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國內的孩子而言,如何補上媒介素養這門課,迫在眉睫。
來源 | 全媒派(ID:quanmeipai)
文丨
這一代孩子所要面臨的信息挑戰,恐怕越來越嚴峻了。
這兩天,小猿搜題指責百度作業幫惡意散布傳播色情信息,兩家正撕得火熱。我們無意關心這場公關戰,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卻不容忽視:現在的孩子們,正在面臨一個怎樣的信息環境?
小猿搜題聯合創始人及官號在企鵝問答上做出回應
從此前危害頗深的“藍鯨”遊戲,到近50%的青少年認為自己曾遭遇網絡霸淩,再到教育類App上竟然出現色情信息…信息獲取的門檻越來越低,洪流席卷之下,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新一代如何理解、甄別信息,如何與媒介相處,已成為媒介素養領域的迫切話題。
媒介素養是門普適學問,成年人恐怕都沒有學好,孩子們又如何能領會?對此,全媒派(quanmeipai)從產品設計、學校教育、社會力量等角度出發,帶你一窺海外媒介素養教育的面貌,希望能為各位帶來啟發。
產品試水:內容把控&兒童社交
現如今的孩子們已是“網生一代”,一生下來就會接觸各種各樣的媒介與內容,而這些默認受眾是成人的網站、App和信息,又如何考慮孩子的處境呢?
內容把控:YouTube KIDS
據英國通訊管理局(Ofcom)在2016年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英國5歲以上的兒童使用YouTube的比例已超過半數,而在12-15歲這一區間,比例高達87%。
龐大的低齡用戶群讓YouTube不得不考慮一個重要的問題——如何讓孩子們免受不良內容的影響?對此,YouTube在2015年2月於美國推出了兒童版應用YouTubeKIDS,限制了不適宜兒童觀看的內容,並與包括夢工廠在內的內容提供商合作,以擴充更加適合兒童的內容庫。此外,該應用還設置了家長監控功能,包括禁用搜索詞條和計時器等,讓家長更好地管理孩子們的觀看行為。
今年4月,Google宣布YouTube KIDS可以在智能電視上使用。目前,兒童版的YouTube收獲了800萬周活躍用戶、300億觀看次數的好成績。
兒童社交:LEGO Life & ARMOTO
除了觀看視頻內容以外,越來越多孩子也開始嘗試網絡社交。雖然Facebook禁止13歲以下兒童註冊賬號,但還是有許多孩子通過謊報年齡成功註冊,對此Facebook也頗為頭疼。如何給孩子打造一個更加安全的社交環境?玩具巨頭樂高就在今年推出了一款面向13歲以下的兒童的社交產品LEGO Life。
這款產品就像兒童版的Instagram,孩子們可以上傳視頻、圖片,並且給其他人點贊。如果發的內容越多,就可以解鎖越多的頭像、皮膚。此外,LEGO Life還有為孩子專門設計的表情系統。
為了防止孩子們沈迷於這款社交產品,LEGO Life中設置了一些現實挑戰任務,鼓勵孩子們放下電子設備,組裝實體的樂高玩具,以獲得升級和獎賞。並且,為防止出現不當內容,LEGO Life使用了機器和人工雙重審核制度,確保內容環境不受汙染。
而來自瑞典HUMAX公司的兒童社交機器人“ARMOTO”,也引發了不少關註。這個機器人的受眾為5-10歲的兒童,不僅造型萌萌噠,還有“感應交友”、“語音交互引擎”和旋轉攝像頭等設計,孩子們能夠用它進行社交、玩遊戲、看視頻、學英語。
另外,該公司還會針對家長、老師、孩子設計一款App,將三方整合在同一個系統中。家長可以使用該App監控孩子的上網行為,而老師可以利用它進行在線授課與答疑。
校園教育:不斷探索
不過,產品側的努力似乎都是從“保護”的角度出發,即保護兒童免受不適宜的內容沖擊。這種近似“圈養”的做法雖然有一定幫助,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何幫助兒童真正認識媒介、理解媒介,校園教育就是一支重要力量。
