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滬深交易所發布的最新數據,截至8月15日,滬深兩市融資余額合計8765.46億元,增加109.68億元。
上交所融資余額報4864.85億元,較前一交易日增加66.46億元;深交所融資余額報3900.61億元,較前一交易日增加43.22億元。
滬深交易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8月18日,上交所融資余額報4985.44億元,較前一交易日增加28.85億元;深交所融資余額報3956.8億元,增加15.11億元;兩市合計8942.24億元,增加43.96億元。兩市融資余額為4月19日以來首次超過8900億元。
申萬宏源指出,市場反彈的持續性取決於場外資金會否持續入市。目前,證券保證金余額在1.5萬億元左右,仍處在較低水平,吸引保證金流入才能使行情走得更高、更遠。後續市場能否保持較大的成交量,將是反彈是否有延續性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
8月25日,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SH:601939;HK:939,下稱建設銀行)發布了2016年度上半年經營業績。2016年上半年,建設銀行資產總額達19.76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7.69%;實現凈利潤1339.0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25%;不良貸款率1.63%,較2015年同期上升了0.05個百分點。
在利率市場化競爭加劇的格局下,凈利差和凈息差空間收窄已經在建設銀行2016年中報中盡顯無疑。截至6月末,該行凈利差和凈利息收益率分別為2.15%、2.32%,較去年同期下降了33和34個基點。上半年,該行利息收入3464.11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9.83%。
利息收入降幅近10% 房貸余額居同業之首
中報顯示,從資產負債結構上看,截止到6月末,建設銀行客戶貸款和墊款總額111,378.77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23%;該行各項貸款較上年末新增6,527.37億元,信貸結構持續優化。其中個人貸款余額38,854.51億元,較上年末增加4,186.41億元,增幅12.08%。在負債端來看,客戶存款總額146,755.41億元,較上年末增長7.37%。
值得關註的是,在國家房貸政策刺激下,各家銀行發力房貸業務,住房按揭貸款均呈現快速上漲態勢。建設銀行上半年個人住房貸款業務貸款余額 31,816.77 億元,較上年末增加4077.82 億元,增幅14.70%,余額、新增額均居同業首位。
從盈利指標來看,上半年,建設銀行實現凈利潤1,339.0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25%;年化平均資產回報率和年化平均股東權益回報率分別為1.41%和17.80%。
從收入來源看,上半年建設銀行實現利息收入3,464.11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377.83 億元,降幅為9.83%。其中貸款和墊款利息收入2398.17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345.61億元,降幅12.60%。客戶貸款及墊款收益率較上年同期下降117個基點至4.46%。由於該行加大零售類貸款投放力度,客戶貸款及墊款平均余額較上年同期增長10.16%,部分抵銷了收益率下降的影響。
可喜的是,該行其他非利息收入546.72 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318.94億元,增幅140.02%。
凈利差和凈息差“雙降”超30基點
受央行降息周期影響,銀行負債成本隨之降低,建設銀行存款利息支出也在降低。上半年,建設銀行客戶存款利息支出 1068.35 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217.20 億元,降幅為16.90%, 主要是受存量業務重定價影響,客戶存款平均成本率較上年同期下降44個基點至1.52%。
但是,貸款利息收入的減少遠超過存款利息支出降低的幅度,導致凈利息收入同現下降態勢。截止到6月末,建設銀行凈利息收入2109.9億元,較2015年同期的2246.19億元減少了136.29億元,降幅6.07%。其中各項資產負債平均余額變動帶動利息凈收入增加250.28億元,平均收益率或平均成本率變動帶動利息凈收入減少386.57億元。
至於利息凈收入減少的主要因素,建設銀行分析稱,主要受2015年央行連續五次降息、存量業務重定價以及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價稅分離因素影響。
凈利息收入的減少,進而導致凈利差以及凈利息收益率均呈現下降態勢。上半年,建設銀行凈利差和凈利息收益率降幅超過30基點。截止到6月末,建設銀行凈利差為2.15%,較2015年同期的2.48%,下降了0.33個百分點,凈利息收益率為2.32%,較2015年同期的2.67%,下降了0.34個百分點。
對此,建設銀行表示,2016年上半年降息及利率市場化效應持續釋放,加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對利息凈收入的影響,集團付息負債成本率下降幅度低於生息資產收益率下降幅度。
為了應對利率市場化帶來的凈利差和凈息差持續收窄,中間業務成為商業銀行轉型的一個發力點。上半年,建設銀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較上年同期增加35.45億元,增幅5.57%,其他非利息收入較上年同期增加79.46億元,增幅83.18%;並持續加強成本管理,優化費用支出結構,成本對收入比率較上年同期下降0.99個百分點至22.24%。
