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和海外巨頭競爭,社交平臺Mico怎樣在1年內獲得3000萬用戶?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08/157269.shtml

和海外巨頭競爭,社交平臺Mico怎樣在1年內獲得3000萬用戶?
楊潔楊潔

和海外巨頭競爭,社交平臺Mico怎樣在1年內獲得3000萬用戶?

在海外,這款社交應用產品在很多國家的APP Store排名進入前五。工具之後,是內容出海的時代。

在國內,你或許並沒有聽說過Mico。但在海外,這款社交應用產品發布一年,就圈到了3000萬用戶,在很多地區的APP Store排名在前五名之內,在有的國家甚至一度壓過了Facebook。這在很多同類產品里,也是很亮眼的成績。在去年年底,Mico獲得了A輪3000萬美元的融資。

作為一款面向全球市場的移動社交平臺,Mico主打“基於興趣的智能社交推薦系統”,有近 20 種不同的語言版本,用戶可通過文字、貼紙、語音、視頻、圖片等多種方式交友和即時聊天。

但作為這款社交產品的掌門人,Mico創始人張慶來(Tom)給人的感覺,卻是低調而接地氣。盡管只有32歲,他卻已經是在海外市場摸爬滾打了很多年的老兵。談到這次融資時,他也是低調著:“我們沒有什麽高調的資本。”但實際上,盡管國內工具類應用出海已經是常事,但對於社交產品來說,要在海外發展,則是一件難度巨大的事情。海外用戶的社交需求千差萬別,本地化也相對更加困難,更不要說還有Facebook這樣的巨頭在全球範圍內擁有巨大的用戶基礎。

那麽,誕生只有一年的Mico是怎樣走出自己的海外之路的,又為什麽會選擇了社交這個方向?

Facebook之下,海外社交還有機會?

Tom最初的工作,是在智明星通,負責開心農場的海外發行。“等於我一畢業就在做出海這件事了。”Tom說。

在那個時候,還是2009年左右,“出海”這個詞兒還沒有流行,遊戲是開拓海外市場的主力。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巨頭開始以遊戲和搜索引擎業務,在海外開始自己的初步試水。也就是在那段時間,Tom和騰訊以及百度的部分技術團隊,加強了聯系和了解。

Tom離開原來的公司後,開始萌生了創業的想法。他做過手遊等項目,但最終還是決定,去做社交類產品,並且目標還是海外市場。畢竟,他所有的經驗和朋友,都在海外這片領域。“最初我做的開心農場就是社交類遊戲,我們在推廣時,那時Facebook也在全球逐步擴張,我們和它也有過合作。那時我們就感覺,Facebook提供平臺,我們提供內容,但是平臺的話語權更強。”而當後來,他在做手遊時,發現在平臺這端,仍然需要借助的是Facebook。他開始意識到了社交平臺的力量,並且,和團隊溝通後,他們碰撞出了同樣打造一款海外社交平臺的想法。

而“海外+社交”,卻是Mico創業團隊的基因所在。Tom一起創業的小夥伴,多數來自他當年合作過的公司,或者工作過的同事,是和他相識多年的老朋友。他的技術搭檔,就來自騰訊的QQ團隊。一直面向海外市場,加上社交、通訊的經驗,讓他們都認可了這個方向。

事情總要嘗試才知道結果。他借助之前的海外經驗,調研、走訪,和同樣耕耘海外的朋友們探討,最終認為,盡管Facebook在海外擁有大批用戶,但是,對於一家社交平臺而言,機會並不是不存在的。“就像微信不可能滿足所有人所有的社交需求一樣,Facebook也同樣有很多的社交死角。並且,在不同的國家,針對不同的人群,還有很多獨特的需求沒有去滿足。”和以前的嘗試相比,Tom這次來真的了。而在他心目中,Mico才是自己最正式的一次創業。

不過,Tom和他的團隊仍然沒有對此太過緊張。從產品開始設計到第一版正式版推出,Tom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而實際上,一開始,他也是抱著一種試驗的心理,將產品發布出去,供用戶提建議,不斷地根據用戶的反饋和評價更新、調整,隨時修改,修改了之後再發布。等產品到了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後,他發現,就在這幾個月內,產品已經積累起了100多萬的用戶。這讓Tom覺得,不能辜負這些粉絲,於是,Mico就這樣繼續做了下去。

