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李豐X郭達裕:面對創業者,投資人根本沒什麽驕傲的資本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10/153180.shtml

導讀 : 他們要聊的是關於投資人轉為創業者的心路歷程,以及傳統服飾行業供應鏈的秘密。

VC界有條不成文的規矩:對待從事過投資的創業者需要萬分謹慎。原因在於他們充分了解投資人的痛點,容易用行業觀察和洞見拼湊一個“2VC”的美麗故事。而創業的投資人自身也面臨跳出“comfort zone”的難題:過去的光環仰賴於思考和觀察,但這並不是早期創業成功的全部。

郭達裕是前IDG早期項目負責人,參與投資過扇貝網、猿題庫、輕輕家教、停簡單、普道財稅、筷好味等著名互聯網企業。但當他 2015 年八月開始創業的時候,卻選擇了一條更為傳統的道路:T恤定制。對於長期浸淫在互聯網思維中的人來說,這不是輕松的決定。它意味著需要和傳統行業進行密切合作。落地的執行和實打實的利潤才是這些老板們關心的話題。而這是投資人在創業者面前最大的軟肋。

在所有的創業領域中,消費品屬於門檻比較高的行業。如果缺乏對於整體的行業觀察和強大的執行力,初創企業很難在前後端壓力的共同夾擊下存活下來。在郭達裕看來,這也是為什麽各個服飾定制企業沒有做大的原因:前端風格不明確,無法精準命中人群。後端又缺乏供應鏈知識儲備,對於尾貨、庫存的認識幾乎停留在消費者水平。這個領域的初創公司要想存活,只有改變原有市場的供需關系,挖掘原有市場的獲利空間,才有可能把中間毛利擠出來。

今天,我們請到了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和T恤定制平臺“T 社”CEO郭達裕來進行一場AMA。他們要聊的是關於投資人轉為創業者的心路歷程,以及傳統服飾行業供應鏈的秘密。

= 李豐,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

= 郭達裕,T 恤定制平臺“T 社”CEO,前IDG早期項目負責人

“投資人往往執行力比較弱”

李:從投資者換變成創業者,最大的區別體會是什麽?

郭:一個好的創業者需要具備三點,第一是眼光、第二是組織能力、第三是執行能力。

眼光指的是能看到一些大家不一定看到的。組織能力就是找人、找錢,找資源。這也是投資者看項目時常常提到的 “看人” 的一部分:一個有經驗的創業者,或是在大公司呆過比較長時間的人,在找人和找資源上肯定有優勢,甚至可以靠自己在人和經驗上的積累,快速啟動一項工程。執行能力,通俗地說就是一個人夠不夠狠,是不是有辦法快速把事情落地,等等。當然高執行力的人並不一定都是自己幹,也包括分配給合適的人去執行。

我覺得好的投資人往往具備第一和第二,即眼光和組織能力,但執行能力往往會比較弱。這也是為什麽有些投資人對從事咨詢或投資超過 3 年以上的創業者有偏見,因為擔心這類創業者落地能力不一定強,可能策略層面和執行層面會有差距。

對我來說,從投資人變成創業者最大的區別和考驗就是執行。之前管理投資項目的時候,我會跟創業者說有哪些方法可以嘗試,可以玩;有時候還會覺得他們動作稍微慢了點。但真正開始創業的時候,我發現有時候執行起來確實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有時候想法已經擺在你面前,但是找不到合適的人,或者自己沒有能力去執行。

李:有什麽轉變是以前完全預料不到的?

郭:意料之外的轉變可能是所謂的 “接地氣”。原本覺得自己是投資人,多少還是會有點高高在上的感覺。開始創業以後,我發現自己原來可以非常接地氣,有時候談個合作需要看別人臉色。我跑過很多地方的廠,從山東到江浙再到廣東和福建,很多傳統行業出身的老板就是比較現實,不跟你講故事,不願意聽未來,就認準你能不能給他們賺錢。

做投資的時候基本都在北上廣深這類一線城市跑,因為互聯網公司多。開始創業的時候,特別是涉及到供應鏈的問題,還是得下去走。而工廠又基本開設在人工成本比較低的地方,比如大城市周邊比較偏遠的地方。這就需要自己開車過去一家一家拜訪。有一次還跟合夥人在臺風登陸之前開車去廣東,因為對方的時間很不容易約。雖然大部分合作夥伴都是通過朋友介紹,但跟傳統老板打交道還是不太容易。一次兩次刷臉是可以的,但最終人家還是實打實看你能不能給他賺錢。講故事沒用。

李:現在再轉回投資者會和以前有什麽不同?

郭:如果再次做回投資人,我可能會更容易從創業者的角度去思考。之前跟創業者聊的內容都是大方向、行業、模式等等。現在跟自己投資過的公司、創業的小夥伴們聊天的時候,除了會聊之前聊的大方向,還會談找人如何苦逼、被候選人拒絕、法律問題、公司管理、如何調動起大家積極性,讓員工自願加班等等。這樣大家聊得更深,會有更多共鳴。

比如我會經常和其他創業者聊招人的方法,結論是朋友介紹來的人比較靠譜。所以我現在跟各種互聯網公司的高管打好交道,再通過他們介紹一些想要出來、或剛出來創業的人。然後去參加一些創業者分享活動,招人會簡單不少。當然,前期在招將的時候比較累。一旦將招得差不多了,基本就讓將去招兵了。

服飾創業前僕後繼,先驅先烈告訴我們什麽?

李:為什麽選擇做個性化定制服飾這個方向?

郭:從宏觀層面來看,這一波年輕消費群體可支配的收入較多,有較高的消費能力,追求產品形成中的參與感並且樂於分享。他們更樂於表達,對於個性化產品需求,和基於情感互動的參與感消費逐漸提高。

我從去年年底開始留意定制這個方向,就先從淘寶和京東上看定制這個品類。這些平臺上的產品特征是量大而散。然後我再看了原創設計師產品或平臺,以及美國定制 Tee 這個方向。對於為什麽之前做這一行的人暫時沒有成功,我得到了一些自己的結論。

先從淘寶說起。用戶上淘寶找定制,目的性非常明確。基於商品的搜索,每一次購買都會帶來同一個商品在不同店家的展示和比較。用戶對於價格非常敏感,沒有對店鋪或品牌的忠誠度,所以價格就是提不上去。每次吸引用戶進來的流量成本都一樣,所以每一單他們都得盡可能去賺錢。

除此以外,不少淘寶商家不一定有自己的作坊或工廠,只是一個中間商。接到單以後再找工廠制作,中間又要砍掉一部分利潤。結果就是最終落到制作本身的成本低,質量不好。對於用戶來說,定制本身沒有退換貨,用戶試錯成本高。由於價格提不上,用戶沒有忠誠度,靠洗流量賺錢,比較難做大。

再看那些 “一件起印” 的公司們。它們基本很難做到收支平衡,特別是那些從移動端下手的項目。因為首先要花成本吸引用戶下載 App,然後還要把 App 用戶轉化成購買者。而且用戶購買的頻次低,很難形成粘性。假設一個 App 獲取成本為 10 元,銷售轉化率為 1-3%。由於缺乏品牌和情感溢價,賣的價格比較難突破 100 元。這筆賬比較難算。

除了成本問題外,獲取用戶也是 “一件起印” 模式的死穴。即使在傳統的線下模式,這類企業最多也就是拉用戶,然後希望把他們轉化成批量用戶。但最終問題是 “一件起印” 的用戶跟批量購買的用戶並是不一個群體。所以前景並不樂觀。

李:這個方向國內外無數人前僕後繼做過,你從這些先驅先烈上看到了什麽?

郭:如果一開始從後端切這些分散的用戶其實非常難,因為成本會算不過來。我覺得最好的切入點是借助一些小 V 或者大 V 這種比較活躍的群體,先把這部分人圈進來,然後再切向更多的群體。

從前端來看,定制本身能吸引到的群體就是這幾類:

有設計能力有粉絲的群體。

沒有設計能力有粉絲的群體。

沒有設計能力又沒有粉絲的群體。

“一件起印” 類的企業針對的就是既沒有設計能力也沒有粉絲的群體,解決方式是通過一些模板來進行服務。這部分人群並不能產生很好的收益。

初創公司想要盈利的話需要依賴另外兩撥人,一個是有設計能力有粉絲的群體,一個是沒有設計能力有粉絲的群體。如果要切這兩類人的話,在前端需要拉高自己網站的格調,讓他們看到你的網站會想要跟你合作。我和很多設計師和有設計能力或原創品牌的人聊過,他們首先看中的是定制平臺的高格調。不然他們看到你的網站會感覺特別 low,理都不想理;覺得你跟淘寶或者大部分定制平臺沒有本質的差別。

切有設計能力和有粉絲的這一部分就相對容易了,本質上就是讓他們在你的平臺上開店、賺到錢或能與粉絲更好地互動。所謂賺到錢就是能盡可能方便地賺錢,不需要花太多精力。比如眾籌模式就能讓這些有設計能力又有粉絲的群體在上面開店,產品制作前就可以開始售賣或贈送給他們的粉絲。這樣他就不用擔心供應鏈和物流的事情。但我們切的這類人群並不擁有特別大量的粉絲,更多的是沒有被服務好的意見領袖。他們可能只有幾百或幾千的粉絲,但都是極度活躍的粉絲或用戶者。我覺得這些人沒有被供應鏈或制造商很好地服務。

當面對缺乏或者只有一點點設計能力、但有一定粉絲的群體,平臺需要降低設計門檻。所謂降低設計門檻可以包括:提供設計素材庫(第三方)、眾包。這樣就可以降低這類用戶的設計門檻。

總結來說,這一行業的後端要求提高留存,把產品做得足夠好。當用戶收到你的產品時,他們會覺得真的是好,之後會願意繼續用。前端就是拉新,把自己的風格、調調拉上去,用戶看到你之後就有沖動跟你合作。

這個領域我看過十幾個項目。一些企業有前端沒有後端,或者有後端沒有前端。真正能把前端後端同時玩好的,我確實沒有看到比較強的。因為自己又特別喜歡 Tee,才選擇親自做。

李:為什麽選擇現在的中國來做這個項目?這個時間、地區會讓你有什麽特別的條件和機會嗎?

