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制裁、危機都不怕!美國基金巨頭挺俄羅斯資產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251

俄羅斯,基金,盧布,股市

本周二俄羅斯央行加息650個基點,幅度創六年新高,截至周五收盤俄羅斯盧布對美元的匯率仍重挫約20%。面對俄羅斯本幣匯率和國內股市大跌,一些持有大量俄羅斯風險敞口的美國大型共同基金仍承諾會繼續持有,對俄羅斯相關資產仍有信心。

Lazard、GMO和Oppenheimer的基金經理均向客戶表示,俄羅斯市場可能會穩定,還有基金經理稱會增加對俄資產的投資。

上月末數據顯示,約380億美元Oppenheimer發展中市場基金7%的投資均來自俄羅斯。一個月來,因國際油價暴跌引起盧布匯率和俄羅斯股市大跌,該基金也成為一大受害者,其持有資產的市值縮水7.6%,在同類百大基金排名中名列第94位。據英國《金融時報》 報道,管理該基金的經理Justin Leverenz這樣表示:

“改變心意?不,這一整年來我一直在買,越買越多,因為價格真的太少有。”

Lazard旗下134億美元的新興市場股票基金也重倉俄羅斯資產,一個月來市值減少7.2%,同類百大基金排名中居第90位。該基金並未對沖貨幣風險,而是試圖在計入政治與經濟風險後決定是否持有俄羅斯企業的股票。該基金的經理James Donald稱,近來俄羅斯市場的波動是“超乎尋常的恐慌”,“這種事以前發生過,那時我也在管理基金。在那種環境,你必須有勇氣。”

GMO的新興市場管理團隊負責人Arjun Divecha在報告中寫道:

“俄羅斯能源企業的市盈率尚不足5倍,股息率高於5%。我們主要預測,(俄羅斯)不會出現限制我們撤資能力的全面資本管制,因此我們仍對持有這些成本很低的資產感到滿意。如果它們進一步跌價,也許我們還會增持。”

投資研究及基金評級機構晨星公司數據顯示,共有8只規模超過10億美元的美國共同基金持有俄羅斯股票比重至少6%。

基金,俄羅斯,新興市場,盧布,股市
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提到,石油與天然氣貢獻的稅收約相當於俄羅斯政府一半的預算收入。暴跌的國際油價才是盧布的命門所在。Donald認為,至今尚未看到油價顯示穩定的跡象。丹麥最大銀行丹斯克銀行(Danske Bank)的策略師Vladimir Miklashevsky本月上旬就指出:

“任何加息都會對經濟產生毀滅性打擊,對盧布和(抑制)通脹卻不會帶來絲毫幫助。這純粹是石油的問題。和油價下跌對著幹是瘋狂的行為。”

不過,一些石油交易者並未因此退縮,他們在逢低吸納。昨日華爾街見聞文章援引彭博統計數據稱,本月國際油價大跌18%,投資者同期投入石油相關ETF的資金規模創四年多新高。三個月來油價跌幅達41%,同期美國四大石油ETF連續第三個月資金凈流入,截至前日資金流入7.022億美元,規模創2010年5月以來新高。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395

制裁、危機都不怕!美國基金巨頭挺俄羅斯資產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251

俄羅斯,基金,盧布,股市

本周二俄羅斯央行加息650個基點,幅度創六年新高,截至周五收盤俄羅斯盧布對美元的匯率仍重挫約20%。面對俄羅斯本幣匯率和國內股市大跌,一些持有大量俄羅斯風險敞口的美國大型共同基金仍承諾會繼續持有,對俄羅斯相關資產仍有信心。

Lazard、GMO和Oppenheimer的基金經理均向客戶表示,俄羅斯市場可能會穩定,還有基金經理稱會增加對俄資產的投資。

上月末數據顯示,約380億美元Oppenheimer發展中市場基金7%的投資均來自俄羅斯。一個月來,因國際油價暴跌引起盧布匯率和俄羅斯股市大跌,該基金也成為一大受害者,其持有資產的市值縮水7.6%,在同類百大基金排名中名列第94位。據英國《金融時報》 報道,管理該基金的經理Justin Leverenz這樣表示:

“改變心意?不,這一整年來我一直在買,越買越多,因為價格真的太少有。”

Lazard旗下134億美元的新興市場股票基金也重倉俄羅斯資產,一個月來市值減少7.2%,同類百大基金排名中居第90位。該基金並未對沖貨幣風險,而是試圖在計入政治與經濟風險後決定是否持有俄羅斯企業的股票。該基金的經理James Donald稱,近來俄羅斯市場的波動是“超乎尋常的恐慌”,“這種事以前發生過,那時我也在管理基金。在那種環境,你必須有勇氣。”

GMO的新興市場管理團隊負責人Arjun Divecha在報告中寫道:

“俄羅斯能源企業的市盈率尚不足5倍,股息率高於5%。我們主要預測,(俄羅斯)不會出現限制我們撤資能力的全面資本管制,因此我們仍對持有這些成本很低的資產感到滿意。如果它們進一步跌價,也許我們還會增持。”

投資研究及基金評級機構晨星公司數據顯示,共有8只規模超過10億美元的美國共同基金持有俄羅斯股票比重至少6%。

基金,俄羅斯,新興市場,盧布,股市
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提到,石油與天然氣貢獻的稅收約相當於俄羅斯政府一半的預算收入。暴跌的國際油價才是盧布的命門所在。Donald認為,至今尚未看到油價顯示穩定的跡象。丹麥最大銀行丹斯克銀行(Danske Bank)的策略師Vladimir Miklashevsky本月上旬就指出:

“任何加息都會對經濟產生毀滅性打擊,對盧布和(抑制)通脹卻不會帶來絲毫幫助。這純粹是石油的問題。和油價下跌對著幹是瘋狂的行為。”

不過,一些石油交易者並未因此退縮,他們在逢低吸納。昨日華爾街見聞文章援引彭博統計數據稱,本月國際油價大跌18%,投資者同期投入石油相關ETF的資金規模創四年多新高。三個月來油價跌幅達41%,同期美國四大石油ETF連續第三個月資金凈流入,截至前日資金流入7.022億美元,規模創2010年5月以來新高。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540

伊朗放狠話:油價跌到25美元也不怕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337

伊朗石油部長Namdar Zanganeh昨日表示,該國所在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沒有立即削減產油目標的計劃,伊朗實力雄厚,可以抵禦油價進一步下跌,即使必須以每桶25美元出售石油,對伊朗石油業而言也不存在任何威脅。

同日伊朗副外長稱,與沙特外長的會晤已推遲,部分源於油價看法分歧。就在本月初,伊朗副外長還敦促OPEC最大產油國沙特采取行動,制止油價下跌。伊朗領導人還承諾要與委內瑞拉聯手阻止油價下跌。主要產油國的博弈局面更為複雜。

據伊朗官方通訊社伊通社報道,Zanganeh昨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說:

