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caing.com/article/17313/
泛海買入29%的聯想控股股權,價格27.55億人民幣。這相當於對聯想控股估值95億人民幣。聯想最為人知的故事就是當初中科院投入的20萬元變為後來 的95億元。這一故事其實就是中國不斷發展,不斷轉型的資本的故事。讓我們從聯想的20萬元談起,仔細探討一下資本的故事。
同樣的一塊錢,可以有多種身份:債、股、或者兩者皆有。中科院的20萬元,如果是借給老柳的債,那麼今天的聯想整個都應該是屬於老柳及其團隊的,中科院只 能拿回20萬元再加上利息。假設年均利息為5%,那麼25年後,中科院連本帶息應該獲得67.7萬元。如果這20萬元是資本,那麼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無 論老柳及其團隊業績有多好,今天的聯想控股1分錢也不應該給老柳。但是,中國的事情是複雜的,沒有這麼簡單。
1996年中科院把35%的股份給了老柳及其團隊,這相當於在1984年到1996年的12年裡每年拿出3%的股份給管理層作為股權激勵。這在當時是超越 時代的舉動,極大地激勵了聯想的團隊。可以說沒有當時的股權轉變,就不會有聯想的今天。即使拿今天的標準來衡量,這樣的股權激勵也是慷慨的。每年3%,相 當於33年後把整個公司送給管理層。
資本並不只是金錢。中科院的牌子在1984年就是金子招牌。這部分無形資產值多少錢?很難計算。我們可以想像如果老柳當初脫離中科院,單獨自己幹,能不能 做得更好。如果只是區區20萬元的問題,老柳為什麼沒有掙了錢以後早早地脫離中科院而單干?如果能幹得更好為什麼不離開?因為在當時的環境下有中科院這個 好婆婆,只做大樹給聯想乘涼,不干涉聯想的事物,何樂而不為呢?這個樹蔭其實就是無形資產的價值。另外,倪光南所帶來的中科院的研究成果-聯想漢卡,也是 重要的無形資產。甚至聯想的名字都來源於此。
倪光南曾經寫道:「1988年,公司拳頭產品聯想式漢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申報書表明,其產權屬於計算所,在創業頭三年(1985.4- 1987.12),漢卡為公司創造了1237.5萬元利潤(包括退稅)。」
好了,只要有具體的利潤數字,中科院投入的知識產權的價值就好算了。三年利潤1237.5萬元,每年大約400萬的利潤。假設從1984年,聯想漢卡每年 利潤都是400萬,毫無增長,到1993年被徹底廢除。這10年的現金流用15%的高折現率折現,就是2300萬元。也就是說這個聯想漢卡的專利, 屬於中科院,作為無形資產投資給聯想,價值2300萬元。另外,我估計中科院的品牌價值是這個專利的2倍,也要值4000萬左右。所以中科院對聯想的原始 資本投入為:
1)現金:20萬
2)專利:2300萬
3)品牌:4000萬
總計:6320萬元
這就是中科院對聯想的真實資本投入。可以看出,無形資產的投入是金錢投入的300倍以上。
今天,聯想這個品牌價值據稱達到了140億美元。而當初中科院的品牌價值是多少呢?即使在遙遠的1984年,這個品牌也是價值連城。如果沒有中科院這個牌 子,當初的楊元慶、郭為等,還會加入一個毫無背景與名氣的私人小公司嗎?所以,中科院對聯想的原始投入並不只是區區20萬,而是中科院的品牌與無形資產。 品牌效應加上中科院的漢卡的研究成果,這個無形資產應該是20萬元的300倍。至少值6300萬元。
所以,聯想的故事應該這樣改寫:中科院投入了20萬元,另外還投入了巨大的無形資產,即中科院的品牌與影響力及漢卡專利,價值至少為6300萬元。當初的 6320萬元,變為了後來的95x65%=61.75億人民幣。25年來,折合成年度複合增長率,聯想的內在價值平均每年增加20%,實現了快速的增長。 與此同時, 中科院也對管理層進行了慷慨的股權激勵,讓聯想人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促成了這一奇蹟。老柳在這一過程中的功勞不可磨滅。
在這個故事裡,沒有免費的午餐,誰也不欠誰的。中科院投入巨大,收穫頗豐。老柳及團隊投入畢生精力,經營有方,獲得慷慨的股權激勵。如果說有問題,只能怪 歷史的侷限性,制度的變化跟不上經濟的發展。但是,有了如此慷慨的股權激勵之後,再賤賣國有資產,就說不過去了。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這次泛海入股,至少帶 來了10億國有資產的流失。
資本的特性就是承擔風險,獲得回報。股東承擔大部分風險,獲得大部分回報。債權人承擔有限的風險,所以只獲得有限的回報。經理人不承擔風險,自然也無權染指資本的回報。管家工作的再好,也無權擁有主人的房產。
聯想控股的資本故事,其實就是中國發展的縮影。產權、債權、股權的逐漸清晰,讓中國的經濟恢復活力,逐漸走上快速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