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市次新股大跌。同花順新股與次新股指數顯示,自該指數在2016年11月22日到達高點以來,股價接連下挫,近期的跌幅在30%以上。盡管如此,次新股的估值依舊高估,達到了68.64倍。
而與前段時間機構競相賣出的情況不同的是,已經有不少機構開始“反撲”,逆勢買入了數字認證、元祖股份、容大感光等次新股。
次新股市盈率依舊明顯高於同行
“千萬不要以為估值是算出來的,估值一定是博弈出來的。”上海市某投資人告訴記者。
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後,再也沒有出現原先的高發行價格、高發行市盈率、高超募的“三高”發行情況了,大部分新上市股票的市盈率都保持在20倍左右,而與價格便宜相對應的是新股中簽率的大幅下滑,“中新如中彩”。
不過,這一價格不對等的現象在上市之後馬上就會得到市場的糾正,等到次新股開板,基本上估值都已經高不可攀了。
“新股開板之後,市場資金對新股的追捧、搶籌情況可以作為投資者情緒的一個反應指標。”萬和證券分析師張品認為。
隨著IPO的加快,近期次新股板塊股價大跌,而盡管如此,次新股板塊的估值依舊高企,只是相對於11月22日84.84倍的高市盈率目前已經降低到了68.64倍。由於市場對於次新股的偏好,其估值往往高於同行業股票。
如新上市的元祖股份目前的市盈率(TTM)為47.75倍,明顯高於食品行業25.83倍的行業中位數。精測電子57.96倍的市盈率也明顯高於行業32.14倍的中位值。化工行業的容大感光以89.21倍的市盈率明顯高於行業35.30倍的市盈率。
機構“反撲”大筆買入
事實上,1月份以來,名雕股份等次新股大跌的背後是機構的大筆賣出,不過從最近幾個交易日來看,已經屢屢有機構出現在凈買入的名單之中。可見,隨著次新股的大幅度調整,已經有機構開始逆勢“反撲”。
1月13日,有機構專用席位在當天買入元祖股份1120.80萬元,當天該公司股票大跌了9.18%。
元祖股份於2016年12月28日登陸主板,在10個漲停之後就在1月12日開板。
1月12日,機構買入星網宇達5700.75萬元,當天該公司股票大跌了6.43%。1月11日,容大感光也獲得了機構買入1649.39萬元。
“次新股和創業板一樣已經進入到了下跌的趨勢之中,趨勢的形成短時間是很難改變的,所以逆勢買入風險還是不小。”上述私募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