郭:先從後端供應鏈的配合來說。幾年前,像印花廠這樣的供應端對於這類定制需求的興趣沒有這麽大,原因是他們能接到一大堆品牌公司的訂單。它們的量都比較大,所以優先級特別高,能賺的錢也特別高。定制需求則是相對比較散而繁瑣的,所以他們並不一定願意去做。

而現在包括福建在內的的大部分鞋服品牌,由於抓不住市場的需求,銷量都出現了下滑。傳統品牌的做法是參加時裝周,看一些新的元素,回來之後設計和打版,開一個訂購會,然後找各個區域代理或店長來訂貨,然後基於定的量乘於一個基數去生產下來。他們並不太確定市場的需求是什麽。

萬一他們踩中了點,做出了大家喜歡的衣服的話,就可以賣得很好。這時他們想要重新下單制作的周期會非常長,周期至少是按月算,所以無法及時地補貨。賣不好的情況下,他們會留下較多的庫存。所以這些品牌商在賣衣服的時候都是在成本價基礎乘以一個很大的基數,比如 10 來進行售賣。100 的成本,可能要掛 1000 去賣。賣好不容易加單,賣不好就當尾貨。

現在,由於不少品牌抓不準市場多變的需求,這些印花廠和制衣廠又在 2008 年政府投放的 4 萬億中都提高了產能,現在產能過剩。這些廠本身之前還是接了不少品牌的單,技術、工藝、流程還能保證高質量。如果直接利用他們這部分閑置的產能做定制的話,整個工藝的成熟度上會很高。現在他們的配合度肯定會比很多年前好很多。

李:你從投資者的角度看,原來和現在的互聯網時尚消費有什麽趨勢和變化?

郭:年輕用戶對於個性化和自我表達的意願越來越強。在京東、淘寶上,你會發現定制品類越來越多。意見領袖或者相對活躍的小群體也希望把自己的特征印在實體上,跟用戶更多地互動。所以不管是後端供應鏈產能和配合度方面,還是前端需求方面,最近幾年應該會出現一個比較顯性的市場。

李:T 社看準了布料尾貨這一塊,切T恤定制,大幅降低了成本,使得優質 T 恤個性定制成為可能。那麽從你的觀察來看,有沒有其他行業也有這種可乘之機?

郭:目前還沒有鉆這麽深去看其他行業。但我的判斷是:市場供需之間有隔閡、生產周期長、或供應鏈反應不及時的,需要靠提高價格來降低供需不匹配帶來的風險。而這就產生了把中間毛利擠出來的機會。比如通過定制,我們先掌握需求,然後再進行生產,解決了供需匹配的問題。又因為我們用的是標準化的胚衣,在上面做了層定制化,整體供應鏈反應和生產周期降低了。

李:你希望自己是個品牌還是渠道?

郭:剛才說到傳統供應鏈里面有很多尾貨,包括衣服和布料的尾貨。布料的尾貨指的是一些大的品牌商給這些工廠下單後多余的布料,比如品牌需要做兩萬件衣服的時候,工廠並不一定只購買兩萬件的物料,而是更多,以免有瑕疵品。但往往做完這些訂單,會有一部分布料料留存下來。對於工廠來說,這不僅占地方,還有庫存成本。但因為這些都是品牌商的定制布料,質量好,但量少,但目前並沒有很好的渠道把它們以比較好的價格賣出去。

而衣服的尾貨指的是一些有品牌的衣服,特別是印很少東西或者沒有印東西的,如果賣不掉就會有極大的庫存。但它們又不能用很低的成本直接賣,因為會打破原有的價格體系。如果我能幫他消化掉這部分庫存的話,對他們來說是有價值的。

那為什麽我能賣掉?因為我切的是意見領袖或者是有粉絲的群體。當粉絲購買跟發起人有相關的衣服的時候,他們的溢價行為會趨於感性。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把拿到的標準衣服變成非標品,從而在不會打破原有的價格體系的條件下,以一個比較特殊的價格賣掉。這個是我想做的。我可以做一個大的銷庫存的渠道,簡單地說,就是唯品會的模式,幫助鞋服行業銷它們的庫存。

隨著我們做的單越來越多,我們發現有一些意見領袖會有更多其他品類的需求。而這又是另一種可能的發展路徑。一旦把其他的供應鏈加入的話,最後會變成一個大的定制電商平臺:讓這些KOL很方便地開店賣他各種各樣的周邊。

總結一下:前期如果我們做全部自營的話,也許會做成一個品牌。未來如果我們加入更多的供應鏈,也許會做成一個大的渠道。而達到這一目的的方法把現有供應鏈 IT 化,輸出整套方案,讓更多的供應鏈使用這個方案,

李:在最初我們聊的時候,我記得你當時想做一個大平臺?

郭:對,我們最終想做的是一個大平臺或是大渠道,實現途徑要麽認準衣服這個領域,要麽認準定制和周邊這個領域。但是不管怎樣,我都需要通過T恤——這個最高頻相對低價的定制,來構建一個場景,突顯自己、展示自己、傳播自己,然後再切向更多品類。

當這個場景做起來以後,我加入更多低頻高價的定制,這時有可能變成一個周邊的大渠道或大平臺。發起人在我上面開店賣東西:我解決供應鏈和物流,他負責賣。切的就是那部分沒有被服務好的小KOL。

李:最後來講一下T社的願景?

郭:我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通過 T 社找到一個載體來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態度,宣傳自己的價值觀。同時又能通過 T 社找到跟自己有共同信仰的人。我們希望 T 社是一個包容的平臺,不同的人可以在這里找到不同的共鳴,可以 “把喜歡穿在身上”。

從整個 T 恤的發展歷史來看,T恤一直都是文化發展的一部分,是不同時期不同表達的載體,比如支持喜歡的搖滾樂隊,比如表達反戰的立場,比如只是單純喜歡一句座右銘等等。T恤一直都是表達的載體,把觀點、態度、價值觀穿在身上。而表達態度,正是T社的價值觀所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202

德國最大銀行集團爆史上最大虧損 投資人卻老神在在 「數字人」CEO 能讓德銀轉型?


2015-10-19  TCW

德國最大銀行集團德意志銀行十月初宣布高達二千三百億元的史上最大虧損,一時之間讓人以為是雷曼風暴再現。但新執行長克萊恩力圖脫掉炫麗的投資銀行外衣,重回古典無趣的銀行本業,正是全球金融業重大趨勢的最新代表作。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AG)三個月虧損七十億美元(約二千三百億台幣),創下歐洲金融業從未見過的巨額虧損紀錄,令人膽戰心驚。許多投資人立即回想起二○○八年九月,雷曼兄弟 宣布提列三十九億美元(約新台幣一千二百億元)的虧損,一個禮拜之後,雷曼就倒閉了!

德意志銀行與雷曼有不少神似之處,雷曼在倒閉前三個月的六月九日,被惠譽信評公司將投資等級調降至「AA-」;德意志銀行也在今年五月遭到惠譽調降,史坦普信評公司選在同一天、在今年六月九日將德意志銀行的長期債券發行人信用評等,由A調降二級至「BBB+」,離垃圾債券只有幾步之遙。

一五年的德意志銀行與○八年的雷曼兄弟,都坐在龐大到幾乎無法控制的衍生性商品(編按:依附於其他資產標的物上的金融商品,價值高低取決於其所依附的資產 標的物價值)火藥庫上。特別是歐洲央行將利率水準壓制到零利率,傳統銀行業務又過度競爭,仰賴利差的銀行幾乎無利可圖,但是股東要求回報,高達十萬名的員 工等著發薪水,德意志銀行只好不斷擴大衍生性商品的部位,靠著高風險的交易來維持獲利。

「不說華麗的話」

新執行長 對了德國人胃口到了一三年底,德意志銀行帳上的衍生性商品合約已高達五十四.六兆歐元,是德國GDP(國內生產毛額)的二十倍、整個歐盟GDP的五倍!美 國最大的摩根大通銀行,衍生性商品的風險才五兆美元,不到德意志銀行的十分之一。任何一個風吹草動,都可能帶來致命的危機。

