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央行否認進入“流動性陷阱” :近幾月M2有些“失真”

8月15日下午,央行否認中國進入流動性陷阱的公開表態很快傳遍了市場。

這是央行關於“流動性陷阱”的首次公開表態。上個月,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盛松成在公開場合,針對M1、M2增速剪刀差問題,提示了中國貨幣政策陷入“流動性陷阱”。 一時間,貨幣政策的“流動性陷阱”問題成為金融圈的熱門話題,業內卻對中國陷入“流動性陷阱”的看法不一。

15日,央行有關負責人就7月份貨幣信貸數據答記者問,並對“流動性陷阱”一說公開回應:“M1與M2增速‘剪刀差’主要反映貨幣在各部門分布以及活性方面的變化,這與‘流動性陷阱’的理論假說之間相距甚遠,並沒有什麽必然聯系,不能作為衡量是否進入‘流動性陷阱’的指標。”

針對2015年下半年以來M1增速持續上升,央行相關負責人認為,主要是企業活期存款增速加快,此外央行還針對信貸結構發表看法。央行相關負責人預計,隨著基數效應逐步消失,8、9月份M2同比增速將有所回升。央行提醒市場註意:在經濟發展“新常態”和落實“去杠桿”任務的大背景下,需要適應貨幣信貸增長的中樞水平的調整。多種因素造成貨幣信貸月度數據波動,避免對某個月的短期數據作過度解讀。

央行還稱,當前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利率水平低位運行,穩健貨幣政策將繼續保持靈活適度,適時預調微調,為穩增長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環境。

M1與M2增速“剪刀差”系貨幣活性

去年10月開始,M1、M2增速剪刀差持續擴大,7月份M1同比增長25.4%,為2010年6月以來最高,M1與M2“剪刀差”進一步擴大到15.2個百分點。

上月,盛松成在公開場合表示:“大量貨幣流向企業,但是企業並沒有找到合適的投資方向,於是把錢又留在了活期存款賬戶上,形成了‘企業的流動性陷阱’。”

20世紀30年代,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流動性陷阱”假說,指出一段時期內利率降到足夠低後,貨幣的需求彈性將會變得無限大,貨幣政策將會失效。多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表示,M1增速高於M2增速一般就被認為是資金有活化跡象,但是這次卻不同。目前單純依靠貨幣政策很難引導資金投資,也就是說目前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增長的有效性降低。也有觀點否定了“流動性陷阱”的命題,認為資金無法流入企業是因為市場存在著結構性問題。

對此,央行相關人士稱,2015年下半年以來M1增速持續上升,主要是企業活期存款增速加快,可能有以下因素:一是中長期利率降低,企業持有活期存款的機會成本下降。二是房地產等資產市場活躍,交易性貨幣需求上升,尤其房地產和建築業公司持有的貨幣資金增加比較多。三是地方政府債務置換過程中會暫時沈澱一部分資金。

由於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M1基數比較低,很多月份M1增速低於5%,也明顯低於M2增速,所以近期企業活期存款多增加一些,M1增速就出現明顯上升,這里面也有很強的基數效應。央行相關人士認為,M1與M2增速“剪刀差”主要反映貨幣在各部門分布以及活性方面的變化,這與“流動性陷阱”的理論假說之間相距甚遠,並沒有什麽必然聯系,不能作為衡量是否進入“流動性陷阱”的指標。

值得註意的是,央行二季度貨幣執行報告在對金融數據M1過高的描述為“貨幣‘活性’增強”,也並未提及“流動性陷阱”。

對於企業是否存在“流動性陷阱”,業內也有不同的看法。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對本報記者稱,“流動性陷阱”是西方里凱恩斯提出來的概念,但是用這個概念來形容我們當前的投資等方面的增速放緩,特別是民營企業增速下降,可能並不妥貼。

溫彬進一步解釋,因為在凱恩斯講的作為需求管理政策,比如說貨幣政策,傳統手段,利率下降到0以後,理論上講利率的下降有助於企業的投資,居民的消費等市場行為,但是由於市場的過剩,即便是利率下降到0以後,也難以有效地刺激企業去進行投資,所以就陷入了一個所謂的“流動性的陷阱”。

溫彬認為,我們國家今年上半年以來,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持續下降,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在過去5年里一直增長比較快的民營資本的投資現在開始低於平均水平。所以,可能有些學者認為這是一個“流動性陷阱”的標誌,但是有最重要的兩點差異,第一,最主要的還是跟投資的渠道有障礙,導致了即便是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的情況下,沒有有效的激發企業的投資熱情;第二是企業可投資空間還很大,目前不是沒有投資的領域和規模,主要還是有障礙。

