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諜變(二)----上市公司和產業資本篇 立春

http://xueqiu.com/9428236477/29079040
上篇《諜變----正在成熟的中國股市》聚焦監管方面,發文後,認同寥寥,反對意見居多,這也正常,因為僅從每一個階段看出去,監管的舉措,確實很不得人心,我只是改變了一下視角,把時間線拉長,結論便不同了,其實監管者諸多所為,本身就是在革自己的命,割自己的肉,所以別指望他們能手起刀落,直接就把要害給你切下來,在保命的前提下,一點點挪動,和投資者拉鋸,向舊勢力妥協一大步,然後向先進邁出一小步,不過只要方向正確,則蓄積跬步,終可至千里。

一個完整運作的資本市場,是由監管者、上市企業與投資者三方組成的,說過監管問題,本篇的主題是上市公司。

和那時中國沒有富人的情況一樣,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中國其實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公司,有的只是國營大廠或者形形色色的各種單位,公司這個詞本身,就不是計劃經濟體制的東西,公司的定義是:依法設立的,全部由股東出資,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法人,這裡面的依法、股東和出資幾個關鍵詞,都不是上世紀末中國社會和產業界所完全具備的,所以中國股市最初建立,目的非常簡單,就是一個融資工具,至於對資本市場的各種高級功能和更為巨大的社會推進意義,認識度為零,鄧小平說過,股市這東西,我們社會主義也可以用,可以試,不行就關了麼;這話有它的時代侷限性,不過相比之下,在那一代人裡,鄧是開明的,可同時這話也反襯了那個年代的粗暴無知和水平低下,國家最高層領導也不例外,因為資本市場的核心之一是民主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涉及千家萬戶,開關與否哪裡是誰誰一句話可以兒戲的?而為某個主義服務的認識,也是一種矮化甚至無知,因為資本市場,它不是為某個主義服務的,人類發展至今鼓搗出來的所有主義,都遠不及資本市場推動生產力發展來的那麼實幹,那麼作用和意義巨大,事後的事實也證明,落地中國的資本市場,它不是來服務你的主義的,它根本就是來改造你的,這種利用和反過來被改造的關係,在資本市場建立之後的二十幾年裡,進行的如此具有戲劇性,如果瞭解全部的過程,不得不令人驚嘆,股市這個活物,這個絕頂聰明的創造,真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大奇蹟。

從滿眼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企業和單位開始,到逐步進行股份制改造,不斷上市,走到今天,中國產業界在資本市場的助力下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國營體制的股份制改造,這在開始是拿小型的,國家負擔比較重的國企來做的,本質上就是一種撂挑子,因為他們並不否定企業國有制是低效率的,所以拿出來交給資本市場是當時的政府利用股市的最大動機,國企太多,涉及面太廣,經營業績太差,政府根本管不過來,所以先行把一些不那麼國計民生的,不那麼掌握國家重大資源的,尤其是擔負就業多,經營不那麼好的企業,搞一個股份制改造,法人股,職工股等等,推給資本市場,讓全民來買單解困,所以朱鎔基時代,就直接說股市就是為國企解困服務的,當時的報紙大標題就這麼寫,所以可想那時上市公司的質量,今天這樣的公司來IPO,或者哪個領導敢這麼說,豈不是要立即被打爆狗頭,還要被踏上萬隻腳的?!時代的進步,一個細枝末節便可窺一斑。

在這個階段,政府想的是,雞零狗碎你們拿走,去上市,去讓給民營,去讓外資改造兼併,朱鎔基說:關鍵在於經濟命脈,至於那幾個漢堡包,幾個膠卷,頭髮夾子,你搞幾個外資又有什麼關係呢?在這個思路下,中國的民營和鄉鎮企業,以及一些早期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在沒有什麼束縛的情況下,迅速發展起來,在稅務政策上,政府的做法是減免對國企收稅,對民企和個體戶加大稅收,卻想不到實際所得短短三年就翻了數倍,中央財政收入連年大增,好比一家有二兒一女,老媽最看好老大,處處照顧維護他,老二趕出去自謀生路,老三女的,愛死不活,讓女婿進來養活,結果幾年下來,這個家的財政,主要來源竟然是老二和老三提供的,老大是命脈,要扶植,之後的結果,是佔盡各種優質資源,而對家庭付出多少,不重要,因為老大認為,我佔據重要資源,就是我存在的全部意義。

