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420/2300043.shtml
|
||||||
四月六日,商店街市集上櫃,當天收盤股價飆漲五成,以去年每股盈餘(EPS)三.一二元來算,掛牌以來本益比最高達七十九倍。 同一天,愛情公寓也宣布今年第三季將提出興櫃申請,看好愛情公寓,宏?硅X下智?硈虴諢B日本CyberAgent、JAIC等創投資金,以及曾投資聯電、友達的工研院創新工業技術移轉公司(ITIC),都投下數百萬美元不等,成為愛情公寓的法人股東。 在美國,網路產業早已再度成為新寵。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今年一月提交上市,當時市值已達二十二億美元,眾家爭搶的臉書(Facebook),在私募市場市值已至八百五十億美元。 中國網路業也搭上這波熱潮,才成立一年的拉手網,三輪募資募得一億六千六百萬美元,公司估計市值超過十一億美元。美國股市市值前十大的網路公司,有四家來自中國。 投資熱度大增網路創投資金是往年十倍 台灣創投業,現在同樣掀起一波網路投資熱。之初創投創辦人林之晨表示,今年內成立的創投資金中,預計將有近二十家將網路業做為投資標的之一,是往年的十倍。 「台灣現在有實力上市上櫃的網路公司至少有二十家!」參與輔導商店街和愛情公寓掛牌的日盛證券業務經理蔡淑芳說,目前進行中的案子至少有四個,預計明年會紛紛湧現。 網路公司掛牌的熱潮,從美國燒到台灣,國內外的創投資金,急著上車。 以代訂餐廳為服務的Eztable執行長陳翰林說,「現在平均一個星期會有一家(投資合作者)來談。」Eztable去年六月達到損益兩平後,吸引日本和美國矽谷創投捧著資金上門,讓他們進軍新加坡與香港市場。 吸金原因一:原創性高,損益兩平快 現在像Eztable這樣創立兩年,團隊不到十個人的網路公司,都能吸引到國際創投資金上門,為何台灣網路業能再掀一波創投熱潮? 由中經合、創新工廠和工研院共同創立的TMI-Labs創意工廠合夥人王仁中指出,台灣網路公司除了原創性高,也擁有對市場的掌握度,大都能在成立後一到兩年,就能損益兩平。「很多台灣網路公司已經邁入獲利階段,準備在國內外市場追求成長。」王仁中說。 商 店街的大股東之一、來自日本的伊藤忠商社,其實在兩年前,就投資了尚在虧損階段的FashionGuide(FG)網站,「我們看的不是現在獲利多少,是 營運模式的未來。」台灣伊藤忠負責通信、多媒體的課長海老名裕說,「台灣Facebook使用者占總人口比率是世界第二高,Skype則是世界第一,這讓 台灣網路公司較懂得利用internet(網路)賺錢。」FG進入中國市場一年內達到損益兩平,今年開始獲利,替伊藤忠在混亂的中國網路市場搶下一席之 地。 吸金原因二:本小利大,具西進優勢 台灣網路公司特色是股本小、籌碼集中,像商店街資本額僅一億四千一百萬元,才能在一上市就衝上近八十倍的高本益比,除了「本小利大」的投資魅力,以及可前往中國淘金的先天優勢,台灣科技硬體製造產業,也是將台灣網路公司推向聚光燈下的另一隻手。 行 動裝置普及,硬體廠商仰賴搭載的內容元件,強化產品差異性。對創投業者而言,台灣眾多的硬體廠商就是網路公司發展的市場保證之一。蕃薯藤(Yam)前策略 長、現為潤泰集團網路投資操盤手程九如表示,投資台灣網路公司背後,看好其產品搭上硬體設備、邁向國際的機會,具研發能力的新興公司,價值繼續看漲。 突然出現的熱度,同時也推動了網路創業潮,種種跡象,讓人懷疑二○○○年的網路泡沫是否會再現? 泡沫風險降低上市審查嚴格、獲利多元 準備要上市的愛情公寓執行長張家銘指出,台灣對網路公司而言融資成本較低,政府也有相當多的鼓勵優惠,但主管機關在審查過程中,對獲利要求較嚴格,確保了上市櫃公司的營運品質,「長期來說,對公司體質是件好事,投資人也比較有保障。」 從獲利面來看,二○○○年時,網路公司獲利主要來自於廣告收入,隨著電子商務市場持續擴大,消費者對線上服務的付費意願提高,都讓網路業者獲利走向多元,也降低了泡沫化的風險。 沒有泡沫化的顧慮,台灣網路產業的熱度繼續向上。「我們入股商店街的資金是當時FG的五倍,而我們下一個跟台灣業者的合作案,至少是投入商店街的(資金)五倍以上!」海老名裕信心滿滿的說。 商店街董事長詹宏志,曾在上櫃前的法人說明會上大膽預言,「台灣未來上市上櫃的網路公司數目將有一百家。」台下十餘家網路公司受邀列席,愛情公寓也在其中。他們未來的發展,將是這波熱潮是否持續壯大的重要指標。 【延伸閱讀】誰是下一波網路新貴?—台灣7大網路新星 公司名:PayEasy 產業類別:電子商務 獲利方式:電子商務、商品上架費 資本額(新台幣億元):4.35 公司名:博客來 產業類別:電子商務 獲利方式:電子商務、商品上架費 資本額(新台幣億元):1.99 公司名:FashionGuide 產業類別:社群網站、電子商務 獲利方式:廣告費、電子商務、商品上架費 資本額(新台幣億元):1.20 公司名:愛情公寓 產業類別:社群網站 獲利方式:廣告、會員費 資本額(新台幣億元):0.75 公司名:痞客邦 產業類別:社群網站 獲利方式:廣告、會員費 資本額(新台幣億元):0.05(註) 公司名:愛評網 產業類別:社群網站 獲利方式:電子商務、廣告、會員費 資本額(新台幣億元):0.25 公司名:巴哈姆特 產業類別:社群網站 獲利方式:廣告 資本額(新台幣億元):0.20 註:資本額指2007年併入城邦前資料來源:各業者 |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26/2OMDAwMDIzNDg2OQ.html
延遲了近一年之後,國家風光儲輸示範工程(一期)儲能設備採購招標終於再次啟動。
3月23日,中國採購與招標網發佈了《華北電網有限公司國家風光儲輸示範工程(一期)儲能設備採購招標公告》,並於4月15日發佈《國家風光儲輸示範工程(一期)液流電池系統採購二次招標公告》。
去 年5月27日發佈的《國家風光儲輸一期示範工程大河光伏及儲能電站電池儲能系統採購招標公告》中提及,採購磷酸鐵鋰電池儲能系統設備14MW×4h和 4MW×6h兩個包。而最新的招標公告則共分為五個包,其中四個都是磷酸鐵鋰電池系統,分別為:6MW×6h、4MW×4h、3MW×3h和 1MW×2h。最後一個包是採購2MW×4h的液流電池系統。