這給Tom留下了深刻的感受,那就是,快速實現是非常重要的,“功能大於美觀。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說不用追求美觀和用戶體驗,但首要的問題,還是你得能滿足用戶的需求”。到現在,Mico保持著兩周一個版本的更新速度。

新興市場的社交機會

在Facebook擠壓下,仍然有大量的社交需求沒能被滿足。而這種社交需求表現最強烈的區域,是新興市場。“從整體而言,我們在新興市場的表現會更搶眼一些。”Tom說,“其實仔細觀察這些區域,你會發現它們都有個非常典型的特點,那就是它們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語言,它們有非常強烈的自我認同的東西。”而在當地,是非常缺失這類適合當地人需求的社交平臺的。

“它們當地的互聯網資源和開發環境都非常欠缺。”Tom說,“而且,當地大多人力資源都很缺乏,高等人才和高校學生都很少加入互聯網產品研發中來。”即使是IT業已經比較受到重視的印度,在互聯網的使用習慣上,也和其他國家有著很大的區別。“舉個小例子,以前我們上網就是喜歡聊天、玩遊戲、搜索內容,但印度人以前上網基本是為了發郵件。”Tom說。“即使是印度這樣的國家,它也有很多的自己的需求沒有完善,很多狀態還沒有挖掘出來。”他認為,Facebook的社交平臺,帶著很強的美國公司的文化烙印,它既自信又強勢,它的模式在全球都是相似的。但是Mico,能夠做到因地制宜。

這為Mico快速獲取用戶帶來了契機。在海外,像Mico這樣,能夠通過智能社交推薦系統,進行交友和聊天的平臺,目前還基本沒有競品。

“當年在做開心農場時,我們在和歐洲的一些平臺合作的時候,Facebook席卷歐洲的勢頭已經讓很多人擔心競爭不過。但事實證明,後來我們和當地的平臺合作,它們能夠獲得收入,也得到了用戶的認可。”Tom說。

但這也同時給Mico的本地化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比起工具類APP來,社交產品本來就在本地化方面加大了難度,而在文化和民俗等色彩更濃厚的這些地區,落地的挑戰就更大了。

Tom的公司現在大約有80多人,其中有30人是分布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負責產品在本地的推廣。Tom一直以來積累的人脈關系,都在海外,這也給產品的海外本地化和推廣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海外的很多員工,都是他在海外的朋友幫忙招聘的。

“對於目標區域人群的判斷和認知,這是非常重要的。”Tom說。“正因為進入的門檻比較高,這塊市場才留下了更大的空間。”

而隨著國內的移動互聯網公司更多地把目光投向海外,“出海”也儼然站上了風口。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公司轉身投向海外市場打拼,產品的類型從最初的遊戲、工具類,也逐漸擴展到了內容運營類。資本的關註度,也在隨之上升。2015年底,Mico獲得了A輪融資。“越來越多的投資人在關註這個領域了。”Tom說。

在海外這片市場打拼了許久,現在,Tom最希望的,就是在海外的中國公司們,能夠協同起來,產生合力。“外國人經常講一個例子,比如一個人開了個加油站,其他人就在附近開餐館、洗車店,形成一個生態,這就是一種協同。當越來越多的公司加入出海的隊伍中之後,我們能不能真正抱團起來?在發現新機會的時候,能不能形成一種幫扶的狀態?”Tom說。

而對於海外這片廣闊的市場,用戶比較分散,流量紅利還存在,海外競爭環境又較為寬松,Tom所希冀的這種狀態,也許並不只是個夢想。而對於日益增加的出海互聯網公司來說,或許一個新的對外價值輸出的大環境,正在形成的過程中。

【“出海記”系列報道】

中國互聯網公司的“殖民戰爭”

APUS李濤:創業要悄悄進村,打槍的不要

觸寶:8年坐擁7億用戶,一家創業公司的得失與糾結

曾推出權限管理的LBE,用平行空間在海外3個月圈到3000萬粉絲

Mico社交應用出海Facebook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7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