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寨卡病毒離我們有多遠?新加坡發現41例當地感染病例

新加坡一個居民區確診了41例當地感染寨卡病毒病例,這是新加坡政府首次證實出現了在當地感染的病例,也是目前為止確診的亞洲最大規模的當地人群感染區。

新加坡衛生部28日表示,之後可能會出現更多確診病例。

當地感染

根據新加坡衛生部的說法,這41名患者最近沒有前往寨卡病毒感染地區旅行,所以很可能是在新加坡感染的,這說明寨卡病毒已經在當地傳播。這些病例主要在27日經過檢測後發現,其中大部分為外籍建築工人,其中7人仍在醫院接受治療,另外34人已恢複健康。

目前仍然在接受治療的患者中有一位47歲的馬來西亞女性,她被認為是首位在新加坡感染的患者。今年5月13日,一名48歲的新加坡男性被確診感染寨卡病毒,是新加坡發現的首例輸入性寨卡病毒病例,該男子曾在今年3月~5月期間到巴西聖保羅旅遊。

新加坡國家環境局表示,他們暫時認定寨卡多發區附近一幢大型建築的施工因“施工地的保潔工作達不到標準……可能成為有利於蚊蟲滋生的潛在棲息地”。

28日早上,新加坡國家環境局派出了200名專員去往感染地區,清理排水渠和噴灑驅蟲劑,以減少寨卡病毒感染來源。同時,有大批誌願者和承包商向當地居民分發驅蚊劑和介紹預防寨卡病毒相關知識的小冊子。

新加坡衛生部和國家環境局在聯合公告中呼籲:“要盡量減緩寨卡病毒在新加坡的傳播,我們必須立即聯合起來,防止蚊蟲在我們家以及周圍環境滋生……做好防範,定期噴灑驅蚊劑,盡量避免被蚊蟲叮咬。”

在亞洲,另有9個國家和地區出現了寨卡感染病例,但均不像新加坡這樣在某一地區集中出現。今年,泰國已經在10個府發現了共計100例感染病例。

此前,很多人擔心世界各地前往巴西里約參加奧運會的人可能會將寨卡病毒帶回國。但是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從各國衛生機構發來的報告看,經實驗室確定的寨卡病例中,尚未出現和奧運會有任何關系的病例。”

前世今生

根據WHO的資料,寨卡病毒起源於非洲,也存在於蚊蟲數量較多的熱帶地區,如美洲、南亞和太平洋地區,是一種新出現的蚊媒病毒。該病毒於1947年首次在烏幹達通過叢林黃熱病監測網絡在恒河猴中發現,隨後於1952年在烏幹達和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的人類中間做出確認。

2007年,首次得到文件記載的寨卡病毒病疫情發生在太平洋。2013年以來,西太平洋、美洲和非洲報告發生了相關病例和疫情。由於蚊蟲可以生活並且滋生的環境受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影響出現擴大,因此可能會在全球發生寨卡病毒病大型城市疫情。

2014年2月,智利在複活節島發現了寨卡病毒感染的首位本土病例。2015年5月,巴西開始出現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WHO26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自去年起,寨卡病毒已經蔓延到了全球67個國家,其中包括了位於熱帶的所有美洲國家。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近日的每周電臺講話中也向國會施壓,要求加強撥款對抗寨卡病毒。他稱,目前國會正處於7個星期的休會期,國會共和黨人應正視寨卡病毒的威脅,在結束休假後,優先處理寨卡病毒威脅。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數據顯示,美國目前有超過2500人確診感染寨卡病毒,波多黎各及美國海外領地則有超過9000人染病。大部分的病例都是在國外感染的。其中美國大陸感染寨卡的孕婦就有584人。今年7月,美國佛羅里達州出現首宗本土感染的寨卡病例,至今已有42人染病。

那麽,人們如何會染上寨卡病毒?答案:被受到感染的蚊蟲叮咬後就會染上。對於該病毒目前尚沒有特異性治療辦法或者疫苗。最佳預防方式就是采取保護措施,避免蚊子叮咬。

寨卡病毒感染者中,只有約20%會表現輕微癥狀,典型的癥狀包括急性起病的低熱、斑丘疹、關節疼痛、結膜炎,其他癥狀包括肌痛、頭痛、眼眶痛及無力。癥狀通常較溫和,持續不到一周,需要住院治療的嚴重病情並不常見。

