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墨西哥灣溢油、康菲渤海溢油尚未終局,壞消息又來了。
2012年3月25日下午,法國能源巨頭道達爾的一處鑽井平台發生天然氣洩漏事故。
事故平台位於距蘇格蘭城市阿伯丁以東240公里的英國北海海域,在高壓高溫的埃爾金-富蘭克林凝析氣田區,2001年投產。
道達爾勘探與生產英國有限公司(TOTAL E&P UK Limited)是北海最大的油氣作業者之一,也是法國石油巨頭道達爾最大的勘探開發子公司之一。
事發後,238名工作人員緊急撤離,平台停產,其周邊六七公里範圍被設為禁航、禁飛區。鄰近的兩處殼牌石油所屬鑽井平台上的人員,也被殃及疏散。
火焰正在衰弱,洩漏源自未開採儲氣層
3月29日,英國利物浦大學海洋污染專家馬丁·普雷斯頓(Martin Preston)曾搭乘事故調查方的勘察飛機飛過事故平台上空。他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由於平台周邊數公里是隔離區,再加上低云籠罩,「很難準確預計事故點正在發生什麼」。
道達爾的公告表示,天然氣洩漏仍在持續,確切原因尚在調查中,目前階段通過歷史數據和儲氣層模擬,初步預計天然氣洩漏量約20萬立方米每天。
事故原因不明之下,3月27日晚間英國電視四台報導,平台上還有「火焰在燃燒」。這意味著,一旦風向改變,高濃度天然氣被吹向燃燒的火焰,很可能引發爆炸。
不過,3月29日道達爾通過公告解釋說,點火燃燒正是鑽井平台安全系統的一部分。
「在緊急狀況下,點火是為了消耗掉平台上溢出的所有氣體,保證人員安全撤離。而兩天後還在燃燒,是因為在緊急關閉平台時,氣體沒能被全部燃燒完。」公告中描述道。
來自溢油響應組織(OSRL)的監測報告顯示,平台上空的氣體云狀況穩定,在反向風的作用下,正被逐漸吹離平台。截至記者發稿前,來自道達爾的確切消息是火焰正逐漸衰弱。
目前,道達爾及其約請的全球井控專家已經可以確信,目前洩漏天然氣主要集中在海平面以上25米處的平台甲板高度。這意味著位於平台以上百米的火焰,其遭遇可燃氣體的概率下降。
普雷斯頓教授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特別指出,洩漏的氣體是天然氣,而不是此前媒體報導的有毒的硫化氫,「現在看起來,洩漏氣體來自附近一個未開採的儲層,這個儲層不知怎麼連通了一口被道達爾以為已經封存的生產井。」
「這意味著我們現在知道了洩漏的來源,我們知道問題在哪兒了。」道達爾的一位新聞發言人表示,「我們現在最關注的是盡快解決它。」
高壓引發洩漏,封堵陷入兩難
英國鐵路海運運輸工會地區組織者傑克·莫利(Jake Molloy)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表示,洩漏發生之前,G4油氣井的外部套管已經持續高壓,道達爾為此曾封堵了該油井,但套管內的壓力仍在升高。
「為瞭解決問題,道達爾決定採用『滅井法』(kill the well),但在操作過程中遭遇了外洩氣體的壓力峰值,天然氣反而從井口溢出。」傑克·莫利說。
目前可知,平台中溢出的主要是甲烷和低分子量的「冷凝物」。「冷凝物」是指具有相對揮發性的有機化工液體,遇冷時為液體,遇熱則變成氣體。
溢出物在寒冷的北海海面形成了一層油膜,普雷斯頓教授表示,由於溢出物的數量比2010年墨西哥灣事故少得多,「所以海鳥和海洋動植物受到顯著影響的危險較低」。
即便如此,道達爾急需阻止仍在持續的洩漏。此前,擺在道達爾面前的曾有兩條路,要麼花六個月時間打出一口洩壓井,要麼立即派工程師登陸平台切斷洩漏點。
不過,前往平台徹底切斷洩漏氣體被一致認為是個「危險的步驟」。
「溢出的廢氣仍在燃燒,即便火焰熄滅,前往平台作業的人員也會暴露在一個有潛在爆炸氣體的環境中,而這個環境的爆炸幾乎一觸即發,」普雷斯頓說,「爆炸和火災很可能會毀掉鑽井平台,增加海洋污染的威脅。」
「更安全的選擇當然是洩壓井,但會耗時數月、花費巨資,」普雷斯頓說,「要麼高風險、快速處置,要麼安全但漫長,沒有別的選擇。」
截至南方週末記者發稿時,道達爾表示正在考慮或用重泥直接封堵氣井,或在旁邊打減壓井。好消息是,道達爾表示,他們在這一區域有兩台現成的鑽探設備,可以隨時啟用打減壓井。
北海油氣開採:每週一起事故
早在埃爾金鑽井平台天然氣洩漏事故發生前,北海油氣開採者就被證實早已劣跡斑斑。
2011年7月5日,英國《衛報》公開了一批不為人知的石油巨頭溢油檔案。檔案顯示,2009年至2010年期間,北海海域共發生油氣洩漏一百多 次,平均每週一起事故。其中,殼牌和道達爾「榮登」最頻繁溢油企業榜首,而丹麥馬士基(Maersk)、加拿大公司塔裡斯曼(Talisman)以及BP 旗下的Mungo Etap亦榜上有名。
秘密檔案曝光後,一些人開始擔心,上世紀七十年代北海剛發現石油時建的那些老鑽井平台,往往對安全最漠視也因此最危險。
普雷斯頓教授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北海油氣田已經被開採數十年,在本次洩漏事故發生前,已有不少油氣田因多年開採、儲藏減少而經歷儲層下沉。
「下沉的儲層可能增加岩層的壓力,有導致岩層斷裂的可能性,」馬丁·普雷斯頓表示,「埃爾金平台的事故有可能也在此列。」他強調,這只是他個人的推測,沒有科學證據。
2011年10月,歐盟委員會公佈了一項法案草案,旨在改變「歐洲國家發生海上溢油事故的可能性仍過高」的狀況,希望統一管理各國的海上健康、安全 和環境保護事務,提高海上油氣開採安全標準。不過,此舉遭到了以英國為代表的北海國家的反對。北海國家包括英國、丹麥、荷蘭和挪威,它們生產了全歐洲 90%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氣。
本次天然氣洩漏事故中,英國主管石油開採的能源與氣候變化部及其他相關部門,已在事發後積極介入。3月30日,英國能源大臣查爾斯·亨得利(Charles Hendry)會見道達爾負責人,詢問事故處置進展和下一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