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思考:再次梳理自己的「十不」之一:不要追逐熱點 閒來一坐s話投資

http://xueqiu.com/3491303582/36526075
股市有如女人流行的時裝,一段時間內總是有不同的板塊輪動和熱點轉換。作為趨勢投資者,或者想賺快錢的,或許需要踏准板塊輪動的節奏,不斷地追逐熱點。然而於我這樣喜歡買入就以年為單位持有,懶得動的投資者來講,自己認為這實在是個高難度的動作。更為要命的是,一時熱度高的東西往往價錢不便宜,如果不是先期潛伏,介入成本較低,一旦流行趨勢過後,自然大概率的事件便是空歡喜一場,甚至是最後套牢動彈不得。在這個方面,自己可是有過教訓的。
    近幾年有一句流行語:處在風口上的豬也會飛。具體到投資上那意思便是應該當尋找風口,確實,我們常常看到,處在風口上的豬們有時飛得很高很高的,而且有時這個「風口」還要持續相當的一段時間。所以,這幾年,如果誰能夠始終捕捉到「風口」,比如,2010年至2011年的消費醫藥受寵、2013年至2014年乃至今年的創業板狂漲盛宴,還有2014年10月以後的券商股的狂舞,我想,具有這種風口捕捉能力的投資者那一定可以用股神來形容了。然而於己,自己認為還真是不具備這種能力。所以,自己給自己制定的「十不」之一,便是不追逐熱點,正所謂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不追逐熱點,需要「追逐」什麼呢?
    老實說,自己現在倒是越來越喜歡「追逐」「問題股票」。
    何謂問題股票呢?像2008年伊利股份的三聚氰胺事件、2011年雙匯發展的瘦肉精事件,這樣的黑天鵝事件當然是在問題股票之列了,只是這樣的黑天鵝事件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或者,真的讓我們遇上了,有時也反而膽小不敢下手。但是有些股票(當然是指優秀企業的股票,不優秀的企業自己一般不關注)出點問題之時,自己認為反而倒值得關注和研究,這些問題常常包括一時的利空打擊,或者一時的名聲受損,或者市場總是質疑聲不斷,甚至一時的增長放緩,每每此時,它們先前那高高在上的價格往往容易受到估值殺。如果經過自己的分析判斷,這些「問題」還不致於傷筋動骨,不致於要命,此時往往成為揀拾便宜貨的機會。
    試舉三例:
    貴州茅台,曾經是多麼「高大上」,然而十八大以來的強力反腐,終於將它拉下神壇,其股價一度打壓到120元以下。我們不妨捫心自問:當其股價跌得便宜以後,我們還敢於殺入嗎?當然,自己是敢於「抄」它的,當然現在來看,自己並沒有完全抄在其底部,然而,自己認為,總是想著抄在最底部,其實也是貪婪的一種,那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正確的策略還是自己總是唸唸不忘的那句話:見優秀企業便宜了便買入。
    東阿阿膠,曾經是市場的寵兒,然而公司近幾年激進的提價策略屢屢受到市場質疑,其增長也一度放緩,股價也從歷史的高點幾近腰斬。它是不是仍有長期投資價值呢?如果自己認為有,自己還敢於在相對底部買入嗎?當然,自己是敢於在其相對底部繼續買入的(女兒賬戶)。當然,從現在看,其股價仍然是在一個相對的底部徘徊,未來究竟如何還有待於市場驗證。
    康美藥業,也是曾經的十年十倍股啊,然而近兩年由於一專業機構對其資產造假的質疑,那個「康美謊言」的陰影至今在一些投資者心中仍然留下陰影。當自己為女兒賬戶買入之後,有不少好心的博友、球友或留言,或私信於自己,提醒小心這家公司,有的甚至直言這是一家騙子公司。自己認為,或許正是由於其在資本市場的名聲似乎有些不好,因此其股價一直受到壓制,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始終享受著較低的市盈率估值水平。康美的未來究竟如何呢?當然還需要公司拿出實實在在的業績去證明!
    按:以上三例,除貴州茅台股價現在有較大回升之外,東阿阿膠、康美藥業仍然處在相對底部,自己之所以舉後兩者,主要是因為自己並不喜歡那些事後諸葛的例證。記錄於此,也是想讓未來證明自己的分析判斷。

     更多博文:
投資思考:再次梳理自己的「十不」之一:不要研究宏觀經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457310102vi
投資思考:再次梳理自己的「十不」之一:不要天天研究大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457310102vi
 投資思考:再次梳理自己的「十不」之一:不要聽信媒體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457310102vj
投資思考:再次梳理自己的「十不」之一:不要朝三暮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457310102vj
投資思考:再次梳理自己的「十不」之一:不要怕大跌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457310102vj
投資思考:再次梳理自己的「十不」之一:不要小盈即滿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457310102vj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872