作為我國首個大型儲能示範項目,國家風光儲輸項目從確定建立之初備受矚目。但 本報記者獨家獲悉,招標公告發佈至今,提交了競標標書的企業卻並不多。在磷酸鐵鋰設備招標中,確定參加的是比亞迪(01211.HK)、萬向電動汽車有限 公司、天津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和ATL-東莞新能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液流電池方面,則是北京普能世紀科技有限公司、大連融科儲能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和國 電南瑞(600406.SH)。
「除了磷酸鐵鋰電池和液流電池,去年發佈招標公告時提及的鈉硫電池應該也還是有機會。」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儲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林朔表示,「目前也在考慮是不是還要做一個國際招標,把日本NGK引入進來。」
隨著新一輪招標的公告,相關儲能技術優劣再次被熱議。而除了國家風光儲輸招標公告中提及的三種電化學技術之外,目前市場上較受關注的還有抽水蓄能、壓縮空氣、飛輪儲能、超級電容等儲能技術。
「除 了一些傳統的儲能技術,新興技術都還處於不同程度的研發階段,所以相關部門並沒有非常明確表示哪種技術更有優勢。」一位關注儲能行業發展的人士表示,「這 就意味著所有的技術都有機會,但也正因為支持導向不明朗,許多企業都還在考慮是否投資,以及投資的風險,反而制約了技術的發展。」
液流電池意外入局?
隨著國電南瑞的加入,「劇情」豐富起來
據瞭解,國家風光儲輸項目是2009年4月由國家科技部、財政部、能源局和國家電網公司研究決定啟動的大型新能源項目,項目估算總投資在200億元以上。
該項目一期工程位於張北縣,由河北省發改委於2009年底核准通過,是國網力推的堅強智能電網建設的首批示範項目。計劃建設風電100兆瓦、光伏發電50兆瓦、儲能20兆瓦,總投資約33億元,由國網旗下的國網新源控股有限公司具體實施。
普能公司董事長俞振華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曾表示,風光儲輸一體化項目實際上是對新電池技術的應用解決方案進行研究,「定位是示範而非商用項目,因此電池廠商是賠錢去做。」
然 而,因為項目所具有的意義遠超過其本身的經濟價值,也讓這個項目在啟動之初就受到國內電池生產商的強烈關注。許多人都相信,該項目至少顯示了國家電網公司 的技術偏好,如果示範效果好,那麼在下一次的項目中可就佔了先機,入選技術就大有可能在日後智能電網建設中獲得利益分羹。
「新公佈的招標公告裡,最大的意外應該來自於液硫電池。」前述關注儲能行業發展的人士表示。
他所說的「意外」,並不全是指液流電池在去年吃了國網「閉門羹」後,居然又進入招標範圍。「普能和大連融科參加投標,那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國電南瑞來湊熱鬧是什麼原因?」
大連融科雖然不如普能那般耀眼,但是其背後有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教授張華民的團隊提供技術支持。張早在2004年就上書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建議重視儲能技術,可謂國內研究大規模儲能電池的元老。
「但沒聽說過國電南瑞有釩電池產品。」這位關注儲能行業發展的人士猜測,「據說去年他們還買了普能的產品,難道這麼快就學會了?」
實際上,在國電南瑞確定參與投標之前,許多人都認為,准保是普能拿下這個標。「標書都是委託普能公司代為擬定的。」一位接近普能公司的人士透露。他同時表示,「畢竟普能有兆瓦級項目的經驗,大化所的電池雖然在實驗室穩定運行了好幾年,但是應該沒有兆瓦級的能力。」
不過,隨著國電南瑞的加入,讓「劇情」變得豐富起來。湊數?陪標?還是放水讓它購買別人的成套系統?一時間,各種猜測滿天飛。
「我覺得這事情沒那麼簡單,過兩週開標就知道結果了。」前述關注儲能行業發展的人士說。
鋰電池之爭
無論何種新型電池技術,都應以這兩起事故為鑑,靜下心來考慮安全問題
與液流電池那邊跌宕起伏的情節相比,磷酸鐵鋰電池的招標「看點」要少得多。
儘管國內的磷酸鐵鋰產業投資勢頭超過了其他任何國家,在資本市場上相關企業一度「沾鋰成妖」。然而,卻只有4家企業遞交了標書。
「截至 2009年,我國生產磷酸鐵鋰材料企業約有150多家。」東海證券研究所汽車與新能源小組分析師吳文釗介紹,但大部分尚處於研發階段,能夠實現批量生產的企業大概在30家。「目前國內大多數磷酸鐵鋰企業的技術能力都只能生產低端材料產品。」
去年的那份招標公告發佈時,許多人都認為14兆瓦磷酸鐵鋰的中標者應該是比亞迪,因為它和國網的關係很到位。
那時,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5月份與股東交流時聲稱,國家電網看好磷酸鐵鋰電池。「液流電池只能作為備用電池,不能作為儲能電池,這是一個常識性錯誤。這個錯誤國網已經明白了,會把液流電池從儲能電池中劃掉。」
與當時王傳福的高調相比,這次比亞迪要內斂許多。「我們在規模儲能項目的經驗上是有優勢的。此次,我們投了兩個包。」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北方區總經理佟傑告訴記者。但他稱不方便透露具體是哪兩個包。
4月11日下午3時左右,眾泰一輛電動出租車在杭州街頭營運時發生自燃。4月14日下午5時許,江淮生產的一輛電動汽車又在合肥街頭發生自燃事件。「眾泰用的是萬向的磷酸鐵鋰電池,江淮也用的是磷酸鐵鋰電池。」上述鋰電池技術人士透露。
「事故原因還沒正式發佈,但我認為應該是電池的問題。」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勝茂分析,「車輛運行時間過長發熱,變速功率波動幅度很大,會使電池輸出功率過大,可能造成短路。」
此前,一些關於磷酸鐵鋰優秀性能的評價提及:其單體電池壽命長、安全性良好、高溫性能良好。
「不管是磷酸鐵鋰電池技術,還是其他的新型電池技術,都應該以這兩起事故為鑑,靜下心來考慮安全問題。」中信國安盟固利動力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盟固利動力)副院長劉正耀說。