此外,「系統性風險」的烏雲籠罩在歐洲上空,瑞士信貸、英國的渣打銀行換執行長來挽救獲利下滑的危機;皇家蘇格蘭銀行已連續六年虧損,今年八月英國政府賣出五.四%的持股,賣價竟比金融海嘯時的入股價還低。

匯豐銀行六月宣布裁減全球五萬名員工,還要關閉、出售獲利不佳的部門。歐洲媒體說,德意志銀行的危機,「只是歐洲金融業者的冰山一角!」不過,德意志銀行 與雷曼兄弟畢竟不同,至少金融市場的反應冷靜許多。在宣布七十億美元的重大虧損當天,德意志銀行股價一度重挫七%,但低接買盤強勁,隨後兩天的交易更是回 到九月初的平台,顯然,投資人並不預期德意志銀行會出現雷曼式的崩盤。

原來,德意志銀行今年七月一日更換了執行長,新執行長克萊恩(John Cryan)是英國劍橋大學畢業、會計師出身,曾在金融海嘯後擔任瑞士銀行(UBS)財務長,協助瑞士銀行重整。雖然是英國人,卻說得一口流利的德語,德 國媒體說他「行事嚴謹,可用無趣來形容他的領導風格」、「是個嚴肅的『數字人』……,他以強大的意志力改革瑞士銀行,從不說華麗、好聽的話。」顯然,克萊 恩的嚴謹贏得媒體的支持。

德國媒體及投資人相信克萊恩的改革,這與雷曼兄弟倒閉之前截然不同。雷曼執行長富爾德一九九四年上任,經歷九○年代的大多頭、數度金融危機與泡沫,到○八年已是雷曼的皇帝,但富爾德卻掩飾敗象,無意改革,最終導致破產。

損失來源一:商譽跌價

徹底清理十六年前爛帳

因此,克萊恩宣布七十億美元的巨額虧損,反而是重大改革的前兆,徹底清理多年累積的爛帳,打完壞帳之後反而留下回沖利益的空間。這次德意志銀行採取預警手 法,提前三周發布利空訊息,實際上第三季季報要到十月二十九日才會公告,當天克萊恩將要公布「二○二○年策略方案」,讓投資人充滿了期待。

從十月七日發出的簡短新聞稿中,我們粗略看到這個七十億美元(六十二億歐元)巨額虧損的內容,主要是高達五十八億歐元的「商譽與無形資產跌價損失」。

跌價損失是因一九九九年購併美國信孚銀行而來,雖然德意志銀行因此在華爾街站穩腳跟,但十幾年來浮浮沉沉的投資銀行業務,加上越來越嚴格的資本要求,帳上竟然出現二十三億歐元的商譽跌價損失。

十六年前的購併到今天才付出巨額代價,正在規畫分拆上市的德國郵政銀行也同樣帶來沉重的包袱。德國郵政銀行在○四年股票上市,○八年金融海嘯,德意志銀行 取得三○%股權入主,一○年再公開收購超過五成的股權。郵政銀行目前總市值七十七億歐元(約合新台幣三千億元)。

損失來源二:超提跌價

賣股回沖利益 值得期待

郵政銀行雖然帶來較為穩健的資產負債表,但低迷的獲利與較高的人事成本,讓德意志銀行在今年初宣布,出售五成的郵政銀行股權。妙的是,克萊恩一口氣提列三 十五億歐元的跌價損失準備,幾乎等於售股的全部收入,如果郵政銀行股權一如預期在一六年底之前出售,屆時回沖的利益,將非常驚人。

同樣邏輯,德意志銀行持有一九•九九%的北京華夏銀行股權,也因為「不再列為策略性資產」,同樣提列了六億歐元的跌價損失。對華夏銀行股權「超提」跌價損 失,更是一個令人難以理解的邏輯。德意志銀行在○五年拿出二.七二億歐元取得北京華夏銀行一四%股權,後來又加碼到一九.九九%,如果依照十月初華夏銀行 的股價計算,持股市價有三十一億歐元(約新台幣一千一百億元)。一本萬利的生意,克萊恩竟然還提列了六億歐元的跌價損失。

「絕不能維持現況」

重大改革 要員工做好準備接下來,大家的焦點就在十月二十九日,克萊恩提出的「二○二○年策略」具體的變革方案。這個方案,除了出售德國郵政銀行、北京華夏銀行的股 權,還可能包括大幅裁員四分之一—從目前近十萬人,裁減兩萬三千名員工,並大幅關閉投資銀行、交易部門等,克萊恩在發給員工的信函強調:絕不能維持現狀, 要員工做好變革的準備。

「瘦身」將是德意志銀行改革的具體方向,例如原本為了撐大獲利的衍生性商品交易,已經不斷被轉售或關閉。德意志銀行日前出售了一筆二千五百億美元面額的信 貸違約掉期(credit-default-swaps trading portfolio, CDS)給花旗銀行,最近又準備再賣一批面額超過兩千五百億美元的CDS給美國摩根大通銀行。

這些交易,德意志銀行都折價出售,預計要將證券、投資銀行部門的資產規模,再減少兩千億美元(約新台幣六兆六千億元),顯示公司大幅削減投資銀行業務的決心。

今年五月,包括德意志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與英國、歐洲、美國的金融監管單位達成認罪和解,支付高達六十億美元的罰金,來終結對Libor(倫敦銀行同業 拆放利率)市場不當操控的指控。瑞士信貸、渣打銀行更換執行長,蘇格蘭皇家銀行、巴克萊銀行都同時對投資銀行進行重組與縮編,「無趣的」執行長克萊恩替代 了投資銀行出身的簡恩(Anshu Jain)主導德意志銀行的改革,從倫敦、法蘭克福到紐約,全球的金融業都在「瘦身」,脫掉看似炫麗的投資銀行外衣,重回古典無趣的銀行本業。

銀行靠著金融交易創造高獲利的時代已經結束,從九○年代至今,長達二十年的金融購併、擴張、衍生商品創新、高得嚇人的薪資都將成為歷史。德意志銀行的改革,正是這個重大趨勢的最新代表作。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撰文 / 乾隆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067

投資人喜愛這樣的企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16/153251.shtml

導讀 : 周黑鴨的投資人首次披露投資法則。

對於創業企業來說,不太可能一下就成功地進入一個大品類,往往要先從一個小品類著手,站穩腳跟之後,再通過改變跑道,重新定位的方式來切入大品類,或者推小品類成長為大品類,這就是一個企業成長路徑的問題。

從小品類切入

評估一個品類是否值得投資,除了看其潛力,另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簡單”。“簡單”有兩方面的含義:第一是認知要簡單,就是站在顧客的角度很容易理解,這是能否迅速成長的關鍵;第二是運營要簡單,因為小企業的經營能力普遍不強,如果事情一開始就很複雜,對小企業是非常不利的。出現這種情況,就需要通過免費或者補貼的方式來切入市場,競爭是非常殘酷的,不是所有創業者都能拿到錢來燒。

那這麽“簡單”的事情為什麽只有你能做而別人不能做?最重要甚至唯一的理由,就是你第一個做,而且這個品類的先發優勢比較明顯。先發優勢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認知慣性。這屬於消費心理學範疇,也是定位理論特別強調的。比如,顧客會認為第一個做的是最正宗的、最專業的。

第二,規模經濟性。如果不犯錯誤,先做的企業通常會有更大的規模,就有更好的采購議價能力,廣告分攤也更有效,單位成本也就更低,對渠道的把控能力也更強。

第三,網絡效應。它也是一種特殊的規模經濟性,傳統的規模經濟性主要是帶來生產成本上的優勢,而網絡效應是從需求方來說的,也就是消費的人越多,商品的顧客價值就越高,這種價值與生產成本沒有關系,比如越多人用手機,手機的價值就越高。

第四,學習曲線。雖然我們要求品類簡單,但是領導者需要通過微創新不斷叠代產品,推高學習曲線,品類開創期顧客對產品缺陷比較寬容,但品類成熟期顧客不會還這麽寬容,而新進入者又很難一下子做到位,這就是學習曲線的競爭壁壘含義。

第五,要素壟斷。要素可能是一些特殊的自然資源,比如產地、位置的壟斷,另外也可以是牌照,以及國家管制等,更常見的是專利、配方等。

品牌決定是否掏錢

品類決定了企業在一定階段內的天花板。投資者看品類大小,就可以給企業估值定出上限,而品牌地位則是更關鍵的因素。在投資者眼里,第一名和第二名價值相差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互聯網領域。

一些行業中的品牌很容易同質化,尤其是服務行業,這時你最重要而且可持續的差異化可能就是你的品牌名字。對品牌命名這一問題,我把它歸結為“起名四要”。

第一,定位反應。顧客能夠顧名思義聯想到你的品牌所代表的品類,或者說所具有的特性。比如“周黑鴨”,一聽就知道是與鴨子相關的品牌。

第二,品牌反應。品牌名稱應該讓顧客一聽就知道這是一個品牌而不是一個通用名詞,這樣更容易在口碑傳播中被顧客記住這是一個品牌。在其他情況相同時,這種聽說過的熟悉感就會讓顧客優先選擇你。

第三,利於傳播。顧客轉介紹時的一切負擔都要減少。除了聽音知名利於傳播,品牌名字還要簡短,太長的名字不利於傳播,顧客會自動簡化它。此外,品牌名字不要用諧音,不要去附會一個眾所周知的名字,這導致口頭交流時需要解釋和澄清,而任何多余的解釋都是傳播負荷。

