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青啤金志國:「贏」中易亡 李華華

2008-11-04  AppleDaily

金 融海嘯冲擊全球股市已超過個半月,唔少經濟學者、乜乜分析師走出嚟事後孔明解釋,財爺曾俊華仲自吹早知有海嘯。據網易報道,早輪喺內地舉行嘅《2008環 球企業家高峰論壇》,出席者之一嘅青島啤酒(168)董事長金志國,亦學人解構呢次危機,玩「拆字」分析金融海嘯,佢認為企業要喺海嘯中倖存,要領悟一個 字──就係「贏」字。金志國話,中國企業嘅平均壽命只有3.5年,而花旗百年老店雷曼兄弟亦要走上破產嘅末路。點解呢?佢解釋:「喺追求贏嘅過程中,往往 忘記咗『贏』字最頂端、最重要嘅『亡』字。」咁即係話企業切忌貪勝不知輸,要認清不時出現嘅風險,慢吓手一個浪冚埋嚟,隨時沒頂。

「口」字代表反應

金志國仲話,「贏」字中間嘅「口」字亦好重要,佢代表高層對危機嘅認識同反應有幾深幾快,尤其喺呢次金融海嘯,點講、點做?完全取決呢個「口」字喎。聽落有啲玄,可能咁先顯得高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6

朝日啤酒正式参股青啤英博高管撤离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505/20090505024128793.html


       朝日啤酒和青岛啤酒的高管们这回可以安安心心地坐下来喝几杯了。昨日,青岛啤酒发布了非执行董事及股东监事辞任公告,安海斯-布希-英博啤酒公司  (下称“英博”)的三位高管集体离职,此前,英博与朝日啤酒的股权转让已于4月30日顺利完成交割。

        2008 年7月中旬,全球最大啤酒商英博以520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美国啤酒业巨头安海斯-布希公司(AB),成就了全球啤酒业迄今为止最大一起收购案。当时,英 博方面为了筹措资金,向多家金融机构申请了贷款,为了寻求更佳的融资渠道,缓解沉重的债务负担,英博在收购AB的同时,开始谋划剥离出售旗下部分资产。

        2009 年1月23日,英博与朝日啤酒达成协议,英博按每股2.548美元的价格将青岛啤酒2.6亿股H股  (占青啤已发行股份总数的19.99%)出售给朝日 啤酒。通过此次交易,英博套现6.67亿美元,朝日啤酒跃升为青岛啤酒的二股东。英博直接和间接持有青岛啤酒的股份总数锐减为9164万股,约占青岛啤酒 已发行股份总数的7.01%。

        按照之前的约定,4月30日英博与朝日啤酒的股权转让完成交割之后,英博在青岛啤酒的代表——非执行董事伯乐思、马爽及监事郑晓凡提出辞呈,并分获董事会和监事会批准。

        “ 青岛啤酒了解英博和朝日啤酒股权交易一事的整个过程。这是英博为了筹集资金,全球资产出售计划中的一部分,青岛啤酒尊重这种正常的商业交易。”青岛啤酒公 关部工作人员昨日如此评价英博和朝日的股权交易,“此次股权交易不会影响青岛啤酒集团的控股权,青岛啤酒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仍是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 ”2008年年报显示,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持有青岛啤酒30.89%的股份。

        记者致电朝日啤酒(上海)产品服务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目前正值休假未能对此予以置评。记者随后以投资者身份咨询青岛啤酒董秘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朝日啤酒方面目前还没有派高管过来,不过派高管是迟早的事。”

        青岛啤酒公关部的工作人员表示,“尽管股东发生了变化,但不会影响青岛啤酒公司原有的发展战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34

陈发树投资青啤谈判细节披露 至少持股5年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512/02246211022.shtml


  或许陈发树最应感谢的人,是百威英博法务总监的夫人。

  5月11日,新华都(23.02,1.15,5.26%)总 裁唐骏向CBN披露与百威英博谈判细节,称在7日的谈判桌上,陈发树一方与百威英博一方在股权价格上一度出现分歧,百威英博首席谈判官(该司法务总监)急 于搭乘当天下午的国际航班赶回美国给夫人庆祝生日,最后时刻,陈发树一方提出折衷方案,对方“把脑袋搁在刀架上”地签下了协议。集团董事长陈发树已授权他 对外表态,将至少持有青岛啤酒(25.16,-0.08,-0.32%)股份5~10年。

  “初识”在去年夏天

  唐骏有意将陈发树打造成中国巴菲特,“巴菲特的投资经典就是宝洁、可口可乐等跟民生相关的企业案例。”唐骏说,比照巴菲特,新华都集团未来的投资有三点定位:第一是投资与民生相关的产业,第二是投资对象在行业中排名前三,第三是投资对象是国资控股。

  能符合这三点定位的国内投资对象其实不多,青啤是首选之一。“青啤的商业价值很高,可持续能力、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等在行业中排名第一,吻合我们的投资理念。”

  于是2008年夏天,陈发树授权唐骏对青啤展开深入调研。唐骏称,通过网上、报表,包括市场调查等方式对青啤进行考察,与青啤管理层包括董事长金志国和总裁孙明波进行了积极接触。“我们非常认同现在青啤管理层,认为他们应该是目前中国一流的管理团队。”

  陈发树和唐骏的投资基本点是:至少要进入投资企业前五大股东之列,拥有一定话语权,而不是成为小股东,变成纯粹的财务投资。

  但要进入前五大股东行列,并非易事。唐骏说,陈发树团队一直对青啤方面表达投资意愿,但苦于找不到机会,“美国AB提供了这个机会,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进入点。”

  不足4小时的谈判

  与AB正式谈判前,陈发树、唐骏曾与青啤管理层再次洽谈沟通。

  5月7日,正式谈判分两轮进行,第一轮是说服AB接受陈发树为买家,第二轮是价格谈判。当天上午10时30分,上海证券大厦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内,第一轮谈判展开,参加者有陈发树、唐骏、AB法务总监、孙明波和一名律师。

