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所有的互聯網商業模型都跟三件事情有關,用戶體驗、成本和效率。”
對話 | 劉強東、牛文文、徐新、李誌剛、尹生 整理 | 楊博丞
7月17日,央視《對話》節目播出對京東創始人劉強東的訪談。
在訪談中,創業黑馬董事長牛文文、今日資本總裁徐新、《創京東》作者李誌剛、《福布斯》雜誌中文版前副主編尹生受邀為嘉賓,點評京東這幾年發生的變化。
京東創始人劉強東認為,對於京東自建物流的質疑,一直沒有斷過,因為這是一個跟錢有關的話題。“好多投資人剛剛開始搞不明白,現在大部分都知道了,京東做的物流跟市場上快遞公司並不一樣,我們的物流是提供供應鏈服務的。”
他同時講到前幾年和國美、蘇寧的價格戰,“京東確實是給現有的玩家造成了沖擊,讓他們真心感覺到痛才會罵你,如果沒人罵你,說明我們的商業模式並不如他先進,那才是悲哀的事情。”
對於劉強東來說,也曾有過讓他覺得最艱難的時刻。2008年金融危機,三四十位投資者拒絕向京東融資,他們認為這種模式是不可能賺到錢的。
但最終事實證明,劉強東所開創的模式是正確的。
創業黑馬董事長牛文文認為,當下並非互聯網改造了中國,而是產業在改造互聯網。天派和地派是牛文文對創業者的兩大分法。“地派的人,對產業的理解大於對互聯網的理解,對管理的理解大於對融資的理解。”
今日資本總裁徐新覺得,零售的核心,就是物美價廉低毛利。“京東和淘寶最大的區別是自營和平臺,自營能控制整個用戶體驗,通過一體化的方式,而平臺不能。”
最後,當主持人問到京東距偉大公司還有多遠距離時,劉強東回答:“我們已初具模型,但離終極目標還差十萬八千里。”
以下為現場實錄:(經i黑馬編輯刪減)
能活過百年的一定是實體企業
主持人:那麽多平臺都沒有采用自營模式,你為什麽做?
劉強東:互聯網過去二三十年都追求虛擬經濟。但虛到一定程度就會對實體企業造成盤剝,並沒有真實地給實體企業帶來額外價值。而京東做的是互聯網中的實體經濟,我堅信世界上能夠活過百年的企業一定是實體企業。
主持人:無論是家電還是百貨,甚至圖書等等,京東都越做越大,你不擔心這樣一個重的模式,某一天會把你壓垮嗎?
劉強東:不會,其實技術投資已經快接近尾聲了。接下來的重點是新物流網,包括冷鏈、冷藏、生鮮。到那時,我堅信會有更多人真正明白京東的核心競爭力到底是什麽。
主持人:其實自營這件事眾說紛紜,包括馬雲曾經也在很多場合說他不太看好這種過重的模式,我得問問徐新,做自營時,當時給你內心的反饋是什麽?你看好嗎?
徐新:開始京東要做自營,要有自己的倉儲,它跟淘寶不一樣,但是當時老劉只鋪了兩個系列——手機和數碼。後來他又做了一個重大決定,自建物流,這意味著燒錢會更多。我覺得做自營從來沒有動搖過,他每個決策,都是從消費者的需求來看的。
體驗、成本、效率是京東3件大事
主持人:當初做那個決定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互聯網有所不能的地方?你就那麽篤定說,我把它開到網上去一樣能成?一定能成為比線下店賣得好的家電賣場?
劉強東:當時做網上賣家,幾乎所有投資人都反對。因為全世界包括亞馬遜,也沒有在網上把大家電賣出去,全球幾乎沒有成功的案例。為什麽我們來做?除了要保證用戶體驗、豐富產品,還有很重要的是,我們分析了國美、蘇寧的財報。那時國美、蘇寧大家電毛利高達35%。當我們算的時候,我覺得電商來賣大家電,成本能降低60%-70%。
主持人:你是算了一筆細賬之後進攻的。
劉強東:很多人看到我們毛利率極低,其實這恰恰是我們覺得非常驕傲的地方,在低毛利的情況下,還可以實現盈利。只是金融和其他新業務在虧損,低毛利率還能賺錢,這是整個京東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徐新:其實零售的核心,就是物美價廉低毛利,效率跟成本是最核心的。賣出去的東西,最後是比成本跟效率,高毛利很危險,為什麽?京東做10%的毛利照樣賺錢,但蘇寧國美做到16%還虧錢。
劉強東:我們內部有個倒三角表,就三件事——用戶體驗、成本、效率。我認為在做出任何商業判斷時,只要能夠降低和提升效率,或者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就要堅決去做。反之,我們從來不做。
“創業中有2次使我感到恐懼”
主持人:當年劉強東的決心和口號,也引發了價格戰,當時京東被線上線下的各種機構群毆,甚至有很多負面。
劉強東:的確,那時80%都是京東負面。有這麽多負面新聞,應該覺得非常榮幸,因為說明京東給現有的玩家造成了沖擊,他們覺得痛才會罵你,反之才是悲哀的事情。
主持人:徐新總,在你看來那段是否可以稱為劉強東本人,甚至是京東發展史上特別致命的一個危險時刻?