第四,避免混淆。這是從競爭的角度來看的,有時一個名字雖然很好,但是如果市面上已經有很多類似的名字,那就不好了,不要去沾知名品牌的光,這會形成山寨品牌印象。

企業家需要三種能力

站在投資的角度,我們第一會考察企業家的戰略思維,看他對事情的理解,對競爭格局的理解,以及設想的戰略路徑。第二是看搭班子的能力,團隊里有沒有一批優秀的人才來追隨這個企業家,這是考察企業家綜合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當然,一個團隊也不是越豪華越好,也不是一起步所有人才就都到位了。企業也有發育的過程,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人進來,企業家駕馭團隊的能力也很重要。

對新一代企業家來說,除了要有制定戰略的能力、建立團隊的能力,還需要具有持續融資的能力。從A輪開始,融資就變得很關鍵了,最好的做法是小步快跑。估值不是第一位的,拿有品牌的錢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建立了專業聲望的機構,在企業的成長中能給出很好的建議,也可以為企業對接一些珍貴的資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266

投資人說:聰明人為什麽難以成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19/153362.shtml

導讀 : 最容易成功的領域不是聰明人和聰明人競爭,而是要找到那些和傻瓜競爭的地方。

聰明,其實不是一個好詞。

說到聰明人,大部分的人腦子里第一印象都是智商高的人或者那些名校校畢業的人。聰明人在學校里面通常比較受尊重,他們也自然而然的享受這種尊重。但是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大部分的聰明人到了社會上就失去了優勢。拿世俗的標準來看,那些社會上的成功人士大都不是學校里的好學生或者連有名的學校都不是。馬雲說:中國最好的大學是杭州師範大學。這固然是調侃,但其實很有道理。

那麽,聰明人為什麽難以成功呢?搞清楚下面的4條規則或許對聰明人有幫助。

1. 最好的成功策略是:找到傻瓜

Peter Thiel在他的書《從0到1》里表達過類似的觀點。最容易成功的領域不是聰明人和聰明人競爭,而是要找到那些和傻瓜競爭的地方。

那些從事律師、咨詢師職業的人很多都是從哈佛、耶魯、賓大(容我加上我校)等常青藤名校畢業的,但是他們都沒有成為最富有的人,原因何在?簡單的講:一個人的獲得的價值不等於一個人的聰明程度。一個人獲得的價值=其聰明程度-周邊人的聰明程度。所以,你獲得的價值是相對價值。當你選擇高大上行業的時候,你的同類都是聰明的人。於是,你的價值基本上就被cancel out了。廣告行業里頭有一個定律和這個道理類似:你投放的廣告效果不直接和你投放廣告的聲音(銀子)成正比,而是取決於你的聲音比別人的聲音大多少。

很多聰明人享受高智商競爭帶來的快感,但是忘了高質量的競爭對聰明人其實是消耗戰。

2. 回歸平均原理(Return to mean

統計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定律是回歸平均原理。什麽意思?打個比方,你是一個普通人,朝著墻上的一個靶心扔飛鏢,如果第一次能夠擊中靶心,那麽第二次肯定偏離很多。而如果第一次偏離的非常遠,第二次偏離就會變小。要清楚這一點,就要了解什麽是運氣。運氣在數學上可以看成是個隨機的函數。西方有個名言:success= some talent+ luck; great scucess= some talent + great luck; 一件事只做一次,運氣對成功而言會扮演重要角色。但是當你做多次以後,運氣的成分就會漸漸消失,因為運氣是隨機函數會抵消,技術(talent)變為主要的決定因素。當你扔一次飛鏢的時候,如果碰巧命中了靶心,運氣扮演很重要的成分,但是當你多次扔的時候,就會回歸到你的技術能力。

發展事業也是同樣的道理,很多聰明的人,由於機會成本高,通常不太願意堅持。也就是說,他們通常不去嘗試,或者嘗試了一次就放棄,而由於只嘗試一次,運氣會起很大作用,他們的聰明天分不一定幫上忙。但是反過來,如果他們堅持嘗試,他們高於常人的聰明天賦就會起重要的作用。這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冒險精神很重要。冒險的本質就是不斷嘗試。

3. 複利原理

巴菲特說:複利是最偉大的金融工具。複利的原理就是正向叠代。利息越高,時間越長,產生的結果就越驚人。這給我們的啟示有三個:1)正向 2)進步步長要大 3)要長期堅持。

我們可以用數學公式來更清楚的理解這個問題:

1.正向: 1.01^365=37.7834; 0.99^365=0.0255, 正向進步和反向退步即使是一年365天後的差異可以非常大

2.步長: 1.01^365=37.7834; 1.02^365=1377.4082,步長從0.01調整到0.02就可以產生40倍的結果變化

3.長期: 1.01^365=37.7834; 1.01^(365*5)=77002912.75,如果你不是堅持1年,而是5年,結果令人吃驚。所以,在《outlier》那本書里面,才有10000個小時的說法。

100*(1+0.1)^365 = 3778.34聰明人經常犯的毛病就是贏在起點,但也輸在起點。他們通常比別人有一個好的開始,但是在他們的人生中忽視了持續的學習進步。還是讓我們來看一個數學描述:

10* (1+0.2)^365 = 13774.08

一個人的起點即使比普通人高10倍,只要對方的進步快,加以時日,就可以獲得遠遠超過聰明人的成就。曾國藩的一句名言就是:聰明人要下死功夫。

4. 系統基準(base rate

聰明的人經常把註意力投射在自己身上,強調自身的天賦,強調自身的努力,而經常忘了外部的系統和規律。中國的古代就意識到這個問題,所有才有“天時地利人和”的說法。在這一點,西方人不如中國人。什麽是系統基準?舉個例子來講,人人都希望獲得長壽,但是長壽這件事放到一個超越個人的系統里來看,就是人的壽命。人的壽命,幾千年來就有一個比較明確的分布,基準是70,波動的範圍一般而言(統計學規範講可能說3個sigma)是(-20,20),也就是說大部分人會活到50~90歲。這個時候,個人的努力在這個範圍內是有效地,但是如果非常努力希望活到150歲,就是違背了系統基準的事情。

創業和工作也有同樣的情況。畢業找工作有句老話:男怕入錯行。創業也怕選錯了行業。每個行業都有不同的基準,可以看成是這個行業的局限或者規律。如果不了解這個,只是一味強調團隊的優秀和努力,結果很難好到那里去。這個道理,其實也簡單,你在沙灘上用手堆沙子,任你如何聰明勤奮,你也不可能堆出1米的高度來,你面對是沙子的粘性這個系統基準。

說了這麽多,總結起來就是下面4條:

1)聰明人不要和聰明人競爭

2)要敢於多次冒險

3)要長期學習進步

4)要理解所處系統的規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789

股票投資人最重要的事

投資成功的關鍵在於
  • 做你很容易就可以做好的簡單事情
  • 學會選擇與避開
 簡單不代表無用或無腦。
2009年,我閱讀【Security Analysis】,看到書中提到,如果租金是1元,那麼這個資產的價值是20元 ,即係租金的20倍。書中也有提到,買入之前,必需確定:
  • 盈利的素質 :即係不容易走樣,有保障的收入(guarantee income),
  • 企業的前景:即係這個生意永遠有的做,盈利會陸續增長
有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這是勸人要思考,不要盲目相信,要詳細了解並且善用。

收入同樣是租金,可是層次可能不同,即係不同【地點+用途】的產業,它的價值可以大不同。

以領匯為例,我在2009年買入,就是考慮到它的盈利不會容易走樣,這個生意永遠有的做,盈利會陸續增長。但是,這不代表買入後就立刻賺錢,我可是坐過艇。而且,那個時候,市值並沒有達到租金的20倍,我曾懷疑作者的理論是否成立。

領匯upgrade商場, 用的是股東的權益,值不值得?3年前,恐怕很多人都會懷疑效果。所以,我們必須依賴數字來判斷。幸好,每年的數字都是正面的(租金+股息增加)。當時間到了,相信的人開始增加,最美好的時光也就到了,股價升到你跌眼鏡。

我個人的觀察,生意是需要時間來培養,例如1年或2年或3年。所以,股票投資人最重要的事就是 :
  • 開始就是買入對的企業。
  • 即係買入【合理+未來盈利(價值)長升】的企業,
  • 你需要等1-3年,才能得到合理的回報。
  • 如果你買入【便宜+未來盈利(價值)長升】的企業。當時辰到,股價升到你跌眼鏡。
  • 如果發覺買錯了企業,就必須承認立刻離開,不要浪費時間,因為時間寶貴。所以檢查業績,勤勞考察企業的行業前景,是我的工作,而且要樂在其中。
因為顧客群的關係(公屋,地點),領匯的租金水平低於其他A級商場。可是發展的機遇到了,以前差的地點可以變成好的地點,這個時候upgrade商場可以改變顧客群,最重要是這些因素都是租金增長的推動力。只要市場改變看法,這些磚頭就變黃金。

 但是,我必須同意,終有一日領匯的租金會和A級商場相等, 以後就會隨著通膨的速度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371