  考虑到美国人对买主比较讲究,AB认为其买主应为可信任的、不会对青啤造成影响甚至应给青啤带来增值,主谈判员唐骏详细谈到AB卖给新华都的几点理由:新华都不只有实力和经济能力,还有中国影响力,其战略投资理念和国际化及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与众不同。

  “我想这些都是打动对方的一个重要环节吧。”唐骏说。上午谈判至12时许基本结束,AB同意陈发树为买主,下午继续价格谈判,13时许谈判开始,地点是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65层新华都集团办公室。

  双方对价格存在争议。AB提出应以前一天收盘价即21.5港元为价格基准,这是通用的国际议价模式。但唐骏指出,国际谈判议价方式有多种,除 AB所提之外,还有在收盘价基础上加一个溢价,另外,还有以60天均价为参照。最终,唐骏提出其价格体系,告知对方陈发树认同的价格是19.71港元。

  这显然不是AB的接受价位。AB的首席谈判官称,公司授权给他的权限是20港元,他必须乘坐当天下午16时的航班赶回美国,以便庆祝夫人的生日,谈判必须在14时结束,不结束只得下次再谈。

  这位着急的谈判官说,AB不急于出售,可卖对象很多,也可在二级市场抛售,或发行债券回款。

  谈判至此,陈发树和唐骏商议后认为,收购并非易事,同时也不希望出现变数。于是,唐骏表示,双方各让一步,即以19.83港元签约。“对方谈判官说,如果是这样,我就是把脑袋搁在刀架上也跟你签了,因为我要回去。”唐骏说。

  这位首席谈判官马上致电公司上司,但对方身在韩国,没有回应,转而设法联系身在爱尔兰的公司最高层,由于时差问题无法联系,只能给对方发电邮。14时18分,在无法与AB高层联系的情况下,这位首席谈判官代表AB与陈发树签字。

  唐骏说,该协议已公告,具备法律效力。“他回去可能受批评,但相信这也应该是合理价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51

唐骏:套现13亿确为收购青啤不排除继续增持


每经记者  黄清燕  发自上海

        从半个月前成为青岛啤酒(600600,SH)第三大股东到近日减持紫金矿业(601899,SH)股权套现13亿元,新华都董事长陈发树的这一系列动作颇为引人注目,而这一切似乎都在新华都CEO唐骏的计划之中。

减持的只是一小部分

        “可以说,陈发树的减持跟增持青岛啤酒有关。”昨日,在出席某活动时,唐骏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此次陈发树减持的只是一小部分,减持后,他仍位列紫金矿业第一大自然人股东。”

        5月10日,英博公司将所持青岛啤酒7.01%H股股权转让,接盘者为福建新华都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发树,这笔交易金额为2.35亿美元,收购款项来自陈发树的个人资金。

        “不管采用何种方式,肯定是使用陈发树的自有资金。”唐骏此前表示,关于收购需要的巨额资金来源,新华都还在探讨最佳的渠道,包括银行贷款、套现紫金矿业,或者寻找其他方式。此次陈发树就是选择了以套现紫金矿业的钱交付青岛啤酒的股权收购款。

        同时,唐骏对记者表示,不排除陈发树或新华都在未来12个月内继续增持青岛啤酒的可能。

打造“中国彭博社”

        在外界看来,成为青岛啤酒的第三大股东是唐骏为新华都操作的第二个大单。日前,唐骏的第一单——一向鲜有动作的港澳资讯选择了与券商合作。

        去年年中,新华都实现了对港澳资讯的绝对控股,唐骏在规划港澳资讯的蓝图时表示,“我要按照彭博社的模样打造它。”


      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港澳资讯去年的利润才500万元。唐骏早前表示,下一步将扩大港澳资讯的业务范围,向金融咨询方面扩展。话音刚落,港澳资讯与申银万国的首个产品宣布在6月1日上线。

颇受陈发树“肯定”

        如果说去年陈发树力邀唐骏加盟,看重的是唐骏在国内资本市场的知名度,而这一年多来,唐骏频频在资本市场的出手应该也颇受陈发树的肯定。

        入主港澳资讯、购买青岛啤酒股权,只是唐骏帮助陈发树成为中国“巴菲特”的第一步。唐骏表示,他在资本市场的操作手法是参照巴菲特的做法来进行的,即先对投资对象设定三个条件:一是和民生相关的产业,二是为所在产业前三名,三是具有国资背景。

        正如唐骏在加盟新华都时所言,已经进入资本运作时代的中国民营企业,缺的不是像他在微软时期的那种职业经理人,而是资本家性质的职业经理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04

狼来了:张裕、中粮、华润、光明、青啤、新希望天黑下手


http://www.21cbh.com/HTML/2010-2-1/164588.html


后金融危机时代,一切重新洗牌。

2009年以来,快消品行业并购潮风起云涌,重量级并购层出不穷。中投集团收购来宝集团,中粮收购蒙牛,光明食品集团收购上实食品控股,后金融危机时代,快消品行业并购吸引了市场大量的眼球。

据上海商情快消品研究中心统计,2009年度在中国快速消费品行业中共发生了超过70件并购及资本事件。在该中心推出的2009年度中国快速消费品10大并购榜单中,前10大并购涉及总金额超过300亿元,增长幅度达70%。

在这场国进民退的浪潮中,中投、中粮、光明食品集团等国企均成为了“2009年度10大并购”的主角,“年度10大并购”中有四个主角是国企。金融危机后正是低价买入的好时机,拥有雄厚背景的国企、央企自然成为这波并购浪潮的先行者。

不少分析师认为,快速消费品行业是经济复苏后的朝阳产业,接下来行业集中程度会进一步加大,行业并购也将不断升级。

“2010年快消品整合可能将主要集中在酒业、乳业和零售行业,这三个领域应该会有比较大的整合力度。”上海商情快消品研究中心分析师罗志平表示。

先锋主力:四大集团强势整合

快消行业并购整合,大集团是主导力量。其中,中粮集团、华润集团、青岛啤酒和光明食品集团作为业内整合能力最强的泛快消品集团,接下来的动作最值得关注。

中粮集团一直醉心于打造食品全产业链,凭借不凡的实力,频频发力收购上下游企业,延伸产业链。收购蒙牛,收购五谷道场,收购福临门,收购华夏长城,收购万威客,中粮一口气吞下这么多品牌,并且没有收手的意思。

