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伊始,全國各地大中小學陸續迎來開學,趕作業“軍團”終於回歸正軌。而在此時,多家國內上市車企紛紛公布年中財報,你追我趕交出“成績單”的勁頭,好似在為新學期的開始做最後的總結與準備。
從總體而言,今年上半年的乘用車市場,形勢並不樂觀,購置稅補貼政策的退坡,對上半年的汽車消費產生了一定抑制作用。“冷風”追過之際,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此時,恰恰是考驗車企真正實力的時刻。正所謂真金不怕火煉,上半年,誰賺的盆滿缽盈?誰要靠“接濟”度日,都已在這個階段立見分曉。
根據目前車企公布的財報,《中國汽車報》記者整理了15家車企的盈利數據,希望以榜單的形式呈現出這15家車企的盈利水平。
1.上汽集團
作為上半年國內車企中的“首富”,上汽集團在銷售方面一點也不含糊,1~6月整車銷售達317.5萬輛,同比增長5.8%,國內市場占有率已達23%,較之於去年同期提升了0.2個百分點。雖然商用車板塊略有下滑,但乘用車板塊的增長態勢仍然強勁,尤其是自主板塊的表現,增幅顯著。上半年,上汽乘用車共銷售23.4萬輛,實現了113%的同比增長,新能源與互聯網產品的發力,為整個上汽集團的盈利增添了不少底氣。
2.東風汽車集團
東風汽車集團的盈利主要來源於商用車板塊。據悉,上半年,其商用車銷售收入達299.49億元,較之於去年同期增長48.7%;而乘用車方面,則形成了掣肘,東風標誌雪鐵龍上半年銷售收入降至261.6億元,同比下滑26.9%。
3.廣汽集團
今年上半年廣汽集團總銷量達96.35萬輛,同比增長31.65%,旗下日系合資企業發展勢頭良好,自主板塊表現尤為出色,為集團盈利貢獻約21億元。據悉,上半年廣汽乘用車銷量已經成功超過廣汽豐田,成為廣汽集團銷量第二的品牌。
4.長安汽車
上半年,長安汽車的凈利潤與銷量均出現下滑,1~6月長安汽車累積銷售142.95萬輛,同比下降3.6%,無論是合資品牌還是自主品牌在銷量表現均不如以往。對此,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曾回應道,今年上半年長安汽車銷量有些偏預期,但基本上還在預測範圍內,主要是因為目前長安已經進入了調整期,產品發力將在下半年集中體現。
5.吉利汽車
今年上半年,在盈利方面,吉利汽車的表現最為搶眼,394.24億元的營收甚至超過了很多大集團。吉利的盈利表現與不俗的銷量成績有著緊密的聯系,據悉,今年上半年,吉利汽車總銷量達53.06萬輛,同比增長89%。此外,吉利汽車的單車價格也有所提升,達7.3萬元,同比增長16%。
6.長城汽車
今年上半年,長城汽車的盈利表現不如以往強勢,雖然銷量仍在增長,但凈利潤卻稍有下滑。據悉,報告期內,長城汽車累積銷量達40.35萬輛,同比增長1.4%。有業內人士認為,長城汽車銷量增長利潤卻下滑的主要原因在於成本的增加。的確,由於WEY品牌產品的相繼推出,長城汽車在營銷、廣告等方面的投入也相繼加大。
7.華晨中國
財報顯示,上半年華晨寶馬對整個集團的利潤貢獻明顯,凈利潤較之於去年同期增長39.9%至26.68億元。在銷量上,1~6月,華晨寶馬同樣表現突出,共銷售18.5萬輛,同比增長30.1%。而華晨的自主板塊,上半年的表現並不如意,呈現虧損狀態。
8.比亞迪
雖然比亞迪是國內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銷量霸主,但今年上半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也出現下滑現象,1~6月,累積銷量3.55萬輛,同比下滑27%。不過,雖然銷量下滑,但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的業務營收仍然呈現增長狀態,同比增長1.97%,占集團總收入35.01%,是集團收入和利潤的重要來源。
9.北汽股份
北汽股份的凈利潤主要來源於賺錢“大亨”北京奔馳,上半年,北京奔馳凈利潤達83.13億元,同比增長106.7%。銷量也延續了爆發式的增長態勢,實現整車銷售21.1萬輛、同比增長47%。遺憾的是,北京奔馳的隊友北京現代與北汽自主的表現不佳,上半年,北京現代共銷售30.1萬輛,同比下滑42.4%,北汽自主的銷量則僅為11.1萬輛,同比下降45.5%,總計虧損32.65億元。可見,即使有賺錢大亨北京奔馳強撐,也難掩北汽股份上半年的盈利困局。
10.江淮汽車
江淮汽車的半年財報中顯示,其凈利潤的下降主要是受到銷量下滑、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退坡及大宗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影響。的確,報告期內,江淮汽車旗下SUV車型銷量下滑52.63%,純電動乘用車銷量下降3.28%。可見,補貼的退坡和SUV產品的後勁不足,已經為江淮汽車的盈利帶來了巨大壓力。
11.一汽轎車
剝離紅旗資產後,上半年一汽轎車實現了扭虧為盈,凈利潤同比增長132.74%。據悉,由於全新奔騰X40產品的投放,上半年一汽轎車實現整車銷售,經營質量與效益都有顯著提升。
12.眾泰汽車
眾泰汽車的凈利潤增長,主要是由於今年4月,眾泰收購了永康眾泰汽車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權。收購後雙方合並報表,致眾泰營收與凈利潤大幅增長。事實上,上半年,眾泰汽車的銷量表現不佳,累計銷量為10.62萬輛,同比下跌28.89%。除新能源車型呈現增長外,SUV與轎車的銷量都在下滑。
13.力帆股份
去年年底,力帆股份曾因“騙補風波”而被取消資質,今年上半年其銷量受到了明顯影響,共銷售5.56萬輛,同比下滑1.8%。其中,新能源車型僅售1624輛,同比下跌59.21%。
14.海馬汽車
海馬汽車認為,其利潤的下降主要是汽車銷量同比下降所致。數據顯示,上半年海馬汽車共銷售7.17萬輛,同比下降29.15%。
15.一汽夏利
在盈利方面,一汽夏利一直是個老大難,上半年,一汽夏利總計銷售1.15萬輛,同比下降39.4%。一汽夏利稱,近幾年來,由於產品更新換代沒有跟上市場發展快速變化的需求等因素,公司產銷規模較小,經營困難。
通過梳理這15家的財報,記者發現,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的盈利水平分化日趨顯著,吉利汽車、上汽乘用車、廣汽乘用車的盈利狀況,已經由漸成氣候蛻變為徹底翻身,而長城汽車、長安汽車雖然上半年表現略顯遜色,卻仍不乏底氣,相信度過各自的調整期後,這兩大自主品牌會繼續回到盈利正軌。
而比亞迪、江淮等以新能源產品為主的自主品牌,則呈現過度依賴補貼的現象,一旦拋開政府補貼,自身的盈利能力還尚顯薄弱。
此外,上半年,合資品牌的表現也很令人關註,除了北京奔馳、華晨寶馬等一貫表現強勢的幾大品牌外,北京現代、長安福特、東風標致雪鐵龍的表現均不佳,這意味著,曾經作為賺錢大戶的合資品牌,如今已經不再是“利潤奶牛”的專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