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熱點】電視到電影的反向輸出為何這麽難?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0/57797.html

i黑馬發現,中國的文創產業正在興起。“融合”和“跨界”是這個時代的關鍵詞,大視聽行業更是如此。從前幾年熱炒的”網臺互動“,到最近的電影和電視的互動,以及2012年手機遊戲的火熱等,電影、電視、網站、遊戲和移動互聯網等這些原本不是一撥人幹的業態,已經開始出現明顯的”融合“趨勢,融合的方式就是”跨界“。“網臺互動”的電視電視的跨界始於與視頻網站的“網臺互動”。隨著優酷土豆、愛奇藝等視頻網站的崛起,電視臺開始在內容分發渠道上與視頻網站進行合作,實現內容的多屏分發;再後來,視頻網站不甘寂寞,開始涉足綜藝和電視劇等內容制作,並向電視臺反向輸出內容。從產業鏈角度,電視臺的內容屬性更強一些,屬於CP的定位,視頻網站雖然也有內容生產,但還是IT的基因,渠道和終端的屬性更強一些。因此,“網臺互動”還屬於產業鏈上下遊的互動。但下面的部分,就屬於產業鏈內容生產環節之間的互動,暫且稱為”影臺互動“吧。“跨界”的電影國內的電視和電影雖然同屬於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管轄,但基本上井水不犯河水,跨界的動作並不多。但隨著以華誼兄弟、光線等民營影業公司的崛起,由於資本和技術的驅動,這些公司比原來的國有電影制片廠更有了”跨界“的沖動。在資本和市場的指揮下,影業公司更傾向於造故事,搭平臺,打造綜合性的傳媒集團。電影延伸產業有個著名的“火車頭理論”,大概是說在電影的產業鏈上,電影相當於整個產業的火車頭,電影做得好了,其他延伸產業才能做得起來。電影延伸出的電視劇、綜藝等產品,也算是火車頭理論的實踐。在這方面,美國的電影工業做得最好,美國的電影收入中票房之外的收入占了相當大的比例;而中國的電影嚴重依賴於票房收入。基於火車頭理論,影業公司的這種跨界在產業鏈上表現在:從單純電影生產到跨屏的視頻生產,包括微電影、電視劇、電視綜藝等;從電影生產到遊戲、樂園等延伸產業的跨界;從電影生產到營銷、發行等下遊環節的擴展。以電視綜藝節目為例,國內有兩個成功的從電影跨界到電視的案例。一是江蘇衛視熱播的《非誠勿擾》,就是江蘇臺以100萬元的價格從華誼兄弟手中購買電影《非誠勿擾》的名稱授權;另外一個就是剛剛熱映的電影《私人訂制》。北京衛視和制片方華誼兄弟合作推出電視版真人秀節目《私人訂制》,節目將延續馮氏電影的幽默風格,采用紀錄片+真人電視劇+大電影的概念。目前北京臺廣告招商方面已經進賬近一個億。從上述兩個案例來看,電影到電視綜藝的嘗試是成功的,電影確實起到了火車頭的產業帶動作用。從電視到電影的失敗嘗試與電影到電視的成功跨界相比,電視到電影的反向跨界會怎麽樣呢?最近有兩部電影源自電視綜藝節目,一是《中國好聲音》延伸的電影《中國好聲音為你轉身》。2012年12月,電影《中國好聲音為你轉身》首日票房僅僅80萬元。這是電視到電影的失敗案例;還有一部就是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延伸的同名電影《爸爸去哪兒》。12月9日,節目同名電影在廣州開機,五對父子用五天時間完成一期節目的錄制最後將登陸院線上映。為何電視到電影的反向輸出難以成功呢?‍我們先看看內容有什麽不同:電影和電視雖然同屬於內容生產,但在產業鏈條上不在一個高度。電影的生產是大制作、大資本、大屏幕,是面向付費用戶的內容生產,屬於產業鏈條的火車頭;而位於電視內容最高端的綜藝節目,盡管也有大資本的支撐,但比起電影,還是輕了一個級別,充其量屬於火車頭後的第一節車廂;再有就是面對的用戶和受眾不一樣:電視是全家團聚的背景音,電影是正襟危坐的專註享受。電視的觀眾是基於免費內容的受眾,一蝦兩吃的同名電影能否把電視觀眾轉換為付費的電影觀眾,很難預測。最後就是商業模式不一樣:電影用戶是付費用戶,具有較高的ARPU值;電視用戶是免費用戶,價值的實現需要廣告商來實現。如樂視影業張昭認為“電視火爆和有足夠的電影觀眾群是兩回事,制造話題、凝聚人氣直至轉化為消費遠不像人們想的那麽簡單。”同屬同一母公司的樂視網買真人秀節目《我是歌手》的網絡獨播權,讓樂視影業拍成電影,被張昭拒絕了。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中國影視制片人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0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