涉 及粮油、食品、地产酒店、土畜、金融等9大业务板块的中粮下个目标很明确——白酒。中粮集团对外宣称,为完善“全产业链”将进入白酒行业。据悉,中粮一直 希望切入白酒行业,曾和多家白酒品牌有过接触。“以中粮一贯雷厉风行的做法,进军白酒行业应该不需要太长时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中粮的 整合下个大手笔在白酒业。

一直以来,华润集团坚持走并购路线,连金融危机也未能让它止步,整合力度也相当惊人。尽管此前一度又归于沉 寂,但金融危机后,华润集团再次亢奋。华润雪花啤酒在金融危机后,趁势疯狂并购,闪电般地并购和新建啤酒工厂近10家,再续此前神话。目前,华润雪花啤酒 销量属行业第一。以扩张并购见长的华润,在接下来势必会有更多的动作。

青岛啤酒的并购风格则大大不同于竞争对手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稳中 求胜,从不打没有把握的仗。青岛啤酒风格向来稳健,看准再出手。青岛啤酒董事长金志国前不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是兼并收购最佳时机,有合适的可以 并购。目前,青岛啤酒陆续在四川、山东、江苏建新厂,也在和一些地方企业在谈收购兼并。

但分析师认为目前青岛啤酒的规模已经全国数一数二,产能还没有完全释放,下一步的主力应该主要放在拓宽销售渠道以及海外收购上,由于奥运会的召开,推动了青岛啤酒在海外的影响力,所以不排除未来青岛啤酒布局海外的可能。

上 海国资委旗下的光明食品集团并购动作也非常大。并购成为光明食品“做大主业”的关键途径之一。去年7月,光明食品以15.5亿收购了上实食品持有的光明乳 业(9.65,0.17,1.79%)。接着,光明食品收购了云南最大制糖企业英茂糖业60%股权,一举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糖业产业集团。

今年1月12日,光明食品又宣布正在与澳大利亚亚西斯尔洽谈收购之事,尽管遭拒,但其并购做大战略思路不变。据悉,随着上海国资整合力度的加大,光明食品将加大主业领域的收购兼并的力度,力争年内在英茂糖业等项核心主业并购上实现突破。

酒类:啤酒葡萄酒并购可能性最大

酒类行业并购整合故事最多,各类酒并购整合命运迥异。啤酒和葡萄酒被众多业内人士认为最具备并购可能性,而白酒和黄酒却被认为缺乏并购想象力。

“目前快速消费品行业内多比较分散,竞争格局比较混乱,具有整合能力的公司正在观望,未来并购最有可能出现在啤酒行业。” 世华财讯分析师赵鹏表示。国泰君安分析师洪婷也认为啤酒产业的集中度正在增加。

但是,“青岛啤酒接下来并购的可能性不大,”赵鹏说:“刚刚收购了山东趵突泉的青岛啤酒规模已经在国内数一数二,产能还没有完全释放,如果说下一步收购的话有可能在海外”。

目 前,啤酒行业市场份额趋于集中。国内最大的四家啤酒企业市场份额逐渐逼近,2009年年中,华润啤酒占据市场份额16%,青岛啤酒为14%,燕京啤酒 (20.90,-0.20,-0.95%)为12%,仅这三家已经超过40%。万联证券分析师陈荣新认为,40%并非表明啤酒行业已经完全进入成熟期, “离国外60%还有较大距离,依然还有并购空间”。

相比之下,白酒的并购则充满不确定性。“白酒进入相对成熟期,一线品牌并购的可能性较少,并购应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品牌。”上述万联分析师认为,白酒行业相对成熟,格局相对稳定,难有大规模收购动作。

“白酒、黄酒并购机会不大。白酒和黄酒更多在于内部整合。像五粮液和贵州茅台,2010年更多会是整合内部资源。”上述上海商情分析师也持类似观点。更多分析师对汾酒和古井贡的并购不太看好。

而国泰君安洪婷认为白酒行业的并购可能性小,阻力并非来自行业集中度的加剧,而是来自于地区性垄断,“地方政府为了避免税收流失势必阻止这种并购”。

洪婷认为未来白酒行业的并购重组应该主要来源于行业外资本或者外资。“帝亚吉欧”、“轩尼诗”、“绝对伏特加”等全球知名洋酒巨头,以资本进入的方式相继联姻“水井坊”、“文君酒”、“剑南春”等白酒企业,印证了这一趋势的存在。

而知情人士向理财周报透露,帝亚吉欧控股水井坊是必然的,而且很可能为时不远。而1月22日中粮集团表示欲进入白酒行业。而茅台也在近两年表现出很强的扩张欲望。

白酒行业的并购一旦突破,将是一场旷世大仗。

黄酒尽管存在并购潜力,但仍然缺乏想象发力。而葡萄酒行业并购则让分析师们非常感兴趣。“就酒类而言,葡萄酒的机会最大,2010年各大葡萄酒公司,像张裕和王朝,可能会掀起一番酒源产地争夺战,而新疆是个必争之地。”上述上海商情分析师表示。

目前,葡萄酒行业大多集中在中东部沿海,中西部还未普及,经济一旦转好,进口品牌以及国内大品牌就会有扩张的需求。大多数被收购的将是那些具有葡萄基地的企业,如去年12月,张裕(000869.SZ)在新疆收购了具有葡萄园的天珠酒业。

“张裕高端的酒庄酒还没上去,消费区域较小,产品还集中在中低档酒类上,此前张裕刚花了十多亿元收购山东一家银行,资金充裕,并购能力不容小觑。”北京某知名券商分析师表示。

山西证券分析师罗胤告诉记者,最有可能发生并购的是中粮旗下的长城,从去年到今年已分别收购新疆和东北的两家葡萄酒厂,今年可能还会有下一步的布局。

日化:上海家化琵琶遮面

金融危机后,一向稳重低调的日化企业也开始暗流涌动,竞争日益白热化以及外资巨头咄咄逼人之势,让国内日化企业大声惊呼:“狼来了!”