建設銀行將綜合化經營和國際化戰略作為轉型的重要路徑,在打造子公司總和經營和拓展海外業務方面近年來發展迅猛。2016年6月末,建設銀行綜合化經營子公司資產總額較上年末增長28.44%,凈利潤同比增長27.72%;海外商業銀行資產總額達13,402.84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2.85%;實現凈利潤29.1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1.65%。上半年國際結算量6,385.27億美元,同比增長5.04%;實現跨境人民幣結算量10,934.86億元。蘇黎世分行、智利分行開業,國際化發展進程不斷提速,已在全球26個國家和地區設立140余家各級境外機構。
從資本情況看來,截止到6月末,建設銀行資本充足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5.09%和13.06%。
不良率升至1.63% 批發零售業、制造業、采礦業成重災區
2016年上半年,建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819.49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59.69億元;不良貸款率1.63%,較2015年同期上升了0.05個百分點。關註類貸款占比 3.06%,較上年末上升0.17個百分點。減值準備對不良貸款比率151.63%——也就是說,該行撥備覆蓋率已經接近150%的監管紅線。
截至報告期末,建設銀行已逾期客戶貸款和墊款余額2,218.49億元,較上年末增加486.68億元。建設銀行表示,集團基於審慎原則,足額計提客戶貸款和墊款減值準備,資產減值損失支出466.1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3.00%。其中客戶貸款和墊款減值損失467.9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63.57億元;投資減值損失回撥 10.2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8.86億元。
從不良資產的客戶類型來看,對公貸款不良資產明顯高於零售貸款。上半年,建設銀行境內公司類貸款和墊款不良率較上年末上升0.17個百分點至2.67%,個人貸款和墊款不良率較上年末上升0.05個百分點至0.57%,海外分行和子公司不良貸款率較上年末下降0.02個百分點至0.43%。
在不良貸款行業分布上,批發零售業、制造業、采礦業成為該行不良貸款的重災區,不良率分別高達9.29%、6.22%、5.45%。
“三進一退”。 8月26日農業銀行中報發布會上,周慕冰完成了出任農行董事長以來的媒體首秀,並重點講述了該行城市業務戰略思路。
“第一進,積極服務優質大企業、政府大項目為重點,有選擇地做大;第二,基於人住房貸款的綜合性個人金融服務要積極做小;第三,以服務新經濟發展為重點,積極做新。‘一退’,有選擇地退出嚴重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周慕冰說。
農行2016年半年報顯示,該行上半年農業銀行凈利潤1050.51億元,同比增長0.5%。不良率2.4%,比2015年底微增0.01個百分點。兩個特點分外鮮明:一是農行息差進一步收窄,利息凈收入負增長9.4%。第二,個人住房貸款顯著發力,期末貸款余額約2.2萬億,新增3110.34億,增幅16.1%。
以量補價,利息收入負增長
從盈利能力看,農業銀行上半年利息凈收入出現了負增長,同比下降9.4%。其中凈利息收益率從2.78下降至2.31下降了0.47個百分點;而凈利差則從2.61下降至2.16,下降了0.45個百分點。
此外,農行上半年ROE與ROA水平也都有不同程度下降。ROA從1.25%降至1.15%,下降了0.1個百分點;ROE則從19.96%降至17.63%,下降了2.33個百分點。
農行財務部負責人在業績發布會上指出,ROA與ROE下降的原因是上半年資本、資產規模擴大。此外他表示,受到去年一連五次降息影響,農行利息收入減少。外加受到營改增影響,一部分利息收入直接表現為增值稅。
“但農行上半年業務發展規模擴大彌補了降息影響,上半年平均升息資產規模增長5.8%,實現了以量補價。息差下降主要表現在一季度,一季度重新定價,從二季度以後已經企穩。”上述農行財務負責人指出。
記者發現,收窄的不止息差,半年報還顯示出貸款難放的困境。農業銀行副行長王瑋表示,貸款增量放緩目前還在延續。
王瑋指出,7月份的信貸投放仍然維持回落態勢。7月貸款比6月增加829億,但同比少增676億。其中法人貸款增速下降較為明顯。“預計下半年貸款增長仍然存下一定波動性。”
王瑋認為,貸款增速放緩主要有三大原因。第一,企業供給側改革大背景下企業投資意願下降,融資需求減少。“二季度以來農業銀行實體貸款投放回落。” 王瑋說。
其次是直接融資的替代作用更加明顯,包括地方政府債券、新型產業基金等,企業融資區域多元化。第三,銀行不良貸款核銷與批量轉讓力度加大,也相應抵消信貸增量。
個人按揭貸款成“寵兒”
在農行城市戰略的“三進一退”中,周慕冰第二進重點突出了個人按揭貸款。其實從半年報數據中也能看出端倪。
數據顯示,農行上半年個人住房貸款顯著發力。期末貸款余額約2.2萬億,新增3110.34億,增幅高達16.1%。
而同屬於個人貸款中的其他種類則沒有這麽幸運。個人消費類貸款較去年下降6.8%,個人卡投資僅增長3.2%。但農戶貸款同樣保持了16.1%的增速。
對於城市金融,周慕冰指出,農行資源有限,要有取有舍,有所為有所不為。“第二進”要基於個人住房貸款的綜合性金融服務為重點。農行網點多,機構多,零售業務是優勢。
“我行零售業務的口號是仿照‘互聯網+’做‘按揭+’,以個人住房貸款為支撐和抓手,不斷添加其他金融產品,增加產品覆蓋率以及產品交叉銷售,曾強銀行與客戶之間聯動。”周慕冰說。
農行半年報顯示,上半年法人貸款余額5.9萬億,同比少增2119億,增速3.3%。而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個人貸款,上半年余額已突破3.05萬億,增速為11.7%。其中值得註意的是,個人貸款主要以個人住房貸款增長為主,占比高達70.7%。
事實上,上半年發力個人按揭貸款的銀行不止農行一家。央行公布的7月金融數據顯示,住戶貸款就增加4575億元,成了新增貸款的“中流砥柱”,而“主力軍”正是居民中長期貸款,新增4773億元,占新增貸款的比重創歷史新高,達到102%。
同一天舉辦中報業績發布會的建行,截止6月末,個人住房貸款余額更是達到3.18萬億,新增4000億。同比增幅也達到14.7%。“下半年建行還將大力發展住房按揭貸款”建行董事長王洪章在發布會上指出。
產能過剩企業如何退?
