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放生行為「立意良善」? 立委擋法案 想清楚了沒

2016-04-25  TWM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十四日在召委林岱樺主導下,推翻農委會所提在《野生動物保育法》增訂「放生應經主管機關同意」規定,理由是農委會不顧放生團體立意良善的放生行為。問題是,何來立意良善的放生?

根據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訪查,全台寺廟每年放生動物數量超過兩億隻,金額至少兩億元。這些動物多是為了提供放生,捕捉或繁殖而來,可能因捉捕而傷亡,或運輸過程中窒息、餓死;這樣究竟是放生還是殺生?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指出,放生動物涵蓋物種繁多,更包含走私的外來物種,造成食物鏈改變、基因汙染等生態浩劫,「台灣若不妥善管理不當放生行為,恐影響國家形象。」動保團體與民眾不滿林岱樺擋修法,林岱樺回應,將擇日舉行公聽會,廣納意見。不過,二○○四年動保團體首度發表宗教團體放生現象調查報告後,行政院各單位積極與宗教團體座談,努力已久;但台灣的放生行為仍存在,不修法規範,如何遏止?事關生命權與生態保護,立委諸公應深思。

(陳柏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68

深交所也“看不懂” 格力收購銀隆通過了沒?

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稱“珠海銀隆”)到底通過了嗎?這在業內人士之中引起極大爭議,其實連深交所都似乎“看不懂”,發出問詢函。

在《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的多位市場人士里面,有法律界人士認為並購方案算是獲得通過,只是配套融資方式需要調整;而多數分析師和投行等人士則稱,因為各個議案內容交叉,部分被否導致沒有可操作性,實際上並購方案也相當於被否決了。

10月31日下午,一位接近格力高層的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收購珠海銀隆只是配套融資被否,公司會調整方案,但具體方向還沒定。該人士認為有很多配套融資方式可以選擇,包括現金支付收購都有可能。

法律文字上看並購算是通過了?

深交所在10月31日對格力電器發出關註函,要求明確說明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相關議案整體上是否認定為通過,如是,請進一步說明是否符合中國證監會《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第二十三條和二十四條的相關規定。說明本次交易事項的後續安排,包括但不限於公司是否繼續推進本次交易方案,是否擬對方案作出調整、相關調整是否構成重大調整、公司是否擬重新履行審議程序等,並明確說明後續安排是否符合《重組管理辦法》等規則的要求。

格力電器股東大會上被否決的議案包括了15項,其中就有:議案一《關於公司本次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並募集配套資金暨關聯交易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議案》,議案四《關於公司募集配套資金的議案》等多個關鍵議案;然而議案二《關於公司向特定對象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方案的議案》、議案三《關於公司向特定對象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方案(修訂)的議案》就獲得通過。既然議案一和四被否決,到底議案二、三算不算通過了?這正是各方最關心的一個爭議,連深交所也似乎“看不懂”。

威諾律師事務所律師薛晶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雖然框架議案被否決和募集配套資金的決議都被否決,發行股份收購珠海銀隆股權的決議不一定無效。原因如下:作為框架決議,股東對於其中的任何一點內容不同意,就可以投反對票。第一項決議因含有股東反對的募集配套資金內容,被否決很正常;被否決的15項決議都與募集配套資金有關;沒有一項目單獨的有關發行股份收購股權的決議被否決。雖然從各協議獨立的角度可以這樣認為,但整個項目可能是一個整體規劃,格力現在面臨問題,如果要繼續收購,面臨修改收購方案。

廣和律師事務所律師王家毅則認為,股東大會認可了收購方案,但不同意增發的配套融資方式,主要原因是中小股東認為增發會攤薄股東權益,增發價格較低也存在爭議。

議案內容交叉缺乏可操作性

也有不少業內人士有不同看法,因為議案內容交叉,部分被否其實導致了全部被否;如果改為其他收購方式,比如可能現金收購,那麽要重新履行各項法律程序,包括股東大會重新通過並購方案。

