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央行的人才計劃緊鑼密鼓,研究部門重新佈局,整體的研究能力能否借此提升? ◎ 本刊記者 凌華薇 ? 吳紅毓然 文linghuawei.blog.caixin.com|wuhongyuran.blog.caixin.com 陸磊、馬駿的加盟, 意味著央行的 人事選拔機制 再次突破與創新, 市場總體反應正面 懸了幾個月的央行研究局長終於有了新人選,陸磊即將回歸中國人民銀行,出任這一重要職位。 據幾位權威渠道的知情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已經提名陸磊出任央行研究局局長一職。因陸磊目前擔任廣東金融學院院長一職,這一任命首先需要得到廣東省省委的首肯,之後還需要經過中央組織部門的任命備案和進京備案等必要程序,預計為時一月左右。 2月19日,在一些財經網站提前披露了該信息後,陸磊本人對此拒絕回應。 無論進展如何,央行的人才計劃受到市場稱許。研究部門能否從此真正進入央行決策層面的核心,成為央行政策出台所倚賴的主流部門,擺脫過去偏於邊緣化的狀態,從而整體提升央行研究和決策的專業水平,這恐怕也是未來的挑戰。 不拘一格 央行這一動議頗為出人意外,又令熟悉陸磊為人和學術研究水平的專業人士頷首稱是。 目前,央行研究局局長仍然由紀志宏兼任。他自2013年9月起出任央行金融市場司司長,目前管理四個相當於局級的部門,包括研究局、研究所、金融市場司、上海市場部,業務負擔繁重。 顯然,央行研究局局長(一般兼管研究所)需要另覓人選,這只是時間和人選問題。 只是這次有些出乎外界意料的是,央行或決定啟用1970年出生、早年曾在央行工作過的陸磊。 相對於外聘制的馬駿,曾經在央行工作多年的陸磊可謂是體制內的回歸,此二人均被視為央行充實研究力量整套人才計劃的一部分。此前央行的內部文件透露,聘任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原首席經濟學家馬駿,擔任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和研究所所長的職位一樣,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的級別均是正局級,但這兩個機構的一把手,是研究局局長。 馬駿現年50歲,1988年在複旦大學管理學院獲碩士學位後,在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工作過兩年。1994年,馬駿在美國喬治城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隨後就職於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00年加入德意志銀行,現為董事總經理、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中國大陸與香港區首席投資策略師。 近年來,馬駿對中國經濟持續看多,結論往往比較樂觀。但細讀馬駿的研究報告,業內人士均承認,這是一位受過嚴謹宏觀經濟學訓練的經濟學家,在中國為數不多。 陸磊、馬駿的加盟,意味著央行的人事選拔機制再次突破與創新。 作為宏觀經濟決策部門中最重要之一的貨幣政策研究和制定者,央行面臨如何突破傳統的官僚體制,全面提升宏觀研究能力。 儘管在目前法律、體制設定的框架內,中國的央行仍是國務院政府部門的一部分,與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央行獨立於政府之外的設置還有所不同。但是從中國的實踐看,就某種程度而言,央行的專業性與獨立性有其相輔相成、互相依存的地方。換言之,央行越專業,在經濟、金融政策中發揮的作用越大,相對的獨立性也會相應提升,對宏觀經濟的穩定和推動才能做出更大貢獻。 近年來,央行引入人才的計劃一直在繼續,但並非時時順利。2009年,央行有意邀請時任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的哈繼銘出任央行貨幣政策二司司長 ;2010年,經濟學家出身的胡祖六從高盛集團退役,央行有意邀請胡祖六加盟,出任副行長。 但囿於種種原因,這兩項努力最終均未能成功:哈繼銘轉戰高盛高華,做起了投行;胡祖六投身 PE,創辦私募股權基金春華資本。 一個傳奇 「這是一個傳奇。 」央行內部人士談及陸磊這次回歸央行的可能性,如此稱之。 今年44歲的陸磊,1970年11月出生於江蘇常州。1989年,他以江蘇省文科第三名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經濟學院 ;1994年至1996年就學於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經濟學碩士學位 ;1999年至2000年,以 IMF 學者身份,就學於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國家發展研究中心,獲發展經濟學碩士學位 ; 2001年至2004 年,就學於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陸磊高中時期就曾利用公開數據寫下《積貯新論》 ,探討如何為農民減負。 