投資思考:投資要學劉元生 閒來一坐s話投資

http://xueqiu.com/3491303582/36643025
在中國股市怕沒有人不知道劉元生投資萬科的故事。近日,在雪球上重新讀到《萬科30年:守望者劉元生》的報導(轉載鏈接下),講述了劉元生與萬科30多年的緣份。穿越若干牛熊週期,1988年劉元生投資萬科的360萬元股票,今天已經變成10個億(這篇報導時間為2014年8月,現在市值更應大於這個數字,不過這個數字早已不重要了),書寫了中國股市的傳奇。
   重讀這篇報導(以前讀過),自己不禁要問:劉元生的投資故事在中國股市能不能複製呢?作為個人投資者在羨慕、感嘆之餘,我們是不是應該向劉元生學習點什麼呢?
   自己反覆思考的結果就是:投資要學劉元生!儘管他的投資故事有些因素注定我們不能完全複製。
    向劉元生學習什麼呢?
   1、學習他的目光長遠。
     當採訪者問:二十多年來您為何一直持有萬科股票?劉元生答:「以我的性格來講,不喜歡搞投機的生意,我總是希望能看遠一點。」又問:為何對它有信心?劉元生還是說:「我更喜歡看遠一點,而不是貪近利。
  看似很樸實的回答,可以說蘊含著深刻的投資大道:投資有時就是比誰看得遠!
   投資譬如登山,「登上玉皇頂,一覽眾山小」,如果沒有這種高遠的境界,如何能夠經受住登山過程中的曲曲折折呢?
   投資有時需要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上,儘管如此,或許我們的目光仍然不夠那麼久遠!正所謂決定一個人高度的是遠見而非權謀!
   或許有人會說,劉元生不過是個幸運的「大猩猩」而已,現在來看,不過是事後諸葛,如果------
   是的,股市之中充滿著種種不確定性,處處充滿著如果。
   但是,劉元生同時又說:「這個情況可能在中國比較罕見,但在國外還是比較普遍的。如果你30年前買了美國的IBM、可口可樂、蘋果的股票,那麼長期以來,你的回報都很好的。所以我一直鼓勵年輕人,做投資要真正作為投資,不要投機,要看遠一點。」
   
或許劉元生的這段話正好為一些人談及中國股市不具備長期投資價值而提供一種佐證:似乎在國外的成熟股市可以如此這般,而在中國股市是個投機市,斷斷不可。
   果真是中國股市不適合長期投資嗎?
   在本人看來,非也。自己認為,如果誰對此還有些許懷疑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閱讀那些長期牛股圖。或者乾脆將這些長期牛股圖剪切下來,貼到牆上天天閱讀,沒準就能夠悟出一些「門道」來。
   2、學習他的遠離盤面。
   劉元生90%多的時間是用在音樂、藝術與慈善上,並且說「一個人不應該這樣活,整天盯著股價,太不開心了」。如果你是一個專業投資者,或者是個交易者,或許需要天天盯著盤面,然而,如果作為個人投資者、業餘投資者,自己認為,人生之中確實還有更多比天天在股市裡面搏擊更有意義的東西。不能否認,一個人若想在股市成功,非得需要下大力氣,那種想隨隨便便就成功的想是太幼稚可笑的。然而,這種功夫在自己看來,更多的應該是廣泛的閱讀,對企業層面的研究,而不是天天盯著股價的漲漲跌跌而心潮起伏。甚至有時聽一聽音樂,自己認為對於培養自己的持股心態都有很大幫助,也遠勝於眼睛紅腫地盯著盤面!
   適度地與股市保持距離,或者更能悟出股市之道,或許更能享受投資之樂!
   3、學習他的淡泊淡定。
   當有人對劉元生說,你的投資肯定泡湯之時,他採取的是」順其自然「的態度,因為他本來並沒有想通過這個投資獲得多少回報,只是希望把事情促成,在中國開新的一條路。」
   自己認為,這並不是劉元生的矯情,而應該是個大實話。真是無意插柳柳成蔭!
   其實人生在世,往往是有多大心就能幹多大事。
   「亂云飛渡仍從容。」在股市上,確實需要的是這麼一種淡泊與淡定。
   或許我們沒有劉元生們那麼有錢,我們股市小民來到這個股市之上更是想快點賺錢,或者實現財富自由,然而,專業的研究早已告訴我們,如果你長久能夠保持年複合增長20%,那可就是全球大師級的水平了啊呵!
   在自己看來,在股市你待得越久,你其實越知道這種複利的艱難。而最好的心態便是一旦我們將錢投入其中,便是別把錢當錢!
   當然,我們的初衷是想來賺錢的,更何況誰也不會與錢有仇。想賺錢又不能賺快錢,當如之奈何呢?
   自己的體會,投資的底線還是要建立在「三贏」基礎之上,即跑贏長期存款,跑贏長期理財產品,跑贏長期通脹。如果投資建立在這「三贏」底線之上,那麼投資的心態便會相對輕鬆起來,或許我們將來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總之,一句話:理智的韁繩一定要時時牽住自己那個慾望的野馬!
   4、學習他對企業的那種信任。
    劉元生說,他始終將信任王石與萬科,他當時投資主要是看中王石這個人,一是他愛學習,二是他肯吃苦。
   或許,這一點,作為普通的投資者我們最難學。因為,我們作為企業的外部人員,如果不是有特殊的人脈資源,是不可能接觸到所投企業的高層的。然而,在自己看來,作為個人投資者也不是沒有「補救」的辦法。
   其實,在這方面早有投資大師們告訴我們說,船比船長更重要。自己認為,如果說劉元生投資萬科有幸運成份的話,劉元生與王石相識便是。其實,再優秀的企業如果建立在一個「當家人」的基礎之上,那也將是不可持續的,更何況好的當家人也會「變壞」,這一屆當家人是英雄,下一屆當家人或許就會是甭種,關鍵還是要有「好船」,即好的商業模式、好的企業文化。所以,如果沒有辦法去瞭解一個企業的當家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尋找到「好船」。而且一旦找到這種好船,除非極端情況下,輕易不要動搖自己的」初心「。
   再進一步說,在股市待久了,自己認為如果具備一定的企業評判眼光的話,是不難找到這種」好船「的,而關鍵是通過長期的定性與定量的研究,與企業建立那麼一種」心靈相通「的信任,而這種信任有時或許是來自於自己對所持企業精神的一種難以名狀的」溝通「。說白了,就是我們真的是從心底裡把自己當成小股東(而這是最難的,或許我們多數情況下是假股東,稍有點風吹草動,就嚇得逃之夭夭了)去考慮問題,儘管人家公司並不認識我們,呵呵!
   
