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阿里入股360,騰訊投資京東,互聯網世界大戰全線開戰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8/57743.html

又到了歲末年關,互聯網圈里非但沒有消停,反而像娛樂圈一樣熱鬧,而演戲的兩位主角就是騰訊和阿里巴巴。 雙方持續交戰,記者只好隨時跟進。下面就跟i黑馬來慢慢梳理下雙方鬥法的攻防之戰。首先,在O2O領域打得火熱。阿里和騰訊的手里都有哪幾張牌?目前在阿里的O2O戰線之中,有自己投資的美團、丁丁優惠、高德地圖以及投資過的快的打車等外圍戰友,同時也有微淘、淘點點等戰略級的新產品。去年12月開始,阿里突然開始加快在O2O領域的步伐,有傳聞說阿里今年將重點投資布局O2O。而騰訊的武器也不少,除了自己依托微信重點推廣過的微生活以及微信這張大王之外,其他的諸如搜狗地圖、soso地圖,還有自己花巨資投資的新高朋,以及剛剛投資的嘀嘀打車。另一方面,雙方的O2O戰火蔓延到了媒體公關戰。無論是微淘的O2O案例,還是微信的O2O案例,都不時見之報道。從雙方最近不斷通過媒體推廣O2O案例可以看出已經到了刺刀見血的時刻,而阿里也的確對於微信的O2O非常忌撣。第二,騰訊鐵了心要做電商。這兩天廣泛流傳的傳聞是,騰訊即將入股京東。先不論消息的真實,這個時候突然傳出這個消息也有點公關戰的味道。微信的巨大想象力很可能幫助騰訊抄阿里的近道,若與京東順利結盟,阿里的核心業務電商將會遭遇京東更加強有力的阻擊。雙方的合作似乎有跡可循,在上次東哥美國遊學歸來的首場發布會之中,東哥提到京東最大的業務在一線城市,希望未來能打入二三線城市的腹地,而二三線城市恰恰是淘寶的陣地。京東想要完成縱深戰略,或許可以借助騰訊的力量,要知道,QQ廣大的用戶群體很多都是二三線用戶。雙方有結合不奇怪,或許不只是資金合作。第三,阿里推出遊戲平臺,攔截騰訊最大的現金牛。就在騰訊投資京東的傳聞喧囂至上的時候,阿里於今天宣布推出手遊平臺,並表示要打破騰訊在該領域的壟斷地位。阿里與遊戲開發者的分成比例為2:8,其中開發者可以獲得70%的分成,還有10%將會捐助給公益基金。據了解,阿里巴巴數字娛樂事業群總裁劉春寧是該平臺的負責人,他此前系騰訊集團副總裁,負責騰訊數字娛樂及多媒體業務。他表示,對於單機版遊戲合作者,第一年阿里巴巴將完全免費為其提供服務,聯合運營的遊戲則采用8:2的分成模式,其中阿里巴巴僅拿20%以覆蓋成本和用戶激勵,遊戲開發者獲得70%的收益,剩余10%將用於支持農村孩子教育發展。而這一招很厲害,就在騰訊希望結盟京東來在電商領域殺阿里這一招的時候,阿里利用遊戲分發平臺來對抗騰訊,不得不說是一步釜底抽薪的招數,騰訊本質上是一家遊戲公司,其收入超過六成來自於遊戲,阿里如果通過高分成來將騰訊大後方拖垮,豈不是妙招?第四,阿里要跟360結盟了。關於阿里的消息還不止步於此,據未經證實消息傳聞,阿里將投資360,談判已經進入實質性階段,不過,合作模式還未確定,傳聞稱或類似於阿里投資新浪微博時的換股形式,或共同組建合資公司。目前來看,阿里和360的合作算是互利,阿里可以靠360為電商業務輸送流量,360則可以完成流量變現。不過,或許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二者的關系,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360和京東是除BAT之外,中國互聯網格局中至關重要的力量。若騰訊投資京東、阿里入股360屬實,互聯網格局會發生巨大改變。至此,i黑馬相信大家可以重新審視一下阿里和騰訊的這場戰爭,如今的中國互聯網正在進入集團對戰的趨勢。當然,還有另外一股勢力不可忽視,那就是百度及其背後的PPS、去哪兒、糯米等聯合形成的第三集團軍。這樣來看,互聯網之間的世界大戰是不是一觸即發?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王靜靜 寧詠微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736

阿里正式推手遊平臺:與開發者2:8分成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8/57733.html

  1月8日消息,今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正式推出手遊平臺,並表示要打破騰訊在該領域的壟斷地位。阿里與遊戲開發者的分成比例為2:8,其中開發者可以獲得70%的分成,還有10%將會捐助給公益基金。  據了解阿里巴巴數字娛樂事業群總裁劉春寧是該平臺的負責人,他此前系騰訊集團副總裁,負責騰訊數字娛樂及多媒體業務。他表示,對於單機版遊戲合作者,第一年阿里巴巴將完全免費為其提供服務,聯合運營的遊戲則采用8:2的分成模式,其中阿里巴巴僅拿20%以覆蓋成本和用戶激勵,遊戲開發者獲得70%的收益,剩余10%將用於支持農村孩子教育發展。  此外據了解,阿里巴巴的手遊平臺還將為用戶和開發者提供基於本身業務的統一賬戶、支付、虛擬貨幣、大數據統計、阿里雲(服務器及帶寬托管)等服務,提供一個“方便、易用、安全”的遊戲體驗環境。  阿里巴巴集團新聞發言人王帥還表示:“我們對遊戲市場壟斷、山寨的現狀表示遺憾,對騰訊遊戲一家獨大,對遊戲生態的破壞很不滿。如果遊戲產業繼續保持1:9的分成比例(平臺運營方拿走90%的收入,遊戲運營商只分10%),那麽遊戲產業的畸形就不會改變。我們相信這一結局在微信里也會產生。我們必須為遊戲爭取一個健康生態環境”。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i黑馬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738

