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的北京已經進入夏天的節奏,同一緯度的紐約卻在大西洋海風中依然料峭。許多中國遊客利用五一小長假到紐約遊玩,從中央公園到布魯克林大橋,從帝國大廈到大都會博物館,興致勃勃的遊人隨處可見。
財富不是衡量人生貧富的標準,但不可否認,財富代表了資源占用的數量和能力。近年來中國人不只走出國門成為海外市場的消費者的中流砥柱,他們當中還有一部分被稱為“中國高客”的富人,在歐洲、美洲甚至非洲“買買買”,投資礦產、房產、企業,以及股票、債券、基金,以及近幾年越來越風靡的藝術收藏品。
高凈值客戶一般指個人金融資產和投資性房產等可投資資產總值較高的社會人群,國內部分財富管理機構將個人資產在200萬元以上的客戶歸入高凈值客戶。與普通投資者相比,富人基於信息優勢、資源優勢,往往站在投資潮流的最前沿。
當前中國的高凈值人群都如何安排資產配置?海外市場的資產品種哪些更受“中國高客”的青睞?在當前中國資本賬戶尚未完全開放、美國特朗普政府新政頻出的背景下,進行海外資產配置有哪些新趨勢?第一財經記者近日跟隨盛德金融控股集團(下稱“盛德金控”)組織的“金融藝術周”訪問代表團赴紐約參加行業交流,對上述問題進行了直觀了解,並與有強烈海外資產配置意願的多位高凈值人士近距離交流,試圖從微觀層面對當前高凈值人群海外資產配置圖譜做一個素描。
海外資產配置“免費的午餐”
在2015年上映的人工智能(AI)主題科幻電影《機械姬》(Ex Machina)當中,億萬富翁設計師Nathan在臥室里掛了一幅二戰後“行動繪畫”先驅者傑克森.波洛克(Jackson plollock)的著名作品,真跡拍賣價格超過一億美元。
在紐約中央公園旁邊的古根海姆博物館內,也收藏著一幅波洛克的作品。這幅畫作與畢加索、莫奈、梵高等著名作品一起,吸引著全世界藝術愛好者及收藏家,其中也包括來自中國的投資者。
李明(化名)今年34歲,作為一名年輕有為、身家10億元的民營企業家,隨著資產配置需求的提升,他對藝術品收藏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此次紐約之行,正是為了加深對藝術品領域的認知,豐富自己的配置結構。
“之前已經投資了一些實體企業的項目、海外保險、海外房產,以及部分海外的債券及基金類產品,目前主要是通過私人銀行完成的配置,同時也收藏了一些藝術品。”李明告訴記者,他不喜歡股票類的投資,仍偏好安全性較高且相對收益有保障的金融產品。不過,他對於資產配置的態度開放、多元,對海外資產配置也是抱著再學習和了解的認真態度。
他說,過去對境外的對沖基金有一些誤解,認為風險非常高。但是通過對多家對沖基金的走訪及參加管理層會談,了解到海外對沖基金其實風險中低且收益偏高,未來也會將對沖基金納入配置考慮。
與李明類似,多數主動走出國門學習交流的高凈值人士,理財觀念都比較開放,十分願意接觸和了解新的投資標的。一對與記者同行的民營企業夫婦表示,走出國門實地考察,接觸到許多優質投資產品,基於自己的投資經驗和敏感性,他們接下來將對資產配置計劃作出調整。
“在投資理念方面他們也非常具有包容性,很樂意接觸並學習新的事物。”盛德金控執行董事陳霄(Fiona Chen)談及該夫婦時說,盡管他們早已是成功人士,自己對投資方面也有著深厚的經驗,但在此次活動中的資產配置相關講座及會議中,他們十分認真地做筆記、學習,對資產配置新趨勢也表現出強烈的學習意願。
陳霄告訴記者,根據統計,截至2016年,中國高凈值家庭(可投資金融資產超過600萬元人民幣)數量已超過210萬戶,可投資金融資產規模達到54萬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幾年,這個數字會至少以每年15%的增速增長。
從高凈值人士的特點來看,除財富增長外,有年齡下沈的趨勢,40歲以下高凈值人士逐漸增多。他們對資產配置需求的新特點也十分清晰,包括苛求優質資產和優質投資機會;風險意識加深、投資趨於多元化;主動尋求專業機構意見,且對機構的專業能力要求上升。
