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李小加門生轉戰夜場

2016-09-08  NM

過去幾年投行生意難撈,唔少i-Banker跳出嚟自己搵食,正排隊上市的夜場股「高門集團」,在中環經營兩間夜場Volar和FLY。

大股東吳繩祖(Kester Ng)來頭唔小,九五年已加入美林跟隨現時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當年是正牌「青年才俊」,三十九歲已是美林中國及香港資本市場部主管,在李小加帶領下喺美林做過唔少大刁專攻大陸,包括中移動(941)配股、中海油(883)上市,單單都講緊幾十億……美金,曾經有段時間美林做IPO威過高盛,後來李小加跳槽摩通,仲挖走埋吳繩祖,與一班同樣出身美林嘅「中國通」,搵過唔少大錢,如方方及梁嘉彰,但成也「中國」,敗也「中國」,去年方方及梁嘉彰二人因捲入聘請大陸官二代已離開摩通;以吳繩祖的背景,搞間奀豬豬創業板上市公司,似乎大才小用,i-Banker生涯都要睇時勢。

安邦難過KYC

安邦這間神秘大陸巨企,在海外策動多宗矚目收購,正籌備把旗下壽險在香港上市,上週《紐約時報》做咗個偵查報導,懷疑安邦真正股東與內地權貴有關,安邦最終由乜誰持股冇人知,大摩已退出上市計劃,呢篇文章在投行內瘋傳,投行口痕友話,其實唔少美資銀行都好難同安邦開戶口;因為過唔到KYC(Know Your Client)呢一關,有些中資銀行都唔敢碰,怕有政治風險,咁呢次睇吓仍有份參與的投行瑞銀和高盛,如何滿足其compliance嘅要求了。

中環寸嘴

工廈大王楊耀松長子,游走高級酒店、銀行,及知名食肆,與各路人士打交道,自認有jet set生活方式,透過美酒佳餚,察看人生百態,把「生平絕學」不吐不快與粉絲分享。

$200樽辣椒油仲想加價!

嘩,新地個Grand YOHO樓盤,話加價兩成喎,有冇搞錯,又喺度「豪宅化」啲樓價,趁市旺推特色單位,等消費者以為有買要趁手,製造樓市上升假象;七月個零售數據,連續第十七個月下跌,按年跌7.7%,就算有復甦,消費模式都「平民化」,問你「化」未?好似福臨門咁,家陣大劉都唔去,啲闊佬又一個一個升天堂,上面打貪又冇咗大陸豪客,第時都唔好叫「富豪飯堂」,都冇富豪去咯。反而福臨門後街間茶記仲「富豪」呀,標榜重口味添!嗰日走去灣仔譚臣道間茶餐廳整碗牛腩撈麵,呢間嘢同新地「豪宅化」啲樓價不遑多讓,夠膽死賣二百蚊一樽辣椒油o架,我同個企枱講:「嘩,你樽辣椒油仲貴過福臨門賣嗰樽喎,人哋都係一嚿水。」哈,條友仲話:「係呀,遲啲加價添呀!」條友想挑起炒家胃口,等人以為有水位,等如Grand YOHO啲客,一次過買兩、三個單位。好,我即刻就「大」佢:「你係咪呀,加價?係我就搵定架貨van嚟掃貨,買番幾十樽派街坊。」吖,佢當堂縮窒:「要問吓事頭婆先。」咪係,你間茶餐廳喺福臨門(灣仔)後面條街,仲賣得貴過人!唔好話我唔醒你,去福臨門買辣椒油,記得話係楊生要開嗰隻,先至係「手攪」o架!

翠華部署埋身肉搏

剛獲委任為翠華控股(1314)公司秘書的郭兆文十分興奮,鍊贏咗東亞正放售中的卓佳,攞到翠華呢單生意,翠華搵得郭兆文,估計都會好似東亞股東咁,打一場埋身肉搏戰。郭兆文此君並非「秘書」咁簡單,而係肯擸起衫袖出面同老細「劈」,六年前國浩與東亞的收購攻防戰期間,郭氏連「阿媽」都出埋,由其持有東亞少量股份的母親推選他擔任東亞非執董,當時郭兆文話希望改善東亞企業管治,口吻同早排狙擊東亞的對沖基金Elliot差不多,後來郭兆文更以個人名義買入十股東亞,打算推舉國浩的郭令燦同郭令海入東亞董事局,雖然兩劑都未能順利入「局」,鎩羽而歸,但郭兆文算做響咗朵,翠華股東已紮行馬準備埋身肉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632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談滬(深)港通機制: 人民幣國際化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082

“等於我們在香港開了個沃爾瑪,貨架上擺著全球各地的資產,大家可以象上淘寶一樣坐在家里投資全世界。”

2016年9月30日下午,港交所總裁李小加來到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智庫報告廳,發表了題為“深港通——互聯互通新篇章“的演講。

在演講中,李小加回顧了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的“三大主題”:轉口貿易、引進直接投資和資本市場發展,指出轉口貿易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第一桶金”,外商直接投資造就了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而資本市場的發展則成就了一大批全球市值領先的巨型企業。

李小加認為,貫穿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的這三大主題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錢往中國走”,而香港在過去近30年中,恰好發揮出了中國“首選離岸融資中心”的功能,並形成了中國內地和香港兩地的“共贏關系”。

而在下一個三十年中,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將面臨著另一個截然不同的挑戰:那就是從資本進口國向資本出口國的大規模轉型。在這一規模空前的資本流動轉向背景下,香港必須重新尋找自己與中國內地的關系定位。

