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部6日晚透露,近期,我國東北、華北和華東地區多地相繼出現重汙染天氣,東北地區多個城市“爆表”,但有些城市遲遲不啟動應急預警。
近日,受大範圍靜穩、大霧天氣的影響,氣象條件不利於大氣汙染物擴散,我國東北、華北和華東地區多地相繼出現重汙染天氣,在京津冀區域重汙染天氣尚未消退的同時,東北地區重汙染天氣今年又卷土重來,從哈爾濱開始,沿哈大線一路向西南偏南方向傳輸,直至山東半島、江蘇和安徽北部,波及6個省30多個城市,跨越1600多公里,多個城市“爆表”,汙染程度之重、影響範圍之廣為歷年少有。
環保部介紹,11月2日起,該部相繼派出12個督查組持續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黑龍江、吉林、遼寧、江蘇等省市的重點地區開展督查。現場檢查發現,各地普遍存在重汙染天氣預測預報能力不足、響應級別偏低。
有督查組稱,哈爾濱市嚴重汙染持續26個小時,空氣質量指數(AQI)達到500持續14個小時,但按照哈爾濱市的預警分級標準,僅啟動了藍色預警;大慶市實際重度和嚴重汙染持續37個小時,其中AQI達到500持續24個小時,應啟動紅色預警。但大慶市僅預測到一天重汙染,實際啟動了橙色預警;內蒙古通遼市近2天AQI指數持續達到500,在環境保護部及自治區環保廳督促下,才啟動藍色預警。
環保部介紹,督查還發現,一些城市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不完善。大慶市對重點大氣排汙企業的重汙染天氣應急響應工作沒有強制性或約束性要求,重點排汙企業也沒有按照預案要求制定配套的重汙染天氣應急響應實施方案,應急響應措施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吉林省本級及多個市州未按要求對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進行修訂,應急響應啟動條件偏高。
此外,企業排放問題仍較突出。環保部介紹,黑龍江省是全國唯一大型燃煤電廠沒有安裝脫硝設施的省份,省內各城市熱電聯產機組熱力管網覆蓋的地區仍存在大量燃煤小鍋爐。東北三省獨立的采暖燃煤鍋爐基本沒有安裝脫硝設施,在一些中小城市甚至連脫硫設施也沒有安裝,超標問題突出。吉林省現場檢查的10家企業中有8家企業存在環境問題;遼寧省沈陽市熱源廠在線監控數據顯示超標排放;山東聊城、江蘇徐州面源汙染管控不到位情況較為普遍。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為切實分析此次重汙染成因,摸清來源,研究提出下一步防控建議,環境保護部6日組織召開了會商會議。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大氣室主任宮正宇研究員表示,這麽大範圍同時發生重汙染天氣,主要原因還是大氣汙染物排放量過大,這是內在原因,而不利的氣象條件是重要誘因。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柴發合介紹,東北地區冬季發生的大範圍極重汙染天氣過程,已經連續出現了4年。此次東北、華東地區大範圍的汙染過程,始於11月3-4日黑龍江省哈爾濱、綏化和大慶一帶,重汙染主要源於當地冬季燃煤采暖和生物質燃燒排放,這是導致區域性大範圍重汙染的“元兇”。
5日下午,受東北方向氣流影響,汙染氣團向西南偏南方向持續傳輸,經長春、沈陽至大連一線,跨過渤海灣到達山東半島,並在6日上午影響到江蘇和安徽北部地區。汙染氣團的長距離傳輸,疊加本地的燃煤、工業和機動車排放貢獻,是吉林、遼寧、山東、江蘇和安徽等地多個城市出現重度甚至嚴重汙染的原因,部分城市PM2.5濃度受汙染氣團傳輸的影響可能高達30-50%。
對京津冀地區本次重汙染過程的分析表明,有機組分和硝酸鹽仍是本次過程中PM2.5的主要組分,工業和機動車排放是此次重汙染的主要來源。但隨著各地逐漸啟用燃煤采暖設施,在夜間近地面的高濕環境下,硫酸鹽的二次轉化加劇,對PM2.5的貢獻有所加大。
針對此次重汙染天氣應對過程中暴露出的一些突出問題,柴發合認為,今後大氣汙染治理應著力提高冬季防控措施的針對性,提高冬季汙染治理措施的針對性,特別要關註居民燃煤散燒、供暖設施起爐過程、稭稈露天焚燒等汙染防控。
柴發合說,目前,環保部針對京津冀地區已采取了三大措施:燃煤電廠全部實現超低排放、重汙染工業企業錯峰生產和持續推進能源結構調整(特別是大規模用電和天然氣替代散煤),以確保北京及周邊城市不會出現極重汙染“爆表”現象。但其他地區缺乏重大減排措施支撐,在極端不利氣象條件下,若不提前采取更加有力的應急管控措施,仍有出現“爆表”的可能。
柴發合認為,應強化區域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現在的《大氣汙染防治法》僅明確了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環境空氣質量負責,但未規定其導致的區域性大氣汙染責任。對這種情況要有法律條款,有問責的要求。同時,建立區域性的大氣環境管理機構,完善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厘清各地相互影響,切實落實責任,才能有效應對區域性重汙染天氣。
“還要盡快完善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柴發合說,應以保障公眾健康為根本目標,降低重汙染天氣預警啟動門檻,提升預測預報能力,完善應急預案,提高措施的可行性和針對性,做到應急措施的有效減排。如遇到極重汙染天氣,要立即啟動有效的管控措施,切實將汙染峰值削減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