徐新:我覺得最困難是2008年,隨著金融危機的到來,想融資很困難。當時見了三四十位投資者,都說毛利低,不賺錢,見那麽多投資人都不投。那時候我們覺得沒什麽能把企業做死,但只有一件事會死——沒錢就會死。
劉強東:整個創業歷程中有兩次使我感到恐懼,覺得公司可能會倒閉。
第一次是2003年非典時,我把所有店都關了,但店一關生意全沒了。大概半年時間,就把過去所賺的錢全部賠光,那次有恐懼感。既然店關了,我們索性就通過網上銷售產品。
第二次是2008年金融危機,公司急需用錢,但找不到錢,我們最多見了7個基金,問了一樣的問題:你什麽時候能賺錢?我說好幾年都賺不了錢,一聽到這個就都不談了,很痛苦,也很恐懼。
主持人:那是什麽樣的感受?流過眼淚嗎?
劉強東:那種恐懼感並不是財務金錢喪失,最重要的是很多員工跟我拼了快十年,如果公司倒閉,你會覺得非常愧疚。眼淚從來沒流過,但是你不敢想那種場面,非常痛苦。
標品適合自營,非標品適合平臺
主持人:是什麽樣的一種判斷?或是什麽樣的前瞻,可以讓我們看到平臺的未來?
徐新:其實我覺得無論自營還是平臺,終究還是和品類屬性有關系。京東做3C,大家電這些都是標品,而標品非常適合做自營。如果非標品,比如服裝類產品,如果自營就會做死。
劉強東:幸運的是在2008年時,雄牛資本兩位創始人都做過零售,對零售行業了如指掌。因為他們跟著國美、蘇寧十幾年,清楚各種數字,所以他們敢在艱難的情況下投資京東。其實大部分投資人沒做過零售,他們對零售行業不懂,也很難做決策,我覺得可以理解。
主持人:另外兩位嘉賓,尹生和李誌剛,你們的評價是什麽?你覺得他敢去做自營,底氣是什麽?
尹生:他從一開始就抓住了,不是說畫多大餅,而是從成本和收入的角度,能否找到突破口。京東一開始選擇IT到數碼3C,標品類產品就應該自營,而京東做服裝就不敢做太多自營,還是做平臺,我覺得這是一個品類的機會,正好被京東抓住了。
李誌剛:關於自營本身是沒有任何爭議的,因為劉強東堅信做零售,他內心覺得踏實,所以他做自營是很自然的過程。
主持人:但我還有一點不太理解的地方,僅僅覺得踏實就去做,我覺得還不足以說明問題。
劉強東:跟兩個最主要的因素有關。一是2004年我們做電商時什麽都沒有,但事實上有很多巨頭,已經拿到巨額投資。在那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再做得跟淘寶一樣,沒有任何價值。
第二,這和我們的商業信仰有關系,我堅持認為零售行業,最後一定是自營。只有自營的零售,才能帶來行業成本下降和效率提升。
互聯網模式輕重有別
主持人:當前共享經濟概念很流行,有人會問京東為什麽不用輕模式,而反其道而行之,用自營的重模式,互聯網的模式到底應該是輕還是重?
尹生:我認為未來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會消失,互聯網公司會變成工具,與傳統的各行各業產生對接,才能發揮真正的商業價值。
牛文文:在早期的互聯網中大家都是輕公司。在輕互聯網時代,只是殺手級應用把大家集中起來,它沒給用戶創造任何價值。京東打入互聯網後,是對整個零售業的再造。當你做零售時就不可能輕,一定會很重。電商最大的問題是假貨,其次是效率問題。
劉強東:未來所有的互聯網企業,如果想長久持續成功下去,都會逐步朝重模式進行變化。比如滴滴出行,現在有8萬輛自己的車,他們也在往重的方向走;百度連接人和服務,做外賣;包括谷歌、臉譜這些公司,其實都在不斷研發很多實的技術。
主持人:實的東西和重的東西,才能夠真正體現和完善你所謂輕的理念和輕的設想,尹生先生怎麽看?
尹生:我覺得輕和重可能是相對的,不同階段需要輕和重的比例是不一樣的。目前階段來說,我認為京東物流必須要跟這些公司去競爭,不然對手就會有優勢。京東下一步需要解決自營效率,解決社會碎片化的物流能力,這可能要相對輕一點的方式。所以輕和重慢慢開始到一個行業,未來需要提升整個產業鏈的效率,而不是在某一個環節。
劉強東:最初有很多投資人搞不明白京東為什麽自建物流,其實現在大部分投資人都知道了。京東做物流,並不是跟市場上的快遞公司相比,而是為供應鏈服務的。
現在市場上所有的快遞公司,設計的初衷是讓物品不斷的搬運,這樣才能賺錢,而京東物流,追求的是減少商品的搬運次數,這才有巨大的社會價值。必須把它放在一個完整的供應鏈上思考,這才是京東物流真正的價值所在。
主持人:在你之前全世界沒人做過把倉儲和物流分得很清楚,憑什麽你可以做一個吃螃蟹的人,這件事有多難?前期燒了多少錢?