如何拯救 大兵阿里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9/57761.html

在二戰諾曼底登陸戰場上,瑞恩家的4個兒子死亡3個,剩下一個生死未蔔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美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派遣8人小分隊在槍林彈雨中尋找大兵瑞恩,雖然遇到重重困難,但最終成功將大兵瑞恩送回後方,讓瑞恩家族得以延續。美國式自私與美國式的人道碰撞出火花,讓這部電影感觸靈魂。電影在美國本土的火爆,不論是出於獵奇或者好奇,人道主義在電影中散發的光彩彌足珍貴。同樣彌足珍貴的是中國商業的創新精神,在電商由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轉化,在經濟由工業時代和信息時代向數據時代轉變的關口,中國創新商業代表――阿里也將需要被拯救。創新的拐點一個身材瘦小的年輕人從日本軟銀總裁孫正義的辦公室走出來,他有點慶幸,孫正義要給他3000萬美金,他要了2000萬,他所做的一個叫做阿里巴巴的小網站,終於可以避免現金流斷裂,向他“盈利1元錢”的目標邁進一步。這個人就是馬雲,原阿里董事局主席,現任菜鳥網絡CEO。正是這個其貌不揚,初期被人稱為騙子的馬雲,提出了要做一個102年的公司的偉大目標,並奠基了中國最具有創新基因的集團公司,從阿里巴巴到淘寶,再到支付寶、天貓,馬雲以其開闊的胸懷,洞明的視野,在一系列離經叛道的翻雲覆雨手之後,成就今天的巨無霸。2003年非典時期,人們的談非色變,正是馬雲的創新機會,他敏銳地看到,缺少網上交易習慣的國人,當不能夠走出家門購物,是否意味著網上購物的習慣被培養?於是一則“網上交易,創造奇跡”的廣告,在人們必須收看的電視節目空隙播出,瞬間抓住了眼球。人們知道,原來不出門也可以購物。也正在這一年,他提出了做淘寶的嘗試。易趣是當時中國最大的C2C網站,由於平臺進駐需要收費,易趣並不普及。馬雲再次抓住這個創新機會果斷出手,他提出淘寶免費,並針對消費者打出“淘我喜歡”的廣告,並推出了支付工具支付寶,極具創新的做法瞬間吸引了大批的小白領創業者。隨後,免費開放平臺帶來了讓人眼花撩換的創新體驗,從免費開店,淘方便、淘便宜、淘品牌,遠在加拿大的朋友們會在中國淩晨5點就趴在電腦前面,準備秒殺一個便宜的商品。2010年,經過幾年沈澱的光混節再次引領潮流,並以此為目標達到了淘寶的頂峰:2012年單日銷售191億元,2013年單日銷售390億元。於是有了馬雲和王健林在央視著名的賭註。也是在2010年,巨人阿里在這一年的幾個舉措連連受挫,首先是物流項目,馬雲提出的集中倉儲由於不便利,收費等特征被淘寶賣家束之高閣,其次是一淘比價搜索被京東等抵制,其三是押寶天貓被以京東為首的垂直電商網站猛烈狙擊。正是2010年的失敗,一直創新且領先的阿里開始了下滑拐點,在2011年,微信推出之後,懵然未覺的阿里埋下了最大的競爭地雷。阿里的煩惱首先,京東的物流體系將極大威脅天貓。東哥是個狠角色,從2011年開始,連續3年投資超過40億元打造自有物流體系,也正是這支物流體系塑造了京東的高粘性。在外界看來這僅僅是物流,但這卻是O2O培養數據“溫度”的殺手鐧。O2O出現之後,多數人認為O2O僅僅是線上店鋪和線下店鋪,讓線上店鋪成為線下店鋪的銷售前臺,事實上,O2O的核心是CRM,即數據,要知道這些網站後臺的數據是一個有溫度的人,物流體系讓京東的送貨員來到身邊,這是將虛擬的溝通轉化為真實的溝通,這種溝通增加了CRM數據的溫度,彌補了電子商務情感溝通的不足。當然,表象來看是便利。其次,一淘遭遇抵制。在2011年,一淘高姿態亮相,馬雲以開放心態認為只要有利於消費者的動作就能成功,他用免費幹倒易趣就是如此。這一次他遇到了強勢的東哥,直接將價格數據圖片化,讓你無法采集。事實上,之所以能夠被京東抵制,本質上是一淘搜索本身的硬傷。用戶需要的是價值搜索,讓我能夠買到高質低價的商品,而非單純的低價,比價搜索失敗是因為用戶不買賬。其三,淘寶“低質低價模式”過了新鮮勁兒。雖然淘寶在2010年到2013年,每年的光混節單日銷量屢創新高,實際上這已經回光返照。價值市場的到來之後,人們購買標準化商品的需求已經不是低價,而是免費,同時不光是免費,還要高質量。例如:小米手機的BOM定價本質是免費。板磚大余也可以大膽預言,未來的消耗性硬件產品越來越便宜,直至免費。其四,微信擊中了阿里的痛點。如果人們能夠站在數據時代回看時間,PC端的電子商務其實完成了一個動作:將實物商品數據化。這將決定數據革命時代,所有商品都是數據化的,O2O作為數據革命時代的“蒸汽機”將成為所有商業銷售的內核,換言之:CRM才是數據時代銷售的內核,而非前臺呈現的商城,不論是淘寶商城、微信商城、微博商城、天貓商城;甚或是線下的黃太吉、雕爺牛腩。微信模型本身就是一個CRM,基於用戶的強關系,以服務號成為銷售商城,以訂閱號成為品牌商城,前者是天貓、京東的商城模式,後者取代官網。阿里推出來往,馬雲放言是看不慣馬化騰用遊戲賺錢,馬化騰則回應馬雲害怕微信.其五,將淘寶商城數據導入新浪微博,成立微商城這是個錯誤做法。基於用戶的定制需求,未來的用戶需要的是創意化的定制商品,而微博完全具備定制搜索的特性,同時因為其SNS特性將具有非常好的傳播特點,換言之:淘寶+新浪微博將是未來的創意化產品的交易平臺,前臺必須是一個定制搜索,後臺必須是大量的創意自組織的供給,例如:某個十字繡的繡娘,某個未成名的畫家等。收購微博之所以成為後手,是因為阿里還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要做――即用雲物流重塑用戶溫度,之後才可能基於雲物流盤活微博這個定制搜索+創意供給的平臺。菜鳥會是關鍵一著?2013年下半年,馬雲走出聚光燈,辭去阿里董事局主席職務,遠走深圳成立菜鳥網絡,開始經營物流。馬雲同樣給出溫情的概述,讓更多80後走向前臺。實際上,巨無霸的阿里已經走入百足之蟲的窘況,如果馬雲不能在物流的創新上挽回頹勢,則阿里3年後將很危險――用物流來升溫數據(用戶)強關系,創造創新體驗,是阿里最後的救命稻草。在阿里以余額寶為核心的商業模式下,阿里系的本質是一家創投公司,得依賴於支付寶強大的資金池,而這個資金池的來源是支付寶的用戶余額,即存款、賣家的延期支付,即賬期,以及巨大的天貓淘寶用戶和賣家基數。馬雲比任何人都清楚,賣家和買家的粘性的重要性,而物流正是提升粘性的關鍵。京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用物流的便捷性、211及時達塑造了用戶,即數據的粘性。雖然菜鳥並未對外公開任何內部運營的細節,但是憑借對於未來數據革命時期的推測,板磚大余大致可以判斷,菜鳥的物流將和京東物流有著區隔,即:采用雲數據的制造和物流結合,而非單純的人力+貨源模式。假設一種情況,一個用戶在微博上搜索,白領裝飾畫,這個用戶心理有一種偏好,一個未成名的畫家響應了需求,他們通過來往溝通,確定了意向,並支付了費用,畫家畫好之後,用戶從雲端下載這幅畫,從家里的打印機打印出來,這種模式必然是菜鳥雲物流的特征的一種。當然,基於人的物流不能省略。不論菜鳥最終的物流做成何種模樣,這不是重要的問題。重要的是菜鳥必須成功,這是阿里系避免下滑的支點,有了這個支點,將可以煥發新浪微博基於移動互聯網,基於未來雲制造、雲物流的可能性。這個支點將再次以創新性和獨特的體驗,給用戶帶來粘性,讓人耳目一新,進而用戶、賣家再次聚集,並再次為支付寶輸入水源和根須。拯救大兵阿里人類正在進入數據革命的時代,這個時代的消費將形成SADUS行為模式,徹底拋棄過去的AISAS行為模式――所有人都認為旺旺將無用,恰好是旺旺帶來買家和賣家之間的溝通橋梁,帶來討價還價的樂趣;這個時代的市場將是免費的價值市場――淘寶正是提供大量的低價商品成長起來,低價正是走向免費的過程;這個時代的戰略就是風險,這個時代的管理將是自組織和公益組織――淘寶免費開放平臺正是符合自組織趨勢;這個時代的品牌將是口碑――淘寶正是由口碑和體驗而興起;這個時代的銷售將以O2O為內核――這是阿里系出現戰略失誤拐點的關鍵。這已經不是可以改良的時代,而必須是革命,經營者的思維如果站在過去的時代內,將必然被淘汰,只有站在代外來看現在的時點,才有可能走出來。這里需要極度開放的心態,極度分享的做法,極度創新的技能和追求用戶體驗的苛刻底線,而縱觀中國的企業界,具有這種思維、做法、能力的企業家,馬雲無出其右,他是中國創新商業的領袖。正是這樣的時代成就了馬雲,也正是這樣的時代,物流一個動作的失敗,成為一個巨人下滑的拐點,即板磚大余所言:戰略即風險。這也是一個創新的大時代,機會的小時代,尤其在中國的商業環境中,創新彌足珍貴,馬雲這樣的胸懷和創新的企業家彌足珍貴;我們的國家也必須在這波數據革命的潮流中用創新崛起。作者板磚大余,原樂蜂網自有品牌市場總經理。兩次創業史,一次小成一次小敗。《O2O進化論》作者。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板磚大余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818

i黑馬預言成真:騰訊起舞O2O之處,阿里顫栗之時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9/57767.html