【萬科30年】守望者劉元生
查看原圖
▲題圖:劉元生(右二)、萬科黨委書記丁福源(右一)、原深特發副總經理張西甫(左二)、萬科顧問陳志裕(左一)

【萬周按】6月19日,萬科第一大個人股東劉元生在深圳接受了萬科TV的採訪,講述了他與王石、與萬科三十多年的緣分。穿越若干牛熊週期,1988年劉元生投資萬科的360萬元股票,今天已經變成10個億,書寫了中國股市的傳奇。本文是客串場記的萬周君個人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讀者留意。

Bene qui latuit, bene  vixit.(善生活者,故隱其名。)

——奧維德

六月正午。深圳大梅沙萬科中心。濕熱明亮的空氣中,目送劉元生的車遠去,筆者腦中仍然是一堆問號——那個懸了二十多年的問題當面得到了答案,眾人心中的迷惑依然無解。

兩個小時前在錄影棚,萬科TV攝製組的楊蓓問:二十多年來您為何一直持有萬科股票?

劉元生答:「以我的性格來講,不喜歡搞投機的生意,我總是希望能看遠一點。」

楊蓓又問:為何對它有信心?

劉元生還是說:「我更喜歡看遠一點,而不是貪近利。」

錄影棚裡有人點頭,似乎聽懂了,又似乎沒聽懂。畢竟,此刻給你360萬,你還是不知道具體該怎麼做,更不要說重現劉元生從360萬到10個億的傳奇。

經歷豐富者和年輕人的區別在於,運用同樣的語言,背後的含義可能完全不同。畢竟,同一個詞背後,支撐它的「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厚度、結構各異,人生經驗無法複製,機械照搬就是災難。二十多年前,如果你買入的是日本股票,哪怕再「看遠一點」,恐怕今天還沒法翻身。

進一步的問題是:到底看什麼,到底看多遠。

查看原圖
  劉元生今年七十一歲,身材壯實,筆挺的藍襯衫,棕色褲子,淺棕皮鞋,走起路來步履輕快。來到萬科總部,見到萬科員工,主動與大家握手,筆者與他的手初一接觸,感覺寬大厚實,略一發力,自己的手像被鉗子微微夾了一下,這才想起,他練過幾十年的小提琴。

在拍攝自我介紹時,他給自己的身份定義是:香港仁達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管絃樂團董事局主席。

他沒有強調自己在股市上的驕人戰績,而這正是外界賦予他的巨大光環。追問之下,他只是說:「這個情況可能在中國比較罕見,但在國外還是比較普遍的。如果你30年前買了美國的IBM、可口可樂、蘋果的股票,那麼長期以來,你的回報都很好的。所以我一直鼓勵年輕人,做投資要真正作為投資,不要投機,要看遠一點。」

「這個情況」四字背後,藏了一段持續26年的傳奇。1988年,萬科股份化改造之初,劉元生買入360萬元的萬科股票,穿越若干牛熊循環,第一大個人股東地位紋絲不動,這些股票今天的價值超過10億。20多年,1只股票,270多倍增長,超過股神巴菲特。

上面這段敘述,這家公司的股東和員工都不陌生,新動力甚至會從老員工那裡,聽到一些「增強版」的故事,個中細節不無誇張。今天,因為一個偶然的機緣,劉元生走到了我們的攝像機前,親自講述他與王石、他與萬科三十多年的緣分。

劉元生在70年代末認識王石。那個時候,他在廣州友誼劇院演出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王石來聽,二人就認識了。1983年他們開始合作。當時王石經常來香港,劉元生跟王石談了很多國外的成功企業家、成功公司。王石很有興趣。