用臉書推特拉攏投資人 台灣快學 九成英美企業 透過社群網站與投資人互動

2015-12-21  TWM

一份調查指出,九成以上的英美企業,已經在用推特、臉書等社群媒體,向大眾發布投資訊息;好處是能直接、快速溝通,還能展示商品、招攬人才。反觀台灣企業,連舉行傳統法說會比例都偏低,真有點跟不上時代。

福特(Ford)不僅將在二○二○年前投資四十五億美元發展電動車,也預期在五年內推出十三款新的電動車。」這無疑是一段重大的資本支出與投資計畫宣言,美國福特汽車執行長馬克.菲爾茲(Mark Fields)在十二月十日向投資大眾宣布後,福特的官方推特帳號便發布了上述文字,並附上製作精美的動畫簡報。

事實上,使用推特、臉書、領英(LinkedIn)等社群媒體經營投資人關係(Investor Relations,簡稱IR),已經成為英美主流企業的顯學;全球性專業刊物《IR Magazine》,引用一份由英國Investis公司針對五百家英美企業「如何使用社群媒體進行企業溝通」的最新調查,發現美國標準普爾一百指數(S&P 100)與英國富時一百指數(FTSE 100)中,各有高達八九%與七二%的公司,已經將企業網站導向社群媒體,而在短短三年前,這個比率僅為六一%與三五%。

國外企業重視投資人關係的程度,從企業方願意費心經營社群媒體窺知一二;反觀台灣,連舉辦傳統的法說會與投資人溝通,都僅有三成公司做到。至於善用社群發布相關內容、傳遞訊息等運用,簡直還在牙牙學語階段。

「社群媒體為許多公司創造了新機會,它們可以直接與客戶溝通、展示產品、招攬人才,甚至立即回應問題與解決危機。」Investis執行長海倫.詹姆斯(Helen James)指出,許多企業都想知道同行怎麼玩社群,所以才會在今年進行大規模調查。

Investis將企業發布在社群媒體上的內容,分為投資人關係、企業社會責任、媒體與招聘人才四種;且發現因應社群媒體的特性,發布內容也會不同:專業人脈網站領英以招聘訊息為主、推特適合發布投資人關係短訊、臉書則是各式各樣的媒體內容。

發展投資人關係已經超過六十年的英美企業,在近三年來,紛紛開設社群媒體帳戶,藉此與財經記者、分析師、股東以及大眾投資人溝通。

企業紛上推特

英美監管局 訂立指導守則Investis也發現,會在推特上穩定發布投資相關訊息的企業帳號,比不這麼做的企業擁有更多追隨者;影響所及,連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和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都發布了使用推特的相關指導守則。

其實,英美企業也並非隨意發言,只是將社群媒體加入投資人關係的溝通管道,讓嚴肅的議題輕鬆傳達,換個角度看,IR人員也必須具備基本的「小編」職能。

投資人關係專業培訓中心IRTC顧問舒翰鵬指出,IR人員不僅得徹底了解財務金融、證券法規與資本市場原則,最好還要懂行銷傳播,「好的IR就像超人,什麼都得會,工作其實有高度專業性,但台灣只有大型企業與少數公司設有專責部門,多數IR都是兼任。」舒翰鵬形容,每家公司好比是水果攤上的一個水果,或是飲料櫃中的一瓶飲料,「台灣上市櫃公司有一千四百多家,加上興櫃公司更足足有兩千家,但市場資金有限,你的公司被發現了嗎?」

台企要加把勁

僅三成辦法說會 溝通不足「投資人關係的基本原理,其實就是企業行銷。」國內雖尚未進步到使用社群媒體做企業溝通,但最基本的「法說會」也不足。根據證交所規定,本土上市公司每三年應至少辦理一次法說會,外國企業來台第一上市(F公司)一年就得辦一次;據統計,去年僅有二百五十七家公司辦理法說會,占總體比率僅三二%。

國內一家大型上市科技公司的IR人員表示,長期而言,資訊透明度愈高的公司,愈能贏得投資人信賴;而IR人員也要說服老闆維持一定的頻率與揭露程度,不能報喜不報憂,或只在業績好的時候辦法說會,掉單時卻避不出面。

IR綜合服務公司麥盛集團台灣業務發展經理邱榮振,以實務經驗指出,台灣企業主仍然缺乏對投資人關係的正確認知,「通常啟動IR機制,都是因為股價不活絡,但平常不揭露資訊,本來就無法吸引長期專業投資機構的信任與持有。」對台灣企業而言,社群媒體仍是品牌行銷人員掌管的範疇,公司發言人與IR部門只要管好公開資訊觀測站就好;但Investis卻指出,科技業者如思科(Cisco)、惠普(HP)、賽門鐵克(Symantec)等,其實是英美企業裡運用社群媒體經營投資人關係表現最佳的一群,甚至比天天接觸消費者的食品、飲料、零售、旅遊、休閒業者表現都要好。

讓我們來猜猜,如果台積電與鴻海在未來都開設了臉書頁面,第一條訊息會是什麼呢?值得期待。

撰文 / 鄧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59

年末倒閉潮不斷,P2P投資人應謹記這幾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22/153424.shtml

導讀 : 今年下半年以來,政府出臺的一連串利好政策似乎在昭示著互聯網金融即將走向合法化、陽光化。不過,伴隨著這股政策潮而來的,還有來勢洶洶的經偵排查、觸目驚心的行業地震,以及如約而至的倒閉潮。

對於P2P行業而言,2015年可以說是秩序重整的一年。從3月“互聯網+”概念的火熱,到7月《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的正式頒布,再到11月《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首度納入互聯網金融概念,進入今年下半年以來,政府出臺的一連串利好政策似乎在昭示著互聯網金融即將走向合法化、陽光化。不過,伴隨著這股政策潮而來的,還有來勢洶洶的經偵排查、觸目驚心的行業地震,以及如約而至的倒閉潮。

P2P行業事故集中爆發引恐慌

1、經偵排查

自今年第三季度開始,P2P行業還沒來得及好好感受《指導意見》等多部政策文件的利好余溫,一場起於深圳地區的經偵排查大戲就急不可耐地拉開了帷幕。8月,深圳P2P平臺國湘資本約31名工作人員被經偵部門以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為由帶走調查,隨後該平臺發布公告稱從9月2日起暫停所有業務。9月,知名平臺融金所18名高管被經偵帶走調查,直到兩天之後,所有人員才悉數歸位。一方面,就在前不久融金所才當選了廣東互聯網金融協會副會長單位;另一方面,截至被查前,融金所累計交易額高達47億元、日均成交量均在2000萬元以上、有效投資人數超過3萬,足以稱得上是業內為數不多兼具規模和知名度的大平臺。由此來看,此前遭經偵調查過的多數平臺都難以與融金所相提並論。基於這樣的背景,融金所事件理所當然地將這場經偵風波推至了最高點,一時間投資人人心惶惶、從業者人人自危,生怕哪一天這一把火就燒到了自己身上。

2、行業地震

    今年P2P行業的最大一場地震非E租寶莫屬。即便如今被詬病為是披著互聯網金融外衣、實自融之名的狼,但也不可否認E租寶確實是利用P2P概念創造了一些令人不齒的“成功”。據數據顯示,上線不足兩年的E租寶累計交易額達746億,有效投資用戶約84萬人,待收總額將近700億,尚在回款的投資人約為15萬人。E租寶風頭最勁的時候大概是今年4月至7月這段時間,上至價值上億的央視黃金時段廣告席位、大型綜藝節目冠名,下至隨處可見的公交車身、樓宇電梯、高鐵坐席、機場航站樓,E租寶對普通人的滲透程度幾乎可以用無孔不入來形容。然而就在12月8日,在40余名員工被經偵帶走調查的爆料聲中,E租寶正式走下了神壇。無獨有偶,12月中旬,上海一家名為大大集團的理財企業被爆出現資金兌付困難,如今其總裁馬申科已經被相關部門帶走調查,大大集團涉嫌非法融資一事也令其被坊間視為“E租寶第二”。據當前消息顯示,截至今年10月,大大集團在全國範圍內共開設了23家省公司、4家直轄市公司、229家市公司、374家分公司、717家支公司,投資人基本來自於線下,涉事規模甚至可能比E租寶還大。E租寶們的沒落雖只在朝夕之間,但不論是從行業發展,還是投資人失信的角度而言,這些事故都稱得上是P2P行業影響深遠的一次惡性傷害事件。

3、倒閉潮

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國範圍內P2P問題平臺數量已達1248家,問題平臺占比高達34.5%。以11月為例,全國單月新增問題平臺共計82家,環比上月增長了60.8%;跑路平臺64家,環比上月激增433%。再看看2014年的同期,問題平臺的發生率又是如何?根據網貸之家數據顯示,2014年全年問題平臺數量為275家,其中10月-12月是風險較為集中的一段時間,單月新增問題平臺分別達到了38、40、92,其中12月份新增問題平臺甚至比2013年全年問題平臺的總數還要多。由此可見,近幾年P2P行業的年末倒閉潮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常態。