長江證券分析師徐春稱,從公告表象上確實會有兩種不同的解讀:第一種是資產收購議案通過但配套融資方案被否決,第二種則是資產收購及配套融資方案均被否決;由於格力電器此次提交審議的議案中有很多是交叉議案,所以任何一項的否決都可能對其他議案帶來實質性影響。雖然涉及資產收購的議案二及其細則均獲通過,但議案一、議案七及議案八等多條交叉議案均未獲得通過,這意味著定增收購珠海銀隆所需的所有議案並未全部得到通過,使得其存在議案解讀上的分歧;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應該是資產收購及配套融資方案均被否決。

海通證券分析師陳子儀則稱,由於議案一、議案七等多條綱領性的作為先決條件的議案被否,這實際上意味著方案整體被否決,後續管理層需要重新修改議案,重新召開董事會、股東大會,重新履行一遍法律程序。

至於格力電器相關人士表示的可能考慮現金收購珠海銀隆,也有投行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解釋稱,如果最終並購修改為現金收購為主,估計需要股東大會重新通過並購方案,一旦收購消耗大量現金,這可能對格力電器未來分紅政策產生影響,中小股東會否最終滿意贊成,未來同樣存在不確定之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601

公眾滿意度最高,堪稱“模子”的上海家庭醫生你約了沒

在上海,家庭醫生正逐步走入尋常百姓家,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從中受益。

“我經常服用的三個藥——泰嘉、可定、47.5毫克的倍他樂克,在三甲醫院每個月配兩次需要511.2元,按三甲醫院30%的自費標準,自己要承擔153.36元;而社區醫院只要付10%,配這三個藥我只需要付41.7元。” 71歲的李峰老人說。他居住在閔行區龍柏四村,由於血壓方面等問題,需要長期服藥。

李峰補充說,過去每次跑三甲醫院開藥,路上和等候的時間不算,車費、掛號費、診療費加起來也不少。“一年12個月,就近到社區醫院可以省下1628元,我和我老伴兩個人加起來節省了3500元左右。”

同時,相比去三甲醫院看病時經常由不同醫生接診,簽約的家庭醫生由於是固定的,對老人的病情也了如指掌。現在,社區醫院還推出了延伸處方和長處方,李峰在簽約的家庭醫生這里就可以配到好多以前只能在三甲醫院配到的藥。這些措施,都給社區居民帶來了極大便利。

上海自2011年起啟動家庭醫生制度構建,已覆蓋全市所有社區,簽約居民超過1000萬人。在此基礎上,目前,上海有21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了“1+1+1”組合簽約分級診療體系,即居民在選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簽約的基礎上,再選擇一家區級醫療機構和一家市級醫療機構進行簽約。

上海市靜安區彭浦新村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在指導社區居民日常用藥。

上海市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下稱“上海市衛計委”)主任鄔驚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前有些居民擔心一簽約,就診範圍會被限制,其實這個是誤解。李峰告訴記者,他平時根據身體情況可以自行選擇醫院,不存在限制之說。閔行區龍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劉玉昌也表示,分級診療簽約其實是“軟簽約”,意在引導社區居民形成合理的診療秩序。

近日發布的上海市行業服務質量測評結果顯示,2016年社區衛生行業的公眾滿意度達到近年來最高水平,為86.24分,位居上海十大服務行業首位。

“貼心”的家庭醫生

“原來作為全科醫生,只要坐門診,解決掉病人當次的訴求就可以。但做了家庭醫生後,我們更多地要跟病人建立起類似朋友之間的關系,我要對病人的病情有階段性的了解,有時候病人來就診之前,我們之間都有可能事先已經溝通好了。”上海市嘉定區馬陸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翁立立表示,家庭醫生與原先的全科醫生在服務模式上有比較大的區別。

目前,馬陸鎮有4000多名居民簽約翁立立。對這些簽約居民,翁立立根據情況采取分門別類的方式。

比如,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穩定期病人,他更多采取預約門診和長期跟蹤的模式,平時也會進行電話溝通;對殘疾人、長期臥床而需要導尿服務的病人或者因為手術需要換藥服務而出不了門的病人,他就需要上門服務;在他這4000多人里,有2000多人是沒有病的,針對這種未病或者亞健康狀態的簽約居民,他會定期到小區里進行健康宣教,以提高他們對健康的認識,起到防病作用。