近幾年香港政商各界在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和改革時,開始註意到中國資本日益強烈的“雙向流動”需求:一方面依然需要不斷引進外資,尤其是國際資本所帶來的管理理念及推動制度變革的動力;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中國錢”要走出去,需要更多元化的投資渠道和國際化資產。

“中國資本市場要變成真正的國際化市場,一定要開放,開放就意味著既要請進來,也要走出去,”李小加表示,滬港通和深港通機制的核心就在於解決這麽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如何“請進來”與“走出去”。

他認為其中的關鍵在於中國資本市場和國際資本市場由於發展歷程、文化背景及市場結構方面的不同,在相當長時間內無法實現真正的“制度接軌”。

李小加以證券市場監管機制為例,表示西方社會在上百年的市場演化中,從幾個大投資者共同創辦的交易所,演變為主要為機構投資者服務的“二級結構”交易所模式:交易所主要服務和監管幾百個會員機構,普通投資者則通過機構代理入市,並由此形成了市場交易中的“機構博弈”模式。

而中國證券市場2000年前後出現了大規模的券商風險管理失控,在經歷了嚴峻的治理整頓後,形成了所有投資者直接在證券交易所開戶的“直接交易”模式,監管體系也從早期的間接式“機構監管”變成穿透到底的“賬戶監管”,與國際證券市場通行的“二級結構”出現了巨大的制度性差異。

從某種意義而言,這一市場結構上的制度性差異,也造成了中國獨特的以散戶為絕對主體的市場形態,並形成了一系列與之相適應的市場文化。中國“很多人進股市已經不是為了賺錢,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精神享受。”

不同的制度、結構和交易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市場交易習慣,“外國投資者不可能為了買中國股票而改變自己的習慣;中國散戶也不習慣國際市場中的交易模式,”李小加表示,滬(深)港通機制的核心就在於以三大交易所和兩地清算公司為主體,“代理”國際和國內投資者的交易需求,並以交易所間結算的方式,完成每天的清算軋單。

在交易機制與習慣的對接之外,滬(深)港通機制的另一個“秘密武器”則是對資金流動的管理機制:在封閉的資金清算管道內,以人民幣購買的港股資產,在賣出後同樣以人民幣形態回到投資者手中;外資購買的國內資產同樣以港元形態回到投資者手中。

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毛振華在其後的點評中認為,這一結算機制未來將成為滬(深)港通最為吸引國內投資者的地方:在經歷了長期升值之後,投資者們有可能通過滬(深)港通機制獲得一個新的保值渠道——那就是通過滬(深)港通購買在香港上市的國際資產,在“人民幣不出境“的情況下,分享國際化企業所賺取的匯率及投資利潤收益。

對於中國外匯管理部門來說,一個現實的兩難挑戰就是:隨著中國從資本輸入國向輸出國的轉型,人民幣資本不可避免地要大規模走向國際市場;但海外收購中所形成的巨額匯兌規模,勢必對人民幣匯率帶來更大的下跌壓力,不利於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的匯率穩定。

而在滬(深)港通機制下,如果有足夠的海外資產在香港上市,就有可能實現人民幣資本通過香港市場進行全球配置,同時不引發大規模貨幣兌換壓力的“雙贏目標“。

滬(深)港通機制作為人民幣國際化“非常重要的第一步“,是第一次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在國際化市場上交易;而對中國投資者來說,這意味著他們以人民幣投資獲得國際化資產配置的重要渠道。

“等於我們在香港開了個沃爾瑪,貨架上擺著全球各地的資產,大家可以象上淘寶一樣坐在家里投資全世界。” 李小加表示,這才是滬(深)港通機制最大的長遠目標。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港交所在年初公布的三年戰略規劃中提出,首先要解決“新股通”的問題:也就是除了二級市場交易外,國際和國內企業的兩地新股上市,可通過滬(深)港通機制在兩地市場配售新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399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談滬(深)港通機制: 人民幣國際化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082

“等於我們在香港開了個沃爾瑪,貨架上擺著全球各地的資產,大家可以象上淘寶一樣坐在家里投資全世界。”

2016年9月30日下午,港交所總裁李小加來到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智庫報告廳,發表了題為“深港通——互聯互通新篇章“的演講。

在演講中,李小加回顧了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的“三大主題”:轉口貿易、引進直接投資和資本市場發展,指出轉口貿易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第一桶金”,外商直接投資造就了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而資本市場的發展則成就了一大批全球市值領先的巨型企業。

李小加認為,貫穿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的這三大主題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錢往中國走”,而香港在過去近30年中,恰好發揮出了中國“首選離岸融資中心”的功能,並形成了中國內地和香港兩地的“共贏關系”。

而在下一個三十年中,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將面臨著另一個截然不同的挑戰:那就是從資本進口國向資本出口國的大規模轉型。在這一規模空前的資本流動轉向背景下,香港必須重新尋找自己與中國內地的關系定位。

近幾年香港政商各界在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和改革時,開始註意到中國資本日益強烈的“雙向流動”需求:一方面依然需要不斷引進外資,尤其是國際資本所帶來的管理理念及推動制度變革的動力;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中國錢”要走出去,需要更多元化的投資渠道和國際化資產。

“中國資本市場要變成真正的國際化市場,一定要開放,開放就意味著既要請進來,也要走出去,”李小加表示,滬港通和深港通機制的核心就在於解決這麽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如何“請進來”與“走出去”。

