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為價值投資正名 孫旭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dsua.html

 
為價值投資正名
價值投資對國人來說早已不是什麼陌生的名詞了,之所以要為其正名,原因是還有人不知道其真正的含義,不瞭解巴菲特投資理念真正的訣竅,更有甚者還要棄價值投資之名而不用。
很多人都知道,巴菲特是價值投資大師,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於是,有不少人想學習巴菲特,在中國實踐價值投資。與此同時,又有很多人認為巴菲特那一套在中國行不通,最近的案例是——於欣和陳永謙在《新財富》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巴菲特術與道,中國投資人學不來》。
 
價值投資真義
於欣和陳永謙認為,「伯克希爾股票投資業績的持續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巴菲特『買入並持有』的簡單策略。而這對目前的中國投資人來說,是不可能達成的任務。」
其實,價值投資並不等於「買入並持有」。巴菲特有一篇著名的演講稿——《「格雷厄姆——多德部落」的超級投資者》[1],說明了格雷厄姆的門徒如何利用價值投資法,在股票市場上獲得驚人的成就。我們來看其中的幾段話:
來自「格雷厄姆——多德部落」的投資者所具備的共同智力架構是:他們探索企業的價值與該企業市場價格之間的差異。實際上,他們利用其間的差異。
他(華特·史洛斯)的想法非常單純,如果某家公司值1美元,若我能夠以40美分買進,我遲早會獲利。
在投資組合中,有些人持有幾十種股票;有些人則集中少數幾隻股票。但是,每個人都受惠於企業市場價格與其內含價值之間的差異。
由上面幾段話,我們已經可以知道價值投資是什麼,它為什麼可以成功。值得注意的是,在演講中,巴菲特根本沒有提到「買入並持有」,集中投資的話題稍有涉及,但顯然也不是多麼重要的事情。
那麼,投資者是否能在A股市場上發現企業股票價值與價格之間存在差異?能否利用這種差異?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表1:滬深300指數和標準普爾500指數最近5年漲幅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滬深300指數
121.02%
161.55%
-65.95%
96.71%
-12.51%
標普500指數
13.62%
3.53%
-38.49%
23.45%
12.78%
 
由表1中的數據可以發現,A股 市場的波動幅度遠大於美國市場,換言之,股票價格與價值之間的差異有可能更大,這對價值投資者來說可是一件好事情。用巴菲特的話來說是這樣的,「你的傑出 績效將取決於運用在投資的努力與智識,以及在你的投資生涯中股票市場所展現的愚蠢程度。市場行為越愚蠢,明智的投資機會便越多。遵循格雷厄姆的教誨,你將 從愚蠢的行為中受益,而不會參與其中。[2]
於欣和陳永謙研究巴菲特成功之道的數據主要來自伯克希爾·哈撒微公司公開披露的信息。孰不知,巴菲特早年經營合夥企業時的投資收益率還要高過經營伯克希爾時,而在那個時候,他並不曾刻意地追求長期持有。
合夥基金的投資按特性可分為三類:「Generals」(低估類投資)、「Workouts」(套利類投資)、「Control」(控制類投資)。
如果我們買入的「Generals」的價格長期在低點徘徊,我們會考慮購入更多股份,這樣,「Generals」類投資就可能演變為「Control」類投資。但如果「Generals」的價格在購入幾年內迅速攀升,我們則通常會考慮在高點獲利了結,完成一次漂亮的「Generals」類投資。
巴菲特其實是很靈活的,只是人們往往片面地、僵化地理解他。
巴菲特經營伯克希爾後長期持有一些公司的股票,並非完全是受菲利普·費雪和查理·芒格的影響,市場環境的變化、伯克希爾的商業模式及其稅制,都是促使巴菲特採取長期投資策略的重要原因。查理·芒格對巴菲特有過這樣的評價:
確實,在本傑明·格雷厄姆手下工作的經歷以及巨額盈利讓巴菲特的大腦一度陷入阻塞,很難擺脫如此成功的思維方式。但是如果查理·芒格從未出現在這個世界上,巴菲特的投資業績也會像現在這麼出色。
很難相信他正在一年比一年做得更好,這不會永遠如此,但是事實上沃倫正在進步。
其實,在為格雷厄姆工作時,巴菲特就有過與典型的格式風格不符的投資,而且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反過來,巴菲特近十年持有可口可樂和華盛頓郵報的投資回報卻難以令人滿意。自2001年初至2010年末,華盛頓郵報的股價(復權價)下跌了28.75%,可口可樂也僅上漲了7.93%。至少就華盛頓郵報而言,在報紙行業護城河日漸乾涸的今天,我相信巴菲特是出於感情因素而繼續持有的。
如果我們把學習巴菲特的目標定義為通過證券投資來獲取財務自由,我認為在A股 市場上完全能夠做到;只是如果把目標定的過高,想成為和巴菲特那樣財富在全球名列前茅的富豪,並且照搬巴菲特一些具體方法如通過控制多家保險公司來獲取低 成本的資金等,那很有可能做不到。不要說在中國,即使在美國多出一個和巴菲特一模一樣的人來,兩者之間也很有可能產生競爭,從而使巴菲特的成功程度大為失 色。
 