此前,一向低调的日化巨头上海家 化(600315.SH)不出意料否认了此前媒体报道的上海市政府打算将上海家化集团转让的报道。理财周报记者从上海业内人士处获悉,该转让事宜的确已经 敲定,接盘者为香港新世界郑裕彤。在此方案形成后,双方曾试图打压股价。2009年12月1日,上海家化公告予以否认,上述人士认为,“这是比较明显的利 空打压股价行为。”

事实上,国有资本退出日化行业之意非常明显,而一直反对股权转让、强势的董事长葛文耀也到了即将退休的关口,这给上海家化花落谁家再添一层想象。

索芙特(000662.SZ)也处于类似的漩涡中。此前,一直有传闻称,宝洁有意向收购索芙特。索芙特对此态度暧昧,表现不温不火。

从业绩表现看,索芙特近年来盈利能力持续下降。索芙特盈利2005至2008年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50.55%、42.19%、35.97%和33.48%,2009年前三季度的毛利率为27.10%,颓败之势难挽。

“目前索芙特产品认可度不够高,市场在萎缩,宝洁和联合利华占据主要市场份额,此前的营销策略效果不好,所以未来很有可能寻找战略伙伴进行业务合作。”上海某知名券商分析师表示。

乳业:小型并购很多,新希望有希望

“乳业基本恢复,竞争领域多元化,竞争强度极有可能加剧,行业不确定性增加。”中国民族证券分析师刘晓峰说。

众多分析师表示,三聚氰胺导致一些小的乳企生存不下去了,再加上农业部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提高,不规范的乳企将逐渐垮掉,所以乳制品行业的并购速度可能会加快。

陈荣新认为,乳制品如新希望(000876.SZ)等进入资本市场未来将会有并购可能,娃哈哈采取收购地方小公司的方式进行扩张,小型并购很多。

世华财讯分析师赵鹏认为,液态奶三大龙头伊利、蒙牛、光明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并购将主要集中在奶粉业。此外,三鹿整合年中完成,小乳企将是整合重点。

“乳业从三鹿阴影中走出来,此前这一块的整合处于空白阶段,接下来行业回暖后,会有比较大的整合力度。乳业的整合主要在第二阵营,一些区域性的龙头,比如新希望。”上述上海商情分析师也持此类观点。

“未 来新希望将会有大动作。”上述万联分析师称。新希望集团去年下半年开始在北京布局,向北京千喜鹤增资3.2亿元。随后今年1月4日,收购安徽白帝乳业 41%的股权,至此,新希望乳业正式实现对安徽白帝乳业有限公司的全额控股。一位券商分析师则告诉理财周报记者,新希望今年3月还将收购杭州双峰乳业。

近年来,新希望集团已经在合肥、保定、长春、青岛等地并购12家地方中小型乳业,“最近新希望发了8亿公司债券,我估计是在为下一步的收购 做准备,除此以外,新希望今年将会对这12家乳业进行品牌上的融合,打造自己的品牌,未来新希望应该还将继续收购二三线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乳业品牌。”赵鹏 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13

华润、青啤围攻河南啤酒金星融资受阻或遭并购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423/391826.shtml


  每经记者 刘丹 发自北京
河南是惟一没有被啤酒巨头整合过的省份,如今这一格局将被打破,摆在豫啤企业面前的是激烈的市场竞争或被收购的命运。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昨日(4月22日)获悉,华润雪花已与河南驻马店悦泉签约达成收购意向,对郑州奥克啤酒的收购也进入后期。与此同时,青岛啤酒收购信阳维雪啤酒集团一事也进入日程。两大巨头的进驻无疑对河南当地的啤酒龙头企业——金星啤酒造成重大威胁。
雪花欲实现“河南造”
“我们在河南一直没有建立工厂。”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一内部人士曾经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谈及此事时不无遗憾,
而这一情况即将改变。“华润雪花已经全资收购悦泉啤酒,收购协议已经签署。”昨日一名知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这是华润雪花首次并购河南啤酒企业。
据知情人士介绍,华润雪花、青岛啤酒至今没有在河南建厂或进行资产收购,只单纯依靠其周边地域分厂进行输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啤酒巨头仍在试探性地进军河南。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指出,河南是啤酒产销大省,河南啤酒产销规模2007年已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山东,2008年河南啤酒产销达到330万千升。战略布局上,雪花、青啤已经对河南形成了包围之势,只要在河南建厂或收购,就可以实现版图的连接。
2009年初,悦泉啤酒公布招商引资项目规划,拟引进外来资本,总投资5000万元,兴建年产20万吨的啤酒新生产线项目,华润借机入驻。公开资料显 示,驻马店市悦泉啤酒有限公司始建于1980年,2004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固定资产6800万元,目前年生产能力15万吨,实际产能10万吨。
与此同时,传来华润雪花与郑州奥克啤酒洽谈并购的消息。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奥克在河南省内的市场份额并不是太大,但在郑州当地占据主要的市场份额。《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事向华润雪花咨询时,公司公关经理韩晓菲表示并不清楚。
青啤也将出手收购
另一巨头青岛啤酒也不甘落后,将目光指向河南第二大啤酒企业信阳维雪啤酒集团。
“青啤收购维雪啤酒双方已经接触了很久,谈得差不多了。”了解此起并购的知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这次青啤将采取全资收购的方式。《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随后向青啤发了邮件,但截至发稿并未得到回复。
资料显示,维雪啤酒集团旗下现有信阳维雪、郑州维雪、湖北维雪等4个啤酒生产厂和一个小麦芽制造公司,具备年产60万吨啤酒生产能力。截至2008年底,维雪注册资本1亿元,总资产7.56亿元,固定资产4.69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此次青啤拿下维雪将为其增加60万吨产能;悦泉和奥克将为华润雪花增加35万吨产能,加上悦泉新增的20万吨的产能,雪花在河南地区斩获55万吨新产能。
区域老大融资遇难题
华润和青岛扎堆河南,均将矛头指向了区域老大——金星啤酒。一直以来,河南啤酒企业数量多、品牌杂、规模小且行业集中度较低。
“股改解决不了,融资无从谈起。”金星啤酒集团副总经理李京昨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鉴于目前体制和股份构成,融资暂时没有突破。李京表 示,金星此前曾跟全球最大的啤酒公司有过谈判,公司计划在2009年至2010年进行股改,争取进入中国啤酒的第一阵营。
公开资料显示,河南金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于1995年10月,其前身为河南省金星啤酒厂,目前拥有18家分公司,年销量为200万千升,占据当地市场40%左右的份额。
“金星现在该考虑的是卖给谁,卖一个怎样的价钱。”国信证券行业分析师黄茂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语出惊人。
“华润每年在国内的资本开支平均在30亿元,相比之下河南当地啤酒企业的实力太小,根本没有招架之力。”黄茂说,河南啤酒市场同一时间迎来华润雪花、青 啤两资本大鳄,不仅撕开了豫啤企业的防线,也使河南啤酒市场迎来整合浪潮。黄茂认为,如果金星引入战略合作者融资成功,也许还有对抗几大巨头的资本,否则 难免沦为重庆啤酒的命运。
“啤酒行业凭借的就是资本的博弈,未来国内啤酒市场将是只有几家龙头企业主导的局面。”中投顾问分析师周思然也认 为,维雪、悦泉和奥克的先后“失守”,河南啤酒多年以来铸就的围城已经坍塌,雪花、青啤、金星正面交锋的竞争状态,对原本盈利能力偏低的河南本土品牌将是 沉重的打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76