“即使油價跌至每桶25美元,也還不會對伊朗石油業構成任何威脅。”

就在Zanganeh上述表態前一日,伊拉克石油部長Adel Abdel Mehdi表示,去年12月伊拉克日均原油產量達到400萬桶,創歷史新高。受此消息影響,昨日國際原油價格走低,布倫特油價跌破每桶50美元,盤中一度下跌2%,WTI油價一度也下跌了1.1%。自去年11月27日OPEC會議出乎市場意料決定不減產以來,國際油價跌幅約為30%。

Zanganeh昨日說,伊朗不會爭取OPEC召開緊急會議。按既定日程,OPEC去年11月以後的下一次會議應於今年6月5日舉行。

上周五,因國際能源署(IEA)下調非OPEC產油國今年的石油供應增速,WTI油價暴漲5.3%,當周收漲0.7%,終結了七周連跌的勢頭。華爾街見聞昨日文章提到,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報告顯示,截至本月13日當周,WTI原油期貨的凈多倉環比增加12%,多倉增量創2011年3月以來新高。

盡管以上數據帶來了油價可能見底的消息,但Zanganeh對油價的以上態度還是和其他伊朗高官的立場形成鮮明反差。同在昨日,伊朗副外長Hossein Amir-Abdollahian接受電視采訪時說,伊朗與沙特的外長會晤延後舉行,部分原因是雙方對原油價格下跌的看法有分歧。

華爾街見聞本月初文章提到,Hossein Amir-Abdollahian月初表示,沙特在國際油價大跌時不作為屬戰略失誤。他警告,若沙特不采取行動讓油價止跌回漲,油價下跌將傷害包括沙特的整個中東地區國家。

本月第二周國際油價創五年多新低,伊朗總統魯哈尼又與到訪的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達成一致,承諾兩國將聯手推動OPEC制止油價下跌。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當時譴責“敵人”將油價當作政治武器,還說油價暴跌“與市場無關”,是一些共同敵人策劃的政治花招。

而在去年年末價暴跌期間,沙特為首的一些OEPC產油國絲毫沒有透露減產的跡象。去年12月21日,沙特石油部長Ali Al-Naimi甚至表示,除非OPEC以外的產油國減產,否則即使油價跌至每桶20美元,OPEC也不會改變決定。

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曾提到,堅持不減產是沙特一手推動的決定,西方媒體評論稱,沙特及其海灣地區的盟友在將油價用作政治武器,不只針對美國頁巖油生產商,實質上目標還是“死對頭”伊朗。

眾所周知,沙特是伊斯蘭教遜尼派為主的國家,遜尼派被認為是主流正統派別。在伊朗國內,伊斯蘭教另一大派系什葉派占多數。沙特政府坐擁7500多億美元的外儲,財力雄厚,即使油價暴跌,也有資本抵禦沖擊。而伊朗至今遭受西方制裁,其保本油價還要達到每桶100美元以上,現在的國際油價對伊朗的傷害格外大。

石油,油價,中東,沙特,OPEC,伊朗

本月15日,伊朗財政與經濟部部長Ali Tayebnia表示,伊朗要將今年財政預算中的原油估價由每桶72美元下調至每桶40美元。據彭博統計,去年12月伊朗日產油量降至280萬桶,2011年平均水平為360萬桶。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146

創新案例二》老師幫學生找錢、找訂單創業 想拚不怕資源少 實踐「設計公司」讓國際按讚

2015-02-09  TWM
 
 

 

實踐大學前年和紐約服裝設計師賈雯蘭合作,創立Praxes品牌,老師先跑過一輪,再放手讓學生從打樣、設計、報關??等做起,這群菜鳥新兵不僅撐過第一年,產品還賣到美國。

撰文‧蔡曜蓮

就讀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的簡芝珊,畢業後旋即投身業界。豪邁又不拘小節的她,聊起自己在實踐上課的生活,只有一個字:操。

「進去前起碼就聽過五個人跟我說,『實踐真的很操喔!你要想清楚。』大一時老師也一再宣導要轉學就快,不適合不要逞強。老實講,要我說哪個作業最累,我還真的講不出來,因為都滿累的。系上熬夜是家常便飯的事情,跟出來工作後沒日沒夜的生活,完全無痛接軌。」一大串話語方落,頓了一頓,她又說,「我都還覺得工作沒那麼累,因為起碼工作有上下班。」實踐在台灣還不受重視時,在國外的聲望卻日漸崇隆。二○○七年實踐大學設計學院獲美國《商業周刊》評選全球前六十強設計學校,○九年被選為全球最佳前三十強工業設計科系,一四年則被知名評比網站Ranker選為全球前三十強設計院校。

產學合一變亮點

逾兩千國際獎項當後盾 私校漂亮轉型這一切不是一蹴可幾,而是長久以來師生的點滴努力。專科浮濫升格大學與少子化衝擊之下,大專院校為了永續經營,莫不卯足全力招生,但私校的教學資源既不如國立大學,學費又貴上兩倍;在這場高教的招生競賽中,私校先天不足、後天失調,不少院校瀕臨退場的命運,但實踐的設計學院卻能在紅海中找到自己的利基。

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坦言,「私校經費不足,學費凍漲,想做事還處處受限教育部。」對於「後段班」學校來說,要生存最重要是發展自己的特色,在實踐,這個亮點就是設計學院,去年誕生的Praxes計畫,更是實踐落實產學交流的創舉。

Praxes是實踐服裝設計系老師和紐約服裝設計師賈雯蘭合作創設的品牌,系主任許鳳玉說明,計畫的重點是為研究所和大三、大四的學生打造一個平台,「讓學生可以從設計、打樣、調布、出貨、報關,到如何做商展,每個環節學生統統跑一遍。老師只負責引導監督,學生與廠商溝通的每封信都要CC給老師,我們決定何時出手。」也就是說,實踐從產學合作跳級到產學合一,獨立發展專屬品牌。台灣沒有任何設計學院在做這件事,實踐是第一個。

實踐早在十年前就有想法雛形,卻始終缺乏臨門一腳。實踐的老師們認為台灣市場太小,於是很久以前就想將學生推向國際,例如○八年開始舉辦的國際工作營,或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國內外各種設計比賽,舉凡德國紅點、iF設計大賽等,歷年設計學院大大小小獲獎已逾兩千件。

實踐漸增的國際知名度,在一二年年底得到實質的回饋。當時在紐約發展的台灣設計師賈雯蘭,跟著美國設計師協會前往拜訪實踐,她認為學生的作品具備商業發展的潛力,於是點頭答應擔任客座教授的同時,不只開啟Praxes成立的契機,也讓實踐學生的作品直達紐約商場。

受限於教育部法規, Praxes隸屬附屬機構,不能挪用一絲學費,單據都得上呈教育部報帳,核銷的流程比照公校辦理,得詢比議價,程序繁瑣,不像中國的校辦企業,能像真正企業一樣的效率經營。