作為國內在錳酸鋰體系中數一數二的電池企業,劉正耀透露盟固利動力去年在動力電池上的銷售收入是2億元,「但是我們一直也在研究規模儲能電池,目前正在籌建一個儲能示範電站。
劉正耀介紹,盟固利動力生產的錳酸鋰電池現在的循環壽命是約2000次。但目前已經開發出5000-6000次的高壽命電池,「專門給儲能用的高壽命電池甚至可以循環使用8000次,最快將在6月對外公佈。」
與主要用於消費電子產品的鈷酸鋰相比,成本相對低廉的磷酸鐵鋰和錳酸鋰是儲能電池領域的主要原料。其中,中國和美國以磷酸鐵鋰為主,日本、韓國以錳酸鋰為主。
2002年,由中信國安集團公司與中信國安盟固利電源技術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了盟固利動力。該公司的宣傳材料寫道:盟固利動力是國內唯一一家實現規模化生產大容量錳酸鋰體系動力電池的生產廠家,鋰離子儲能電池技術已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實際上,錳酸鋰體系電池作用規模儲能的效果如何,仍需拭目以待。因為即使在國外,此種技術的示範項目也較為少見。
但劉正耀對錳酸鋰電池的未來充滿信心。他聲稱,盟固利動力生產的錳酸鋰電池不受一致性問題的制約,並且該公司掌握著該技術的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相比之下,「國外的主流技術都是錳酸鋰,磷酸鐵鋰的知識產權卻在美國。」
比亞迪對外一直宣稱的「鐵芯」或者說「鐵電池」,實際上就是磷酸鐵鋰電池。也有業內人士透露,這是因為比亞迪避免以後美國人追究知識產權問題時候吃官司
儘管面臨美國專利的限制,在比亞迪的示範效應之下,湧入磷酸鐵鋰方向的中國企業超過150家。
不過,近年來,錳酸鋰材料在中國也有了更多支持者。2010年5月底,萬向集團旗下的萬向電動汽車與美國EnerDel公司簽署框架協議,將在杭州建立全自動化的電芯及電池系統生產基地,而EnerDel 公司的動力電池以錳系材料為主。
儲能多種技術競辯
要麼缺乏足夠示範項目,要麼不能規模化生產
「A123這些年陸續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些成功的儲能項目,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勵著中國的廠家追逐這項技術。」紐約州立大學納米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Unni Pillai說,「但國際上最為常見的,還是鈉硫電池儲能項目。」
Unni Pillai表示,「以日本NGK的技術最為成熟,NGK在全球範圍內安裝了215個系統項目,總量達到302兆瓦。」
因為國際上有成熟的項目作為範本,鈉流電池技術在我國也受到眾多追捧,走在最前列的是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去年7月硅酸鹽研究所與上海電氣集團公司和上海市電力公司共同簽署了《關於推進鈉硫電池產業化的合作意向書》。
這項合作被外界看作是國家電網公司對於鈉硫電池技術的格外偏愛。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此次國家風光儲輸項目招標中並未包括鈉硫電池,頗讓人感到意外。
「這 次招標要求投標人必須是電池製造商,具有電池儲能系統的集成能力並提供完整集成方案,且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註冊的企業法人,我們並不符合要求。」中國科 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能源材料研究中心主任溫兆銀解釋,「我們的產品還無法做到批量化生產。如果日本人來參加招標,他們的電池中標沒有一點問題。」
國內首例風光儲能電池招標再啟 技術路徑仍徘徊
據瞭解,NGK已產業化的鈉硫電池,其壽命可達10-15年,成本約為2萬元/千瓦。而硅酸鹽研究所的產品,壽命只有5年,而且只能作為示範,並不能規模化的應用。
「但我們正在和國家電網組建公司,也可能還有第三方的加入。」溫兆銀表示,「未來兩三年內以建立生產線為主要工作。」
實際上,國家電網願意投入鈉硫電池,是因為它的成本更具有優勢。
「目前新型電池的價格還是過高,這也是更多人選擇抽水蓄能和壓縮空氣儲能的原因。」Unni Pillai介紹表示。
在儲能領域,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放電時間和放電功率。從大功率、長時間兩個維度來看,抽水蓄能具有其他技術無可比擬的優勢,但受地域條件限制。
「抽水蓄能一般都是百萬千瓦以上的項目,它的儲電和放電可以是天數級別的。」林朔介紹。在我國,抽水蓄能的投資不可謂不大,以國網新源控股有限公司為大。
儲能效果僅次於抽水蓄能的是壓縮空氣。「西班牙電力公司和太平洋電力公司最近都有壓縮公司的項目,分別是150兆瓦的紐約Watkins Glen項目和加拿大200兆瓦的Kern County項目。」Unni Pillai告訴記者。
調頻市場率先啟動
電網對功率有要求,所以風場就有了埋單動力
目前,我國並沒有儲能的專門規劃,甚至沒有歸口管理部門。而制約行業發展主要的原因,還在於沒有明確的埋單機制。
「未來可再生能源要大發展,肯定要重視儲能的運用。」龍源電力(00916.HK)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謝長軍表示。
但是,作為發電企業而言,龍源電力顯然沒有為儲能設備付費的動力。「儲能未來肯定是個政策問題,需要國家的支持,因為提供儲能參與風電調節會降低發電企業的經濟性。」謝透露。
他表示,目前來看,電網體制改革對電網的要求,還是希望他們能夠承擔起電網調峰的責任,整個調峰的平衡問題應由電網來解決,「電網目前也認這個賬,要不然他們今後電網的發展就越來越小了。」
多名儲能企業人士也表示希望由電網公司埋單。對此,林朔表示了不同的看法,「我覺得要看具體的應用,在不同的應用場景,會使不同的利益方獲利。」