劉強東:這也是為什麽京東在全球電商界樹立了一個新標。對於物流投資,真正花錢是倉儲,倉儲有兩種模式,一種租賃庫房,另一種自己買土地建庫房。而大型物流中心必須自建,但這並不像互聯網公司真正的燒錢,因為它基本變成公司的固有資產了。
燒錢一定要燒出核心競爭力
主持人:牛總,您覺得他當時面臨什麽樣的困難?
牛文文:自營之後,做物流是必然的選擇,只不過很多人不敢做。你能花多少錢建多深的護城河,你到底要做一個什麽樣的公司?
畢竟在中國,物流基礎並不好,幹線運輸產業和倉儲本身都不發達,如果京東已經做了大體量零售公司,不做物流的話走的會很艱難。所以京東做物流和倉儲是一個必然的邏輯,做物流對劉強東不是什麽考驗,考驗的是一直虧損的問題。京東到現在燒出了兩個字:真和快。
劉強東:所有投資人都相信一點,只要京東用戶體驗比別人好,就可以超過任何一個競爭對手。當年當當網比我們大,李國慶說自建物流是很愚蠢的做法。但我相信只要用戶體驗好,我們一定會超越當當,包括未來超過淘寶。
主持人:我剛才特別願意和牛文文先生站在一道,他燒了那麽多錢終於燒出一個新世界,有多少人燒著燒著就燒沒了。
劉強東:燒錢一定要燒出核心競爭力,任何一家公司燒出核心競爭力你就可以成功,如果燒錢沒有建立任何競爭壁壘,沒任何核心競爭門檻,我認為你的錢燒得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
主持人:如果當時你沒有自建物流,而選擇類似於亞馬遜這樣的做法,今天的京東會是什麽樣?
劉強東:我相信走不到今天,如果我沒有這麽高壁壘的話,那麽京東存在對這個行業就沒有帶來額外價值。你的公司能否成功,很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為這個行業創造價值。
因為我有龐大的物流體系,也是品牌商的服務者,能夠創造巨大價值。他願意給我們做一些利益分享,所以這個邏輯非常簡單。反過來如果沒有自己的物流體系,即便你能夠幫助廠商降低成本,但對他供應鏈沒有任何幫助,憑什麽你能夠獲取你的利潤。
徐新:我們一直講,你的價值和護城河是什麽?當時做物流,大家都看不到曙光。後來,我把零售業偉大的創業人物傳記都看了,包括沃爾瑪、711,看了之後我覺得他們有3個共同點:第一,以用戶為上帝;第二,創始人親歷親為;第三,創始人對員工都很好。所以這三點都很像,我們也在試圖尋找規律。
主持人:在納斯達克敲鐘時你是怎麽抑制住喜悅,還畫了那麽漂亮的遠景?
劉強東:因為終於每季度可以把財務報表公布出去。有一段時間外界都說京東資金鏈將斷裂,所以上市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公開財務數據,讓合作夥伴、員工都能放心。
“除了金融業務,京東不會分拆任何業務”
主持人:今天有兩位在不同的階段采訪過你的人,我要借由他們的視角挖一挖你的內心,在你們采訪過程中感覺到他內心曾經有過動搖嗎?在這麽巨大的外力面前。
李誌剛:我覺得連續六年,他內心都沒有動搖過。這幾年,壓力最大的一次,是815電商大戰,這件事我沒有感覺他特別嚴重的焦慮,第二天我參加晚宴時,他談笑風生,看不出剛剛正在一場大戰正在廝殺。
尹生:2010年,當時京東一年交易額100億不到,經常有人跟我說,現在去看當時的文章,還是會發現當時他說的那些,現在依然在做。包括怎樣時刻保持控制權,他說我從開始就要設計一套方案,能夠牢牢控制這家公司,如果不能控制這家企業我寧願把公司賣掉。
主持人:其實關於自建物流這件事,我們現場的各位互聯網業界的觀察員,你們有沒有什麽問題想要問劉強東先生的?
徐新:以前淘寶不自建物流,而現在好像淘寶也開始做菜鳥,是不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京東的方法有可能是對的。我想問假如淘寶也打過來,京東跟淘寶菜鳥在時間上有多少優勢?
劉強東:不應把京東物流獨立看成一個物流,我們是為品牌供應商服務的,所以怎麽降低品牌商渠道成本,這是我們最巨大的價值。菜鳥網絡本質上要在幾個快遞公司之上搭建一個數據系統,說得好聽點,是提升快遞公司效率,說難聽點,幾家大公司的效率都會被菜鳥吸走。
主持人:未來整個物流布局和競爭,跟你之前的預想是一致的嗎?
劉強東:因為我們是做供應鏈服務的,菜鳥其實還不是供應鏈,它是快遞公司。而京東是供應鏈服務,如果最後真正能夠讓我覺得有競爭威脅,是阿里全面轉向自營,只要淘寶不做自營,就不會給京東帶來威脅,因為二者的商業模式沒有直接的競爭關系。
牛文文:當年京東做了很大的物流和倉儲,但現在有個新局面出現。在物流上,是否會有很大資本價值獨立拆分IPO?
