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2017中國城鎮運營投資論壇”上,中國城鎮化促進會聯合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中信PPP聯合體、中國銀行、中國建築等55家機構發起成立中國城市運營聯盟。該聯盟希望匯集更多社會資本共同參與中國城鎮運營實踐,把握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投資機會。
何為城市運營?中信城開PPP首席顧問、華晟基金董事長林竹稱,當中國城鎮化率高於50%,進入到“後城市化”進程中,粗放型發展模式已不可持續,需要新的精細化運營方式。之前通過大規模城鄉人口移動、城市空間擴張、城市規模擴大,包括基礎設施大規模建設帶來的粗放式、外延式的發展,今後要走向內涵式的集約運營發展,進入到新的城市運營時代。
他認為,中國城鎮化發展道路與世界其他國家完全不同,帶有強烈的中國特色。需要走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發展道路,引入和建立PPP模式,明確政府與市場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角色分工,讓市場充分參與城市規劃建設運營決策;以規劃統籌指導城鎮化建設,市場化配置公共服務產品。
林竹稱,如果由社會資本來主導新型城鎮化,那麽在城市運營效率、風控等方面,都會有明顯的不同。社會資本的介入,會讓城市運營模式發生變化。
對於當前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汙染,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中心主任焦小平提到,中國不能再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路子。他說,盡管我們知道國際上的很多經驗,但是仍然存在僥幸心理,直至現在非整治不可的地步。真正的增長是有價值的增長,發展要穩一點、慢一點。
此外,焦小平還提到,在改革過程中,頂層設計顯得更為重要,既然公共政策由政府主導,公共服務就要公開透明,改革應該以老百姓滿意不滿意為最終標準。現在很多政府(的做法)是,請客吃飯,(打分是由)廚師之間相互打分,而非吃飯的顧客打分。要堅持法治下的放管結合,該放的放、該管的管,根本問題還是要服務。
在政府的推動下,特色小鎮建設將逐漸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業內認為,特色小鎮要“小而美”,“新而活”,建設特色小鎮要找準定位,在規劃設計中凸顯個性與差異。
面對特色小鎮這種新的業態,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副主任喬潤令提到,要註意產業立鎮,避免房地產化。其次重視農村產權制度,讓農民參與。比如,在開發古鎮的過程中,不應該破壞其原生態,將農民趕走,只剩下商業。古鎮、古村,只有農民在才有魂。當然,特色小鎮應該重視軟資源的開發,比如,青山綠水和無公害食品,這個市場是很大的。
他認為,要有歷史的耐心,用工匠精神來打造百年小店,要避免急功近利,用工業化的思維、動員一切力量去幹。不過,考慮到政績考核,這並不容易做到。
論壇上,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孔丹也提到,新型城鎮化要在實踐中總結、歸納和提煉,形成中國的新型城鎮化創新理論體系,更好地指導未來的城鎮化發展道路。
比如,在城市運營投資實踐中,要凸顯規劃的引導作用,通過“多規合一”形式把規劃藍圖確定下來,引領產業要素和資本要素集聚;要通過投融資體制創新,使城鎮化走出完全依靠政府資金和平臺的老路,形成更多依靠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城市運營PPP模式;更加關註產業大配套、產業大協同,推進產城融合、產融結合,賦予新型城鎮化更多的產業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