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勿忘關懷:活在都市邊緣 橋底過新年

1 : GS(14)@2015-02-22 12:57:32





■兩個家庭,露宿天橋底,面對「未知」的新年。



新春賀喜,在物質豐盛的今日,大家着新衫大魚大肉去舊迎新之時,我們身邊卻有許多被遺忘的人,過着不一樣的新年。以往在通州街橋底露宿的,大部份都是單身男子或年老婆婆。有人圍着聊天、有人攤在床墊上精神恍惚;這裏一片沉寂,跟橋面上燈火通明,商場大街篋來車往,人人忙着買新衫辦年貨形成強烈對比;巴基斯坦人來港幾十年,難以融入傳統新年節日,是因為食物上的食物成份不夠清晰;當你年尾大掃除,瘋狂丟垃圾興起之時,停一停諗一諗,手上的「廢物」也許還有更好的出路。記者:陳慧敏攝影:黃子偉、伍慶泉、譚建章、林栢鈞



■露宿者以薄木板及帆布搭成可以遮風擋雨的臨時居所。

隱形人‧越南船民不敢希望

「瞓街牧師」林國璋說,其實近年每年仍有約四百越南人偷渡來港,去年卻忽然暴增一千人,「上月天氣最冷之時,幾個家庭甚至拖着孕婦及三歲小孩,偷渡來到橋底露宿。午夜你會見到三歲小孩推着玩具在橋底跑來跑去,像個兒童樂園,說不出的詭異。」在越南,他們希望可隱形逃過黑社會的追捕;到這裏,他們卻被社會無視、遺忘而隱形。太太Dang Thi Hao跟丈夫陳光輝(Tran Quang Huy)本在越南擺小攤,得罪了收保護費的黑社會,小攤給敲爛,黑社會更揚言要追殺他們,陳光輝被打至重傷入院,老婆又大肚,聽親友流言說香港有「特赦」新政策,拿行街紙都能打工,即舉家逃到香港。被牧師叫做烏啄啄的Vu Thanh Thuy,生意失敗欠下巨債,拖着女兒逃到大陸,大陸的越南朋友卻說香港比大陸安全,讓她又急急腳逃到香港。過去有一起行動的義工埋怨林國璋,說他的幫忙只會引來更多人偷渡及露宿,林國璋一笑置之,「真係咁巴閉,我去越南選總統啦!邊有咁本末倒置?因為咁就無視他們的問題?」難民們需要連續七年身家清白才能拿到三粒星身份證。許多人因生活窮困犯案被抓,又要從頭再算。無三粒星,找不到工作、申請不到公屋,申請關愛基金又因來港超過兩年而不合資格。所謂難民福利,是每十天到難民公署挑罐頭及千多元的住宿津貼。不過只能直接由機構代為交租,沒有錢銀過手,實質上一無所有。跟橋底船民賀新年,原來「新年新希望」五字太遠太沉重,他們答得最多的是:「都冇得諗喇。」只求有地方瞓、老公有工作、孩子有書讀,畢竟今日唔知聽日事。





■逢周二晚,林牧師(右)都在橋底露宿,方便隔朝帶有需要的街友看醫生。

■兩母女拍照,鄭國雄及Tri Kien等左鄰右里都走過來「黐影」。一無所有,卻總算比在越南時多了笑容。

■鄭國雄十四歲時住在難民營,後被遣返。三個月前回港來到這裏,成了我們的繙譯。



薄木板為牆 圍床墊成家

講起越南的農曆新年,老人家見到小朋友就派利是,肥肉、醃菜、紅對聯,幡杆、爆竹、綠米糭都是新年必備的。現在爆竹被禁,午夜倒有煙花可放,一家人圍爐夜話,「平時鎮裏都沒人,新年夜就都回來了,村子裏特別多人特別熱鬧!總之比香港好玩。」一九九一年十四歲來到難民營,三個月前又再偷渡來港的鄭國雄,用他僅有的廣東話努力講着。抬頭,橋底下沒有牆,撿回來的薄木板、尼龍布跟膠banner圍着床墊,就是他們遮風擋雨的家。大家圍在中間的小木桌上嗑葵花子,分吃越南小店剛剛送來的香蕉。見我坐下,幾個人拿杯倒茶齊齊呷,聊天談笑,跑去找攝影師影相,倒是清爽開心。越南人過年,必吃糯米糭。四四方方的,內餡有豬肉、綠豆沙,吃時蘸點魚露,配蕎頭,親友同吃,當年貨相贈,表示一家人分享福祐,「就好似你們端午節食糭咁囉。」小商店才賣十元一隻,會買來過年吧?他們你眼望我眼,國雄說:「不知道啊,看到時誰找到散工做,賺到錢也許買來分囉。都住這裏(橋底)了,個個冇錢沒甚麼好想的啦。」一笑置之,繼續嗑瓜子。