對於周慕冰提出的“三進一退”,最後一‘退’對於保護銀行資產質量尤為關鍵。
事實上,隨著上半年去產能力度加大,許多產能過剩企業已經扛不住了,時而發生的債權違約案例就是最好的例證。農行如何退出“兩高一剩”行業,給產能過剩行業斷血?
對於目前市場上熱議的債轉股,農業銀行副行長蔡華相指出,債轉股在目前情況下是有需求的。一方面是銀行的需求,一方面是企業的需求。作為農行,在當前經濟壓力比較大的形勢下,債轉股為資產處置,資產流動提供了渠道,從農行層面看也有需求,所以持積極態度。農行目前正在積極研究,一旦條件成熟,政策出臺,農行會積極應對。
蔡華相指出,債轉股雖然有需求,有市場,但操作層面還是有制度需要突破的地方,例如商業銀行法和監管對銀行進行投資股權構成一些限制。更重要的是,關鍵是要由市場化操作,有法律制度保障,公開、公正市場化運行。
事實上,農行目前已經對21個行業設定了行業貸款限額。副行長王瑋表示,上半年法人信貸投放主要以穩增長項目為主,高風險項目貸款受到有效遏制。上半年執行情況看,行業貸款限額執行良好。農行將不斷加強“兩高一剩”行業和僵屍行業貸款退出的管理力度。
半年報顯示,上半年農行法人貸款增量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其中交通運輸、倉儲、郵政貸款增加670億,租賃、商務服務行業增加750億,電力、熱力、燃氣類增加了401億,上述三個行業貸款增量占全部公司類行業增長的155%。而風險比較高的諸如低端制造業、批發零售業、采礦業農行貸款均為負增長。
8月31日,中債登發布《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2016)》(下稱“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底,全國共有454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有存續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數6.9萬只,理財資金賬面余額26.28萬億元,較2016年年初增加2.78萬億元,增幅為11.83%。
今年上半年,銀行業理財市場累計發行理財產品9.76萬只,累計募集資金83.98萬億元。
銀行理財資金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實體經濟。報告統計,上半年累計有18.99萬億元的理財資金通過配置債券、非標資產、權益類資產等方式投向了實體經濟。截至2016年6月末,投向實體經濟的理財資金余額16.03萬億元,占理財資金投資各類資產余額的60.74%。
理財資金投向行業分布情況
按照投向行業來看,投向實體經濟的理財資金涉及國民經濟90多個二級行業分類 ,其中規模最大的五類行業為:土木工程建築業、房地產業、公共設施管理業、電力熱力生產供應業和道路運輸業等 ,前五類行業占比為51.54%。
近年來,銀行理財產品的快速發展,監管亦對銀行理財快速發展帶來的風險進行“疏堵”。此前第一財經記者獲悉,被稱為“史上最嚴”的銀行理財新規《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已經向銀行征求意見,其中提及將對銀行理財投資範圍進行分類管理等。
那麽,銀行理財產品資金究竟青睞於投資哪些類別的資產?
