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引以為豪的“標準”、“規範”、“專業”,往往是初創企業的毒藥。
通常來說,領導人做事有兩種風格。
一種是做加法。它是一種麻痹。很多領導人焦慮地跟我說,你看我的工作計劃很滿,我很忙,我也在盡心盡責,其實這是他們在回避戰略問題。
一種是做減法。作為領導人,如果有10件事,只讓你選擇其中一件去做,你會非常痛苦,決斷力是創業者最稀缺的一種素質。
一個創業公司剛開始就花很多精力做管理是不對的。因為從管理學上看,一個人的有效溝通是不能超過6個人的,超過這個數字,溝通效率會變得非常低下。
所以我覺得小公司,不光要在戰略方向、路徑上做減法,組織上也要做減法。組織上如何做減法呢?我給大家四點建議。
找盡可能少的人
創業公司首先要聚焦業務,想清楚自己的戰略是什麽。確定了戰略之後,要去尋找戰略對口的人才。跟戰略對口的人共事,做事效率才高。
戰略想清楚後,最重要的是找人。找人和想戰略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你戰略想不清楚,其實你找不對人,你也不容易說服人。因為戰略的思考以及對核心競爭能力和壁壘的思考會轉化為公司需要什麽樣的必備核心技能,而核心技能是由人掌握的。
所以你的戰略想得越透,你對所規劃需要找的人的描述就越清楚。我們有時候講一個公司有 DNA。什麽叫 DNA,其實簡單講,我理解就是戰略想透之後,組織了一群適合這個戰略方向的有那種特定技能的一群人。所以找人這件事情,其實非常考驗你對自己創業方向的思考深度。
如果一個小公司連自己的戰略都沒驗證清楚,就開始用一個大公司的視角做人才培養了,這會浪費很多管理精力。所以小公司要找盡可能少的人,能雇一個人,絕對不能雇兩個人。
你找到的員工怎樣你便怎樣
找人一定不容易,你花多少精力和心血以及你對找人有多重視,我覺得每個人見仁見智,但我時時提醒我們基金投資的創業者們,其實你對找人的重視程度充分反映在你每天花多少時間和精力以及你對這個品質的要求,跟你自身對這個事情的重視程度是掛鉤的。
比如雷軍,第一年就是 2010 年,整個小米在幹嘛呢?實際在“玩兒”。如果我們要看有沒有所謂的產品,沒有。我覺得這是在磨練團隊以及在磨練團隊中找人,但是這個團隊一旦開進起來,速度驚人。所以我覺得找人極其關鍵,你要足夠重視。
找到你能找到的最優秀的人
很多創業者跟我說,說服一個有能力的人為自己工作特別難,所以他們就偷懶去找一些信任的人,其實這是對執行力的稀釋。
你是不是盡可能找到你所能找到的最優秀的人,我有一個定語,你所能找到的最優秀的人。有的人會說你講的這個經驗對我們沒用,我又不是雷軍。2010 年的 10 個月里面,雷軍給我打電話說他很痛苦,和一個人談了 5 天,每一天 10 小時以上,我說服不了他加入。
我就開玩笑講,不能因為你叫雷軍,創業就能偷懶的。我的意思是說,哪怕有成功經歷的人創業,說服一個有能力的人來為他工作也不容易。創業者不能因為說服一個有能力的人來工作很難,就去找比你弱的人。
我認為一個公司組隊要避免找能力比自己弱的人,要盡量找能力最強的人。你看劉備的手下,諸葛亮、張飛、關羽都比他強,這就是做減法的思維。
不管你有多優秀,你都要盡可能找到你身邊你能找到的最優秀的人。自己很強還能欣賞別人很強以及有能力把最強的人聚集起來,這個就叫領導力,這是和戰略相關的,為什麽呢?你要說服一個很牛的人,他自己都野心很大,如果你的 Vision 不是足夠大,甚至是不比他更大,我覺得人家加入你是有病。
所以你要能說服一些優秀的人加入到你的團隊,首先要求你的戰略方向,你的 Vision 能打動他。很多同事有時候講很難,首先有可能是你的 Vision 不對,你站在珠穆朗瑪峰看世界和你站在海平面或者站在鋼筋水泥的城市看世界,你的視野不一樣。我想呼籲一下,找人其實和你的戰略思考深度關聯,它跟你是不是認同別人的價值深度關聯。
找那些能自驅動的人
找人這件事情是你建立公司執行力的第一步,還有個好處在於,我也分享一下我的感受:我非常欣賞今天的互聯網是精益創業Lean Startup。什麽叫精益創業,我覺得有幾個特征:因為你找的人都是自驅動的人,最好的管理是不用管理,因為他比你還打了雞血要讓這件事情成功。
小公司找團隊不要找需要被管理的人,要找有自驅動力,他被你的 Vision 所感化,他自願加入。人數越少越好,我不知道要多少,有的可能 10 個人就夠了,有的 30 個人,有可能更多。如果你自信你找來的個個都是特種部隊,其實不需要太多人。我比較反對創業公司找一幫需要花時間培養培訓的。
今天和 5 年前創業不一樣的地方在哪里?5 年前創業這件事情大家都沒有那種沖動,今天創業已經是個顯學。你去問很多年輕人,最好的工作在 90 年代是加入跨國公司,今天最好的工作是創業。我覺得這是有機會給大家延攬到一流的人才一起幹一些事情。在今天創業環境里,還有必要去招沒有經驗的大學生,一點一點培訓嗎?如果有選擇,是不是找有經驗效率高足夠快的人?