“對高凈值客戶而言,分散風險是迫切的需求。正因如此,海外資產配置才顯得格外重要。” 盛德金融控股集團董事總經理、資產管理部主管梁家怡(Andrew Leung)告訴第一財經記者,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里馬科維茨 (Harry Markowitz) 曾提出分散投資的理論——一個分散的投資組合能夠使回報最大化,加入一個風險系數相同、但低相關性的資產,能夠使投資組合整體風險下降。
簡言之,資產組合里面各個資產的相關性越低,對整體回報將越有利。海外資產配置可以將跨區域、跨系統的資產組合到一起,比如A股與美股的相關性較低,放在一個組合里可以整體降低資產組合的風險。在他看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但是把所有不同類型的資產放在一個組合里面,整體得到的收益和風險,是一個“免費的午餐”——縮小風險而放大收益。
海外資產池擴容
海外資產配置,主要是針對中國居民的離岸資產,投資形式包括不動產、股票、債券、外匯、保險、另類投資、基金等。據盛德金控統計,2015 中國居民離岸資產占總境外資產約 89%,跨境資產占約 11%,主要通過私人銀行、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進行投資。
就股票市場而言,美國股票市場的總額為全球股票市值的63%, 日本為10%, 英國為9%, 中國內地和香港股票市場的總額僅為全球股票市值的3% 。
根據2015年Bain中國私人財富報告和盛德資產研究部的統計,全球“富豪”資產配置最青睞股票、基金和債券,32%私人財富投資股票,30%投資對沖基金和私募基金,17%投向債券,現金7%、房地產6%,大宗商品5%,其他3%。
與全球“富豪”相比,中國高凈值人群的配置順序有較大差異。首選投資產品依然是股票,投資比例約為26%,其次是現金(14%)、銀行理財(11%)、公募基金(11%)、房地產(10%)、海外資產10%、信托(10%)、債券(5%)、保險(3%)。
中國人素有買房投資的習慣,這一特征在海外投資過程中依然明顯。根據胡潤百富與萬國置地聯合發布《2017中國高凈值客戶海外置業展望》,2016年是中國高凈值人群在海外置業的高峰年,且高凈值人群當中投資海外房產的人數較2015年相比有了明顯的上升,他們購買海外物業的主要用途有三,分別是養老、資產配置和子女留學。
一位在美國從事商業地產評估十年的資深人士表示,美國的商業地產包括辦公樓、零售業地產、工業廠房或物流倉儲、酒店等,雖然房地產開發回報率高達30%以上,但是美國已經過了開發期,目前的投資主要是長期持有物業、獲取現金流的形式。
除了房地產之外,中國高凈值客戶對海外基金、保險等金融產品的興趣越來越濃厚。“投資對沖基金,不是投資一個基金經理或者一只明星基金,而是投資一個集體的智慧。”梁家怡認為, 量化對沖基金基於其技術優勢、時間優勢、策略優勢,能夠比一個普通基金經理或交易方法更能夠達到持續回報、分散風險的目標。
事實上,作為全球領先的對沖基金,位於紐約的Renaissance Technologies、DE Shaw、Och Ziff、Two Sigma、以及位於紐約附近的 Graham Capital等都在研究與實踐中不斷進化。
成立於1982年的文藝複興科技基金(Renaissance Technologies)在量化對沖基金界具有較強的代表性,管理資產450億美元,收益率保持高位,且頗具神秘感。文藝複興科技主要通過數學模型對歷史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來找出各種金融產品價格、宏觀經濟和市場指標的長期走勢。
又比如獨具特色的“科技型”對沖基金Two Sigma Investments, LP.,公司管理規模470億美元,自稱是科技驅動業務,利用機器學習、計算,在全球海量數據中間尋找聯系,真正的“大數據”驅動。辦公室設計往往是企業經營理念的物理形式。在公司位於紐約的總部辦公室中,專門設有一間“腦開發”辦公室,這里有機器人、3D打印機,還有各種迷宮遊戲等裝置。與金融機構相比,Two Sigma更願意將自己劃歸為Google、Facebook等科技企業之列。