首先,於投資人角度來看,一方面是越臨近過年需要花錢的地方越多,另一方面中國人向來有年關清賬的傳統,因此年末P2P平臺往往會面臨規模甚於往日的資金流出。其次,於中小企業而言,年末是大多數生產經營商進行資金盤點的關鍵節點,資金需求反而更加旺盛,另外今年經濟持續下行,實體經濟慘淡,銀行大規模抽貸,更是加劇了中小企業的資金困境。最後,於P2P平臺來說,既要應對大額、集中的提現,又要預防借款企業可能出現的逾期、壞賬等風險,再加上P2P行業標的期限多集中在3個月、6個月,因此年末是產品到期還款的集中時段,眾多因素的擠壓之下,年末的兌付高峰就如約而至了。按理說,即便再集中的兌付,投資人也只能拿走項目到期、成功還款的資金,平臺如果始終遵循“專款專用”,倒也不至於被擠兌壓垮。然而P2P行業普遍存在拆標行為,尤其是期限錯配,項目與資金對不上號,再加上後續資金流入放緩,導致平臺資金鏈斷裂,最終也只能是作繭自縛了。

響雷遍地 投資人年末投資要警惕這兩點

整體來看,今年年末至明年開春這段時間,不論是P2P從業者,還是P2P投資人,都沒那麽好過了。從業者尚需要適應當前的動蕩局勢,積極應對監管、虛心接受監督、主動自查自檢;而投資人在如今的行業形勢下,更應該好好調整投資策略,不然輕則資金受損,重則傾家蕩產。

1、寧信懂得花錢的平臺,也不輕信瘋狂砸錢的平臺。

所謂的懂得花錢是指P2P平臺至少能抓住要害,老話說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即P2P平臺應當將有限經費用在優先級最高的業務上。眾所周知P2P行業起於草根,雖然不乏部分平臺能獲得幹爹賞識、或者幹脆就是含著金湯匙出生,但絕大多數平臺仍然撕不下平民化的標簽。尤其是今年下半年,資產荒席卷整個P2P行業,優質資產數量越發稀缺,平臺獲取優質資產的成本也一路高漲;再加之長期以來無法得到解決的獲客難、獲客貴的問題,中小平臺就更加捉襟見肘了。筆者的一位朋友,不久前也大吐苦水,在有限的資金面前,平臺如何兼顧資產端和營銷端。據筆者所知,其公司自成立以來,就鮮有在營銷推廣上投入,全憑忠實用戶口碑傳播。但如今進退兩難,可見P2P行業的畸形營銷現狀。依筆者看來,如果按輕重緩急排序,優質債權>用戶獲取>品牌塑造。私以為,風險低的優質債權自然能吸引投資人,雖然短期內無法大規模擴張,但正是在這種長期積澱中方能突顯品牌的力量。瘋狂如E租寶,一年光是廣告支出費用就要燒掉幾個億,其資產端又如何?有業內人士懷疑E租寶甚至沒有資產開發一說,就是一個線下傳銷公司的龐氏騙局,據相關人士爆料,E租寶的大戶投資人基本上都來自線下,又以大爺大媽居多,有些投資人在E租寶的累計投資額甚至達到了幾百上千萬。他們相信E租寶的理由很簡單:上過央視、各大衛視廣告、高大上集團背景、幾十個線下門店。就在其他P2P平臺為了優質資產開發而焦頭爛額的時候,E租寶正在全國各地瘋狂發展線下用戶,似乎總有供應不完的資產。我們並不否認適時、適度、適當燒錢推廣對P2P平臺發展的意義,但如果一家平臺違背商業邏輯、違背企業生存邏輯地砸錢營銷,本末倒置地砸錢推廣,那就值得警惕了。

2、警惕突然瘋狂擴張、發標異常、交易反常的平臺。

    對於P2P行業來說,受到市場周期性變化及投資人回收資金的影響,平臺往往在年末的時候會面臨業務發展有所停滯的境地。但是部分平臺如果違反常理,在年末反而瘋狂擴張,交易數據一路高開,不是要雷了就是在造假。首先,發標異常。主要是包括平臺突然連續性地發布借款額度相同、借款人重複、借款信息不清晰的標的;或者是頻繁地發布高利率的天標、秒標、一月標,對於P2P平臺來說,短標越是密集,平臺面臨的集中兌付壓力越高,在年末的節骨眼上,大環境的兌付高峰已經讓平臺應接不暇了,還自己給自己制造兌付危機,這不是自掘墳墓嗎?又或者是平臺猛地提高利率,包括但不限於通過各種投標獎勵、各種噱頭的返利等,從利潤的角度來說,平臺給出的利率越高,利潤空間越小,年末對於P2P行業來說無異於一次生死劫,平臺還如此慷慨地提高現金回報,極有可能直接導致現金流枯竭。綜上所述,P2P平臺如果在年末突然出現異常的發標行為,先不說是不是爆雷,資金鏈出問題是沒跑的了。其次,交易異常。交易異常主要包括待收異常,如果平臺的成交筆數明顯減少、人氣下降、用戶活躍度下降,待收卻反而增加,即說明平臺大戶占比過高,一旦大戶撤資,平臺的資金鏈就十分危險了;提現速度變慢,如果平日里提現速度基本符合平臺規定的T+N,但是年關提現速度突然出現延期、甚至平臺人為擡高提現門檻,變著花樣來阻止投資人提現,那麽極有可能是資金鏈已經出現問題,不久後兌付危機就會爆發。

標簽 P2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763

我的狗血新年:公司倒閉,合夥人偷走公章,投資人追債

來源: http://www.iheima.com/analysis/2016/0110/153704.shtml

導讀 : 2015年12月28日,加油O2O項目油通宣布停止運營。外界盛傳,油通是因為巨量補貼而倒閉。但創始人範慶河向i黑馬表示,項目停止的主要原因在於“投資方和CEO的不靠譜”。

 i黑馬 汪晨 1月10日報道

對於急切想轉型互聯網的範慶河來說,這次創業著實讓他摔了一跟頭,並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市場先機。

範慶河早在1996年就進入了石油行業,彼時他懷揣280元,在山東臨淄一個國有煉油廠的廠長幫助下,依靠倒賣石油完成資本積累。但他認為倒賣石油無法將企業做大,便謀求做互聯網生意。

2014年4月,他建立加油O2O項目油通,打算從支付和CRM(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入手,幫助加油站獲取客源,並希望借此提高石油生產到銷售的流通效率。

但好景不長,1年零8個月後,油通宣布停止運營。外界盛傳,油通是因為巨量補貼而倒閉。但範慶河向i黑馬反複表示,項目停止的主要原因在於“投資方和合夥人的不靠譜”。

範慶河認為,他的投資方國泰創投一開始就沒有信任他。雙方還簽下了資金監管協議,每花費一筆資金都得向投資方申報。“這等於投資方參與了公司的管理和運營,使得整個公司運營變得不順暢。”

“不靠譜”的還有公司CEO於凱。據範所述,這位曾經深得他信任的1984年出生的小夥在投資方進入後發生了變化:從原本主動向範慶河匯報變成範向他索要“匯報”,同時還在資方監管的情況下動用了消費者的充值資金,之後還要求成為公司大股東,最終二人撕破臉,於凱辭職,並將公司公章、財務章等材料偷走交給了投資方。

在這之後,公司每況愈下:每和一家加油站簽約,範慶河都需要投資方進行審批通過,投資機構還要求範慶河根據投資協議賠償本金、利息、違約金共計750萬,無力賠款的範慶河只得簽署備忘錄,讓投資方對公司進行轉讓。但轉讓未果後,投資方反悔,不履行備忘錄條款。當下,範慶河準備收集證據狀告投資方。

現在範慶河還沒有死心,他認為油通的商業模式可以走得通且做得大,在轉型之路上,他只不過是沒邁過投資方、合夥人這道坎。“伯樂和千里馬總是會有的。” 現在的他仍期望找到誌同道合的投資人和合夥人,以東山再起。

以下為油通創始人範慶河自述(i黑馬整理):

我一直在山東臨淄做一個石油貿易公司,進入這個行業差不多20年左右。

這期間,我看到很多民營加油站的生存非常困難,一是他們的油源供給和油品質量不太穩定,二是他們沒有能力或者不會獲取新的消費者。

而且在這個行業做久了之後,我覺得只是做油品倒買倒賣的生意做不大,很想往“互聯網+”轉型。

我設定的商業模式是通過C端消費者的擁有量增加加油站銷售量,並以此讓煉油廠提供好的油源。從移動支付來下手,最後完成B2B2C的商業循環。

2013年8月,我項目正式立項,把支付作為一個突破口。之後我在北京做了4個月的調研,2014年4月在營業執照下來之後,我們開始大規模地進行技術、產品、項目的商業運營等測試。

我希望通過產品測試看用戶的反應程度。如果有消費者充值消費,我就可以繼續做下去。如果沒有消費者充值,我就放棄這個商業模式。

2014年8月18日,我們的微信服務號上線,我們在10月1日做了一次營銷活動,收獲了幾萬粉絲,我覺得這個商業模式可以繼續做下去。

C端獲取客源其實問題不大,主要就是給加油站做策劃、營銷,以及幫他們解決油品供應的問題。另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向他們提供運營系統。

要為他們打造運營系統,主要著力點之一是做移動支付。傳統民營加油站基本采用現金和刷卡支付,但現在很多人都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寶。