這篇文章,是i黑馬寫於一個多月前。適時,騰訊和阿里雖然有碰撞和口角,但是仍未像今天一樣劍拔弩張。要深刻的理解一觸即發的“中國互聯網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必須深刻的理解戰爭的導火索――O2O電商。美國市值超過30億美元的本地消費O2O網站Yelp副總裁Mike Ghaffary認為,未來十年,本地商務依然會遠遠大於普遍意義上的電子商務。目前,美國網絡零售占整體零售的比重為5%,剩下的95%依然是傳統零售――這一比率與中國市場完全相同。2013年,中國本地零售業接近25萬億的市場,這是1萬億市場規模的“純電商”們無法觸及的領域。95%的傳統零售業中,例如餐飲、酒吧等,本質上屬於服務業,無法突破本地商務的範疇,要打穿這95%的市場,依靠的只有O2O。騰訊仰仗微信O2O,已經突破到了阿里純電商還未能觸及的O2O電商領域,這正是阿里的顫栗之處。以下為i黑馬於2013年12月4日寫的大戰預言,原文騰訊的電子支付平臺財付通在2005年9月就已經上市,微信也已經度過了高速發展期,為何馬雲會在這個時候開始對微信支付如此忌憚?只是因為微信的用戶足夠多?i黑馬告訴你,事情並不是表面看起來那麽簡單。真正讓馬雲忌憚的,是騰訊那條已經在線下開始搭建出雛形的“戰略縱深”體系。這個體系是以微信的特質為起點,以O2O為閉環,直接為微信構建了新的移動O2O“電商消費場景”。這套體系一旦成熟,最終導致的結果將是:微信成為移動端第一支付工具指日可待。支付之戰――關鍵詞:消費場景支付寶是阿里集團的“命根子”,馬雲在策劃把阿里集團打包上市時,唯獨把支付寶拆分握於手中,因為支付寶的支付體系,不但是阿里電商體系正常運行的基礎保障,也是阿里集團擴張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基石。支付寶的強大,有其必然性,因為支付只是一種工具,需要消費場景來支撐。而阿里的淘寶與天貓,本身就是中國最大的電商消費平臺,所以消費者在此消費場景中,必然會優先選擇阿里提供的支付工具支付寶,這也是支付寶作為支付工具在PC端地位難以被撼動的根本原因。而在移動互聯網中,阿里也有絕對的“消費場景”優勢,淘寶系在移動購物中仍占據50%(根據艾瑞等第三方數據顯示)左右的市場。阿里在移動端也構建了絕對的電商消費場景,根據艾瑞、易觀等第三方平臺數據顯示,支付寶錢包在今年上半年,仍占我國移動支付領域80%的市場。i黑馬的判斷是,擁有“消費場景”主場優勢的支付寶,成為支付霸主似乎成為了一種必然。但是,在這個時代,沒有牢不可破的霸主,只有不斷湧現的顛覆者。擁有微信6億用戶的騰訊,也渴望成為移動端支付的霸主,但是僅僅加入一個“支付功能”是遠遠不夠的,騰訊需要構建一個新的“消費場景”――一個以微信為核心工具的“消費場景”。而騰訊的選擇是O2O,結合微信LBS與“二維碼掃描”等功能特征,開拓一個新的“消費場景”。改變消費場景――關鍵詞:O2O為了開創以微信為核心的O2O“消費場景”,騰訊在今年下半年加快了O2O布局。據i黑馬了解,騰訊公開O2O合作的企業已經有兩家,分別是服裝業的綾致與家具業的宜華木業。騰訊目前O2O合作的對象都是已經上市的行業巨頭,這樣做的好處是:1.這些企業標準化高,有數據化管理需求,且都是零售業,面對電商的沖擊變革的欲望強烈,能夠全面的配合騰訊O2O改造。2.都是行業巨頭,有著極好的示範效應。騰訊為了構建良好的微信O2O消費場景,親自派出技術團隊長期進駐企業,根據企業的需求量身打造O2O應用,梳理企業的數據,為企業搭建微信平臺。作為一直號稱自己是“純互聯網公司”的騰訊,用如此大的手筆進行“地推”還是頭一次,也可以看出騰訊做O2O決心之大。以下為微信幫助企業進行O2O改造的案例:=======================================================================微信O2O案例一:服裝業的O2O改造――綾致綾致旗下包括傑克瓊斯、SELECTED、ONLY、VERO MODA四大品牌,業內有“無綾致,不商場”之說,可見其在國內商場的地位。綾致一年有300多億銷售額,超過一萬家的店鋪,這樣一個巨無霸與微信“密謀”大半年的O2O項目,將在12月份正式公布。這是一套什麽樣的系統呢?我們先還原一個消費場景。一個消費者進入ONLY的店鋪里,看中了某款衣服,除了試穿之外,她還可以打開微信,掃描一下衣服吊牌上的二維碼,會有相關的搭配服飾出現,每一款衣服大約會有三款推薦搭配(也要參考庫存狀況),這就給了顧客更多的體驗和選擇,若是選中了某款,可以在店里下單,也可以在微信下單,還可以收藏此款,回家想想看考慮考慮,讓家人朋友參考一下意見再購買。想現在拿走就在店里下單現在拿走,若是店里無貨,就給你快遞,完全沒問題。至於購買之後(即便不購買)分享到朋友圈、騰訊微博、QQ空間,那更不在話下了。通過微信發給朋友征集意見,更是手到擒來,都不用拍照。怎麽樣?這樣一個消費場景夠酷吧?國內還沒有吧?這種模式就是把有限店做成無限店。傳統線下店鋪面積有限,可以陳列的貨品有限,JJ有一千多個款式,但是店鋪里面,頂多也就百十款,通過一個小小的二維碼,讓消費者鏈接到線上商城,通過搭配吸引消費者看到更多商品,線上享受線下的流量,線下享受線上的服務,充分釋放線下店鋪這個活廣告帶來的客流。O2O上各個角色的積極性如何調動?這種模式很好,大家早就提出來了,問題是,店鋪憑什麽有積極性去做這件事?這對於綾致來說,不算難事,首先綾致的渠道都是直營的,沒有加盟,所以可以全盤一體化管理,只要分配好利潤空間,就可以參與。而且ONLY的負責人非常積極的推動此事,所以這個項目首先在ONLY的店鋪里試驗。商場為什麽會同意呢?聯營制的商場,是要跟品牌商分成的,這樣子切走訂單,商場豈不是有損失?所以,綾致盡量讓顧客在商場下單,由於項目剛開始,還沒有看到商場的阻礙。同時,綾致線下店鋪中,有三分之二是在shopmall中,是獨立店,所以,問題也不是太大。那麽,導購呢?最核心的還是導購的積極性,要引導用戶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只要把線上的訂單也算給導購就行了,怎麽實現的呢?