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保監會一系列針對以萬能險為主的中短存續期產品的強力監管政策,無疑給了一些激進險企“當頭一棒”,尤其是去年12月30的一紙通知更是讓部分險企措手不及。在對中短存續期產品的強監管下,2017年這些險企的“開門紅”將何去何從?作為萬能險“主戰場”的銀保渠道又將呈現怎樣的格局?
近日,第一財經記者以投資者的身份走訪了上海地區多家銀行,發現在今年的“開門紅”中,萬能險和去年“開門紅”時期“火熱”的景象已大相徑庭,“萬能險”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敏感詞匯,僅有少數銀行仍在主打萬能險產品,取而代之的則是非萬能型的兩全及年金保險,其中尤以年金保險更甚。
萬能險淡出
和前兩年“開門紅”期間銀保渠道鋪天蓋地的萬能險不同,在去年一系列針對萬能險為主的中短存續期產品監管政策發力的影響下,今年“開門紅”期間,萬能險已經明顯降溫。
第一財經記者近日以投資者身份走訪了上海地區的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浦發銀行、招商銀行、上海銀行等多家銀行,發現其中的多數銀行已經不再將萬能險作為主要推介品種。
“從去年年末開始,我們的萬能險產品就開始明顯減少了。監管現在管得比較嚴,另一方面,萬能險現在的收益率也已經降低了,因此不作為我們主要推介的品種。”一名銀行理財經理如此表示。
“我們今年‘開門紅’萬能險產品已經很少推了,一方面現在保監會對萬能險比較‘敏感’,另一方面銀行由於監管因素對於萬能險也比較謹慎。並且在低利率‘資產荒’的投資環境下,為了防止利差損,萬能險的結算利率已經開始降低,對客戶的吸引力也隨之下降。”一名小型險企管理人員表示。
在第一財經記者走訪的上述多家上海地區銀行中,僅有招商銀行、浦發銀行人員主動推介了萬能險產品,而在建設銀行,當記者主動詢問是否有萬能險銷售時,該銀行理財經理表示,在售的萬能險短期限產品收益率一年期在3.5%左右,收益率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而更多的則是五年期的萬能險產品,達到五年的產品即已不算中短存續期產品,但由於期限太長也無法成為該銀行的“主打產品”。
事實上,近幾個月,萬能險的平均收益率已經開始走低。華寶證券數據顯示,去年8月份萬能險平均收益率為4.799%,較前一月下降4.1個基點,環比下降0.85%。
而安信證券數據顯示,2016年保戶新增投資款單月同比增速已從年初的183%收縮到11月的12%(萬能險保費絕大部分計入保戶新增投資款)。
另外,第一財經記者走訪的多家銀行理財經理表示,之前十分“火爆”的安邦保險一款投資型財險產品已於1月5日前後停售。“這款產品之前是我們這里唯一一款期限五年以下但預期年化收益率達到5%的保險產品。現在5年以下的已經買不到5%以上收益率的產品了。”一名建設銀行理財經理對記者表示。而據媒體報道,多家財產保險公司和多家銀行已經在今年初甚至去年底就逐步停售了理財型財產險。
非萬能型年金保險“當道”
中短期萬能險逐漸淡出,投資型財產保險停售,那今年銀保渠道的“開門紅”是什麽產品在“撐場面”呢?
第一財經記者走訪發現,非萬能型的兩全保險和年金保險成為銀保渠道“開門紅”的主打產品,其中尤以年金保險更甚。
據了解,萬能險除了同傳統壽險一樣給予保戶生命保障外,還可以讓客戶直接參與由保險公司為投保人建立的投資賬戶內資金的投資活動,將保單的價值與保險公司獨立運作的投保人投資賬戶資金的業績聯系起來。
生死兩全保險則是人身保險中最受歡迎的一個品種,可以作為儲蓄的一種手段,也可為養老提供一種保障,還可以用於為特殊目的積累一筆資金。而年金保險則保證向被保險人或年金領取人在特定的年齡發放年金。
事實上,我們通常看到的萬能險是一種保險設計方式,可與年金保險、終身壽險等多種產品相結合。“年金保險、終身壽險等產品只要設計成有風險賬戶、投資賬戶;有預定利率;可以靈活變換保額、進入投資賬戶金額的形式,就可以成為萬能型產品,即通常所說的萬能險。而兩全保險和年金保險的主要區別是前者通常有一個期限,但一些傳統的年金保險則是終身的,不過如果兩者都被設計成投資型保險,似乎也沒有很明顯的本質差異。”一名精算師對本報記者表示。
“我們今年‘開門紅’不太做萬能險了,主要做年金保險,很多險企今年似乎都在主打年金保險。”上述小型保險公司管理人員表示。
本報走訪的上海地區多家銀行均向記者推薦兩全保險及年金保險,而在工商銀行的一間支行,第一財經記者在銀行櫃面出示的宣傳頁上看到的共3款推薦保險產品均為不同保險公司的非萬能型年金保險。
從記者獲得的一張保險產品宣傳資料上來看,和萬能型保險在合同中只寫明預定利率、預定利率之上都不保證不同的是,非萬能型的年金保險及兩全保險以現金價值表的形式來約定收益率,現金價值即包含了本金和收益率,退保時以此為準,而這在銀行理財經理的推薦中,就成為了“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