馬陸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給翁立立配了兩名助理,這兩名助理承擔預約病人、控制穩定的慢性病人,以及健康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宣傳、輸入檔案等文字資料的處理等工作。

76歲的沈德斌是翁立立的簽約病人,有30多年的糖尿病歷史,去年從靜安區搬到了嘉定區馬陸鎮。原先習慣在瑞金醫院總院看病的沈德斌,現在強烈地感受到了家庭醫生的好處。

除了可以免去跑大醫院的費時費力,沈德斌表示,家庭醫生現在成了他的健康守門人。“一年接觸下來以後,確實拉近了我和醫生之間的感情。我有一段時間沒來,翁醫生會主動打電話問我最近身體的各方面情況,我覺得很貼心。而我以前到大醫院看病拿藥,醫生也不知道我姓甚名誰。”

滬上著名三甲醫院的排隊長龍。

簽約家庭醫生的好處遠不止這些。據鄔驚雷介紹,簽約居民享有簽約就診的各項優惠傾斜政策。

比如,簽約居民可在簽約機構內預約優先轉診至上級醫院,上級醫院拿出50%的專科和專家門診預約號源,提前50%時間優先向家庭醫生與簽約居民開放。目前,上海每天拿出超過1萬個市級醫院的專家專病號源優先預留給家庭醫生,實現簽約居民優先轉診。

此外,各區縣以二三級醫療機構為依托,建立區域內的影像、檢驗、診斷技術支持中心,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推動優質醫療資源的整合與下沈。

同時,試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延伸處方和長處方的服務。延伸處方服務即對簽約居民延續使用上級醫院專科醫生處方藥品,並通過第三方物流配送實現藥品的針對性供給。

截至2017年3月20日,全市已開具延伸處方超過24萬張,金額近5000萬元。慢病長處方服務則是慢性病簽約居民可一次性配到1~2個月藥量,從而減少往返醫療機構的次數。

“軟簽約”無礙病人選擇權

“經常會聽到有些病人會有顧慮,怕簽約以後就束縛住了,不能自己轉出去看病,其實不是這樣的。”李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李峰目前也簽約“1+1+1”,除了龍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他還有兩家區級和市級的簽約醫院——閔行區中醫院和華山醫院。李峰表示,其實他現在也很少去三級醫院了,因為沒必要。平時他需要做一些大的檢查,或者現在他的社區醫院還沒有的像心臟彩超之類的檢查,他就會去華山醫院。除非是一些目前還不在延伸處方範圍內的藥,他的簽約醫院閔行中醫院好多藥都可以配,他就不用跑別的醫院了。

“跟我們簽約了,還可以到別的地方去看病。”劉玉昌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分級診療簽約是“軟簽約”,並沒有限制性,主要目的是通過提供這一便利服務,來引導社區居民逐漸形成合理的診療秩序,把常見病、慢性病留在社區醫院來解決,把三級醫院、二級醫院更多的號源和醫生讓給真正有需求的、疑難危重的病人。

那麽,簽約病人在突發危重疾病時,是否會有轉診醫院的次序之分,比如先轉二級醫院,再由二級醫院判斷是否需要轉到三級醫院?很多居民會擔心這樣可能會延誤治療的最佳時間,從而拒絕簽約。

“我們沒有轉診的次序之分,首先主要還是根據病情判斷,有些病情很危重的患者,我們為了爭取搶救時間,會就近轉院。”龍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楊建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選擇醫院方面,這些病人有充分自由的選擇余地和知情權。

“比如來了心梗的病人,現在基本上我們的二級醫院也有實行PCI(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能力了。在保證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的情況下,我們還是會建議家屬先送最近的醫院。”楊建玲詳細解釋道,如果病人的病情不是十分兇險或危急,就會和病人家屬商量,看他們希望轉到哪一級醫院,而醫生也會給出推薦意見,根據病人的情況適合到哪家醫院去接受進一步的診治。

家庭醫生的收入也漲了

翁立立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做家庭醫生這兩年來,能明顯感覺到收入比原來高了,而且高了不少。“2014年我的年收入在12萬元左右,2015年我做了家庭醫生以後,這一年的收入為17萬元左右。”

據馬陸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朱傑介紹,2016年該中心的家庭醫生人均薪酬水平19.17萬元,最高的達到25.42萬元。