每個導購的編碼與店鋪的編碼建立關聯,當顧客決定下單的時候,必須要掃描導購的二維碼才能下單,這就是最最核心的一點,一定要讓每一個訂單對應一個導購,導購對應店鋪,店鋪對應各個銷售大區,整個傳統營銷體系的積極性就都調動起來了。哪怕是消費者現場沒買,回去下單,也是這個導購的業績。這就是傳說中的人單合一吧。為什麽要這麽細致?這就是零售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很好的掌握庫存,又能調動銷售的積極性。微信得到了什麽好處呢?微信采取扣點模式,0.5%的扣點,這就很了不起了,他們線下300多億的規模,哪怕能帶來10%的增長,30多億銷售額的千分之五就是1500萬,微信當然也有動力推廣綾致的微購物商城。微信是這套系統的開發者,綾致各個部門的團隊需要對接開放接口即可。綾致的電商團隊什麽意見呢?免費流量,分成模式,這不就是線下CPC嗎?自己只需要建立無線團隊就行了,他們是直接受益方,作為運營團隊,需要克服的是建立一整套流程體系,據綾致電商負責人張一星說,他們最近在無線上花費了大量精力,每天的晨會除了統一晨會之外,還專門開無線部門的會議,商量各種流程細節。綾致之所以能夠做成這種模式,還有一些因素,比如,他們可以做到線上線下同價,反正顧客在哪兒買都是買,不用擔心買貴了。其次,他們的倉儲是統一運營,分開管理,無線端的訂單,在店鋪銷售的,直接扣掉庫存;需要快遞的,統一發貨,不會讓店鋪發貨的,因為店鋪不可能再做一個配送團隊。至於集團層面,據綾致員工介紹,做這件事的熱情很高,大力支持,包括雙十一的支持,大力調撥貨物、人員、資金,反正都是自己的貨,只要打通層層對接,就萬事大吉了。所以,打通O2O這件事,在綾致內外幾乎都找不到任何障礙。這件事看起來沒那麽難啊?沒有障礙,不代表沒有困難!國內的傳統企業實施O2O,限於體制障礙,微信選擇綾致這個沒有體制負擔的企業做實驗,但不代表沒有困難。這是一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複雜很費勁的項目。比如:POS機的改造,現在的POS機是掃描條形碼的,雖然也可以,但是二維碼是更方便的;還有原來的零售系統,現在加入了無線業務,當顧客在微信端付款之後,拿走商品,怎樣跟店鋪系統對接,自動去掉庫存數量,都需要改造。幾千家店鋪、四大品牌的POS機改造方案,要費多大勁?=========================================================微信O2O案例二:騰訊聯手上市公司宜華木業,試水家居行業O2O試水O2O 的陣營繼續壯大。上市公司宜華木業今日發布公告稱,公司近日同廣東騰南網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廣東騰南”)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聯手推進宜華家居微信 應用平臺建設。據悉,廣東騰南為騰訊控股有限公司與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組建的合資公司,在社交互動平臺化運營,提供專業化的網絡營銷解決方案,搭建精準、互動、立體的品牌化網絡營銷平臺方面,具有強大的研發運營推廣能力。細查公告,雙方的合作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雙方聯手建設宜華家居微信應用平臺,廣東騰南將授權專業技術團隊,為宜華木業制定相關實施方案,提供全程服務。二是雙方聯合打造宜華家居公眾賬號及平臺系統。該平臺系統分三階段建設,第一階段開展微信公眾平臺的基礎功能實現:包括微信公眾賬號的開通,關註時圖文推送、內容管理、LBS功能、互動功能、活動管理、用戶管理、數據統計;第二階段進行產品信息的展示、網上商城的實現、下單並實現支付及日常互動活動功能的完成;定制宜華家居全國門店地圖,由點到面全面展開宜華微信營銷,實現全國多省份、多門店聯動微營銷,營銷數據可實現分城市展示及管理,實現微信移動端門店可視化;第三階段將開發宜華微信CRM系統,實現移動端的深度會員交流及客戶管理。公司表示,將通過此次合作打造O2O商務模式,有效整合合作方的平臺數據資源與公司自身實體渠道資源,為消費者提供及時的資訊及便捷的消費通道,實現消費者從產品選購、體驗、互動、訂購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模式,豐富公司精準化營銷手段,進一步優化公司的業務模式,提升公司的品牌影響力。============================================================現在看來,騰訊的戰略縱深已然很明顯,騰訊這家互聯網公司為了構建自己的O2O消費場景,將全面走入線下,騰訊為了成為“移動端支付霸主”,其戰略路線圖已經躍然紙上,基本可以概括為三個步驟:一、坐擁有6億微信用戶,加入適當的支付和電商功能二、圍繞微信的功能特征去構建O2O電商體系,創造新的“消費場景”三、依靠強大的消費場景,顛覆用戶支付習慣目前騰訊正在第二戰略步驟中深耕,形成戰略縱深。為兩家零售業巨頭進行O2O改造只是開始,為了完善這個體系,騰訊還有很多工作要做。O2O本質也是電商,想要在電商領域獲得更好的用戶體驗,就必須在商品管理和物流配送兩個方面做到可控,騰訊後續必然會有更多配套動作。而就在11月28日,i黑馬獲得騰訊官方消息,騰訊電商旗下易迅網將與順豐速運達成全面戰略合作,而就在這幾天,騰訊已經透露出了吞並順豐快遞的野心。目前看來,現在的移動端支付霸主阿里的反擊是無力的,無論是強推“類微信應用”來往,還是在PC端進行轉賬收費,把用戶往移動端趕,都無法在真正意義上阻擋微信構建“新消費場景”的腳步,如果這個以微信特質為起點,以O2O為閉環的“消費場景”真的構建成功,那麽微信成為移動端第一支付工具也就指日可待了。而未來兩年內,支付寶錢包在移動端支付失去半壁江山,也算是在合理範圍內。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韋物主義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822