她 以新能源接入為例,新能源的接入有波動性和間歇性,儲能加入後,能提升輸出的穩定性,這是電網在受益。但是,如果可再生能源經過調解後可以穩定輸出,電網 更多的接入可再生能源,對於發電企業也在受益。「往大了說,大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可以減少碳排放,所以每個人都是受益方。」
「能量型電池的話,可能確實沒有人願意去埋單。」深圳飛能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肖耀軍認為,風電場沒風不要緊,只要發電企業提前15分鐘告訴電網就行,電網可以把風電切除,用火電調度。
「但15分鐘以內的波動,電網沒法調度。為保證風電並網時候的功率平滑輸出,就要配備功率型電池儲能。」肖耀軍補充,「電網對功率有要求,所以風場就有了埋單的動力。」
據瞭解,功率型儲能電池主要用於調頻,其特點是能夠在短時間內,滿足大功率充放電要求。各種電池技術中,以飛輪儲能和超級電容的效果最好,前者理論上沒有壽命限制,後者單體循環壽命為100萬次。
「風電一般每年運行2000-3000小時,要保證功率平滑輸出,大概每10秒就要充、放電一次,那麼儲能電池1年的充放電次數就是100萬次。高度頻繁的充放電情況目前只有飛輪能夠承受。」肖耀軍表示。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807135.html
汪鳴指出,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內銅加業在需求繼續穩步增長的同時,產能擴張勢頭不減,預計目前全國銅加工產能1200萬噸以上。而據專家預測,2015年前我國將有銅加工材315萬噸新增產能建成,但高產精品產能僅佔40%左右。
「產能過剩與產品同質化帶來的競爭壓力,已經極大擠壓了企業的贏利空間,行業平均利潤率極低,整個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只有3-5%。」汪鳴指出,產能 過剩的同時,國外部分出口市場也因為「雙反」的壓力受阻,比如2010年9月美國對中國出口的銅管徵收11.25%至60.85%的反傾銷稅後,導致中國 銅管出口到美國的銷量同比下降幅度達到48.45%至2.46萬噸。
汪鳴透露,面對全球經濟不振,加之美國反傾銷,國內幾家大型銅管加工企業已經將境外銷售重點轉移至亞洲、拉美、中東等新興國家與地區,重視從尚處於空白地域的市場開發力度,以獲取新的商機。
比如海亮集團就增加了內貿銷售的比例,去年內貿銷售佔比已經增加到了50%,並且在越南設廠,避免「雙反」政策的衝擊。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32941.html
5
月,國內LED封裝巨頭廣州鴻利光電(300219.SZ)、LED顯示屏廠家奧拓電子(002587.SZ)分別成功登陸深圳創業板和中小板。接下來,已成功過會的洲明科技和瑞豐光電也即將IPO。這意味著,在國內上市的LED企業數量將超過10家。
「國內LED上市公司越多,就意味著國際LED巨頭可下手或可瞄準的對象越多,因為其市場規模已足夠大。中國LED照明專利戰將一觸即發。」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研究員、蘇州納晶光電董事長梁秉文近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國際LED巨頭和很多專利釣魚者已經在收集相關證據,有一部分國內LED企業已收到專利侵權的律師函,只是還沒有公開。
巨頭的佈局
「雖然國內LED企業近幾年申請了很多LED專利,甚至是LED發明專利,但絕大部分都不是原創,大部分都是在國際LED巨頭原創專利的基礎上,做 一些修補,其專利含金量也大打折扣。」梁秉文指出,「如果真正與國際LED巨頭打起專利官司,國內企業LED發明專利近70%都可能無效。國際LED巨頭 之所以還沒有利用專利武器向國內企業下手,其主要原因是在等待中國LED企業成長。」
事實上,近15年來,全球LED專利官司就從來沒有消停過。
2006年,日亞化學以白光LED專利侵權起訴英國零售商Argos公司;同一年,日亞化學與韓國首爾半導體相互起訴對方專利侵權。去年,日亞化學 又向台灣億光、燦坤日本公司、美國Wilmar發起專利訴訟。最近飛利浦已起訴了韓國首爾半導體專利侵權,科銳起訴旭明專利侵權。
行業資料顯示,從1996年至2010年15年時間裡,全球所發生的LED專利官司高達168起。其中,日亞62起、飛利浦28起、科銳20起、首爾半導體18起、豐田合成15起、歐司朗14起、泛晶電集團18起、專利授權公司10起。
不過,國際LED巨頭之間專利戰爭一般都以和解、簽訂專利交叉授權告終。今年以來,歐司朗、科銳、日亞化學、豐田合成和飛利浦分別達成LED專利交叉許可協議。至此,全球五大LED巨頭已基本形成新的新專利交叉網。
「國際LED巨頭所組建的新專利交叉網,意味著LED專利聯盟的形成。最要命的是,該LED專利聯盟已經將國內LED企業排除在外。」梁秉文指出,目前國內很多LED專利也是國際LED巨頭在華申請的,「因此,對國內企業來說,LED是一佈滿了『地雷』的產業」。
或許數字更能說明其中的危機。目前全球申請的LED專利達12.4萬件,其中美國佔2萬件、中國佔2.5萬件、日本佔4.9萬件。
「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2.5萬件LED專利,到底有多少是屬於中國企業自己的,有多少LED專利是原創目前還是一個問號。」梁秉文說。
本報記者根據國內LED企業年報或招股說明書數據得出,瑞豐光電、鴻利光電、雷曼光電(300162.SZ)、乾照光電(300102.SZ)、三 安光電(600703.SH)和德豪潤達(002005.SZ)六家企業的LED專利總數在707件,發明專利僅有77件。而擁有44項發明專利的德豪潤 達,其發明專利來源主要是收購了韓國EPIVALLEY公司。
迫近臨界點
上述的數據似乎說明,中國LED產業專利危機已迫近一個臨界點。
2008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位退休教授以一項LED專利侵權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提起申請,對鴻利光電、深圳洲磊、大連路美和杭州士蘭明芯公司等中國企業發起「337調查」。最終,國內幾家LED企業各支付了幾百萬美元的和解費。