走上專業的經濟研究之路後,他的關注方向集中於貨幣政策、中央銀行體制、農村金融、金融監管等宏觀經濟政策及金融改革領域。 自1995年起,陸磊在央行政策研究室經濟金融處、研究局國際金融處工作,後來成為國務院國有銀行改革專題 小組、國務院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專題小組、央行監管體制改革專題小組的辦公室成員,還擔任央行、外匯管理局人民幣賬戶可兌換專題小組成員,參與和見證了中國金融改革的重要歷程。 陸磊離開央行研究局時不到35歲,為研究員,級別為主任科員,但學術水平已嶄露頭角。他與時任研究局局長謝平合作完成了《中國金融腐敗的經濟學分析 :體制、行為與機制設計》研究項目,獲第十一屆(2004 - 2005年度)孫冶方經濟科學獎。這也是陸磊的博士論文,被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推薦參評「黃達-蒙代爾優秀金融博士論文獎」 。此外,陸磊因各種學術論文獲得的獎項、表彰不勝枚舉。 2005年初,陸磊離開央行,先後任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研究員、招商銀行研究部總經理助理及高級研究員、華泰聯合證券的首席經濟學家 ;後由金融機構進入高校,出任廣東金融學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2011年8月,陸磊被任命為廣東金融學院代院長,2012年7月升任院長、黨委副書記,官居正廳級,進入廣東組織部門的幹部考核體系。作為廣東省引入的重要金融人才,陸磊的這一任命獲得了廣東省委的特批,成為廣東本科院校中最年輕的校長。 據一位上過陸磊授課的高校學生介紹,陸磊的課堂堂「座無虛席」 ,內容不僅涉及經濟學原理,還有對中國金融改革史的高度概括和精準分析。 在陸磊離開央行後,針對經濟和金融的複雜現象,一直對央行的政策用意仍解讀得相當透徹,顯示他與央行的聯絡從未中斷。 落腳廣東的這些年,他做了不少基層金融的觀察和研究,涉及民間融資、農村金融、互聯網金融等多方面,對廣東建立創新經濟主張要靠民間力量而非政府主導,提出互聯網金融或許是改變金融市場存量格局真正的推動力,往往見解深刻又不失接地氣。 陸磊長期在本刊固定發表文章。自2010年起,他一直是本刊的專欄作家。 回歸主流 針對2013年6月發生在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緊張的極端事件,陸磊指出, 「錢荒」並不是因為央行驟然收緊,而是因為過 去貨幣政策的過度放鬆,放貸太多, 「由於需求過大,在一定的供給情況下,流動性才顯得不足」 。他2012年撰文提出,不管全世界有多流行用央行放水來應付經濟衰退,中國央行應堅持做最後一個印鈔者,即根據中國實際的經濟狀況,堅持必要的貨幣紀律。 陸磊更多的分析和觀點體現了對中國金融改革前景的獨立思考。在財新2014年年刊上,陸磊撰文《主攻主體、市場與監管》指出, 「下一個十年的金融改革,或許應該改變1997年以來的基本假定,在所有制、市場結構和監管體制三大層次上,實現改革的新突破。 」未來若能出任央行研究局局長,陸磊需要在央行豐富的數據資源基礎上,為宏觀經濟政策和貨幣政策,提供更加切中要害的分析與務實可行的建議,為整體提升央行這一最重要宏觀研究機構和政策制定者的專業程度,做出自己的貢獻。 在2008年張健華出任央行研究局局長時,陸磊曾接受採訪說,研究局對外影響宏觀預期,對內服務央行政策執行,對主要領導的素質要求非常高。張健華在任內得到了市場相當程度的肯定。 業內資深人士也提出了一個比較深遠的命題,即如何讓研究局真正成為央行政策所依賴的核心部門。這一方面要求研究部門的能力提高,一方面也要求整個央行的運行機制要從傳統的行政化官僚體制,轉化為以專業研究驅動的知識性機構,這無疑是個挑戰。 IMF、世界銀行、美聯儲等機構,歷史上都是以經濟學大家為核心,提出一整套經濟、金融重整的思想,據此來設定部門的議程和任務。 與此相比,中國央行在過去十年大大提升了專業程度。但在外界看來,無論是財政部或央行,其研究所、研究局都非其主流,沒有直接提供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建議;這些重大政策建議更多來自相應職能部門,如央行的貨幣政策司、財政部的財政司等。研究局和研究所會做一些領導交辦的項目,也會自己擬定選題做研究,但更多是為決策提供參考,因此被認為在央行體系裡偏邊緣化。 這一點,從這些年研究部門幾乎沒有被提拔過副部級幹部也可見一斑。而分管研究部門的副行長,一般也不是主管貨幣政策的行領導或常務副行長,更不要說應該行長直接分管。研究部門的辦公室也很早就從中國人民銀行成方街32號的主樓搬出。 央行的研究所和研究局在市場內一般以掌握政策信息和內部數據為優勢,並不以學術研究能力著稱,當然不包括有強烈個人風格的負責人。比如央行1998年至2003年間的研究局局長謝平,目前任中投公司負責直接投資的副總經理,他2013年出版的專著《中國金融改革思路2013-2020》 (合著者鄒傳偉) ,提出了未來七年的金融改革大綱,其觀點力透紙背,讓人重溫了他擔任央行研究局長時的風采。 這更加令人好奇,謝平十分欣賞的陸磊終於回歸央行,擔任十年前謝平的這一職位後,將怎樣書寫央行研究局的新歷史? 如何讓研究局成為央行 政策依賴的核心部門, 這要求研究部門能力提 高,也要求央行的運行 機制有所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