朱傑表示,中心建立了基於標化工作量的內部目標薪酬分配體系,對家庭醫生實行責任目標年薪制,通過統一家庭醫生的工作內容,標化基本服務項目工作量作為考核分配的基礎依據,逐步建立與標化工作量、服務質量、服務效率相匹配的績效考核體系。

在完善績效工資制度方面,上海市人民政府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推進本市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滬府辦發〔2015〕6號)規定,根據社區衛生服務功能定位、工作性質、勞動強度確定社區衛生績效工資水平,建立科學的內部分配激勵機制,實現“多勞多得、優績優酬”,並向家庭醫生與遠郊地區傾斜。

同時,在家庭醫生的職業晉升和教育方面,上海也做了很多的探索和改革。

據鄔驚雷介紹,在職業通道上,上海針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的職稱晉升專門開辟了“通道”。

“過去,全科醫生如果要跟三甲醫院的醫生競爭評主任,大概永遠評不上;而且在編制序列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沒有高級職稱。現在,在這一點上上海率先改革突破,單列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高級職稱序列,同時專門編制了序列。”鄔驚雷表示,最初的編制序列中高級職稱占全部人員的比例為2%,現在這個占比大概在8%,中級職稱的比例也從原先的20%提升到現在的40%。

全科醫生的梯隊建設也跟上了節奏。目前,複旦大學和同濟大學均開設了全科醫學系,上海還專門組建了上海健康醫學院。對於如金山、崇明、奉賢等遠郊區,還開展定向免費培養。

居民在龍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受治療護理。

在家庭醫生的繼續教育方面,上海設立了很多國內外的繼續培訓項目,比如選送優秀的全科醫生到英國、澳大利亞等在全科醫生方面有更多經驗積累的國家進行培訓學習。

鄔驚雷表示,此舉是為了讓這些家庭醫生能夠不斷接受新知識、新理念、新服務模式,使得他們的服務始終跟上居民所需,與基本的衛生服務一起提升。

上海市衛計委副主任吳乾渝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今年上半年,上海市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要推“1+1+1”簽約。“今年,我們希望對老年人和慢性病人這種重點人群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達到60%,對普通人群的簽約達到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967

“銀行間專用劃拳令”熟記了沒? 郭樹清稱“不出成效,絕不罷手”!

銀監會近期的監管風暴引來段子手出沒,一套“銀行間專用劃拳令”成為銀行業內監管強壓之下的“調味劑”。

“兩加強啊,三套利啊,三違反啊,四不當啊,七號文啊,十風險啊,雙十禁啊,回頭看啊,再回頭啊。”4月21日,“劃拳令”內容再加碼。

“不出成效,絕不罷手,”近日,銀監會一季度經濟金融形勢分析(電視電話)會上,銀監會主席郭樹清在部署銀監會重點工作時表示。

“銀行業各類風險傳染共生的特征更加突出,傳統領域信用違約與流動性風險疊加共振,非傳統領域風險可能波及多個市場和環節,部分重點風險涉及面廣、影響大,外部沖擊風險極易向銀行體系傳導,金融亂象與案件風險暴露相互交織,”對於當前銀行業風險點,銀監會稱“總體風險形勢仍然複雜嚴峻”。

今年“強監管、強問責”的銀監工作已經定調,郭樹清在上任近兩個月時間,第一財經了解到的近十份監管文件,直指銀行業市場亂象,全面防控銀行業風險。這些監管文件基本細化到銀行業金融機構各項業務,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全面自查,監管風暴會進一步落到實處。

防控六大風險、大力整治亂象

防控金融風險是今年國家的重點工作,銀監會部署了六大重點領域的風險防控,包括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交叉金融業務、理財和代銷業務、互金與信息科技風險以及外部沖擊風險。

如何來防範這六大領域的風險?銀監會在前述會議上也解鎖了風險防控的正確“姿勢”:

一是加強信用風險管控,切實摸清風險底數,客觀反映不良貸款狀況,堅決糾正掩蓋不良貸款的行為。合理控制房地產融資業務增速,有效防範集中度風險,嚴禁銀行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領域。防範政府性債務風險,嚴格落實新預算法。