這個階段上市的企業,質量可想而知,但是它做了股權上的改制後,性質變了,由死變活了,公司的經營,在這個情況下充滿了很多變數,如果原來的老路走不通,股權流動,會帶來項目流動,也帶來資金的流動,那時代的一個造富故事,某某知道未來某上市公司可能要引進一個項目,於是背上一麻袋錢,找到上市公司那些呆在窮鄉僻壤小城鎮的職工,從他們手裡相對低價(對職工有溢價)收購職工股,然後藏起來,等待這個項目在資本市場兌現,一旦成行,十幾倍幾十倍的利潤即可到手;後來的法人股大王劉益謙,本質上也是這種套路;通過這個過程,一些企業確實在資本市場的助力下完成瞭解困,找到了突圍的方向;同時由於退市制度基本形同虛設,許多本產業徹底腐爛的企業通過賣殼完成了改造,ST神話,雖對資本市場傷害巨大,但是放在中國的背景下,它居然還曾有過一點點正面的意義,因為每一個上市企業背後,是一大堆要吃飯的嘴和要工作的雙手,整個社會發生那麼大的變革,不可能都那麼絕對的把這些人推向社會,包括初試資本市場的投資者,幾乎全部是個人散戶,機構投資者稀少,個人承擔資產清零的能力太弱,賣殼重組可以解決上述所有問題,不過走到今天,這個事情的正面意義已經全部為零,全部是負面元素,所以不再會持續下去,經營失敗很可能就將面臨資產清算退市的結果,這是必然的發展路徑;

因此,在第一階段,大量上市的是一些資質平平甚至很困難的地方國企,初衷是利用資本市場,但是資本市場特有的魔力對其中很多企業做了改造,而且改造後迸發的活力令國企央企側目,同時這個階段,民營企業和各地的集體所有制企業也在股份制改造後上市,2004年專門服務於民營企業的中小板開市,因為誕生並成長於市場經濟,中小板出了一大批實力不菲的企業,給投資者帶來巨大的收益,並在後來的指數表現上,基本和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同步;其實走到這一步,整體中國產業界已經過渡到了第二個階段:全面資產證券化。

在用了不那麼親愛的破兒子試水資本市場之後,產業界部分人嘗到了甜頭,也看到了奔頭,所以在朱鎔基時代被重點豢養的命脈大兒子們,在集中了優質資產,優質渠道,優質產業佔位之後,也躍躍欲試,著手進行股份制改造了,而且改造以後的目的,也是要上市的,這時候的資本市場,在政府眼裡已經不再是開始時那麼小兒科了,但是利用資本市場的意願和認識還是沒有變,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重視融資,輕視回報,二是讓那麼巨大體量的國企央企股強勢的佔據指數權重,想把它做成操縱桿的架勢,這是典型的計劃經濟思路,他們不懂,一個企業一旦上市,就是公眾公司,雖然這些特殊企業屬國有,但是對他的評價體系,卻是公眾的,它的好與壞,生與死,資本市場自有一套評估系統,他們以為多年栽培了一組佔盡優質資源,壟斷主要市場,在行業內幾乎一手遮天的的企業,拿出幾個表面風光的數據,就可以冠一個藍籌股的名頭,資本市場定會另眼相看了,實際上一旦涉及到真金白銀,各方面立即放棄所謂的主義和媚態,而用上最純正的資本回報估值原則來衡量一筆資產是否真的具有投資價值,否則我們很難解釋在所謂優質「藍籌股」出現那麼好的財務數據的情況下,匯金、險資、養老金包括產業資本為何沒有大舉進入,其中的根本原因,其實正是資本市場著力於改造中國的核心部分,這個核心是什麼?就是產權所屬性質的問題。

在這個階段,民營企業的地位得以承認,而且實際勢力和在實體經濟中的佔比越來越大,也出現了相當一批實力很強的企業,在多個細分領域成為世界第一,上市公司裡面,有相當一批企業是其所在行業的隱形世界冠軍,中國也在這過程中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隨著國際間經貿往來的頻繁和新技術不斷進入帶來的質變,出現了一批中國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創新型企業,他們年輕,知識型,站在技術和新行業的前端,在企業制度和管理上最大程度的接近了世界先進水平,在過去的十年,以互聯網經濟為代表,中國出現了一批和國際最前沿產業同步發展的公司,從無到有,在現代經濟生活中佔據重要的地位,伴隨這類企業的崛起,中國資本市場的創業板也在2010年開板建立,以此為標誌,中國產業界在資本市場的推動下進入到第三階段:全面靠近現代企業制度。