他認為其中的關鍵在於中國資本市場和國際資本市場由於發展歷程、文化背景及市場結構方面的不同,在相當長時間內無法實現真正的“制度接軌”。

李小加以證券市場監管機制為例,表示西方社會在上百年的市場演化中,從幾個大投資者共同創辦的交易所,演變為主要為機構投資者服務的“二級結構”交易所模式:交易所主要服務和監管幾百個會員機構,普通投資者則通過機構代理入市,並由此形成了市場交易中的“機構博弈”模式。

而中國證券市場2000年前後出現了大規模的券商風險管理失控,在經歷了嚴峻的治理整頓後,形成了所有投資者直接在證券交易所開戶的“直接交易”模式,監管體系也從早期的間接式“機構監管”變成穿透到底的“賬戶監管”,與國際證券市場通行的“二級結構”出現了巨大的制度性差異。

從某種意義而言,這一市場結構上的制度性差異,也造成了中國獨特的以散戶為絕對主體的市場形態,並形成了一系列與之相適應的市場文化。中國“很多人進股市已經不是為了賺錢,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精神享受。”

不同的制度、結構和交易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市場交易習慣,“外國投資者不可能為了買中國股票而改變自己的習慣;中國散戶也不習慣國際市場中的交易模式,”李小加表示,滬(深)港通機制的核心就在於以三大交易所和兩地清算公司為主體,“代理”國際和國內投資者的交易需求,並以交易所間結算的方式,完成每天的清算軋單。

在交易機制與習慣的對接之外,滬(深)港通機制的另一個“秘密武器”則是對資金流動的管理機制:在封閉的資金清算管道內,以人民幣購買的港股資產,在賣出後同樣以人民幣形態回到投資者手中;外資購買的國內資產同樣以港元形態回到投資者手中。

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毛振華在其後的點評中認為,這一結算機制未來將成為滬(深)港通最為吸引國內投資者的地方:在經歷了長期升值之後,投資者們有可能通過滬(深)港通機制獲得一個新的保值渠道——那就是通過滬(深)港通購買在香港上市的國際資產,在“人民幣不出境“的情況下,分享國際化企業所賺取的匯率及投資利潤收益。

對於中國外匯管理部門來說,一個現實的兩難挑戰就是:隨著中國從資本輸入國向輸出國的轉型,人民幣資本不可避免地要大規模走向國際市場;但海外收購中所形成的巨額匯兌規模,勢必對人民幣匯率帶來更大的下跌壓力,不利於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的匯率穩定。

而在滬(深)港通機制下,如果有足夠的海外資產在香港上市,就有可能實現人民幣資本通過香港市場進行全球配置,同時不引發大規模貨幣兌換壓力的“雙贏目標“。

滬(深)港通機制作為人民幣國際化“非常重要的第一步“,是第一次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在國際化市場上交易;而對中國投資者來說,這意味著他們以人民幣投資獲得國際化資產配置的重要渠道。

“等於我們在香港開了個沃爾瑪,貨架上擺著全球各地的資產,大家可以象上淘寶一樣坐在家里投資全世界。” 李小加表示,這才是滬(深)港通機制最大的長遠目標。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港交所在年初公布的三年戰略規劃中提出,首先要解決“新股通”的問題:也就是除了二級市場交易外,國際和國內企業的兩地新股上市,可通過滬(深)港通機制在兩地市場配售新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718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傾向於11月中旬後某個周一推出深港通

10月13日,深交所和港交所正式啟動深港通全球路演,首場路演於13日下午在香港舉行。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在媒體見面會上表示,傾向於11月中旬後的某個周一推出深港通,周一方便風險控制。

此次路演共吸引600名機構投資者及券商代表參與,每位投資者代表都獲發了一本投資者指引。

深交所副總經理王紅表示,內部準備工作早已開始。從8月16號開始,兩邊緊鑼密鼓開展工作,兩邊交易所和結算公司已經全部準備就緒。10月17日-11月9日將進行全天候全市場仿真測試,周末時間進行全網測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547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談滬(深)港通機制: 人民幣國際化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082

“等於我們在香港開了個沃爾瑪,貨架上擺著全球各地的資產,大家可以象上淘寶一樣坐在家里投資全世界。”

2016年9月30日下午,港交所總裁李小加來到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智庫報告廳,發表了題為“深港通——互聯互通新篇章“的演講。

在演講中,李小加回顧了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的“三大主題”:轉口貿易、引進直接投資和資本市場發展,指出轉口貿易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第一桶金”,外商直接投資造就了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而資本市場的發展則成就了一大批全球市值領先的巨型企業。

李小加認為,貫穿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的這三大主題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錢往中國走”,而香港在過去近30年中,恰好發揮出了中國“首選離岸融資中心”的功能,並形成了中國內地和香港兩地的“共贏關系”。

而在下一個三十年中,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將面臨著另一個截然不同的挑戰:那就是從資本進口國向資本出口國的大規模轉型。在這一規模空前的資本流動轉向背景下,香港必須重新尋找自己與中國內地的關系定位。

近幾年香港政商各界在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和改革時,開始註意到中國資本日益強烈的“雙向流動”需求:一方面依然需要不斷引進外資,尤其是國際資本所帶來的管理理念及推動制度變革的動力;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中國錢”要走出去,需要更多元化的投資渠道和國際化資產。

“中國資本市場要變成真正的國際化市場,一定要開放,開放就意味著既要請進來,也要走出去,”李小加表示,滬港通和深港通機制的核心就在於解決這麽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如何“請進來”與“走出去”。