劉元生說,當時王石給他特別深刻的一個印象就是:不像一般去香港的內地人,喜歡吃吃喝喝,喜歡玩,而是去圖書館或書局,買很多書。這一點讓劉覺得王石很特別,跟一般人不一樣。後來王石對萬科進行股份化改造,劉想鼓勵他,希望他成功。當時劉買了360萬股,在1991年正式上市之後,很快漲到七八塊,後來漲到二十多塊,很多朋友就賣掉了。不過通過IPO上市撈一把並不是劉的目的,他不是想賺快錢,不是想投機,所以基本上就沒動,「還是希望這個企業能夠長期做下去,能夠更成功。當時也沒有想到規模能夠做這麼大。」

這再次印證了,決定一個人高度的是遠見而非權謀,但「遠見」這個詞放到歷史長河中,實在難以捉摸。偉大的人物也常低估時代的大勢。柳傳志創立聯想時,他的願景是「成為一家年產值200萬元的大公司」;佩奇創立谷歌時,他的雄心是把公司做到1億美金;而遲至2004年,萬科高層也一度認為公司規模不大可能達到千億……

儘管受困於未知的迷霧,劉元生對王石和萬科的信任始終沒有動搖。他說,當時是投資在王石這個人身上的。因為他很欣賞王身上的一些特點:第一是肯學習,第二是肯吃苦。他還記得,與王石做生意的時候,夏天37度,他們經常自己扛貨在深圳交貨,「你們可能都想像不到。」

以是觀之,劉元生的基本面分析獨具特色:落腳點不是「金融煉金術」,而是符合國情的「識人術」。用他自己的話說:「我看人還是比較準的。」

  用人不疑、看淡世事的心態,使得劉元生面前的每一個人都毫無壓迫感。接受採訪這天,甫一落座,拿出一部黑色的iPhone  5S手機要WIFI密碼,因為公共網絡小故障,最後用筆者的iPad熱點聯網,他接回手機,樂呵呵地說,「你走了,我怎麼辦?」;錄影前,他在事先打印出的問題清單上,寫下了各個問題的回答要點,他的手書字跡很大,約是紙上印刷體四號宋體的三四倍高,筆畫之間的連屬很重,筆勢往右上傾斜著,像連筆寫英文;化妝時,特意叮囑化妝師:「眉毛不要加得太多,別最後出來(片子),不像我了。」

樂觀隨和幫助他渡過了25年前的難關。當時有人對他說,你的投資肯定泡湯了,他採取了「順其自然」的態度,因為本來並沒有想通過這個投資獲得多少回報,「只是希望能把事情促成……在中國開新的一條路。」

現在劉元生仍然把這些股票穩穩拿在手裡,因為他覺得,「潛力還沒有完全發揮。」但是這名「超級散戶」不像其他投資者那樣整天關注行情,而是把90%的精力放在音樂、藝術和慈善方面,他說,「一個人不應該這樣活,整天盯著股價,我覺得太不開心了。」

劉元生的股票可以連地皮一起買下整個萬科總部,但他並不是公司董事,也不干預公司日常經營,是萬科獨特治理結構中的「定海神針」之一。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可謂戰略投資者的典範。對於近年萬科的一些嘗試,他坦言,沒有資格做評論,「因為這需要做大量的調查研究。」

回顧與萬科打交道的三十多年,劉元生認為,這幾年萬科還是保持了創業期的很多優點,但千萬不能忽略人才的問題:「一個公司要成功,人是最主要的資本,怎麼樣把人,尤其是有能力的各層次人才留下來,這是萬科現在一定要考慮的因素。我希望在這個問題上能有突破,那就能夠戰勝其他競爭者。」

40分鐘錄影結束,工作人員紛紛上前,與這位傳奇人物合影。他走時不忘跟錄影棚所有人揮揮手:「謝謝啊,大家辛苦了!」出了總部門口,聞訊而來的其他同事,再次把他團團圍住求合影,公司Logo雕塑前,舉起一排七長八短的手機。工作人員擔心他的身體,希望盡快結束,躲開日曬,他卻說無妨,笑呵呵地一一照完。

筆者旁觀。

對於那些80後、90後員工來說,也許他們並不完全瞭解眼前這位老人的故事,然而因為他此刻的在場,瞬間模糊了歷史與現實的分界線,讓你不由產生憑藉觸摸、言談或電子光影融入那份歷史的激動,這種「在場感」的奇特張力,也正是誘導筆者作此文的原因。

對於閱盡世事的劉先生來說,此刻的意味卻無比明確:1980年代,他與王石並肩扛貨的那些日子,就是這樣的深圳陽光和深圳溫度,實在是再熟悉不過了。

 來源於雪球萬科週刊
http://xueqiu.com/5235937171/307014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293

投資感悟:關於投資風險的再認識 閒來一坐_話投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457310102vkud.html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每個進入股市的投資者都要接受這樣的警示教育。

   那麼,投資股市的風險到底在哪兒呢?——自己突然感覺,以前好像並沒有認真地系統地考慮過這個問題。

   1、本金損失的風險。當然,不用說,這是最要命的風險。

   2、跑輸長期存款、跑輸長期理財產品(包括債券)、跑輸長期通脹的風險。自己長期投資收益的底線是「三個跑贏」,如果跑輸了,自己認為也可以歸之為風險之類。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風險嗎?自己認為沒有了。