大戰爆發前戲:阿里手遊要先過三個關卡BOSS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0/57808.html

歲末年關,騰訊和阿里巴巴絲毫沒有消停,反而上演起大戰的戲碼。阿里巴巴食言,高調宣布將正式進入手遊行業,並把矛頭直接對準騰訊。就像i黑馬前天文章《阿里入股360,騰訊投資京東,互聯網世界大戰全線開戰》中所說,阿里推出遊戲平臺,攔截騰訊最大的現金流是一大看點。但是在這之前,阿里手遊需要過哪三個關卡?在剛剛結束的遊戲產業峰會上,阿里巴巴高調宣布將正式進入手遊行業,並把矛頭直接對準了騰訊。“我們對遊戲市場壟斷、山寨的現狀表示遺憾,對騰訊遊戲一家獨大,對遊戲生態的破壞很不滿。”雖然阿里高調的來了,但據知情人士透露,其目前還在到處挖人搭建具體業務,想成氣候也還需時日。如果把騰訊比作遊戲的終極BOSS,那當前手遊渠道的幾個巨頭就可以看做是阿里首先要面對的關卡BOSS。前些天,藍港CEO王峰在微博上曬出了一張圖,這張圖顯示了藍港新遊《蒼穹之劍》首批接入的16家渠道的收入情況。王峰也對外宣布,《蒼穹之劍》商業化首月流水已經突破3000萬元,成為當前一線大作。不過這張圖在曬出不到一小時後就被博主刪除了,據說是因為所爆數據對某些渠道造成了傷害,迫於合作夥伴壓力刪除了微博。但從當時貼出的16個渠道流水數據圖我們看到,《蒼穹之劍》在App store和幾大聯運渠道的收入表現相當不錯,App store和聯運渠道的收入占比基本持平。聯運渠道中,收入排名前三的平臺分別是360、UC、91。因為91已經被百度收購,而UC也收了PP助手,所以我們經過簡單的加法後可得出結論,收入總和排名前三的大渠道分別為360、UC+PP、百度+91。而這三家勢力的收入已經將其它渠道甩開了不小的距離,形成了三巨頭領跑的局面。這三個巨頭,也正是擺在阿里面前的三個關卡BOSS。關卡BOSS一:百度+91BOSS簡介:2013年渠道整合的第一大事件無疑是百度19億美金收購91無線,91助手在IOS越獄渠道和安卓端都有完整布局且具備一定優勢,可以彌補百度在移動分發和遊戲運營領域的諸多不足。最近,百度還表示明年會開放貼吧的流量給遊戲,而91也有一些針對開發者的新政策,在尋求更多機會。優勢:百度大流量資源支持、91助手是老牌分發聯運渠道,iOS+安卓完整布局劣勢:宿敵360在端一側的死磕導致91增速放緩,甚至之前有91團隊被其掏空的說法。通關秘籍:伺機而動。在其與360死磕之際,阿里可以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關卡BOSS二:UC九遊+PP助手BOSS簡介:背靠UC瀏覽器超過4億的用戶量,UC九遊發展迅猛,2013年給開發者的分成據稱是3億元。去年年底,UC正式對外宣布收購PP助手。PP助手是iOS端的強勢應用分發+遊戲聯運渠道,月營收接近4000萬元。UC九遊與PP助手的盤子加在一起年營收就是11個億。優勢:瀏覽器大用戶量/流量導入、UC九遊+PP助手雙端(iOS+Android)覆蓋劣勢:大體量上與其它巨頭還有差距通關秘籍:乾坤大挪移。UC今年接受了阿里的增持,馬雲也已出任UC董事。UC收購PP助手,不知道這是不是都是阿里事先設計好的棋子。現在UC已經在遊戲業務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阿里或許會利用他們的經驗和成果直接幫助自己實現遊戲業務的加速,而根本用不著短兵相接。關卡BOSS三:360BOSS簡介:360手機助手這一年可以說是野蠻生長的一年,據官方數據,截止到2013年底,用戶量已經超過3億,累計下載應用數量超過320億。憑借360手機助手龐大的安裝量和用戶基數,成功的將流量導給了遊戲業務。在包括《我叫MT》《王者之劍》《植物大戰僵屍2》等幾款明星遊戲上體現了極強的造星能力。甚至還自己掏錢,為某些重點遊戲購買外部廣告資源進行推廣。優勢:用戶量大,精品遊戲造星能力強劣勢:長尾不足,中小CP獲益較少通關秘籍:扶持中小CP或投資。直接從扶持中小CP入手,俘獲總量更大的長尾來應對。這兩天還有一條爆炸性新聞說是阿里要投資360,不過很快被辟謠了。但根據“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理論,這一切也不是沒有可能的。如果成真,又是一招化敵為友。終極BOSS:騰訊BOSS簡介:一個微信遊戲就可以連續造就“全民打飛機”、“全民跑酷”、“全民飛車”的連番神話讓遊戲圈眾生只能對這只萬能的企鵝繼續報以羨慕嫉妒恨的目光。但那是人家自己的場子不帶外人玩,咱只有看著的份。即便是1:9的機會擺在你面前也還是要看人家臉色,遊戲圈對於這種狀況也基本早就認命了。優勢:微信、手Q的強大流量和關系鏈特權等等,微信遊戲漸入佳境、應用寶整合流量中。劣勢:封閉、1:9分成、互聯網及遊戲圈公敵通關秘籍:群P+來往+必殺。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抵制公敵騰訊。大力推廣來往,壓制微信生存空間。準備一些必殺大招,如到阿里下遊戲享受淘寶購物五折優惠等等。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哈登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036

港交所或考慮放寬上市規定 阿里巴巴赴港IPO再現曙光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518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簡稱“港交所”)將在未來幾周就放寬首次公開募股(IPO)股權結構的範圍展開公眾咨詢。 此前,中國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希望以合夥人架構赴港上市,即少數高管可提名董事會大部分成員,但香港方面表示無意為其改變上市規則。此後便傳出阿里巴巴擬轉向倫敦、美國、新加坡上市等各種傳聞。 據預計,阿里巴巴IPO的融資規模可能會超過100億美元。該公司希望,即便在公司上市後,包括創始人馬雲和一些高管在內的合夥人仍擁有董事會內多數董事的提名權。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和其他高級管理人員只持有10%多一點的公司股票,但是他們仍然想通過雙重投票權的股份方式控制董事會的組成,以掌控阿里巴巴的戰略方向、捍衛公司文化,這種方式和科技巨頭Google類似。 但香港證監會此前均以違反香港“一股一票”的原則為由拒絕了阿里巴巴的這一要求。 此前港交所的態度一直較為糾結,港交所總裁李小加曾發文提出港交所“需要作出最適合香港、最有利於香港的決定”,並呼籲就該交易所能夠允許的股權結構類型展開討論。 華爾街日報援引一些分析師的評論稱, 這一策略明顯是想確保阿里巴巴最終在香港上市。 香港交易所去年10月表示,將考慮進行公眾咨詢,但未給出具體時間表。 知情人士稱,一份咨詢文件草案已在近幾周完成,並已在正式發布前提交給香港證監會。預計正式的公眾咨詢將於未來幾周啟動,咨詢過程可能會持續數月,之後監管機構將對公眾提交的意見進行評估。 雖然擬定的公眾咨詢不一定會為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掃清道路,但分析師認為,這顯然會促使香港交易所放寬上市規定,從而使雙方最終達成妥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163

傳騰訊借道慧聰網挑戰阿里B2B業務,彎道超車前景如何?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3/57861.html

