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亮話:來自年輕人的信
1 :
GS(14)@2017-01-17 01:53:50新年伊始,案頭已經一堆複雜的事,可幸收到一位大學生的來信,叫筆者感動不已。E同學是香港賽馬會獎學金的得主,她坦率分享自己在逆境中的反思和學習——曾經因為壓力太大而徘徊在抑鬱的邊緣,總是快樂不起來,「身心陷入谷底」;她決定出走、自省,再重新出發,字裏行間流露出無比的積極與堅毅。「最後,我成功了;但更重要的是,我成長了」。
筆者曾經聽過一行禪師的佛法開示,禪師說人們一般避苦趨樂,將苦視為大敵,以壓制、逃避的方法以求遠離之,沒想到這只是「舉杯澆愁愁更愁,抽刀斷水水更流」。其實苦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不用怕,我們可以待之如嬰孩,辨識他、將他安抱入懷中,輕輕呵護,與之對話,清楚瞭解苦的性質後,再慢慢將之轉化。我們的苦也許是憤怒,也許是妒忌,也許是自卑,無論是甚麼,我們都要誠實面對,慢慢昇華。
E同學勇於承認困難,沒有畏縮逃避,最後「心境隨着親睹過的海闊天空,觸碰過的美麗心靈」而改變了,現在她認為「快樂不代表一切都很完美,而是你選擇了不去糾結於那些不完美」。一行禪師講:「我們心中有苦和惡的種子,亦有喜和善的種子,問題是我們如何選擇性的灌溉以令喜善的種子茁壯成長。」孟子也有講過選擇造箭和造鎧甲為職業的人的分別:造箭之人唯恐箭之不利不足以傷人,造甲之人唯恐甲之不固不足以保護人。久而久之,害人之心和救人之心越行越遠。如果我們的力量只能來自憤怒和排斥,那苦和惡的種子就會生根,我們也只能一生在苛責自己和別人的痛苦中度過。年輕的E同學,我非常感謝你的來信,你大方無私的分享,你的成長、你的自信正是我們努力在慈善信託基金工作的動力源泉。在人生的路上,我們還會面對各種各樣的挑戰困難,希望和你互相勉勵,無論谷底有多深,我們相期站起來、爬出來,在雨後彩虹中碰杯重聚。張亮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
[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16/19897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