   當然自己說的是長期,何謂長期呢?就是等我們老去,或者因為某種變故而永遠地離開股市的那一天。

   我們見有投資者常將自己的投資收益與上證大盤指數或滬深300指數相比,似乎一旦跑輸了就有一種落敗感。自己認為,如果是代客理財的專業投資者這樣比較,應該歸結於落敗之列,因為如果你投資的業績長期跑不贏上證指數或滬深300,客戶還遠不如去投資指數基金,非要花錢請你代得哪家子財呢。而作為個人投資者,我覺得比較意義不大,因為頂多是比較收益的問題了。

   但是在股市之中,自己體會我們常常被「忽悠」的是還有一種「風險」,即有意或無意地將波動性視為風險,這或許也是許多人不敢踏進股市,或者將股市投資視為不正當行當的理由。

   這個道理也太常識。比如,我們花10元錢買入一支股票,結果它跌到了8元錢,於是我們便常常認為自己損失了20%。也正因為此,作為投資者便難免呈糾結痛苦狀,甚至因此而影響到正常的生活。那麼,這一時的損失20%究竟是不是真正的風險呢?當然,如果它永遠漲不回10元,甚至進一步下跌,自然會造成我們本金的重大損失,自當歸之為風險之類;但是如果它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結果漲至15元、20元,甚至最終實現N倍上漲呢?自然,這一時的損失20%算不上什麼風險,充其量是股票本身的正常波動而已。

   股市因具備交易的功能而造成股價的隨時隨刻的波動。理智地想,我們每個投資者都會明白,都覺得這是個太常識的問題,然而一具體到"實戰"上來(還是自己那句話:股市是最容易將聰明人變傻的地方),有時便難免將這種波動視為風險。

   略舉一例。自己仍然喜歡舉未來不確定性的例子,不喜歡事後諸葛的鐵證。

   如:東阿阿膠,截止3月6日股價38.10元,總市值249.18億。打開它的K線圖,它自2011年1月6日創下59.27元(前復權)的歷史新高之後,調整至今已經有四年多不漲了,就是先前以較低成本介入的投資者表面來看這四年多真夠「虧」大的(至少有時間成本啊)。

   自己算了算,它的分紅在上市公司是比較小氣的(我感覺公司寧可理財去也不大願意分紅)。依其現價,並以其2013年稅後10派6.65元來計算,現價的股息率1.76%。就是以20元的持有成本計算,其股息率僅3.33%,顯然如果不是成本特別低(如低於20元以下),僅僅依靠分紅還是相當不合算的。

   但是,需要追問的是,如果硬是以較低成本傻傻地長期持有它,是不是就真「虧」了呢?顯然還不能過早地下這個結論(至於在相對高點介入的投資者何時能夠達到「三個跑贏」,「在下」可就不好說了啊呵)。

   2013年其每股收益1.84億元,2014年據分析大約每股收益2元,如果今後五年它能夠保持復合15%的增長,那麼五年後其每股收益當為4元。仍給以當下20倍市盈率計算,股價80元,以6.54億的股本計算,總市值將達到523億元。那麼,東阿阿膠能不能將來做大到523億元的市值呢?這當然需要投資者個人對企業進行理性的分析與判斷。

   往最壞處想,自己認為,依東阿阿膠的品牌價值、行業品類的龍頭地位,以及未來的成長空間,以其當下249.18億元的市值,假如我們有錢將它「私有化」了,雖然說並不是太便宜,但是個人感覺它並不是貴得太離譜兒,而將來市值的過一步增長自己判斷仍然是大概率事件。如此一想,或許假以時日,傻傻地堅守著它的投資者,或許將來的收益也能夠達到自己界定的」三個跑贏「以上。果如是,你說投資東阿阿膠還算是真虧嗎?

   當然,這其間最難的還是對東阿阿膠這個企業的價值判斷。巴菲特其實早就說過,投資只需要學習兩門課,一是如何評估一家企業的價值;二是如何面對波動。當然最富有挑戰性的還是在於如何評估一家企業的價值,因為如果這個問題想明白了,再面對波動性就心裡淡定得多、坦然得多。所以,那些投資大師們常常勸誡我們這些普通的投資者,如果不善於分析企業,最好的辦法還是長期買入指數基金,因為已有大量的數據證明,投資於指數基金,不僅能夠實現自己說的「三個跑贏」,而且還會戰勝許多機構投資者(上證指數從1990年100點起步,至今二十五年理論上漲32倍,有多少投資者能夠達到這個收益水平?!)。當然,這是另外的一個話題。

   巴菲特在2015年致股東的信中又說:商學院多半將波動性和風險劃等號。雖然這種書生式的假設讓教學更容易,但這是錯的:波動性和風險不是一回事。一些流行的公式,將學生和投資者領入歧途。在自己看來,大師就是大師,巴菲特思想已經是全球投資界的珠姆拉瑪峰,有時他的一句話就讓人這麼醍醐灌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762

