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經濟穩定向好的態勢正在拉動就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17日上午表示,一季度城鎮新增就業334萬人,比去年同期多增了16萬人,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低於5%。
10天之前(7日),人社部副部長張義珍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例行發布會上也表示,根據人社部對100個城市人力資源市場供求數據的分析,今年一季度制造業用工需求同比增長了9.3%,比總體需求增速高了1.5百分點,制造業用工需求明顯好轉。
毛盛勇表示,一季度市場的整體就業環境比較好,登記失業率和調查失業率都處於一個比較低的水平。從調查失業率來看,3月末,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和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比2月末都有回落,特別是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低於5%。
人社部對100個城市人力資源市場供求數據顯示,一季度招聘和求職人數都有增加,市場招聘人數同比增長了7.8%,求職人數同比增長了2.1%,求人倍率(空置的崗位和來求職人數之比)是1.13,求人倍率同比上升了0.06。
中國經濟運行的穩定性體現為“增長速度要穩、就業要穩、物價要穩、收入要穩”。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是6.9%,2016年是6.7%,今年一季度是6.9%。經濟增速在季度之間波動性非常小。
毛盛勇稱,在經濟增長越來越平穩的情況下,就業形勢非常好。不僅僅今年一季度好,最近這幾年,每年城鎮新增就業都是超過1300萬,城鎮調查失業率都穩定在5.1%左右的比較低的水平,城鄉居民收入也都保持比較快的增長。
張義珍認為,當前就業局勢保持總體穩定受益於經濟總量的持續擴大,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還有創業創新的大力推進等因素。
毛盛勇說,中國經濟當前增長的穩定性在增強的原因之一是產業結構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從一二三產業比重來看,三產的比重已經超過50%,2016年是51.6%,而且服務業運行比較平穩,發展態勢比較好,成為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穩定器。
人社部曾做過測算,經濟結構向第三產業轉型對就業拉動非常明顯。第三產業對就業的拉動能力,平均要高出第二產業20%。去年我國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達到了51.6%,高出第二產業11.8個百分點。
產業結構轉型明顯提升了就業彈性(就業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的比值): “十一五”期間GDP增長一個點平均拉動就業100萬人;“十二五”期間GDP增長一個點,平均拉動就業170萬人;2016年GDP增長一個點,拉動就業超過了190萬人。
就業規模擴大的另一個重要動能是創業創新的大力推進。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幾年來政府推行的商事制度改革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下稱“雙創”)對就業崗位的增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說,“雙創”是應運而生的,在全球化、“互聯網+”的時代,中國政府推動“放管服”改革,也促進了“雙創”。這3年多來,每天平均有4萬個以上市場主體註冊登記,那就相當於每年新增1000多萬個崗位。
來自工商總局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新登記市場主體359.8萬戶,同比增長19.5%,平均每天新登記4萬戶。其中新登記企業125.5萬戶,同比增長18.0%,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1.4萬戶;新登記個體工商戶227.3萬戶,同比增長21%,與2015年增速12.8%、2016年增速5.7%相比,增長速度明顯提升。
人社部部長尹蔚民表示,去年日均新增企業戶數15000戶,同比多增了3000戶,對於城鎮新增就業的貢獻率就達到了40%。
張義珍表示,雖然一季度的就業形勢“溫暖開局“,但也不可掉以輕心。因為今年勞動力的供給總量高位運行,高校畢業生總體規模又創新高,去產能也會分流出更多的勞動者,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
今年需在城鎮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超過1500萬人,其中高校畢業生795萬人,還有500萬左右的中職畢業生。此外,還有化解過剩產能需要安置的幾十萬轉崗職工,300多萬農村新轉移勞動力。
針對就業中出現的新問題,國務院常務會議於4月5日審議通過了《關於做好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對我國積極就業政策進行了新升級。
4月5日的常務會上,李克強要求,制定財稅、金融、產業等重大經濟政策時,要綜合評價對就業的影響,促進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聯動。
張義珍說,這份意見一方面圍繞穩定就業的基本盤,調整完善宏觀經濟與就業政策的協同、創業資金的支持、重點群體的就業創業、失業風險的防範等等;另一方面又圍繞拓展就業的新空間,適應新就業形態的特點,提出了支持新就業形態發展的一些政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