解決經營問題中的客源問題也是很重要的一個著力點。

我的想法是,通過油通的營銷活動,給加油站帶來了五萬塊的銷售額。這樣能夠提升民營加油站的時間和效率,我們則拿時間換空間,用空間換價值。

加油站的物理空間是可以利用的。整個加油站不該只有油品儲存、周轉功能,我的想法,是在將來把加油站打造成網絡公司、信息流公司、物流公司,擺脫單純加油的功能,成為一個綜合體加油站。

同時,我也給民營加油站解決客戶的管理系統(CRM)。他們原來很少有客戶管理系統,都是手寫記錄今天來了多少人、哪些人。我幫他們把CRM系統建立起來,讓他們每天都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後臺有多少人加油,加了多少油,銷量提高了多少,帶來了多少的利潤。而且加油站做促銷等活動,消費者都能第一時間看到。

我們當時鋪設加油站的速度是根據自己的資金預算來把控的,並沒有瘋狂鋪設。我們對加油站的資質進行了挑選,選擇的都是有盈利的加油站。後來加油站還會給我們返利,加一升油返利3毛到8毛不等,到了2015年8月我們有了30萬的收入。

那時候,行業補貼風氣刮來了。我是在國家設定的油價標準上打九折,補貼一折的錢,也就是說,一升油做活動也就補貼一毛錢、兩毛錢左右。這個價格設定比很多在國家油價基礎上打5、6折賣油的加油站還要高很多,不過,同行燒得更狠,他們直接在加油站自己設定的價格基礎上補貼。

相比其他同行來說,我們前後加起來總共補貼了200多萬,並不算多。

我們運營狀況最好的時候,有六十個員工,簽約了167個加油站。那時耗費的資金其實並沒有多少,除了補貼,還有支付設備一臺1500,采購設備總共花了20來萬。

2014年底,我們參加路演後,碰到了我們的天使投資方(國泰創投),他們很看好我們的項目前景,當場便和我們簽了投資協議,投資500萬,占8%股份,他們還口頭答應再貸款300萬給我們,占我們4%的股份。(之後這筆300萬的貸款投資承諾沒有兌現)

但投資方進入公司後,我就感覺到這個公司的前景不容樂觀了。

“投資方與CEO的不靠譜”

投資方一開始就對我不信任。為了預防我們擅自挪用他們的資金,在投資協議簽署後,還讓我們簽了資金監管協議,同時要求我們不要動用消費者充值的資金。但這樣公司的運營變得非常被動,每一次想要使用資金都得向投資方報批。這等於投資方參與了公司的管理和運營。

整個公司運營變得不順暢,主要體現在給加油站打款和發工資上。投資方手中有一個網銀,我們向他們匯報,得到同意之後,和他們的網銀合在一起,才能發工資、打款。但創業公司是沒有多少節假日的,而投資機構有休息日,我們在周六日很少能找到他們,造成周六日無法及時將款項打給消費者和加油站。

這個時候我就感覺公司被“綁架”了。

不僅如此,在發生了CEO離職的事情後,投資方說我們違約,要求賠償750萬。

回到項目正式開始後,我希望找一個人處理具體事務。有一個84年的小夥子叫於凱,他在網上看到項目後,覺得有前景,希望加入我們。不過他對石油行業不了解,我就讓他做副手。

但之後,天使投資人要求必須讓CEO來操盤這個項目,在他們看來,我還有山東的石油貿易公司要管理,忙不過來,而互聯網業務讓年輕人做比較順手。我建議采用“創始人+CEO”的模式。之後我聽從投資人的意見,給於凱15%的股份,一個月給他三萬元工資,讓他擔任CEO,我擔任董事長。

到了2015年6月,於凱突然和我翻臉。他認為他必須是創始人和大股東,讓我只留3%的股份,其余股份全部轉給他,我不同意。之後他還一直堅持當大股東,並且以辭職相要挾。最後我們兩人談崩了。他在2015年6月22日辭職離開。

在交接完工作之後,於凱偷走公司的公章、財務章給了投資方,一同偷走的還有我註冊的一個期權池公司的所有公章材料。之後他們凍結了我的公司資金,我就無法通過公司的賬戶發工資,不得已我只能從同學手中借了180萬才得以發工資。

工資發不出去還不是關鍵,公司的公章、合同章、財務章都在投資方手中,這樣我們和加油站的協議以及打款手續都得通過投資方的審核同意後,才能辦理,整個公司的運行變得更困難。

之後,投資方開始要求退出。因為當時簽的協議里有一個條款,如果CEO離職,投資方將要回500萬的投資資金。於凱離職後,投資方就說我們違約,想要回資金、利息、違約金共計750萬。我們賠不了,於是他們想把我們的項目轉手。

在2015年9月10日,投資方和我們簽了轉讓備忘錄,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接盤公司。於是投資方又反悔了,說轉讓備忘錄沒有法律效力,只是一個雙方的意願。

所以目前,我們爭論的焦點在備忘錄上。我現在正在請律師收集證據並給法院提供材料,法院暫時還沒受理,但如果法院判決這個備忘錄有效,那麽所有損失(公司債務、員工工資、消費者損失、我的損失)都由投資人承擔,反之我來承擔。這個公司無法破產清算,也有這個原因。

此前我們本來是想進行新一輪融資,但因為投資方的限制,新一輪融資也進行不下去。加上員工工資三個月沒法發放,辦公室房租也到期,只得在11月先把團隊臨時解散,並且在12月關停業務。

不後悔做互聯網 ,投資人和合夥人需誌同道合

做O2O加油支付,油通是首家公司。由先驅變先烈,我不後悔。

從工業時代以來,石油一直是大宗消費品里使用頻次最高的,而且是剛需品,因此在這個行業是有機會去深耕做重度垂直的,無論O2O、B2B還是C2C。

之前的經歷也證明了,我們的商業模式能夠形成閉環,並且團隊也不錯,而其他的競爭對手沒有讀懂這個行業就大肆燒錢,行為不可持續。如果我們一開始找到了合適的合夥人,能夠拿到更多的融資,投資方更加支持我們,結局或許就是完全不一樣的。

1、選好投資方非常重要

我本身沒有和投資方打交道的經驗, 找到投資人後頻繁與他們溝通,但反而處處被投資限制。本來他們說有其他投資方、合作方資源,能夠繼續幫我們找投資,結果找了兩家之後也沒下文。

另外當時簽訂的投資協議條款由他們主導制定,一票否決權、優先清算權,現在讓他行使這些權利也不行使,等於幾乎所有的風險都是由創業公司來承擔。

對於投資人的想法,我也不是沒有換位思考過,但很多投資機構是不專業的,他們沒有給予創業者應有的支持,對行業不了解,甚至都不知道行業的規模有多大。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投資機構對於傳統行業的人有很強的不信任感,他們認為只有具有互聯網思維的人才能夠把互聯網項目做好,但在我看來,“互聯網+”和“+互聯網”是可以劃等號的,因為在這個行業無論采用哪種方式,能夠把全行業的銷售額提高20%-30%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我總結了一個道理,希望告誡創業者同行們,選好投資人非常重要,引進投資人的時候一定不要讓投資人參與公司的運營管理,這樣是非常危險的。

2、合作夥伴需要好品行、誌同道合

我之前並不怎麽了解於凱,只知道他創過業,做過盒飯外賣這樣的小本生意。當時他給我的印象還好,有一股拼勁,他還每天都對我說,你永遠是老大,我永遠是老二。

但投資方在2015年初入局後,於凱就開始變了。從那時起他就開始在動用消費者充值的資金,本來說要監管的投資方也沒有對他進行監管。以前還會經常向我主動匯報情況,但在投資人進來之後,也不主動匯報了,基本和投資人匯報。

6月他提出要控股的時候,他的理由是很多投資人告訴他,如果公司需要融資的話,CEO必須是大股東。之後他還和我吵了幾次架,要求我必須把他提成大股東,否則他就辭職。我告訴他,你要想當大股東,依據這個公司一億左右的估值和我擁有的公司87%的股份,你得給我多少錢?他又給了我一個理由,說自己有15萬的外債得還,所以要這麽做,我說一個月給你三萬,半年就掙回來了,為什麽還要這樣?