他認為其中的關鍵在於中國資本市場和國際資本市場由於發展歷程、文化背景及市場結構方面的不同,在相當長時間內無法實現真正的“制度接軌”。

李小加以證券市場監管機制為例,表示西方社會在上百年的市場演化中,從幾個大投資者共同創辦的交易所,演變為主要為機構投資者服務的“二級結構”交易所模式:交易所主要服務和監管幾百個會員機構,普通投資者則通過機構代理入市,並由此形成了市場交易中的“機構博弈”模式。

而中國證券市場2000年前後出現了大規模的券商風險管理失控,在經歷了嚴峻的治理整頓後,形成了所有投資者直接在證券交易所開戶的“直接交易”模式,監管體系也從早期的間接式“機構監管”變成穿透到底的“賬戶監管”,與國際證券市場通行的“二級結構”出現了巨大的制度性差異。

從某種意義而言,這一市場結構上的制度性差異,也造成了中國獨特的以散戶為絕對主體的市場形態,並形成了一系列與之相適應的市場文化。中國“很多人進股市已經不是為了賺錢,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精神享受。”

不同的制度、結構和交易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市場交易習慣,“外國投資者不可能為了買中國股票而改變自己的習慣;中國散戶也不習慣國際市場中的交易模式,”李小加表示,滬(深)港通機制的核心就在於以三大交易所和兩地清算公司為主體,“代理”國際和國內投資者的交易需求,並以交易所間結算的方式,完成每天的清算軋單。

在交易機制與習慣的對接之外,滬(深)港通機制的另一個“秘密武器”則是對資金流動的管理機制:在封閉的資金清算管道內,以人民幣購買的港股資產,在賣出後同樣以人民幣形態回到投資者手中;外資購買的國內資產同樣以港元形態回到投資者手中。

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毛振華在其後的點評中認為,這一結算機制未來將成為滬(深)港通最為吸引國內投資者的地方:在經歷了長期升值之後,投資者們有可能通過滬(深)港通機制獲得一個新的保值渠道——那就是通過滬(深)港通購買在香港上市的國際資產,在“人民幣不出境“的情況下,分享國際化企業所賺取的匯率及投資利潤收益。

對於中國外匯管理部門來說,一個現實的兩難挑戰就是:隨著中國從資本輸入國向輸出國的轉型,人民幣資本不可避免地要大規模走向國際市場;但海外收購中所形成的巨額匯兌規模,勢必對人民幣匯率帶來更大的下跌壓力,不利於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的匯率穩定。

而在滬(深)港通機制下,如果有足夠的海外資產在香港上市,就有可能實現人民幣資本通過香港市場進行全球配置,同時不引發大規模貨幣兌換壓力的“雙贏目標“。

滬(深)港通機制作為人民幣國際化“非常重要的第一步“,是第一次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在國際化市場上交易;而對中國投資者來說,這意味著他們以人民幣投資獲得國際化資產配置的重要渠道。

“等於我們在香港開了個沃爾瑪,貨架上擺著全球各地的資產,大家可以象上淘寶一樣坐在家里投資全世界。” 李小加表示,這才是滬(深)港通機制最大的長遠目標。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港交所在年初公布的三年戰略規劃中提出,首先要解決“新股通”的問題:也就是除了二級市場交易外,國際和國內企業的兩地新股上市,可通過滬(深)港通機制在兩地市場配售新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962

李小加:深港通將開啟互聯互通2.0時代

12月1日,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發布最新網誌:

“今年的12月5日註定將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因為我們翹首以盼的深港通在那天就要開通了!如果說兩年前開啟的滬港通是香港交易所互聯互通機制的1.0版本,為我們開創了一種全新的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模式,那麽今日的深港通將引領我們進入互聯互通2.0時代。香港交易所通過與深圳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互聯互通,共同搭建起一個總市值70萬億人民幣的龐大市場,為內地和海外投資者提供了更多選擇。”

與兩年前開啟的互聯互通1.0 時代相比,互聯互通2.0時代有哪些優化和升級之處?

第一,交易機制更加便利:

總額度限制取消免除了機構投資者的後顧之憂,將鼓勵更多機構投資者(尤其是海外機構投資者)參與滬港通和深港通。我們去年推出的特別獨立戶口(SPSA)服務,允許投資者在賣盤執行後才將賣出的股票轉移到經紀商進行交收,大大降低了海外機構投資者通過滬港通和深港通投資A股交收過程中的對手方風險,更加方便基金公司的參與。

第二,投資者準入不斷擴大:

滬港通剛剛推出時,內地基金公司和保險資金還不能使用這一投資渠道。在過去兩年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堅定不移地推進資本市場雙向開放:自2015年開始,內地基金公司獲準使用港股通,如今它們已經成為港股通投資者的重要一員;保險資金也在今年獲準參與港股通,香港交易所一直與中國保險資產管理協會和主要的保險資產管理機構保持密切的聯系,許多內地保險公司都對港股通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這些進步顯示了內地監管機構對滬港通作為內地資金海外資產配置重要渠道的信心,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有更多機構投資者會選用港股通作為海外投資的渠道。

第三,投資標的擴容:

深港通下的深股通將為海外投資者開放一個全新的市場——深圳股票市場,作為中國的創新之都,深圳聚集了很多高成長的創新企業,深股通涵蓋的大約880只深圳市場的股票,將與滬股通投資標的形成良好互補。深港通下的港股通涵蓋約417只港股,比滬港通下的港股通新增了近100只小盤股(包括恒生小盤股指數成份股及深市A股對應的H股)。投資標的的擴容,可以滿足不同類型投資者的投資需求。內地投資者資產配置國際化和多樣化的需求巨大,因此,我們對於港股通的未來充滿信心。

