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表現亮眼的人壽險業務中,被市場認為是保險業“下一個風口”之一的健康險發展迅猛。保監會近日發布的前5月保費數據顯示,健康險保費同比增幅高達90%。
然而,在這90%高增長背後,商業健康險保費規模仍然較小。太平洋壽險近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仍有超過60%的保險客戶並未購買商業健康險。而另一邊,大多專業健康險公司雖成立多年卻仍未進入盈利周期。如何破解行業“痛點”?一些業內人士“瞄準”了互聯網+商業健康險的模式。
健康險飛速發展
“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結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以及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健康服務需求增長,商業保險應該是健康醫療市場價值鏈上越來越重要的一環。”太平洋壽險常務副總經理楊曉靈表示。
確實,近幾年商業健康險的保費收入增長保持了高增長。今年前5個月,健康險的原保險保費收入為1913.96億元,較去年同期大漲了90%,已連續五年超越行業增速。同時,健康險保費占人身險保費占比也逐步提升,從2011 年的7.12%提升到2015 年的14.8%。
平安證券非銀行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繳文超分析稱,健康險的高速發展主要由幾下幾點原因驅動:老齡化、城鎮化帶來醫療保險需求增長;中產和富裕階層的產生,由此帶來對健康險的需求;由於環境汙染等原因帶來重大疾病發病率的逐年提升;國家政策的支持,個人稅收優惠型健康保險落地試點;醫保覆蓋範圍的不足,結合國際經驗可以看出,基本社保和商業保險有一定的替代關系,在社保越健全的地區,商業保險的空間越有限;以及高質量醫療資源的緊缺。
“預計2016 年,健康險的需求仍將維持高位,同時,個人稅優型健康險雖然對保險公司的利潤貢獻度較低,但是,出於搶占市場和獲取數據的需要,我們預計保險公司仍有較大動力涉足這一市場,因此,今年下半年健康險的增速仍將維持在一個較高的位置。”繳文超表示。
超過60%的人在“裸奔”
增速雖快,但商業健康險絕對數額仍然很小。據楊曉靈介紹,我國的商業健康保險支出在衛生總費用中仍不足2%,而發達國家這一比例的平均水平是10%左右。
根據太平洋壽險近日發布的《中國商業健康保險客戶臉譜》,太平洋壽險的客戶大數據顯示,2015年保險客戶中投保商業健康險的客戶比例為38%,盡管較2011年的10%相比有了很大的增長,然而仍有超過60%的人在“裸奔”。
據楊曉靈介紹,根據太平洋壽險繪制的客戶臉譜,從性別上來說,在商業健康險客戶中,59%是男性客戶,所有省份都是男性購買率較高;從年齡上來說,所有買了商業健康保險的客戶中“80後”及“90後”占比合計為49%。而所有“80後”客戶中有45%購買了商業健康保險,他們兼具觀念和支付能力,是最具購買意願的群體;而從地域上來看,東部沿海省份健康險覆蓋率高,中西部省份覆蓋率低,其中北京達到最高79.13%,最低的是10.95%的江西,前者是後者的近7倍。
楊曉靈表示,目前商業健康保險的產品線分為疾病保險、醫療保險、失能收入損失保險以及護理保險四大類共2900余個產品。太平洋壽險大數據顯示,這四類產品中,購買醫療保險產品的客戶最多,占比為83.5%,而疾病保險為16.49%,失能收入損失保險及護理保險則接近於零。
“客戶需求集中在發生頻率較高的醫療費用報銷方面,而真正體現保險作用的小概率高杠桿的產品賣得不好。”楊曉靈表示。
在疾病保險方面,客戶購買的平均保額為6.9萬元,但是通常重大疾病治療成本在10萬元-50萬元。“目前疾病保險的保額缺口較大大,這對於重大疾病來說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與基本保障的區隔不明顯。”楊曉靈表示。
對於購買率幾乎為零的失能保險和護理保險,楊曉靈表示,失能保險對一定時期內因失去工作能力、收入減少或中斷提供保障,具有保額高、保障期長的特點,目前僅少數保險公司開辦,主要為外資企業全球化員工的福利保障計劃內容;而護理支出其實是醫療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護理保險在我國屬於起步階段,僅有100余個產品在售,隨著我國老齡化趨勢加快,護理保險需求將日益增強。
互聯網+商業健康險
“大健康醫療這個數萬億級的市場,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圍繞人、消費者、患者,是未來發展的藍海,令所有有機會參與者們垂涎三尺。”楊曉靈說。
楊曉靈介紹稱,2015年全國中資和外資保險公司總計246家。 其中經營健康險的中資和外資公司總計148家,包括壽險70家,產險73家,專業健康險5家。2015年健康險保費收入2410億元,其中專業健康險公司保費收入470億元,占19.5%。
然而,在專業健康險公司中,除了2014年底剛剛成立的太保安聯健康,其余4家專業健康險公司中,僅有安邦保險集團下的和諧健康實現盈利,成立多年的人保健康、昆侖健康、平安健康均未實現盈利,剛剛發布2015年年報的平安健康在去年仍錄得1.16億元的凈虧損。
從另一個角度看,絕對數額小說明還有巨大的機會。然而,要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必須要解決行業的“痛點”。
“做不大既有產品的問題,也有供應鏈的問題,還有生態系統的問題。這都是互聯網醫療的機會。”楊曉靈表示。
他認為,傳統保險企業供應鏈有兩大痛點,即運營效能、客戶體驗。運營效能方面,需要人工逐單審驗,屬於勞動密集型作業;而由於需要實物單證票據,需要理賠收單,整個報銷周期長達1-2個月。未來方向則是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供應鏈的數字化再造。
在生態系統方面,互聯網大健康醫療的流量變現,需要形成商業模式的閉環,商業健康保險幾乎可以滲透到大健康醫療價值鏈的所有環節。
泰康在線副總裁兼首席運營官丁峻峰則表示,目前的醫療體系中用戶對商業健康保險的需求巨大,同時互聯網保險發展勢頭正猛,商業健康保險與互聯網保險之間如果能有機的結合,實際上可以碰撞出更多的火花。丁峻峰表示,創新型互聯網健康保險產品的銷售渠道與傳統的健康商業保險不同,產品都是直接面向終端消費者,不僅由於省去了中間環節使得性價比更優,而且產品本身更具活力和生機,同時還可以支持更多的細分人群。
同時,在互聯網技術驅動和大數據應用環境下,保險的定價模式將面臨著顛覆性的改變,甚至用戶在早期僅僅因為做了一次健康測試,就有可能被鑒定為“低風險”人群進而獲得更低的購買價格。另外由於可穿戴設備、生物識別、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相關技術不斷與保險融合,保險的理賠方式和服務也將會有更多的時效性、便捷性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