在這件事上,我和有些創業者是有不同意見的。我的不同意見不是對於培養人的反對,不是這個意思。我是說對於小公司現在去從頭培養是不是太奢侈,是不是把精力放到去找足夠優秀的人?當每個人都很優秀,其實你不需要很多人。人一多,效率就低,事就複雜,人少容易突破。
我覺得最好的管理就是不用管理,小公司一定要找能自我驅動的人。你為什麽要管他呢?如果他自己上桿子要幹這件事,你唯一幹的事情就是梳理業務。
小公司跟大公司比,優勢就是快。管理對小公司太奢侈了,中大型公司才搞管理。所以,小公司的團隊一定要找能自我驅動的人才。當然這些主要是針對初創公司,初創公司應該做減法,但當業務發展到一定階段,肯定是要做乘法和加法的。
* 本文來自高維學堂,作者劉芹,歡迎關註新消費第一媒體。
在《獨一無二的硬件軟件互聯網電商全能公司》後,兩位皮皮的讀者紛紛留言,表示想知道套現6.27億股的老股東——晨興資本,是什麽背景!
晨興資本是2010年投資的小米,分別投資了A輪和B輪,現時持股17.19%。
晨興資本1992年進入中國,現在有四期美元基金跟一期人民幣基金,AUM約17億美元,出資人多為國際知名主權基金、家族基金、母基金及大學基金會。
根據其網站數據,看到從運作至今,晨興資本在中國TMT投資了41個項目。
除去即將上市的小米,晨興資本所投資的剩余40個項目中,有10個與雷軍有關聯。其中2013年前的項目,多為雷軍個人投資或公司重要運營層;2013年後,四個新的投資項目,都是小米生態鏈上的公司。
拉完這張表後,必須要說的是,雷軍在中國互聯網界無論是創建公司,還是PA的投資,真的都是非常厲害,真心很佩服。看看億萬富翁為了IPO還這麽拼,感覺我們要反思下自己,億萬富翁都這麽努力,我們有什麽資格懶惰,嚶嚶~~
說回晨興資本,這是晨興集團從事高科技風險投資的機構。
而晨興集團則是從恒隆集團創始人陳曾熙的40億美元遺產創建而來的。1986年陳曾熙去世,遺產交由家族基金管理;同年陳啟宗、陳樂宗兩兄弟便在美國創立晨興基金會,即晨興集團。
此後,哥哥專心發展恒隆集團及恒隆地產(在香港樓市大賺的心得體會,已被蝸牛妹寫成《香港樓市二十年》,歡迎二度圍觀),弟弟就專心運營晨興集團,除了PE、VC,也積極為國內國外多間學校積極捐款。
根據其官網,晨興集團的投資主要有PE及VC組成。PE投資了6間公司,全是制造業相關。
在VC投資領域,晨興主要投資於清潔能源、教育、生物醫藥及TMT,共投資了73間公司。
其中,清潔能源企業7間,占比9.59%。
教育類企業占比比較少,僅有1家。
而生物醫藥類,卻是晨興集團投資的重點,合計投資了4個類別,共48間公司,占比65.75%。
醫藥設備公司投資7間,占比9.59%。
醫療服務類公司投資7家,占比9.59%。
藥物療法類公司則是晨興的重點支持方向,共投資了34間公司,占了整個公司投資項目的46.58%。其支持的主要藥物研究範圍也是比較廣泛,如癌癥的各種治療方法,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療法,研究各類肝炎,改善化療效率,開發耐藥性細菌感染的抗菌藥等等。
晨興在TMT領域一共投資了14間企業,占比19.18%。
一個小小的投後管理建議:晨興英文版網站需要更新下對小米的描述啊,因為小米說自己是手機加互聯網公司,可你們對小米的描述就是手機制造商,不利於估值提升和自身退出啊。
扯回來說晨興的投資,PE和VC的79間公司中,47間公司都是美國公司,占比59.49%;這47間企業中,又有17間是在馬薩諸塞州成立發展的,占晨興整體投資公司的21.52%。
這個我覺得跟創始人陳樂宗的經歷及抱負還是有很大關系的。陳博士先在UCLA拿了工程學士及碩士學位,之後在哈佛獲得醫學物理碩士及放射生物學博士學位(不是買的,是自己讀下來的那種),然後他在丹娜法伯癌癥研究所任研究員。
所以為啥基金會投、能投這麽多藥物療法類公司,創始人本人就是大神來的。在接受媒體的采訪中,陳博士承認自己也會犯錯、失敗,但人可以不斷的學習和累計經驗啊。跟創業團隊見面時候,他也是tough的類型,不會照單全信科學家說的話,有時候還會把創業團隊問的答不出來,急得都快哭出來了!