投資分享:我給女兒的嫁妝是股票 閒來一坐s話投資

http://xueqiu.com/3491303582/38013459

我的女兒是90後,去年走進美滿的婚姻殿堂。女兒出嫁,送給她什麼嫁妝呢?按照時下的時尚,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地方有條件的自當是送房或送車啥的,然而我送給她的嫁妝卻主要是股票![俏皮]
    為啥送股票呢?
    一者,源自於老爸我對股市投資的痴愛。自己自打2001年5月入市以來,對於股市的痴愛程度可以用毒癮來形容(這是老婆語,儘管自己從來沒有吸過毒!),至於這些年記了多少筆記,讀了多少文字自己都快記不清了,反正是一有閒暇便一頭鑽進股市的海洋,自得其樂。每當友人羨慕自己在股市上小有成就之時,自己便套用魯訊的話說:自己是將別人喝酒與打麻將的時間用在了股市投資上!總之,自己的體驗,股市投資是個特別「帶電」的工作(收穫金錢、收穫思想何樂而不為呢)!
    二者,自己主要還是想為女兒的將來積累一小財富。我們不妨算一筆記賬,假如將來通脹率保持在5%的水平,100萬元10年以後還相當於現在多少錢呢?61.39萬元!20年後呢?45.27萬元!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啊!長期講,我們並不太多的財富原來就讓「通脹」這個老虎給吃掉了不少啊!而稍稍有點經濟常識的人知道,長期通脹是不可避免的,這是經濟保持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那麼,我們如何戰勝長期通脹這個「老虎」呢?在自己看來在所在投資工具之中,股市卻不失為戰勝長期通脹的一大法寶。一談起中國股市許多人就皺眉,認為中國股市不亞於賭場,然而在投機成分如此之大的中國股市,中國上證指數自1990年100點起步,25年卻上漲了32倍!更不要說萬一幸運地抓住幾支大牛股呢!
    劉元生投資萬科由300萬變成20多億的故事是股市上人人皆知的,或許自己是讀多了這些有滋有味的投資傳奇,受了這些故事的「蠱惑」,自己也夢想著將來女兒也因為老爸我的「先見之明」而得到一筆可觀的財富,呵呵,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總之,心動不如行動,實際上自前年女兒大學畢業之後自己便鼓動她開了賬戶,自己先期便有少許資金投入(主要是見當時行情低迷,自己有些急不可待了),到了去年女生結婚之時,自己便與老婆統一思想之後將這個「嫁妝」正式地陪送了去。不僅如此,女兒婚後老爸我還是唸唸不忘地對她進行「財商」教育,結果她還乖乖將自己婚後的一部分閒散資金交由我打理(當然我承諾賠了錢是算老爸我的,賺了錢是她的,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兒呢![赚大了])。
    或許有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自己當然知道「漁」的重要性!不過,投資這東東還是看熱愛與否。現在女兒對股市投資基本上還沒有入門,愛好與否還是由她去吧。自己認為,投資這些東東是沒有辦法遺傳的,不是嗎?巴菲特是令全世界「朝聖」的投資大師,按說他的兒子女兒們最有條件受到「親傳」,可是到現在我們也沒有看出有誰繼承下來。更何況女兒的賬戶自己也樂於打理。所以,目前的賬戶名字是女兒的,但是「大權」(密碼)卻是我掌握,因為自己怕她一看見賺錢了便自作主張給賣了!
    行文至此,其實自己想分享的是,如果你剛剛有了自己的寶寶,或者你的兒子或女兒已經長大,其實也完全可以為他們建立一個長期賬戶,或許假以時日,將來我們的父愛母愛就會結出不一樣的碩果!


    附:我給女兒建立的賬戶(自己在博客中全有披露):

    同仁堂:1800股,成本價14.18元。
    東阿阿膠:2400股,成本價36.357元。
    貴州茅台:500股,成本價147.547元。
    康美藥業:4500股,成本價15.808元。
    510230:26700份,成本5.387元。

    女兒賬戶理論持有期限:40年。
    所謂理論持有期限,即理論上這個賬戶的資金使用40年(至女兒工作退休),期間原則上不從賬戶中提取使用(牛市太瘋狂了除外)。
    賣出系統:1、貴得太離譜兒;2、基本面惡化。可適時進行動態調整,但原則不進行波段操作。
    持股座右銘:不想持有十年,就不要持有一分鐘。
    投資風險:1、本金的損失;2、跑輸長期存款、長期理財產品、債券收益、長期通脹。
    收益預期:與上面「跑輸」相反,實現「四個跑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457310102v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881