許鳳玉笑著說,你不可能等政府或學校資金到位才做事。於是,當初實踐一決定要做Praxes,全院老師分頭去找廠商拉贊助,從模特兒經紀公司到布料廠,老師們挨家挨戶的打探,「因為學生沒有人脈,所以第一輪一定是老師下去跑,最後還有老師自掏腰包捐錢。」難怪陳振貴會說,「實踐的老師都是瘋子。」Praxes成立的第一年,學生就接到美國網購網站Gilt.com訂單,也和三星、誠品、新光三越等合作,設計手機殼、布置櫥窗、開設快閃店,營收達到兩百萬元,大約是投入成本的一半。而Praxes今年要走下去,還需要再籌兩百萬元。

經驗比書本更可貴

提早接觸商界 三成學生畢業就創業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章以慶說,「業界對設計師的待遇其實並不好」。許鳳玉表示,設計學院有三成學生畢業後自行創業,因此Praxes的意義就更清楚,「人脈原本在老師身上的都交棒到學生手上。我告訴學生,有一天你會需要白手起家,你要去哪裡找資源?怎麼和廠商談條件?學校希望讓學生知道有很多條路可以走,不是只有書上看到的運作方式。」透過產學合一,實踐設計學院讓學生在校園裡就體會校外商界運作的規則,早一步踏入社會,也讓社會的力量回饋給學生,讓學習充滿挑戰與活力。國外許多強調實作的學院早就這麼做了,在台灣,許多大學正要起步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775

路竹新益把老員工當寶 年終平均10個月 不怕客戶「找碴」煉出50年獲利傳奇

2015-03-02  TWM
 
 

 

走過五十年歲月的老牌螺絲螺帽廠路竹新益,憑著優渥的員工福利,超過十年以上年資的員工占了八成,創下每年不到○.二%的極低流動率,正因為打螺絲、螺帽的技藝得以傳承,讓老廠接到來自全球上萬種品項的訂單,寫下半世紀年年獲利、每股稅後純益高達二十元的奇蹟。

撰文‧林麗娟

去年十二月三日,原本恬靜優閒的高雄路竹小鎮,氣氛格外不尋常。

一早,省道旁擠滿了上百輛的黑頭轎車及遊覽車,只見一個個西裝筆挺的乘客下車後,信步走入一家略顯老舊的螺絲螺帽廠,這讓懸掛在門前,寫著「慶祝路竹新益五十周年」的紅布條顯得特別醒目,原來眾人都是前來向這家走過半世紀的螺絲螺帽老廠祝壽。

這天,前來與會的嘉賓總共三千多人,而操著流利外語的外國客超過一百人,其中不乏來自世界知名汽車廠、貿易商社的總裁、社長級人物,足以道出路竹新益難以想像的實力。

敢投資 赴日拜師學藝,提升技術路竹新益,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家陌生的企業,但只要待過螺絲螺帽業的人,都知道這家主宰全球六分之一產量的不鏽鋼螺帽龍頭企業絕非等閒之輩,除了德國賓士、保時捷汽車少不了它的螺帽,以去年來說,這家資本額只有三億六千萬元的「小」工廠,營業額高達四十億元,獲利七億二千萬元,每股純益(EPS)飆上二十元大關。

有趣的是,當一提及這家你我都很陌生的企業時,鄰居們卻不假思索地說:「就是那家發過十八個月年終獎金的公司嘛!他們很照顧員工喔!頭家娘還會幫女職員煮雞湯坐月子哩!只要從路竹新益離職的,別家公司通常不敢用,畢竟,連福利那麼好的公司都待不住,哪個老闆還用得起啊?」三言兩語道盡了路竹新益獨樹一幟的樣貌,也讓人對這低調的「隱形冠軍」充滿好奇。

五十年前,年方二十歲的蔡登標進入姊夫李春雨所開設的春雨螺絲工作,從最基層的操作員做起,三十一歲那年決定自立門戶,他拿出畢生積蓄三十五萬元設廠,不料買機器就得花四十多萬元,原想向銀行貸款,卻處處碰壁,使他咬緊牙根,未來做生意不再向銀行開口借錢。

多年的業務經驗,蔡登標見識過許多日本獨步世界的技術,讓他決心做出和日本人一樣的高規格產品。因此即使當時日本才剛開發出不鏽鋼螺絲螺帽,蔡登標已搶先一步飛到日本拜師學藝,回台後自己研發設計,成為台灣最早生產不鏽鋼螺帽的廠商。

一九八六年,蔡登標向日本買了一台要價一百多萬元台幣的油壓鍛造機,但製作螺帽卻宣告失敗,為求突破瓶頸,蔡登標又再赴日長住,向老師傅下磨功求教,終於獲悉「碳鋼不必加熱,但不鏽鋼的螺絲雖不必加熱,螺帽卻一定要加熱到八百度以上才行」的終極機密,為讓螺帽加熱至八百度不會融化,他大手筆地進口特殊油料。當時許多同行都笑他:「阮設一個廠只要幾十萬元,伊(指蔡)買個機器卻幾百萬元地花,甘仔合(划得來嗎)?」但事實證明,設備和技術的革新,讓路竹新益從車修鐵製、碳鋼品躍進到鍛造不鏽鋼的層級,產能跳升十倍,自此和同業拉開十至十五年水平的距離。

其中全球鋼鐵管油壓配件老大美國Parker集團,就破天荒地首度向外國人採購螺帽,同時帶進科學化的量測技術,讓製程落實全線檢驗的新益如虎添翼,有別於其他同業的鐵螺帽還是一公斤約莫一元的行情,路竹新益的液壓六角螺帽卻是以顆計價,每公斤行情足足高達二十元。蔡登標兒子、新益總經理蔡仁哲指出,這顆不鏽鋼螺帽,利潤真的豐厚,「打一顆螺帽,可以賺到兩顆螺帽的錢!」求品質 敢面對難接客戶,打出口碑時至今日,Parker集團一直是路竹新益的重要客戶,這次前來慶賀的總裁Philip A. Turner就語多肯定地說:「只要是路竹新益做的,我們可以不必驗貨,直接上架!」而另一家與路竹新益合作四十年的美國不鏽鋼螺絲螺帽流通業龍頭Star Stainless負責人Bruce E. Wheeler也豎起大拇指:「新益能製作出不鏽鋼螺帽、一拿到蝶型螺帽製造專利權,我們馬上就下訂單了,新益一直走在最前線,值得信賴,毋須查廠。」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林盛生回述,二十年前,金屬中心輔導扣件廠商推動ISO 9002國際認證時,囿於當時國際品保觀念剛起步,對於還要花錢做認證,一般廠商避之惟恐不及,但蔡登標一聽到要做國際認證,竟二話不說掏出兩百萬元接受輔導,還嘟囔著:「產品要和外國人競爭,就要能證明我們是世界級的,你們(指金屬中心)怎麼不早點來?」然而,路竹新益領先業界的技術,除了大手筆地投資,更來自於敢面對挑剔的客戶。以日本不鏽鋼軸承領導大廠KSK(仲井精工)來說,四年前開始向不鏽鋼螺帽、管件比照日本先進品質,而且價格更比日貨便宜的路竹新益下單,KSK卻為了和新益合作,特別在岡山設辦公室,專門檢測新益所供應的產品,曾經就在上萬顆的六角螺帽中,發現其中一顆表面有細微的水漬,就要整批退貨,「當時我認為這根本是在找碴,但我父親卻堅定地說:『最難的,才是我們的客戶!』」蔡仁哲敘述,隨著KSK的青睞,路竹新益在日本市場打出口碑,已經是最受尊重的海外供應商首選。