教育核心意識和原則
作為媒介教育的起源地,英國的媒介教育有著七八十年的歷史。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的著名學者David Buckingham認為,英國之前的媒介教育有文化、道德、政治形態三大保護主義,他認為保護主義“使媒介成為各種社會問題的替罪羊”,學生們則是“媒介不良影響的易感人群”。對此,他提出了“超越保護主義(BeyondProtectionism)” 這一概念,更加強調青少年的媒介參與,並為下一代承擔公民責任做充分準備。
David Buckingham
無獨有偶,美國的媒介教育理念也走過許多彎路:70年代的“批判觀看運動”妖魔化媒介和流行文化,有絕對保護主義嫌疑;80年代的媒介素養校園教育幾近停滯,保護主義之下出現了某種反彈……進入21世紀,美國媒介素養教育協會(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Media Literacy Education,簡稱NAMLE)提出了媒介素養的六大核心原則:
1、對所接收和創造的信息進行積極探索和批判性思考;
2、把素養的概念從讀寫擴充到所有形式的媒體;
3、為所有的年齡的學習者建立和加強技巧;
4、為民主社會培養知情的、有反思精神的和有責任的參與者;
5、媒介是文化一個部分,起到社會化的載體作用;
6、人們使用個人技巧、信仰和經驗自我構建媒介訊息的意義。
NAMLE官網
而總的來說,海外媒介素養教育的要義,就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能力。
分級明顯的階梯教育
考慮到不同年齡段的心理、認知和行為差異,媒介素養教育大多依據年齡段來制定相應的教育內容。
作為加拿大媒介素養的發源地,安大略省的媒介素養教育有明顯的階梯分級,主要分為三個階段:K-8年級(K即Kindergarten,幼兒園)、9-10年級、11-12年級,而這三個階段的媒介素養都不是獨立式課程,而采用融入語言課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在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的教育目標,循序漸進地使學生提升媒介素養。
而在K-8年級中,媒介素養目標又劃分為三個階段:
K-3年級:語言文本存在於聽說讀寫中;
4-6年級:媒介文本存在於電影電視、平面設計和出版物、視頻遊戲、傳單海報和網絡,它們可以對人產生吸引力;
7-8年級:能夠批判性地分析和評價媒介對生活產生的影響。
而在8年級以後,學生需要掌握的能力更加立體:要在分析文本、構建文本的過程中,理解媒體文本的構建過程和產生原因,並且能夠區分觀點和事實、學會核查信源,等等。
跨學科融匯&多元內容
像加拿大將媒介素養教育融入語言課程一樣,美國的媒介素養教育內容也是分散性地出現在不同的課程中。在21世紀初,作為全美跨學科媒介教育“吃螃蟹的州”,馬里蘭州將媒介素養課程整合到語言藝術、社會研究、數學和健康課程中。而據南加州大學的一項統計顯示,在各州的教學內容中,媒介素養除了出現在語言和傳播學相關的課程中之外,還主要出現在健康與消費者研究(98%)、社會、歷史與公民研究(78%)等課程中。
不難理解,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孩子們會從各種媒介上接觸到五花八門的話題。比如,從加拿大安大略的教學資源中能發現,孩子們在課上接觸和思考的議題其實已經相當豐富,包括身份認同、網絡營銷、種族與性別、安全與隱私、煙酒廣告等數十個話題,而它們其實大大拓展了媒介素養的外延,使媒介素養教育具備了跨學科的屬性。
社會力量:中流砥柱