“從宏觀層面上來看,我不想把中國的企業上升到‘流動性陷阱’的高度,用這個說法來描述這種狀況,我不太支持。”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的利率總體上還是偏高,實際上,這是由企業的市場結構性不合理導致的。外部條件各方面太弱,資金流不到這個地方來是因為與其本身的效益偏差有關。本身的效益偏差主要可能是來自於外部市場不太理想,企業的結構對市場的適應性偏弱。”

宗良稱,本國的企業目前面臨艱難的環境,但是這個環境是因為過去多年形成的。尤其是全球市場比較低迷,企業壓力大。近年來我國企業擴張快,陡然間外部環境發生變化,自然會導致今天出現一些特殊的情況,不能簡單用“流動性陷阱”去解讀。中國的企業目前的問題是可以改善的,只要堅持推進供給側改革,適度擴大總需求,不斷實現轉型升級。

前7月每月住房貸款新增4000億

雖然“流動性陷阱”一說被否認,但7月份的金融數據的確不太理想。

數據顯示,M2同比增速比上月下降1.6個百分點至10.2%;人民幣貸款新增4636億元,同比少增1.01萬億元,余額同比增長12.9%;社會融資規模增加4879億元,同比少2632億元。

對此,央行相關負責人稱,今年以來貨幣信貸增長並不慢,而且今年數據有一些特殊因素,排除後總體上仍基本正常。從M2看,去年二、三季度股市波動較大,使當時的基數大幅擡高,導致近幾個月M2同比數據有些“失真”,不代表真實增速。從貸款看,金融機構出於“早投放、早收益”考慮,一般上半年貸款占大頭,今年上半年貸款增加7.53萬億元,同比多增近1萬億元,投放進度較快,雖然7月份貸款季節性回落,但累計來看仍較多。

同時,還有幾個特殊因素:一是去年7月份為應對市場波動投放了一些貸款,剔除後今年7月份貸款同比並不少;二是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對貸款數據有較大影響,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僅定向置換的大中型銀行貸款已超過8000億元;三是金融機構加大了不良貸款核銷和處置的力度。從社會融資規模看,近幾個月同比少增主要是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減少較多(7月份就減少5122億元),這與票據市場發生了一些案件、監管有所加強有關。

7月份4636億元新增貸款中,住房按揭貸款成為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的唯一主力。數據顯示,新增貸款4636億元中的4575億元都是新增住戶部門貸款,與之相對的是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減少26億元。短期貸款減少197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4773億元。

央行相關負責人稱,從住戶部門貸款看,今年增長確實比較突出,當然主要與不少城市房地產市場升溫有關,前7個月平均每月個人中長期住房貸款接近4000億元,季節性波動也不大。從企業部門貸款看,在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特別是“去產能”、“去杠桿”背景下,企業總體信貸需求沒有住戶部門那麽旺盛。

不宜過度解讀個別月份的貸款數據:一是企業貸款季節性波動比較大,7月、10月等是明顯的貸款“小月”,“小”主要就體現在企業貸款上。二是地方政府債務置換減少的是存量企業貸款,不良貸款核銷處置基本上也是企業貸款,今年置換和核銷處置力度很大,還原後1-7月企業貸款同比還是多增的。三是1-7月企業債券和股票融資合計達2.65萬億元,同比多1萬億元,多渠道融資對貸款形成一定替代,這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方向也是一致的。

定心丸:貨幣將保持靈活適度

隨著7月金融數據“跳水”,外匯占款數據也連續第9個月下滑。繼3月1日降準後,央行加大公開市場操作,通過“逆回購+MLF”對沖外匯占款減少,確保了市場流動性穩定。但也有分析人士認為,逆回購和政策工具不能替代降準,認為下一階段外匯占款持續減少,降準的概率將進一步增加。

對於貨幣政策動向,央行相關人士在答記者問里提醒市場註意:預計,隨著基數效應逐步消失,8、9月份M2同比增速將有所回升。當前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利率水平低位運行,穩健貨幣政策將繼續保持靈活適度,適時預調微調,為穩增長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環境。

然而,市場對於央行貨幣政策走向的解讀卻不盡相同。

“降準其實是一個比較中性的基礎貨幣調控工具,被很多人認為有明顯的寬松意味。在現在這種情況下,央行應該不願意釋放貨幣政策過於寬松的這種信號,所以我覺得降準出來的概率還是不大。”針對7月金融數據下跌和外匯占款持續減少,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就算不降準,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補充基礎貨幣也沒有問題。”徐高認為,實際上,通過降準釋放流動性來補充基礎貨幣其實不是一個常規的貨幣政策操作。其他國家的基礎貨幣投放都是主要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所以,目前央行要補充基礎貨幣有足夠多的政策工具可以選擇。

“外匯占款如果出現大幅的下降肯定是降準的一個好時機。”招商銀行資產管理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也對本報記者稱,降準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劉東亮表示,公開市場操作投放的資金會不斷到期,另外資金也是有成本的,所以對於金融機構來說肯定是降準的資金有利於維護資金面的平衡。(本報實習記者李佳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3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