二是完善流動性風險管理,將交叉金融業務等納入流動性風險監測範圍,定期開展壓力測試,合理控制期限錯配水平。

三是規範交叉金融業務,落實穿透原則,根據基礎資產性質足額計提資本和撥備,不得對新開展的同業投資業務實施多層嵌套。

四是規範理財和代銷業務,規範銷售行為,充分披露產品信息和揭示風險,嚴格落實“雙錄”要求,做到“買者自負”,切實打破“剛性兌付”。

五是加強互聯網金融與信息科技風險防控,持續推進網絡借貸平臺(P2P)風險專項整治,做好清理整頓工作的同時,加強商業銀行對大學生的金融服務。

六是加強外部沖擊風險防控,提升外匯風險管理能力,提高跨境並表風險管理水平,確保國別風險準備金計提充足,有效防控海外合規風險。

這里面可以看到,交叉金融業務與銀行理財、代銷業務風險已經“升級”為銀監會單獨列項的風險領域,也意味著監管已經具有緊迫性。

就在近日,民生銀行30億銀行“飛單”頂風案發,或成為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飛單”。而交叉金融業務涉及的資管業務“一行三會”也在制定統一的監管標準。

除了這六大重點領域風險防控部署,銀監會今年以來提及最多的還是對金融亂象的治理。

從郭樹清“牛欄里關貓”論,到“三套利”、“四不當”專項整治,再到銀監會5號文《關於集中開展銀行業市場亂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已經可以看出銀監會對金融亂象的治理決心,並且治理也落實到銀行的各項具體業務上。

“全面排查,列出清單,逐一整改。”這是銀監會對銀行治理金融亂象的具體要求。銀監會也要求嚴格開展自查和檢查。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嚴格開展全系統自查及“上對下”抽查,對於查出的問題,嚴肅處理責任人和責任機構,充分發揮警示作用。

同時,在部署治理金融亂象時,銀監會也特別點名“票據”等重大案件的遏制。2016年銀行票據案頻發,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了《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2016)》,報告指出,2016年票據類案件的涉案資金已經超過了100億元。

 “如對於票據等重大案件要舉一反三,通過技術、法律、管理等手段堵塞漏洞,堅決遏制違法違規案件高發勢頭。”銀監會稱。

不出成效絕不罷手

“今年銀行不好過,各種檢查、處罰。”此前一位銀行業人士對記者表示,今年監管明顯加強,壓力山大。銀行的“不好過”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在前述會議上,郭樹清強調“不出成效,絕不罷手”。

原話是這樣的,“銀監會系統和銀行業金融機構幹部職工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思進取、接地氣、抓落實、敢擔當,要善始善終、善作善成,一環扣一環,一步一個腳印,不出成效,絕不罷手,為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以優質的金融服務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健發展。”

這也意味著,銀行在這一輪監管風暴中,銀行對於“法不責眾”不能再心存幻想。一季度銀監會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處罰力度已經能夠說明問題:2017年一季度,銀監會系統作出行政處罰485件,罰沒金額合計1.9億元。處罰責任人員197名,其中,取消19人的高管任職資格,禁止11人從事銀行業工作。

監管趨嚴,從銀監會一季度披露的數據來看,已經小有成效。例如,監管重點監管的銀行同業、理財等業務已經有所收縮。

3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同業資產和同業負債余額分別為21.7萬億元和30.3萬億元,比年初分別下降1.4萬億元和1.9萬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2.2%和12.6%。

同期,銀行理財產品余額29.1萬億元,比年初增加958億元,同比增長18.6%,增速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34.8個百分點。理財資金投向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余額4.93萬億元,占全部理財資金的比重為15.4%,比2013年高峰時期大幅下降20.6個百分點。

房地產調控效果在信貸端亦有所體現。一季度住房按揭貸款增量占比為26.2%,比去年全年下降13個百分點。

銀監會數據顯示,一季度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4933億元,同比增長4.6%。不良貸款增速放緩,3月末,不良貸款余額1.58萬億元,比年初增加673億元,同比少增504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74%,比去年同期下降0.01個百分點。商業銀行損失抵補能力比較充足,3月末,貸款損失準備金余額2.8萬億元,撥備覆蓋率178.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3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