不定期update港元銀行同業拆息走勢。顯然,最近同業拆息高企,雖然我不認為有顯著走資迹象,始終利息趨升也反映流動性正在減少。之前的文章也應該提過,美國聯儲局本周議息,加息機會極高,美元Libor應該會上升,持有港元的機會成本就更加高了,所以場外資金傾向賣出港元轉為美元,導致港元拆息上升,這樣對股市絕不是好事。
太平基業證券投資總監 facebook.com/ethanchanth
[陳德豪 對冲博弈]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569&issue=20171213
張兆聰﹕美債息抽升 不一定不利港股
1 :
GS(14)@2017-12-26 13:49:12【明報專訊】恒指昨升132點,收報29,367點,成交金額883億元。重磅股齊回升,內險股尤強勢,友邦(1299)、平保(2318)和中國人壽(2628)已為大巿貢獻64點,接近大巿升幅的一半。內險股走勢頗強,平保已升破12月11日首次反彈時的高位,其他股份亦不斷上試阻力位。事實上,雖然臨近年結成交淡靜,股份是真升還是粉飾櫥窗很難判斷,但市場似乎已確立了穩步回升的勢頭,恒指波幅指數亦曾回落至14%的低位。
美國眾議院再度通過稅改法案,美股高位窄幅上落,但10年期債息向上突破逼近2.5厘,領展(0823)跌逾1%,九倉置業(1997)更跌1.9%。不過,市場一直擔心的債息上升、股市受壓的情況卻沒有出現。
稅改刺激長息向上突破
理論上,美國債息是無風險利率,是一切風險資產的定價基礎,若持續上升,價格當然會受壓。不過,債息與股市的關係其實是不斷變化的。回顧過去10年,債息由低位回升,反映經濟強勁、貨幣政策收緊的概率增加。這時企業盈利向好,增幅動輒以雙位數字,利率的輕微上升不會對資產價格構成影響。這個階段,會以債息及股市同步上升為主。
當經濟持續回暖,通脹升溫,貨幣政策不斷收緊,市場逐漸將經濟將來步入縮退反映在債息上。即使中央銀行仍收緊貨幣政策,但長債息率往往已開始下跌。短息開始與長息也是經濟走下坡的警號。但要留意,債息倒掛時經濟往往並無異樣,至少12個月後,經濟衰退迹象才會浮現。例如2006年中開始,美國債息出現倒掛,但直至2008年才爆發金融海嘯、全球經濟全面負增長。
小心中長期經濟放緩通脹加劇
今次債息向上突破,主因似乎是稅改。稅改為今後10年帶來的額外財赤與市場預期相若,但最終版本卻將更多的優惠提前至近期,例如首年就會增加財赤0.7至1個百分點,較預期約0.5個百分點高得多。當前美國全民就業下,還推出擴張財政政策,力度又頗強,2018年經濟會更上一層樓,但為2019年的放緩以及通脹壓力播下種子。
在股市方面,全球經濟數據依然強勁,再加上稅改帶來額外刺激,明年首季以至上半年仍會易升難跌,筆者甚至懷疑本已處於近5年高位的估值,有機會進一步上升。但市場深知稅改效果難以持久,但卻帶來沉重財政負擔,一段時間後,或出現經濟放緩而通脹壓力加劇的最差組合。這一刻大家依然勇於入市,但同時也密切留意離場的信號。筆者相信,全球股市仍延續升勢,但卻不像過去一年般長升長有,而是不斷大上大落,反映市場看法分歧。樂觀派將重點放在經濟和盈利增長,悲觀者則看到中期或出現最差組合。
以盤面來看,近期一些強勢股已突破前反彈高位,個別板塊如濠賭、醫藥等更不斷破頂,若說恒指今年可收於30,000點之上,明年首季在樂觀氛圍下衝破2007年高位,筆者也覺得大有可能。
升勢延續但波幅大 要控制注碼
只是波幅亦會非常大,或會經常出現以千點計的上落,明年重點是控制注碼。很多時候,並非投資者看不到股市上升,而是在波動中承受不了而錯誤離場,結果才跑輸大市。
[張兆聰 還看今朝]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290&issue=20171222
王弼﹕基金大上大落不利客戶
1 :
GS(14)@2018-01-22 05:16:54【明報專訊】2017年港股大旺,許多長倉基金一洗年前頹風,一些會高調宣揚投資回報跑贏,例如去年回報高達50%,但只要對投資有一點認識的,就知道年率50%的回報,很可能是偶一為之,很難持續,因為強如股神巴菲特,根據《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在他首25年的投資生涯,平均年回報約30%:第二個25年,年回報已經下降至14%;至於近年(2009至2014),則回升至15%。但跟首50年職業生涯對比,以股神的個人標準來說,可能是一個敗筆,因為縱使這段期間回報輕微回升,但他卻跑輸大市:在他首50年的職業生涯,他都跑贏標普指數的10%,但2009至14年間,標普指數的年回報卻有17%。