報告統計,6月底銀行理財產品投資各類資產余額26.39萬億元。債券、銀行存款、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是理財產品主要配置的前三大類資產,共占理財產品投資余額的74.70%。
其中,債券資產配置比例為40.42%,現金及銀行存款占比為17.74%,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占比為16.54%。
具體來看,銀行理財資金在債券投資中,利率債(包括國債、地方政府債、央票、政府支持機構債券和政策性金融債)占理財投資資產余額的6.92%,信用債占理財投資資產余額28.96%。
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也是銀行理財產品主要投資的資產之一。投資於非標債權類資產的資金占理財投資余額的16.54%。其中,投資收/受益權所占比重最大,占全部非標債權類資產的33.18%。投資信托貸款、委托貸款以及信用證的占比也較高,分別為16.45%、13.88%和15.77%。
理財資金投資非標債權類資產分布情況
報告還顯示,截至2016年6月底,銀行理財資金投向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中重點監控行業和領域的資金余額為2034.9億元。涉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非標債權類資產規模出現了一定的下降,較2015年底下降2.34%。
投資收益方面,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市場共有10.8萬只產品發生兌付(其中有8.73萬只產品終止到期),累計兌付客戶收益4723.8億元。封閉式理財產品兌付客戶收益率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兌付客戶年化收益率從年初的平均4.2%左右下降至平均3.7%左右。
同期,終止到期的理財產品中有68只產品出現了虧損,虧損的產品中62只為外資銀行發行的結構性理財產品,5只為外資銀行發行的代客境外理財產品,中資銀行只有1只面向機構銷售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發生虧損。
根據報告數據統計,虧損產品僅占全部終止到期產品的0.08%,虧損理財產品本金的平均償還率是91.06%。
“螞蟻聚寶去年做了四件事,余額寶、定期理財、存金寶和理財基金。目前余額寶用戶2.995個億,本周將突破3億,從用戶數看已是全球最大的貨幣基金。”9月8日,螞蟻金服副總裁財富事業群總經理黃浩在螞蟻聚寶一周年發布會上指出。
除了大眾所熟悉的余額寶,黃浩透露了其他產品的成績單。“目前螞蟻聚寶APP用戶數達到 2500萬,用戶平均日增速為 6.6萬人,相當於每1.3秒增加一個用戶。”此外,作為螞蟻聚寶去年重點推出存金寶,黃浩介紹該平臺的交易規模為160億,“相當於在平臺上交易了56噸黃金。”
據了解,螞蟻聚寶基金平臺去年交易筆數為3670萬筆,已經躍居中國交易筆數最大的互聯網理財平臺榜首。
人均持有基金僅48天
作為互聯網金融三巨頭之一,螞蟻聚寶平臺的數據樣本分析反映出當前中國大眾投資者鮮明特征。
當日發布的《螞蟻聚寶大眾投資人大數據分析》顯示,螞蟻聚寶上單筆投資金額1000元及以下的用戶占比高達71%,90%的用戶有過風險認知與實際投資行為不匹配的情況。
此外,投資平臺上的大眾投資者缺乏分散投資思維,螞蟻聚寶數據顯示,平臺上同時投資2只及以上基金的用戶僅占30%(該數據不含余額寶);人均基金持有時長僅48天(該數據不含余額寶),缺少長期投資心態。
而投資者日趨年輕化,是互聯網理財平臺的共同趨勢,螞蟻聚寶數據顯示,其平臺80後、90後用戶占比81%,因此上述的理財痛點在年輕人身上也體現的更為明顯。
大眾理財用戶個體的投資誤區,集合起來便構成了不健康的中國投資市場。而究其原因,中國的投資人教育起步晚,往往在成年後還沒有得到過投資理財教育,缺少一整套“從0基礎到高風險的”的全套理財解決方案。
黃浩指出,不少0基礎、0經驗的投資者對風險認知不清,直接“跟風”炒股,卻對炒股的風險一無所知。“與橄欖型的歐美成熟投資市場相比,中國投資市場呈現明顯的啞鈴型,兩頭大中間小。一頭是銀行存款,另一頭是高風險的散戶炒股,而對“中間”風險的理財方式認知很低。比如基金等機構理財產品占比更小。” 螞蟻金服副總裁、財富事業群總經理黃浩表示。
談到下一步螞蟻聚寶發展戰略,黃浩指出,2.0版本的螞蟻聚寶希望它像一座小學,余額存款產品風險小,但收益相對也不高,每個人都可以上手,難度就像幼兒園;二年級就是固守類的業務,也包括債券基金;三年級就是基金定投;四五六年級混合基金、股票基金、資產配置等。
瞄準基金定投市場
智能投顧是目前業內最新潮的話題,螞蟻聚寶下一步將推出智能定投服務“慧定投”。據悉,螞蟻聚寶目前與多家金融機構開展緊密合作。
據了解,螞蟻聚寶將推出的“慧定投”將通過量化智能策略,動態調整定投的額度,通俗的說就是低的時候多買一些,高的時候少買一些,幫助用戶進一步提升回報、降低風險。據螞蟻金服相關負責人透露,“慧定投”預計9月份上線。
此外,在當天發布會上,螞蟻聚寶還推出了新一代理財產品 “輕定投”,該產品每日自動申購10塊錢的基金份額。目前“輕定投”在支付寶App和螞蟻聚寶App上均已開啟。
螞蟻聚寶向第一財經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在美國,基金定投占到了基金投資的39%,然中國卻僅占10%。據了解,國內基金業發展了十幾年,各主要基金銷售渠道、基金投資顧問也都會向“基民”推薦,但選擇基金定投的基民數量卻一直低位徘徊。為何螞蟻聚寶看好基金 定投市場?