當然,北上深股通的投資標的擴容較南下港股通更加明顯,南下標的擴容帶來的增量有限。深港通與滬港通下的港股通分別連通內地兩大不同的交易所,是兩條平行的通道,並不能互通,自滬港通下港股通渠道買入的港股必須經原路賣出,不能經由深港通賣出。因此,我們預計深港通開通初期,南下的港股通不會迎來很大的交易量,短期內可能會遠小於北上深股通和來自上海的港股通交易量。

第四, 未來將會納入ETF(交易所買賣基金):

除了現有的股票,互聯互通機制還將把ETF納入投資標的。中國投資者投資海外股票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例如他們可能希望投資美國的生物科技股、中東的能源股、德國的制造業股票、南美的礦業股、澳洲的農業股等品種。目前,香港的股票市場還不可能吸引所有的海外公司都來香港上市,但是我們的“貨架”上有來自世界各國的ETF產品,南下投資者可以通過這些ETF來投資世界各地不同類型的股票。

當然,由於兩地現有市場結構、銀行間資金清算和交易假期安排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互聯互通要納入ETF面臨諸多挑戰,執行起來並不容易。但因為其戰略意義非凡,我們一定會全力以赴,爭取盡早納入ETF。

互聯互通2.0時代意味著什麽?

對內地投資者而言,坐在家里投世界。互聯互通意味著他們足不出戶就可以通過本地券商、按自己的交易習慣投資海外市場,進行多元化的資產配置。

對於國際投資者而言,坐在香港投中國。互聯互通意味著他們可以坐在家里按照國際慣例、透過國際券商投資內地市場,分享更多中國經濟成長的機遇。

滬港通和深港通的交易模式以最小的制度成本,換取了最大的市場成效。兩地市場存在巨大差異,而這種差異短期之內不可能消除。滬港通和深港通采用了“本地原則為本,主場規則優先”,這樣投資者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下交易對方市場的股票,但同時遵循對方市場的一些特殊規則。在互聯互通的過程中,投資者、業界和監管機構都就對方市場的運作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接觸和認識,雙方市場在互動的過程中,會發現有可以相互學習和借鑒的地方。毫無疑問,這將推動兩地市場的共同變革和進步。同時,滬深港三地市場因為投資者群體、交易和結算體系等的差異,市場運行的差異會在較長時期內存在,這恰恰賦予了廣大投資者更多的選擇,他們可以充分運用他們的智慧,進行更為多樣化的投資。

對於香港而言,互聯互通2.0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整個中國資本市場開放的進程來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香港始終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多年前,香港把握住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機遇,為內地企業籌集資金,並成功轉型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

20年後的今天,互聯互通的不斷延伸為香港資本市場的發展提供新的動力,讓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更加鞏固;一方面,海外投資者可以通過香港投資更廣闊的中國市場,另一方面,內地投資者也可以通過香港邁出海外投資第一步,令香港市場的財富管理功能將會更加強化。不難預見,香港市場的籌資能力和發展條件也會因此而提升。

換句話說,過去是中國的“貨”在香港,世界的錢來香港買中國的“貨”。互聯互通時代將會帶來巨大的變化:今後世界的錢到了香港,經過香港這一跳板買國內的“貨”,然後中國老百姓的錢到香港買世界的“貨”。這意味著香港將來的作用和任務,就是把世界的“貨”帶到香港來,讓中國人在家里投世界。香港將從中國的集資中心,發展成為中國的國民財富國際配置中心,國內外的資金和金融產品都將因此匯聚在香港,這樣香港就不可能邊緣化。

互聯互通是權宜之計,還是具有長久生命力的市場機制?

互聯互通最大的生命力在於,它解決了一對似乎不可能解決的矛盾:既要交易便利,又要風險可控。

由於互聯互通機制采用本地市場原則,投資者交易對方市場的股票很方便,如同交易本地市場的股票一樣自由。但是,結算交收的閉環設計,可以保證買賣對方市場股票的資金最後都原路返回,而不會以其他資產形式留存在對方市場,巧妙地實現了風險的全面監控,贏得了監管機構的信任。

有的朋友也許會問,在中國資本項下完全開放以後,監管機構不再管控資金流動的風險,互聯互通機制會不會馬上失去生命力?

即便資本項下完全開放,市場仍然是由具有不同風險偏好和投資需求的投資者構成的。無論是北上還是南下的投資者,大致都可以分為三種,我把他們分別比喻作研究生、大學生和中學生:有能力、有資源、有渠道、有意願並早已自行投資海外的好比 “研究生” ;無論是否開放都對境外市場不感興趣的投資者好比“中學生”;而比“中學生” 有較多資金、投資經驗、有需要將一部分資產配置在海外、卻不敢直接投資海外市場的則好比“大學生”。

互聯互通就像是一所大學,一些“大學生” 將畢業成為“研究生”,但又有一部分“中學生”會成長為“大學生”,而滬港通與深港通正好為這些“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方便的境外投資渠道。盡管中國資本市場會越來越開放,但不同市場的交易制度和文化的巨大差異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消失,因此針對大學生群體而設立的互聯互通機制將長期存在,並為更多中國投資者提供資產配置的解決方案。

在互聯互通2.0時代之後還有哪些發展目標?