為價值投資正名
巴菲特的成功,使得自稱為價值投資者如過江之鯽,只不過,真正的價值投資者從來不多。同樣是在那次演講中,巴菲特說,「自從本傑明·格雷厄姆與大衛·多德出版《證券分析》,這個秘密已經流傳了50年,在我奉行這項投資理論的35年中,我不曾目睹價值投資法蔚為風潮。」
有趣的是,有巴菲特的研究者卻多少為此想將巴菲特的投資體系換個稱謂。 任俊傑先生和朱曉芸女士在《奧馬哈之霧》[4]一書中提出:
即使就以機構投資者為限,同為「價值投資」,卻仍至少可以劃分出三種行為模式。(1)極小眾群體:以「格雷厄姆與多德都市裡的超級投資者」為代表……(2)相對小眾群體:這個群體主要在企業可能的「變身」中尋找機會……(3)大眾群體:無論在美國還是中國,他們的投資代表了機構投資的主流操作模式。儘管有時人們更喜歡稱他們的投資為業績投資、題材投資、主題投資、熱點投資甚至是趨勢投資,但如果你說他們的投資不是價值投資,怕是沒一個人會同意。
對此,我很疑惑——價值投資之名被人冒用了,真正的價值投資者就要改個稱呼,這恐怕不是什麼積極的態度吧?
任俊傑和朱曉芸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更名:
如果把巴菲特在過去50多 年中所積累的投資思想庫作一番梳理和總結,我們倒認為諸如「企業投資」、「智能型投資」、「長期投資」等,較之價值投資更能如實、準確和全面地揭示其投資 模式與操作風格。如果非要一個說法,我們寧願選擇「企業投資者」這個稱謂。因為無論是收購私人控股權還是買入代表上市公司部分權益的股票,巴菲特都會把自 己看成是相關生意的擁有者或相關企業的所有者。
對這個解決方案,我很不以為然。正如前面所說的,價值投資者最為關注的因素有兩個:價值和價格。巴菲特還曾這樣說,「從投資的立場看在商學院你只需要兩門 課程。一門是如何評估一個企業,另一門是如何對待股市波動。」然而,將自己看成是相關生意的擁有者或相關企業的所有者,怕是只是對投資者更好地評估一個企 業的價值有幫助。
其實,在《奧馬哈之霧》一書中也有類似的陳述:
在討論之前,我們想先與讀者一起簡單溫習一下支撐巴菲特投資體系的兩塊基石和一項禁忌。這兩塊基石分別是:
(1)       把股票當作一項生意去投資是最聰明的投資……
(2)       正確對待股票價格的波動。
問題是,難道一塊基石就足以全面地揭示巴菲特的投資模式與操作風格?相比較而言,還是「價值投資」的內涵更加豐富。
巴菲特曾經就「價值投資」發表過這樣的看法:
我們認為所謂「價值投資」的提法有些多餘,如果所投入的資金不是為了換取或追求相對應的價值的話,,那還算是投資嗎?明明知道所付出的成本已經高出其所應有的價值,而只是寄希望在短期之內可以用更高的價格賣出,這根本就是投機行為。
其實,「價值投資」的提法一點兒也不多餘。《奧馬哈之霧》中的另一段陳述足以證明連研究巴菲特多年的任俊傑和朱曉芸有時也會忘記投資中的關鍵一步:
發現一家好企業,就把它部分或全部買下來,然後長期持有,還有比這更簡單的投資方法吧?正是靠著這種原始的操作模式,巴菲特在充滿懷疑和不屑的目光中,讓一直追隨自己的合夥人的財富在數十年裡增加了數萬倍。
投資者發現一家好企業很不容易,但仍然要冷靜,在買入前要衡量一下價值和價格的關係,否則即便不是投機,也難以稱為投資。


[1] 巴菲特1984年於哥倫比亞大學發表。
[2] 巴菲特為格雷厄姆《聰明的投資者》一書所寫的序。
[3] 巴菲特1961年致合夥人的信。
[4] 《奧馬哈之霧》,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