併購也是一種成長的方式,如果廣義的併購來說,實際上通過你各種的技術或者資源的整合,其實也可以理解成是廣義的併購。
一般我們把併購當做兩個工具來用:一個是現在併購作為一個投資者退出的渠道,現在很熱門,越來越火,從這個角度描述一下。第二個,併購其實是企業成長的模式。
有些企業被併購時最好的結局
從併購企業的角度來說,有一些行業,或者有一些企業,為什麼吸引不了投資機構的興趣,可能在商業模式或者行業選擇上本身就有天花板,所以這樣的企業來說將來即使是發展了很長時間,往往發覺營業額、成長就是有天花板,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出路就是被收購。
有時候有些市場很好切入,大家都是一擁而上,實際上等你真正做起來以後,會發現你當年創業的想法很可能是某些偶然的市場需求造成的,而不是實際的商業模式,真正想做大只好找個大樹靠。
創業者都有夢想,但是真能做到比爾蓋茨,真能做到這麼有規模的企業,其實也是很少的。很多的行業是有天花板,你做不到行業的前幾名,因為中國人總有好像是寧當雞頭不做鳳尾,很多中小企業可能一輩子就是做那麼大的營業額,但是他在一個專業領域會做得很精,但是中國這樣企業比較小。大家想最後都是恨不得上市,實際上上市並不是唯一的出路。
很多的創業無外乎就是兩類,一類是技術創業比較多的,從一個具體產品起步怎麼來做。第二個可能就是互聯網,有一個idea,有一個新的商業模式,但是並沒有核心優勢和壁壘,很多人可能只是一種很偶然的有了一個單就促使了我去創業,但是你要客觀分析,你這個商業模式是不是真能夠真正做大。
當然,在一些生物醫藥行業,或者被併購本身就是一個商業模式。國外的醫藥行業就是那麼一些巨頭,因為需要很長的研發週期,即使要成長的話很難,就反向的一個模式,只要把這個藥弄出來就行了,可能我賣一個三期臨床批件就可以推出,其中我的優勢再做下一個,現在我們有很多這樣的人,就是把做企業被併購就當做一個商業模式,但是有些行業還是成立的,我這個是簡單的說說。
還有一個就是隨著互聯網,有一些趨勢以後,實際上創業是越來越容易的,實事求是說,尤其是互聯網是輕資產模式,不需要很大的投資,在這樣的行業已經形成了准壟斷,所以你要想在這樣的行業抓住不放,如果你沒有抓到一個很合適的退出時機,只是簡單的被暫時的成功所麻痺,可能就會喪失很多的機遇。
要多思考,你們的商業模式是不是可持續的,以及你的企業在資本市場估值的變化。
懂得放棄幻想
實際上不管是併購還是被併購或者創投或者被創投,實際上就是一個銀幣的兩面,有好有壞。所以我說的放棄幻想不僅僅只是指創業者,也說投資人,就是大家要按一個商業規則的形式,商業上是怎麼決定的,那麼沒有例外,很少有例外,所以就不要抱有幻想,對這些東西包括價格、價值,控制力度問題,資本,最後發掘就是是不可踰越的,要客觀的選擇你的道路,最後如果有時間簡單說說我們最近做的一些案子。
這是企業經營,為什麼資本運營是怎麼應用的,初創的還是停留在產品經營的思路,比較簡單,我做一個產品,有成本,賣出去價格我就賺錢了。很多服務業,或者說連鎖經營的,實際上做一個品牌的運營,其實最後仔細的是一種,做大了以後都是一種類金融的運作,需要到了一個階段才能做到,實際上再上升到所謂的資本運營,本質上這個是從會計角度比較專業的,跟投融資還是一回事,關鍵是誰把誰忽悠了,也不叫忽悠,這個詞可能是一個不好的詞,就是說誰被誰給折服了,誰能把自己的價值給體現出來,那麼你必然就有談價能力,所以說併購的話,本身就是這個概念。
準確理解併購者的真實意圖,尊重資本的意志。有些名字就叫控股,叫控股反而不害怕,叫控股往往是資產運營機構的角色,他以後可能更依賴於你的管理團隊,不會把你清理出戶,所以有時候名字跟實際有反差的,就看不同認得目的要瞭解清楚。