不過談到基金的時候,陳博士也是很坦誠:如果純粹想賺錢,就不需要做生物科技,回香港做家族房地產,financial return更快。因為投資生物科技需要有資本實力,並且行業風險很多元,市場、財務、科學、人力、法規每個環節都可能是失敗的風險,是all or none。好在有房地產做後盾,晨興可以在生物技術領域不斷發展,對產業的貢獻也是越來越多。
寫到這里,想想晨興在小米投資八年,凈賺百億美元的話,這錢就曲線回來研究治療癌癥,也算是廣大米粉對人類做出的傑出貢獻吧!(對我自己清奇的腦回路跪了)
說回來晨興集團的錢,除了繼續找尋治療癌癥的藥物,過往捐贈歷史,還有很大一部分會流向海內外的學校。
在香港,晨興2006年捐款1億港幣給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了晨興書院,院長是1996年諾獎經濟學得主James Mirrlees,2010年開始招生。書院設有各類助學金和其他經濟援助。
還有1997年成立的晨興音樂橋,這是給青少年音樂天才的國際暑期集訓項目,是卡爾加里愛樂樂團的教育課程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宗旨是在國際平臺上培養出類拔萃的青少年古典音樂家。項目面向所有12歲到18歲之間的古典音樂家,提供長達一個月的密集私教指導、大師課、管弦樂、室內樂培訓,以及多場演奏會機會。自誕生以來已經栽培了成百上千名的青年音樂家。
而中國內地的學府如浙江大學,晨興也有捐贈獎學金,每年在全校範圍內選拔30名優秀在校生,進入獎學金計劃,在完成自身學業的同事,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社會各界人士傳道受業,擔任導師。
除了浙大,晨興從1996年開始,每年還提供500個獎學金機會,面向複旦、北大、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清華大學中家境苦難但學業優秀的大學生。
當然,對高校的捐贈中,最出名的肯定是對陳博士母校哈佛公共衛生學院3.5億美元的捐贈。這筆捐贈會被用於大流行病、汙染到包里的有害環境、貧困和人道主義危機以及失敗的衛生體系這四個領域的研究。為此,公共衛生學院也將改名為T.H. Chan命名(哈佛唯二以人名命名的學院,另一個是哈佛肯尼迪政府學院)。
除此之外,晨興還對四個科學類項目進行了多年的捐贈。包括中國科學院晨興數學中心,這是中科院和晨興在1996年共同成立的,宗旨是培養造就優秀的青年數學家。
第二個晨興捐助的項目還有1998年跟浙大數學系發起的國際華人數學家大會,每三年舉辦一次,希望促進激發數學新領域的研究,培養年輕的科學家,促進國際學術交流。
第三個項目是晨興基金教授席,分別於哈佛公共衛生學院放射生物學(2012年)、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系(2012年),香港大學化學生物系(2007年)。
最後還有一個夏季生物學課程,鼓勵亞洲的本科生們參與生物學的博士研究,向他們介紹一些研究論文等等。
並且,之前的媒體報道中,晨興基金還是修複古跡的擔當。陳博士本人擔當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根據媒體報道,截止2008年6月30日,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為建福宮修複工程累計捐贈311萬美元;截止2011年,對故宮中正殿捐款1890.03萬港元。
八過那麽多公司、老板,這還是第一個八到讓我覺得非常非常尊敬的創始人。畢竟極致追求利潤的企業很多,忽悠市場後套現奢侈的管理層也不少,能實實在在回饋社會的企業、基金,確實鳳毛麟角,能多年堅持為教育輸血的基金更值得感謝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