為達到KSK的標準,當時路竹新益特別訂製一套專門蒸洗螺帽的機台,能分批順利將沾在每一顆螺帽上的水痕蒸烘得消失不剩。要求完美的KSK社長Wataru Yashiki曾說:「別人要五星級的產品,我要七星級的,因為我給的就是七星級的價錢。」難怪新益的螺帽比市場行情至少貴七成以上。

疼員工 高額年終獎金,想挖都挖不走造就路竹新益勝績的,是廠內技術熟稔的老師傅。以鍛造的管帽或凸緣螺帽為例,老師傅看到新品藍圖,大約花一天就能調整好螺絲螺帽應有的規格,新手卻要耗上一、兩周,過與不及,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進入路竹新益二十二年的資深課長邱月娥說:「在新益,年資超過十年的就占了八成,擁有三十五年打螺帽經驗的『國寶級』員工多達二十三位,別人想挖都挖不走,因為公司讓我們根本不想走!」她說,蔡登標疼惜員工絕不手軟,不只平均每年都有十個月以上的高額年終獎金,甚至曾有一年,每個人都有十八個月年終的進帳,「等於工作一個月領兩個半月薪水。」回顧半世紀前,那位曾被銀行、客戶刁難,而許下終身不借貸、螺帽要一顆顆賣的蔡登標,他的故事印證了台灣中小企業那股不容擊敗的志氣。

路竹新益

成立時間:1965年

負責人:蔡登標(左)

資本額:3.6億元

主要客戶:賓士、保時捷、法拉利等汽車廠,並供貨給德國、中國的高鐵軌道員工:台灣廠550人,菲律賓廠130人,中國廠100人近三年獲利:2013年營收36億多元,2014年營收40億元;預估2015年營收可望超越45億元,EPS約20元

留才絕招

盈餘盡可能分紅給員工

完整教育訓練,強調師徒制

常有高額津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940

衝線墮崖也不怕

2015-04-16  NM
 
 

 

三月底是很多上市公司的「死線」,因年結為十二月底的都要在此死線前,公布末期業績。會計師和核數師正不眠不休,希望盡責衝過死線之時,一齣以他們為背景的電視劇正播放,並描寫他們可悠閒地在中午到酒店慶祝生日,不無諷刺及「離地」!會計師和核數師的辛酸

在聯交所「披露易」網頁,搜尋三月的「末期業績」公告,共有1,248個記錄,不計在一月和二月的公告及三月重複和其他的公告,三月公布末期業績的公司,約佔香港1,775間上市公司的七成。由此數字可知每年年頭,上市公司、會計師和核數師都非常忙碌。從搜尋中發現了一些有趣的數字,1,248個記錄有459個,即約37%,是在三月底最後五日公布;換言之,香港26%上市公司,在五日內公布了末期業績。這麼多公司同時公布業績,不但難為了會計師和核數師,也難為了分析員和投資者,他們的衝線壓力和辛酸不足為外人道。「披露易」記錄衝線前五間公司的公布時間,分別是在大家或已入睡的晚上11時及10時59分。當中,大家有否發覺,核數師辛苦衝線後,竟仍對公司的財務報表「不發表意見」(disclaimer of opinion)?

辛酸後不發表意見

格菱(1318)是五間中有不發表意見的公司,格菱的核數師在2013年報告,只有一項「強調事項」,關於虧損及流動負債淨額而引起的持續經營疑問,但仍是行內所稱「修訂報告」中的「無修訂意見」(unmodified opinion)。格菱的原核數師在今年一月初辭任,新核數師走馬上任後衝線公布的報告,卻不發表意見。格菱摘錄核數師的原因是:一、無法取得部分應付款項的審核證據;二、延續上任核數師的強調事項,指出年度虧損、流動負債淨額及負債淨額,可能令格菱之持續經營能力存有重大疑問,而新核數師卻無法取得審核證據,消除此疑問。故此,新核數師由去年修訂報告中只有強調事項,「升級」為修訂報告中兼有「修訂意見」的不發表意見。不發表意見與強調事項,都可統稱為修訂報告。但報告中有強調事項並不一定也有修訂意見,因核數師仍可在報告中發表「無修訂意見」。核數師報告是修訂報告,又有修訂意見,意見又是不發表意見,情況的嚴重不言而喻。

辛酸後也無人理

「披露易」記錄衝線前最後一天,公布末期業績的記錄有117個,約16個有核數師修訂報告,數字甚多。再深入分析,竟有五個記錄是不發表意見,除格菱外,還包括富佑(572)、秦發(866)、熔盛重工(1101)和泰山石化(1192)。據報導,當中熔盛重工更有鄭裕彤透過投資公司,在2013年投資14億港元可換股債券。衝線後,港股進入四月的大時代,恒生指數至上週大升了10%,上述五間公司除泰山已長期停牌外,秦發和熔盛重工的股價也隨大市上升,到上週分別升了12%和9%;而富佑和格菱的股價本累跌16%和17%,但上週恒指大升後也反彈了6%和13%。核數師運用報告字眼,每每加倍小心,務求不偏不倚,給公眾一個清楚訊息。但當中確有艱澀之處,投資者看了或也眼花繚亂,稍有忽略。然而,在大時代中,是否真的不用理會核數師辛酸後的意見?就算衝線後或會跌落懸崖也不怕?