在互聯互通2.0時代,我們的“股票通”戰略在二級市場層面已基本完成布局。接下來,我們會進一步優化“股票通”,並按照既定規劃將這一模式延伸到更多資產類別,例如ETF、新股、商品、債券等等。

李小加表示,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將會一起書寫互聯互通新篇章、迎來互聯互通3.0、4.0、5.0時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758

億萬富婆李小璐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103/166755.shtml

億萬富婆李小璐
金融街偵探 金融街偵探

億萬富婆李小璐

心疼一個人做直播的賈乃亮……

來源 | 金融家偵探

作者 | 吃瓜的偵探君

其實很多吃瓜群眾都應該知道,賈乃亮也是個富二代。家境非常好,父母均在經商,從事的都是高科技信息產業。在綜藝節目《爸爸回來了》中,賈乃亮曾帶著女兒甜馨去東北探望父母,當時兩位老人家的豪宅可是讓偵探君記憶猶新。

2017年最後一天,卓偉曝出李小璐夜宿PG One家的相關視頻,驚掉了一波吃瓜群眾的下巴,打響了2018年第一“炮”。

除了當事人外,各路吃瓜群眾也是紛紛入場。1月2日,貓眼娛樂又曝出“娛樂圈紀檢委”王思聰疑似落下實錘,炮轟李小璐的截圖在網上流傳。

微信圖片_20180103135424

圖片來源自網絡熱傳

雖然不知此圖真假,不過微博大V、SSCC中國超跑俱樂部主席、上海市體育發展基金理事AndyHYQ轉發微博對PG One對此事的微博聲明,並回複:“這話說給自己聽聽就行了……周圍誰不知道……”。

44

偵探君幫吃瓜群眾從頭理順一下這件事哈。

12月31日,卓偉曝料深夜李小璐與PG One共進晚餐,並夜宿PG One中,還有視頻貼出。而與此同時,賈乃亮在家中做直播,被網友問及,李小璐去哪了,賈乃亮回答她去做頭發了。

微信圖片_201801031354242

事件一出,各路人馬紛紛跳出來說明,不過事出倉促,估計沒商量好。

PGone表示“哥哥嫂子關系親近未避嫌”,李小璐“5人在場討論劇本”,賈乃亮“信任最重要”,馬蘇“一人喝醉什麽都不知”。

微信圖片_201801031354243

微信圖片_201801031354244

微信圖片_201801031354245

微信圖片_201801031354246

不過,網友並不買賬,把這場大戲叫做“璐出馬腳,賈裝沒事”。

另一位“娛樂圈紀委”卓偉更是在朋友圈透露,2018好戲接力下半場……。

卓偉老師被網友稱為:“一出手必然證據確鑿,從不打無把握之仗。”

吃瓜群眾對下半場一定充滿了好奇吧,留給李小璐的時間也不多了。

微信圖片_201801031354247

李小璐年少成名,16歲憑借陳沖導演的《天浴》拿下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法國水城首屆亞洲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兩個大獎。2000年一部《都是天使惹的禍》李小璐更是名噪一時。

那幾年章子怡憑借《我的父親母親》備受矚目,周迅的《蘇州河》、《大明宮詞》也大放異彩。在萬眾眼里李小璐本來的星途應該是像“國際章”一樣,不過,她後來主演了不少電視劇,卻沒什麽聲響了。

微信圖片_201801031354248

除了本職演藝工作,江湖上還曾經有個關於李小璐的“傳說”。

微信圖片_201801031354249

微信圖片_2018010313542410

雖然留言傳的很廣,不過李小璐自己在微博上否認了“開超市說”。

雖然美國開超市不是真的,不過李小璐還是有不少投資的。

據企查查顯示,李小璐不僅擔任北京薪雨瑞路文化傳播工作室、九江薪雨瑞璐影視文化工作室2家公司的法人兼投資人,還投資了6家企業上海一沙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南通雲馨紫亦商貿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幻星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炎程(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樂視影業(北京)有限公司、塔里瑞閣國際文化藝術(北京)有限公司,同時也是新沂薪雨瑞璐影視文化工作室的法人代表。

微信圖片_2018010313542411

看來,李小璐的投資更多還是局限在文化傳媒、時尚等方面。投資的企業里面最有名的大概屬樂視了。不僅黃曉明、郭敬明、張藝謀、孫儷、孫紅雷等踩了這個坑,李小璐也扛了這個“雷”。

樂視影業2014年進行B輪融資時,除了霍思燕,秦嵐出資500萬,賈乃亮還出資1000萬。2015年10月,樂視影業進行C輪融資,李小璐再投入500萬。2016年3月,李小璐老公賈乃亮、霍思燕和杜江還投資了賈躍亭旗下的樂視體育,再次成為明星股東。

除了李小璐自身擁有的資產,據說李小璐的媽媽也是一家跨國企業董事,身價不菲。

據搜狐報道,李小璐的媽媽名叫張偉欣,是80年代紅遍大江南北的女演員,還獲得過第二十五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最漂亮女明星獎”。曾經出國留學,後來做服裝進出口貿易,據說現在資產已經近億。

雖然媽媽是走的是“精明能幹”“霸道女總裁”的人生贏家模式,不過現實生活中,李小璐似乎更傾向於扮演“傻白甜”的角色。

一次采訪中,李小璐和賈乃亮接受主持人阿雅的訪問,她坦誠說自己的錢都是交給爸爸管,家里的一應開銷都是賈乃亮負責。

其實很多吃瓜群眾都應該知道,賈乃亮也是個富二代。家境非常好,父母均在經商,從事的都是高科技信息產業。在綜藝節目《爸爸回來了》中,賈乃亮曾帶著女兒甜馨去東北探望父母,當時兩位老人家的豪宅可是讓偵探君記憶猶新。

卓偉老師已經發出預告,2018還有下半場。不知道隨著更多實錘爆出,這對曾經的佳偶是選擇“且行且珍惜”,還是“相信你”呢?評論區里告訴偵探君!

