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養老保險司副司長賈江28日表示,“十三五”期間將通過“增收”、嚴管等措施改革和完善養老保險制度,綜合施策,實現養老保險基金長期平衡。
記者從全國老齡辦、民政部等部門28日聯合在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截至2016年底,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2.3億人,占總人口的16.7%。根據國務院日前印發的《“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預計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占總人口比重提升到17.8%。規劃要求,到2020年,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0%。
賈江表示,為及早、綜合、科學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十三五”時期,將主要通過幾項舉措改革和完善養老保險制度,健全參保繳費激勵約束機制,實現養老保險基金長期平衡。
一是在基金“增收”上下功夫。抓住城鎮化快速推進帶來的紅利,實行全民參保登記計劃,加大擴面征繳力度,實現應保盡保、應收盡收;進一步提高統籌層次,解決基金結構性矛盾,開展積累基金投資運營,提高基金抗風險能力;通過劃撥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做大全國社會保障戰略儲備、加大財政投入等措施,多渠道籌集資金。
二是嚴格基金支出管理。在確保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的基礎上,嚴格控制提前退休,防止基金跑冒滴漏;建立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保持適度待遇水平。
三是發展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減輕國家法定基本養老保險的壓力。主要是大力發展企業(職業)年金,鼓勵發展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滿足不同群體保障需要。
以下為實錄:
確立“四梁八柱”目標任務
織就“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宏偉藍圖
——全國老齡辦、民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計生委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
3月28日上午,全國老齡辦、民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計生委等五部委聯合舉辦《“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新聞發布會,全國老齡辦副主任朱耀垠主持會議,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副司長孟誌強、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副司長郝福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養老保險司副司長賈江、衛生計生委計劃生育家庭發展司副司長蔡菲出席發布會,並回答記者問。人民日報、新華社、中新社、中央電視臺等40多家新聞媒體參加了本場發布會。
會上,全國老齡辦副主任朱耀垠首先介紹了《規劃》出臺的背景和意義、主要內容以及突出特點。據介紹,編制實施《規劃》,是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也是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必然要求。本次《規劃》充分體現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專章的要求,總共設置了11章33節內容,確立了“四梁八柱”的目標任務:即“多支柱、全覆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更加健全;有利於政府和市場作用充分發揮的制度體系更加完備;支持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的社會環境更加友好”等四項發展目標,以及“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健全健康支持體系、繁榮老年消費市場、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建設、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擴大老年人社會參與、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等八大重點任務。《規劃》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要求,註重頂層制度設計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致力於推動老齡事業和養老體系統籌融合發展。
會上,民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計生委等相關司局負責人回答了記者提問。
——做大增量、盤活存量、提升質量,激發養老服務業發展活力。
問:《規劃》出臺對養老服務業發展具有什麽推動作用?
答:養老服務既是涉及億萬群眾福祉的民生事業,也是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規劃》是“十三五”時期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指南針、指揮棒。一方面,《規劃》著力保基本、兜底線、惠民生,通過打好制度、政策和資金的“組合拳”,有效保障面向老年人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進一步織密築牢老年人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網,增強兜底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規劃》提出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鼓勵市場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養老服務,繁榮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具體來看,一是做大增量。《規劃》強調轉變政府職能,降低準入門檻,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養老市場,對“繁榮老年消費市場”單獨設立一章,要求支持養老服務產業與健康、養生、旅遊、文化、健身、休閑等產業融合發展,豐富養老服務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加快形成產業鏈長、覆蓋領域廣、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的養老服務產業集群。二是盤活存量。繼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化養老服務業放管服改革,鼓勵整合改造企業廠房、商業設施、存量商品房等用於養老服務,同時深化公辦養老機構改革,提升服務效能,增強活力,把寶貴的養老資源用好盤活。三是提升質量。具體來看,就是實現“四個轉型”:推動理念轉型,堅持以人為本,質量優先,讓提高供給質量的理念深入人心;推動管理轉型,依托大數據、“互聯網+”等現代手段提升養老服務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實現養老服務供求有效對接,促進管理水平再上新臺階;推動產品轉型,努力增加新品種,變粗放為精細,全面提高設計、研發、生產制造老年用品的能力,促進老年產品升級換代,加強質量管理,保障養老產品安全可靠適用;推動服務轉型,加強養老機構服務質量監管,建立健全養老機構服務評估制度,支持各類服務主體為老年人提供滿意的服務、放心的服務、可持續發展的服務。
——全方位激勵扶持,使養老服務業成為社會投資熱點。
問:“十三五”時期在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發展養老服務方面,民政部有哪些具體落實舉措?