但是,寨卡病毒對孕婦具有極大危險性,因為其可能會造成嬰兒嚴重的生理缺陷。從2015年5月到2016年1月,共有4000例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婦分娩了小頭畸形兒,與往年小頭癥的比例相比,上升了20倍。然而,在解釋嬰兒小頭癥與寨卡病毒之間的關系之前仍需要做出更多調查研究。

密集出現的小頭癥和其他神經系統病變是寨卡疫情中最讓人擔心的部分。因此,WHO表示,目前最重要的是快速研發基於滅活病毒的疫苗,為孕婦及育齡女性提供防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433

新加坡感染寨卡病例增至189例 專家警告稱還將上升

9月2日,據新華社消息,新加坡衛生部和國家環境局2日晚發布聯合聲明說,截至2日中午,該國境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總數已增至189例,比一天前新增38例感染病例。

聯合聲明說,新增38例感染病例中,34例與此前發現的阿裕尼彎、沈氏通道、加冷大道和巴耶利峇大道疫區疫情有關,另有4例與此前發現的疫區疫情沒有關聯。

新加坡國家環境局強調,病媒控制是減少寨卡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要減少伊蚊數量,破壞病毒傳播鏈,以降低由伊蚊傳播的感染發病率。

為此,國家環境局已開展大規模滅蚊行動。截至1日,該局已在阿裕尼彎、沈氏通道、加冷大道、巴耶利峇大道疫區搗毀55處蚊蟲滋生點,在勿洛北三道疫區搗毀19處蚊蟲滋生點。此外,國家環境局也將與抗擊登革熱特別工作組合作,以對抗登革熱疫情的策略來應對寨卡疫情。

新加坡衛生防疫人員在一處居民區進行煙熏防蚊作業(來源:新華社)

聯合聲明還說,在未來兩周的周末,新加坡政府將在各個社區開展活動,講解防控寨卡病毒的相關措施,並呼籲居民共同抗擊寨卡病毒。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消息,當地衛生專家警告稱,寨卡病毒感染率還將上升。目前,美國、英國、韓國等國已建議孕婦避免前往新加坡旅行。

據中國外交部9月1日消息,截至8月30日中午,21名在新中國公民確認感染寨卡病毒,患者癥狀較輕,部分人已痊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126

新加坡將不再隔離寨卡病毒疑似病例 感染者增至258名

據新華社報道,新加坡衛生部5日發布公告說,將不再要求隔離疑似感染寨卡病毒的患者,確診感染的患者可遵醫囑決定是否住院治療。

新加坡衛生部5日晚和國家環境局聯合發表聲明說,截至5日中午,新加坡境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總數增至258例,比一天前增加16例。新增的病例中,有4例與此前發現的疫區沒有關聯。

一名工作人員在新加坡一個公共住宅區噴灑殺蟲劑。(來源:路透社)

公告說,由於寨卡病毒感染者癥狀都較輕微,除非醫囑需要,否則都無須住院,疑似病例在檢測結果公布前也不再需要隔離。目前,確診病例在醫院隔離,疑似病例等待檢查結果期間在傳染病中心隔離。

公告還說,從7日起,任何有發燒、紅疹、紅眼癥等疑似感染寨卡病毒癥狀的新加坡人在接受檢查時都可獲得政府津貼。目前,孕婦如出現疑似癥狀或其伴侶確診感染,都可接受免費檢查。

新加坡民眾在超市內購買滅蚊劑(來源:中新網)

 據新華社此前報道,新加坡環境和水資源部兼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許連碹4日表示,隔離似乎不是有效的方法,一方面,由於許多寨卡病毒感染者並不表現出明顯癥狀,可能社區里還有一些人被感染而不知道,只隔離已知者可能效果 不明顯;另一方面,一些患者癥狀也不嚴重,不需要住院。抗擊寨卡病毒的關鍵是采取必要的防蚊措施,如確保感染者在家休養期間不被叮咬。