林智遠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224

楊忠信不怕大型超市夾攻 把楓康做出口碑 他最會賣農藥 更會種有機的嫩菜

2015-04-13  TWM
 
 

 

興農集團四十年老將、總經理楊忠信,正是把興農從最毒農藥事業轉型最健康安心超市形象的關鍵人物,轉型有機認證的獨特農產品,就是他領軍殺出重圍的致勝武器。

撰文‧林麗娟

在大肚山坡邊、台中高爾夫球場內一隅,有一塊四分地的隱密菜園,綠油油的Baby leaf(貝比嫩葉)揚眉又吐氣,這是興農集團轉投資新事業玉美研的發源地,實際負責人、興農流通事業群總經理楊忠信巡視時,忍不住蹲下來現摘現吃:「玉美研專門供應自種的無毒、有機蔬果給楓康超市,連賠三年,賠了一.五億元,總算熬出頭來!﹂在台中市大墩十七街與周邊東興路、精誠路短短不到一千公尺的方圓區域之內,矗立著三家全聯福利中心、一家台灣楓康超市。這種三打一的局面,是許多超市的噩夢,而楓康依然是社區居民愛逛的去處,楊忠信說,「一開始業績稍微受影響,但不到三個月,很快回到原來水準。」就開店數來說,在大台中總數逼近八十五家的全聯門市,對上共四十三家的楓康,數量是兩倍,其中,部分搶市地段如大墩店、大里店,還形成三夾一的現象,但楊忠信分析,會去全聯店面的人只會去它三家之中的一家,不可能三家都去,「那麼還是一對一嘛!楓康有的獨特產品,全聯追趕不上,它搶不走我的生意。」

致勝武器:契作開發產品

「有來自農民、農場獨家供應的獨特產品。」就是楓康的致勝武器。楓康自行與農民契作開發的產品占超市業績高達六成,這是負責楓康營運數十年,滿口超市經的楊忠信操盤下的成果,讓楓康在全聯、頂好等大型超市夾擊下依舊屹立不搖,今年甚至開始反攻北台灣的竹北、竹東地區。

從數字來看,楓康超市營業額占興農一年一百五十億元的三分之一左右,表現十分穩健,且因為獨家生鮮直接向農民採購,「經營毛利還略高於同業。」楊忠信說。

在楊忠信腦中,有一張全台灣農友、農作的獨家地圖,他說,跑農藥業務多年下來,哪個地方、哪位農友什麼種得好,「我都一清二楚。」從興農進軍超市以來,他為了採購好的生鮮農作,跑遍全台農地,與農友博感情,不論尋找不施打生長激素、退酸劑的鳳梨,或是到雪山山間的偏遠部落,循循善誘當地原住民種植零農藥殘留的歐式生菜,超市裡的生鮮蔬果、肉品都是楊忠信帶著採購部門全島跑透透的心血。

跨足農作種植 甜度破表有一次,楊忠信吃到金大畜牧場的履歷蛋,十分驚豔,他立刻去拜訪蛋農黃媽媽,發現她的畜牧場完全不用抗生素,每天晚上睡前,黃媽媽一定去跟蛋雞噓寒問暖,對蛋雞呵護備至。楊忠信連續拜訪五年,都被拒絕,直到有一年的過年前,楊忠信又提著一盒青森蜜蘋果禮盒去拜訪,聊天之下才發現第二代黃啟誠是他同學,勤懇拜訪加上有同窗之誼,終於為楓康爭取到一天二十盒雞蛋;迄今多年來雙方合作愉快,供應量已放大到當年的十倍。

興農不僅有獨家的生鮮進貨,四年多前,開始投資設立玉美生物科技研究公司,跨足農作種植,楊忠信向董事長楊文彬大力爭取引進日本生機品種與技術,諸如多酚、抗氧化活性高於一般同類葉菜十倍的Baby leaf嫩葉、甜度高達十八度的雙色玉米等,在在顯示玉美進軍農金產業的決心。

單單是從日本北海道SAKATA公司引進的雙色水果玉米種子,連賠五年,一株一穗地栽種、直透核心消毒處理,如今一咬下去爆汁、清脆,除了自家通路,也賣進台北頂級超市city'super、外銷日本,連義美食品董事長高志明都樂於站台,在大啃時稱讚「太甜了!」楊忠信說,高志明自家與義美工廠員工吃的蔬菜,也來自玉美研。

率先採用的台中空廚總經理葉信宏也說,以往Baby leaf都是進口而來,價格貴,市面上也買不到,玉美研栽種的口感鮮美,又是在地現採供應,不經長途運輸,不必添加保鮮劑,華信等航班的乘客反應都很好。

台灣目前引進Baby leaf的作法多採水耕或是LED燈陪育,但楊忠信堅持採取土耕法,理由在於水耕有水質殺菌問題、燈照又口感不佳,他回顧起種植小松菜、芝麻葉、芥菜的第一年吃足苦頭,雜草長得比葉菜快得多,全靠人力除淨;採收Baby leaf時必留五公分嫩葉,待翻土時催化作肥料,把小小幾分實驗田慢慢整成了好田,去年三月並已通過中興大學有機轉型期的認證。

青松果菜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呂政諺指出,玉美研的Baby leaf產量一開始還不太穩定,如今「已經能做到無毒且對外量產。」青松甚至協助鋪貨,打進有需求的超市通路,玉美研也就賺進現金流了,百噸的產量,去化不成問題。

楊忠信看好Baby leaf的市場,接下來還要增次增量、擴建栽種專區。這樣的農金大計需要建立栽種部隊,他一面利用興農在全台的農藥供應中心,就近挖掘堅持有機栽種的農民,逐步建立合作關係,另一方面,也進行內部栽培。

拔擢年輕幹部 拚農金大夢他提拔年輕的幹部,即使不是本科畢業,只要肯實作、有潛力,他不吝特別拔擢,現任場長許翔南,因細膩專注,播種到收成過成的每個細節,不僅勤做筆記,還輸入電腦化管理,日本顧問考問也問不倒,楊忠信特地派他到日本深造,工作一年就升場長,獲表揚為興農集團年度優秀員工。楊忠信期望「有四十個這樣的年輕人,可以把栽種技術與外部四十個農場結合。」這是他一千六百個農場的農金大夢。

身為興農進軍農金事業的操盤手,六十三歲的楊忠信是四十年資歷的老將。當初剛進興農時,他只認識四種農藥,興農則有兩、三百項產品,為了快速上手,他在半年之內自修全都搞懂,每天從實務上熟悉農藥、肥料與耕種時機的關係,很快晉升合成廠廠長,不久又接手楊文彬所創立的超市,深獲楊文彬所信任。有一次楊忠信想盡快買下一台機器,緊急打給當時擔任協理的楊文彬,楊文彬明快授權機器採購之餘,要求楊忠信事後要提出機器使用效率報告,沒想到楊忠信幾個月後,果真交出報告。沒多久,楊文彬就打電話要楊忠信「來我部門上班」。

這之後,楊忠信從只懂生產的工廠單位,進入推廣銷售單位,開始廣泛接觸各地農民。楓康如今能夠在強敵全聯社夾擊下穩定成長,關鍵在於所建立的獨家蔬果供應體系,這背後正是因楊忠信數十年在農藥業務體系打下的基礎。

興農轉進農金產業,楊忠信在楊文彬的信任與支持下咬牙前進,即使嫩葉蔬菜、雙色水果玉米連虧三、四年,楊文彬甚至比楊忠信更篤定「方向正確」,授權楊忠信去年起連著向台糖簽下租約,擴大耕種土地達六甲之多,腳步十分積極,楊忠信領銜的農金大業儼然開始。

