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杭州峰會期間,國際社會頗為關註的是中美元首會晤。
9月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奧巴馬舉行會晤。9月4日,外交部官員介紹了雙方此次會晤中達成的中方成果清單。這則清單長達萬字,涉及宏觀經濟、工業領域結構改革等35項成果。
國際金融危機雖然已經過去快八年,但世界經濟還沒有出現強勁複蘇態勢,而表現為一種預期自致的“低增長陷阱”,投資、消費減少,進而導致經濟低迷。不少國際機構下調經濟增長預期。
作為全球兩大經濟體,中美就宏觀經濟達成共識。
根據上述清單,中美雙方承諾采取包括貨幣、財政和結構性政策在內的所有政策工具提振信心和促進增長。貨幣政策將繼續支持經濟活動和確保價格穩定,並與央行的授權相一致,但僅靠貨幣政策無法實現平衡增長。應靈活運用財政政策以促進增長、創造就業和提高居民需求,並支持結構性改革的實施。
當前全球主要經濟體政策制定者面臨的一大挑戰是,過度依賴貨幣政策寬松來避免經濟再次陷入衰退,然後實施負利率政策和不斷加大的量化寬松(QE)已經對經濟增長很難奏效,貨幣寬松政策不可持續。
傳統的貨幣政策不再有效,財政政策被擺上更重要的位置。不同於美國財政政策空間有限,中國財政政策還有一定的空間,中國今年財政赤字率為3%,遠低於美國的10%。
因此,此次成果清單中,美方認識到預算程序可預見性的重要性,以及財政預算不確定性可能對美國及全球經濟產生的影響。
美方強調的是致力於在中期內實現政府財政的可持續性。
而中國的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和支持結構性改革方面發揮了作用,相關措施包括降稅清費,設立專項資金為下崗職工提供支持,階段性降低社保繳費率,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防範風險,大力支持扶貧、生態環保等經濟社會領域薄弱環節發展等。
因此,此次清單中強調的是,在上述措施的基礎上,中方將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支持結構性改革並適度擴大總需求。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為應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中國開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而近兩年力度明顯加大。
今年中國將財政赤字率提高至歷史新高的3%,全國財政赤字高達21800億元,比2015年增加5600億元。這筆資金除了增加必要的財政支出外,主要用於減稅清費,比如今年5月1日全面推開的營業稅改增值稅,預計減稅超5000億元,而今年降低社保繳費率和住房公積金費率也將減費1000億元。
為了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降低地方政府償債利息,中國在去年置換3.2萬億元地方政府到期存量債務後,今年預計置換超5萬億元地方政府到期存量債務,而截至7月底地方政府發行的置換債券接近3萬億元。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當前,中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階段性適當提高赤字率,是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特別是為“三去一降一補”創造一定空間,緩解改革“陣痛”。
比如,中央財政拿出1000億元支持鋼鐵煤炭去產能,這筆錢主要是為下崗職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並創造培訓、轉崗再就業的條件。
上述成果清單中,美方歡迎中方在經濟改革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做出的承諾和已經取得的進展,包括增強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中方致力於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推動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和補短板,使中國經濟發展更加可持續。
根據清單,中方將兼顧經濟穩定增長和結構調整,通過增加居民消費、提高服務業占GDP的比例、確保高質量並由私人部門驅動的投資以擴大國內需求。中方將繼續簡政放權和轉變政府職能,繼續推進金融領域改革,使市場在信貸配置過程中進一步發揮決定性作用,進一步放開服務業競爭,強化社會安全保障網。
值得註意的是,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也成為中美主要成果之一。
中美雙方承諾向各自的地方政府宣傳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的最佳實踐,並進一步加強在公共服務設施投資和運營領域的交流與信息共享。
中國從2014年開始大力推行PPP模式,以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提升公共服務的供給質量和效率。
根據財政部PPP中心數據,截至今年7月30日,全國PPP入庫項目高達10170個,投資金額約1.2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