投資感悟:長期投資的有趣與無聊 閒來一坐s話投資

http://xueqiu.com/3491303582/38364093
自己在股市投資上自「轉型」(從技術面轉向基本面)以來,總是唸唸不忘地推崇長期投資,特別是作為個人投資者,自己認為長期投資更是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對投資標的選擇上,自己也總是推崇,先閉起眼暢想一下:這是自己的養老股嗎?從荒島挑戰論、股市關門論出發,若干年後它們還會存在嗎?這麼一暢想,上市公司中一些少數具有高門檻(護城河)、競爭對手不容易複製、顛覆的優秀企業便容易盡收眼底,而那些快速易變的所謂新經濟、新科技,即便當下多麼受人讓熱捧,也往往入不了自己的法眼。
      老實說,私下裡每當碰到同道之人(私下裡凡是在股市上投資的,自己往往就視為同道之人,因為畢竟當今的社會還是將我們這些泡在股市研究投資的人另眼看待,似乎是在幹著不太正當的行當),當然有時也免不了兜售自己的這一點不算是秘笈的「秘笈」。不僅如此,當自己的至親至己找上門來,求問自己的投資「秘笈」之時,自己還免不了推薦一下。比如,去年下半年當我的弟弟找上門來時,自己就精心給他推薦了兩個:一個是大金融指數基金,一個是康美藥業(自己雖然一向給外人推薦股票持謹慎態度,但是自己的親兄弟嘛自當得「幫幫」嘛,而且比給自己選擇還要處心積慮呢)。結果時間不長,他就全給賣出了,原因嘛,主要是嫌「肉」,並且說,這多憋得慌啊,俺還是炒炒短線、賺點快錢去吧!
      嗚呼!是不是很讓人無語!
      然而,其實理智地一想,這頗為正常。因為,長期投資確實是太無聊、太乏味!懂得個中滋味的投資者知道,豈止是無聊、乏味?當行情低迷,或者你被一時套住之時,你心裡收穫的將是煎熬;當股價暴漲,你的浮盈多多之時,或許你心裡又收穫的將是不安。特別是當你的票票不漲,而別的票票呼呼上漲之時,那種「滿倉踏空」的滋味又怎麼是一個「愁」字了得!人常常是有喜新厭舊的毛病的,大凡在股市投資的人也多是不甘寂寞之人,也多是吃著碗裡的扒著碟裡的,如淘寶般地去不斷地研究尋找(所以自己倒是很羨慕自己那些不斷鼓搗文物的朋友,常常可以以舊換新,其樂不足與外人道也),當突然發現了新投資標的往往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一般興奮,那種想換股的衝動若沒有點內省的功夫,又怎麼能「遏制」得了呢!不是有句話叫「守股如守寡」嗎(儘管自己是男的,並不知守寡的滋味,呵呵)?看來,長期投資確實有違人性!
      在股市上一談起大師,人們時下談得最多的往往是美國,是巴菲特們,其實廣泛讀點書的人知道,在德國還有一個大名鼎鼎的投資大師,名叫安德烈.科斯托拉尼的,他不僅一生投資、投機獲得巨大成功,而且一生寫了13本書。他在90多歲之時寫了最後一本書《大投機家》(自己現在就喜歡一些年紀大的人寫的書,因為這往往是他們一生投資智慧的結晶,所謂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己認為就是應該多讀他們寫的書),這本書雖然譯文水平實在令人不敢恭維,但是他對投資、投機的見解可謂深刻之至(自己認為很少有人能夠比他認識得如此深刻)。他在書中給投資者建議這樣一個竅門:服下安眠藥,然後買入不同種類的一流股票,接著就去睡上幾年,不用理會此間外面震耳欲聾的響雷和風暴。誰按照這個建議去做,他以後就會獲得令人愉快的意外(順帶說一句,3月17日上證指數超越3500點,成為近七年總體熊市的新高,走牛的大格局當已奠定,還是自己先前的判斷:現在如果再懷疑還是不是牛市,估計準是自己腦袋壞了,所以,最好的策略自己仍然認為就是如此裝睡)。不過,他同時話鋒一轉說,如果是這樣的話,他的書也就到此為止,沒有繼續寫下去的必要了。他說,「說實在話,我應該建議每位讀者成為投資者。一般說來,在所有交易的參與者中,他們會取得最好的成績,因為即使是投機者中也只有少數幾個才能賺錢。」呵呵,這可是70多年以投機而著稱的大師說的話啊!但是他又說:「但是我們心中『投機人』的意識太強烈了,又有誰能比我更好地理解投機的誘惑力呢?他說,這種巨大的快樂是賺到的財富而無法比擬的!儘管在自己看來,他所講的投機,更多是的其實是投資的道理,與當下我們A股那種愛小盤、追概念、炒熱點的投機之風並不相同,但是,顯而易見,那種投機而賺取金錢的快感、快樂卻是我們這些傻傻的長期投資們所不能享受到的!
      所以,如果我們確實忍受不了長期投資的那種寂寞、無聊與乏味,或者換句話說是享受不到長期投資那種「跳著踢躂舞上班」的快樂的話(大師們早已有言,投資與人的性情有關,此言不虛也),那就可以去盡情享受那種投機之樂,當然,前提要是你要修練那種投機之術。要知道,還是德國這位大投機家在書中說道:「我可以說,一位交易所投機者在一生中沒有至少兩次破產,他就不配得到這一稱號。」所以,他說,「投機是在財產與破產之間的海上航行」!
      在此,自己仍然要抄錄一段這位安德烈先生的話作為自己未來的警示:
      「我也堅信,交易所的蕭條期到來時,人們非常厭惡股票和交易所,但之後又會出現繁榮期,人們又會把過去的傷痛忘掉,就像飛蛾趨光一樣被吸引到交易所裡。如果人們不是出於自己的本意來做這件事的話,那麼高度發展的交易所行業也會吸引他們的,金錢是最好的誘餌。」在安德烈成書的1999年,條件自然還不是今天我們所處的互聯網時代,在有著移動互聯網的今天,我們完全可以不必去交易所,無論我們是忙於他事,還是有空閒,僅僅利用手機便可及時操作,而且還可以進行融資融券槓桿操作,或許「金錢作為誘餌」的吸引力會更強更大吧!
      呵呵,面對時下A股漸要火爆的行情,暢想一下:是不是將來有一天仍然要呈現2006至2007年那種大牛市的「繁榮景象」呢?自己認為這又將是大概率事件。當然,自己這樣說仍然為時過早,因為畢竟上證大盤才3577點,上證市盈率僅有17.93倍,離超越上一輪牛市的高點還任重而道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456