猶記得楓康推出榮獲多國專利、採食用級洗潔劑配方的「蔬果清」,在新品發表會上,記者們半信半疑地問:「蔬果清」若遺留在蔬果表皮上,吃進肚真的沒問題嗎?楊忠信二話不說,「阿莎力」地當場就把好幾小杯「蔬果清」吞下去,一舉樹立「蔬果清」的品牌形象。

或許,正是這種精神,讓楊忠信意氣風發,不覺耳順,依然鬥志十足地打這場他心目中的農金聖戰。

楊忠信(中)

出生:1951年

現職:興農流通事業群總經理經歷:中華職棒興農牛隊總經理、領隊;台灣楓康超市總經理學歷:靜宜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家庭:已婚,育有二男

台灣楓康超市

成立時間:前身興農生鮮1988年成立,

2008年10月改名

董事長:楊文彬 資本額:3億元

據點:目前共43家店

2104年營收:2014年營收約41億元,YoY為 3.9%,EPS約1.6元,2015年將持續展店,

挑戰年營收46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701

雙辜金控併壽險 不怕買貴的算盤

2015-05-18  TCW

台灣金融界,將進入雙蔡、雙辜時代!

五月十二日,中信金控、台灣人壽(簡稱台壽保)雙雙召開臨時董事會,宣布以一股台壽保換一?四四股中信金,中信金以總額高達三百二十三億元吃下台壽保,未來中信金旗下中國信託人壽與台壽保合併後,資產規模來到近兆元,一舉躍升為資產第六大壽險公司,僅次於中國人壽(簡稱中壽)。

就在中信金合併案六天前,開發金控的法說會上,開發金總經理楊文鈞指出,為了提高ROE(股東權益報酬率),「一直在評估每一個值得(購併)的對象,」已備妥三百多億元銀彈,不排除購併壽險的可能性。

各界人士普遍認為,開發金若購併壽險公司,將直指購併由開發金大股東辜仲掌管已久、中信辜家集團的中國人壽,而這也正是中信金如今不得不二次追求台壽保的關鍵。

過去合體計畫破滅獲利也跟雙蔡越差越遠

秘密就在二○○八年底,當年中信辜家兄弟尚未分家,中壽劃歸在中信辜家二少辜仲底下。中信辜家大少辜仲諒因二○○六年購併兆豐金股票而發生中信金紅火案潛逃海外,在二○○八年由海外回台後,中信金內部曾經提案買下中壽,但卻遭到辜仲方面的反對,讓中信辜家「銀行與壽險事業」合體的計畫破滅。

一位金融界人士透露,「當時中信金內部就確認了要擴大壽險業版圖的計畫。」因此,從○九年開始,台灣壽險產業所有的公司要出售,中信金就無役不與,包括二度出售的南山人壽案,以及這一次的台壽保,中信金都不在乎外界看法的吃下回頭草。

「辜家老二的版圖已越擴越大,先是併了凱基證,現在又吃了銀行,接下來就是併中壽,辜家老大再不做大壽險版圖,面子上不僅掛不住,未來連獲利都會大受影響。」一位曾參與台壽保合併案的財務界人士透露。

攤開主要金控的成績單,就不難了解中信金當年沒吃下中壽的遺憾何在。今年前四月,以壽險為主體的富邦金控、國泰金控獲利大幅成長,尤其是長期整體稅後盈餘皆蟬聯金控冠軍的富邦金,旗下台北富邦銀行的稅後盈餘雖略低於去年同期,但人壽的稅後盈餘年增率高達二二○%,超過二百二十一億元。

受惠於人壽的獲利能力大爆發,富邦金光在今年四月單月份即大賺一百一十三億元,幾乎逼近中信金前四月的累計稅後盈餘。

人壽長期資金龐大更有利海外參股與購併

野村證券台股策略分析師楊尚倫認為,富邦金、國泰金在既有的壽險、銀行「雙引擎」基礎深厚,加上海外布局日漸完整,可預見事業版圖將越來越大。

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陳昭鋒則指出,「雙引擎金控」可提供的服務更為多元豐富,舉例來說,銀行提供某法金客戶貸款,若雙方能進一步合作,壽險可提供該法金業者個別員工的團體壽險商品,並給予優惠,等於同時為銀行、壽險帶來綜效。這是旗下僅有銀行的金控無法享有的優勢。

另一方面,壽險業長期資金部位龐大,資金可運用彈性高,尤其在金管會開放壽險業購併海外標的後,旗下有壽險公司的金控公司,更如虎添翼。陳昭鋒說,國泰金近年來參股或收購東南亞地區銀行有成,都是透過人壽的銀彈,顯見壽險業資金對金控而言,至關緊要。

至於中信金本業,楊尚倫分析,雖然中信銀在消費金融、財富管理的成績單,有目共睹,但國內銀行業務競爭過於激烈,導致中信銀「老大哥」的地位慢慢被威脅。

舉例來說,隨著各項信用卡服務趨於成熟,差異性降低,一人持有多家銀行信用卡已成為常態,特定銀行獨大的局面不復,這也讓其他銀行更有機會迎頭趕上,國泰世華銀行擠下中信銀,搶走好市多聯名卡發行權,正是一例。

在金管會鼓吹台灣金控業打亞洲盃下,「資產規模」是決定參賽權的基本條件,前兩大參賽者已確定由富邦蔡家、國泰蔡家堂兄弟檔拿下,中信金吃下台壽保後將搶占第三名的位子,而開發金在可預期併入中壽的一兆元資產前提下,將卡住第四名位子,台灣金控界將因而進入雙蔡、雙辜時代。

相較於國泰、富邦這對蔡家堂兄弟皆台大法律系畢業,擴張步伐穩紮穩打,中信辜家兄弟檔同樣是畢業自美國華頓商學院,為在父親辜濂松面前求表現,急於用購併手法擴大版圖,讓這對辜家兄弟在二次金改時因涉入司法案件,而成為最大輸家。

辜家官司解套有望四大金控時代隨即成形

不過,辜家二少辜仲的命運在三月出現重大轉折。辜仲為了購併金鼎證而動用開發金旗下的開發國際先行布局金鼎證股票,再賣回給開發金一案,被控違反證交法等罪,最高法院判決八個月徒刑,減刑為四月,可易科罰金十萬八千元,全案定讞,讓纏訟多時的辜仲終擺脫司法陰霾。

辜家大少辜仲諒為購併兆豐金,同樣藉中信金旗下紅火公司先行布局兆豐金股票再賣回給中信金一案,同樣被控違反證交法等罪,此案去年八月被最高法院撤銷,發回高等法院更審。同樣的購併手法,若以辜二少的判例來看,辜大少的解套機率大增。

當辜家兩兄弟雙雙甩開官司陰霾後,或許就是台灣金控界,正式進入雙蔡、雙辜四足鼎立時代的開始。

【延伸閱讀】辜家兩大金控,要靠壽險業版圖拚亞洲盃!中信金、開發金旗下事業資產規模

■ 中信金/大股東辜仲諒預計整體超過4兆元前2大金控,國泰金為6.94兆元、富邦金為5.44兆元壽險:近1兆元,4,300億元中國信託人壽、5,160億元台壽保銀行:3.23兆元中信銀證券:160億元中信證

■ 開發金/大股東辜仲預計整體上看2兆元壽險:1.1兆元中國人壽(註)銀行:5,700億元凱基銀證券:2,845億元凱基證

註:開發金大股東辜仲擁有中國人壽經營主導權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中信金、開發金 整理: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959

有他在 雷軍英文再破都不怕!