劉強東:很多投行找到我們,說京東可以拆出來好幾個上市公司。比如倉儲、快遞,但我覺得這只是一個資本遊戲,只能夠從資本上圈出更多的錢,我們從來不會考慮。京東金融為什麽要獨立,主要因為金融牌照,其他所有的業務我們永遠都不會拆。
未來京東是什麽樣?
主持人:今天所坐的四位嘉賓,應該是很了解劉強東先生本人的,對京東的發展很熟悉的,那麽京東到底應該走一條什麽的發展之路。來聽一聽他們是怎麽說的。
徐新:從未來角度講,我希望京東要占領消費者心智。現在整個移動電商已經到達拐點。另外,整個零售品類最大的是商業超市,我們希望拿下超市,如果這個品類丟掉,就等於最大的品類沒有了。
牛文文:我在想京東是否有可能在它的生態上下很大功夫。京東對投資非常謹慎,我們經常感覺京東是水缸,但是池子不夠大,在京東用戶之間停留時間不夠長。我想一個剛強的劉強東和一個豐富的劉強東,有沒有可能在生態建設上多投點錢。
李誌剛:我會把人才創新放在第一位,因為京東現在雖然過去很成功了,但是未來還有更長的路要走,我會在新業務探索和創新上花比較大的精力。第二,如何將覆蓋全中國的地面網絡發揮更大的商業價值?這個我肯定要考慮,而不止是現在完成京東自身的理念行為。
尹生:我會關註幾點,第一京東在行業的地位,未來五年以後會不會繼續強化?第二,在品類上,是否會加快把3C或大家電之外的產品融合進來?第三,未來盈利的趨勢在哪兒?我們總提亞馬遜,但實質上亞馬遜是技術公司,而京東目前還是一家零售公司。
主持人:為什麽總有一種感覺,京東既不時尚也不性感呢?
劉強東:京東對商品的運營能力很缺失。全世界所有的時尚商品在京東都能找到,而我們沒有很好排列,這是本次組織結構調整最核心的內容。
主持人:當時有沒有想過京東會和互聯網連在一起,能夠在互聯網江湖上掀起巨大波浪?
劉強東:最早所有的事情都強調價值創造,最後誰能為行業,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就一定可以成功。從1998年擺櫃臺,我就是按照這樣的商業流程所設計的,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創造更多的價值,堅信創造價值就可以成功。
主持人:其實我特別想知道,互聯網對一個年輕人的改變究竟是什麽?
牛文文:我一直對創業者有一個分法——天派和地派。現在有很多互聯網創業者最會融錢,但不會賺錢。地派的人,他對產業的理解大於對互聯網的理解,對整個管理的理解大於對融資的理解。不是互聯網改造了中國,而是產業在改造互聯網。我相信互聯網對中國的改造,能夠讓中國人明白,天派互聯網的時間已經過去。
風口不會過,永遠都有更新的商業模式
主持人:劉總,您希望京東將來會是一家什麽樣的公司?
劉強東:其實從創業那天到現在,我看過無數公司的案例,但在我內心從來沒有希望我的公司有一天像哪一家公司,京東就是京東。希望它能成為最得到消費者信賴的、尊敬的公司。
主持人:不久前阿里和蘇寧宣布聯手合作,他們互持股份,在業界引起非常大的震動,不知道像這樣一種聯手,對你會有多大的阻礙?
劉強東:從商業講,我永遠不希望把京東公司做成一個王國或者一個帝國,不管我們多大,我們跟合作夥伴依然是平等的。所有想成為王的公司,反而會更快速被瓦解。
主持人:京東跟沃爾瑪的聯盟入駐一號店,在里面有沒有抱團取暖的可能性?
劉強東:抱團取暖,肯定是被凍得不行。其實,我們並沒有趕上所謂的寒冷,更多的還是雙方對未來中國零售行業清晰一致的認識。與其雙方在內耗,不如合在一塊,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價值。
主持人:您認為互聯網的本質究竟是什麽?
劉強東:我覺得所有的互聯網商業模型都跟三件事情有關,用戶體驗、成本和效率。
主持人:您覺得京東離價值偉大的公司還差多遠?
劉強東:我們已初具模型,但離終極目標還差十萬八千里。
主持人:有人說互聯網的風口已經過了,在你看來對京東而言,下一個會是什麽?會在哪里出現?