雖然該事件當時震動了國內LED產業,但事後,國內LED企業似乎覺得「狼」並沒有來,再沒有任何專利糾紛。
這或許仍未讓行業內意識到專利的重要性。一家已訂購了十台MOCVD設備的國內LED企業高層對本報表示,國際巨頭的LED專利在中國並沒有什麼作用,特別是在LED外延片上的侵權,很難追究;其次,只要LED產品在中國和歐洲銷售,一般都不會遇到專利糾紛。
這位高層的說法,其實也代表了大部分正搶閘進入LED外延片上游企業,這些企業似乎都在忙著訂購MOCVD設備,到處挖角LED專業人才,在LED專利上似乎沒有任何動作。
在專利官司上吃過虧的鴻利光電在其招股說明書上表示,LED核心專利技術,特別是用於生產白光LED的藍光LED芯片、螢光粉等關鍵專利,一直被日 亞化學、豐田合成和科銳等國際LED大廠商所壟斷,通過專利交叉授權已在全世界範圍內佈置了嚴密的專利網。為了避免可能的訴訟風險,中國LED封裝企業的 出口產品目前只能採用擁有國際發明專利的廠商或其授權廠商生產的芯片和螢光粉。
德豪潤達董事長王冬雷曾對本報記者表示,德豪潤達收購韓國EPIVALLEY公司主要是衝著專利去的,有專利護身,德豪潤達的LED應用產品才可能銷往國外市場。比如,德豪潤達的LED照明產品就賣到了日本市場。
「更多的國內LED企業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侵權。」梁秉文指出,這些企業不僅不瞭解專利的遊戲規則,而且還缺乏LED專利人才。
浙江高工產業研究院高級分析師張宏標表示,中國LED企業在短期之內可能不會遭遇專利糾紛,因為國內大部分LED應用廠家的收入規模還沒有超過5億元,如果這些企業收入規模在明後年超過10億元,其中的專利風險將大大提高。
科銳中國公司一位內部員工也指出,目前國內LED企業的產品與國際巨頭相比,根本不在同一競爭層面。只有等國內LED產品上升可以與國際巨頭抗衡的時候,或者對國際巨頭的生意造成實質性威脅時,國際巨頭才會運用LED專利武器。
或許正基於此,有專利經驗的鴻利光電此次上市募資其中一個項目就是建技術研發中心,並設定三年近期目標、五年中期目標和十年長期目標,其中的主要任務指標就是申請專利的數量。
http://sddr2010.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_15.html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80250&time=2011-07-16&cl=115&page=all
正式接手不足兩年,DHL(德國郵政)就意識到,「看上去很美」的中國國內快遞業是一個它玩不起的高難度遊戲。面對今年預計將達1億元的虧損局面,DHL決定快刀斬亂麻。
![]() |
正式接手不足兩年,DHL就意識到,「看上去很美」的中國國內快遞業是一個它玩不起的高難度遊戲。CFP |
6月30日,中外運空運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外運,600270.SH)公告,下屬合資企業中外運敦豪國際航空快件有限公司(下稱中外運敦豪)將把旗下中外運全一快遞(APEX)的100%股份轉讓給深圳友和道通實業有限公司(下稱友和道通)。
這則簡短公告,被誤讀為全球快遞物流業的重量級選手——德國郵政(DHL)退出中國。這種說法言過其實,1980年即進入中國的DHL仍然掌握 著中國國際快遞市場的最大份額(約35%),此次退出的只是國內快遞業務。但在國內快遞業正因網購狂潮而蓬勃生長的時候退出,中外運敦豪的決定頗令人費 解。
中外運敦豪將退出解釋為政策障礙——因新《郵政法》不允許外資快遞公司遞送信件,政策變化導致敦豪方面認為無法再運營下去。這並非主因。一位接 近全一快遞的業內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中外運與DHL原本有一個整合國際和國內快遞業務的大交易,卻因中外運幾經人事變動而夭折。後來雖好不容易收購 了幾家國內小快遞公司並整合為全一快遞,但生性嚴格的德國人很快發現,外資公司的管理體系根本管不住在中國野蠻生長的國內快遞人員,也無法接受花樣翻新的 市場潛規則,惟有及時止損一途。
大交易縮水
DHL是全球快遞、洲際運輸和航空貨運的領導者,也是全球第一的海運和合同物流提供商,1986年與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總公司各注資50%成 立中國第一家國際航空快遞公司中外運敦豪。這一由起點開始的領跑一直延續至今。中國入世之後的五年裡,中外運敦豪年均增長速度一直保持在35%—45%。
根據中國入世時的市場開放承諾,自2005年1月1日起,公路貨運、倉儲、海上班輪運輸、船舶代理及速遞服務等方面進一步放開,包括公路貨物運輸、貨物租賃、一般貨物的批發、零售及其物流配送等取消在地域、股比等方面對外資的限制。
躊躇滿志的DHL不滿足於在中國國際快遞業務上的領跑,開始向他們早已看好的國內快遞伸出另外一隻腳。他們找到了當時正迅速崛起的民營快遞公司——上海申通,卻發現已被他們在中國的主要合作者中外運捷足先登。
據一位接近上海申通的消息人士透露中,2005年11月,由中外運牽頭,外運發展與上海申通草簽了收購協議,計劃以4.2億元控股後者51%的股份。但是12月底,被外界稱之為「強勢少壯派」的中外運總經理張斌突然去職,交易懸空。
在此之前,在張斌的主導下,中外運已為將自己打造成為國際貨運巨頭而設計了一連串的大交易,目的是形成貨運全產業鏈。在地面,是通過收購申通打 入國內快遞業;在空中,是計劃通過收購上海航空和四川航空建立空中通道,其時,川航收購已經敲定,上航的交易雙方也已初步接觸。
中外運還計劃在這一系列交易完成後,與DHL德國郵政和漢莎航空再通過換股將這條貨運鏈從國內延伸至國外。DHL被這個交易吸引,與中外運草簽了合作意向。
張斌的離去改變了一切。據知情人士透露,張斌離開是與時任國資委主任的李榮融不合。因此張離開後,公司內部風聲鶴唳,無人敢再按原來的戰略走下去。與申通的聯姻就此告吹。
