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股票永遠是股票,不是股市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6054

巴黎:

巴菲特說這個世界沒有股市場(不應),那是用來記錄蠢材的地方。
(來自林奇的書"up on wall street")

很 多人總愛詳詳而談大市的看法,巴黎很小說,
第一:這類人所說的都是口水互傳;
第二:我不買期指,只買個股,知道也對我沒有幫助;
第 三:不是因為怕獻醜,而是即使知道錯了,對下一次也沒幫助。

Blog友Jon問了一個關於購買力的問題:

其實我在另一篇 文中說過,"錢多貨小,貨價會上升,要買貨"已經說出了問題的核心。

香港市民手上的錢的購買能力,從古至今,是不會無源無故的小。

因 為某種不能解釋的心理學指出,印銀紙的數量,稍稍多過實際需要商品的總產出量幾個%,資本就會有動力投資,有投資就有經濟動力。這是貨幣經濟的理論。

正 是如此,政府就有大條道理在制定社會的策劃時大量使錢、支出。但在經濟動力未發揮作用前,市民手中的購買能力必定先因貨幣量多了而下跌;
另一方面,當生意佬受了印銀紙的刺激,就會想創新一些商品,他們不是希望為我們下一代的福祉著想,而是因為想他們自已富有。這真像落花本是無情物,化作春 泥更護花了,科技因而進步,生產力進步就能令市民的購買能力上升。

一些受了刺激,猛增產量的商品,比如科技、氣車,價格就會下跌,百姓手 上的錢的這方面的購買力就上升。例如20年前$25,000一部Motorola 細龜(無線電話),今天你可用25,000買幾部細過它的手電。

反 之,假如今天的銀紙數量多過昨天的數量,又一些生產數量進不上的商品、物品的價格就會上升,亦即在這個商品的購買力就下降。而奇妙的是,這些商品是以價格 上升去反映生產它們的工廠未能追上貨幣新增數量。

當只計算整體的Index和購買力關係時,我們很易被誤導,不能微觀當中不同商品、產業 各自的變化,而流於武斷了。

這個道理亦和整個股市、個股存在相差的道理一樣,而整天補捉大市的投機客,自然較以微觀個股的長期投資人錯誤 更多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