黃浩指出,螞蟻聚寶準備用“輕定投”打頭陣,先幫助理財經驗較少的大眾理財用戶建立起長期投資的理念,考慮到大眾用戶的風險承受能力,對接產品目前為債券基金。
談到未來余額寶的發展,黃浩指出,下一步,余額寶將增添一些新的功能,例如工資轉入,把余額寶做成越來越完善的現金管理工具。此外,螞蟻聚寶已經發布了一款進階型入門級的理財產品 “余月寶”,對接短融債券,一個月會開放一次,10到15號可以贖回。“收益率比余額寶多五分之一” 黃浩說。
2015年全國收費公路“賬單”20日對外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收費公路債務余額為44493.7億元,相比2014年底38451.4億元的債務余額,債務規模持續擴大。
但交通運輸部表示,“從整體上看,收費公路具備足夠的還息能力,債務總體風險可控。”
黑龍江雞西高速公路管理處興農收費站收費員正在對車輛收費。攝影/章軻
運營管理支出為何凈減6.6億?
交通運輸部當日匯總發布《2015年全國收費公路統計公報》,匯總了各省區市已公布的收費公路統計數據後,公布全國收費公路的里程、建設投資、債務規模、收入支出等情況。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收費公路里程16.44萬公里,占公路總里程的3.59%,比重較上一年下降0.05%;累計建設投資總額69488.5億元,債務余額44493.7億元。
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全國收費公路里程凈增185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凈增10283公里,一級和二級公路凈減8800公里,獨立橋梁隧道凈增375公里。高速公路里程達到11.7萬公里,一級公路2.34萬公里,二級公路2.29萬公里,獨立橋梁隧道1168公里,分別占全國收費公路總里程的71.2%、14.2%、13.9和0.7%。
此外,與2014年相比,全國收費公路主線收費站由1665年減少至1588個,凈減77個。隨著高速公路里程增加和逐步有序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全國收費公路里程結構進一步優化。
公報介紹,2015年度,全國收費公路共減免車輛通行費544.6億元。其中,鮮活農產品運輸車輛減免281.0億元,重大節假日小型客車免費通行減免207.2億元,其他政策性減免56.3億元,分別占通行費減免總額的51.6%、38.1%和10.3%。
公報顯示,2015年度全國收費公路減免車輛通行費總額為實際通行費收入的13.3%,為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促進旅遊業發展、實惠人民群眾出行做出了突出貢獻。
交通運輸部介紹,2015年收費公路運營管理支出527.5億元,與2014年相比,運營管理支出凈減6.6億元,減少1.2%。雖然與2014年相比,收費公路總里程凈增加不多,但在高速公路里程大幅增加的情況下,運營管理支出實現了凈減少。
公報分析,主要原因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高速公路電子不停車收費(ETC)的推廣應用,在大大提高通行效率的同時,減少了人力成本;二是各地高速公路普遍實施了全面預算成本管理,細化落實成本管理,定期對成本、費用控制績效進行考核,不斷推進高速公路降本增效;三是全國高速公路網絡規模效益逐步顯現,大多數省份以區域為單位對高速公路實施集約化管理,單位里程高速公路的管理費用有所下降。
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收費公路通行費收入4097.8億元,在扣除必要的養護、運營、改擴建、稅費和其他支出後,可用的償債資金為2562.6億元,在償還2251.9億元利息後,還可償還債務本金310.7億元。
公報稱,“從整體上看,收費公路具備足夠的還息能力,債務總體風險可控。從長遠看,待大規模建設高峰過去,路網處於穩定完善,每年增加的債務也會隨之降低,通行費收入會隨著交通量的增長而增加,收費公路的償債能力將不斷增強,屆時債務規模會逐步下降,收支趨於平衡,直至償還全部債務。”
什麽因素導致債務規模持續擴大?
就債務規模擴大的原因,交通運輸部有關人士分析,首先是收費公路里程特別是高速公路里程有所增加。2015年與2014年相比,收費公路總里程凈增加1858公里,里程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中高速公路凈增加10283公里,一級公路凈減少39公里,二級公路凈減少8761公里(主要是廣西一次性取消了全區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獨立橋梁隧道凈增加375公里。
另外,累計建設投資總額和舉借債務本金規模進一步擴大。2015與2014年相比,全國收費公路累計完成建設投資總額凈增了8039.5億元,增長了13.1%,其中舉借銀行貸款本金和其他債務本金凈增5016.8億元,增長了11.8%。
由於受里程增加和投資總額擴大影響,收費公路債務余額持續上升。2015年與2014年相比,收費公路債務余額凈增加6042.3億元。其中,高速公路凈增加6251.3億元,一級公路凈減少107.6億元,二級公路凈減少180.4億元,獨立橋梁隧道凈增加79億元。新增的債務余額主要是新通車收費公路建設投資中新舉借的銀行貸款和其他債務本金;為養護工程、改擴建工程、運營管理等支出舉借的新債。
與此同時,2015年全國收費公路收支缺口繼續擴大。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收費公路通行費收支缺口為3187.3億元,與2014年相比擴大了1616.2億元,增幅102.9%。其中,償還債務本金支出增加1391.3億元,償還債務利息支出增加150.9億元,增幅分別為66.0%和7.2%。
交通運輸部分析,這其中有多個方面的原因:
新建成通車的收費公路特別是高速公路導致收費公路整體債務規模繼續擴大,使年還本付息支出進一步增加;隨著收費公路剩余收費期限的減少,在債務余額依然較大的情況下,每年償還債務本金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同時一些項目的短期貸款、債券、借款集中到期,需要一次性償還所有本金;通行費收入增長緩慢,低於債務余額的增長,與2014年相比,高速公路里程增加了10283公里,增長了9.6%,債務余額增加了6251.3億元,增長了17.8%。
但同期,高速公路通行費收入只增加了175.3億元,增長了4.9%,收費標準也大都延續九十年代水平,個別省份在2015年還進一步降低了收費標準,使收入與成本倒掛的狀況愈發嚴重。此外,個別收費公路項目為降低利息費用等財務成本,主動提前償還了部分債務本金,也導致償還本金支出的增加。
通行費收入都用到哪兒去了?