據i黑馬了解,騰訊目前正打算借道慧聰網挑戰阿里進軍企業級業務。在阿里大肆發展B2C業務之時,騰訊不走尋常路選擇B2B方向意在哪里? 年底年初,互聯網業界新聞不斷。阿里入股360,騰訊入股京東,又曝出騰訊借道慧聰網挑戰阿里進軍企業級業務的消息。 業界評論人士李易對此在微博上忍不住一聲長嘆。“早在電信網易聯合推出易信之初,本人就向其決策層提出過企業級市場優先的彎道超車策略。可惜,人家微信再一次成功卡位。” 李成東也表示“同看好微信的B2B業務探索”。而ID中美電商交流則直指該事件意義重大,“合作對雙方都有重大利好,應該算2014年中國電商大事。1)意味著微信為代表的移動商務前進了一大步;2)B2B移動化大趨勢正在逐步加強。中國B2B移動化也邁出一大步;3)打破了阿里巴巴壟斷地位,至少目前在移動商務領域。” 在微博評論中,甚至開始討論騰訊是否可能因此而收購慧聰網的討論,支持的聲音和反對的聲音同樣熱烈。 筆者是此次騰訊慧聰合作堅定的支持者,下面試從幾個方面逐一予以分析。其一,騰訊的生態系統里必須補齊電子商務的短板。 十多年的發展,騰訊和阿里已經不再是單純業務的企業,做大之後,都不約而同地謀求向生態系統發展,向全行業覆蓋發展。所以玩社交的騰訊開始玩電商,而玩電商的阿里則入股新浪微博。殊途同歸,是互聯網必然的生態。站在這個層面,所有的互聯網巨頭有一天都會成為對手。 騰訊定位於C――消費者,一站式在線生活平臺的口號昭然若揭,生活離不開C。對阿里來說,定位於E-Commerce,電子商務是其核心。雙方的生態系統都以這兩個單位展開。然後,當騰訊要完成生態系統時,卻尷尬地發現極具變現能力的電子商務已被阿里扼住咽喉,C端的突破難度極大。此時,騰訊如何把電子商務納入其生態系統,與社交進行有機結合就成為了問題。其二,騰訊玩超限戰,選擇B2B是最好的入口。 超限戰,這個詞為人所知是在美國世貿雙塔被撞擊之後,它準確的描述了弱者向強者發起的襲擾乃至挑戰。如果用現在比較火的詞,應該叫從邊緣地帶切入而後攻擊,某種程度上是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 而騰訊,在切入電子商務上,或許也得用這種迂回的路徑。騰訊有基於社會化營銷的想象空間,也的確是社會化營銷開展的主陣地之一。當國外LinkedIn風靡的時候,我們的企業還沒有習慣於內容營銷的形式,往往用著刷喇叭的方式進行粗放營銷。騰訊無疑是互聯網營銷的重要平臺,從QQ空間、QQ群、微博乃至今天的微信,都是這樣的一個平臺。當社會化營銷被奉為神明的當下,騰訊平臺的用戶關系是其最大的優勢。 有了社會化營銷的基礎,卻沒有對應的電子商務,這在騰訊是不可想象的。可是,當阿里重點把持B2C時,騰訊的機會有多大呢?真不好說。那麽B2B呢?B2B是不是一個機會? 誠然,B2B完全互聯網的工作還沒有完成,但當移動成為大勢所趨時,提前占據B2B的移動入口,將是一個巨大的機會。有人說:B2C是遭遇戰,而B2B是決戰。這話有一定的道理。就象電子商務的80%是B2B一樣,電商玩到最後,一定是B2B決勝負。而移動B2B的提前布局,將是騰訊必須謀求的戰略。其三,與慧聰合作微信B2B,是騰訊不二的選擇。 我們都認為騰訊並沒有電子商務的基因,B2B的深度遠超B2C,騰訊怎麽玩?合作,甚至入股,當然是最佳模式。選擇誰合作?難道是阿里?這不可能。阿里不會輕易放棄自己苦心經營的電商陣地,為了移動船票甚至炮制了一個來往與騰訊為敵。 自然,馬化騰的眼光就落在於B2B行業千年老二的慧聰網身上。 慧聰網是阿里巴巴多年的宿敵,緊追阿里並在近幾年業績拙拙逼人,與阿里巴巴並稱為“南阿里北慧聰”,雖然慧聰老了點兒。和阿里的敵人走到一起,利用慧聰掀翻阿里的鬥誌,很可能是微信進軍B2B最輕巧,最機靈的如意算盤。馬化騰心里一定想:慧聰,我給你機會去玩,你玩大了,還是在我的平臺上。你不服,我收購你!當然,你玩不大也沒關系,做個試驗,尋找經驗,未來我親自來玩。 與慧聰合作,是騰訊微信進軍B2B電商不二的選擇。其四,B2B已成為阿里的薄弱地帶,騰訊選擇B2B進攻可以雙線襲擾。 我們來看看阿里B2B近些年的變化。恐怕連阿里也得承認,當B2B2C被提出,當淘寶賣家成為1688需要悉心服務的買家,當CBU的團隊被拆分的時候,1688在阿里集團內部已經被邊緣化了。這位曾經拉扯兄弟姐妹們的老大哥,已經再也不被兄弟姐妹們以感謝、仰視、崇拜式的感情看待。 1688被邊緣化,B2B在阿里就成了電子商務的邊緣地帶,也是最薄弱的地帶。此時,騰訊若拖著慧聰去叨擾阿里巴巴,即惡心了敵人,又完成了進攻式的防禦。未來,騰訊還可以微笑著講這樣一個故事:B類的社交型交易我們在微信都實現了,紅火了,C類的商家們,你們還能淡定麽? 而整件事情的另一個結果,就是在投資市場上,阿里故事上的一個缺口或許會影響到他的市夢率,因為打開這個缺口的是騰訊。騰訊用一個想象空間去抑制了阿里巴巴的另一個想象空間。 完美不?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B2B行業資訊 | 編輯: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429

阿里金融:金融的本質是數據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4/57878.html

金融本質上就是數據,所有金融產品就是數據的不同組合。而這些數據並不是來自於銀行或金融機構,真正產生數據的是每一個個體,也就是互聯網上的每一個“節點”。如果不受監管約束,互聯網平臺為何不自己組合數據發售金融產品?數據流過的地方,任何金融產品都可以折騰一下。獨立支付流2004年12月,馬雲單獨成立浙江支付寶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曾經單純的認為 支付寶只要為淘寶服務就好的彭蕾掌管了阿里巴巴小微金融服務集團。小微金服目前四大業務板塊――支付、小貸、擔保、金融零售(理財+保險)。其中,支付、小貸和保險業務是從淘寶內部生長出來的,而小貸繼而衍生出擔保業務,支付衍生出余額寶等理財業務。阿里金融現在的成就和阿里當時不喜歡傳統銀行和金融機構的遊戲規則有微妙關系,在整體的金融數據流中(150萬億),和傳統金融機構所占的金融數據相比,互聯網金融那就是手指上的毛細血管啊,不關乎神經、不疼不癢的。如果真的想讓其他人關註你,你必須在動脈血管上給它打個洞,它疼了,目的就實現了。尤其是傳統的金融機構,他們是閉門經營,安逸慣了。最近一年來,多家互聯網企業以不同方式涉足金融業,多年的圈內循環正在被撕開口子。阿里獨立小微金融服務集團,剛開始是為了將其支付流獨立起來好管理,當時對接的數據100%來源淘寶數據流,換句話說,表面上獨立了,血管里依然在流著淘寶的血!模擬並跟蹤習慣性數據流 顛覆者與顛覆者的鬥爭一玄分析,互聯網在渠道、工具和模式上給金融業帶來了深刻變化,但傳統的模式和技術並沒有被扔進垃圾桶。金融業的競爭發生在三個領域:渠道類業務、利差類業務和融智類業務。渠道類業務互聯網企業占了上風,但是後兩類業務仍掌控在傳統金融手中。也就是說,傳統原始的習慣性業務還是要通過傳統金融機構來完成的,而對於阿里等互聯網金融企業發起的互聯網金融卻不感冒,所以,引導傳統用戶(傳統數據流)使用互聯網來完成他們的金融數據的流通迫在眉睫。最近一段時間在思考一個問題,金融機構的互聯網化和互聯網金融是等同的麽?換句話說,傳統金融機構和銀行依附上互聯網就能成為互聯網金融?這是應該錯誤的認識,從渠道、信息同步、信任級別等參數屬性已經不一樣了,所以他們不屬於同一個層次。言歸正傳,阿里在淘寶平臺上開始做起了實驗,阿里金融的邏輯是――滿足阿里平臺上小微消費者和小商戶的需求,再跟著用戶走。在這一邏輯下,小額貸款業務、余額寶等產品相繼產生。余額寶的出現真正觸動了銀行的根本利益。內部人士表示,銀行業主要收入來源於利差,占到其總收入的80%以上。余額寶的出現間接減少了銀行的活期儲蓄,其收益率勢必受到很大影響。當騰訊全新的微信支付從線上延伸到線下,當百度理財首日以10億元銷售額超余額寶首日申購額約3倍,當網易理財推出年化利率高達10%的理財產品(網易補貼其中的6%)時,阿里應當已經清楚小微金融服務的主戰場在哪兒。在與傳統金融機構鬥爭的同時還要阻擊同類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夾擊,有數據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暗鬥廝殺。脫離母體流即拓展母體流 困難重重在研究阿里金融時,我在想一個問題,如果未來淘寶開放了,獨立的小微金融服務集團應該怎麽辦?小微金服和阿里集團是兩家獨立公司,它必須有脫離阿里獨立生存和盈利的能力,因為,淘寶總有一天要開放。這樣就給小微金融服務集團帶來了三重壓力:1, 離開母體獨立生存舉例:支付寶交易額中阿里按照第三方支付平臺普遍對外部商家收取5‰到6‰的交易額作為服務費估算,支付寶一年僅從外部商戶中收取的服務費就至少365億元。據某記者了解,支付寶早已盈利,其收入主要來源於服務費(對淘寶商家、外部商家以及消費者)。2, 獨立發展並能為母體拓展數據流。舉例:最近一年,小微金服以支付寶為核心,不斷地向線下應用場景拓展,比如與銀泰、萬達影院以及諸多連鎖超市的合作。3, 自身引流問題目前支付寶可以給外部商戶自己平臺上的交易數據分析,但不能提供支付寶在其他平臺的數據。換句話說,支付寶只是一個靜態的點,來的都是主動過去應用的,不像某些古代xx樓,有專門在門前攬客的!阿里並行的小微金融服務集團要想在數據流的邊緣玩轉江湖,還需要時間。你總不能把還不能走路的孩子拋到舞臺上去表演跑步吧!(建議關註和分享一玄老師的微信公眾號:萬能的一玄 (yi_xuan_lee) | 新浪微博 @萬能的一玄 )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萬能的一玄 | 編輯: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608