2015-05-18  TCW

沒想到小米科技總裁雷軍的英文這麼蹩腳!日前網路上瘋傳一段雷軍在印度秀英文的短片,不但誤把「你們滿意嗎?(Are you happy with that ?)」講成「你們還好嗎?(Are you OK ?)」離譜的發音,也讓網友笑掉大牙。

雷軍的英文這麼破,卻發豪語要在五到十年內成為全球智慧型手機龍頭,難怪華碩執行長沈振來曾公開嗆聲:「離開中國,我們一定贏小米!」難道,小米真的走不出這個魔咒?

雷軍當然知道自己的弱點。這場首次移師海外的新品發表會,他蹩腳的英文秀只是一段兩分鐘的笑點,而其餘一個半小時鉅細靡遺的產品細節,由一年半前從Google挖來的副總裁雨果.貝拉(Hugo Barra)獨撐全場,仿若雷軍的海外分身。

「他們不過在模仿一年前的小米。」貝拉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面對招數相同的競爭對手,他的發言與行動都相當強硬。三週前,華碩跟小米不巧於同一天在印度新德里舉辦新機發表會。擅於經營粉絲社群的小米動員超過兩千人,完勝僅有三百位媒體參加的華碩,在那之後,貝拉馬上再踩華碩的主場--台灣。

成功推升海外銷售設廠、新品發表,都他武器

事實上,數字也證明,他正在打破小米走不出中國的魔咒。

根據研究機構IDC統計,二○一三年,小米在中國以外地區,只賣出十七萬八千支手機,不到一%的出貨量。該年十月,貝拉走馬上任擔任小米國際副總裁,二○一四年,小米海外市場出貨量躍進為整體出貨量的七%,共四百八十萬支手機,增近二十六倍,超過宏達電全年出貨量的四分之一。

這並不是奇蹟般的數字,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四百八十萬支銷往世界各地的手機,約三分之一來自印度。

印度擁有十二億人口紅利,是今年手機業者兵戎相見的戰場,但一位手機業高層指出,當地市場封閉,沒有地頭蛇帶路很難成功。貝拉在小米的第一步棋,就是通路、產品、製造三路並進。去年躋身印度第五大智慧型手機業者,今年更極有機會進入前三。

他先是找來印度最大電商Flipkart當通路靠山,再頻頻向印度政府示好、釋出要在當地設廠的訊息;更挖角昔日Google的印度籍同事出任印度主管,甚至,對消費者大獻殷勤,說服雷軍移師海外,在印度首發第一支國際新品。

靠人脈站穩印度本事大,把塔塔當家變股東

不過,最讓競爭對手傷腦筋的一步棋,莫過於今年四月,貝拉找來印度塔塔集團第四代掌門人、曾擔任塔塔執行長超過二十年的Ratan Tata,以個人身分投資小米。

「沒有人比塔塔更了解怎麼在印度做生意,我們把他當成小米在印度的導師。」貝拉透露,他們本來就是朋友,雙方從去年就密切接觸至今,真正進入投資評估後,他才介紹塔塔與雷軍見面,在幾個星期內拍板定案。

這項投資案,讓其他對印度躍躍欲試的競爭對手大傷腦筋。一位同樣猛攻東南亞的手機品牌高層坦承,小米此舉等於找到了門神,成功在印度豎起競爭門檻。

玩臉書提升黏著度國外出差,不忘揪團見米粉

IDC資深分析師嚴蘭欣認為,無論產業地位、國際知名度甚至他的人脈網絡,貝拉的存在,對小米仍是一大加分。

「除了開拓業務,我的另一個價值就是把小米的故事傳遞到全世界。」貝拉也深知自己的任務,就是擔任小米走出中國後的代言人。他,必須成為小米在國際舞台上的雷軍。

「銷售數字很重要,但我也很重視社群網路的擴散力。」雷軍勤於經營微博,貝拉則耕耘臉書。他常在凌晨仍興奮的更新近況。出差到東南亞各國,甚至也會在臉書直接揪團聚會。雷軍重視發燒友(重度科技使用者),他也發揮工程背景,花費近兩小時時間,把手機零件全部拆開,證明自己用料實在。知名部落客電腦王阿達說,過去從來沒有其他手機業高層這樣做過。「他滿有誠意的,讓我們更了解產品的本質。」

雖然小米在中國的成功故事已傳至全球,但也吸引更多競爭對手想在新興市場複製小米經驗,以電商模式銷售高性價比手機。「在中國以外地區,小米的品牌辨識度不高,商業模式相對容易被複製。」一位分析師說,華碩嗆小米有憑有據,因為去年,真要論中國以外出貨量,華碩確實略勝小米。

而且,印度企業與外資合作破局,外資認賠退場的案例時有耳聞,小米積極與地頭蛇結盟之際,如果沒有漂亮成績、或守住主控權,很容易被人整碗捧去。「我們還在剛起步的階段,」貝拉坦承,還有許多進步空間。

雷軍雖然英文很破,但却懂得找來有國際知名度的貝拉當自己的分身。從一個刷機作業系統的軟體公司,到年出貨六千萬支的手機品牌,小米發跡以來,每一次大躍進都跌破眾人眼鏡,小米的國際化之路在貝拉協助下,若再有跌破眼鏡之舉,也許將不再令人意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966

不怕紅色供應鏈  大立光最強的兩大武器

2015-06-22 TCW

「紅色供應鏈」來襲!這是今年股東會現場,台灣電子業老闆們最關注的話題,連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都帶頭呼籲,要大家不要怕。

從手機晶片、觸控面板、機殼……,都有中國對手正虎視眈眈,準備取代台廠,唯有iPhone 6、6 plus最主要鏡頭供應商股王大立光,身後始終看不到競爭者。

要當「鏡頭的雜貨店」穩居蘋果最大鏡頭供應商

「我們就是戒慎恐懼、步步為營,其實每個對手在我們看來都很強。」六月十日大立光股東會後記者會上,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談起中國第一大鏡頭廠舜宇光學的威脅,態度仍一貫保守。

林恩平接班逾四年,大立光去年大賺超過十四個股本,EPS(每股稅後盈餘)達一百四十四?九元,今年五月底,股價更曾一度突破三千五百元,即便做為台股有史以來最強的股王,還是很難從他身上看到一絲自滿。