交通運輸部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收費公路通行費收入總額為4097.8億元,支出總額為7285.1億元。
通行費收入都用到哪兒去了?對於這個問題,交通運輸部有關人士表示,“支出中近八成是償還到期債務本金和利息,其余二成用於養護管理、公路及附屬設施改擴建以及稅費等其他等支出。”
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收費公路的養護支出503.5億元,公路附屬設施改擴建工程支出188.2億元,運營管理支出527.5億元,稅費支出296.5億元,其他支出19.5億元(包括償還母公司代墊建設期總承包工程款、工程項目質保金、票據印刷費、職工培訓教育、委托管理費等),分別占收費公路支出總額的6.9%、2.6%、7.2%、4.1%和0.3%,較2014年都沒有顯著變化,而運營管理支出較2014年的534億元略有下降。
對於運營管理支出比養護支出高的問題,有關專家對記者表示,養護費用包括對公路的小修保養、中修工程、大修工程、改建工程還有因滑坡、崩塌、泥石流造成公路損毀的修複等。
“從運營和養護管理支出來說,這兩個是沒有可比性的。”這位專家說,運營管理費用對收費公路來說是剛需,與其他外部費用沒有太大關系。
養護工程費用具有不確定性(自然災害影響、地形地貌、當年的建設標準、養護技術的進步、設備的更新換代等都會對其造成影響)和周期性,由於近幾年我國公路還處在大規模建設階段,新建成通車的高速公路較多,整體路況水平比較好,所以目前的養護費用是較少的。但從長遠看,隨著大規模建設高峰過去和高速公路使用時間的增加,進入到後期養護階段,按照一般五年中修、十年大修的規律,養護支出會進一步增加。
“運營管理費包括哪些項目?這個費用一聽可能覺得全部都是人頭費,其實不對。運營管理費除人員費用外,還包括設備購置、路政管理、路產巡查、保險費用支出、水電燃油及取暖等支出,以及辦公、差旅、運輸、租賃、修理、咨詢、訴訟、排汙、物料消耗、技術開發等支出。”專家稱,運營管理支出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里面包含了信息工程費。另外,隨著這些年公路建設逐漸向山區延伸,橋梁、隧道的修建就會增多。以隧道為例,需要24小時照明、通風,用電支出就會比較大,這些都會讓運營成本提高。
為何要堅持收費公路政策?
改革開放後,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群眾出行需求日益頻繁,國內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但公路基礎設施發展嚴重滯後,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瓶頸。
為破解公路基礎設施嚴重落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1984年國務院第54次常務會議作出“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重大決定,收費公路政策的實施,打破了公路建設單純依靠財政投資的機制束縛,形成了“國家投資、地方籌資、社會融資、利用外資”的多元化投融資格局。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交通運輸部了解到,截至2015年底,全國公路總里程達到457.73萬公里,是1984年底的4.9倍。其中,高速公路達到12.35萬公里,里程規模居世界第一位;一級公路9.1萬公里,是1984年底的277.3倍;二級公路36.04萬公里,是1984年底的19.3倍。
在我國現有公路網中,超過98%的高速公路、61%的一級公路和42%的二級公路,都是依靠收費公路政策建成的。隨著公路基礎設施服務水平迅速提高,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物流業的發展,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物流績效指數報告》顯示,我國物流績效水平在世界160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27位。
交通運輸部此前發布的《收費公路管理條例》(修訂稿)提出,高速公路將按照“用路者付費”的原則,實行長期收費。
《交通運輸部關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促進物流業“降本增效”的若幹意見》三年行動方案也提出,推進《收費公路管理條例》的修訂工作,科學合理確定公路收費標準。探索標準貨運車輛ETC發展和高速公路分時段差異化收費政策,提高高速公路通行效率。
交通運輸部有關人士對記者表示,從世界範圍看,近20年來,實施收費公路政策的國家越來越多,收費公路規模不斷擴大。因此,我國繼續堅持收費公路政策,是確保公路交通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這可以說,既是客觀需要,也是現實之舉。