老虎環球基金2億美元購入阿里巴巴股份 估值1250億美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336

據USA Today報道,老虎環球基金近期以大約2億美元買入阿里巴巴股份,對其估值大約1250億美元。 這筆交易受到了市場的密切關註,雅虎公司也持有阿里巴巴24%的股份。 老虎環球基金的買入形式是通過“二手市場”秘密建倉,而不是要約收購。 阿里巴巴和老虎環球基金發言人均對此拒絕發表評論。 老虎環球基金是一家頂級科技投資基金,由Chase Coleman管理,旗下對沖基金主要投資於上市科技公司,旗下也有對沖基金通過長期金融工具投資於未公開上市的科技公司,譬如Eventbrite,、Nextdoor和Warby Parker。 投資於未上市公司的對沖基金主要由Lee Fixel 和Scott Shleifer負責,這兩人因大手筆投資矽谷晚期階段科技公司並幫助它們全球擴張而著名。 近期,阿里巴巴估值大幅攀升。去年12月,RBC Capital Markets Internet分析師Mark Mahaney估計公司價值1500億美元,比之前的估值高了400億美元。2011年9月,當Silver Lake Partners 和Digital Sky Technologies為阿里巴巴投資16億美元時,阿里巴巴的估值才只有320億美元。 截止到2013年6月30日,阿里巴巴利潤同比增長了一倍多,達到7億多美元。 阿里巴巴上市將成為科技公司最大的IPO之一。但是,上市時間還沒有確定,可能在今年年末,也可能在2015年。 Social Internet Fund合夥人Lou Kerner稱:“阿里巴巴是一家了不起的公司,正準備IPO。等這家公司上市之時,將會受到二級市場特別關註。” 此前,香港股票交易所對阿里巴巴股權管理模式“不買賬”,但是這家交易所也可能會改變一些規定,以讓阿里巴巴能在亞洲上市。 科技對沖基金Ironfire Capital 的Eric Jackson表示,阿里巴巴上市的估值可能有一些保守,但一旦開始交易,股價就可能飆升、把公司的市值推升到1900億美元。 他還表示,他對這家公司的估值非常有信心;與Amazon和eBay相比,阿里巴巴是一家大公司,業務擴張非常迅速,並且盈利能力也更強。 隨著阿里巴巴估值的水漲船高,雅虎的股價在過去一年也增長了一倍。 截止到2013年9月30日,老虎環球基金仍舊持有著800萬股阿里巴巴股份,而2012年末曾持有2500萬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596

李治國:從阿里元老到創業者,再到天使投資人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22/58188.html