对抗华润青啤市场营销面临量利抉择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511/567333.shtml


  每经记者 河川 发自上海
4月30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600600,SH,以下简称青啤股份)发布2010年第一季度业绩公告, 披露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啤酒销量122.6万千升,同比增长1.5%;实现销售收入40.9亿元,同比增长9.0%;实现净利润2.8亿元,同比增长 42.7%。
这些在外人看来令人艳羡的数字,却让公司董事长金志国及他的管理团队并不满意。今年一季度,母公司在销售费用上面投入4.56亿 元,比2009年的2.79亿元增长了1.77亿元,增幅达到64%,销量却只增加了1.5%。“这明显与公司2010年量利平衡的营销战略不相称。”长 期研究青啤股份经营状态的一位啤酒行业人士认为,过去几年青啤股份一直注重利润收益,但去年公司与主要竞争对手华润雪花啤酒的销量差距拉大,华润雪花去年 销量达到837万千升,比青岛啤酒高出了42%;而另一对手燕京啤酒今年一季度的销量增幅比青岛啤酒高了4个百分点;这一切都促使青啤股份开始注重销量和 利润保持同步增长的策略。
5月10日,青啤股份证券事务联系人孙晓航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第一季度销售费用的大幅投入主要是产品结构调整所产生的费用,同时也有为销量增加这方面的考虑。
有分析 人士认为,啤酒行业的关注点虽然不在量的绝对增长上面,但销量增长如何驱动地区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却显得极为关键。“青啤需要加强的,就在于后者。”记者发 现,随着华润雪花和一些地方强势品牌的猛攻死守,加之燕京啤酒等步步紧逼,青啤的营销仍面临一定忧患。
重品牌推广 轻市场营销?
今年 2月,即使因为春节因素带来的啤酒旺销,青啤的销量仍不容乐观。《每日经济新闻》获得的一份数据显示,在青啤大本营的啤酒消费大省山东,2月份的销量为 7.86万千升,比去年同期下降18%;河南同比下降15%;华东下降23%,陕西下降31%。
在3月份的一次内部会议上,公司总裁孙明波表 示,青啤在多个区域的销量出现大幅下滑,对此,公司营销系统相关负责人认为原因之一是“竞争对手华润雪花对市场投入的费用过大,致使青啤处于被动局面”。
据青啤季报显示,公司一季度合并利润表中的销售费用为8.98亿元,比去年同期7.38亿元增长20%。实际上,公司去年34.84亿的销售费用就比 2008年的29.72亿元增长17.2%,销量同比却只增长9.9%。而销售费用占营业总收入的比例即营销费用率往往能看出一个公司投入产出的效果。比 如燕京啤酒今年一季度销售费用占营业总收入15%,相比之下,青啤股份高达22%,相差7个百分点。
2009年,青岛啤酒先后与NBA和中视 体育合作,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大规模拉拉队选拔赛,据媒体报道,仅此项合作费用就超过5000万元。但在花巨资投入品牌推广活动的同时,公司市场占有率却未 得到明显提升。
有啤酒行业人士告诉记者,青啤股份和华润雪花都有各自的全国性品牌活动,但华润雪花在产品促销上的力度却远远高于青岛啤酒。比 如在上海市场上,华润雪花主要的营销策略放在了促销费用上,比如实行买4箱送1箱的营销政策等,有的产品甚至买一送一。而对青啤的消费者而言,这样的优惠 “可望而不可即”。记者随机走访的几家餐饮店负责人称,他们好几次向青啤业务代表提出要几个有青啤标识的开瓶器或打火机送给客人,都被告知没有申请到;而 青啤业务人员也为此抱怨营销政策没有很好地配合他们进行市场开拓。
品牌整合犯下操作性错误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人士告诉记者,青岛 啤酒一方面通过收购中小啤酒厂实现扩大外延式增长的同时,另一方面却在品牌整合方面犯下一些操作性的错误。比如在山东日照市场,青岛啤酒3年前宣布用青啤 旗下的崂山啤酒代替被收购的汇泉啤酒,同时重新招募青啤股份自己的业务员来开拓崂山啤酒在日照的市场。在汇泉和崂山两个新旧品牌替换的过程中,一个来自沂 蒙山区的地方品牌银麦啤酒趁机快速抢占了市场。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青啤以“割麦扫雪”(麦指银麦,雪指华润雪花)来收复失去的市场,“其直接后果是花出 比竞争对手更多的钞票去买回销售渠道”,一啤酒行业人士告诉记者,“硬要将当地卖得较好的汇泉啤酒换成崂山啤酒,等于重新花时间金钱来培育新的客户。”
有了那次惨痛的教训,青岛啤酒去年6月收购济南趵突泉啤酒时就显得非常谨慎,不仅保留了趵突泉啤酒的品牌,而且在人员配置上也没有像过去那样全部撤换, 除了主要负责人由青啤股份派遣外,其他营销人员仍是原趵突泉员工。
尽管在趵突泉收购上显得小心谨慎,但收购后的销量却仍不容乐观,在去年夏秋 季曾一度下滑40%。而在此期间,华润雪花加速对山东的3个生产基地进行技术改造,并迅速将雪花啤酒配送到济南各大代理批发网点。据该公司济南市场负责人 称,雪花啤酒在济南市场月消费量300箱以上的一二类酒店布点已经超过400家,布点量占到济南一二类酒店的60%。分析人士认为,这无疑会对青啤形成巨 大冲击。
营销模式不利于激发员工热情
青啤营销人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青岛啤酒实行的是“大客户+微观运营”的营销策略。大客 户主要是发展具有相当实力的一级批发商,一旦大客户发展成功,各地营销分公司不再下设办事机构。
“百威啤酒在内地的营销人员才1000多人, 而我们在全国的一线营销人员就高达1.2万人。”青啤营销总裁严旭认为,大客户发展起来以后,不仅能够帮助公司快速建立营销渠道,而且营销人员也可以得到 精简。
而一名熟悉青啤营销策略的啤酒行业人士却告诉记者,“将青啤办事处的销售人员转移到大客户那边,很多经销商不愿意接收;另一方面,营销 人员从青啤转到大客户那边,尽管都是为青啤做事情,员工却都认为经销商不像青啤那样有保障,在心理上有一种不信任行为,尤其是面临薪资福利待遇及职位变更 等问题时更是如此,由此,一些青啤员工不愿意与经销商签定雇佣合同,这就阻碍了青啤营销模式的推行。”比如在广东东莞,去年就有营销人员被转移到大客户 处,面临职位和薪资降低而被迫离职的事件;在河南,也有大的经销商不愿意接受青啤的营销人员。
严旭表示,青啤推行大客户的营销模式仅仅是其中 的一步,最终是要将微观运营策略嫁接到大客户的运营体系中去。“微观运营”是将一线业务人员实行定点定格管理,具体操作办法是给每个业务员划定区域,业务 员每天需要报告当天所拜访的客户和具体时间,晚上还需填写拜访客户的详细信息,包括几点几分在哪个客户处拜访。拜访期间,销售主管或文员会不定时打电话抽 查。一旦时间上稍微有出入,就有可能面临少则50多则两三百元的罚款,有的予以开除。
当被问到在青啤工作最大的感受时,不少受访青啤员工称 “没有归属感”,“凝聚力不强”。科锐国际人力资源公司高级副总裁刘峰认为,这种“微观运营”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机械式的管理方式,是领导层的失职或者不 作为的一种表现,企业不尊重基层员工,对企业没什么好处。企业应该想方设法去激励员工,让员工从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地发挥自身潜力,从而激发营销人员积极 工作。
重盈利能力同时不能忽视市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过去青啤和雪花都有各自的战略市场,比如华润雪花有东北、四川 等基地市场,青啤有广东、福建等重要市场。但如今两者在这些区域已从间接竞争展开了正面竞争。雪花啤酒甚至放言,今年要在青啤核心市场广东抢占东莞40% 市场份额,并称要在上海市场投入1亿的销售费用 “不惜血本”抢占市场。尽管青啤一直强调以盈利能力强见长,但业内专家表示,若市场都被竞争对手占领了,一直强调盈利能力无异于“安慰自己”。
青啤股份年报显示,该公司2009年实现净利润12.53亿元,同比增长79.2%。但被外界视为以销量见长的华润雪花在这方面也并不示弱。去年雪花啤 酒应占溢利5.4亿港元,较2008年增长81.2%。就利润的增幅而言,华润雪花高于青啤两个百分点。国泰君安证券食品饮料行业研究员胡春霞告诉记者, 港交所上市公司的应占溢利与内地的净利润意义相近。
有分析人士认为,啤酒行业如果市场占有率在20%以下,利润将被高费用投入所侵蚀。而市场 占有率在30%~50%之间,每增长5个百分点,利润将增长100%。孙明波在青啤内部会议上多次表示,公司投入的营销费用并不低,但产出与投入却相差甚 远,原因是所投入的品牌活动经费并没有与实际销售进行更有效的结合。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青啤2季度是否会增加销售费用投入的问题,孙晓航表 示目前尚不清楚,仅表示销售费用的投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青啤下一个季度是否能改变被动局面,我们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39