對於目前正在修訂的《收費公路管理條例》進展情況,《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交通運輸部了解到,今年3月,國務院法制辦已就《收費公路管理條例》(修訂送審稿)征求了國務院部門和各省(區、市)人民政府意見,目前,有關部門正加快推進《收費公路管理條例》的修訂。該條例按照“用路者付費、差別化負擔”理念,將構建“收稅”與“收費”並行的兩個公路體系,兼顧公平與效率。
附:2015年全國收費公路統計公報
一、收費公路總體情況
(一)里程構成情況。
截至2015年底,全國收費公路里程16.44萬公里(不含已取消收費公路,下同),占公路總里程457.73萬公里的3.6%。其中,高速公路11.70萬公里,一級公路2.34萬公里,二級公路2.29萬公里,獨立橋梁隧道1168公里,分別占全國收費公路里程的71.2%、14.2%、13.9%和0.7%。
(二)主線收費站分布。
截至2015年底,全國收費公路共有主線收費站1588個。其中,高速公路730個,一級公路412個,二級公路342個,獨立橋梁隧道104個,分別占主線收費站數量的46.0%、25.9%、21.5%和6.5%。
(三)建設投資情況。
截至2015年底,全國收費公路累計建設投資總額為69488.5億元。其中,財政性資本金投入為12045.8億元,非財政性資本金投入9773.9億元,舉借銀行貸款本金44012.8億元,舉借其他債務本金3656.0億元,分別占收費公路累計建設投資總額的17.3%、14.1%、63.3%和5.3%。
(四)年末債務余額。
截至2015年底,全國收費公路年末債務余額為44493.7億元。其中,年末銀行貸款余額37839.0億元,年末其他債務余額6654.7億元,分別占收費公路債務余額的85.0%和15.0%。
(五)收支情況。
2015年度,全國收費公路通行費收入為4097.8億元,支出總額為7285.1億元,通行費收支缺口3187.3億元。
2015年度的收費公路支出中,償還債務本金支出3497.9億元,償還債務利息支出2251.9億元,養護支出503.5億元,公路及附屬設施改擴建工程支出188.2億元,運營管理支出527.5億元,稅費支出296.5億元,其他支出19.5億元,分別占收費公路支出總額的48.0%、30.9%、6.9%、2.6%、7.2%、4.1%和0.3%。(含利用舉借新債及財政補貼彌補的支出,下同)
二、政府還貸公路情況
截至2015年底,全國政府還貸公路里程10.21萬公里,累計建設投資總額37420.8億元,年末債務余額25150.3億元,年通行費收入1748.6億元,年支出總額3515.1億元,分別占全國收費公路的62.1%、53.9%、56.5%、42.7%和48.3%。
(一)里程構成情況。
10.21萬公里政府還貸公路中,高速公路6.58萬公里,一級公路1.82萬公里,二級公路1.78萬公里,獨立橋梁隧道289公里,分別占政府還貸公路里程的64.5%、17.8%、17.4%和0.3%。政府還貸高速公路占收費高速公路里程的56.3%。
(二)建設投資情況。
37420.8億元政府還貸公路累計建設投資總額中,高速公路33517.7億元,一級公路2769.8億元,二級公路789.3億元,獨立橋梁隧道344.0億元,分別占政府還貸公路累計建設投資總額的89.6%、7.4%、2.1%和0.9%。
政府還貸公路建設累計資本金投入11003.5億元,資本金比例為29.4%。其中,財政性資本金投入9131.7億元,非財政性資本金投入1871.9億元。政府還貸公路建設累計債務性資金投入為26417.3億元,占政府還貸公路累計建設投資總額的70.6%。其中,舉借銀行貸款本金25010.8億元,舉借其他債務本金1406.5億元。
(三)年末債務余額。
25150.3億元政府還貸公路年末債務余額中,高速公路23179.6億元,一級公路1403.0億元,二級公路409.2億元,獨立橋梁隧道158.5億元,分別占政府還貸公路年末債務余額的92.2%、5.6%、1.6%和0.6%。
(四)通行費收入。
2015年度,政府還貸公路通行費收入1748.6億元。其中,高速公路1578.3億元,一級公路109.3億元,二級公路34.0億元,獨立橋梁隧道27.0億元,分別占政府還貸公路通行費收入的90.3%、6.3%、1.9%和1.5%。
(五)支出情況。
2015年度,政府還貸公路支出總額為3515.1億元。其中償還債務本金支出1600.7億元,償還債務利息支出1283.2億元,養護支出271.2億元,公路及附屬設施改擴建工程支出54.9億元,運營管理支出238.9億元,稅費支出61.1億元,其他支出5.1億元,分別占政府還貸公路支出總額的45.5%、36.5%、7.7%、1.6%、6.8%、1.7%和0.1%。
(六)收支平衡情況。
2015年度,政府還貸公路通行費收支缺口1766.5億元。其中,高速公路1611.2億元,一級公路106.9億元,二級公路41.0億元,獨立橋梁隧道7.4億元,分別政府還貸公路通行費收支缺口的91.2%、6.0%、2.3%和0.4%。
三、經營性公路情況
