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挑选接班人的启示 孙旭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0mp5g.html
巴菲特的接班人曾经是伯克希尔股东以及价值投资者关注的热门话题,不久前,这个谜终于解开了——39岁的托德·康布斯被任命为伯克希尔的投资经理。
分析一下巴菲特为什么会挑选康布斯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对我们了解价值投资无疑会有极大的意义。在我看来,这件事给了我们三个启示。
业绩背后的东西更重要
第一个启示是巴菲特并非只凭一段时间的投资业绩来挑选接班人,换言之,业绩背后的东西才更重要。《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1]中有这样的陈述:
其他一些康布斯的粉丝透露,康布斯不像很多其他基金经理,甚少花时间与业内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投资理念,而是喜欢自己琢磨。但是一些人在了解了库布斯的管理业绩之后,对其不再那么佩服,这也是康布斯的基金规模一直没有超过4亿美元的原因之一。
其实,康布斯的业绩并不寒酸。根据相关报道,其历史业绩如下:
表1:康布斯投资业绩
|
康布斯
|
标普500指数
|
2006年
|
13.6%
|
13.6%
|
2007年
|
19.0%
|
3.5%
|
2008年
|
-5.7%
|
-38.5%
|
2009年
|
6.2%
|
23.5%
|
2010前10个月
|
-4.0%
|
6.0%
|
按表1中的数据计算,康布斯在将近5年的时间里年均收益率为5.6%,而标准普尔500指数为-1.1%,康布斯平均每年战胜指数6.7个百分点。
普通人看不上康布斯的业绩,巴菲特却选取康布斯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这表明他更看重康布斯业绩背后的东西,从《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来看,康布斯是一个热爱投资、求知欲强且独立思考的人,最重要的是,他防范风险的能力突出。这完全符合此前巴菲特提出的挑选接班人的标准。
与巴菲特相比,普通投资者挑选基金经理时是不是过于看重中短期的业绩了?再或者,对投资业绩有着过高的期望值?
能力圈原则不容忽视
第二个启示是永远不要忘了能力圈原则。康布斯的基金主要投资银行、经纪公司和保险公司,专注于金融行业很有可能是其业绩不那么出色的一个重要原因。有报道称,他的基金成立以来的累计回报为34%,同期标普500指数下跌5.1%,而标普金融服务类指数下跌的幅度居然达到了49%!如果是与金融服务类指数作比较,康布斯领先的幅度可就太多了。
由此我想到了比尔·米勒,这位著名的投资大师在2008年重仓金融股,结果是当年亏损了55%。为什么康布斯的表现要好得多呢?从相关报道[2]来看,康布斯的工作经历以及认真学习功不可没。
1993年从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毕业后,他成为一个州立金融监管机构的分析师,这份工作让他对银行的内部运作和欺诈调查有了深入的理解。
他随后加入汽车保险公司Progressive,负责分析风险和确定汽车保险单的费率。
与康布斯共事过的人都会说他对于金融世界的运作感到好奇,对金融、商业和监管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自己进行研究,并花了大量的时间阅读新闻以及晦涩的金融文件,例如保险公司的依法申报文件和资产池担保证券的说明书。
换言之,康布斯毕业后为自己培养出了投资金融业的强大能力,而比尔·米勒就相形见绌。
A股市场现在银行股以市盈率或市净率来衡量很便宜,但是否好的投资对象却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考虑到自己对复杂的金融行业的了解可能还远不及比尔·米勒,我实在是没有信心重仓银行股。有人认为这是我恐惧的表现,其实不然。
价值投资不等于买入并持有
第三个启示是巴菲特是不折不扣的“价值投资者”,“买入并持有”并非价值投资的本质特征。
巴菲特说过自己是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费雪,但总是有些曲解了价值投资本义的投资者认为并非如此。如 任俊杰先生和朱晓芸女士就认为,“如果我们再让同样的场景出现在巴菲特面前,相信他的回答一定会变成:‘投资嘛,很简单,就四个字:企业角度。’什么是企业角度?简单点说就是:选得好并拿得住。”
那么,康布斯是什么样的投资者?
据信息公司FactSet的Lionshares数据库里一篇点评文章,Castle Point基金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价值导向、专注于金融行业的多空兼顾型投资者”
彭博社获得的市场资料显示,库姆斯秉承“价值投资”理念,聚焦于对金融机构的短期和长期投资。
第一份报告是在2007年12月31日,最近的一份报告是2010年6月30日,在长达30多个月的时间里,康布斯对80多种金融类股票进行交易。遗憾的是,其中并不能找到“买入并长期持有”的有力证据,或许康布斯所倡导的价值更在于短线以及中线的操作,唯一一只在他手中持有30个月之久的只有保险与再保险公司United America Indemnity,而这家公司的股价从康布斯2007年投资至今年6月份,已经下跌将近60%。
有客户表示,康布斯在预防下行风险方面要比发现巨大潜力股做的好。
由以上多篇报道来看,康布斯更像格雷厄姆还是更像费雪?为什么这个主要投资并非“买入并持有”的投资者入了巴菲特的法眼?
[3] 《奥马哈之雾》第209页,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