腦退化回流做保安 閒來打功夫61歲李中寧:生意失敗,年老無依

1 : GS(14)@2016-10-27 06:02:30

【踢腿有力】■現年61歲的李中寧患有初期腦退化症,但仍自力更生,贏過搏擊比賽的他踢起腿來依然勁度十足。



曾經是無綫「銀河十星」之一的李中寧,當年與邵仲衡、郭富城等同為被力捧對象。投身電影圈後因《三度誘惑》的三級超人扮相,成為炙手可熱的三級片男星。不過自從拍完電影《信有明天》後,李中寧便退隱幕前。原來兩年前他已考得保安牌,現於港島區任職保安員,更以「生意失敗,年老無依」來形容現時生活,雖然他患有初期腦退化症,但仍堅持自力更生。



現年61歲的李中寧與葉童(原名李思思)是同父異母的兄妹,80年代李中寧加入無綫後被力捧為「銀河十星」之一,十星之中包括仍活躍娛樂圈的「大佬孝」邵仲衡、郭富城及已息影嫁人的邱淑貞、李婉華等。據知20多年前息影的李中寧,回英國居住並開餐館,原來近日他已回流返香港,考到保安牌後擔任保安員,昨日下午李中寧接受本報訪問,原本他頗抗拒受訪怕影響工作,但最後還是跟記者交談,眼前所見已屆花甲之年的李中寧,身體明顯發胖不少,更患上白蝕,他說:「老闆見到報道,今朝都照肺呀。」對於目前的生活,他以十二個字來形容:「生意失敗,年老無依,孤家寡人」,不過對話中仍顯得很樂觀不時露出笑容。



■李中寧當年拍過不少三級片,對手包括脫星秦虹。《新七擒七縱七色狼》劇照

■(右起)李中寧、黃子揚、曾華倩和陳敏兒曾是無綫力捧對象。


推辭客串邀請

李中寧表示兩年前由英國回流返港,回來後並沒有與妹妹葉童聯絡,他說:「冇呀,我都喺外國幾十年,呢兩年先返嚟。反而圈中人有時都會撞到。」李中寧笑言有圈中人得悉他回流,邀他客串演出,但都推掉。講到現時生活,他坦言:「開心就唔係好㗎喇,你有壓力我有壓力。」身體亦不見得很好,他說:「點解成日唔係好記得嘢,經醫生診斷,係年紀大,腦退化。生意失敗,年老無依,做緊份最低工資,夠餬口。」目前是以替工身份擔任保安員,因為不時有同事告假,所以要經常返工。



■身形發胖的李中寧不會只留在更亭內,面對炎熱天氣不時飲水降溫。

■對武術甚有研究的李中寧早年有教人打拳。互聯網圖片



■原名李思思的葉童,是李中寧同父異母的妹妹。資料圖片

朝早7點開工

李中寧透露平常沒有特別活動,年輕時學習過國術蔡李佛,閒時會跟武術界朋友接觸。昨日李中寧由早上7時開工,午飯後一直沒有在更亭嘆冷氣,寧願站到街上。其間他趁空檔舒展筋骨,贏過搏擊比賽的他,踢起腿看來還有板有眼。雖然他形容工作只夠餬口,但依然敬業樂業做足本份,不時跟行過的街坊打招呼。據知,近年李中寧選擇回流香港的原因,是要方便在父母的生死忌及清明、重陽等日子拜祭,一盡為子的責任,可謂非常孝義。採訪、攝影:皓朗、程天


【專家話】認知訓練助腦退化症患者

李中寧自爆患上初期腦退化症,港大內科學系教授張德輝昨指出腦退化症徵兆,主要是認知和記憶功能受損,令患者日常生活受到一定影響,這病症沒有逆轉方法。張德輝表示患者要清楚病因:「如果因為內分泌過低或中水銀毒,早診斷出嚟就可以對下藥。」有些患者缺乏維他命B1、B12或葉酸,也可以服用補充。張德輝建議患者身邊家人和朋友必需要多加留意,一旦發現患者情況惡化,必須找醫生評估,除按時服藥有助腦功能減慢退化,也可透過一些認知訓練輔助,患者可選擇從事性質簡單工作。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1027/198130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6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