尤其,傳最新一代iPhone將於今年九月上市,根據法人估計,大立光將囊括逾八成訂單,站穩蘋果第一大鏡頭供應商,外資因此紛紛調高其目標價,最高達四千元,今年EPS上看一百七十元。

「事實上就是(產品線)布得越廣越好,產品的類別越多越好,希望公司就像﹃鏡頭的雜貨店﹄。」雖然言行低調,提到未來即將推出的新產品,林恩平難得宣示,不管客戶提出任何需求,大立光都將盡力滿足,不讓對手有切入空間。

受惠雙鏡頭明年大爆發光一季就能賺到兩倍銷量

眼看新iPhone即將於下半年上市,外界最好奇的,還是蘋果會不會採用「雙鏡頭」技術?如果成真,大立光將是最大獲利者。

以iPhone 6系列機種去年第四季全球出貨量逾五千五百萬支計算,當一支新iPhone配備兩顆主鏡頭,一季需要的鏡頭數量便上看一億顆,「這對大立光來說,根本是直接賺到兩倍銷量。」一位光學廠高層說。

雖然,林恩平不願對蘋果何時採用雙鏡頭技術多加評論,但他也直言,除了高畫素以外,其他像雙鏡頭、防手震、大光圈等功能,都會是接下來的趨勢。而目前除了宏達電的旗艦機種M8、M9+、中國手機大廠華為已經採用雙鏡頭,三星接下來上市的Galaxy S7也可能跟進。

提供宏達電雙鏡頭模組、影像解決方案的華晶科執行長夏汝文觀察,今年下半年開始,全球前十大手機品牌都會陸續採用雙鏡頭,「明年一定會大爆發。」

所謂的雙鏡頭,就像手機有了兩顆眼睛,可以達到自動變焦、增加景深,加強曝光效果,甚至做到3D拍照,解決在昏暗環境拍照造成的模糊問題,讓手機達到單眼相機水準,拍的照片比只有一顆眼睛時,看起來更清晰、立體。

「蘋果的應用早就開發好了,都在那邊等,就差技術和產能追上來。」夏汝文說,早在三年多前、甚至更早,蘋果就開始研究雙鏡頭,開發各種軟體應用,始終沒正式導入,因為供應鏈的動作還跟不上。

首先必須克服的,是模組廠技術問題。

當手機多了一隻眼睛,雙眼容易出現「視差」,過去模組廠只須把鏡頭、感測器、音圈馬達、軟板裝一起,便完成任務,現在必須精確計算兩顆鏡頭的擺放位置、角 度,避免光軸偏差,導致畫面模糊。為了要讓兩隻眼睛同時運作,還得透過影像晶片、軟體即時控制,才能讓照片達到跟人類雙眼看到的一樣效果。

因此,為解決技術難題,根據《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蘋果日前買下一家以色列鏡頭模組廠LinX,看上的就是其在雙鏡頭的影像處理能力。

有了技術,卻還欠一道東風,放眼全球光學鏡頭廠,有誰能一季為蘋果貢獻一億顆的鏡頭數量?在去年十月之前,連大立光都很難做到。

這也是林恩平一直努力獵地的原因:補足蘋果所需的產能。

「Largan(大立光英文名)擴廠的速度簡直讓人感到恐怖,幾乎是過去的兩倍。」一位鏡頭廠總經理級人士感嘆。

去年十月,大立光順利買下台中精密機械科學園區總部旁土地,用於擴建新廠,同時又租了兩個廠房,計畫全數投入手機鏡頭生產,「它可能之前就掌握客戶對雙鏡頭的forecast(預測),動作才會那麼大。」

林恩平表示,等到今年第四季,兩個租用的廠房將正式投產。根據凱基證券分析師柯良蔚估計,供應部分iPhone 6前鏡頭的玉晶光,產能只有大立光的五到六成,若蘋果採用雙鏡頭,現階段想吃下大部分訂單,機會也渺茫。

「鏡頭規格只會一直往上升,不可能降回去。」夏汝文分析,即便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成長放緩,大廠還是接連推出搭載高規格鏡頭的旗艦機種,一旦雙鏡頭趨勢引爆,以大立光現在的擴產速度,恐怕都還應付不了。

距離外傳的九月上市時間,僅剩不到三個月,即便技術、產能卡關,下一代iPhone仍無法採用雙鏡頭,從iPhone 4S開始的八百萬畫素鏡頭,卻很可能進一步提升到一千二百萬畫素。

當手機鏡頭畫素跨入千萬以上,注定都是大立光的天下。

全靠自製模具領先對手技術至少落後十年

目前大立光千萬畫素以上手機鏡頭已占出貨量的兩到三成。為何對手無法跨越這道門檻?關鍵則在模具上。

「這已達到物理極限了!」某位光學廠總經理級人士說,千萬畫素以上的鏡頭只容許一根頭髮直徑四十分之一長的誤差,要做到如此精準,從協助塑膠鏡片成型的模 具設計、製造階段,就得考量外在溫度、濕度、材料加熱變形程度……等因素,才能打造完美模具,生產突破物理極限的鏡片。

過去,多數鏡頭廠為了節省成本,選擇向外部廠商購買模具,只有大立光自製,把秘方握在自己手裡;現在,連模具廠都無法克服千萬畫素關卡,宣告投降,其他鏡頭廠才只好跳下來,從頭學做模具、成立模具廠,卻落後大立光至少十年,難以跨越眼前這道鴻溝。

甚至,老大建立起的門檻高到,連蘋果都得幫老二玉晶光一把,降低過度倚靠大立光的風險。

早在iPhone 4階段,玉晶光還能跟大立光分庭抗禮,但直到iPhone 5,主鏡頭幾乎都由大立光供應,玉晶光則以低階的iPhone 5C為主,到現在的iPhone 6,玉晶光因為良率問題,即便接到蘋果訂單,也無法賺錢,去年稅後虧損逾六億九千萬元,是上市以來虧最多的一年。

一位光學界經歷逾二十年人士就說,蘋果半年前還派了一組人進駐玉晶光工廠,為的就是拉抬其八百萬以上畫素鏡頭良率,和大立光抗衡。

但是,光學產業就像大部隊作戰,從鏡頭設計、射出成型、加工、自動化……,每個環節緊密扣連,大立光早在十三年前投入手機鏡片生產,年營收還不到今天的一半,所打下的根基,並非對手一夕就能破解,「我們就是努力經營。」林恩平說。

從技術扎根,這也是不管對手如何威脅,都無損於它在蘋果供應鏈享有獨大地位的真正原因。

【延伸閱讀】大沾蘋果光,預計今年可賺17個股本—大立光2015年營收、獲利與目標股價˙2015年營收:585.9億元(蘋果占其營收約5成)˙2015年EPS:168.5元(上看17個股本)˙未來未來1年目標價:4,080元

註:數據為預估值資料來源:凱基證券整理:康育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4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