與Two Sigma 的現代科技感不同,位於康涅狄格州的Graham Capital Management基金成立於1994年,資產管理規模100億美元,管理全球範圍內的退休金、主權財富基金、捐贈基金等。該基金總部主樓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堡,讓前來洽談的投資者體會到“長期投資”理念的直接觀感。
“一般量化對沖基金利用電腦程序來編寫投資策略,之後用電腦嚴格執行,且不會在交易時間隨意更改,而是在收市之後,再對交易進行複盤反省,優化策略。”梁家怡告訴記者,量化對沖基金非常看重數據,並把所有公司的基本面元素數據化。同樣,他們對經濟基本面也作出詳細的分析,把經濟指標按照不同的權重計入模型,收集所有數據,輸入投資模型,然後使用電腦執行交易。
他建議,選擇對沖基金需要考慮多個方面,包括要有經歷數個金融危機的悠久歷史,不依賴個別明星級基金經理,擁有強大的基礎設施支持及嚴格的風控制度,掌握多元的投資策略,另外還要面試對沖基金經理,並不斷審查和監控業績。
“很多國內的投資者都希望投資國際頂尖的對沖基金,但是頂級對沖基金門檻非常高,最低進入門檻也要500萬美元。另外,頂級對沖基金通常不接受新投資者,需要深厚的人脈關系才可以接觸得到。同時,他們對新進入投資者會進行深入、嚴格的盡職調查,並要求非常大額的投資規模。”梁家怡認為,對中國的高凈值人群而言,可以通過投資母基金(FOF)間接實現以較低金額投資頂級對沖基金的目標。
除對沖基金外,到境外購買保險也是境內高凈值客戶的資產組合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據盛德金控保險業務負責人楊燕(Ada Yang)介紹,近年來內地訪客紛紛赴港購買香港保險產品,配置香港保險的熱潮呈現不斷攀升的態勢。 根據香港保險業監理處數據, 2015年內地人士在港新增投保額累計達到 316億港元,占香港新增保單的25%。而2016年, 內地人士在香港投保額是2015年的一倍多,將近700億港元。
內地投資者主要是看中了香港保險的4大優勢。首先,香港保險以美元或港元的形式進行投保,為高凈值客戶提供了另一種海外資產配置的需求。其次,可利用壽險獨有的保險賠償金功能,為高凈值客戶規避了一部分的遺產稅。第三,由於境內一些高凈值客戶的產權不分離問題,導致企業風險發生時可能帶來的自我資產損失,而提前配置香港保險則可規避掉一些由企業經營風險帶來的經濟損失。第四,香港保險在醫療類保險範圍內的保障更多一些。
“目前在諸類香港保險產品中,最受內地客戶青睞的主要有四類,儲蓄分紅類、人壽保險、重疾保險和高端醫療保險。”Ada介紹稱,每個家庭都會考慮配置以上四個種險,但根據自身、配偶、子女的國籍不同,根據不同國家的稅收、保險政策,需要進行量身制定投保策略。
儲蓄分紅險的特點是以教育金、置業、養老金為主,一般資金存續期都在10年以上 ;人壽保險主要是通過壽險撬動“身故”杠桿,為下一代在上一代發生意外情況時提供生活保障。
“儲蓄保險更多的是理解為是一種境外資產配置,可以提前為下一代配置教育基金、提前規劃養老儲蓄池等,且利益較高。”Ada分析,與此不同,人壽保險的特點是高杠桿率。
據她介紹,重疾保險一般理賠的金額是客戶實際交款費用的2.5倍左右,具體看購買保險客戶的實際年齡、身體狀況以及重疾發生時間而定。 香港重疾保險保障輕重病癥總計約100多種,保障範圍廣泛,理賠條件相對寬松且方便,“客人若購買了幾份危疾保,不幸證實發病,只要屬保障範圍內的,所有保單都會照條款賠償,保險公司不理會客人如何運用賠款。”
另一個吸引高凈值客戶的投資渠道是一級市場股權投資,即通過PE、VC形式入股創業公司。一位來自矽谷的天使投資人表示,二三十年之前企業經營還是“百年老店”的概念,當時的企業發展是“線性”的,但是現在已經進入“量子”時代,一個企業從零到百億可能只需要幾年時間。火箭發射的“炸藥”,就是VC、PE。從投資熱點看,近五年以來矽谷投資最熱門的領域是大健康,其次是AI(人工智能)、能源、教育。
在高凈值人群的資產組合中,藝術品投資也越來越不可或缺。2016年,保利文化全年實現藝術品拍賣成交金額約96億元。據佳士得拍賣行一位藝術顧問介紹,亞洲收藏家的需求增長非常快,其中很大一部分增長來自內地。從佳士得拍賣行的統計數據來看,無論是購買活躍度還是金額,中國收藏家都是非常高的。