這份銀行理財經理口中兩年期年化收益率4.08%的年金產品信息顯示,其保險期間實際為10年,如若投保10萬元,第一年末現金價值為10.044萬元,而在滿2年時的現金價值和所發放年金/生存金的總和為10.816萬元,即簡單年化利率之下滿足4.08%的金額,之後收益率則基本維持在這個水平,而該款產品在保費10萬元的情況下,保險金額僅為5.5萬元左右,顯然被設計成了預計將在滿兩年時形成大量退保的中短存續期產品。
從第一財經記者走訪情況來看,多家銀行主推的皆為上述這種類似的“兩年期”年金產品或兩全產品,年化收益率在4%到4.5%之間,保險產品多出自於一些之前較為激進的保險公司,而一些銀行代銷的“一年期”產品則較多出自於平安人壽、中國人壽等一些大公司,年化收益率在3.5%左右。
“大公司中短存續期產品總體做得不多,所以並不擔心中短存續期限額,相反一些之前比較‘冒進’的中小公司在這個‘風口浪尖’上則不太敢做一年期的產品。”一名中型保險公司銀保渠道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然後,無論是萬能型、兩全保險、年金保險,只要符合中短存續期產品的定義,均需在監管要求下嚴格控制產品比例。
根據去年9月6日保監會發布的《中國保監會關於進一步完善人身保險精算制度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保險公司所銷售的預期60%以上的保單存續時間在1年以上(含1年)3年以下(不含3年)的中短存續期產品的年度保費收入,2016年應控制在總體限額的90%以內,2017年和2018年則分別縮減至70%及50%以內。自2019年1月1日起,保險公司中短存續期產品年度規模保費收入占當年總規模保費收入的比重不得超過50%;2020年和2021年則分別縮減至40%和30%。且2016年起,保險公司中短存續期產品年度保費收入應控制在公司最近季度末投入資本和凈資產較大者的2倍以內。
在產品結構比例限制下,一些保險公司的投資型保險產品規模需要“量入為出”,因此在市場上顯得供不應求。第一財經記者近日走訪的多家銀行均表示,保險產品非常緊俏,額度有限,一家銀行1月中旬表示某個一年期投資型保險產品整個上海僅剩30萬元額度,另一家銀行甚至表示“性價比”最高的一款產品已經售罄。
更重要的是,根據上述《通知》規定,2017年在銀保渠道擔任主角之一的年金保險自2017年起不能被設計成中短存續期產品。
對此,上述銀保渠道負責人解釋道,目前售賣的符合中短存續期產品定義的年金產品均為舊產品,而根據《通知》規定,對於不符合《通知》要求的保險產品,應當在2017年4月1日前全部停售。“這也就是說在第一季度的‘開門紅’期間還有最後的‘末班車’可以趕,之後就要重新設計產品了。這也是很多險企今年‘開門紅’都在賣年金保險的原因之一。”
預計“開門紅”業績將有所分化
去年12月30日,保監會突擊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人身保險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規定中短存續期產品季度規模保費收入占當季總規模保費收入比例高於50%或季度原保險保費收入占當季規模保費收入比例低於30%的,一年內不予批準其新設分支機構。
“相比於9月的規定,去年年末的這個文件顯然打亂了一些險企的‘開門紅’計劃。”上述保險公司銀保渠道負責人表示。
業內人士分析稱,由於萬能險等投資型險種有類似資金錯配、“借新還舊”的資金池風險,因此一旦出現大規模退保,或者出現產品到期資產出現問題抑或新產品銷售無法跟上的情況等,可能會造成較大的流動性風險。
安信證券行業分析師趙湘懷表示,受益於2015年較高的投資收益率(7.56%),2016年保險行業“開門紅”業績凸出,2016年1月壽險行業原保費增速達到73%。
而受到2016年投資收益率下滑以及監管趨嚴等因素的影響,預計2017年保險行業“開門紅”業績將有明顯分化,尤其是資產驅動負債型險企面臨較大的挑戰,預計2017年1月行業原保費增速將為14%至17%。
如果從銀保渠道擴展到整個保險業所有渠道,趙湘懷認為,預計“分紅+萬能”這種保險產品組合將成為一種趨勢。“2017年開門紅上市險企主打開門紅產品,繳費期限均包含10年期,開門紅分紅險產品主險下通常附加萬能險賬戶,可以將返還金進行儲蓄,該類產品在發揮年金分紅險特性的同時保留了儲蓄特性。”
同時,趙湘懷預計,銀保渠道將向個險渠道持續轉型。“新華保險開門紅首日大個險渠道實現預收期交保費21億元,其中十年期保費13.5億元,達成首月計劃的58%和全年計劃的10%。預計2017年上市險企將繼續聚焦個險渠道,預計2017年上市險企個險渠道保費收入占比將達到55%。”趙湘懷表示。
海通證券則分析稱,去年9月的新政規定今年4月1日起現有老產品大量停售,加上過高的萬能險結算利率將不複存在,屆時萬能險等產品銷售難度顯著加大。一些中小保險公司高度依賴萬能險等中短存續期產品,今年開門紅後保費增長壓力非常大,價值轉型(發展保障型業務和個險渠道)是必然選擇,轉型困難的公司將難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