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行業龍頭利潤十年縮水80%,那些勉強活著的制造業如何自救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6946.html

傳統制造業走到了十字路口。

受累於世界經濟不景氣、國內外市場疲軟,以及產業全球轉移等的影響,中國的傳統制造業面臨嚴峻挑戰。而在中國最發達地區之一的長三角,近年來用工和其他成本迅速上漲,制造業形勢亦很不樂觀。

如何應對經濟下行的大環境壓力?面對客戶減少、訂單下降,企業又如何轉型?第一財經記者近期走訪了長三角地區的幾家中小制造業企業和有關專家,從傳統制造業的現狀,尋找根源探究出路。

承壓:傳統制造業利潤大幅下滑

宏觀經濟數據幾乎全線回落。國家統計局發布的4月數據顯示,從傳統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來看,出口增速從3月份的18.7%回落至4.1%;消費增速從10.5%回落至10.1%;投資增速也從10.7%回落至10.5%,而投資的回落則主要是受制造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回落影響。

制造業似乎成了整體經濟下行的最大受力點。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發布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下稱“制造業PMI”)顯示, 今年2月制造業PMI為49.0,創下2012年8月以來新低,且為連續第七個月低於50榮枯線;4月制造業PMI為50.1,也比上月微落0.1個百分點。

其中,中、小型企業的困境最突出。4月份,中型企業PMI為50.0,小型企業PMI為46.9。

作為全球重要制造業基地的長三角地區在此輪經濟下行中受到的沖擊十分明顯。此前曾有媒體對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江蘇省、安徽省、浙江省、上海市)上市公司2015年的中報業績做過統計,三省一市上市公司中報利潤負增長比例均超過30%,其中,安徽最高,為49%;蘇、浙、滬分別為40%、38%和33%。

數據顯示,三省一市制造業上市公司共600家,其中凈利潤為負數的有63家,即長三角地區有一成制造業上市公司2015年中報虧損。

“前兩年,全國範圍內這一行業倒掉了一批公司,目前這個行業仍處於低谷。”蘇南地區某人造革制造企業老板何先生告訴記者,現在他們企業年產值在1.7億到2億元之間,在行業里為數不多,算是做得比較好的。

雖然規模能維持,但利潤是明顯減少了。

現在我們的凈利潤基本只有3%~5%,而十年前我們有15%~20%的凈利,有些產品的利潤點還可能會在20%以上。”何先生對第一財經記者感嘆,現在錢越來越難賺了。

何先生回憶說,在2013年之前,行情都還算不錯——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曾有一個短暫的下降過程,而4萬億投資下去後又有所回升,跟前面基本持平。不過,2011年銀根開始收緊,大家口袋里沒錢了,需求量下降。廠家就搶單子、拼價格,一輪兩輪之後,企業的整個利潤就下來了。

此外,用工成本上漲也是中小企業業主們頗為苦惱的問題。何先生告訴記者,跟十年前相比,現在用工成本已經翻了三番都不止,2005年到2007年時,工人工資在1800~1900元左右,而現在是五六千;另一方面,社保基數每年都在提,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此外,實業逐漸呈現系統性的“缺血”困境。

以上世紀90年代曾飛速發展的溫州制造業為例,中國中小企業國際合作協會副會長、溫州市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曾表示,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溫州制造業的海外訂單劇減,大部分都轉為內向型企業。而國內財政政策近幾年緊縮,民營制造業貸款難;曾經迅速膨脹的溫州民間融資,2011年前後又遭遇了崩盤,溫州制造業現在普遍缺錢。

記者近日致電溫州某制鞋企業老板,談起經營情況,他只是泛泛地說,“制鞋業這幾年下坡比較厲害,買的人少了,總體經濟不好”,之後就匆匆掛掉電話。

在2008年四萬億刺激計劃之後,很多溫商家里每天都有銀行的人上門推銷貸款,有些溫商貸款上千萬做投資,進入房地產和太陽能等行業,結果全部賠了進去。

“過去投資步子跨得太大,銀行、民間金融的錢都沒用到實業上。”這在溫商中是比較普遍的看法。

以當地閥門行業為例,溫州從事閥門以及相關配套產業的企業有1100多家,這兩年起碼倒掉兩三百家;活下來的一部分企業現在也是危機重重、勉強度日;最後留下來的良性企業可能占比不超過20%。

溫州永嘉的立信閥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啟耐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溫州的閥門產業出現了兩個惡性循環:一是有些企業沒有守住本行,去盲目跨界投資,比如買房、炒房等,經濟一出問題便發生連鎖反應倒閉;二是有些企業因為產品沒有做好,也沒有好好經營,導致貨款要不回來,再加上有些企業的生命力本來就不強,造成停產或破產。

王啟耐說,雖然公司年產值保持了不錯的增長,但受到當前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凈利潤有所下降。

出路:做細分領域的小巨人

除了整體大環境的因素,長三角中小企業發展停滯的癥結在哪里?

“中國的中小企業,包括長三角的中小企業,依附性比較強。”上海社會科學院部門經濟研究所所長楊建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長三角地區,是國有企業和跨國企業比較集中的地方,作為全球生產基地,它的主體部分是跨國企業或是跟跨國企業進行合資合作的國有企業。目前經營發生困難的,主要是為這些龍頭企業配套的中小企業。大企業一發生問題,生產一收縮,這些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就被大大壓縮了。

長三角地區有一些中小企業沒有很好地發揮其“船小好掉頭”的特點。現在市場總量是在縮小,但是結構在細分的過程中存在很多機會。“需求結構在變化,而供給結構卻和它不匹配。”楊建文說。

“理論上講,中小民營企業的體制機制要比國有企業靈活,但是它們在以往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國企病或者大型企業病,在運作上沒有把它們的體制機制優勢真正發揮出來,把問題的核心放在了大環境不好、整個體制機制不靈、中小企業貸款難等方面。”楊建文談道,“企業要自身找原因,要發展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而不是去等、靠、要。”

部分企業主動尋求突破。如前文提及的蘇南地區某人造革制造企業,何先生對記者表示,老產品現在價格殺得都比較低。這幾年,他們致力於產品的提升創新,他們新推出的超細纖維合成革是第三代人造革,更逼真更環保,也更舒適,市場需求一直在增長,從去年開始效益就持續在往上走。同時,他們也努力提升自動化生產程度,減少人工費開支。

王啟耐告訴記者,他們當初也是從十幾個人的小廠房發展到今天的規模的。“在2008年之前,我們還是全部為別人貼牌,而有些廠家只把一些利潤低的業務交給我們。”王啟耐說,現在他們自己的品牌占比已達95%,貼牌才5%。

在生產一線,這兩年立信閥門集團的“機器換人”投入也比較大,原來一臺機器要一個人去完成,現在是一個人完成三臺機器。他們把這一塊利潤讓出來給終端客戶,提高了市場占有率,同時拓展海外市場,去年出口增長率超過30%。

王啟耐說,這幾年每年他們拿出利潤的10%用於研發。他們公司研制的煙氣脫硫脫硝刀閘閥,去年剛進入市場銷路就很不錯,也得到了中石化的認可,目前他們公司已被中石化列入一級供應商。新產品的利潤率也相當可觀。

楊建文認為,中小企業如果能在細分領域做到小巨人,就是很成功的企業。在現在這個特殊階段,政府也需要在細分領域上給予政策支持,培養小巨人,形成一批有社會影響和一定的品牌知名度的領軍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9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