在歐美的媒介教育發展史上,首先是由社會組織發起倡導媒介素養教育的運動,再逐漸落實到校園教育中的。因此,社會組織的力量可謂相當重要。直到現在,各種媒介素養組織都還在發光發熱。
提供權威、豐富的資源內容
加拿大著名的非營利機構MediaSmarts,號稱擁有全球最豐富的媒介教育資源。該組織成立於1996年,背後有一群資深的媒介教育專家為其傾註心血,為老師、家長和孩子們建立了包羅萬象的資料庫。作為一個底蘊深厚的組織,它探討的話題相當廣泛,從網絡霸淩、暴力色情,到網絡沈迷、隱私保護,覆蓋了當今青少年媒介素養的熱門議題。
圍繞著這些議題,MediaSmarts提供了多種形式的內容。在給老師提供的教學資源中,它清晰地整合出了不同年齡段的教學目標,所有內容都是針對各個年齡段的特征編寫而成的,並且都提供了免費的下載渠道。
此外,MediaSmarts還有各種特色在線益智遊戲,這些精巧的作品曾屢獲國際大獎。在每個遊戲的介紹頁,網站都會清楚遊戲所針對的年齡段和教學目的。
以《盟友與外星人》為例,這是一款幫助孩子們進行批判性思考的網頁遊戲。它專門給老師們編寫了足足48頁的指南(驚呆.jpg),大到整體的遊戲思路和遊戲結果,小到主要角色介紹和每個關卡所埋設的教學點,紮紮實實地對這個遊戲進行無死角拆解。
《盟友與外星人》教學指南內頁
基於強大的專業素養和調研能力,MediaSmarts在2000年開始了一項名為“網絡世界中的加拿大青少年(Young Canadians in a Wired World)”的調研項目,是加拿大在該領域規模最大的項目,至今仍在更新調研成果。在發布的報告中,部分成果由該組織與其他專業機構聯合出品,議題包括隱私教育、網絡參與、食品營銷、數字媒介素養和互聯網治理等。這些詳實的調研結果,也深刻影響了加拿大各項公共政策的制定與修訂。
除了擁有海量資源的老牌組織以外,也有一些組織專攻某個垂直領域,例如來自英國的Media Smart,就是一家專門幫助兒童理解廣告的非營利組織。該組織受到了各方資助,除廣告公司和行業協會外,包括谷歌、臉書和麥當勞在內的各大品牌都為該組織提供了資金支持。
在網站上,有包括教案、課程PPT甚至課後作業等全套資源供老師們下載,要點清晰,設計合理。以一堂1小時的《理解數字廣告》課程為例,探討的廣告投放渠道涵蓋了搜索引擎、視頻、信息流和遊戲,引導孩子們回憶自己所看到的廣告,並幫助他們理解廣告的目的。
教案、課程PPT、課後練習
而針對家長,網站也配備了和課程同一主題的指南手冊,不僅為家長們普及了背景知識,還提供了可行的操作步驟,讓孩子們在家也能繼續思考。手冊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上網、看電視,和孩子討論各種相關的話題,如廣告的目的、廣告畫面中出現的身體意象(Body Image)等,傾聽他們的看法,並用正確的方式加以引導。
為教師提供研討空間
澳大利亞的媒介教師聯合會ATOM(全稱The Australian Teachers of Media)是一個致力於媒介素養研究的組織,其成員包括教師、專家和其他傳媒從業人員。它為媒介素養的從業者們提供了很多學習資源,並提供學術研討和交流的空間。
每兩年,ATOM就會召開一次全國性的學術研討會,由各州成員組織輪流主持。在剛剛過去的8月11日,維多利亞州就召開了以“RE:Design(重塑)”為主題的研討會,內容包括教學方法研討和專題探究,如媒介文本中的澳大利亞身份、遊戲和音樂中的敘事等等。此外,該協會還積極與加拿大、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地的教師聯合組織進行密切交流,共享信息與資源。
無論是產品、校園還是社會組織,國外已有種種或成熟、或嘗試的做法,而青少年媒介素養的提升之路,仍是任重道遠。對於國內的孩子而言,如何補上媒介素養這門課,更是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