劉強東:我覺得風口永遠都不會過。我相信總會有新的商業模式出現,總會有更好的用戶體驗模式出現,更低的成本模式出現,更高的效率模式出現。
他就像一陣旋風。旋風有可能還會吹回來,但可能已經不是當初那個他了。
本文由三聲(微信ID:tosansheng)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
米帥還活著。
如果你不是《越獄》的老粉絲,可能會一頭霧水。12年前,這部在美國收視平平的美劇,卻意外在中國的年輕人當中引起了轟動。
主演溫特沃斯·米勒成了年輕人的偶像,“米帥”這個稱號也開始走紅。此前從沒來過中國的他順利拿到了國內的服裝和汽車廣告,美特斯邦威簽下他的費用和周傑倫相當。
《越獄》重啟
不過好景不長,《越獄》在美國市場表現持續下滑,堅持了四季之後因收視不佳最終被砍,劇中“米帥”的死也讓廣大粉絲傷透了心。
之後關於“米帥”的新聞基本圍繞他不斷上升的體重。直到一年半前,福克斯電視臺重啟《越獄》,宣布米帥等一眾主創都將回歸。
4月5日,時隔12年後,《越獄》第五季以迷你劇形式在福克斯電視臺正式開播。不到一周時間,第五季第一集(非正版資源)在國內幾個主要美劇播出平臺的觀看量加起來就超過了1000萬。
盡管只出了一集,但老粉絲們已經捧足了場。第一集在IMDb上得分為9.6,豆瓣上對《越獄 第五季》的評分也高達9.3分。
豆瓣上最熱門的兩條評論,其中一條說“12年前陪我看越獄第一季的人已經死了”,另一條表達了差不多的意思——“看著一個個熟悉的面孔陸續登場,感覺我的青春也回來了。”
精明的電視臺高層們正式看重了這種“老粉絲情懷”的推動力,從2015年開始,《英雄》、《X檔案》、《24小時》這些曾經的熱門美劇紛紛以迷你劇的形式回歸,然望能夠重新激活觀眾們的熱情。
不過除了能夠對老粉絲產生短暫吸引,這些重啟的老劇卻很難在年輕觀眾產生足夠的吸引力,普遍收視平平。
根據尼爾森的數據,《越獄》第五季第一集在核心觀眾中(18~49歲)的收視率為1.5,僅和同天播出的常青劇集《海軍罪案調查處》持平,與當晚冠軍《美國好聲音》1.9的收視率還有一些距離。
更早上映的《英雄:重生》在“重生”了一季之後就停止了開發,《24小時:再活一天》也在試水一季後,選擇另起爐竈開發衍生劇《24小時:遺產》。唯一得到續訂的是《X檔案》。
重啟過往的大熱劇集,看起來多少有點炒情懷飯消費老粉的意思。這個目前來看不太成功的生意背後,其實是大電視臺在面對HBO、Netflix和亞馬遜這樣競爭對手如潮攻勢時,最無奈的回擊。
推動老美劇重啟:原劇粉絲、全球市場、版權議價
《英雄重生》海報
《越獄》、《英雄》、《24小時》和《X檔案》,這幾部被挖出來的劇都曾紅極一時,甚至成為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X檔案》重啟
比如,《X檔案》奠定了現在很多小眾科幻劇的常見設定:男女搭配探案,外星人梗等等。熱門電影《王牌特工》里面的寵物狗,就被命名為Jack Bauer,它是《24小時》里男主角的名字,被中國美劇迷稱為“ 鮑小強”。
這些劇集在老粉心里依然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從其中一些集複活後的首播收視率就可以看出來:《X檔案》和《24小時》的首集收視率高達6.1,和FOX連續兩年收視率最高的《嘻哈帝國》的成績持平。
同時,即使在北美已經失去了主流媒體的關註度,這些大熱劇集在世界的不同角落也依然擁有相當人氣。《英雄》在被砍掉之前,已經是在當時世界範圍內下載量排名第一的劇集,現在擁有這個榮譽的劇集是《權利的遊戲》。
對於中國而言,《越獄》和《英雄》也有著重要的意義。這兩部美劇對民間字幕組的興盛和美劇熱潮有著直接作用,成為了很多熱愛美劇的中國觀眾的啟蒙美劇。在2006年,通過第一季積累了極高人氣的《越獄》播出第二季,伊甸園、風軟和人人三家在當時實力最強的字幕組嚴陣以待,開始進行史無前例的搶發比賽。
Netflix每次在進軍新國家之前,都會調查在當地被非法下載次數最多的劇集是什麽,再上線該劇集,實現迅速聚集大量當地用戶的目的。最近的一次是在荷蘭上線《越獄》。
另外一個讓電視臺複活大熱劇集的重要原因是:讓已經失去了影響力的優質劇集重新變得值錢起來。