很明顯,50%的年回報屬偶一為之,不然,我們身邊豈不是許多股神?巴菲特是真股神,是因為他為股東爭取的回報是穩定和可持續的,這也是巴郡的股東能忍耐股神暫時跑輸大市的原因,因為他們都知道,好的基金經理不單要跑贏大市,亦要爭取正回報。在牛市跑贏大市當然意味正回報,但在熊市,跑贏大市也可以是輸錢。而更多基金的表現,是也許在牛市跑贏大市,但在熊市亦跑輸大市,如果閣下投資的基金是這樣,今年升50%,但明年亦跌50%,如果本金100元,兩年後,你的投資就只剩下75元(未扣除管理費和表現費),即兩年的投資損失了25%的本金,可見基金大上大落,對投資者無益。
50%年回報只能偶一為之
不過,你的基金經理,特別是有收表現費的對冲基金(比方說兩成),他就賺了你10元的表現費(再加管理費)。以上極度簡化的例子說明(實際情况會較複雜,投資者剩下的本金應低於75元,但字數所限,不贅),一些基金經理有誘因令基金大上大落。可以說,像巴菲特提供穩定正回報的基金經理,賺的是慢錢和辛苦錢,但基金經理和投資者卻能共榮。至於許多大上大落的基金,其實散戶亦可以簡單模擬,買入恒指或標普槓桿ETF(美股代號:SSO),不就必然在牛市跑贏大市嗎?
不求賺得比人多 但願蝕得比人少
以上例子,亦說明股神的投資第一和第二天條如何重要:第一,不要輸錢;第二,不要忘記第一天條。在目前牛氣冲天的情况下,叫人保守一些的投資策略,可能難聽過粗口,但我回顧自己的投資成果時,40歲住的房子比30歲時大,開的車比10年前好,可以隨時飛到地球另一處,繼續用電腦買賣股票賺錢,靠的不是比人賺得多,而是比別人蝕得少,而其中方法,就是永遠不高追炒至天價PE的股份(PE太高,容易受大股東批股而輸錢)。
我仍然相信,環球經濟增長會於2018年加速,而許多企業會出現虧轉盈或盈利大幅增長的際遇。所以,港股方面,我倉位較重的仍然是國泰(0293)和內地券商(上周進一步增持)。當然,我還有不少和記電訊(0215),這隻現金牛,就算在瘋牛下也是穩中求勝之選。
■最新一集「投資.王道」
香港奧國經濟學院院長王弼會在每周主持的《明報》財經節目「投資.王道」,以專業投資者角度分析經濟和股市市况,欲收看最新一集內容,可登入:link.mingpao.com/50719.htm
香港奧國經濟學院院長 fb.com/buytillsuspension
[王弼 投資王道]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872&issue=20180115
龐寶林:美匯急跌更加不利美債
1 :
GS(14)@2018-01-28 15:10:28【明報專訊】美匯指數近期一路迅速下滑跌穿91水平,甚至朝向88水平滑落,或因市場擔心聯儲局加息不及預期,加上稅改計劃後不少企業已宣布將海外現金帶回美國,此時相對於美元急升的歐元、英鎊等外匯資產反而為企業帶來低位購入美元契機,美匯指數這般走勢似有政府操縱貨幣之嫌。同時主要的美債持有國卻在不斷減持美債,亦是令美元走軟的一大因素。中國11月持有美國國債減少126億美元至1.18萬億美元,但仍是第一大海外美債持有國;日本11月持有美債連續第四個月下降,中國和日本兩國所持有之美債比重均下滑至2000年以來的低位。
上周加拿大央行加息0.25厘亦給美元造成壓力;另外美債佔中國外匯儲備近三分之一,若美元下跌威脅外匯儲備,中國亦可能再度減持;歐洲央行可能收緊銀根引致歐債價格下跌。
走資加劇 10年債息或見3.5厘水平
現時投資者預期2018年美國聯儲局只加息兩次,少於聯儲局自行估計加息3次,不過,全球經濟復蘇加上美國退稅法案獲得通過,刺激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加快,配合油價回升帶動核心通脹若回升至2%或以上,美國更可能加息4次, 不足為奇。
另外,聯儲局將逐步收縮資產負債表,多管齊下推動美國債息抽高;經濟向好,亦帶動企業盈利增加,利好股市走勢,吸引更多資金流入,結果債價必然下跌,資金隨之離開債市,美國10年期國債息率有機會升至3厘甚至3.5厘。
人幣升GDP強勁 利好中國債市
中長線而言,亞洲債券相對具一定吸引力,目前亞洲高收益公司債及亞洲當地貨幣債息分別高達約4厘或以上,遠勝歐美高收益債及國債。在通脹緩慢的環境及經濟增長下,亞洲地區現時普遍處於寬鬆貨幣政策(包括中國、印度等),令亞洲高收益債券表現優於其他投資級債券。惟要留意其中三大變數:其一,中國會否維持寬鬆貨幣政策;其二,若聯儲局加息速度及幅度比較溫和漸進,亞洲債券普遍較能抵禦美國加息的衝擊;其三,若美元後市再度走強,便須小心亞洲本幣債券的風險,相反,若美匯指數再跌至88水平觸底後走強,亞洲本幣債及債券基金反而可同時賺取債息及匯率升幅。