[管理]青啤:玩转“人力”魔方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724/140221.html


困境中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幸,但那些富有生命力的企业,却大都是相似的。

  IBM前任总裁郭士纳一句“谁说大象不能跳舞”在业界投石 击浪。十几年来,人们从疑惑到敬佩,看着郭士纳领导IBM这个蓝色“巨象”跳起了动人的舞蹈,更想弄明白他是怎样完成这一“不可能的任务”的。而郭士纳的 一句话可谓道破天机:“你可以接收我的工厂,烧掉我的厂房,然而只要留下这些人,我就可以重新建起IBM。”

  的确,得人才者得天下——那些企业的相似点中,这应该是重要的一点,或许是最重要的。

   “就人才对于一家企业的贡献度而言,关键是要量才使用。人才是一种资本,有付出也一定需要回报。一家企业的组建,实际是股东将资本转移给了一个团队,希 望通过这个团队的人力资本将其保值增值,这期间需要依靠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机制来保持团队的长期有效成长,并需要业绩分享以及增值转化。”青啤公司副总裁 姜宏这样说。

  企业如同一个多层次的生态系统,复杂多变,人力资源管理考量的是企业的智慧。

  对此,姜宏继续说道:“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企,谁解决了这个问题,谁就解决好了保持活力、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其实,青啤的前进轨迹正是这句话最合理的论据。

  “巨人肩膀”上的造梦者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于江虹是青岛啤酒厂酿造部糖化工段工段长,最近他就中了“状元”。

  “每月享受1000元政府津贴、纳入市高层次人才库,定期参加新技术新知识培训及市情国情考察、咨询和休假等活动……”2009年度青岛市有13人获得首席技师资格,这些不过是他们享受待遇的一部分,于江虹就是其中的一员。