資本市場的概念炒作,早期的話,概念炒作有的時候大家都是目標方面都是不一樣,所以我的意思是準確理解併購的真實意圖,實際上是不同的資本類別就決定了它的形式風格,所以這就叫放棄幻想,像上海家化跟平安的事,實際上平安既然是一個財務性投資機構必然它的想法就是增值想掙錢,那你說我不行,我要拉著你玩20年這不現實。所以這個就是說除非你當初不選擇這樣的投資機構,選擇了你資本是什麼樣的資本,比如就是這樣的狀態。
比如我作為一個具體的經辦人,知道大家鬧翻了,兩敗俱傷,但是我的資本性質決定了我上面的資本意志,必須遵守。所以不同的投資機構要知道他的背景,如果你認清了,資本意志最後是改變不了的。但是一旦到了兩敗俱傷的程度,對創業者是吃虧的,所以最後不要走到那個地步。
客觀評估能否順利實施創業者與職業經理人的角色轉變。比如紫光收購幾個團隊,實際上也一樣,跟你們拿風險投資一樣,也是有一堆的對賭條款。你願不願意併購,並不是說我明天一交易,後天就跑了,你至少得待兩三年,所以就不是你想像的一交易就跑了,所以要做好,這兩三年如果轉變不了這個觀念就會很難辦,因為一個大體系肯定有他的一套管理模式。
面對被併購,你需要準備什麼?
創業,非得當老闆,自己無所顧忌的角度,還是就想做成一個事業,實現某一個夢想,實際上就是你對控制權或者到什麼程度,實際上你個人有個人的評估。如果你想好我被併購也認為是一個很好的出路,那麼你們要做一些什麼準備?
第一個,不管是投資也好,要吸引風險投資也好,說吸引到被別人去併購也好,本質上還是得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所以我們比如說在併購對象選擇的話,我們其實也是有一些想法,比如說我是看中他的技術和產品,這種東西很多是附著在人身上,這個時候要看這個團隊跟我們契不契合,願不願意跟著我們看,要不然人一走基本上什麼就沒有了。
有一種看中的是渠道和客戶,渠道和客戶怎麼樣的渠道和客戶才有價值?有些人不是簡單的過分依賴關係,這些東西還是一樣,那個營銷總監走了,說這個客戶就全沒了,這個談不上一個可被併購的價值,在我看來。所以這個就是說,真正的不過分依賴所謂個人。還有就是說,比如說大型央企,這種所謂的併購更多的看重資產資源,經營權牌照,金融,要自己去申請批的話根本批不下來,但是核心一點,你要讓人看到,你還是要體現核心價值,究竟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你要分析清你的收購企業的真實意圖。比如說我在啟迪控股層面,我們是通過一些行業的選擇,然後促進一些行業的龍頭企業的產生,但是並不是意味著我本身已經有了一批經營團隊想做這個事,我們就去收購。而有的企業去收購只是為了補充自己的業務短板,或者直接消滅潛在的競爭對手,這些你要仔細分析。要瞭解不同的資本的不同意志,不同的運作方式,所以要做好妥善的選擇。
做企業千萬不要天天想著上市,像養兒子一樣,做企業一定要有養豬的心態,養肥了就賣了,再養。養豬我覺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被大企業併購,被大企業收購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尤其是在現在整個資本市場並不是特別好的情況下,看一下百度收購的這些企業,他們都美著呢,別看他說我作為創始人我的企業賣了好像多丟人一樣,收購他們的估值要遠遠大於他們上市之後在資本市場上募到的錢,他們都很賺,所以沒一個做企業的應該有養豬的心態來做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