美匯持續弱勢提供人仔走強機遇,離岸及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再度升穿6.5的關鍵位,去年央行對人民幣的「逆周期因子」調整已被市場消化,德國、法國及北歐等國逐步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同時中國人民銀行公布定向降準,對普惠金融領域貨款達目標商業銀行降準0.5至1個百分點,預計於1月25日全面實施,進一步向市場釋放流動性。因此人民幣短期料持續強勢,配合去年GDP增長6.9%亦算達標,利好中國債市拾級而上。
(本文意見只供參考,東驥基金及東驥基金管理的基金組合,有可能持有文中提及的基金。)
東驥基金管理董事總經理
[龐寶林 債市情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249&issue=20180122
美CPI按月放緩 道指反覆 加息4次機率跌至26% 撤換蒂勒森不利股市
1 :
GS(14)@2018-03-19 04:26:14【明報專訊】由於汽車、電訊服務等價格下滑,美國通脹升勢緩和。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按月升0.2%,升幅較1月低0.3個百分點;按年則升2.2%。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類別,核心CPI按月升0.2%,升幅較1月低0.1個百分點;按年升幅則維持在1.8%。按月數據符合經濟師預期,按年數據則略低於預測。相對溫和的通脹數據,料不足以動搖當前的貨幣政策。
聯儲局預期,只要通脹升幅符合預測,今年將加息3次。數據公布後,利率期貨數據顯示,交易員預計聯儲局今年加息4次的概率降至26%,較數據公布前下降了2個百分點。美匯指數跌穿90,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微跌至2.86厘。
美匯跌穿90 10年債息跌至2.86厘
受通脹數據刺激,標普500指數曾突破2800點,是2月初以來首次,道指早段最多升逾130點,但升勢維持不久,一度倒跌近百點,至凌晨零時50分,又回升27點。受蘋果股價上漲帶動,納指早段創新高。
但由於美國總統特朗普撤換國務卿蒂勒森,美股早段先升後回。由於特朗普認為蒂勒森的想法過於建制派,市場擔心蒂勒森離職後,白宮更趨向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恐影響美國經濟。此外,美國能源信息署(EIA)預期,美國下月的頁岩油產量將創新高,國際油價跌逾1%。紐約期油在每桶60美元水平徘徊。布蘭特期油跌至每桶約64美元。
經濟師﹕通脹重返「毋須擔憂」水平
美國2月的汽油及燃油價格下跌,整體能源價格則微升0.1%。新車價格指數連續第2個月下降。無線電話通訊收費按月跌0.5%,按年跌9.4%。上述因素抵消了服裝、運輸服務、飛機票等部分的升幅。
Navy Federal Credit Union經濟師Robert Frick表示,2月份通脹重返「毋須擔憂」的水平。CPI數據在聯儲局下周會議前公布。利率期貨數據顯示,分析師預期本月加息的概率為86%。
VIX期貨 反映市况將持續動盪
上周公布的2月私人機構工人平均時薪增幅也有所緩和,按年升2.6%,略低於1月時的2.8%按年升幅,反映美國工資和物價壓力仍較為溫和。
不過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6日,包括對冲基金在內的槓桿基金持有的芝加哥期權交易所波動率指數(VIX)期貨好倉合約超過淡倉合約,是2016年2月以來首次,反映市場人士認為市况將持續動盪。加拿大央行稱,《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不確定,已限制加拿大的投資活動。美元兌加元升0.6%。
(綜合報道)
[國際金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371&issue=20180314
陸振球:引渡條例不利港樓市?