目前,新加坡國家環境局將繼續開展大規模滅蚊行動,消除蚊蟲孳生點。

寨卡病毒主要通過蚊子叮咬傳播,性接觸也是傳播途徑之一。孕婦一旦被感染,可能導致胎兒發育異常,出現小頭癥等問題。目前尚無有效的療法和疫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574

泰國也成寨卡“重災區” 已出現至少200例感染病例

泰國衛生部當地時間13日發布聲明稱,自今年1月以來,泰國已出現至少200例寨卡病毒確診感染病例。這是本年度泰國衛生部首次公開確認其寨卡病毒感染人數。

據中新網報道,泰國衛生部發言人蘇萬那埃表示,“在過去三周時間內,泰國平均每周新增20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且增速穩定”。他同時表示,請公眾不要驚慌,也無需因受寨卡病毒影響而取消旅行計劃。泰國衛生部強調,有關部門正在蚊蟲密集的地方噴灑殺蟲劑,全力做好防控措施。

泰國衛生部還稱,泰國目前沒有出現由寨卡病毒導致的新生兒小頭癥情況。在他們監測的30位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婦中,已經有6位生產,且新生兒無異常。

寨卡病毒對絕大多數感染者而言癥狀溫和,但對孕婦危害巨大,會大大增加新生兒畸形風險,可能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甚至死亡等。從去年10月至今年4月,寨卡病毒重災區巴西共確診1000多例新生兒小頭癥,其中近200例與寨卡病毒密切相關。

當地時間9月14日,泰國曼谷工作人員噴灑滅蚊劑(圖片來源:中新網)

自從同屬東南亞國家的新加坡8月27日確診首例本地感染寨卡病毒病例以來,目前感染人數已超過300人。馬來西亞和菲律賓也出現了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日前質檢總局針對新加坡等國家(地區)寨卡病毒病疫情發布公告,檢驗檢疫部門提醒近期前往新加坡等發生寨卡病毒病本地傳播的國家/地區旅行的市民,應采取嚴格預防措施避免被蚊蟲叮咬,在新加坡等國家(地區)期間自我監測健康狀態,如被蚊蟲叮咬並出現發熱、皮疹等癥狀,應當及時就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039

廣東新增1例輸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系從危地馬拉回國

據廣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9月18日通報,廣東新增1例輸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患者李某某,男,55歲,危地馬拉籍華僑,從危地馬拉回國,9月16日抵達廣州白雲機場。當晚,患者因發熱到江門市某醫院就診。17日,江門市疾控中心檢測患者相關樣本寨卡病毒核酸陽性。18日,廣東省疾控中心複檢患者樣本寨卡病毒核酸陽性;廣東省專家組根據患者流行病學史、臨床癥狀和實驗室檢測結果,確診該患者為輸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目前,患者病情穩定,在江門市某醫院隔離治療。

疫情發生後,衛生計生部門高度重視,已按照相關方案,落實病例救治、流行病學調查、風險評估、蚊媒應急監測、防蚊滅蚊和愛國衛生運動等各項防控措施。

此外,上周河南確診的首例輸入性寨卡病毒病例患者也在前不久從危地馬拉回國。該患者在鄭州工作,此前因公務前往危地馬拉工作2月余。9月8日張某到達鄭州,被初步判定為寨卡病毒感染疑似病例,9月12日被確診。目前,患者仍在醫院隔離治療,病情平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519

大學生艾滋病感染病例連年高速增長,八成源於“好基友”

據人民日報公眾號報道, “艾滋病”、“象牙塔”,兩個詞看似毫無瓜葛,如今卻被一串串急劇攀升的數字緊緊地捆綁在一起。

日前,南昌市疾控中心公布數據顯示,至2016年8月底,南昌全市已有37所高校報告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共報告存活學生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135例,死亡7例,近5年來,青年學生艾滋病疫情年增長率為43.16%。

聖潔的高校仿佛中了魔咒,揮之不去,特別是近幾年,學生“染艾”人數迅速增加……

看看下列細思極恐的數字:

