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都在微信上聊生活私趣後,去微博上關心民生國事的時間就少了。
KPCB管理合夥人周煒連發兩條微博:
感覺微博活躍度嚴重下降,不但是質量下降,數量也在嚴重下降。難道微博又將是中國這個流星花園裡的一顆流星?
從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微博產品比微信更有社會價值。微博把大家拉出自己的小世界關心大環境,圍觀改變社會。可是微信產品感覺還是把大家拉回小屋子風花雪月。微信是個強大的產品,但還不覺得微信具有微博的社會價值。如果微信崛起的代價是微博衰落,會是很大的遺憾。
天使投資人王嘯稱這是必然。
微信對微博不僅有時間的替代作用,而且中國人表達的訴求被微信部分緩解。各種公知依然會活躍,但是大眾參與度在明顯下降。
但這並非唯一的原因。蔡文勝之前就看衰Facebook和Twitter。因為它們非純粹為手機而生。這是手機的時代。
140字就是為了輕,但微博越來越重,帶著越發多的長微博和網頁鏈接。圖片卻不多。在手機上微博圖片需要點擊才能打開。
微信的優勢是純粹為手機而生。圖片為主加上三言兩語。用老蔡的話講,這就是基因的優勢。國外也類似。
comScore數據顯示,八月美國智能手機用戶對Instagram的訪問頻率和停留時間都超過Twitter。Instagram日活躍730萬,Twitter是690萬。Instagram平均停留257分鐘,Twitter是170分鐘。前者高出50%。
年輕用戶也正在離開Facebook。還是comScore數據顯示,八月份用戶花費在Facebook網站的時間同比下滑12%。主因是 12-17和18-24歲之間的用戶使用量比去年同期下滑42%和25%。年輕人離開Facebook而去往的網站之一,就是輕巧的Instagram。
但我真心期望微博守住陣地。原因一如周煒說的那樣。微博想再輕起來恐怕不現實。期待建立經濟系統內部造血,激勵用戶創造好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