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內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勢頭迅猛。所謂供應鏈金融,主要指銀行圍繞核心企業,管理上下遊中小企業的資金流和物流,並把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轉變為供應鏈企業整體的可控風險,通過立體獲取各類信息,將風險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務。
然而伴隨賒銷貿易發展起來的供應鏈金融業務,作為一個新興的金融領域,在發展初期難免存在規範性不足、隨意性有余的問題。目前一些P2P公司也宣稱自己做供應鏈金融,虛假標的、卷錢跑路的亂象時有發生。另一方面,一些投機者偽造貿易背景,以供應鏈金融的名義企圖從金融機構手中“空手套白狼”。
面對亂象叢生的供應鏈金融行業,業內人士指出,當前國內供應鏈金融存在的突出問題即諸多概念定義模糊不清、行業統一用語尚未形成,急需明確的技術標準及定義規範。在此背景下,國內開始有機構學者試圖給供應鏈金融下一個明確的定義。9月28日,國內首個《供應鏈金融技術標準定義》(下稱《定義》)在京發布。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國際商會執行董事、中國銀行前副行長張燕玲介紹稱,《定義》是由國際商會(ICC)主導, 全球銀行家協會(BAFT)、歐洲銀行協會(EBA)、國際保理商聯合會(FCI)及國際貿易和福費廷協會(ITFA)共同參與制定的旨在規範供應鏈金融定義和術語的重要權威文件。而她第一時間組織牽頭,聯合商務部、中國銀行等多個部門的專家完成了該文件的翻譯和解讀工作。
張燕玲指出,希望上述文件能夠促進業界對供應鏈金融的統一認識,提高我國供應鏈金融市場的標準化、規範化程度,加快與國際市場的接軌,進而在熟悉相關定義和慣例的基礎之上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提高話語權。
參與發布會的專家普遍認為,此次發布的《定義》,可以起到一個行業標桿的作用。通過凝結了眾多國際組織和金融機構高級專家的思想,聽取供應鏈金融服務商以及用戶的意見,確定了全球供應鏈金融市場中通用的標準定義和術語,澄清相關術語的產生過程,能夠極大消除由術語使用不確定、不清晰而導致的操作混亂問題。
根據愛丁堡GROUP/ ACCA統計數據,當前中小企業創造了全球52%的新增產出,卻沒有得到銀行等金融機構應有的重視和支持,主要的一個原因是中小企業普遍資信狀況差,在銀行傳統信貸業務下屬於“高危客戶”。而供應鏈金融以供應鏈上真實貿易事件為基礎,具有良好的風險控制效果,因而允許銀行將融資對象從大型企業、上市公司延伸到中小企業。
中國銀行(總行)貿易金融部副總經理、國際保理商聯合會(FCI)原副主席姜煦在發布會上指出,供應鏈金融範疇很廣,包括保理、福費廷、應收票據貼現等業務,這些業務基本圍繞應收賬款展開,或者為企業提供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及時補充現金流,或者幫助企業進行應收賬款管理降低壞賬風險,或者通過應收賬款出表改善資產結構、優化財務報表,不同的功能能夠滿足各種類型企業各種層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