北京:2015年1月至10月新增艾滋病病例3000余例,青年學生感染人數上升較快。近兩年,北京市大學生感染艾滋病每年新增100多例,以同性性行為傳播為主。

上海:2015年共報告發現青年學生感染者92例,較去年同期上升31.4%。

廣州:從2002年開始發現學生感染艾滋病病例,截至2013年底已累計117例,九成都是經同性的性傳播感染。

在北上廣等大城市高校艾滋病情上漲的同時,一些中部省份高校學生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比如說湖南大學生艾滋病患者8年竟上升37倍。

正如中國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主任吳尊友表示,“2011年到2015年,我國15~24歲大中學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凈年均增長率達35%(扣除檢測增加的因素)”,且65%的學生感染發生在18~22歲的大學期間。可謂是觸目驚心,如此發展下去,後果可謂不可想象。

高校本為一方凈土,學習的樂土,創新的樂園,為何成為艾滋病重災區?艾滋病又是如何入侵象牙塔?

高校染艾者八成源於“好基友”

根據國家衛計委公布的數據,性傳播是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徑,而在青年學生中通過男男性傳播感染已達81.6%,形勢非常嚴峻。

以廣東為例,2002年至2015年,廣東累計學生艾滋病病例為630例,其中男男同性性傳播占比70%;在江西南昌2011—2015年新發學生病例中,男男同性性傳播占83.61%;湖南省從2007—2015年累計報告536例,這些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學生主要是男性,占90%以上,傳播途徑以男性同性性傳播為主,占69.6%。

對此,吳尊友分析,大學生男男同性傳播感染者上升的主要原因大致有兩個,一是早期對這部分人群不夠重視,監測不到感染情況,二是大學生剛從高中學業壓力釋放出來,對男男同性性行為感到新鮮,就想“嘗試一下”,但他們並不知道其中的風險。

性觀念開放,性知識滯後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於性話題及性行為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2015年,針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武漢、西安等34個城市的高校本科生,分男女、年級進行摸底調查研究顯示: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60.5%接受性解放、性自由,67.1%接受婚前性行為,近七成大學生接受未婚同居行為。

大學生的性觀念、性心理、性行為雖然趨於開放化,可是對於性病知識的缺乏及預防能力卻令人堪憂。西安南郊某高校22歲男研究生小東(化名)怎麽也沒想到有一天自己會感染艾滋病,“一直不敢也不想檢查,總覺得距離我很遙遠。”外表斯文的小東說,他在讀研前就比較喜歡男性,“男友”都是經網絡認識的,通過QQ聊天,等聊得投緣後就約會,“有四五個,長的交往幾個月,短的就一次”,大家在一起不問名字,也不用安全套。他自己也不知道是被哪位“男友”感染的,是否還有人因為自己而感染。

以廣州10所高校600名在讀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小組座談等形式進行對性傳播疾病相關知識的調查中,發現大學生對性病的了解甚少,50%的學生表示“有所了解”,23%的學生表示“不了解”;在處理性病的問題上,54%的受訪學生選擇“自行去看醫生”,少數學生選擇“默默忍受”。

甚至有的大學生認為自己離艾滋病很遠,不會被感染。廣州高校大學生防艾公益組織介紹,大學生“男男”之間沒有避孕需要,大多不會采用防護措施,導致“男男”成為大學生艾滋感染最高危的群體。

教育宣傳的缺位

連年高速度增長的大學生艾滋病感染病例對於學校、對於社會、對於每個家庭都將是一場噩耗。

調查顯示,互聯網、書本、雜誌和跟同齡朋友交流是獲取性知識主要途徑。其中,不少男生通過互聯網、色情材料了解性知識。

傳道授業的大學,卻忽視了人生的“必修科目”:性安全教育。

陜西某高校教師劉聞,自己也是一位艾滋感染者,他說校領導往往對性教育聞之色變、避而不談。劉聞表示:沒有人願意談。如果談的話,可能社會上會認為,是不是這個學校有問題,會影響學校招生。