截至2015年底,全國經營性公路里程6.23萬公里,累計建設投資總額32067.7億元,年末債務余額19343.4億元,年通行費收入2349.1億元,年支出總額3770.0億元,分別占全國收費公路的37.9%、46.1%、43.5%、57.3%和51.7%。
(一)里程構成情況。
6.23萬公里經營性公路中,高速公路5.12萬公里,一級公路0.52萬公里,二級公路0.50萬公里,獨立橋梁隧道879公里,分別占經營性公路里程的82.2%、8.3%、8.1%和1.4%。經營性高速公路占收費高速公路里程的43.7%。
(二)建設投資情況。
32067.7億元經營性公路累計建設投資總額中,高速公路29913.5億元,一級公路784.2億元,二級公路219.7億元,獨立橋梁隧道1150.3億元,分別占經營性公路累計建設投資總額的93.3%、2.4%、0.7%和3.6%。
經營性公路建設累計資本金投入10816.2億元,資本金比例為33.7%。其中,財政性資本金投入2914.1億元,非財政性資本金投入7902.1億元。經營性公路建設累計債務性資金投入為21251.5億元,占經營性公路累計建設投資總額的66.3%。其中,舉借銀行貸款本金19002.0億元,舉借其他債務本金2249.5億元。
(三)年末債務余額。
19343.4億元經營性公路年末債務余額中,高速公路18280.5億元,一級公路345.2億元,二級公路99.0億元,獨立橋梁隧道618.7億元,分別占經營性公路債務余額的94.5%、1.8%、0.5%和3.2%。
(四)通行費收入。
2015年度,經營性公路通行費收入2349.1億元。其中,高速公路2146.5億元,一級公路43.4億元,二級公路25.5億元,獨立橋梁隧道133.7億元,分別占經營性公路通行費收入的91.4%、1.8%、1.1%和5.7%。
(五)支出情況。
2015年度,經營性公路支出總額為3770.0億元。其中償還債務本金支出1897.2億元,償還債務利息支出968.7億元,養護支出232.3億元,公路及附屬設施改擴建工程支出133.3億元,運營管理支出288.6億元,稅費支出235.4億元,其他支出14.4億元,分別占經營性公路支出總額的50.3%、25.7%、6.2%、3.5%、7.7%、6.2%和0.4%。
(六)收支平衡情況。
2015年度,經營性公路通行費收支缺口1420.8億元。其中,高速公路1331.2億元,一級公路42.9億元,二級公路4.4億元,獨立橋梁隧道42.3億元,分別占經營性公路通行費收支缺口93.7%、3.0%、0.3%和3.0%。
四、通行費減免情況
2015年度,全國收費公路共減免車輛通行費544.6億元。其中,鮮活農產品運輸車輛減免281.0億元,重大節假日小型客車免費通行減免207.2億元,其他政策性減免56.3億元,分別占通行費減免總額的51.6%、38.1%和10.3%。
截至2016年6月末,我國全口徑外債余額為92127億元人民幣(等值13893億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區、澳門特區和臺灣地區對外負債,下同)。
從期限結構看,中長期外債余額為34615億元人民幣(等值5220億美元),占38%;短期外債余額為57512億元人民幣(等值8673億美元),占62%。短期外債余額中,與貿易有關的信貸占42%。
從機構部門看,廣義政府債務余額為7500億元人民幣(等值1131億美元),占8%;中央銀行債務余額為5318億元人民幣(等值802億美元),占6%;銀行債務余額為38377億元人民幣(等值5787億美元),占42%;其他部門債務余額為25278億元人民幣(等值3812億美元),占27%;直接投資:公司間貸款債務余額為15654億元人民幣(等值2361億美元),占17%。
從債務工具看,貨幣與存款余額為22155億元人民幣(等值3341億美元),占24%;貸款余額為20174億元人民幣(等值3042億美元),占22%;貿易信貸與預付款余額為16008億人民幣(等值2414億美元),占17%;直接投資:公司間貸款余額為15654億人民幣(等值2361億美元),占17%;債務證券余額為14234億元人民幣(等值2146億美元),占15%;特別提款權(SDR)分配為648億元人民幣(等值98億美元),占1%;其他債務負債余額為3253億元人民幣(等值491億美元),占4%。
從幣種結構看,本幣外債余額為39366億元人民幣(等值5936億美元),占43%;外幣外債余額(含SDR分配)為52761億元人民幣(等值7957億美元),占57%。在外幣登記外債余額中,美元債務占78%,歐元債務占8%,港幣債務占5%,日元債務占4%,特別提款權和其他外幣債務合計占5%。
截至10月20日,上交所融資余額報5027.2億元,較前一交易日增加4.95億元;深交所融資余額報3979.28億元,增加10.22億元。
兩市合計9006.48億元,增加15.18億元。融資余額再次突破9000億關口,為9月12日以來首次。
截至10月27日,上交所融資余額報5121.48億元,較前一交易日增加9.06億元;深交所融資余額報4001.61億元,增加8.42億元,創1月26日以來新高;兩市合計9123.09億元,增加17.4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