   其实中“状元”之前,于江虹已经是一个“明星”了。他在公司组织的啤酒酿造大赛中拔得头筹,荣获冠军,同时被聘为青啤的首席技能师。他针对糖化闪发蒸汽 的回收利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每年可减少蒸汽使用费103万元;针对糖化热水系统水温偏低的问题,实行过程管理,解决了热水系统水温偏低的问题,单批次 电耗下降80.4千瓦/时,每年可节约电费17万元……

  于江虹是“首席”团队中最新的一员。青啤的“首席团队”可谓兵强马壮。有获得山东省2008年度首席技师的亓建军,有获得青岛市2007年度首席技师的林云超,有获得“青岛市有突出贡献技师”称号的张艳等等。

  这些能力出众的技师,根植于青啤强大的员工团队。而强大的员工团队,有赖于青啤畅通的个人价值上升渠道。

  “象牙塔里的生活让我感觉很神秘,作为一名基层员工,以学生的身份走进江南大学进修,心中充满了兴奋与感恩之情。感谢公司给我们普通员工创造的这么好的机会,帮助我实现快速成长。”青啤济南公司技师张正鹏说。

  作为从普通岗位成长起来的业务骨干,他参加了青啤公司与江南大学在2009年3月联合开办的“首期技能师高级进修班”,和其他来自青啤各个工厂的优秀技师们一起圆了“大学梦”。

  “员工培训是企业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企业管理学教授沃伦·贝尼斯说。

   “培养技能人才与培养管理人才同样重要”姜宏如此表示。公司制定了系统的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划,比如职业实习生计划、管理培训生计划、“金蓝领工程”,并 建立了青啤管理学院,涵盖包装、酿造、动力、QA等专业技能培训学校,并以职业技能大赛(两年一届)为契机,重点对啤酒企业关键工种——酿酒工、机械灌装 工、制麦工等在全面培训基础上组织技能大比武。,配合日益完善的薪酬福利和员工权益体系,在员工的发展机会、价值创造与分享和工作生活平衡多个层面得到全 面提升,打造了一支专业化的技能师队伍,形成竞争对手不可模仿的竞争力。

 青啤用激情成就的,不仅是企业的梦想,更是千千万万青啤人的理想。

  机制与文化的双剑合璧

  有人说,青岛是漂浮在两种泡沫上的城市,一种泡沫来自大海,而另一种泡沫则来自啤酒。青岛啤酒与青岛这座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二者不仅同名,还几乎同龄,他们一起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

  但青啤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从2002年才开始进行的。短短几年来,先后经历了由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向贴近业务的人力资源运营管理,再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历程。

  反观青啤公司董事长金志国的经历——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从一个洗瓶工成长为今天的董事长,他在青啤的职业生涯中经历了多次转型。而以此反观青啤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体现的是: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企业的文化和机制。姜宏对此有着切身的感触。

  资本本身没有属性,关键在于机制。

   为此,青啤首先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营机制,即是以顾客需要为导向的运营机制。如果销售收入不理想,问题在哪里?在于企业的内部顾客没有让外部顾客满 意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能力。但内部顾客的满意度来自哪里?源自老板是否有办法让内部顾客认可并带来最高的效益、最低的成本,进而让外部顾客满意并带来最大的 销售收入。最高的收入减去最低的成本,就可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与此同时,青啤建立了以能力为导向的用人机制。人人都是人才,关键是怎么使用,放在什么位置上,在这个位置对组织的能力有怎样的贡献?而组织对这个人又是否有回馈?这是一种包含着个人对组织贡献、组织又对个人能力有回报的互动关系。

  在此基础上,青啤还不断完善以业绩为导向的激励机制。通过这种成功分享机制,青啤建立起企业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将整体与个体的利益长期、有效结合,将个人的能力转化成组织能力并实现协同效应。

  如果说机制是企业的运行规则,那么文化则是企业的凝聚之魂。而机制最大的作用则是激活了青啤的人力资源,进而营造了和谐发展氛围,为员工创造了快乐,让青啤孕育了充满凝聚力的企业文化。

   “从更深层次来看,如何看待人实际上是一个企业文化的表现。如果将企业比作大树,企业文化好比土壤,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则是这棵大树的树干,人力资源管理 的能力好比树枝,人力资源管理的品牌和特点好比树叶,一般通过看“树叶”就能够知道一家企业是否以人为本,而人力资源的价值观实际就是这棵树结出的果实。 至于企业的生长能力,要通过企业机制提供复制能力。”姜宏说。

  “小我”成就“大我”

   青啤二厂37#纯生线,是代表国际最高技术水平的纯生啤酒生产线。但是其中的塑封机所使用的成辊塑封膜,在还有二十多米的时候就要更换,每个班次都有成 堆的塑封膜被白白丢弃。与生产线原厂的外国专家咨询也没有得到解决办法,青啤二厂的员工王洪源决定自己动手,经过反复摸索和论证,通过辅助膜辊与原剩余的 膜进行焊接,实现了塑封膜的完全利用,改造后的生产线比设备原设计每辊膜可多包啤酒20包。

  设备生产厂家的总裁获知这一消息,从国外专程来到厂里向青岛啤酒的员工表示了敬意并进行了特别奖励。目前该技术已经申请了专利,从那一刻起,世界上最大的啤酒设备生产厂商,将使用青岛啤酒的专利技术为全球的啤酒生产厂家提供啤酒生产设备。

  在啤酒行业产品严重同质化的今天,员工的技能直接关系到生产质量、效率、能源消耗、设备维护等,如何在严酷的竞争环境中持续提升竞争力,打造超越对手的制造员工的技能人才队伍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而业内专家表示:“作为制造企业要想改变处于价值链中的低利润区域的状况,办法就是进行价值创造上的结构调整,增加研发和品牌方面的盈利能力。青岛啤酒 的做法非常具有启示意义:推动企业发展的不仅仅有国际水平的高端技术,而且岗位上每一位员工的创新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也都成为推动企业不断进步的原动力。”