申通因禍得福,隨著淘寶和網購浪潮的興起,國內快遞公司業務迅速做大,估值也一路飆升。此後,中外運和敦豪都始終沒有放棄通過收購來進入國內快遞業的想法。其間,DHL的幾大對手已紛紛在中國市場展開卡位戰。
2006年,荷蘭TNT集團收購了中國最大的公路貨運企業黑龍江華宇物流有限公司。2007年5月,美國FedEx宣佈在中國九個城市推出次日 達限時業務和隔日送達服務,正式進軍國內快遞市場。另一家美國快遞巨頭UPS則借2005年7月成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物流和快遞贊助商的平台,在中國 廣佈轉運中心和服務網絡。
直到2009年,中外運與DHL聯合出資,利用中外運敦豪平台,斥3億元現金收購了上海全宜快遞、全毅快遞以及香港金果快遞有限公司的100% 股權。隨後中外運於2009年7月通過公開掛牌受讓的方式,以4600萬元的價格,將旗下主營國內速遞業務的中外運速遞公司100%股權又轉讓給中外運敦 豪。
此後,中外運敦豪耗時一年,直到2010年夏天,才完成了對上述四家企業的整合,搭建起負責國內速遞業務的獨立平台——中外運全一快遞(APEX)。
管理兩張皮
孰料,整合過程中合資公司嚴重水土不服,管理失控,導致全一快遞成本高企,收入節節下滑,每日增加的虧損數字將中外運敦豪拖入泥潭。
一位接近中外運敦豪的消息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全一快遞的運營成本,甚至高過幾家企業收購前的水平。以薪酬和激勵機製為例,由DHL 推薦安排的三位香港籍高管,合計年薪高達千萬。由於DHL方面堅持使用,雙方商定其中300萬元由合資公司負責,另外700萬元則由DHL支付。這導致原 來快遞公司的管理層和老員工不滿,出現連人帶業務「集體走出、另立門戶」的情況,甚至有的網點連鍋端,管理層對此束手無策。
由於流程上的監管不力,快遞業務裡最忌諱的「飛單」現象也在全一屢禁不絕。據前述消息人士透露,國內快遞公司的從業人員和建築行業類似,往往是 一個地方出來的人,像全一快遞裡,就以河南人居多。所謂「飛單」,就是快遞公司業務員私轉訂單的現象。而全一後來的管理危機,不是一兩個業務員跟公司玩 「飛單」遊戲,而是已形成「飛單」交易鏈——兩地分公司各環節的業務員串通,訂單收入計入私下成立的公司,訂單本身依然利用全一來負責傳送,即成本由全一 擔,收入卻不知去向。
「快遞業一天訂單太多了,好的民營公司老闆盯得緊,還有的比如順豐直接用機器掃瞄,也能堵住很多管理漏洞,但中外運敦豪這種高高在上的管理方式 顯然管不住。」這位消息人士評論說。結果是:運營成本高企,但全一快遞卻未能在爆髮式增長的中國電子商務配送領域獲得像樣的收入增長。
此外,由於中國郵政總公司既負責市場稽查,又參與市場競爭,國內快遞公司為了與地方郵政搞好關係,都會免費幫中國郵政下面的EMS走一些貨。但 中外運敦豪不懂得這套潛規則,也因此碰了不少釘子,屢屢被稽查盯上。而與此同時,順豐快遞與「四通一達」(中通、申通、圓通、匯通、韻達)迅速做大,幾乎 分食了高中低端市場。
「中國的電子商務增長很快,這個增長是由網購引起的。」中外運敦豪企業傳播部經理李穎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網購領域這塊餅看起來很大,但大家運作標準和成本結構完全不一樣。我們無法跟國內民營的快遞企業打價格戰。」
中外運敦豪將國內快遞業務的失敗歸因於政策障礙。根據2009年10月1日修訂後頒佈實施的新《郵政法》第51條,「外商不得投資經營信件的國 內快遞業務」。 李穎介紹說,原來《郵政法》修改時對外資界定並不明確——中外運敦豪是合資公司,並非純外資。但最終版本明確「合資公司也被認定為外資公司」,這對全一快 遞影響很大,因為很多外資公司為了文件保密的需要願意選擇DHL的服務,這是全一快遞最有競爭力的領域。
有媒體引用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末,中外運敦豪國內業務累計虧損約人民幣9923萬元。
接盤人
中外運敦豪與友和道通的談判,始於2011年春節後。前述接近交易的消息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證實,談判還在進行中,具體價格尚未確定,但 因快遞牌照放開,而全一快遞只是排名前十,距離前五大國內快遞公司還有很大差距,很難要價。據悉,去除「虧損和折舊」後,全一快遞的估值可能只有「一個多 億」。中外運敦豪稱,預計交易將在7月底完成。
友和道通的實際控制人在國內快遞業也是初來乍到。這家1998年起家於深圳的民營企業,老闆張煊楠在圈子裡以驍勇出名,半個英文不識的他,卻能 白手起家做起跨國航空物流的生意。據說他曾為了保住富士康的一單貨,冒著虧本的危險,包下南航飛往美國的一架飛機,卻因當時中美航權談判遇阻導致很多公司 停飛而大賺一筆。
憑藉這樣的打拚,數年前友和道通拿到了惠普、蘋果、三星等設在中國的代工企業向美國發貨的物流外包訂單,從此奠定事業基礎。其旗下擁有三架波音 747貨機,是中國目前惟一擁有大型飛機的民營航空公司。此外,友和道通還在武漢發展物流園項目,佔地面積約500畝,在煙台已投資近億元建成4萬平方米 的倉庫。
2011年,友和道通出資1.99億元收購深圳速爾快遞79.54%的股權,而全一快遞則成為幫助友和道通擴充網點、進軍國內快遞市場的第二個收購目標。
而甩掉包袱的中外運敦豪則在致媒體的公開信中表示,「中外運敦豪將一如既往地在其國際業務運作下,為現有客戶提供高端的國內限時包裹快遞服務」。
目前中國國際快遞業務,基本被四大國際巨頭所壟斷,DHL擁有35%的市場份額。因此,將戰略重心重新移回已具優勢的國際快遞業務,不失為明智選擇。前述消息人士透露,每年中外運與DHL都會就跨國業務的財務結算磨嘴皮,但雙方的多年合作關係始終很穩定。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20/yOMDcyXzM2NTkyOA.html
太陽能產品生產商——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JKS.NYSE,下稱「晶科能源」)昨天下午召開緊急發佈會,就其海寧工廠的污染問題予以解釋,並證實已全面停產1.2G瓦的電池生產線。
儘管晶科能源因為環境污染問題成為光伏企業中第一家被公眾廣泛關注的公司,但是光伏行業在治污及環境管理方面是否達標開始備受質疑。
氟化物從哪裡來?