22歲,他背井離鄉加入阿里巴巴;27歲,面對豐厚的收入,他選擇從零開始創立口碑網;29歲,他帶著他的口碑網,以一個成功者的身份重回阿里巴巴;33歲,已過而立之年的他再次挑戰新角色,成為一名天使投資人。他是李治國,36歲創業者和投資人。李治國2004年4月的一天淩晨,阿里巴巴第46號員工李治國躺在床上翻來覆去,憋悶之下,索性起來上網。那一年,阿里巴巴形勢一片大好,李治國負責的誠信通業務已經成為阿里巴巴第二大收入來源,創造了1個億的收入。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本人對這塊也十分重視。這令一心想創業的李治國糾結於該如何向領導開口。在阿里員工的溝通工具雅虎通上,他收到一條來自馬雲的消息,詢問淘寶是否當機了――當時,馬雲正在美國出差。李治國後來回憶,或許那個時間點,整個雅虎通上只有他在線。聊了幾句後,如鯁在喉的李治國忽然脫口而出:“馬總,我想離開阿里去創業。”“你今年幾歲?”馬雲並不正面回複,反而這樣詢問。2004年,李治國27歲。“你年齡還沒到,在阿里再幹兩年再出去。”他給李治國提建議。可是,李治國決心已定。“再幹兩年,我的機會就錯過了。”與口碑結緣出走的代價是昂貴的,但李治國並不後悔。因為互聯網瞬息萬變,需要跑得快點再快點。也因為沒有當日的出走,便沒有後來名噪一時的口碑網。口碑網的名字,來源於還在阿里巴巴時一次與同事的聚餐,一桌十來個人七嘴八舌的討論某款產品的口碑,靈光一閃間,決定了李治國和口碑的緣分。當天沒吃完飯,李治國便騎著自行車飛奔回家,打開電腦查詢查口碑的域名是否被註冊。在此之前,李治國保持著註冊域名的習慣,每每想到有商機的名字,就會註冊相關的域名。按照規定,一般域名註冊有三個月的保護期,如果到時候沒付錢再釋放出來。他一直等待著為自己的創業項目起個好名字。早在1999年,創業這個想法就已經在李治國腦海中出現。彼時,他背井離鄉來到杭州加入阿里巴巴,最大的困擾就是住房問題。最開始,他在BBS上只看到三條房源,信息匱乏讓他根本無從選擇,只能將就著把其中一套租了下來。租房是個信息不對稱的領域,房東找不到房客,房客不知道房東在哪里,如果通過中介,費用又十分高昂,一番分析之後,李治國發現,租房的買賣雙方都存 在客觀的數量級,阿里巴巴的模式在租房這個細分領域也能夠成立。但當年的阿里巴巴只有B2B業務,主要是針對企業的戰略,而淘寶網也只是初見雛形。在整個 市場中,真正涉及生活服務的領域幾乎無人踏足,仍然屬於空白期。自此,創辦一家生活服務類公司的想法就像一枚種子,埋在李治國的心中。他判斷,生活服務還 會有一兩年的窗口期,而自己需要笨鳥先飛,搶占先機。從阿里巴巴走出來的創業者,往往有一個共同點,更願意去做平臺,匹配雙方資源。李治國最初創立的口碑網也是如此。6月,李治國在古蕩灣新村租下了一個十幾平方的小房子。懷揣著在阿里四年省吃儉用的8萬塊錢,真正開始創業。他將4萬放入公司運營,剩下的4萬作為生活費。新公司口碑網延續了阿里系的文化基因――讓員工樹立起一種使命感:賺錢並不是第一位的,只要把事情幹好,錢自然會來。“阿里營造的文化,就是讓我知道,創業不能挖阿里的人。”李治國的原則性極強,創始團隊的4個人都跟阿里沒有關系,其他兩個合夥人都是之前一兩年已經離開阿里的。身邊熟悉的人不能挖,李治國只能靠碰運氣尋找合適的人。口碑網的第一個工程師便是個網友。至今,李治國清晰地記得兩人見面的場景――他們約見在文三 路豐潭路口,只看到一個留著一頭長發,騎著一輛窄輪山地車的年輕人匆匆趕來。他不僅沒有提條件,還答應在一個月內把整個網站搭建完成。兩人一拍即合。但創業後,他才發現,錢遠比自己想象得更不經用。而在當時生活服務尚未起來的情況下,融資談何容易,李治國嘗試找過VC,可是大多數投資人認為生活服務投入巨大,並且無法馬上看到收益,紛紛表示並不看好。這讓李治國有些沮喪:“走了一圈,大家並不知道李治國是誰。”轉機來自於老東家、馬雲夫人張瑛的投入,這筆200萬人民幣的款項,解了李治國的燃眉之急。2005年8月,阿里巴巴宣布全資收購雅虎中國。不久之後,馬雲找到李治國,問其對口碑網日後的打算:“是想讓口碑獨立上市呢,還是回到阿里一起幹針對2C的事?”這時候,淘寶網已經慢慢起來,阿里巴巴也正式收購雅虎中國,並在集團內部成立了B事業群和C事業群,從各方面可以看出,阿里針對C端客戶的戰略已經逐漸清晰。由於馬雲的盛情邀請,加上對馬雲的認可和感激之情,李治國並未多想便選擇了後者。2006年10月26日,阿里巴巴以1500萬美元的價格,正式戰略投資口碑網。隨後又在2008年初全資並購口碑網,並和雅虎中國進行合並。口碑得了大公司病雅虎中國被阿里巴巴接管之後,並未出現驕人成績。經過多次改版,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綜合門戶排名都未進入前三甲,這讓阿里巴巴開始重新審視雅虎中國的未來走向。無奈之下,馬雲找到李治國,表明阿里巴巴通過雅虎中國做搜索門戶戰略已經很難實現,希望能把雅虎中國的流量利用起來,他繼而提出,雅虎是“上半身”(有視野,有品牌,有流量),而口碑網負責“下半身”(懂生活服務,有執行力)的戰略。這意味著雅虎中國和口碑網的合並。這時候,口碑網已經有200多名員工,是分類信息的行業第一,黃頁僅次於大眾點評網,日UV(獨立訪客)已經達到220萬。在2007年,口碑網招聘了30個銷售,第一次創造了將近1千萬的年收入。每每提到口碑網的輝煌,李治國總是情不自禁,“當年在杭州做了一個五折活動,一下子就把能容納兩三百人的娃哈哈美食城給塞滿了。”即便業績飛快生長,李治國也明白,口碑網每天200多萬的UV和雅虎每天1億的PV仍然無法同日而語。站在阿里的角度看,合並或許是最好的結果。作為一名阿里人,李治國深知,如果不合並,將出現一個集團內兩家公司競爭的局面,對集團並非好事。出於幫阿里解決問題的初衷,李治國幾乎沒有多想便 答應了。“我那時候更多是從幫馬雲幫集團分憂的角度思考問題的。因為我當時作為七家子公司總裁之一參加過集團戰略會,深知雅虎的問題嚴重性。”2008年6月,中國雅虎與口碑網正式整合成雅虎口碑。事實證明,這次整合並不成功,口碑網之後一系列的問題,即源自與雅虎的合並。事實和想法總是有差距。為了把流量導向口碑網,雅虎首頁為口碑開辟了新入口,分類信息的類目則全部放到雅虎首頁,但事與願違,這一整合只為口碑帶來 了100萬的日PV(相當於口碑網當時2000萬PV的5%左右流量)。“用戶有自己的需求。他們的想法並非跟我們的預設一致。”面對這樣的結果,李治國 顯得頗為無奈。李治國在合並後只呆了一年時間。不到半年雅虎口碑總裁金建杭調崗,之後連換數任總裁,每個人對分類信息和黃頁的認識都不同,雅虎口碑經歷著整合的痛 苦。“阿里並購口碑時,阿里投的1500萬美元賬上還趴著1000萬美元。我還拿著兩萬左右的月薪。現代管理學的理論認為公司走向正規軍後,每個崗位都要 可以被替換。可是這個理論不適用於創業公司,不適用在創新業務上。我希望我以後不要再犯這個錯誤。”李治國說。事後,李治國常常反思口碑最終失敗的原因。“馬雲對口碑團隊不可謂不認可、不關心。2007年他就開始要求秘書每周將口碑網Alexa全球排名等數 據發給他,也會在集團高管會後讓我和曾鳴教授談與雅虎的合作。但是那時候公司的戰略重心是淘寶和支付寶,他無法持續深入關註。”更多時候,李治國會對自責曾經對於口碑的疏忽:盡管馬雲樂意傾聽下屬意見,但自始至終,自己都沒有努力爭取過口碑的自主權,這讓口碑的命運變得過於被動。但這些已成後話。一次開會,馬雲碰到李治國,拍了拍他的肩膀,說了兩個字:“放開”。李治國認為,馬雲是讓他放下過去,往前看。李治國聽進去了。2009年2月,李治國被調往阿里雲,徹底結束了和口碑網千絲萬縷的關系。而恰恰是這份無可奈何的經歷,讓李治國在並購中開始學會尊重創業者,特別在團隊融合時,更看重人的因素,更尊重用戶的需求。換個角度看創業在阿里雲的一年多,讓李治國開始意識到數據的重要性,但技術研發並非他的專長,他更偏向做業務。而此時,在李治國的時間表中,移動互聯網已經開始風生水起,他再次告訴自己,得再折騰出點事。和當年創立口碑的心情一樣,李治國害怕,如果不折騰,若幹年後自己會後悔。2010年9月,不甘寂寞的李治國正式從阿里巴巴離職。這一次,他選擇成為一名天使投資人。問其原因,李治國坦言:“怕累肯定是其中一個因素,當年創立口碑每天幹到十二點,辦公室就是家,但現在已經有家有孩子,這種狀態肯定無法接受。”想到當年口碑網在融資過程中碰到的種種挫折,他意識到埋頭幹事的人太少獲得認可,而且創業早期的項目和團隊往往粗糲,很多天使投資人並不知道該怎麽判斷,作為一名曾經的創業者,或許更有溝通優勢。“既然當時覺得自己在阿里巴巴和口碑,已經有了不俗的眼光,那麽就到真正的市場上去驗證下。”為此,他選擇從投資的角度了解各個行業,通過觀察不同公司的發展狀況,鍛煉自己判斷的敏銳度。2010年夏天,挖財和小奧遊戲成為李治國的第一批投資項目。為了將風險降到最低,早期李治國投的大多是對創始人知根知底的項目。“眼光決定事情的方向。”李治國分析道,“只看到一公里就會做一公里的事,如果能看到十公里,就會往十公里的方向去走,不至於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會跑得更快。”而這一公里到十公里的轉變,恰恰是阿里巴巴不斷壯大所帶給他的。在李治國看來,投資更多的是投團隊,脫離了團隊,再新穎的商業模式、再好的產品都很難有繼續生長的空間。跟大多數其他天使投資人不同,李治國不會到處飛、到處看項目,他將大多數投資項目鎖定在杭州周邊。三年來,李治國總結投資和創業最大的不同,便是時間被碎片化,每天需要和不同的項目打交道,需要不斷的切換頻道,時時都會有新鮮感。而且只需要把握方向和戰略,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CEO,投資人的價值並非舉足輕重。而創業則每天都幹同一件事,需要看執行力和耐力。對創業者而言,光靠戰略是沒用的,需要把執行變成結果的人。“真正想做一件事,還是想著要跳進去做。”看著一個個項目都做得風生水起,李治國內心的創業欲望仍在蠢蠢欲動,在他看來,創業更能實現自身的價值。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張潔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7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