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集前路在何方?!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6/57612.html
當你拎著包急沖沖的走在趕集采購年貨的路上,突然間發現前面一堵墻攔住了去路,你會怎麽做?正常人的做法都是繞過它。如今趕集網就處在選擇是繞過,還是跳過的狀態下。58同城和趕集網一直都是業界喜歡放在一起比較的對象,自58同城成功登錄紐交所後,行業對趕集網的關註更加積極。前幾日,58與趕集之間又發生了激烈的嘴架,雙方搬出各種對自己有利的數據來證明自己是最強的,其實這種對比方式不僅說服不了圍觀群眾,連他們自己都不太確定。從公開可查的百度指數和alexa數據來看,趕集確實要落後58一截,不過從公關的角度上來看,趕集不可能會松口承認自己不行,就像男人也從來不會說自己不行一樣,趕集與58之間的嘴仗是必須堅持且會不斷持續下去的。公關也叫板了,熱鬧也看過了,這之後我們還得進一步去看問題,趕集與58同城之間有共性,但趕集也已開始在共性的基礎上發展個性了。58同城成功上市時,業界開始關註趕集是否有資金壓力,楊浩湧表示趕集在去年底完成了9000萬美元的融資,現在毫無資金壓力。去年底融到9000萬美元,趕集短時間內資金將相當充裕,根據趕集今年的廣告投放量來看,電視廣告的投放約為8000萬,線上投放約為1.3億,全年的廣告入差不多超過2億,按照這個花錢的速度,到明年底的話趕集還未上市就會遭遇資金困境。雖然楊浩湧現在稱沒有資金壓力,也不急著上市,但來自投資方的壓力可想而知。趕集對外宣傳已實現盈利,這個盈利不知是通過財務手段實現的,還是實打實的有這個營收能力。趕集網在流量不及58,廣告支出又高於58的基礎上也實現了盈利,這個盈利能力是否值得懷疑呢?說到盈利這個問題上就得進一步去說下趕集與58在業務結構上存在的差異,58同城是直銷和渠道並重,而趕集網主要依賴渠道。58同城在全國有27家分公司,趕集網只有4家。由於分公司少,在此能節省了一大筆用工成本,或許趕集因此實現了盈利。這里還得回過頭來談談直銷和渠道的問題。趕集輕直銷重渠道的方式有利也有弊,有利的地方就是可以節省用工支出,有弊的地方就是渠道可能不穩定。無論是直銷還是渠道,都得支付前線人員一筆費用,趕集通過在這個地方節省費用,就很容易造成與渠道之間的矛盾。除了渠道管控有風險之外,趕集的高管團隊也不是很穩定,2011年至今3年內已有10位高管,其中7位副總裁離職了。長此以往下去,諸多不確定因素不斷湧現,不免讓投資人有些感到擔心,楊浩湧的壓力也將越來越大。好在趕在58同城上市之前,趕集融到了9000萬美元,而且不管怎麽實現盈利的,趕集也確實有些盈利了,這就給了趕集充足的時間作出調整。在現有的整體業務上,趕集用一年時間拼命將剩余資金燒光也不一定能超越58同城,所以聰明人的做法是將剩下的資金靈活運用。趕集面前一堵墻,逾越不了就繞過它,其實我們已經感受到了趕集在產品上的變化了。除了之前打造的螞蟻短租外,今年開始全面發力招聘市場,另外,在趕集網站上我們能發現婚戀交友和醫療健康等非分類信息常規板塊,近期趕集還推出了招標服務。這一系列的變化可以看成是趕集在尋求一個新的領域或者想打造一個更出眾的業務,通過此方式來塑造其業務領先的形象,從被58同城籠罩的陰影下走出來,之後以全新的形象完成上市。在現有分類信息服務基礎上發展特殊業務是一個不錯的思路。不過這麽做也存在風險,一旦新業務做不成,老業務市場又失守,趕集就很有可能因此一蹶不振了。在現有資金燒光之前,趕集做不出成果向投資人證明的話,不僅上市可能會困難重重,投資人是否有信心還能進行下一輪跟投也將是未知數。公開資料顯示,趕集網自2009年拿到第一輪800萬美元起,先後完成四輪融資,總額約為1.88億美元,投資方分別為藍馳創投、諾基亞成長基金、今日資本、紅杉資本、重心產業基金、OTTP和麥格理,除藍馳創投在B輪進行跟投以外,其他風投均未進行跟投。以現在的情況來看,趕集再進行一輪的融資難度非常高,不過若在業務上能有所突破,趕集又堅持不想上市的話,再進行一輪融資也有可能,但最後的目標還是上市。擺在趕集面前的問題還是如何有效利用現有的這些資金選擇一個合適的彎道對58同城進行超車,分類信息第二股的概念肯定不如第一股好聽。58同城上市之後有許多質疑聲,現在的趕集處境與58基本沒太大差異,趕集對廣告的依賴程度也非常高,讓趕集停掉廣告投放,其流量也肯定會出現大幅度的下滑。分類信息盤口就那麽大,趕集與其死磕58爭分類信息市場的第一,還真不如把精力放在幾個重點的業務上。面對身前的58同城,既然難以逾越,最好的方式就是繞過它。趕集現在還有的選,是繞過58同城,還是死磕58同城,就由楊浩湧決定了。作者:王利陽 微信公號@科技不吐不快(tucaokeji)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王利陽 | 編輯: | 責編: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