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決策部署,引導保險業充分發揮風險管理和保障功能,拓寬保險資金支持實體經濟渠道,5月4日,中國保監會發布了《關於保險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十八大以來,保監會緊緊圍繞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導和支持保險業發揮保險產品和資金優勢,不斷拓展服務領域,創新服務方式,在社會保障、災害救助、風險管理、現代金融等體系中發揮了積極作用。2016年,保險業為全社會提供風險保障2373萬億元,賠付1.05萬億元。截至2016年3月末,保險資金累計通過債權投資計劃、股權基金、信托等形式,直接投資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養老社區、棚戶區改造等民生工程,累計金額超過4萬億元。
近一段時期,在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和金融市場各種因素影響下,我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面臨不少風險和挑戰,存在杠桿高、嵌套多、鏈條長的問題以及金融“自我循環”和“脫實向虛”的現象。《指導意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重要講話精神,從風險保障、服務國家戰略、創新形式、改進監管等方面,提出了十五條政策措施,旨在營造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良好政策環境,促進保險業持續向振興實體經濟發力、聚力,提升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率。
《指導意見》提出了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總體要求和基本思路。一是堅持服務國家戰略和實體經濟的導向,充分發揮保險產品和保險資金的獨特優勢。二是堅持改革創新的理念,通過深化改革、支持創新、回歸本源、突出主業等方式,適應實體經濟發展的不同需求。三是堅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遵循依法合規和專業化、市場化運作,實現商業可持續。
《指導意見》提出了四方面重點政策措施。一是構築實體經濟的風險保障體系。重點發展環境汙染、食品安全等責任保險。推動個人稅收遞延養老保險試點政策出臺並落地實施。開展特色農產品保險,探索建立農產品收入保險制度。持續推進保險資金支農支小。二是引導保險資金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積極發揮保險資金融通和引導作用,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保險資金參與市場化債轉股。支持保險資金通過各種形式,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軍民融合、中國制造2025、PPP項目等。三是創新保險服務實體經濟形式。推進中國保險業產業扶貧投資基金和扶貧公益基金,助力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發展再保險和巨災保險,推進巨災風險證券化業務。研究開展專利保險試點,深化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試點。四是持續改進監管工作。動態審慎調整和優化比例及資本監管。研究推進差異化監管。研究建立保險資金非重大股權投資負面清單制度。鼓勵保險資金投資符合國家戰略和導向的重大項目,並給予政策傾斜。
保監會表示,逐步調整和優化比例及資本監管。註重風險實質判斷,動態審慎調整投資資產的分類和資本要求。對於基礎資產為國家政策明確支持的基礎設施、保障房、城鎮化建設等項目,且具有保證條款的股權計劃和私募基金,研究調整其所屬的大類資產類別和優化償付能力資本要求。研究保險資金投資金融產品的監管比例,按照基礎資產屬性實施穿透性監管。
積極推進差異化監管和分類監管試點。研究推進差異化監管,對於經營運作穩健、資產負債管理科學、投資管理能力優良的保險機構,支持其開展各類創新試點業務。研究建立保險資金非重大股權投資負面清單制度,支持保險機構根據資產負債匹配和償付能力狀況自主選擇所投資未上市企業的行業範圍。對於保險資金投資國家發展戰略和國家重大工程的項目和產品,在政策上給予適度傾斜,在產品註冊、備案、審核等環節給予優先支持。
著力防範和化解重點領域風險隱患。切實強化風險防範和監管,加強對重點風險領域和重點公司的風險預警,落實風險責任和責任追究機制。嚴格規範和治理違規開展關聯交易、利益輸送等行為,抑制產融無序結合和資金脫實向虛。堅持去杠桿、去嵌套、去通道導向,引導保險資金秉承價值投資、長期投資和穩健投資原則,為國家戰略和實體經濟提供長期穩定的優質資金。加強金融監管協調,防範風險跨行業傳遞,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