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區域合作、協調發展大勢之下,長三角一體化近期再度成為熱點且動作頻繁:5月21日,江蘇蘇州市與上海嘉定區簽訂戰略框架協議,共同構建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23日,上海青浦區與浙江嘉興市簽訂戰略框架協議,全面推動“規劃契合,設施匯合,產業耦合,創新融合,功能聚合,治理融合,環保聯合”;6月1日將舉行的長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領導座談會,又將為這一熱度加碼。
長三角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目前常住人口2.2億,約占全國1/6;經濟總量19.5萬億元,占全國近1/4。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居民消費水平提升,長三角作為中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未來很可能躋身全球前三甚至數一數二。而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若要躍升,一體化勢在必行。因為從全球來看,區域合作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從國內來看,城市群正在成為引領國家經濟轉型發展的主引擎,創新發展的主陣地。
對於區域一體化而言,打造產業集群無疑是最重要的,這也正是長三角方面應該努力的方向。近日,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對外透露,正在抓緊編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初步梳理出了一批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和重大項目,擬在汽車、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重點領域形成若幹專項行動,著力打造一批世界級產業集群和全國首位的新技術應用示範引領區。
長三角是中國民族產業發展最重要的承載區之一,隨著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長三角在產業發展方向理應繼續發揮引領作用,特別是當前中國急需突破的高端制造業領域。因此,長三角區域應加強包括電子信息集群創新網絡建設,做大做強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傳感器、高端軟件、智能硬件等產業鏈,突破材料、裝備、工藝等短板領域;以及加強長三角區域產業協同,引導龍頭企業加強長三角產業鏈一體化布局,探索共建長三角產業鏈協同創新示範基地。
汲取以往經驗教訓,也是繞不過去的路。實際上,長三角一體化已走過三十多年的歷程,至今沒有足夠的實質性進展,很大原因在於中國制度環境的特殊性。
當前體制現實是,區域之間的分割、藩籬甚至掣肘多且難突破。地方政績考核主要側重GDP、財政收入等指標,使得地區或城市的財稅、基建往往各自為政。各個省市的指標導向勢必會限制不同省市之間的企業和生產要素流動,如A省的企業要遷到B省就很難,因為A省的地方政府會千方百計將企業留在當地。
毋庸置疑,實現包容性的區域協調制度是長三角一體化的必要條件。所謂包容性,即在需要一體化的區域,最高利益應該是區域利益乃至國家利益,而不是地方利益。換言之,長三角一體化的系統規劃,應從跨區聯動格局出發。短期要在生態、城鎮化、交通走廊、上中下遊產業布局、區域發展格局等方面進行全局考慮;長遠來看,區域內各類生產要素都應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包括資金、人才和技術的流動按照市場規律進行。以教育資源為例,上海、江蘇十分豐富,浙江、安徽等在高等教育和國家科研院所方面相對薄弱,未來也需要有魄力打通。
可以說,長三角一體化既是內在的經濟趨勢,也是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需要。此時政府要做的,除了根據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打造產業集群,還需清理阻礙區域內要素流動的機制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