想想可愛的甜馨,希望這一切都是個誤會。

李小璐 賈乃亮 PG One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010

“出軌”李小璐PG ONE形象崩塌,“踩雷”的商家損失有多慘重?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1-09/1181065.html

每經影視記者 陳耀霖

每經編輯 杜蔚

最近,娛樂圈的新聞狂轟濫炸。即使不關註娛樂圈的人,也應該認識PG ONE了。這個本來以嘻哈音樂出身的歌手,如今與“睡嫂子”、出軌、吸毒、侮辱婦女等字眼聯系在一起,並被多家黨媒點名批評,可以說形象幾乎崩塌。

藝人“出事”,損失慘重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背後的公司和客戶。以PG ONE為例,自己本身在地下音樂界摸爬滾打多年,從大紅大紫到形象坍塌,僅僅不過半年的時間。現在又連累了“大哥”“嫂子”賈乃亮和李小璐,令人唏噓。

▲2017年年底PG ONE曾發微博感謝姐夫賈乃亮和姐姐李小璐的照顧(@紅花會PG_ONE微博/圖)

作為《中國有嘻哈》雙冠軍之一的PG ONE形象徹底崩潰,也給快速發展中的中國嘻哈界一個巨大的警醒。實際上,有著類似PG ONE作品的Rapper不在少數,如今嘻哈歌手逐漸“從地下到地上”走進大眾視野後,他們應該如何維護自身形象,代言公司又該如何選擇藝人,值得深思。

PG ONE 代言了多少品牌

在“出事”之前,PG ONE是眾多商家的寵兒。

據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不完全統計,雅詩蘭黛、寶潔、oppo、禦泥坊、麥當勞等公司,在PG ONE走紅後都與其有合作。

其中,去年9月份,時尚芭莎和雅詩蘭黛的合作企劃,找到PG ONE代言口紅,引發了一波輿論反響。此後,PG ONE又和寶潔合作,在雙十一時成為“寶潔嘻哈店長”,該廣告還登陸了紐約時代廣場。

▲時尚芭莎微博截屏

隨後,OPPO 手機又和PG ONE有廣告合作,OPPO放出文案“你用一個夏天認識我,我卻用了23年成為 PG ONE ”成為微博熱搜話題。PG ONE也專門為OPPO手機出了一首歌。

此外,PG ONE走紅之際,還簽約摩登天空,為《蜘蛛俠》《英雄聯盟》和《大唐無雙》唱過推廣曲,從美妝產品、日用品再到電影遊戲,PG ONE的商業合約可謂拿到手軟。

如今,代言藝人形象崩塌,客戶方面顯然損失慘重,不僅僅是代言費損失,還有品牌形象、戰略口碑的負面影響。記者註意到,在PG ONE出事之後,雅詩蘭黛、麥當勞等代言商緊急下架多個廣告,並迅速刪除相關微博,代言視頻、歌曲也均已經無法播放。

▲PG ONE的廣告登陸紐約時代廣場(寶潔微博截圖)

有業內人士告訴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有涉及代言的公司正在與PG ONE方面談判解約,並就其近期曝出的一系列負面事件是否涉嫌違約進行商議,不排除未來有索賠的可能。

除了PG ONE之外,受到影響的顯然還有李小璐和賈乃亮。李小璐在新浪微博擁有4000余萬粉絲,微博顯示,李小璐親自打廣告的產品就包括“Let’s diet”秋褲、“親潤”護膚品等。

此前,李小璐曾於2012年擔任“瑞大福”珠寶品牌擔任形象代言人,一年期限的代言費為100萬元。如今受到被曝“出軌”事件的影響,李小璐、賈乃亮夫婦的各種代言想必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嘻哈應如何走向商業

在種種負面事件之後,損失的不僅僅是PG ONE和賈乃亮夫婦,可能還有中國嘻哈樂的形象。

近期,在原定於1月6日晚《中國有嘻哈》的長沙演唱會籌備中,長沙體育館門口的演唱會海報PG ONE就直接被糊上了人工馬賽克。演唱會舉辦單位發布聲明稱“原定演出嘉賓之一PGONE因不可抗力因素無法參加演出”,又一度成為一波熱搜話題。

PG ONE被糊上了人工馬賽克(@八哥專用微博截圖)

有人指出,這次PG One連續的負面事件,或許對中國嘻哈樂進行一次洗牌,讓中國嘻哈音樂人認識到問題的所在,對於嘻哈如何走向商業,業內也應該有更加清晰的思考和轉變。

實際上,中國的嘻哈音樂人,在走紅之前大多沈寂於“地下音樂圈”,部分作品偏激露骨,只是因為傳播範圍小,而沒有受到大眾關註。例如PG ONE備受批判的低俗歌曲和侮辱藝人事件,就均發生其成名之前,只是因為被曝“出軌”事件後,突然獲得大量關註,而重新被媒體和粉絲“挖”出來,導致其形象瞬間崩塌。

因此,像PG ONE一樣有著“黑歷史”的嘻哈歌手,其實不在少數。而隨著《中國有嘻哈》等綜藝節目的走紅,嘻哈音樂人越來越走進大眾視野,收獲了一波流量和商業代言,可以說和大眾明星已經無異。這種時候,藝人們應該如何處理自己的形象,實在值得深思。

▲第五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愛奇藝的高級副總裁陳偉坦言《中國有嘻哈》大熱,催生嘻哈商業符號(每經影視記者 杜蔚/攝)