所以我認為創業必須找到誌同道合,對行業有前瞻性判斷,而且品行好的合夥人,而不是像之前這樣隨便找一個人就當CEO。這也是我致命的一個錯誤。

現在雖然我欠了200萬左右的外債,但如果能夠找到合適的投資人和合夥人,東山再起也是有可能的。所有企業都是在失敗中生存、成長的,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來,一個企業可能會破產,但創業者的精神不會破產,所以我還是會堅持下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169

是什麽讓“創業者”田樸珺在人堆里一眼被投資人盯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25/153957.shtml

導讀 : 對創業者來說,你需要一個足夠長的板,突破到95%的人都無法到達的區域。

你只有一次機會獲得“第一印象”,People judge,we all judge.投資人尤其如此。

華爾街有過一個恐怖的假設,如果你和一名投資人乘搭同一輛電梯,你是否有機會在5分鐘之內打動他?除了準備一個字字珠璣,沒有廢話、重點明確的5分鐘自我介紹版本之外,需要註意的可能是你的“顏值”。

這里指的“顏值”,倒不一定是外形分,而是你的辨識度,或者外形脫穎而出的能力。設想一個投資人的典型生活,早上起來9點鐘就是開會,你見到他時,他已經車輪戰一樣和三撥創業者聊過,在你打開電腦尋找演示PPT的時候,他已經360度無死角把你從上到下打量了一番,並且潛意識中把你的形象和他接觸過的數百名創業者進行匹配對比。能夠從這些歷史數據中尋找你的最佳歸類。

我和一名頂級投資人在一個創投會上見過田樸珺,盛裝出席的田小姐在“普通人”的人群中非常醒目,帶著從事過演藝圈的人常有的、創業圈少見的光彩。她給這名投資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後來才知道她是誰的誰,卻用shining來形容她,評價她這樣的人會做成點什麽事。無獨有偶,一次路演中,一名形象出挑的姑娘也是在路演中頗受投資者的青睞。坊間流傳一家天使基金青睞“海龜、高學歷、美女”,倒也值得理解,貼標簽是較為高效的信息處理方式,而上述標簽都是濃縮後的涵蓋“眼界、智商、出身”精英標簽。

反差也可以脫穎而出,我的老板Jenny就對她第一次見到YY創始人李學淩的經歷津津樂道,李學淩在第一次見到她的時候,穿著短褲和拖鞋,頗為隨意,和其他創業者形成了明顯不同。這種形象的反差也是讓Jenny一直記憶猶新的一個細節。

投資本身就是一個篩選最好的項目的複雜算法,這個算法是一項科學和藝術的結合,每個投資者都有一個對人的大數據樣本,他們的工作是尋找最優秀的人和團隊。而我們的大腦是個奇怪的機器,它總會對之前沒有見到過的信息更加敏感。

此外,不得不承認,迄今為止投資行業還是個奉行邏輯為秩序的行業,理性是這個行業的新性感。盡管如此,投資人唯一“非理性”的時候是在早期投資,這時候商業模式還未成型,更多的投資依據是人。

最近圍觀過一次創業真人秀的現場錄制,一名首次創業的創業者做著從未做過的全新領域,卻獲得了在場挑剔的投資人的一致認可。我想原因之一是這名創業者曾經在華爾街對沖基金工作,熟悉投資人的話語體系,因此他的表達非常有邏輯性,幾次回答都準確地切中了投資人問題的靶心,為什麽從A用戶切入卻不從B用戶切入,為什麽選擇這個模式而不是別的。盡管可能已經預見到這個模式的短板,但幾個投資人紛紛表態願意支持這名創業者,最大的理由是看好他這個人。

所以,大多數時候投資人也知道對面的人無法準確預測一切答案,但一次次挑戰性的問題其實也是一個個考驗:你是否為未來面臨的各種坑做好準備?你是否能對自己的市場有準確的判斷?你是否足夠了解,也足以適合你選擇的市場?……這一切都導向他們問自己的最終答案:這是一個足夠Sharp的人嗎?

創業者並不適合通用的“水桶理論”,在所有的創業戰役中,比拼的其實是那塊最長的板,一個面面俱到每項都是B的人可能不如一個某個單項突破可以做到A+的人。創業九死一生,A+才是真正的護城河,所以,對創業者來說,你需要一個足夠長的板,突破到95%的人都無法到達的區域。

最後,即使你的第一印象由於種種原因(緊張,感冒,睡眠不足,沒想清楚……)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還有一種方式能夠讓你扳回一城,展示你的成長性。一個CEO最需要的能力是學習的能力,如果CEO只能用自己的錯誤來學習,那麽他的學習成本會非常昂貴,這些成本十之八九會由投資方支付。

一些CEO會通過學習別人的經驗來進行自我學習,通過模擬想象中的“戰役”來躲避遇到現實中的坑,另一方面,學習速度也非常重要,大多數投資人都會對有記憶的項目保持一定時間的關註度,如果在時隔三個月到半年再次見到這名投資人,場景如“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則會大大加分,快速學習的創業者可能會跑贏他的競爭者。而且,創業是個自我蛻變的過程,能從自己的過程中裂變出一個新的自我也是一個會讓人欣喜的發現。

最後的最後,補充一句,以上都是“術”,真正的道其實是做自己,術只是盔甲,但真正走上創業的戰場,和未知所兵戎相見的,還是真正的自己。你的投資者是和你攜手作戰的盟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632

迅雷聯合創始人程浩離職:轉型做投資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27/154001.shtml

導讀 : 程浩說,“世界那麽大,我要去看看”。

i黑馬訊(周路平)1月27日消息 今晚,迅雷聯合創始人程浩(Steve)發內部郵件,宣布於1月29日起,卸任迅雷的管理職務。根據迅雷公告,程浩將卸任迅雷看看與迅雷遊戲業務的總經理職務,但仍然保留迅雷的董事身份。

關於離職原因,他表示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方面是迅雷的事業已經做到了一個階段,對我來講到了‘世界那麽大,我要去看看’的時候了;另一方面隨著陳磊和John的加盟,我們的管理團隊逐步成熟起來,業務方向上也更加聚焦,我也比較能夠放心的離開。”

隨後,迅雷創始人兼CEO鄒勝龍(Sean)進行回應,透露了程浩離職原因:轉型做投資人,並祝願其“早日打造出自己的‘紅杉’”不久前,程浩聯合松禾資本創始合夥人厲偉等一起成立松禾遠望基金。

Steve的離職信

親愛的迅雷的同學們,

大家好。從2003年和Sean一起創立迅雷到今天,一晃十三年過去。雖然心中不舍,但還是到了和大家說再見的時候了。從29號開始,我將卸任公司的管理職務,開啟新的“探險”之旅。

在迅雷的十三年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2003年初,憑著一股年輕人的沖動和無知者無畏的精神,我從北京來到深圳,和Sean一起經歷了一場別具意義的人生冒險。

我們最開始做的是一個分布式的郵箱系統,解決郵箱附件太小的問題(當時最大的只有6M)。探索了大半年之後,我們感受到了中國互聯網寬帶普及這個風口,並把精力聚焦到了下載這個領域。我們發明了革命性的P2SP算法,顛覆了整個內容傳輸領域,並為迅雷贏得了數億用戶。

無論是當年從美國回到北京,還是之後離開百度創立迅雷,我始終認為,人生最大的風險就是從不冒險。在迅雷的十三年中,我們歷經風險,九死一生,最終成為一家年收入超十億的公司並成功在NASDAQ上市。

迅雷能有今天,除了因為抓住了中國的互聯網浪潮所帶來的機遇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有一群並肩奮鬥、風雨同舟的兄弟姐妹。

感謝每一個你!感謝大家和我們一起經歷了一場探險之旅,沒有你們就沒有迅雷的今天,我為曾經和你們一起拼搏過、戰鬥過感到榮幸和驕傲,我的人生也因你們而更精彩。

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和大家道別,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方面是迅雷的事業已經做到了一個階段,對我來講到了“世界那麽大,我要去看看”的時候了;另一方面隨著陳磊和John的加盟,我們的管理團隊逐步成熟起來,業務方向上也更加聚焦,我也比較能夠放心的離開。

在中國的互聯網企業里,迅雷一直是比較Unique的。我們是為數不多的依賴技術創新成長起來的公司;我們首創了P2SP的核心算法,並首先應用在了下載、流媒體點播和眾籌CDN等行業,可以說是革新了整個內容傳輸領域。整體而言,中國有技術“氣質”的企業還是太少,這和矽谷是截然不同的。但我相信技術創新在未來一定是大趨勢。

接下來,我將投身於風險投資領域,我希望用十年時間再打造一支紅杉。也希望通過我的行業積累和技術背景,幫助到有誌於從事技術創新的年輕人,我相信未來的中國一定是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齊頭並進。

希望大家在Sean、陳磊、Paul、John、Tom的帶領下,齊心協力,讓迅雷再上一層樓。雖然迅雷將不再是我的日常工作了,但這並不意味著“離開”,我對迅雷的關心不會變,只是切換為外部視角,無論迅雷在任何時候需要,我永遠都會義無反顧、責無旁貸。

最後,再次感謝迅雷的每一名同學,現在的和已經離開的,感謝關註和幫助過迅雷的朋友們!祝福迅雷的明天更美好!

無論世界多大,我們總能聚聚!

Steve

Sean的回信

我與Steve是杜克大學的同學,然後成為創業夥伴,我們懷抱著共同的理想,那就是用技術改變世界,我們都堅信數據傳輸未來會像水和電一樣,變得簡單、方便和接近免費,並據此專註創新,我們並肩走過了最艱苦的創業歲月。

我代表全體迅雷人對Steve十三年來所做出的貢獻,表示由衷的感謝!同時也對Steve轉型為一名投資人,幫助更多的創業者,繼續推動中國的互聯網創新,表示深深的祝福!

十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迅雷人堅持不懈的努力、拼搏和奮鬥,終於成就了今天的迅雷。希望大家未來在管理團隊的帶領下,繼續專註和聚焦,相信在未來的互聯網創新版圖上,迅雷必將取得矚目的成就!

最後,我要再一次對Steve表示感謝!祝願Steve早日打造出自己的“紅杉”!

Sea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8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