1 :
GS(14)@2019-04-06 11:38:26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0681&issue=20190406
【明報專訊】近日香港最熱議的話題之一,自然是政府力推修改「引渡條例」,筆者的一班投資界朋友曾就此作過討論,當中有意見指若修例一旦成事,一些由內地移居香港的有錢佬或曾在內地做生意的香港人,會擔心有機會因「往事」被引渡回中國內地,或可能移居其他地方如新加坡,因為星洲和中國內地沒有引渡協議,更可能因此觸發他們將存放在香港的資產,包括賣掉地產項目,不利香港樓巿。
當然,上述推論只是朋友的猜想,不過事實上每年確也有不少人移民新加坡,有只取得永久居民資格,也有正式成為公民,而在2008年移民至新加坡的人數曾高逾10萬人,及至較近期數據如2017年也有5.5萬多人(圖1),相比香港去年6.27萬人移入,其實沒相差多少,以佔整體人口(香港739萬、新加坡561萬)比例計,新加坡移民人口比例便比香港還要高!
星移民人口比例高 樓價卻低於港
香港政府自公布「明日大嶼」填海計劃以增加起樓土地供應後,坊間或政客其中一個反對意見是香港每日有150個由內地移居香港的單程證名額,說就算增加多少地皮也只會益了內地人,住宅供應仍一定不足,並不會壓低樓價。不過,上述的數字表明,新加坡接納新移民佔人口的比例較香港還高,但樓價卻明顯低於香港,究其原因,乃是新加坡多年來不斷透過填海造地,令國土面積足足多了四分之一,但香港自1997年後填海大減,至近年填海幾乎等同犯天條,政客只將片面事件誤導巿民,阻撓填海造地,另一方面卻投訴香港樓價高企,當然,樓價高也有一個「好處」,就是積聚社會怨氣以轉化為政治本錢也。
除了引渡條例外,近期另一個多人談討的焦點乃是發展商賣樓,今年首季竟有多達近1500伙(等同27%)是透過招標售出,藉此避過去年中「娥六招」出台後每次賣樓至少要推20%的單位限制,以及可以不用提供價單,成交後又不用說明提供了多少回贈及優惠等,造成成交價偏高,並漸漸連二手樓樓價也被拉起。未知是否發展商收到風政府可能對此極為不滿,可能再推新辣招,地建會自行開會後說以後非豪宅新盤至少首20%會公開發售而非進行招標,大家認為政府和社會會否收貨?
發展商「破招」有效 一手推盤量大減
如留意統計,可能發覺去年上半年發展商「唧牙膏」式賣樓,新盤按月推盤量慘不忍睹,及至下半年因「娥六招」推出一手樓推盤大增,未幾樓價指數開始下調,但今年首季招標賣樓盛行後,一手開盤量按季急挫接近一半(圖2),近期樓價明顯回升,似乎發展商「破招」有效,但巿場傳言這又會逼政府再出手.......
《明報》周一舉辦了「香港再定位」高峰論壇,特首林鄭月娥在開幕致辭提到大灣區發展猶如結合了矽谷和東方華爾街的長處,香港一直以來擔當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可說機會處處,加上政府在創科基建及教育推出配合政策,希望香港可告別「High-tech揩嘢」的年代。
其實,窒礙香港的高科技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樓價和租金高企,過往在香港從事地產往往發過豬頭,但在香港,政府雖也曾發展工業邨、數碼港和科學園,但能提供的規模有限,比方說,如大家有機會參觀深圳的華為總部,可能整個香港的科學園也不及其規模,又如何可吸引大型科技機構來港落戶生根。
工業物業回報率勝寫字樓商舖
另外,香港住宅樓價和租金高企,不說工作的地點,要為海外或內地的高級科技專才提供住宿地方也極不容易,隨時招聘一名博士級的人才,來到香港只能讓其居住在劏房式單位,能不令人慚愧嗎?
所以,明日大嶼如能落實和加快推出,除了可紓緩樓價和租金的上升壓力,令香港人可住好啲,其實也間接有利如林鄭冀望香港可告別「High-tech揩嘢」的年代。
香港過往一直有經濟四大支柱的說法,所謂四大支柱,包括:(一)貿易及物流業(trading and logistics)、(二) 金融服務業(financial services)、(三) 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業(professional and producer services),以及( 四) 旅遊業(tourism),其實除着電子商貿的興起,物流業變得更專業化,林鄭說大灣區的融合,也少不了物流的份兒,投資者究竟可如何參與?
其實,物流物業可說是工業物業的其中一個類別,能提供的租金回報較寫字樓和商舖的為高(圖3),而香港現時的物流物業租金回報率只有約3.4厘的較低水平,但如上海的同類物業租金回報卻高達5.3厘(圖4),朋友房託專家楊書健便正籌組相關的物流物業基金,一旦成事應值得香港的投資者留意。
[陸振球 樓市解碼]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