青啤的人才观其实很简单,就是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把员工的能力、素质、特长等与岗位相匹配,让他们的能力和价值在青啤得到充分的实现。因为合适永 远是动态的,所以任何员工只要放在合适的位置,都可以为公司创造价值。青啤遵循着“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关键是“适人适岗,优势互补”。

  不管是“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的人才观,还是为员工设立的发展平台,或者是基于价值和创造的薪酬激励,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让员工“快乐地工作”。

  “我们真正给予员工尊重和认可,因为只有快乐的员工才能创造出消费者喜欢喝的啤酒。我们就是要通过做大“企业”把“人”做大,通过做大“人”把企业做大。”青啤副总裁姜宏说。

   确切地说,中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间里,真正缺的不是人才,而是人力资源管理将人才本地化的战略和机制,特别是传统上对人力资源管理上的误区,即将 业务战略放在首要位置,把人力资源战略作为一个辅助战略,导致我们难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而这恰恰是中国企业多年的管理沉疴。

  其实正如姜宏所言,由一个企业将人力资源所放的位置,可以看出这个企业能走多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11

青啤入股西湖啤酒:推手朝日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17/zMMDAwMDE5MjQzMg.html

半年之前,青岛啤酒(00168.HK,600600.SH)与股东朝日啤酒宣布推进战略合作,现在看来不仅仅是作秀。

8月16日,西湖啤酒证实,青岛啤酒欲收购杭州西湖啤酒45%股权。其投资部工作人员指,由于这部分股权属于国有性质,因此收购具体事宜由政府方面操作。

同日,作为这45%股权持有者的杭州市工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表示,与青岛啤酒的谈判很早就开始启动,应该“很快就会有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西湖啤酒其余55%股权正为日本朝日啤酒株式会社与伊藤忠商事会社共同持有。

“朝日开始收购青岛啤酒股权时就有这个预期了。”国信证券啤酒行业分析师黄茂称,青岛啤酒收购西湖啤酒,朝日起了最关键作用。

2009年年初,朝日啤酒接手英博所持青啤大部分股份,成为青啤第二大股东,其持股比例占青啤总股本19.99%。

在这样的计划下,今年7月26日,青啤公告表示,将委托北京朝日公司生产期啤酒产品,后者还享有青岛啤酒产品的独家经销权。

有消息称,朝日也考虑将其持有的西湖啤酒股权转让给青啤。黄茂认为,目前朝日在中国产业很分散,其仅有几家啤酒厂主要分散在杭州和北京。如果把这些产业都卖给青岛啤酒,朝日可以借助青岛啤酒把这些产业连成片,逐渐做大。

而对于青啤来说,雪花啤酒的反超对其形成很大压力。江浙市场已基本被雪花和英博垄断。青岛啤酒只在西北和华南地区有一些优势,华东地区正是它最薄弱的区域。

“青岛现在对雪花的状态是,远远赶不上。”黄茂称,雪花每年投入三四十个亿在扩产上,相比之下青岛啤酒只有区区十几个亿,差距很大。而青岛就今年销售量增加是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

不管对于朝日还是青岛啤酒来说,收购西湖啤酒都是解决窘境的好出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44

青啤18.7亿“割麦”:山东收购战“收官”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8/0MMDAwMDIwOTg0Mw.html

12月7日,因公布重大投资活动,青岛啤酒A股股票停牌一天。

当日,青啤与香港培新集团在济南山东大厦签署协议,青岛啤酒全资收购培新集团持有的银麦啤酒100%股权。

银 麦啤酒具有55万千升啤酒产能,市场主要分布在山东南部临沂、济宁一带并辐射周边地区,产量及利润多年居山东省啤酒企业第二名的位置,为山东第二大本地品 牌。2006年4月,由香港培新啤酒有限公司投资控股的山东新银麦啤酒有限公司成立,总资产5.86亿元。公司前身为当地政府投资的蒙阴啤酒厂,1986 年10月建厂,第二年产品投放市场。

早在2010年初,业界即盛传青岛啤酒将收购银麦啤酒。签约现场,香港培新集团董事长杨世航透露,两家谈判历时“十个月”之久,亦印证了外界的传言。

银麦联姻青啤,凸显地方品牌在集中度越来越高的啤酒市场将难有更大空间。

在 银麦啤酒周边,国内三巨头已完成战略布局。2009年6月,继入股烟台啤酒之后,青岛啤酒以2.5亿元价格收购济南趵突泉啤酒,2010年初,青啤日照基 地30万千升产能投产,距离银麦最大消费市场临沂仅在百公里左右,对银麦构成直接威胁;另外两家,雪花则在收购完成琥珀啤酒后在聊城、烟台等地设厂,其在 邹平的基地几乎封堵了银麦北上的步伐;燕京收购三孔、无名及莱州啤酒后经营业绩虽不理想,但由于地处济宁地区,对银麦的市场份额影响更大。换句话说,三巨 头环伺周边实际对银麦啤酒已形成合围之势。

此次收购对青啤战略意义更大。此前,山东三大强势地方品牌,趵突泉和烟台已收入囊中,银麦归于青啤门下意味着其一举成为山东南部强势品牌。也意味着青岛啤酒已基本扫清山东境内诸侯,对当地啤酒品牌收编进入“收官”阶段。

银 麦约5亿资产、年约1亿元利润。青岛啤酒方面人士称,根据收购协议,公司以18.7亿元收购新银麦公司和华祺公司持有银麦啤酒的71%和29%股权。收购 完成后,青岛啤酒直接持有银麦啤酒75%股权,通过全资子公司青啤香港公司间接持有25%股权。按55万千升产能计算,合每千升收购价格3400元;目前 通常收购价格约4000元每千升。

此前,业界流传雪花收购银麦可能性更大。培新集团董事长在致辞中强调此次收购他很讲“政治”,两家联姻背后或有政府推手。

啤酒行业重组兼并中收购价格虽千差万别,但基本以吨收购价格计算。2006年英博收购雪津曾创下58亿元的天价,折合每吨收购价为近7000元人民币,一场金融危机将收购价拦腰砍下,2008年底,雪花收购琥珀啤酒价格下探至每吨2000余元以下低价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