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創新生態漸入佳境

近年來,中國經濟正面臨增長速度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三期疊加,經濟下行壓力漸大。此時,在逐步裁汰舊產能之余,積極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以增強經濟韌性與活力,顯得十分迫切。

打造新經濟,見證高層決心的莫過於力推“雙創”,令創新驅動發展上升到國家核心戰略。換言之,當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未來可持續增長之關鍵依賴於創新驅動轉型是否成功。而實現創新驅動,首要乃創建一個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其中既包括政策支持,還依賴於人才、高等教育、知識產權保護等體制和法律的全方位配套與完善。

近日,世界經濟論壇中國理事會發布了《中國創新生態系統》,報告顯示,中國的創新生態在近年來取得了長足進步,創新項目和獲得的專利數量不斷增加,並認為中國具有巨大的驅動力成為創新型經濟體。

高評價主要源於中國創新生態系統構建取得的諸多成就。其一,科技創新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伴隨著創新能力的大幅提升,科技創新也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其二,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地位近年來不斷加強,以華為為例,其研發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一直保持在10%以上,從而使華為在4G核心技術、系統設備能力等領域居於世界首位;再者,從區域創新能力看,中國的高科技園區、自主創新示範區迅速發展。

從統計數據看,2015年中國研發支出總額就達到1.422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1%,相當於歐盟國家的平均水平。這一數字占世界各國研發總支出的20%,位居全球第二。區域創新能力方面,中國的高科技園區、自主創新示範區發展迅猛,目前總量已超130個。這些園區不足國土面積的1%,但研發投入占全國企業的近40%,新產品銷售收入占全國的32.8%。人才方面,通過每年120萬以上的專業人才培養以及“千人計劃”等人才引進計劃,為中國帶來了豐富的人才儲備。

成就的取得與決策層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在今年5月30日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李克強總理提出,當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孕育興起和交互影響,創新既是中國實現“雙中高”的重要支撐,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和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重要依托。

針對基礎研究短板導致核心技術落後,李克強還明確要求,到2020年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5%。隨即,《關於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幹意見》下發,就對科研人員報酬、儀器設備采購、差旅會議經費、基本建設項目管理等諸多熱點問題給出了明確的改革措施與操作規範,旨在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以深化改革更好激發廣大科研人員積極性。

當然,中國創新生態系統面臨的挑戰也不容忽視,相較於其他國家和地區仍存在不足和提升空間,與中國經濟地位不甚匹配。主要表現在核心技術落後,不少核心技術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企業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仍為數不多,萬眾創新剛處於起步階段;激勵環境仍需完善,新產品、新設備市場準入方面仍存在過於頗為繁瑣的環節和較長的審批周期。此外,對於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和懲處力度仍顯不足,也使得科技人員和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受到影響。

成效未一蹴而就,改革仍將繼續。當前,中國還需開明制度建設,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要以重大制度安排作為突破口,通過制度建設加快完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體制機制。以及靈活機制保障,以靈活的機制保障培植全民創新的熱情,激發創新動力,發揚工匠精神,同時逐漸打破地區封鎖、戶籍藩籬,促進人才流動。

總之,是否擁有健全高效的創新生態系統,是衡量一國綜合創新能力之關鍵,也是區分創新型國家與非創新型國家的標尺。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要在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進而把中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必須在構建創新生態系統上邁出實實在在的步伐。而中國能否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不僅幹系到經濟轉型,還關乎中國經濟未來幾十年之大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9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