有些高校即使開展性教育,也僅限於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那一天。陳子煌所在的公益組織曾在高校開展過講座,但效果不甚理想。陳子煌說,那些學生都不是自己來的,是學校團委下發命令,每個班要來多少個人,來加學分的。

在教育部體衛藝司巡視員廖文科看來,高校防艾教育開展的最大阻礙,恰恰是某些高校管理者,沒有把它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來抓。

如果大學防艾知識課堂持續“失語”,學生們得不到健康、正確的教育,很可能誤入歧途甚至給他人帶來傷害。正如我們看到的結果,青年學生艾滋病疫情上升明顯,這些被感染孩子的人生悲劇已經無法再彌補。

較低的自檢率和自知率

南昌疾控每年主要對暗娼、吸毒人員、“男男”、性病門診、腎透析、無償獻血、青年學生進行檢測。專家介紹,疾控部門主動對這些高危人群檢測外,市民還可以享受免費自檢,但居民自檢率很不理想。比如,南昌去年艾滋病檢測55萬人次,除了重複檢測和外地人口,南昌艾滋病自願檢測人數還不足10%。“很多人還是礙於面子,不好意思,另外不少高危人群也抱有僥幸心理。”專家說。

正是這種礙於面子,不好意思的心理作祟,艾滋病的自知率在我國也並不高。與美國等國家相比,中國艾滋感染者的知曉率,也就是自知率還處於一個相當低的水平。根據《中國青年報》2014年12月的報道,美國艾滋感染者的知曉率為75%,我國估算為54%。

有些人是因為不想知道自己是感染者,因為擔心檢測出來後根治不了卻還要受歧視,找不到工作。“但這同時也意味著錯過了接受治療和關愛的機會,增加了傳播的可能,形成了一個非常負面的鏈條反應”,專家分析說。

潛在的社會歧視是影響中國艾滋病感染者自知率較低的一個主要原因,而社會歧視存在的根本原因,還在於公眾對艾滋病的傳播方式還並不了解。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國《艾滋病防治條例》中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病人及其家屬享有的婚姻、就業、就醫、入學等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對於在高校中日益龐大的這一群體,廖文科認為,高校一方面應該有針對性地普及和加強艾滋防控教育,另一方面,更要為這些已經感染了艾滋病毒的學生們完成學業提供方便。

針對高校青年學生的防艾工作雖說是教育行政部門與高校的分內事,但是,我們的社會各界也應該有良知,來促進那些正處於青春期的大學生健康成長。

還有,我們的家庭,尤其是我們的父母,不要以為孩子考上了大學就萬事大吉,放任孩子,這其實同樣會害了孩子,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孩子考上大學,作為家長,依然不能放松對孩子的教育,尤其是性方面的教育,要有正確的引導,讓孩子安全度過青春危險期。

高校何以成為艾滋病的重災區?這不是我們只需要思考的時候,而是我們需要面對、需要以實行行動來應對的時候。要將艾滋病毒逐出校園,不能再停留在口號,而需要我們整個高校、整個社會、每個家庭都聯動起來,共同發力將艾滋病的宣傳教育細水長流地進行下去。如果說曾經的失語已經難以彌補,那麽今天嚴峻的現實會倒逼我們行動起來。

關心、關註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不只是因為他們是孩子,還是我們的未來和希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783

眼淚也會傳播寨卡病毒?美國“獨特”寨卡病例或因此感染

一般認為,寨卡病毒主要通過蚊蟲叮咬傳播,也有少數人經性行為傳播。但美國研究人員提出,美國報告的一例“獨特”寨卡病例很可能是接觸了眼淚或者汗液而感染的。

據新華社報道,今年7月中旬,美國猶他州報告一例感染途徑未知的“獨特”寨卡病例,經過兩個多月的調查,美國研究人員提出,這名患者可能是在照顧感染寨卡病毒的父親時,因接觸到父親的眼淚或汗液而感染。

報道稱,該名患者既沒有去過寨卡流行地區,也沒有與寨卡病毒感染者發生過性行為,唯一問題就在於他曾照顧患有前列腺癌、後感染寨卡病毒的父親。而他父親是美國大陸死於寨卡病毒的第一人。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此前公布的調查顯示,該患者探望父親時,曾在未戴手套的情況下為父親擦拭眼淚,並協助護士幫助父親在病床上翻動身體,但沒有接觸過父親的血液或其他體液。

