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國良:靠標籤化投資 沒有益處
1 :
GS(14)@2016-10-11 07:51:23【明報專訊】偶然的機會下在電視看到一個名為《當旁人愛標籤》的新聞節目,立時被它吸引了。在現今資訊發達的年代,每個人每天都要處理相當多信息,所以大家都愈來愈多以標籤去留心一些事情,極少真真正正根據事情本身的內容去瞭解。在節目中,有心理學系的大學講師利用一個小實驗去闡明這個普遍的社會現象 : 在兩份內容一式一樣有關香港政策建議的問卷中,他們特別在問卷頂印上兩個政黨的黨徽,泛稱泛民和建制,然後就利用問卷在大學抽樣訪問不同的同學,結果發現,在同一個議題上,只要是泛民所提出的建議,同學贊成的比例都遠比另一邊為高。這說明了被訪者會因為提出建議的人/團體的不同,而有截然不同的反應。理性的討論在今時今日,是否還存在?
指數成分股 影響其股價
在投資的世界中,我們亦有碰到類似的例子。因為上市公司的 「身份」不同,會出現股價走勢各異的情况,最典型的情况出現在主要指數成分股上。例如當有上市公司被一些主流指數納入或剔除指數時,這成分股的標籤就足以影響其股價好一段時間。而且,隨着ETF在市場的佔有率提升,這些現象更有可能會被放大,亦會促使更多投資者在過程中,嘗試找些他們相信為無風險的套戥機會,令這個因素影響股票股價的時間拉長,普羅投資者需要特別注意。
大家還要留意,這些成分股的標籤是雙刃刀,特別是剛提及ETF已成為了投資者進出市場常用的工具。因此,當行情逆轉時,原本資金對之寵愛有加的成分股,會首先成為套現的對象,股價調整的力度和速度,就有機會因短時間同時出現太多同一性質的賣單而加大,失卻了原來指數成分股應有的穩定的特性。
跟主要股東持股改變買賣未見有效
另一類容易受標籤化的股票,就是那些受大股東或相關人士持股改變的上市公司。因為市場一般相信,大股東和主要管理層是最瞭解公司業務根本運作的一群,因此,當大股東通過不同方式去增持公司股份時,就往往會被解讀為公司未來業績向好,反之,當大股東在減持股份時,就會對股票構成壓力。其實,亦曾經有券商以這些關鍵人士公開的買賣信息去分析,發覺緊跟這些信號去做同樣的買賣,長久下來,所做出來的投資成績並沒有明顯的突出,當大家投資股票時,亦不應該持有太多的主觀意見,對股票過分標籤化。筆者仍然相信,公司實質業績才是引領股價的王道,這方面亦是大家應該多花心思的地方!
安保投資亞洲區股票投資主管
[何國良 基金看世界]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160&issue=201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