答:2013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幹意見》下發以來,民政部會同相關部門初步建立了激勵社會力量投資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政策體系。目前,激勵效果正逐步顯現,全國民辦養老機構發展迅速,約占養老機構總數的40%,許多省份已經超過50%,養老服務業正成為社會投資熱點。這些激勵措施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與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問題主要集中在養老機構作為一般建設項目的審批和行業準入中存在的審批周期長、環節多、門檻高,以及優惠政策不落地等方面。
下一步,民政部將按照國務院要求,圍繞落實《規劃》各項任務,繼續加大對社會力量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激勵扶持力度。一是結合《規劃》實施,抓好國務院辦公廳最近下發的《關於進一步激發社會領域投資活力的意見》的分工落實,持續實施好《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幹意見》和民政部、發展改革委等13部門《關於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業放管服改革的通知》等文件,完善配套措施,進一步降低制度性準入門檻。二是繼續落實好民政部等部門《關於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於支持整合改造閑置社會資源發展養老服務的通知》,以及規劃建設、購買服務、土地供應、稅費優惠、補貼支持方面的扶持政策,充分釋放政策效益。三是按照“激發社會活力,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主體作用,健全養老服務體系”的指導思想,將吸引社會力量參與的措施納入發展規劃、改革試點、地方激勵、提高服務質量等工作中去,實行全方位激勵。
——加快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
問:人社部如何貫徹落實《規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答:截至2016年底,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2.3億人,占總人口的16.7%,65歲以上人口達1.5億人,占10.8%,據預測,我國老年撫養比將由目前的2.8:1達到2050年的1.3:1。我國人口老齡化呈現的人口規模大、速度快、高峰持續時間長等特點,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全方位和極其深刻的影響,並直接對養老、醫療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帶來重大挑戰,必須及早應對、綜合應對、科學應對。
從養老保險方面看,主要是改革和完善養老保險制度,健全參保繳費激勵約束機制,多措並舉,綜合施策,實現基金長期平衡。一是在基金“增收”上下功夫。抓住城鎮化快速推進帶來的紅利,實行全民參保登記計劃,加大擴面征繳力度,實現應保盡保、應收盡收;進一步提高統籌層次,解決基金結構性矛盾,開展積累基金投資運營,提高基金抗風險能力;通過劃撥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做大全國社會保障戰略儲備、加大財政投入等措施,多渠道籌集資金。二是嚴格基金支出管理。在確保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的基礎上,嚴格控制提前退休,防止基金跑冒滴漏;建立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保持適度待遇水平。三是發展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減輕國家法定基本養老保險的壓力。主要是大力發展企業(職業)年金,鼓勵發展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滿足不同群體保障需要。
從醫療保險方面看,一是針對人口老齡化加速增加醫保基金負擔的實際情況,健全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報銷比例調整機制,厘清政府、社會、個人的責任,監控基金運行風險。二是適應人口流動性增強的特點,建立和完善國家級異地就醫管理和費用結算平臺,加快實現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加強異地就醫監管。三是根據高齡化態勢不斷加劇的趨勢,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保障失能、半失能老人長期護理需求。
我們相信,只要未雨綢繆,綜合施策,是能夠應對好人口老齡化挑戰的。
——實施健康老齡化戰略,保障老年人能夠獲得適宜的、綜合的、連續的整合型健康服務。
問:《規劃》第五章的內容是“健全健康支持體系”,其中提到健康老齡化的理念,請問衛生計生委在推進健康老齡化方面,將有哪些具體舉措?
答:健康老齡化,是指從生命全程的角度,從生命早期開始,對所有影響健康的因素進行綜合、系統的幹預,營造有利於老年健康的社會支持和生活環境,以延長健康預期壽命,維護老年人的健康功能,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我國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失能率高, 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近1.5億人,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約4000萬人,老年人對醫療保健、康複護理等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為推動實現健康老齡化目標,我委積極謀劃,采取了一系列的具體舉措,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將健康老齡化納入“健康中國2030”等國家戰略,聯合12部門專門制定《“十三五”健康老齡化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二是宣傳先導,大力開展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提高老年人健康素養。三是註重預防,加大健康管理和慢病防控力度。四是加強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提升服務質量。五是強化康複護理,積極推進醫養結合。
下一步,衛生計生委將按照《“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要求,以維護老年健康權益和滿足老年健康服務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推進老年健康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生命全周期、健康服務全覆蓋為主線,加強宣傳教育、預防保健、醫療救治、康複護理、醫養結合和安寧療護工作,構建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保障老年人能夠獲得適宜的、綜合的、連續的整合型健康服務。一是加強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開展適合老年人特點的以自我保健、疾病預防為主的健康教育,實施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的老年人健康管理項目,每年免費為65歲以上老年人提供一次健康管理服務,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評估、體格檢查、輔助檢查和健康指導等;開展針對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篩查幹預、腦卒中高危人群篩查幹預、癌癥早診早治、腫瘤隨訪登記、慢性病綜合幹預等,並註重提高慢性病綜合幹預管理效果。二是發展老年醫療與康複護理服務,按照《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指導原則(2016-2020年)》,加強老年康複醫院、護理院、臨終關懷機構和綜合醫院老年病科建設,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康複護理床位占比,增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老服務能力,提高服務質量和可及性。三是推進醫養結合,與民政部門聯合,完善醫養結合工作機制,建立健全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的合作機制,支持養老機構開展醫療服務,重點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所需的醫療護理和生活照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