《福布斯》的作者Merill Barr指出,這些複活劇集能起到重要的拉新作用,新觀眾會對舊劇集產生更多的興趣,讓電視臺在Netflix和Amazon等網站向版權方購入舊劇集的版權的時候有更高的議價權。
考慮到買DVD和在Netflix上煲劇的觀眾會希望劇集有一個完整的結尾,電視臺願意為在前期表現良好的被砍劇集補上結尾。比如說在2013年,在CW電視臺上播出的《尼基塔》收視已經非常低迷,但CW依然續訂了最後一季,讓其用6集的長度拍出大結局,就是為了這一點。
值得註意的是,突然被砍的《英雄》一直沒有完整結局。在《英雄:重生》里,之前擁有時空穿越能力卻經常失靈的主角Hiro,成為了“時空大師”,依然帶著形形色色的超能力者和壞人搏鬥,也算是給了《英雄》一個過得去的結局。因此,即使一季砍,擁有了結局的《英雄》在在線平臺方的價格也會更高。
重啟美劇能吸引到更多的年輕人嗎?先把故事說圓吧
《24:遺產》海報
盡管開篇的成績令人驚艷,但《X檔案》第十季和《24小時:遺產》的收視率都在首播之後呈現出穩定的下滑趨勢。比如說,《X檔案》中間一度下滑到2.1,在最後一集勉強回升到2.4。而《24小時:遺產》則更加慘淡,一路下滑到0.9,並且中間沒有任何複蘇的跡象。
在收視率下滑的表象上潛藏的是更嚴重的問題。原本這些劇集被砍就是因為故事“編”不下去,沒有新意,無法再繼續吸引到觀眾。在多年後將其複活,也很難解決原來存在的bug,故事缺乏活力等問題。(如果當時就能解決,也就不能等到現在再“複活”)
就在4月6日,《越獄》的主創Paul Scheuring告訴Metro,福克斯電視臺只和他簽了一季的合約。同時Scheuring表示,如果讓他繼續寫下一季的話,他不會讓“米帥” 溫特沃思·米勒所飾演的主角邁克爾·斯科菲爾德繼續出場。原因是Scheuring已經寫不出來包括主角在內的這一群人的故事了,“我用光了所有素材”。
在《越獄》第五季的爛番茄頁面上,一半觀眾寫道,“這部劇集被懷舊所困”、“毫無新意”、“收視率是靠著劇名騙來的”。另一半觀眾則表示,還是熟悉的味道,“荒謬而又充滿轉折”。
別的“重生”劇集也處在尷尬的境地:要麽故事展開無趣而尷尬,和觀眾期待嚴重不匹配;要麽是,劇集之前的卡司沒有檔期或者太貴,無法召回。原關鍵卡司無法聚齊,老粉的懷舊感就失去了一半。像《越獄》這種還能召集回來原卡司的劇組已經堪稱幸運。
《英雄》就是沒什麽運氣的類型。制作方只找回了兩個角色:亦正亦邪、曾幫邪惡組織抓捕超能力者的HRG,和擁有時空穿越能力的Hiro。劇集里最關鍵的惡人Sylar,由紮克瑞·昆圖(Zachary Quinto)扮演,現在已經是科幻大片《星際迷航》科學官史波克的飾演者。他顯然不會願意回到一個前途未蔔的電視劇集里飾演配角。而《24小時》里的“小強”Jack Bauer的扮演者基弗·薩瑟蘭(Kiefer Sutherland),則在出演美劇《指定幸存者》中的主角,沒有檔期。
關鍵是,選擇重啟,有時候更像是無奈之舉。福克斯電視臺是近年來最熱衷於複活劇集的電視臺。之前提到的《越獄》、《英雄》和《X檔案》,都由福克斯制作播出。福克斯選擇複活劇集的理由很簡單,和競爭對手abc、NBC、CBS和CW等公共電視臺相比,它已經沒有多少連載多季、有著穩定觀眾的劇集了,而這些劇集通常是電視臺賣廣告的基本盤。
公共電視臺的主要收入來源於販賣商業廣告和電視節目版權,擁有全國最廣泛受眾、節目內容較為保守。在黃金時段,CBS電視臺有《海軍罪案調查處》;abc有《實習醫生格蕾》和《摩登家庭》;NBC則有《美國好聲音》和《法律與秩序》等。
相比之下,福克斯的常青劇集則紛紛到了大結局的階段。《識骨尋蹤》剛迎來了大結局,剩下的劇集里,除了不在黃金時段播出的《辛普森一家》以外,只有《房客小妹》的生命力依然頑強。
選擇重啟熱門劇集,對福克斯而言更像是缺乏亮眼劇集情況下作出的保守選擇。這種避險態度也導致了福克斯失去了一些寶貴的機會。
今年最大的收視黑馬生活劇《這就是我們》(This is Us),由福克斯制作,卻在NBC上播出。原因是NBC向福克斯承諾,會在把《這就是我們》的播出時間放在收視率極高的巴西奧運會和《美國好聲音》之後,給予該劇最大的資源傾斜,大大降低了福克斯的投入風險。
NBC收視黑馬《這就是我們》
互聯網推倒了付費和免費之間的城墻,大家都在競爭觀眾的時間