9月15日和16日,有部分群眾聚集在晶科能源位於浙江海寧袁花鎮紅曉村的工廠——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門口,就當地小河死魚現象向該企業「討說法」。此後據海寧市環保局的初步調查結果,晶科能源存在污染,原因是部分污染物進入了河流,且污染物中的含氟量大幅超標。
昨 日,晶科能源高層也證實,公司確實存在污染。該公司發言人景朝暉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公司在生產過程中會有固體廢料產生。「以往,固體廢料都是堆在一 個固定倉庫的,每隔3到4天由固體廢料合作企業直接收回並運送到固定地點予以處理,但在8月20日,我們突然接到了對方的一個合作終止書,因而倉庫不能完 全堆下這些廢料,只能露天堆放。8月下旬海寧突然遭遇暴雨,我們儘管在廢料的上部放了一些遮蓋物,但還是被雨水沖入到了附近的一條小河裡。」他表示,8月 26日時企業已經找到另一家合作夥伴,固體廢料得以重新處理。
對於環保部門檢測出小河中出現氟化物較高的問題,景朝暉也透露,在生產光伏電池產品時,有一道名為「制絨」的工藝,這道工藝中含有氟化物。
湘 財證券一位光伏行業分析師告訴本報,所謂「制絨工藝」,就是要將太陽能電池的原材料——硅片沁入一些液體中,使得硅片的表面變得粗糙,這樣一來讓硅片接受 光照後,不會有太強的反射,以便利於電池吸收太陽光,這道工序可能會需要到氫氟酸,這是氟化物的主要來源。而且,該步驟在眾多太陽能電池企業的生產過程中 不可或缺。「此外,在太陽能電池生產中還會使用到絲網印刷等方法,也可能會產生氟化物。」景朝暉對記者說道。
光伏企業污染不容忽視
晶科能源污染事件爆發後,公眾對於太陽能企業的污染問題也提出質疑。據多位行業人士介紹,除了電池製造環節因環保工作不當會出現污染之外,因多晶硅、硅片等上游產品的生產所帶來的污染也令人擔憂。
上 述湘財證券分析師及一位多晶硅生產設備製造商高層提醒記者,不少多晶硅企業的生產流程中會釋放出四氯化硅,這是一種有毒物質。以往,一些小型多晶硅企業會 把這些處理不掉的四氯化硅直接賣給白炭黑公司作為原料,而現在國家也要求多晶硅企業必須要上馬冷氫化或者熱氫化技術,實現四氯化硅的循環利用,再度用於多 晶硅的生產。
「但不管怎麼說,目前中國多晶硅行業剛剛發展起來,企業在處理四氯化硅方面經驗不足,仍可能有少量四氯化硅是無法回收到位的。」湘財證券前述分析師告訴記者。
另 據記者瞭解,不少光伏企業仍然將其生產的廢水直接排入到雨水管道,而不是將廢水送入污水處理管道,再與雨水管道合併,企業之所以偷工減料是為了逃避污水處 理費。另一種會發生污染的情形是,在天氣惡劣的情況下,太陽能電池廠區的周邊排污管道有可能堵塞,從而使得部分污水無法進入到排污管道而發生外洩。
晶科能源昨日表示,企業將對此次污染的程度和影響進行取證和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提出妥善處理方案,另外公司正在擴建固體廢料倉庫,將雨水管道併入到污水處理管道。
景朝暉也對記者說道,由於海寧工廠是2009年6月併購而來的,併購企業的前身就設立在海寧市袁花鎮紅曉村。現在該公司已經在距離紅曉村20公里遠的工業區尋找新的基地,而且企業也將視情況考慮是否需要將工廠地址搬離紅曉村。
「目 前我們已經全面停產了1.2G瓦的電池生產線。」景朝暉指出。根據現有光伏電池組件價格來計算,晶科能源因停產可能每天損失2300萬元。由於污染事件及 美股整體走弱的影響,晶科能源的股市表現也較慘淡,其上週五大跌7.94%至9.04美元,目前其股價為52周最低。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1026/2416300.shtml
每經記者 胡俊華 發自上海
一方面是信貸額度受限,讓商業銀行無錢用於貼現;另一方面是貼現利率高企,令一些企業無奈棄用票據。於是,不佔用信貸額度、利率又低的國內信用證業務,正成為部分中小銀行票據業務的替代工具。
「因為沒有額度,我們停止票據貼現業務一段時間了,」昨日(10月25日),一股份銀行上海某支行行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之前被我們冷落的國內信用證,現在正替代票據業務。」
對此現象,多位接受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表示,一旦票據貼現利率降下來,估計國內信用證就會「好景不長」。
國內信用證業務流行
由於國家銀根收緊,監管部門對各銀行的監管越來越嚴,自今年7月起,銀行承兌匯票直貼價格直線走高,並在9月末一度達到13%以上,導致企業融資成本迅速增加。
對於一部分股份制銀行來說,銀行承兌匯票能帶來大量保證金存款,但由於一些有話語權的大中型企業拒絕承受銀行承兌匯票貼現利率高企帶來的成本壓力,因此,部分中小銀行今年以來逐步開展國內信用證業務。
一西部大型企業集團財務總監表示,國內信用證,是授信銀行為了完成任務,在承兌貼現價格較高的情況下,幫企業出的一個變通的策略。最近3個月,其所在單位國內信用證代替國有股份制銀行承兌的總量超過10億元。
「如果年底之前承兌價格月息都在8(千分之八)以上,我們可能會考慮繼續使用國內信用證。」上述財務總監說。
另一位企業集團財務人員也表示,目前該企業和當地各家銀行都有開展國內信用證業務,「雖說此項業務還不成熟,但從各大銀行最近的態度來看,他們是有意要做大此業務,我們也會加大信用證方面的計劃,除非銀行承兌價格有實質性下跌。」
據業內人士介紹,雖然流程更為繁瑣,但國內信用證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代替票據業務。但與銀行承兌匯票相比,信用證結算方式只適用於國內企業之間商品交易產生的貨款結算,且只能用於轉款結算,不得支取現金。