“地下的歸地下,商業的歸商業。” 有業內人士評論稱,地下嘻哈音樂人要急需發展,要做商業性的嘻哈人更要適應中國文化,找到面向大眾化的契合點。只有如此,藝人才能健康發展,而看上嘻哈音樂市場的公司也才能避免繼續“踩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193

李小加:港交所上市規則修改咨詢結果將公布 30日接受申請

香港交易所(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20日出席活動後接受傳媒采訪時表示,上市規則修改咨詢結果將於24日收市後公布,並於30日開始接受申請。

港交所今年2月23日刊發咨詢文件,就拓寬現行上市渠道、便利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上市展開一個月的市場咨詢期,希望增強香港對於新一代公司和投資者的吸引力,為香港股市註入更多活力。

李小加表示,已收到很多有興趣上市的查詢,但最終有多少申請則無法估計,需視乎公司自身的決定。至於小米、螞蟻金服、沙特阿美等企業是否會來香港上市,李小加則強調,他對香港有信心。

他重申,港交所關心的是申請公司是否清晰規則,監管是否到位,在違規時是否能迅速、有效地阻止和懲罰,其余交由市場和公司決定。

“新三板+H股”上市模式即將推出,讓符合條件的企業在新三板及港交所兩地同時掛牌上市。對此李小加稱,歡迎符合條件的新三板掛牌公司來港上市,並澄清從未要求相關企業在新三板退市才能來港上市,港交所並無試點企業。目前新三板有很多優質企業,希望它們能把香港作為未來發展的一條路。

至於內地推出CDR(中國存托憑證)吸引新經濟公司,李小加說,未來可能會出現公司同時或先後在香港和CDR掛牌,但香港仍有吸引力,不認為企業會因為發行CDR而不來港上市,兩者不存在競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745

李小加談生物科技投資風險:中小散戶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在最新一期的李小加網誌中,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一個真正服務實體經濟的資本市場不能僅是錦上添花,更應該考慮雪中送炭。既然要雪中送炭,上市門檻就不可能過高。監管的焦點只能體現在嚴格的信息披露上。為了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香港交易所不會對入市融資規模、價格與節奏進行“流量管理”。如果想讓香港的生物科技板塊成長為參天大樹,就不能把它們放在呵護下的溫室里。

李小加還特別提醒投資者在投資前一定要做足功課,為自己的投資負責,“尤其是對生物科技不熟悉的中小散戶投資者,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修改後的香港上市新規首向連收入都沒有的生物科技公司敞開了大門,對於為何要邁出這大膽一步,李小加表示,一般來說,沒有收入的公司都處於高風險的早期發展階段,投資者很難有可靠的標尺來判斷公司發展前景和投資風險,所以我們以前的上市規則不接受沒有營業收入的公司來上市。但生物科技公司是特別的,因為它們的產品研發、制造和銷售過程都受到國家醫藥監管當局的嚴格監管,它們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有清晰明確的監管標準和尺度,這一特點使得生物科技公司可以在資本市場上提供財務指標以外的清晰具體的披露,供投資者來判斷投資風險。

李小加指出,生物科技行業的發展關系著人類的命運,作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應該在這一重大科技革命中擔當重任,發揮香港資本市場的優勢,為生物科技行業雪中送炭。

李小加強調,生物科技行業也有特殊的投資風險,首先,生物科技公司的產品研發周期長,一種新藥從研發到最後獲批在市場銷售,短則三四年,長則達十年;第二,由於生物科技公司的產品事關公眾健康,受到政府嚴格監管,在獲批生產前幾乎不可能有營業收入,因此它們的產品研發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第三,生物科技公司的產品研發失敗風險高。

此外,投資生物科技板塊可能還面臨兩大市場風險,一是股價波動風險。生物科技板塊不同於一般的行業,它們上市後的表現容易兩極分化,任何有關產品研發與監管審批進程的信息都容易給股價帶來劇烈波動。二是內幕交易的風險。由於高度的專業性和信息嚴重不對稱,生物科技板塊內幕交易的風險會明顯高於其他板塊。

針對如何設定上市門檻,李小加稱,門檻主要設定在最小市值和臨床測試進度方面:如果門檻設的太低,可能會把過高風險的公司放進來,不利於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如果門檻設的太高,又無法滿足生物科技行業的合理融資需求,而且可能把很多急需資金的好公司擋在門外,讓投資者錯失良機。最終設定了15億港幣市值和已通過一期臨床測試、即將進入二期臨床測試這兩大主要上市門檻,並根據行業特點為此類上市公司設定了特殊的信息披露要求,以幫助投資者判斷投資風險。

同時,李小加提醒投資者在買賣生物科技公司的股票之前一定要仔細研究上市公司的產品研發、臨床實驗結果和監管程序等細節,為自己的投資負責。而且,鑒於生物科技行業的專業性和複雜性,投資這一板塊需要了解足夠的專業知識和行業背景,這樣的投資機遇只屬於擁有豐富投資經驗和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成熟投資者(主要為機構投資者),生物科技公司並不適合所有的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散戶。

他還建議對於生物科技了解有限的散戶投資者應該先觀察再試水,在機構投資者與上市公司充分互動和博弈、形成穩定的價格趨勢之後再逐步嘗試。此外,鑒於生物科技板塊的特殊性,個股投資風險很高,如果能用一籃子個股組合的方式來投資可以分散風險,東方不亮西方亮,投資者可以在數十家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後,通過投資相關生物科技指數基金來分享這一板塊的整體機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6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