此前曾有動物實驗顯示,寨卡病毒能在成年實驗鼠眼睛里存活,並有可能通過眼淚傳播,但尚未確定人類也會經過這種途徑感染寨卡病毒。

據悉,這名73歲老人體內的病毒比一般患者高出10萬多倍,猶他大學的研究人員猜測,可能與他患癌體質虛弱有關。而眼淚或汗液之所以能傳染寨卡病毒,也是因為里面的病毒數量極高。與普通的寨卡患者握手,是沒有感染風險的。

研究人員指出,寨卡病毒致死的情況極其少見,死亡病例主要是由寨卡病毒可能導致的格林-巴利綜合征導致,而全球迄今總共報告9例與這種神經系統疾病無關的寨卡死亡病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315

寨卡仍在肆虐!泰國新增33例確診病例

17日據中新社報道,泰國衛生部於當地時間16日發布聲明稱,在過去的一周中,泰國確認新增33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泰國衛生部發言人蘇萬那埃(Suwannachai)表示,在此次新增病例地區中,有兩個府是首次出現寨卡病毒病例。

報道稱,對於寨卡病毒近期在泰國的蔓延,蘇萬那埃解釋說,“由於泰國國王的逝世,大批泰國民眾從各個府湧入曼谷參加悼念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病毒的傳播”。

泰國衛生部表示,泰政府正在加強對高危人群尤其是孕婦的寨卡病毒檢測工作。

泰國市政工人噴灑滅蚊劑

自今年1月以來,泰國已經出現至少680例確診寨卡病毒感染病例。9月,泰國出現東南亞首例確診由寨卡病毒導致的新生兒小頭癥情況。

據悉,其他東南亞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菲律賓也出現了寨卡病毒感染情況。其中新加坡疫情最為嚴重,已確診450例感染病例,但目前尚無出現由寨卡病毒導致的新生兒小頭癥情況。

寨卡病毒對絕大多數感染者而言癥狀溫和,但對孕婦危害巨大,會大大增加新生兒畸形風險,可能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甚至死亡等。從去年10月至今年4月,寨卡病毒重災區巴西共確診1000多例新生兒小頭癥,其中近200例與寨卡病毒密切相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851

安徽省衛計委報告5例H7N9確診病例

安徽省衛生計生委12月21日通報,該省共報告5例H7N9確診病例。

12月8日以來,安徽省共報告5例H7N9確診病例,分別為合肥市3例(其中1例異地發病),死亡1例;宣城市1例,死亡;六安市1例。

目前,病例所在市縣已按照相關預案開展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工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550

中國進入H7N9疫情高發期 病例或持續出現

進入2016年12月,中國部分地區H7N9疫情呈現上升態勢。據中新社報道,中國疾控中心9日進行風險評估認為,中國目前已進入H7N9疫情高發季節,疫情總體特點未發生改變。最近一段時間,中國內地H7N9疫情仍呈散發態勢,不排除在南方部分地區,病例持續出現等情況。

國家衛生計生委針對去年12月以來部分地區H7N9疫情上升態勢,於1月4日召開了全國冬春季傳染病防控視頻會議,對H7N9疫情防控工作進行部署、安排。會同農業等部門,派出工作督導組,對重點防控省份進行督查,並邀請農業、商務、工商、食品藥品監管、林業等部門,就加強活禽經營市場管理等源頭控制措施進行了專題研究。

記者從衛計委獲悉,目前,各地正積極組織開展疫情防控工作。一是疫情發生省份已對轄區內H7N9疫情防控工作進行進一步強化部署。二是疫情發生省份發生加大疫情防控一線督查力度,督查疫情發生地活禽經營市場關閉、休市、消殺等源頭控制措施落實情況,並進一步抓好早診早治和重癥救治工作,努力減少重癥和死亡病例發生。三是尚未發生疫情的省份,加強疫情監測和風險評估,做好疫情防範準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6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