這個階段,有三大特徵:第一,央企國企這些命脈產業終於低下他高昂的頭,提出要搞混合制經營;第二,以創業板為代表,從上市募集資金開始,即接受嚴格的監管,專款專用,做不好退市,企業經營活動更加開放化,管理科學化;第三,產業資本活動頻繁。

所謂現代企業制度,有幾個基本特徵,首當其衝的最核心點,就是要產權清晰,之後才會有責權明確,管理上先要政企分開,才能做到科學管理,這些是現代企業制度的最基本要素,當今環境下,要想做好企業,必須嚴格執行現代企業制度的幾個基本點;

而國企央企,他們的集體特點是,雖已進行了股份制改造,但大股東是國家,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產權不清晰,國家在企業經營活動中,不能成為具體的經營者,企業的運作思想,發展方略,管理風格以及企業文化,不是國家這個含義寬廣的政治地理學名詞可以來制定和執行的,必須是一個具體的人或團隊,連這個基本的問題都搞不清楚,一頂藍籌股的帽子就帶上去了,長期而言,投資資金如果連一個企業的產權歸屬都不能具體看清楚,它怎麼去考量這個投入是否可靠,怎麼去衡量決定一個投資質量的方方面面?

所以所謂混合制經營的第一步,就是要把產權關係理清楚,雖然這個可能會比較複雜,時間也比較長,但方向是很明確的,不這麼做就沒有出路;至於科學管理,不論是第一階段裡上市改制的老國有和集體制企業,還是第二階段裡本土市場經濟裡土生土長的民營企業,都是非常缺乏的,會大大影響提升企業的業績效率,面對越來越多的新興企業的崛起,如果不能跟進,勢必會被淘汰;

而產業資本,現在已經是一個出現頻率越來越高的詞彙了,在中國產業界發展的第一和第二階段,產業資本活動的基礎都還不夠,自然也就講不了故事;產業資本的定義是:在資本的循環運動中,依次採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形式,接著又放棄這些形式,並在每一種形式中完成著相應職能的資本,就是產業資本。產業資本的功能有兩個,一是在生產過程中創造剩餘價值,二是在流通過程中實現剩餘價值。所以,產業資本決定著生產的資本主義性質。

這是個相當拗口又迂迴搞腦筋的定義,但簡化一下可以理解為,企業有錢了以後限於在本產業鏈上的運營或金融活動,和金融資本的差別在於來源,來自產業鏈外的是金融資本。如果沒有資本市場,產業資本的活躍度有限,在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的轉化與推動作用也就無從談起,有了一個成熟的資本市場,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轉換,可以非常好的調節生產與投資的關係,從而自動調節企業的發展速度和效率;用一般投資者容易理解的話來說,就是股價高企,脫離企業基本面過高,變身股票的產業資本拋股兌現,進入實體產業鏈,而股價低迷,過於低估實體企業價值,則產業資本購買股票,進入虛擬經濟,直到企業估值進入合理區間;

一直以來困擾市場的大小非問題,在股權價值低估階段,就根本不是問題,甚至會成為產業資本舉牌的香餑餑;反之,股權價值高估時,大小非就是壓力巨大的資金黑洞了,只有企業整體不斷向好,股權價值自然會有吸引力,所以資本市場的向好,關鍵還是企業質地要好。

當企業發展到產業資本實力雄厚的時段,它自發的就需要資本市場能夠對企業有一個相對公允的定位,而這個定位的準確與否,便首先來自產權所屬,從這個角度上來講,目前很多財務數據很好的央企類上市公司,應該完全沒有必要擔心罕見的投資價值被漠視,而為什麼連自己都不敢大力增持倒是個很大的問號。

綜上所述,中國資本市場走到今天,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上市公司,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產權不清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儘管仍有先進與落後同列,但是發展方向已經脈絡清晰,參與國際競爭,必定要熟悉和學習普世的遊戲規則,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必須從產權所屬的根本上入手,才能釐清責任和權利的關係,才能真正做到對投資者負責,如果說,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最大特徵的話,當初曾被拿來為建設社會主義所用的資本市場,在實際的發展運行過程中反而從根本上改造了中國,並進一步推動上市公司不斷成熟,顯示了資本市場特有的力量,總體上,只要上市公司整體不斷走向成熟,多年來的效率積累,其能量最終會猛烈的迸發出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9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