“拍賣行的交易信息很容易被公開,實際上還有很大一部分成交是在畫廊完成的,這一部分是’隱性’的,沒有被納入公開統計。”該人士介紹稱,亞洲收藏家出現了新的特點,收藏外延在不斷擴大,不只是局限於中國藝術和亞洲藝術,對當代藝術整體上越來越持開放態度。比如收藏瓷器的藏家,作為一個非常“不差錢”的群體,他們在瓷器市場表現較為平淡的時候,也在向古典大師的藝術平移。她建議,投資者在購買藝術品時,不要局限於某一個平臺,而是要將拍賣行、畫廊等各種平臺充分利用,以獲得“性價比”更高的藏品。
“新政之憂”:稅收籌劃及CRS
美國特朗普政府4月下旬宣布了稅改計劃,其中個人所得稅的最高邊際稅率從現行39.6%降至35%,同時將個人所得稅的稅率檔次從現行七檔——10%、15%、25%、28%、33%、35%、39.6%,合並簡化為四檔——0、10%、25%、35%。
麥楷博平會計師事務所紐約辦公室董事梁恩澤(Stanley Liang )認為,新稅收法案對美國聯邦收入當中的個人所得收入影響非常大,對於在美國投資置業的高凈值人群需要做充分了解。“美國稅法紛繁複雜,稅法有10萬多頁。”他介紹稱,美國征稅主要分三類,基於收入征稅、基於財富征稅、基於消費征稅。其中基於收入征稅,占聯邦財政收入的80%,財富稅占10%,消費稅占5%。
值得註意的是,2015年美國聯邦財政收入3.25萬億美元,80%都是由個人承擔的。其中個人所得稅占42%,工資稅占29%,關稅、贈予稅等占8%。雖然美國有很多世界500強公司,但公司所得稅只占聯邦財政收入的9%。這是因為很多企業在公司層面不繳稅,最後傳遞到個人,由個人層面來繳稅。
在業內人士看來,稅改計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個人所得稅稅率和公司所得稅稅率的降低,公司所得稅最高一檔通常是35%,現在計劃降低到15%,由於目前還只是草案,業內預計最終可能是20%左右。二是完全取消遺產稅,2017年聯邦遺產稅門檻是549萬美元,超過者需要支付遺產稅,美國只有少於0.2%的人需要繳納遺產稅,大多數人跟遺產稅沒有什麽關系,減稅政策對富人更有利。第三,降低海外利潤收回的稅收比率至10%,這將吸引跨國企業將海外的大量資金匯回美國,刺激美國經濟發展。
一直以來,作為美國的納稅公民,需要承擔三個義務。一是全球收入都要申報;二是在美國境外金融機構流動資金超過1萬美元的金融資產需要申報;三是擁有海外公司股權10%以上的需要申報。
上述申報義務受到相對完善的規則體系約束。2010年,美國頒布《海外賬戶稅收遵從法案》( “FATCA” ),要求外國金融機構向美國稅務部門報告美國人賬戶的信息,否則外國金融機構在接收來源於美國的付款時將被扣繳30%的懲罰性預提稅;FATCA主要采用雙邊信息交換機制,美國與其他國家(地區)根據雙邊政府間協定開展信息交換 。
在此基礎上,2014年7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的《金融賬戶信息自動交換標準》( AEOI標準 ),共同申報準則 (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 , CRS)是其中一個組成部分,用於指導司法管轄區定期對賬戶信息進行交換的準則,旨在通過加強全球合作提高稅收透明度,打擊利用跨境金融賬戶逃避納稅的行為。
在剛剛過去的5月19日,中國國家稅務總局連同五部委發布《非居民金融賬戶涉稅信息盡職調查管理辦法》,7月1日起,中國境內金融機構將對存款賬戶、托管賬戶、投資機構的股權權益或債權權益以及具有現金價值的保險合同或年金合同開展盡職調查。這是世界經合組織(OECD)於2014年7月發布的金融賬戶涉稅信息自動交換統一報告標準的中國版。中國在2014年9月承諾實施該標準,首次對外交換信息的時間為2018年9月。
對於“心存僥幸”的避稅行為,專業人士建議不要以身試法。“美國對於納稅公民的海外資產狀況,有多種渠道可以掌握,”梁恩澤表示,擁有美國公民或綠卡並以此在海外金融機構開戶、出生地為美國、郵政信息等在美國境內、持續將資金轉入美國賬戶等等,都會被當地監管部門監控到。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