前述股份行上海某支行行長表示,國內信用證體現為代付業務,「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為申請融資的企業開立國內信用證,同時向其他銀行拆借資金,並向融資企業的交易對手支付資金,信用證到期我們回籠資金後再歸還其他銀行資金。」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一些銀行代付業務量增長快速。比如,去年末北京銀行代付規模48.7億元,今年6月末為130億元;浦發銀行去年末代付規模152億元,今年6月末814億元;民生銀行去年末代付規模243億元,今年6月末562億元。
不佔額度 但操作繁瑣
「部分缺乏信貸額度的銀行,以同業拆借方式取得資金放貸,比如國內信用證代付。」一股份銀行金融機構部人士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樣(操作)既不佔用信貸額度又可以滿足客戶的貸款需求」。
「國內信用證業務我們早已有之,只不過今年做得比較多。」滬上一股份銀行信貸人士說。
國內知名票據經紀公司上海普蘭投資公司近期一份調研報告稱,自1997年以來,儘管所有商業銀行都聲稱可開辦國內信用證。但到目前為止,僅中國銀行和招商銀行國內信用證業務形成了一定規模。究其原因,在於國內信用證操作繁瑣,同時不如銀行承兌匯票使用方便。
「一般國內信用證操作下來,企業需要承擔的成本約在7%~8%(年化利率),比票據低很多,」上述股份銀行金融機構部人士表示,「這也是國內信用證為企業所接受的原因。」
一股份銀行信貸經理則稱,(國內信用證)只能說是一些中小銀行在考核指標下的無奈之舉。國內信用證屬代付業務,但不佔用額度,還能有保證金存款,貸款利率也能為企業接受,所以雖然操作繁瑣很多,「我們也是只能硬著頭皮做」。
根據普蘭公司9月末對成都市場的調查報告顯示,股份制銀行成為當地國內信用證業務的主力軍。比如某股份制銀行,原先每年票據量保持40%~50%的增長,受到近期市場影響,客戶出票意願已下降較大,直接導致該行存款量的下降。
「所以,類似這些股份銀行,在目前這個階段,大量開國內信用證,是暫時取代承兌匯票的一種重要手段。」報告稱,另一家股份制銀行,雖然開票量近期萎縮50%,但信用證方面卻增加30%。
「替代品」能熱多久?
「國內信用證,實在是中小銀行的無奈選擇。」前述股份銀行上海某支行行長稱,主要還是看票據利率能否回落。
普蘭公司的報告也贊成上述觀點。報告稱,9月末隨著票據貼現價格的高企,貼現利率加上貸款利率,大部分企業的綜合成本目前已經達到18%以上。但作為目前主要的出票行業主體,鋼鐵,化纖,冶金等,它們的行業綜合毛利率分別在5%、8%、13%。
報告還稱,如果這些行業在目前這種情況下繼續大量開票,企業生存將會非常困難,所以這些企業拒絕大量開票也在常理之中;反過來思考,這些企業又都是資金密集型的,如果它們不開票,將得不到貸款,同樣無異於自殺行為。
「企業和銀行無疑都處於非常尷尬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國內信用證業務便隨之誕生,作為在目前緊張環境下的一個替代品。」報告稱。
目前票據直貼利率已從高點回落。根據普蘭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昨日該公司發佈的直貼利率為8.5‰(月息)。「各家商業銀行前段時間對票據規模進行了調 劑,目前票據利率出現回落,就是規模在慢慢釋放跡象」,該公司一管理層人士表示,「但應該不會回到6的水平,大概在8左右徘徊吧。」
也有股份行交易員表示,目前政策面沒有明確放鬆信號,銀行受信貸監管仍然較為嚴厲,因此,票據利率難以出現持續下行的狀況。
另一股份行公司業務部人士也認為,由於信貸收緊的大趨勢沒有變,銀行業機構可用於收票的規模並不多,預計票據利率進一步下行的空間有限,對一些中小銀行而言,國內信用證仍有繼續使用的理由。
http://blog.yahoo.com/_IRRMPRNNPACUOC3ZNGHSWJPXME/articles/164509/index
昨日恆指大跌近500點,但隻中人壽(2628)不跌反升,收報21.15,升4%,各路 財演、財棍與一眾網上二打六又再改口風,見好唱好,一時話中國壽估值吸引,一時話A股回升,令保險公司投資回報增加,之前各內險公司第三季業績欠佳,保費 收入增長放緩,各種所謂負面消息,已經拋諸腦後。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這類似是而非的半杯水理論,最適合用作呃神騙鬼,連車天車地嘅風水佬,都可以呃 到富婆幾十億,證明呢種方法好有市場,網上二打六經常同你講,賺錢就是硬道理,為了錢,只管埋沒良知,不再計較道德底線,現代金錢奴隸,實在悲哀。
本 人雖然是中人壽之長期小股東,但依然用客觀角度分析中人壽前景,昨日已經講過,保守經營的保險公司長線穩賺,但途中必定有高低起伏,年多以來,中人壽股價 持續下跌,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是國內股市下跌,第二也是國內股市下跌,第三都是國內股市下跌,第一,國內股市下跌,令中人壽股權投資收益持續受壓,第 二,國內股市下跌,令有投資成份的壽險保單欠缺吸引力,第三,國內股市下跌,令投資者離開股市,並拋售中人壽股票,但當國內A股回升,以上三個負面因素都 反過來,變成推動股價的正面動力,國內A股有牛短熊長之特性,但當牛市到來,全部都是數倍升幅,我經常講,中人壽未來見兩百蚊,並受各二打六質疑,天才定 白痴,結局未來自然有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