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貨幣政策“顯性”收緊 債市拐點已至

受到前一日央行上調MLF利率的影響,周三債券市場期貨和現券雙雙下跌。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表示,央行未來上調公開市場操作利率是大概率事件,貨幣政策逐漸從隱性收緊到顯性收緊,這將對債券市場造成長期的壓力。

1月25日,國債期貨大幅低開,10年期主力合約T1706跌0.82%,5年期主力合約TF1703跌0.28%。與此同時,現券收益率飆升,10年國開收益率突破4%,為2015年7月來首次;10年國債收益率報3.33%,續創逾一個月新高。

同日,Shibor再度全線上漲。隔夜Shibor漲0.1個基點報2.1650%,結束連續三日下跌;7天期漲2.2個基點報2.6840%;14天期漲2.87個基點報3.0672%;1個月期漲1.53個基點報3.8295%,連續三日上漲;3個月期漲1.5個基點報3.8551%,創2015年5月17日以來新高。

此外,交易所逆回購跨年品種利率尾盤飆升,上證所GC001利率報25%,深交所R-001利率報15.5%。

如果此前對貨幣政策“不會從緊”還存有一絲僥幸的話,現在已經通過變相的“加息”落了實錘。1月24日,央行提高1年期MLF利率10個基點至3.1%,6個月MLF利率上調10基點至2.95%。這是2014年以來央行首次上調政策利率水平。央行還在同日重啟28天逆回購。

“這具有重大意義。”鄧海清表示,央行的貨幣政策從寬松周期到收緊周期、從隱性逐漸走向顯性。

上調公開市場操作利率是大概率事件

回顧2013年下半年的公開市場操作,央行先是逐步提高貨幣市場的利率中樞和波動性,然後逐漸提高公開市場操作利率,體現為貨幣市場利率提高的同時,“隨行就市”提高公開市場操作利率。

但2016年央行在提高貨幣市場利率和波動性的同時,並未直接上調公開市場操作利率,鄧海清表示,可能與2016年12月“債市黑暗時代有關”,即央行不敢在債市崩盤式下跌時雪上加霜,此次貨幣市場加息選在債市平穩之後,符合“穩字當頭”的政策意圖。

貨幣政策變化始於2016年8月末,央行開始提高貨幣市場的利率中樞和波動性,但是在那時央行還沒有明確提高任何一個政策利率,包括存貸款基準利率、公開市場操作利率、MLF利率、SLF利率等,“體現為在貨幣市場隱性加息。”鄧海清認為。

當時,在國際國內的複雜形勢下,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正面臨兩難。放,有出現流動性陷阱的風險;收,可能打擊正在企穩的經濟。

央行貨幣政策的操作手段和策略較過去已開始發生變化,業內人士將主要特點概括為“縮短放長”“量價分離”。

2016年8月23日,央行進行14天逆回購尋量,次日央行進行900億元7天逆回購和500億元14天逆回購,這是自上年春節以來的首次。回頭來看,這是央行公開市場“縮短放長”的開始,貨幣政策自此轉向“去杠桿”和“防範金融風險”。

“縮短放長”的操作被解讀為是央行有意提高貨幣市場利率,尤其是隔夜利率,來提高加杠桿的資金成本,是倒逼金融市場去杠桿的一種手段。

“隔夜利率上行是債市最大的風險。”鄧海清認為,債市的走勢真正需要關註的是未來資金面是否長期緊平衡,特別是隔夜資金的可得性、波動性、利率變化。

鄧海清強調,從央行政策意圖的連貫性來看,提高公開市場操作利率是順理成章之事,市場應避免以下幾種僥幸心態:一是避免認為MLF利率上調是孤立事件,央行不會上調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二是避免認為MLF利率上調只是對沖MLF放量,需要知道央行貨幣政策操作已經由數量型轉為價格型,價格信號的指示意義遠超數量信號;三是避免認為MLF利率上調對債市影響不大,因為央行沒有上調公開市場操作利率,這種說法實屬掩耳盜鈴,無視央行從2016年8月以來的逐步收緊。

在他看來,央行上調未來公開市場操作利率是大概率事件,貨幣政策逐漸從隱性收緊到顯性收緊,這將對債券市場造成長期的壓力。

中信固收則認為,貨幣政策在新的環境和壓力下,仍將以量價配合的策略,縮短久期控制“流動性閘門”並以1年期MLF利率水平引導中長期利率走勢,考慮到此次上調MLF利率的結果,預計10年期國債底部約束提升為3.1%,中樞提升到3.4%~3.5%,並判斷債市整體將呈現持續波動且振幅擴大的態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8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