■小孩子不怕生,總是扭來扭去博上鏡。

■簡單生活,有時他們會給牧師沏功夫茶,一聊就是凌晨三、四點。

■十六歲的陳輝華隻身來港,會說一點英語。



■星期二晚,林國璋還會派粥,都是鄰近粥店的婆婆贊助的。

■逢星期二,粥舖的婆婆都會為露宿者們煮粥,並平賣給牧師。

■午夜十二時,仍見小孩子在橋底玩撿回來的彈弓玩具,其實感覺詭異。



物資以外 更需要關心

好多人視探望露宿者為一項活動:今年聖誕探露宿者、明年去老人院、後年去孤兒院,一去不回頭。早前甚至有社工帶家長與小朋友到垃圾站撿食物,送給露宿者,以示惜食與關顧。林國璋說:「有人關顧已是感激,但這是『人』的工作,你不能今天拿起明天就放下,所以我只能專心做一個項目,其他的都顧不上了。如果你視大家為朋友,你只會拿食過覺得好味的食物跟大家分享。」林牧師希望這些露宿者們可以得到尊嚴,物資以外更重要的是關心、輔導與支援,七年間錯手犯案,回到橋底一留二三十年,最後死在橋底擺葬禮的大有人在,一切只是往復循環無間道。



■與牧師彈琴,成為孩子們星期二的遊戲。

■前陣子林牧師以八百元買了一部琴放在橋底。


■設計師義工為他們做了搖搖板及木單車。

綠國遺民 難明紅噹噹文化

巴基斯坦的新年在九月,他們會把家裏佈置成國旗上的綠色,到處派現金做利是、到親友家食飯拜年,而紅噹噹的農曆新年對他們而言,只是一年中最長的公眾假期。葵涌屏麗徑一帶,住了好多土生土長的巴基斯坦人,這裏有「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少數族裔服務」,幫助他們融入本地社區。兩星期前屏麗徑就辦了「匠家。匠情。屏麗墟市」活動,有設計師團隊Beyond the wall同香港大學學生會建築學會,為幾個低收入的巴基斯坦家庭,利用回收木地板,為他們度身訂做新的小傢俬過新年,又有遊戲攤位換禮物,不過寫揮春的檔口拍烏蠅;在「認識世界新年食品」的攤位,小檔主秒挑本地賀年食品,竟是年糕、芒果糯米飯同尼泊爾餃子。「喂得一個啱,其他錯晒喎!」他抱頭儍笑,扮冇嘢逃之夭夭。





■揮春檔市況冷清,大抵紅色不是他們的幸運色吧。

■今年乜年呀?「羊年!」明年呢?「呃……」

■他們寫的揮春,字雖東歪西倒,卻代表着他們心中所願。





■以Ikea木椅拆件製成的木單車,將成為他們新年搶手玩具之一。







■用回收舊地板製成的小桌子,附滾輪,節省小房子空間。拉開剛好可給三兄弟玩耍做功課。





因着各種宗教、文化原因,幾十年來他們難在港式新年中參上一腳。訪問時我們煮了一鍋湯圓作點心,今年廿二歲、土生土長的Jovraid從未食過,Saqibb硬着頭皮試食,黐立立,皺起眉頭、額上鑿着個「怕」字,「街市賣的年糕、油角、煎堆,裏面好多都沒寫成份,我們向來都不敢吃,怕裏面加了豬油。」惟會趁機煮印度香飯Biryani(內含白豆蔻、月桂葉、山葵、香菜、荷葉),或到美孚巴士站的茶水間食咖喱斑腩飯,「想吃得跟平常不一樣,但只有這店新年期間也會營業。」巴基斯坦家庭比較講私隱,親族以外,朋友間最少要有十年交情才可以登堂入室,所以拜年都係唔使諗。最多去本地朋友家講聲「恭喜發財、身體健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9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