在流媒體平臺和社交網絡出現之前,美國公共電視臺因為免費播出在電視界享有壟斷性的地位。像HBO這樣的付費電視臺不過是有錢人的消遣,無法撼動免費公共電視臺的地位;Netflix當時還和內容沒多大關系,做的是租借DVD的生意。
這種情況在過去幾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模式建立,舊產業正在被改造。
首先是精品內容的競爭更加激烈,這一點從艾美獎的獲將劇集就可以看出來。有線電視臺里除了HBO以外,AMC和福克斯旗下的FX近兩年都有表現優秀的新劇。在線平臺里,Netflix的《毒梟》、《怪奇物語》和《傑西卡·瓊斯》,均以一整季的形式放出,每次放出就會在社交網絡上實現霸屏。
其次是這些付費平臺的進入門檻更低了,Netflix每個月最貴的高清套餐也只需要12美元,可同時在4個設備上使用。而美國聯邦政府規定的最低時薪是6.8美元。HBO為了應對Netflix挑戰推出的HBO Now,每月套餐要價僅為15美元,學生還可享受每個月9.9美元的折扣價。
盡管HBO等有線電視臺和Netflix等在線平臺都是靠觀眾訂閱費、販賣內容和經營內容的下遊產業獲利(比如說,《權利的遊戲》就可靠衍生品和旅遊業賺錢),而非像公共電視臺一樣靠廣告來獲得收入,但這些平臺和公共電視臺獲利的本質是一致的:靠占據觀眾的時間和註意力來賺錢。
HBO和Netflix正在不斷擴大勢力範圍。根據Netflix的財報,2016年它在國內獲得了200萬訂閱,在國際區域則獲得了500萬的訂閱量,遠遠超過年初預期。HBO的有線電視服務在2015年的訂閱量為134萬,另外,HBO的母公司時代華納在去年宣布,HBO Now的訂閱總人數已經接近100萬。
盡管福克斯和NBC等公共電視臺去年的廣告都賣得不錯,但增長並不是由電視劇部分帶來的。就福克斯而言,它的體育頻道和政治頻道是兩位數增長的最重要來源。去年總統大選年,由於福克斯是少數傾向於共和黨的電視媒體,所以它獲得了極佳的收視。而NBC在去年獲得了巴西奧運會的轉播權,廣告一共賣出了12億美元的天價。
福克斯著名主持人.Megyn Kelly采訪川普
在電視劇部分,公共電視臺劇集的吸引力和在社交媒體上引起的熱度早已趕不上有線電視臺和在線平臺,更沒有產出現象級的電視劇。重啟從前的熱門美劇,是緩兵之計,也是創作力匱乏的體現。
正如女主角Sara在最新一集《越獄》中說的那樣,“他就像一陣旋風。旋風有可能還會吹回來,但可能已經不是當初那個他了。”
許多觀眾也會有同樣的想法。或許你會因為再次見到“活”的米帥而興奮一陣子,不過等這股興奮勁兒過去了,更多的人還是會轉過頭來,繼續追著看雪諾完成他的家族複興大業吧。
每經影視記者 牟璇
每經影視編輯 溫夢華
在百度百科上有一個詞條叫做“女版巴菲特”,點進去對其的解釋是:“在國內女版巴菲特通常指明星趙薇。”
而對於“女版巴菲特”的目錄中,三條目錄均是趙薇“輝煌”的投資史。
▲“女版巴菲特”目錄(圖/百度百科)
可見,對於這位以扮演《還珠格格》里面的“小燕子”而一炮而紅的著名演員趙薇而言,演員身份背後的投資版圖也是眾人焦點。
不過如今,“女版巴菲特”的目錄背後可能要加上並不太光鮮的一條:以空殼公司收購上市公司,趙薇夫婦五年內禁入證券市場。
曾經在資本市場笑傲一時的趙薇與黃有龍夫婦,如今算是栽了個大跟頭。
說到趙薇,19年前,一部《還珠格格》讓這只“小燕子”紅遍了大江南北,“出道即巔峰”,很少有人能夠體會到這樣的風光。
但誰也沒有想到,這位唱著“有一個姑娘 她有一些任性 她還有一些囂張”的“格格”在十多年後在資本市場上掀起一陣狂瀾。
從結識到馬雲等富豪朋友、到套現阿里影業凈賺10億港元,再到高調宣布入主萬家文化致公司股價暴漲、而到現在空殼翹起51倍杠桿遭遇證監會重拳處罰。
趙薇的人生之路,稱得上精彩!
說起趙薇的投資史,最早出現在A股市場是2003年,趙薇曾位列重慶路橋第五大流通股東席位,持有該公司股票23.95萬股,占總股本的0.077%。在此後數年中,趙薇逐步增持,2006年三季報中,趙薇已增持至33.89萬股,占比0.11%,位列第六大股東。而在2006年公司年報中,趙薇已不在十大流通股東之列。
但湊巧的是,隨後數月,重慶路橋股價直線拉升,對此趙薇還曾回應外界說,“我炒股不是發了,是哭了,我是一名受傷的股民。”
而這個曾哭訴是“受傷的股民”的趙薇又如何成為“女版巴菲特”的呢?
