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藍皮書:南亞諸國中印度與中國產品貿易競爭強度最高

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強勁對手,不是美國,也不是日本,而是印度。

2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中國產業競爭力研究課題組”發布的《產業藍皮書: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16)No.6》稱,從南亞諸國的產業國際競爭力來看,印度與中國的整體產品貿易競爭強度遠遠高於其他南亞國家。

藍皮書稱,印度產品整體國際競爭力相對較強,且2000年以來呈顯著增強趨勢;其它國家,如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阿富汗、尼泊爾、馬爾代夫等國產品國際競爭力相對較弱。

從南亞諸國與中國的整體貿易結合度來看,目前孟加拉國、尼泊爾、馬爾代夫與中國的整體貿易結合度指數相對較高,遠遠高於其它南亞國家與中國的整體貿易結合度指數。

課題組介紹,從與中國的整體貿易競爭強度來看,南亞諸國與中國的產品貿易競爭強度均較弱,相對來看,印度與中國的整體產品貿易競爭強度遠遠高於其它南亞國家與中國的整體產品貿易競爭強度。

從南亞諸國與中國的整體貿易互補性來看,阿富汗、尼泊爾、孟加拉國與中國的整體貿易互補程度相對較高,遠遠高於印度、巴基斯坦、馬爾代夫等其它南亞國家與中國的整體貿易互補程度。

藍皮書稱,總體來看,南亞諸國中,印中兩國產業互補性較低,且在國際市場上存在較為激烈的競爭關系;巴中兩國經貿合作水平較低,貿易競爭性相對較低,且貿易互補性有走弱趨勢;孟中兩國貿易競爭程度弱,貿易互補程度較強,產業合作前景廣闊;阿中兩國整體貿易結合程度較高,兩國在資源和能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和農業等領域相對具有較好合作前景;尼中兩國貿易依存關系較強,在農業灌溉、水利水電、公路鐵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合作潛力巨大;馬中兩國具有較強的貿易依存關系,在填海造陸、汙水處理、跨海大橋建設、娛樂、傳媒、醫療設施、住宅基礎建設等領域合作潛力較大。

藍皮書認為,中國與西亞、中東地區的產業互補性需進一步加強。總體來看,西亞與中東地區19個國家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較為薄弱,但由於中東地區石油資源較為豐富,因而石油業在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和出口值中的比重都居絕對優勢,石油石化產業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課題組表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貿易聯系普遍比較松散,產業合作項目不多,高端產業合作尤其不足,但近年來貿易聯系總體呈現增強趨勢。在19個中東歐國家中,除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外,中國與其他16個中東歐國家都是以產業間貿易為主。

由於地緣關系,中國與中東歐國家貿易聯系,多數遠不及歐盟與中東歐國家聯系緊密(有部分國家本身就是歐盟成員國),多數中東歐國家與中國、美國和日本之間的經貿關系呈“等距離”的關系。

藍皮書認為,未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應在工業制成品領域加強合作,比如,中國與匈牙利未來應在裝備制造、交通運輸設備、醫療設備、服裝、能源等領域開展產能合作;中國與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國家加強原料分類的制成品、機械及運輸設備、化學成品及有關產品等領域的產能合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5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