開掛的人生要從趙薇結識他的老公黃有龍說起。
相關資料稱,2008年6月,趙薇初識黃有龍,2009年兩人正式結婚,2010年生下女兒“小四月”。
▲某次活動上,趙薇和丈夫黃有龍臺下熱聊,談笑風生(圖/視覺中國)
對於黃有龍這位神秘富豪,外界傳聞紛紛,百度百科的詞條註解為:
黃有龍1976年出生於武漢,早年曾從事酒店管理工作,業務涉及房地產經營、金融投資管理、建材營銷、汽車貿易及旅遊等行業,據媒體稱還在澳門開設煙廠,大力開發酒店、餐飲與紅酒事業。
而坊間關於黃有龍說法還有很多,最神奇的莫過於“他是深圳市前市長的司機,後來這位市長因受賄案被判刑,他就改換身份成為武漢人”。
現在來看,與黃有龍的婚姻對於趙薇來說像是一條人生重要的分界嶺,結婚之後的她不僅演藝事業順風順水,還從當年“受傷的股民”搖身成為“女版巴菲特”。
演藝事業上她全面轉向電影,《赤壁》、《畫皮》、《港囧》相繼獲得成功,執導的電影處女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獲得7.26億票房的好成績,賺得盆滿缽滿。
而投資上,趙薇也堪稱驚艷。
最出名的一戰便是2014年,趙薇和黃有龍按每股均價1.6港元購入19.3億股阿里影業股份,合計31億港幣,成為阿里影業第二大股東。次年趙薇夫婦開始減持套現,據媒體介紹兩人凈賺超10億港元。
在此之前,2011年,趙薇還以77萬元左右入股了唐德影視,而等到2015年唐德影視登陸A股市場時,趙薇持股市值已經暴漲至1.2億元,短短4年投資回報率超過150倍。
去年,圓通速遞借殼上市,作為原始股東的雲鋒新創持有圓通速遞8%的股權,而趙薇便是雲鋒新創的股東,她曾出資7500萬元入股,持有雲鋒新創2.44222%股權,圓通成功借殼也使得趙薇浮盈數千萬元。
與此同時,趙薇夫婦的富豪朋友圈也令人羨慕。
史玉柱最早的一條關於趙薇的微博發布於2012年5月。2013年5月,史玉柱曾於微博自曝在“趙薇的親密戰友-龍哥”的帶領下參觀酒莊。
而馬雲更是趙薇當之無愧的貴人。
在一本出版於2014年、名為《近觀馬雲》的書中,包括史玉柱、馮侖、任誌強、劉永好、江南春、趙薇在內的12名人士,分別從各自的角度記述了對馬雲的觀感。趙薇是其中唯一的娛樂明星。
她用了3600字記述自己眼中的馬雲,其中包括馬雲的衣著外貌、待人接物、脾氣性情。字里行間不難看出二人過從甚密:趙薇“去馬雲家唱歌”,知道他“擅長蒙古長調”;馬雲則對趙薇的同學聚會邀約呼之即來,並曾親自領著趙薇參觀阿里巴巴。
▲2016年,王菲演唱會後臺,馬雲與趙薇自拍合影(圖/視覺中國)
在該書中,趙薇並未詳述自己結識馬雲的過程,僅表示是通過“一場普通的飯局”。
而從萬家文化此前的定增方案中,趙薇黃有龍夫婦的財富版圖也正式浮出水面,參與的上市公司、海外資產、內地公司數量實謂龐大,截至2016年11月底,趙薇黃有龍夫妻所持資產總值約56.63億元。
這56.63億元包括:黃有龍及趙薇直接、間接持有金寶寶控股(01239,HK)、順龍控股(00361,HK)、阿里影業(01060,HK)、雲鋒金融(00376,HK)、唐德影視(300426,SZ)等多家上市公司股權。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上述股票市值約45.22億元;持有不動產價值約6.66億元,其他股權投資價值約3.18億元;經營影視、酒業貿易、4S店等多項業務,合計約1.57億元。
另一方面,啟信寶顯示,趙薇擔任法人的企業4家,擔任股東的企業17家,擔任高管的企業8家。
▲趙薇名下相關企業信息 (圖/啟信寶 )
在擔任法人的四家企業中,此次受處罰的龍薇傳媒趙薇的持股比例高達95%。
▲趙薇擔任法人的四家企業信息 (圖/啟信寶 )
在擔任股東的17家企業中,四家企業的經營狀態為吊銷,而其余的企業除了上市公司唐德影視、馬雲旗下基金雲鋒新創兩大知名企業,其余投資企業還涉及道路運輸、商務服務、批發業、餐飲業、房地產業等。
可以說,趙薇的長袖善舞也使得她成功從演員轉身為女投資人。
不過,究竟是有真材實料的女投資人、還是入戲太深的瘋狂玩家,此次證監會的處罰給出了答案。
曾經“一線女星花30億‘買’A股公司”,這件震驚業內外的標題背後的真相,竟然是妄想用6000萬、51倍杠桿、空殼公司來做主上市公司萬家文化(現名祥源文化)。
欲“空手套白狼”最後卻套住了自己,趙薇夫婦遭遇證監會重罰。終究不是“女版巴菲特”,只是入戲太深!
2015年,趙薇曾接受某媒體訪問時說:“中國的女演員也挺多的,比我過得動蕩而複雜的沒幾個吧。我覺得,我確實有自己非常獨特的命運線。”
是的,趙薇從小燕子走到現在,確實比一般的演員走得更傳奇,也更驚心動魄。但所謂的獨特命運線的背後就是以萬千股民的血汗錢為代價嗎?還是說當演員當久了,真話假話都分不清了。
在大眾眼中,當一名好演員,當一名好投資人,這都是無可厚非的,但指望以名人身份違法謀取豪利,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